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59
颗粒名称: 一、景德镇瓷器
分类号: TQ174.72
页数: 28
页码: 179-2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瓷器产品二十四种,包括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高温颜色釉瓷、薄胎瓷、雕塑瓷、新彩瓷、青花影青瓷、综合装饰瓷、釉里红瓷、釉下五彩瓷等。
关键词: 瓷器 介绍 景德镇市

内容

青花瓷
  青花,是景德镇一朵历经数百年盛开不败之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它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坯胎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的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与瓷胎同在,永不褪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格调迥然有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净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已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王国,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览瓷和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画面根据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诗意,与“江西八景”中的“章江门”组合而成,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取名。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清秀雅致,明丽而不俗。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情韵,被人们誉为瓷中瑰宝。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国家领导人出访和接待外国元首,常以青花瓷精品作为国礼馈赠。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的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常青”牌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青花玲珑瓷
  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独创,闻名中外的传统品种。玲珑眼多为米粒状,也有水点状、浪花状、兰花瓣、桃形、菱形等。俗称“芝麻漏”、又称“米花”,日本称“米通”、“萤手”,西方人把玲珑瓷器叫做“嵌玻璃的瓷器”。青花玲珑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采用镂雕艺术的妙法,吸取青花艺术的特长,将两种装饰结合在白中泛青的瓷胎上,斑斓透明的玲珑图案与青翠欲滴的青花纹样,相映衬托,显得格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因此,青花玲珑瓷以其独特风姿和经久耐磨、不易导热的优点,被人们所赞赏和推崇。一直是宾馆餐厅和家庭的理想器皿,也是馈赠嘉宾的高档工艺品。
  玲珑瓷源于宋代,当时景德镇制作了一种镂空瓷“香熏炉”,传说有一次由于窑温过高,瓷釉流动而将香熏炉那些原该透烟气的空洞封闭了,形成透明而不透气的效果。在光线照射下,洞眼晶莹透亮。瓷工由此得到启发,于是有意识地在坯体上镂空形成孔眼状,然后填满透明釉入窑烧成。经过历代瓷工长时间的反复试制,明代永乐年间,便形成有透明釉色对称长条形的通花洞。因其玲珑剔透,加上以青花料描绘的花卉纹样,成为最初的青花玲珑。成化朝青花玲珑制作达到一定的水平,玲珑眼虽大如黄豆,但极为平整,用手抚摸很难找到玲珑眼的部位,然而对光一照,透明的玲珑便跃然眼前。到清代乾隆时,青花玲珑已特别盛行,并在器外底部款书“玩玉”两字,意思是说青花玲珑瓷既可欣赏,又能实用像玉色宝贝那样珍贵。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花玲珑技艺人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青花玲珑瓷器的品种越来越多。除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配套的日用瓷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瓶、花钵、挂盘、文具、灯具等陈设瓷。青花玲珑画面布局独具匠心,日用瓷以玲珑装饰在器壁中间部位,米粒状的孔眼均匀排成几何形的菊花图案,青花装饰在内外口沿与边脚部位,内底部绘龙心或花心,寓意高贵吉祥;陈设瓷装饰题材丰富,玲珑眼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菊花形,而是运用镂空和半刀泥相结合,把玲珑雕成各种花鸟、水浪、云花等形状。除了与青花结合外,还与釉上粉彩、新彩及色釉等结合在一起,均加强了玲珑的装饰效果。
  1981年,光明瓷厂和红光瓷厂生产的“玩玉”牌青花玲珑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6年,青花玲珑45头清香西餐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粉彩瓷
