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历代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56
颗粒名称: 一、景德镇历代名人
分类号: K820.856.3
页数: 65
页码: 009-073
摘要: 本篇收录自秦、汉至建国后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历史名人170位,并介绍其生平史迹。
关键词: 历史名人 生平事迹 景德镇市

内容

秦、汉
  吴芮 生于浮梁东北乡(原属番地)。初为秦番阳令,得民心,尊为番君。秦末,芮率百越起兵,派部将梅绢和女婿英布训练士卒,北上与项梁军会师击秦。攻打咸阳时,吴芮因入关有功受封为衡山王。楚汉争霸,吴芮助刘邦建立西汉。汉高祖四年,刘邦封其为长沙王,都临湘、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次年,奉命率军定闽,行至赣南金精翠微峰病死。谥号文王。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七王皆反,旋被翦灭,唯吴氏忠于汉室,共历5代,无嗣而终。吴芮逝后,其子孙吴臣、吴回、吴右、吴著相继世袭。
  晋代
  赵概 字叔朋,又名万硕。东晋时官至五品,后到景德镇定居,成为制瓷名匠。他结合各地制瓷技术,对景德镇瓷器的胎釉配制、制坯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景德镇五代青瓷和宋代青白瓷生产奠定了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他,称他为“制瓷师主”,建庙供奉。
  隋代
  何稠 字桂林,居河间(今属河北省),主要活动于隋及唐初。其父何通,善玉。何稠好学、博识、善思,用意精微。初为大匠,开皇年间迁太府丞,入唐后授少府监。他多识旧物,制作绝巧,精于织造。善于制瓷,曾赴景德镇考察,采办烧造绿瓷的瓷土,吸取制瓷经验,改进并提高了制瓷的烧造温度,使隋代瓷器质地坚固,远胜三国、两晋时期。对瓷器烧制工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代
  陶玉 景德镇钟秀里人。唐武德时制瓷名家,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记载,陶玉在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窑称“陶窑”,他用洁白的瓷士制成胎体薄、色泽温润的瓷器,运输到关内出售,并且进贡给朝廷。这种温润优美的瓷器被人们誉为“假玉器”十分畅销。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里人,唐武德年间制瓷名家。根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等书记载,霍仲初烧制的瓷器,质薄色素,莹缜如玉,人称“霍窑”或“霍器”。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曾令霍窑造瓷进御。
  褚绥 字玉衡,晋州(今山西临汾)人。唐大足元年(701年)进士,景隆年间(701—709年)任新平司务,奉诏督造献陵祭器。因年成歉收,新平城乡百姓艰苦,瓷工无力烧制祭器。褚绥亲赴洪州督府衙门为民请命,恳求免征,蒙上恩准。
  薛仲佐 字光铺,浮梁县新平镇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进士。他生平勤劳谨慎,为官政绩卓著。任县尉时就以作风正派、处理事务果断,严以律己而闻名。其后,因公务入朝,路遇成德兵马,其军纪松懈,凡朝臣过境,资装往往被掠夺。当薛被拦阻时,他按剑斥责,被将士们胁迫至镇见主将,仲佐从容长揖,申辩原由。主将放他入关,后升任山东南经略判官。当时有息武之议,他上奏皇上日:“武备不可太驰,文职不可骤致”的建议,被提升兵部员外郎,因与朝臣意见不合,但有关军国事者,都力言之。后被调任武昌节度府判官。宝历年间(825—827年),因得罪镇将军李祐,被贬催税司,后告假归里。
  元崔 饶州剌史。唐元和八年(813年),元崔做了一批上好瓷器,进贡朝廷,特地委托大文学家柳宗元代他做了一篇《进瓷器状》,状之:“瓷器若干事。右件瓷器等,并艺精诞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大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上铡之德。置暂湖涟,贡异祭丹。既尚贡而为先,亦当光而用。瑾遣某官随状封进。谨奏。”寥寥数语却把当时景德镇烧造瓷器的特色描写得十分精致,既无粗劣毛病,又无陶器声响,且结合天地间刚柔气质,能保持长期的致坚,堪称是精美的器物。
  宋代
