四、景德镇特色小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62
颗粒名称: 四、景德镇特色小吃
分类号: TS972.142.563
页数: 7
页码: 215-2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特色小吃八种,包括饺子粑、冷粉、油炸馄饨、清汤泡糕、炒碱水粑、油条包麻糍、鲶鱼炖豆冲、群英会。
关键词: 特色小吃 介绍 景德镇市

内容

饺子粑
  常言道,“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粑”。南方的粑则以景德镇的粑独树一帜。一是口味涵盖面广;二是种类繁多;三是景德镇乃艺术之城,其造型也各异;四是具有药膳之功效。
  相传吃粑是从瓷业工人中的都昌人引过来的,都昌人有个习俗,清明时做粑作为祭品,扫墓时带到坟前祭奠先人。都昌人的粑是取上等糯米,稍蒸或稍炒至米熟后磨成粉,用艾叶取汁再用沸腾的开水和艾叶汁与米粉相拌相揉,直至不粘手时,才裹好馅,上笼屉蒸。刚出笼的粑,吃起来不粘牙,满口留香,故有乡谚“上轿的媳妇,出笼的粑”。
  于是景德镇的弄堂清明时各家各户都做粑,做粑时又都会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左右,我家蒸好了一笼粑给你家端去一碗,你家蒸好了一笼粑也会给我家端去一碗,各家的口味不同,渐渐地就聚众家之长,集多家之大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口味。这粑委实好吃,免不了除清明之外也要打打牙祭,于是粑不再是清明的专利了,除了糯米,还有籼米,因为打牙祭想吃粑,就必须将米磨成粉,而这蒸或炒成半熟的米,从磨里出来不是粉状,而是条状,且粘磨。磨起来显得十分沉重,一句俗话证明了“粑好吃,磨难推”。
  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种种原因,做粑从各家各户淡出了。在景德镇市原戴家下弄经营饺子粑的店铺一家连一家,市民们较习惯地把饺子粑称之为“戴家弄的饺子粑”。
  冷粉
  粉,乃米粉(有的地方称“米线”)。景德镇的“冷粉”,特色在一个“冷”字。而非“汤粉”,更非“炒粉”。这“冷”非“凉”、非“热”,用词也恰到好处。景德镇的冷粉取新鲜的米粉为料,浸泡在清水中,一是去掉杂味,二是使粉不相互粘连,清爽滑口;三是准备好各种佐料,如蒜泥、姜泥、桔皮末、柚子皮末、葱末、辣椒酱(一般是自制的)、榨菜末、雪里蕻腌菜、味精、鸡精、酱油、盐等。将粉放入开水中烫一下即起,搁到盘中,配好佐料,喜辣的多放些辣椒酱,拌匀即食。
  这是景德镇特色的快餐,一两分钟搞掂,即可食用,既不“凉”又不“热”。其味道鲜美,冬季再加点胡椒粉,吃起来清爽滑口,各种佐料留在齿间,真可谓是唇齿留香,稍为放多了一些辣椒或胡椒粉,吃得人们额上冒汗,即使有些伤风感冒也就不治而愈了。
  这种米粉的吃法,是景德镇的特色。
  油炸馄饨
  馄饨,人人都吃过。再平常不过了。而“油炸”馄饨,未必人人都吃过。
  油炸馄饨外酥内绵,入口既脆又绵嫩,比起用水煮的馄饨来,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传以前坯房里的人经常做夜工,及至晚上10点以后,肚子咕咕叫,想吃些点心(那时不叫“宵夜”),为了不耽搁工夫,一般是叫小学徒到店里去叫,大多是吃些馄饨之类的。
  一回一个小学徒去叫点心,看见老板在炸麻糍,心想,今天就叫“麻糍”吧,反正师傅们是填饱肚子,“老板,今天我们来些炸麻糍”,“给你们备了馄饨,麻糍剩几个,我们自已吃。”那小学徒脑子一转,唉,不如把馄饨油炸一下,师傅们吃也不麻烦。花的时间也不多,可以多画几板坯,多挣些钱。想到这,小学徒说“给我油炸十八份馄饨”,那时一碗馄饨就十个,那老板一听,心想自打祖上开这个店,从来没炸过馄饨,不由得奇怪,望着小学徒,“油炸?”老板说,“我做生意和气生财,油炸就油炸”。
  片刻,小学徒提个篮子把炸好的馄饨拿到坯房,众师傅一看,纷纷骂小学徒“鬼崽子偷懒,怪不得这么快回来了!”骂归骂,肚子是要填饱的,夜工还是要做的,师傅们放下画笔,在围裙上揩揩手,把油炸馄饨吃了起来。“咦!”面露喜色,“好吃!好吃!”这个拍小学徒一下脑门,那个捏一下小学徒的脸蛋,“鬼崽子,真行!”
  于是景德镇的“油炸馄饨”面市了,一直相传至今。
  清汤泡糕
  清汤就是馄饨。清汤泡糕就是把糯米做成方块状糕,内馅芝麻、糖,放入清汤碗内,与清汤在一起吃。其色、香、味全,咸中带甜,甜而不腻;糕软鲜嫩,嫩而可口。旧时景德镇人把清汤泡糕又叫扁食泡糕。扁食,其实也是馄饨的别名。
  清汤泡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至景德镇,到十八桥一家小吃馆品尝了清汤泡糕后,大加赞赏,便御书“金春馆”匾额,清汤泡糕从此名扬天下。
  炒碱水粑
  炒碱水粑是景德镇的独特小吃,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碱水粑重点是一个碱字。这“碱”是用稻草灰浸泡的水和那上等的灿米粉置锅中搅拌、炒制半熟。然后做成长条形放置笼屉中蒸熟。蒸熟后的一条条碱水粑金黄色,一眼看上去嫩嫩的,手抚之,如少女肌肤,手感好极了;嗅嗅,那种芬香充满了田园气息,妙极了!