  粉彩,是景德镇瓷器釉上装饰艺术的一种,素有“东方艺术”、“瓷国明珠”之誉。它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填在绘有纤细的黑线条画面上,经过800℃左右炉温烧烤后,像釉一样光泽莹亮,富有立体感,能经久使用不致磨损。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吸收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营养而产生的。到雍正时期业已成熟,它借助于溶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烧成温度,其效果由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而渐趋柔和逸丽,人们给它取名叫“雍正彩”,也叫“软彩”。“雍正彩的画面有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画,由于要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渲染,故而花卉画较多。特别是官窑器,在白如玉的瓷面上,数朵绮丽的彩花婀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红色的秋海棠为艳。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绘彩,而且也有各种色地彩绘的,如珊瑚红地、淡绿地、酱地、墨地、木理纹开光粉彩和粉彩描金等。描金色勾线加填墨彩的品种更是别致,它增加了粉彩瓷在色彩上的美感。堆料彩的粉彩制作,往往以蓝料或红料用没骨法堆画花朵、叶片,然后剔划出基线,更富有立体感。乾隆时期的粉彩淡雅秀丽虽然不如雍正朝,但技法和内容逐渐成熟、丰富,故仍有大量精致的工艺品。但在乾隆后期,粉彩图案花纹渐趋繁缛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粉彩瓷的生产发展很快,创制出新画面、新图案3100多种。恢复发展了水点桃花、彩色雪景、浅洚粉彩、金线粉彩、落地粉彩、没骨粉彩等技法。装饰色彩丰富,绘画工笔、写意俱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且形象生动逼真,富有国画风格。粉彩画面设计,作者根据创作或欣赏的需要,结合器型,注重实际效果。传统画面含有深刻的寓意,如“八仙过海”,表现八仙各显神通,把幸福洒遍人间;“寿星“、“麻姑”,象征长寿、祝寿;“桃园结义”,表现情义为重;“将相和”,表现团结、和睦;“三顾茅庐”,表现爱惜人才,求贤若渴的精神。花鸟中不同组合亦含有一定的寓意,如牡丹配白头鸟,名曰“白头富贵”;柏树配绶带鸟,名曰“百寿图”;芙蓉配鹭鸶,名曰“一路荣华”;万年青配红柿和灵芝,名曰“万事如意”。其他还有“五伦图”、“竹报平安”、“锦堂富贵”等传统画面。它们不但能体现出粉彩艺术精堪,而且含有吉祥、健康向上的寓意。
  由于粉彩颜料降铅取得成效,因而高中级粉彩不仅装饰于各类陈设瓷上,而且广泛装饰各类日用瓷。1980年,艺术瓷厂生产的“福寿”牌粉彩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高温颜色釉瓷
  高温颜色釉瓷是指在釉中掺入金属氧化物的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或素胎上,再放入1250℃至1320℃的高温中焙烧,烧成后呈现不同釉色的瓷器。它以丰富多彩的釉色,精致完美的器型,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明珠。人们赞美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洁净有如北国的坚冰”,甚至把它誉为“人造宝石”。
  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是在五代的青瓷,宋代的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影青釉色介乎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有“冰肌玉骨”之誉,艺术价值极高。景德镇在宋代还能烧制多种色釉瓷器,如天青、虾青、豆青、茶叶青、梅子青、翠青、粉青、月白、大绿、米色、百圾碎、天蓝、朱砂、粉红、海棠红、玫瑰紫等。到元代景德镇瓷工成功烧造了卵白釉,开始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青花和釉里红问世以后,蓝釉和铜红釉便烧制成功。明代景德镇高温颜色釉有了很大发展,最为宝贵的成就是永乐宣德年间的鲜红釉,又称“祭红”或“霁红”,具有浓厚滋润之感。与此同时,还有永乐年间的翠青釉,宣德年间的霁蓝,弘治年
  间的黄釉,都冠一时。正德时的孔雀绿也很名贵。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颜色釉进入鼎盛时期,既有集数种色釉于一器的“三阳开泰”,又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还有别具一格的茶叶末、结晶釉。突出的为红釉,而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名贵。乾隆后期,瓷工们能用瓷器及各种色釉仿制漆器、木纹、竹器、铜器等工艺品,且无不乱真。但在清末至民国期间,颜色釉生产衰落,一些品种已经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濒临失传的景德镇颜色釉枯木逢春,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研制逐渐科学化。到20世纪90年代,恢复传统高温颜色釉47个品种,新创24个品种。其中钧红、郎窑红、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玫瑰紫、宝石红等名贵色釉超过历史最好水平。1979年,郎窑红釉300件美人肩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珍贵礼品,送给日本首相太平正芳,被日本报界称为“中国的国宝”。1983年,运用稀土元素研制成功高温稀土花釉一彩虹釉,它在瓷器上能自然形成红、橙、黄、白、粉红、紫等多种色调的彩环,转化柔和,清新典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彩虹釉T80邮票艺术瓷盘”被集邮专家誉为“罕世珍品”。
  1979年,建国瓷厂生产的“珠光牌”高温颜色釉陈设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彩虹釉1989年获国家发明奖,1990年获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
  薄胎瓷
  薄胎瓷俗称称蛋壳瓷,是景德镇脍炙人口、誉贯古今、蜚声中外的传统产品。它最薄的地方不到0.5毫米,以手托之,轻如浮云。古代文人曾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赞叹它。画在这样薄而透明的瓷胎上的纹样,隔着一层瓷胎看过去,就像云中的月影,雾中的青山,若隐若现,煞是好看。外国人说薄胎瓷是“天上才有的珍品”。
  景德镇的薄胎瓷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时大量烧造的影青瓷,以“质薄腻”、“体薄而润”见称。元代景德镇集全国制瓷技艺之大成,逐渐发展成全国制瓷中心。到明代,则是名手辈出。据史料记载,永乐甜白脱胎和万历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映着光能照见指纹。从此薄胎工艺从一般制瓷工艺中分离出来,而且有了“脱胎器”、“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的专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品的白釉薄胎瓷器,己经达到“只见釉不见胎”的真脱胎程度。