  齐宗蠖 字咸英,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世居德兴体泉。仁宗景佑三年(1036)初任景德镇御土窑窑丞,九载无失。庆历五年(1045)八月十五,因部运御器婺源下槎(金村)段,行从误毁器,蠖叹日“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遂吞器自杀谢罪。后皇上追念其功,于皇佑元年(1049)三月初七,诏卦新安元州挚摩候。
  潘安生 景德镇人。北宋以制瓷而著名,擅长影青烧作。江苏镇江箕家山北宋墓出土影青瓷粉盒一件,八角器型,制作精细,内外施淡青色釉,明澈清丽,盒底有“潘家安生记”的铭文惟记,是目前以发现最早记录景德镇制瓷艺人名姓的瓷器。
  刘永之 瓷雕艺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景德镇瓷观音,底座有“刘永之造”字样。这尊观音,雕刻精细,堪称宋代瓷雕精品。
  程节 字信叔。浮梁县人。天资英敏,博学多才。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到京都赴试。路经亳州柳林,见远处飞尘四起,有十几个人骑马张弓奔来,他勒马拉弓发箭,射落对方箭镞。前头一骑马者急问是何人,程节说是往东京考的。那人听后,指挥从属逃跑,并回头咄咄称奇才。第二年,捷登进士,任陇右招计使推官。曾领精锐骑兵深入敌境数百里,察看地形,打听敌人虚实,以便做好对敌作战的准备,并把详情上报帅府,朝迁非常称赞他的才智,升任荆湖转运副使。宋神宗熙宁时,南方骚乱,他单骑领命安抚各地,并说:“示以威不若怀之以德”,不久,乱平定,人人信服,又升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帅桂府,恩义著称于。后奉命还朝升任枢密院副使,其后南方各部再次骚乱,宋哲宗绍圣中(1094—1098)以节为安抚使,第二次前往,南中复定,从此坐镇广粤。由于政绩卓著,不久升右仆射。晚年乞休还乡,加官宝文阁侍制,赐紫金鱼袋,封开国侯,著有《竹溪集》。
  李椿年 (1096—1164),字仲永,浮梁县人。宋徽宗重和元年进士,初任宁国宣渝使,高宗绍兴五年(1135)升任洪州通判,后入朝为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十三年(1143)任户部侍郎,十九年(1149)平调至江州、宣城等地。二十六年(1156)被罢官。李椿年是南宋赋税制度的改革者,他和他所推行的“经界法”的事迹千古留传。
  佛印 (1031—1098),俗姓林,小名丁原,浮梁县福港浯溪人。出家后,名了元,号觉老,又称宝觉禅师。佛印是宋神宗赐的法号。他自幼天资颖悟,5岁能记诸家诗三千篇,领里称为神童。12岁到县治城北的宝积寺出家。佛印出家后,仍对诗文耕猎不辍,故其文学与佛学造诣都很深。曾云游各地。元丰中(1078—1085年)主持镇江金山寺。苏东坡每经过镇江,都要与之交谈。至今金山尚存有佛印所托书写楞伽经的楞伽台,特别是金山寺内还存有苏东坡赠给佛印的玉带,被列为该寺的四宝之一。佛印在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三月四日,一笑而逝,终年67岁。由于他生性诙谐,滑稽多智,故为那些自命为正统的达官要人所不容,未入正史与高僧传,但他的事迹却散见于野史,传说广为流传。
  汪澈 (1102—1165),字明远,浮梁县桃墅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为秘书时,奏对称旨,任监察御史,进为殿中侍御史,特赠鞍马。当时,边境侵扰,正值议和,他向朝廷提出“养民,养兵,自治,预备”的建议,认为“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必须“务选实才,不限资格”。并揭露镇江大将刘宝十罪,时值金国使者高景山寻衅,他上疏认为,天下形势强弱成败是变化发展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皇上屈己求和,厚赠金银和丝绸等物,而他们反出恶言,侵略我国。希望皇上英明果断,加强防备,布告天下,上下一心,才能同仇敌忾,不久,汪澈由御史中丞出为湖北,京西宣抚育逾使。他点精兵,战守襄阳重地,敌将刘萼拥兵十万,扬言先取荆南,后夺武昌。他令部将严护武昌,自己领兵协战江南。令吴拱与敌军大战于汉水,敌军溃逃,不久,金主亮死。汪澈要求处兵与荆襄军夹攻,兵还未出发,而金新主罢兵求和。皇帝诏澈入朝为次相,任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共同辅助皇室。孝宗即位。决意恢复被金兵侵占的失地,以澈督军荆襄。隆兴元年(1163)汪澈任资政殿学士,不久任枢密使。终年63年,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著有文集20卷,奏议12卷。