  碱水粑是可以贮存的,实际上它是一种极为方便的食品。
  要打牙祭时,取几条碱水粑,把它切成薄薄的片,配以雪里蕻腌菜、鸡蛋、肉末、姜、蒜、葱以及辣椒等,放置锅中炒,几分钟之后便可装盘上桌。
  炒碱水粑吃起来,第一是香,第二是上口,第三是各种佐料的搭配,实则是口感极佳。
  据传,这碱水粑的来历那时间很长了。南宋时,岳家军路过景德镇地界时,见当地老百姓喜食像北方饺子的米粑。心想,我们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能有一种便于携带、贮存,吃起来方便的食品,那多好啊。于是便派了一个伙夫到瑶里那家正在蒸粑的人家讨教。
  当村姑听了伙夫的叙述之后,思忖了一下,这米粑是熟食品,搁久了会变味,变馊。怎样才能保证不变质呢?对,搁碱!北方人蒸馒头,为了不使馒头有酸味,不是用碱吗?我们的粑放久了也会发出酸味来,那就是发酵了。想着,想着,那村姑就地取材,抓过一把稻草洗净,放在盘子里浸泡,黄澄澄的水,这不就是碱水吗……。
  碱水粑伴随着岳家军行军打仗,保家卫国,也成了景德镇人餐桌上的美味,一直至今。
  油条包麻糍
  油条,地不分东西南北中,人人喜食,处处可见。油条包麻糍这种面粉与为糯米的组合可不多见,没有吃过的人,确实不知其滋味如何。
  油条的做法毋须介绍,各地都有。而麻糍却不同。这是南方的特有食品。将糯米洗净、浸泡上笼屉蒸熟后倒入石臼中,晾一碗开水在一旁备用,然后轮起大木锤使劲舂那石臼中的糯米饭,如粘锤、将木锤放置冷开水中浸一下即可,继续舂成糊状,然后揉成团,便为麻糍了。
  油条包麻磁,取热腾腾的麻糍一团,油条一根,用麻糍醮上黄豆粉、白糖、芝麻、搁置油条中间,然后将油条包裹起麻糍,再醮黄豆粉、白糖、芝麻即可食。
  这油条包麻糍的口感可以说是一有油条的脆又有麻糍的绵软;二有油条的咸味又有白糖的甜味;三有黄豆粉和芝麻的香味,再加上麻糍的粘牙,使芝麻和豆粉留在齿间,那才叫满口留香呀!
  鲶鱼炖豆冲
  鲶鱼,取谐音“年年有余”之意。将鲶鱼洗净,去腮,肠等。豆冲必须都昌产的油炸豆冲,此豆冲不仅是油炸,其原料豆腐系卤水点制,无石膏味,软、嫩。
  将鲶鱼放置锅中用茶籽油稍煎即取至砂锅中,放入豆冲,姜、蒜、醋、食盐、葱等,加水至盖住鲶鱼、豆冲。先大火至沸腾。后改为文火,慢炖个把时辰,即食,其味鲜,无须搁置味精、鸡精等,原汁、原味,特别是豆冲内的汤汁入口后,宛如天津“狗不理”包子一般,既咀嚼了豆冲,又有鲜美的汤汁,二者兼得,好不快哉!
  如在冬天,一顿没吃完,第二顿吃时,那汤汁成了透明的鱼冻,食之,又别有一番滋味。当然喜欢如此吃法者也无须等到冬天,家家户户都有冰箱,搁在冰箱内即使是三伏天,也会有鱼冻的。
  这道家常菜在景德镇不知渊源多久,反正祖祖辈辈就这么个吃法,如何产生,终无法考究。
  群英会
  所谓群英会就是将鲶鱼、黄芽头、青鲩、鲤鱼一锅烩。
  将上述鱼洗净后放入大砂锅中,加姜、葱、蒜、八角、茴香、桂皮、干辣椒(此菜主辣,故干辣椒为多),清水过鱼二寸许,大火至沸腾后,文火炖两个时辰,整个大砂锅端上桌,打开盖子,热气腾腾,各种鱼味混杂在一起,吃起来那才叫一个“绝”字。因为辣,大多数边吃额上边冒汗,嘴里都说“好吃!好吃”!
  这种吃法倒有一个传说。
  当年坯房基本上是在昌江边上,主要是依托昌江的水路运输。坯房里无论是画作上还是成型里都是敞开式的,一边做事,一边可以相互开开玩笑,寻寻开心,解解乏,同时,也调节上下道工序之间人员的关系,以保证上下工序的配合,保证质量。除了语言之间的玩笑之外,还喜欢打“平伙”,大伙凑钱一起烧着吃,这样既省钱,又可以解嘴馋,还可以融洽关系。
  坯房紧靠昌江,昌江边上每天都有那渔家把刚从昌江里打出来的鱼放在码头上卖。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把这些不同种类的鱼一锅烩,不知味道如何……
  坯房里的打“平伙”,便打出了这道菜。
  这道菜端上来后,大伙边吃边觉得很有些不同的味道,吩吩嚷到“这么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好呢”?
  大伙七嘴八舌,终归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名字,最后都把目光转向读了六年私塾的画师余老先生。余老先生捋着长须,沉哦了一会,道:“群英会”。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