  制作薄胎瓷从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装匣,均属特种工艺,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修坯是其中最艰难、细致、最关紧要的一环。一般要经过粗修、精修反复数十次,就像中医把握脉象的沉浮滑涩一样,不容有丝毫的疏忽。真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毁,甚至一个大的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修坯工为了准确识别和掌握坯体的厚薄,采用走水验坯法,即顺着坯体的口沿滴少许清水,根据坯体上水痕渗透程度来判断坯体的厚度。薄胎中还有一种奇妙的八角薄胎碗,这种碗是规整圆形的碗身,对称正八角形口沿。据说八角碗的发明者为了保守技术秘密,在夜深人静时才开始制作,拉坯、修坯、装匣都是他“一手到家”。坯胎用纸盖着去,成品用布包着回,连使用过的窑具、渣饼都先捶碎,再趁夜深人静倒人河中。这个故事反映八角薄胎碗的制作确是一代绝技。
  新中国成立后,薄胎瓷制作技术有新的进步,生产发展很快。主要在原料、工艺方面实现了重大的革新,品种由十几种发展到上百种,以前只能制作45厘米以内的薄胎瓶、口径15厘米的薄胎碗,现在烧制成功了高100厘米上下的薄胎瓶和口径90厘米左右的薄胎碗,以及高60厘米的薄胎皮灯等各种大件产品。无论在薄度、白度和装饰等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水平。1983年艺术瓷厂生产的“景德镇”牌薄胎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雕塑瓷
  瓷器雕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是用瓷土塑造成立体形象,然后施釉(也有不施釉的)烧成,可以附属某一器物,也可以堆塑在器物上作饰件,更多的作为陈设艺术品独立存在。它的技法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由于雕塑瓷制作精致,生动逼真,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景瓷艺苑一枝花”。
  景德镇雕塑瓷生产历史悠久,据清人《南窑笔记》载:“隋大业中(605-9618年)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唐宋时期,瓷雕技艺有很大提高,品种丰富。宋代影青瓷雕有供奉的观音,供观赏的小动物,骑马人;有实用的孩儿睡莲、狮子戏球、瓷枕、瓷水罐;有陪葬的十二生肖、舞台俑、男女待从俑、守护武士等;还有镂空熏炉、捏花奁盒、堆花皈依瓶等。这些瓷雕大多以手捏和刻线相结合的方法,分部位边捏边镶接而成。元代的瓷雕则是凝重、和谐,其中影青釉观音容貌丰腴、体态端庄;水牛、水獾如生似真。明代瓷雕加彩非常流行,不少佳作纷纷问世。现存峨眉山报国寺内高2.47米的“庐舍大佛”、安徽九华山庙宇摆设的铜红釉“独角兽”、以及古今畅销不衰的“五子罗汉”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佳作。清代瓷雕随着工艺的完善而兴盛起来,成套成对的龙、马、山水、人物等产品普遍流行。康熙年间创制的素三彩“猫”,身内竟可点蜡烛或油灯,夜间双目火焰明亮,据说能恐吓老鼠。监窑官绰号“六十四”所作的五彩“钟馗”瓷雕也挺有名气。民国时期的瓷雕仿古风很甚,但特艺雕塑如花、鸟与盆景、镂雕龙船、花蓝、堆雕花瓶等均为工细精巧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雕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产量、品种,还是瓷质技法,都前所未有。尤其是题材内容广泛,人物有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及戏剧小说中的人物、有民间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还有神像、佛像等;动物有龙、凤、狮、虎、鹿、鹤、鳌、鳞和其他珍禽异兽,以及虾、蚌、虫、鱼等;植物有花筛、花篮、奇花瑞草、树木、瓜果、藤蔓等;此外还有楼台亭阁、宫灯、台灯、烟缸、龙船与壁挂上的山岚、石壁、舟楫、江河等。瓷雕的装饰丰富多彩,有素胎和加彩两类。素胎即白胎,不上釉,纯白无光,显得白净素雅,充分突出制作细致和造型优美的特点;加彩即是施加各种彩饰,有高、低温颜色釉,有青花、釉里红、窑彩,有粉彩、新彩、描金;有综合装饰、仿金镀膜等。
  1987年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传统人物瓷雕,荣获国家质量金奖;1989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博览会上,“散花”牌瓷雕又获得金牌奖。
  新彩瓷
  新彩,旧称洋彩,浑彩。系将颜料用毛笔绘于瓷器上,或者制成花纸装饰瓷器。新彩的表现技法和风格既与水彩画相近,又不同于水彩画。新彩的特点,是它的彩料在烧烤前后色相变化不大,易于操作,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
  新彩是明清期间,由国外传入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装饰,所用颜料全由国外输入。清末民初,新彩的表现技法和描绘的纹样,也多模仿西洋画,也有小花、绿叶。工艺相对简单,作品粗糙,生产的均为普通日用瓷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彩颜料由绝大部分进口逐步到国内生产。几经改进,新彩装饰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如手工彩绘,集各家之长并有所创造。在绘制高级细瓷时,为了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厚重深邃,往往会运用重色的技法,即在原来的颜色上再重上一次色入炉烧烤,目的是使上一次颜色的化学反应稳定下来,上下层的颜色避免相互发生变化,也便于上重色时操作。并且在有一定批量的情况下都要拍图,以求画面规格的统一。在普通日用瓷方面,一般写意笔法较多。在大生产中,新彩的绘制采取流水作业法,一个人固定画一种颜色或纹样的一个部位,长年生产,熟而生巧,质量有保证。
  为了新彩生产更好发展,1958年上海国华、鸿丰两个贴花纸厂内迁并入景德镇瓷用化工厂,担负着瓷用颜料、金水、电光水和各种花纸的科研与生产任务,为发展新彩瓷的生产作出了贡献。景德镇不仅能生产新彩所用的各种颜料,并且在新彩的表现技法上,大胆将我国传统国画结合西画进行创新,使新彩装饰方法不断丰富。有具有中国写意画气魄的偏笔新花,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后来又逐步将手工绘制为主改成色彩效果好,形象处理规格统一,生产操作方便,成本低,扩大生产迅速的贴花为主。贴花有平印、丝印贴花。由于铅溶出量的降低和无铅颜料的研制成功,已广泛运用于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配套日用瓷。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彩由装饰日用瓷较大范围转到陈设瓷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方法。在题材上由花卉发展到山水、风景、鸟兽、动物、人物故事等。还有仿油画、仿水彩画、仿水粉画、仿古画等形式。在新彩陈设瓷保持传统手工彩绘的同时,新彩日用瓷正朝着自动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部、省级优质产品,因而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欧美市场的数量也日益扩大。1984年宇宙瓷厂生产的“高岭”牌45头西餐具荣获国家银质奖。
  青花影青瓷
  青花影青是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的景德镇名瓷之一。它的研制成功,是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相结合的成果。
  影青刻花瓷器始创于宋代,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以其精细优雅、轻巧挺拔、晶莹如玉的仪态独树一帜。元代影青刻花结合青花就开始运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70厘米高的六方盖梅瓶,纹样以青花画水纹为地,刻花白龙在蓝色水波上翻滚,很有气势,它采用的工艺就是影青青花。
  影青釉是一种含氧化钙较高的釉,烧成后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有“冰肌玉骨”之誉。但是,影青釉又是一种透明度很高的釉质,坯体上如有任何杂质或缺陷,在施釉烧成后都会在这种透明釉下暴露无遗。因此,景德镇瓷工十分注意成型技艺,把坯胎做得很薄,并且刻上精致的花纹,以此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之达到釉面似假玉、花纹晶莹剔透、釉中藏花、优美端庄、极佳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产品都是用手工操作,费工费时产量少,多用于陈设瓷,很难运用到日用瓷上。随着岁月流逝,这种制作技术逐渐失传。
  1982年,人民瓷厂的技艺人员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经过30多次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以贴代刻”的新工艺。即贴花纸和青花花纸同时贴于坯体上,形成影青和青花相结合的产品。这批青花影青餐具、茶具、咖啡具等日用瓷,幽静雅致的青花、晶莹剔透的暗刻花、与白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衬托,交相辉映,深受人们喜爱,一经问世便轰动了瓷坛。1984年省、市有关部门召开技术鉴定会,获得参加技术鉴定会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认为“该产品运用现代技术发展传统产品,将传统青花和影青刻花的装饰手法结合在一起,具有独创性,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升级换代上高档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并指出:“该产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适应多品种、大批量的要求。”
  1984年,人民瓷厂“长青”牌影青青花58头餐具,被评为江西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荣获国家银奖。
  综合装饰瓷
  综合装饰是采用多种技艺结合装饰瓷器的方法。它根据瓷器造型和纹样设计的要求,分别运用釉上、釉下和颜色釉的不同原料,高温、低温的不同温度,绘画、雕刻等不同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装饰瓷器的手法集中到一件作品上,将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这样,不但可以取长补短,避免单一装饰方法的缺陷,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艺术美。
  综合装饰方法源远流长。景德镇宋代影青瓷是刻花、印花、雕刻和色釉并用的一种综合装饰。到了元代以后,出现了青花与红釉结合的青花釉里红,青花与釉上彩和色釉相结合的青花斗彩,还有青花玲珑加彩,颜色釉加彩及描金、色釉刻花、影青青花、色釉堆花、堆花加彩、铁骨泥秋纹器、珐花彩、镂空加彩、色釉开光、青花开光、釉上彩开光、珊瑚描绘等综合装饰。以明成化和清雍正为代表的斗彩,是先在坯体上用青花彩料勾出装饰图案的轮廓线,经高温烧成后,再“斗”上红、黄、绿、紫等色,图案淡雅、清新;以明宣德及嘉靖万历为代表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代替蓝色(因明代无釉上蓝),烧成后补上釉上彩的红、黄、绿、紫等合成五种颜色,色泽明亮清丽,故称五彩瓷。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器综合装饰有很大发展,技艺人员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技法外,还注意吸收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木刻画、民间剪纸等艺术的特色,大胆创新。改变了过去善长传统粉彩、古彩、墨彩、新彩、腐蚀金彩等技法互不相干,各自一家的状况,他们互相切磋,将多种彩绘方法溶于一炉,创造了许多综合装饰的新品种。其中有继承传统画法并创新意的,也有纯现代画法的。如以青花写意绘画花卉,枝叶再在釉上“斗”粉彩花朵,或在高温色釉上“斗”粉彩,还有颜色釉综合装饰,以多种色釉绘制成山水。花乌等纹饰等,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现代感,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现代把综合装饰的基本构成,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组合;釉下彩与釉中彩的组合;颜色釉与釉上彩或釉下彩组合;颜色釉与刻划花的组合;釉上刻划与釉下刻划的组合;色釉堆花与堆花加彩的组合等。近年来,采用多种色釉和彩绘技法相结合,装饰陈设瓷,各扬其长,和谐统一,艺术效果特佳。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料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与青花制作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惟色红色、蓝各异,但釉里红较青花烧成难度大,产量低。
  釉里红始烧于元代,是景德镇瓷工又一重要发明。当时的特征是:题材表现有局限性,纹饰比较简单,线条常见晕散,偏黑、偏灰较多。也有极少量红色纯正,红里透光的精品。明代永乐年烧制的釉里红,釉面有细裂纹,铜红分布不均匀。但宣德的釉里红器烧造得十分成功,呈鲜艳的宝石般红色。成化年间的釉里红浓艳鲜亮。此后釉里红一度衰落,只有民间窑户少量烧制,均为小件。步入清代以后,釉里红瓷器烧制逐步恢复。到康、雍、乾三朝,在明代宣德水平上又有所提高,是我国古代釉里红制作的高峰。康熙时期,基本上能掌握发色的效果,其铜红呈色比较稳定;雍正时期,釉里红是当时釉下彩中特别成功的产品,釉色比康熙产品更鲜艳,成品率较高;乾隆时期,釉里红色调艳丽,纹饰清晰,有深浅不一多层次的色阶;嘉庆以后,由于釉里红产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官、民窑烧造没有间断,虽然达不到康、雍、乾水平,釉里红的质量也不稳定,只有极少数人掌握这门技艺,但仍不乏有精美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釉里红生产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政府集中了一批老艺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合作,挖掘、整理出釉里红的制备技术资料,在柴窑中成功烧出发色纯正、造型和画面俱佳的釉里红产品。70年代柴窑改煤窑后,为适应工艺变化给产品发色带来的影响,试验成功在煤窑烧制釉里红的配方和制作工艺。90年代油烧和气烧窑炉在瓷业生产的运用,为烧成釉里红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釉里红生产成倍增长,出现许多呈色纯正、画面生动的精品。
  釉里红与青花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称“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同始于元代,明清烧制水平较高。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是景瓷中珍贵的品种之一。如现藏景德镇陶瓷馆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该盘胎体厚,釉微带灰青,釉层薄,鲤鱼和水草采用青花画线,用笔苍劲、简洁;线条流畅、奔放,落笔有致,运笔有神,一气呵成,具有青花和釉里红笔墨线条的神韵。盘上的鲤鱼翻身一跃,象征着“鲤鱼跃龙门”,反映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追求。
  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简称釉下彩,也叫窑彩,是在未经烧成的瓷器坯胎上进行彩绘装饰,再覆盖一层薄而透明的白釉,然后经高温一次烧炼成。它的釉面像一道坚实的屏障,使之耐磨擦、耐高温、耐酸碱,又像一层薄薄的轻纱,在薄纱的掩映下,画面更显得美观柔和清淡雅致。
  釉下五彩起源于唐代长沙窑,当时装饰方法还处于初创阶段,颜色比较单调,瓷工们利用铁和铜作呈色剂,烧出褐、蓝、绿等几种颜色的釉下彩瓷器。景德镇的釉下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因此釉下彩可包括青花、釉里红,又可不包括青花、釉里红,或以釉下五彩之名与青花釉里红区别开来。再就是,青花和釉里红一般是单色装饰,也有两种结合在一起装饰的。釉下五彩则是多种颜料绘制,画面装饰丰富,表现力极强。明、清时代,景德镇的御窑曾烧制过许多出色的釉下五彩瓷器。当时民窑也相当繁荣。因而在明、清期间,景德镇的釉下五彩同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瓷一样,风行于海内外。清末至民国这一段时间,釉下五彩瓷生产逐渐萎缩为只有少量品种,生产画面简单,色彩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釉下五彩瓷生产发展迅速,表现为釉下颜料增多,有艳黑、草青、海碧、金茶、玛缁红、紫色、大绿、墨绿、深蓝和黄色等几十种。20世纪六十年代,红旗瓷厂为人民大会堂生产了一批釉下蓝缠枝莲茶具。生产中该厂采用上等高白泥、釉料制坯,以特制的釉下彩颜料精心绘制图案,将点、勾、涂、洗染、空白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成瓷后展现出工整纤细的蓝色花纹,把釉面点缀得更觉白腻;反过来,白釉又将花纹衬托得更加艳翠,达到了艳而不燥,翠中见沉的效果。可说是“珠联壁合”、相映生辉。此后30多年时间内,该厂生产了大量釉下蓝缠枝莲餐、茶具,一直被列入国家用瓷,成套成批地供给国家机关和各大城市宾馆饭店,并被评为部、省级优质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釉下五彩瓷频频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近年来,釉下五彩不仅装饰了系列的日用瓷产品,而且装饰各种造型的陈设艺术瓷。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当人们繁忙工作之余,欣赏那白玉瓷胎上绚丽多姿的花卉、心旷神怡的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呼之欲出的飞禽,确实能给现代化居室增添几分艺术风采。
  影青刻花瓷
  刻花又称刻划花。基本技法有刻、划、削、扒等形式,其刀法有两种:一种以平刀为主,就是刻去花面周围的底皮,使纹样凸出;另一种以侧刀为主,即倾钭刀面形成纹饰,俗称“半刀泥”。刻花瓷最为典型的就是影青刻花。
  景德镇在唐代以前以青白釉瓷器为主,在宋代开始烧造有装饰的刻花瓷。其中“影青”是取青瓷和白瓷之长,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故而叫做青白瓷。青白瓷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花纹,则叫“影青刻花”。宋代生产的影青刻花,“色白花青”,“体薄而润”,造型稍长匀称,瓷色纯正,如冰似玉,青白相映,素雅恬静,纹样的内容丰富,形象简练,手法利索。纹样与釉色造型相一致,体现了一种挺拔、潇洒、秀丽、流畅的艺术风格。元代影青刻花瓷,釉色比宋代略深,装饰技法仍沿用宋瓷刻花法和印花法,但在装饰风格上却与宋代有别,元代花纹较为简练,构图疏朗而简洁,但在后期影青刻花瓷生产逐渐走向衰落,为卵白釉瓷和青花瓷所取代。入明以后,青花瓷生产成为主流,彩瓷盛行,影青刻花生产只是在永乐朝有仿古的一种,并汲取宋代青白釉和元代枢府瓷之制作方法,研制了青釉暗花瓷和白釉暗花瓷,俗称“甜白釉”。清代,影青刻花瓷生产中断,但在督陶官唐英期间却得到延续。民国时期,影青刻花瓷零星生产,多为细小玩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影青刻花瓷得到恢复和发展。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建国瓷厂先后为京、津、沪大宾馆、饭店生产了大量影青刻花成套瓷。为了提高工效,技艺人员借鉴传统刻花刀法,在工艺上进行了革新,除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手工刻花外,还创造了以模代刻、以贴代刻和阳模滚压印花等新工艺,适用于日用瓷大批量生产。此种方法无需另外用刻刀修饰花纹,不仅产量大,而且规格统一。
  釉中彩瓷
  釉中彩类似釉下五彩的绘花和贴花。其制作工艺是将施完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在这种半成品上彩绘,接着在花面上喷一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从表面看,彩在釉下,实质夹在两层釉的中间,故称它为釉中彩。
  宋代以前景德镇就开始生产釉中彩,品种有青釉褐斑、白釉绿斑、天蓝釉红斑、褐彩、绿彩、褐绿彩、黑釉铁锈花等。元以后,釉中彩逐渐被釉下五彩所取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研制成功高温快烧颜料装饰,同样是采用釉下彩绘方法,所用色料非常丰富,也有人把这类装饰方法称作高温釉上彩。经过国家“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后组建的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釉中彩高档日用细瓷。工艺为多元配方、等静压成型、二次烧成。该公司的“红叶牌”产品,具有高白度、高透明度、高釉面硬度、高热稳定性的特点,器型规整、瓷质细腻、釉面润泽光亮、花面新颖别致,是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上海“APEC”会议专用瓷特供产品。江西省玉风瓷厂生产的釉中彩高档日用瓷系列为为江西省轻工名牌产品、优秀专利产品、质量免检产品。
  2002年秋江泽民访美,将景德镇釉中彩《吉祥如意》餐具作为国家礼品瓷赠布什总统;2003年交单的《富贵牡丹》餐具被人民大会堂首次命名为“国宴瓷”,2005年9月“红叶”牌釉中彩瓷,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荣获“中国名牌”桂冠,是景德镇最富代表性的日用瓷。
  民窑青花瓷
  民窑青花又称民间青花,其特点是以写意技法作画,用笔之流利豪放,点染之错落生动,勾勒龙飞凤舞,信笔挥洒,如书狂草,而作品艺术效果却能出神入化,令人百看不厌。
  从元以后的明清到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民窑青花是景德镇大量生产的普通商品瓷,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服务。不论城市、农村,内地、边疆,随处都可以见到民窑青花的碗、盘、钵、喜字坛、带盖罐、茶杯、酒壶、香炉、灯盏等。大家喜爱这种制作质朴、色调柔和、经济适用而又美观的瓷器。在民窑青花中,灰可器是一种倍受大众青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瓷器品种。它因釉面泛灰青而得名,也叫“渣胎碗”。型制规格分为可大、可二、可工、可饭四种,装饰为青花的粗、细线条勾划,点撇的抽象纹式,或像灵芝、或像茶花、或像秋苇、或像刀字,虽然很少有人看得懂,但它非常适用,无论是装菜、盛饭、喝茶饮酒,都可用得上它。曾被士大夫看成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脚瓷,实际上它是适应广大民众朴素审美情趣的“乡土艺术”。
  20世纪80年代,民窑青花装饰广泛应用于艺术陈设瓷。为了使造型风格与民间青花风格相吻合,画面设计在保持传统民间装饰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并吸收彩陶文化、敦煌壁画、汉砖纹样、写意国画、磁州窑装饰等姊妹艺术营养,使创作绘制出来的纹饰能给人们一种自然生动、潇洒活泼的美感,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低温颜色釉瓷
  低温颜色釉烤烧温度在800℃左右,不受气氛变化干扰,其色彩品种丰富,呈色效果稳定,有些高温不易得到的色彩,在低温色釉中却较易得到。低温色釉还有釉面明亮,光润细腻,透明如镜的长处。
  景德镇低温颜色釉在元代已萌芽,明代中期达到相当成熟精致的地步。如弘治的浇黄,嘉靖的矾红及素三彩都很有名。到了清代的康、雍、乾三朝,随着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低温色釉也就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原有的品种外,又添加了炉钧、翡翠、胭脂红、金星绿、金星黄、鱼子绿、淡黄、哥绿等许多质量较佳、艺术效果较好的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低温颜色釉生产和恢复传统品种22个,新创品种20个。按其色调不同,大致分为:红釉系列如胭脂红、矾红、荔枝红、辣椒红等;紫釉系列如浇紫、葡萄紫、茄皮紫、淡紫等;绿釉系列如浇绿、哥绿、苹果绿、鱼子松绿、金星绿等;黄釉系列如浇黄、正黄、鸡油黄、象牙黄、菜花黄等;蓝釉系列如深蓝、天蓝等;黑釉系列如乌金等;花釉系列如素炉均、荤如均、花如均等。
  色釉彩绘瓷
  色釉彩绘又称颜色釉综合装饰。是把多种烧成要求不同的高温颜色釉控制在同一烧成条件下,彰显出具有一定内容的纹饰,如山水、花鸟、人物等。用这种方法装饰的瓷器,颜色晶莹明亮、浑厚庄重、风格朴素自然富,有典型的色釉彩瓷特色。
  景德镇传统高温颜色釉虽然丰富多彩,但历史上多以单色釉装饰瓷器,只有少数是用两种以上的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件器皿上,如三阳开泰就是用乌金釉和郎窑釉巧妙结合的一种。但它并不具体地表现形象和内容。20世纪70年代,艺术瓷厂烧制成功了用高温色釉彩绘的瓷器,其中《金色桂林》300件梅瓶以抽象手法表现,近景的深秋枫树高高矗立,橙红一片;远景的桂林山水苍润幽远,片片叶舟飘浮在美丽的山水之中,画面尤以橙红色的枫叶显眼夺目,整个瓷瓶呈橙红基调。作品应用了铁红釉、乌金釉、影青、窑变等釉色,色彩丰富浓艳、光泽夺目,景物自然逼真,看不出人为的画笔痕迹。真可谓桂林的山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如诗如梦。该作品1979年在全国陶瓷展览中获一等奖,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厅内。
  高温颜色釉彩绘的表现多种多样,能以图案、国画、西画的形式表现,尤其仿效国画中的水墨画效果更好。在仿效国画时乌金釉就显得特别重要,乌金釉犹如水墨画的墨色,因此对乌金釉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巧妙利用高温颜色釉的窑变,生动自然,变化无穷,能出现奇特美妙的效果,是真正“火的艺术”。
  古彩瓷
  古彩也叫硬彩,釉上五彩。是瓷器彩绘艺术中一种风格古朴的传统装饰,它的用色、纹饰和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色彩对比强烈,尤其红绿鲜明,故而有“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之誉。
  古彩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明代称大明五彩,是从唐三彩、宋代红绿彩演变过来的。明宣德朝产生了矾红彩,是青花、矾红同绘在一器物上的装饰方法。到成化朝五彩很流行,但均与青花结合,以青花勾轮廓线,再填入釉上红、黄、绿、紫,连青花共五色。嘉靖万历时期的彩瓷,除了白地红彩和素三彩外,主要有两类:一是红、绿、黄为主的纯粹釉上五彩;二是釉上多种彩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饮流斋说瓷》云:“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这里所指的“硬彩”,就是康熙五彩,或称“康熙彩”、“康熙美术”。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程度能超过青花,而康熙时期黑彩,黑漆般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而且康熙五彩所用的色彩,数量比明代大大增多。特别是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矾红、霁蓝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往往能达到增加富丽娇艳之目的。雍正以后,虽也有一些精致的古彩作品,但釉上彩瓷主要向粉彩方向发展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古彩瓷生产不断扩大,古彩技艺也随着时代而发展。其构图方法不受自然景象的限制,丰富饱满、完整匀称、结构严密。一件古彩作品往往画面上占有很大面积不留较多空白,主题纹样都安排在器皿的主要部位,以求突出主题。如古彩人物吸收了古代版画艺术和年画艺术成就,不拘于人物发丝、衣服等细节的描画,更不去追求光线明暗的变化,而是抓住不同人物的主要特征,着力进行概括简化。
  古彩靠“单线平涂”来表现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等形象,就是先用红黑两种油料勾线,干后再填色,所填颜色没有明暗渲染,只是平填。古彩颜色烧成后,呈玻璃状,透明坚硬,像嵌在瓷器上的宝石闪闪发光。它虽然基本色不多,但有冷暖、强弱、色度、色相、远近对比和变化,尤其是呈色效果透澈明亮,色彩诱人,百看不厌。1990年艺术瓷厂生产的古墨彩瓷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墨彩瓷
  墨彩是用艳墨单独在瓷面作画,油红染色的一种装饰,是在古彩、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绘方法。由于它的设计绘制,创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逐渐在陶瓷美术中产生一定影响,因而独立门户,专攻者甚多。
  在清代康熙时期有一种名叫黑彩装饰,就是用黑色作画,描绘纹样,用红色勾勒人物面部和手部线条,同时用红色淡染的彩绘方式。黑彩所用的黑色彩料,是用钴土矿和铜花配制,烧成温度较高。这种以黑为主绘制纹样的创造,对后世墨彩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启迪作用。《陶雅》说:“墨彩之浓厚而发亮者,广夥其名黑色,黑彩之淡薄而无光者,又区而别之曰墨彩,其实一物而己,曰墨曰黑虽分犹之不分也”。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十分流行。它用色单纯,在釉面进行描绘染色,不填罩任何透明颜料,画法上工整细致,以清新明快、素静淡雅、柔和秀丽著称,深受人们喜爱。
  墨彩在彩绘技巧手法上,应用了满地粉彩的技法,其表现的题材多以古装人物、鱼虫、花鸟、禽兽和几何图案为主。构图空灵清晰装饰各异。为了丰富画面的色彩效果,墨彩常用金色在黑色的纹样上勾线、描衣纹、叶筋或点缀小纹样。金色是中性色,与黑色配用,突破了黑色的沉闷,又使画面显得雍容华贵。这种方法称为墨彩描金。1990年墨彩瓷同古彩瓷一道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广彩瓷
  广彩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竹园陶说》文曰:“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士重华瓷,中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顾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后售之西商”。又说:“其杂用洋彩与烧瓷五彩稍异,间有画工极工,彩亦绚烂夺目,与乾隆粉彩似者”。因广彩早期师傅来自景德镇,会将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的技术及彩料吸收到广彩中来。
  乾隆年间,景德镇开始烧制广彩制品,装饰设计吸收五彩、粉彩等艺术精华,以花乌、人物、鱼虫、走兽、图案为题材。为了外销,还多考虑外商的要求,仿照西方的艺术形式,图案装饰性强,金彩多,对比强烈的大红、大绿多。还为外商订绘一些外国商标及纪念性饰样。装饰器皿时,丰满紧凑,层次丰富,有时在一个器皿上有人物、花鸟等多种内容,用开光的形式予以区分,布满整个器物。画法上用笔工整,线条较重,用色浓重,鲜艳明快,间以金色平填,表现出金碧辉煌、绚丽华贵的艺术特色。
  类似广彩装饰的还有景彩。是艺术瓷厂在古、粉彩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一种新装饰。它以大红、翠绿等色为主调,描金、勾线于各种纹饰表面,宛如万缕金丝织于白玉之上,故有“堆金织玉”称誉。其纹饰以博古、龙凤吊八宝图案为主,寓意吉祥,故有“彩笔当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之赞词。
  刷花瓷
  瓷上刷花工艺始于晚清。开始以竹纸临摹画谱图样,将图样用稀胶水贴在瓷器上,以特制的小刀沿着图样刻划,再将纹样线内的纸屑取掉,用刷笔蘸色,通过一小铜丝网刷在空出的纹样上,刷完画面后,取出全部余纸,所临摹的图样颜色平整、鲜艳。
  民国年间,刷花主要是装饰日用瓷大路货。由于它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色彩丰富,受到广大贫苦阶层消费者的欢迎。景德镇在刷花盛兴时期,有上千名刷花工人。由于时代和欣赏对象的变迁,刷花工艺一度被一些人作之为“不登大雅之堂”,而不被重视,更谈不上研究和发展了。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随着彩绘生产的发展,日用瓷的贴花、喷花,逐步取代了日用瓷的刷花。直到70年代末,艺术瓷厂老艺人为了挽救可能失传的刷花艺术,经过反复试验、大胆探索,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画写意手法,又有粉彩装饰特色,的刷花艺术风格。如刷花“寿桃”,充分利用刷花技巧表现大色块的特点,形象逼真,鲜艳夺目。如果用粉彩洗染,花费时间不知要多少倍。
  刷花具有色彩粉化油亮,明暗过渡柔和,层次清晰,规格统一的特点。其题材丰富,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图案等各种纹样都可以表现。还可以刷底色,仿木纹和大理石纹。所以,刷花装饰,不仅用于日用瓷,也适合用于陈设瓷。其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广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瓷像
  在瓷器釉上绘制的人物肖像称之为“瓷像”,或叫“瓷相”。常见的瓷像多用瓷板绘制,即用摄影的照片以九宫格放大画在瓷板上,经烘炉烧烤后,形神兼备,质感鲜明。由于瓷像是用新彩颜料绘画,并经过一定的温度烧成,具有不易变色、不褪色、方便保存等特点:深受顾客欢迎。
  瓷像产生于民国初期。开始流行时,基本上是绘制老人们的肖像或遗像,存放在家庭作纪念。新中国成立后,瓷像除了绘制老人肖像和烈士遗像外,还绘制中外伟人像和有特别意义的人物照片,以后逐渐扩展到复制名画、风景和动物摄影等,成为高档陈设艺术品。绘制瓷像所用的瓷器除各种规格形状的瓷板外,还有各式挂盘、座盘和扁形瓷瓶。在色彩上先是以黑色为主,也有棕色。彩色瓷像在20世纪60年代初少量绘制,到80年代以后有较大发展,艺术水平也大有提高。
  在手工画像之外,70年代中期,景德镇试验成功类似摄影放大照片形式的瓷上晒像。虽然提高了效率,由于其艺术性不如手工画像,也没有照片那样层次分明,顾客定制甚少。因为手工绘制瓷像不仅在形象上逼真,而且能透过外在形象,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到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晒像工艺也在发展,已达到和照片同样的效果,成为与手工画像同时并存的姐妹艺术。
  金彩瓷
  金彩是景德镇瓷器装饰的传统特色工艺。始于元代,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就有粘贴金箔的青花金彩器。嘉靖时期,金饰瓷器特别盛行。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改用金粉代替金箔。清代末期,金水装饰瓷器的方法由国外传入后,由于金水使用方法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堂皇,此后景德镇瓷器很少使用金粉,一直使用外来金水。
  1953年,景德镇科技人员研制金水成功,经试用、鉴定,色泽光亮,效果良好。从此,景德镇瓷器结束了使用外来金水的历史。
  瓷器金装饰的形式和技法,有镶金、描金、雕金、鎏金和镀金多种。镶金是用金水在瓷器的口沿、腹肩、足坝部位画线箍,成为对纹样的衬托与补充。或单独装饰瓷器,名曰“金相玉”;描金是用金线描绘纹样,或与其他装饰形式结合使用,如色釉描金、珊瑚描金等。描金也可用戳印和贴花的方式生产;拓金是用毛笔把金水均匀分布在瓷器的局部或全部,再描绘纹样,如金地万花、金地斗方龙凤等;雕金也叫腐蚀金,是用防腐剂将花纹装饰不需要的腐蚀部分盖住,再用氢氟酸在釉面上腐蚀出花纹,然后加填金色烤烧而成;鎏金就是传统的金粉饰瓷,也叫本金装饰,操作与古代同;镀金是一种新的装饰工艺。1985年雕塑瓷厂试制成功氮化钛仿金镀瓷雕,它是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生动结合,由于这种镀层色接近金的色调,故又称仿金镀。
  法蓝瓷
  法蓝瓷是2001年创立的品牌,是景德镇瓷苑的新葩。法蓝瓷品牌理念以“仁”为核心,蕴含东方美学思考的优雅时尚和西方新艺术的装饰风格,精致表现出融合浮雕与雕塑的立体造型,浪漫梦幻的丰富色彩,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法蓝瓷在设计上,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将艺术带入生活;在工艺上,采用高品质细致瓷土及独家配比,运用釉下彩技术,成品温润通透,色泽晶莹典雅;在用途上,艺术温馨、时尚、典雅、人文,借着大自然的图像语言,传达各种温馨的讯息及祝福,以满足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及品味生活的追求,适合各种型态的居家布置或收藏。
  景德镇法蓝瓷有限公司生产的法蓝瓷,先后获得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吸引无数政商名流人士青睐。
  建筑陶瓷
  景德镇建筑陶瓷主要有各种不同规格的地砖、外墙砖、内墙砖、彩釉瓦等系列产品。由于原料、工艺和烧成原因,景德镇建陶产品具有防寒、抗冻、防酸碱、不褪色、不脱釉、色彩柔和、质感优美等优点,其中鹏飞建陶有限公司生产的“景赐坊”牌地砖和“卡地克”牌墙外砖,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获“中国名优产品”、“江西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全省建陶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