  朱貔孙 字兴莆,浮梁县东高砂人。宋淳祐四年(1244)进士,授临江军学教授之职,福州学孝授,他曾上书朝迁要求减轻人民负担,惩办邪恶。极论宦官专权的祸害,后升任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在这期间,上疏揭露了丁大全弄权误国之罪,申辩6名士人的冤枉。建议广泛招聚人才,凝固人心,选择贤良官吏,治理内郡和坚守江南,并严整舟师,加强海边的防守,以防“突至之敌”。当时有人建议迁都,他对皇帝说:“銮舆若动”,就会使一边的“将士瓦解”,而四方的“盗贼蜂起”。朝迁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了迁都。后在讲筵说到朝臣干扰政务事,触犯了皇帝的旨意,调任大理少卿,又调司农少卿兼太子右谕德,并诏见他乘马赴讲。因谕导得体,太子很感动,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因他为诗为文“运笔如飞”,温润典雅。度宗即位后,升右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章服犀带。因病向皇上辞职,后改封吏部尚书,极力辞归乡里。皇帝因为曾受教于貔孙,意欲挽留,临行时,派使者在路旁交错劝说,而他辞归意切,后以敷文阁学士,知福州安抚使,没多久,病逝于袁州。有文集奏议传世。
  朱宏 (1130—1210),字元礼,南宋时浮梁县长安沧溪(今属勒功乡)人。年少时聪明颖悟。读书求理解大义,作诗文以理为主旨,长大后,放弃科举考试,刻苦学习圣贤之收,独尊儒学。因听说国子司业计衡学术渊博,便同弟负笈前往求教。他善于思考,重于实践,对于生死,道德观,无不究根索源。而“以道为己任”,地方名士,重臣,交章荐举,他辞不接受。朱宏与朱熹交游甚密。常切切磋琢磨,统一认识,朱熹认为他“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给他题其所居住的地方为“克已堂”,学者也称他为“克己先生”,他平生严肃坚毅,对已要求很严,平时在家也要冠带,对于儒学之外的则视为异端,严格防范,他讲解《孝经》“庶人”章时说“佛经无益于身心”。对佛学的一些观点反复进行驳斥,“惟恐学者陷溺其中”,至于阴阳巫占之说,则概排斥。在他影响下,乡里风俗淳雅,人们勤俭守礼,他还研究了古代冠婚,丧葬的礼节,辑为《礼编》。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他病危的时候,告诫其子说:“我死安葬,祭礼按规定礼节去办,不要听从世俗迷信”。说完,正襟端坐而逝。著作有《四书图考》、《六经义》、《惠绥集》、《有信论异》、《迥涧集》。
  蒋祈 南宋时期人。他著的《陶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瓷业生产的专著,影响十分深远。《陶记》全文只有1090字,言简意赅,但其内容丰富,系统全面。他在著文中对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原料产地、生产关系、制作过程、窑场建筑、窑器品种、瓷器贸易等情况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不仅是研究景德镇瓷业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工业史的专著,也是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蒋祈《陶记》在《江西通志》、《饶州府志》、《浮梁县志》中均有记述,并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1910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国的陶瓷》曾作过英文的节译。1937年,日本《陶磁》杂志第九号发表了尾峙洵盛的日文译注本。我国陶瓷学术界也十分重视对《陶记》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考证、校刊与注释。20世纪80年代还引起了一场争鸣。过去学术界认为《陶记》写于元代,80年代初,新发现一部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版的《浮梁县志》,其中也录载了蒋祈的《陶记》,有人根据新发现的县志考评认为。《陶记》的写作年代应为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间(1214—1234),这种说法近年来已被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元代
  林捷隆 字喜群,景德镇人。元代制瓷能手。其所制印花器,品质精湛。民国初年郭葆昌的旧藏品中有景德镇窑印花雷文三足鼎一件,造型古雅稳宜,纹饰工整精细,底有“林捷隆制”的印款。
  吴迂 字仲迂,浮梁县城西隅人。为元代的地方教育家。他天资过人,刻苦钻研理学。由乡试合格后,因对词章训诂不感兴趣,听说饶鲁讲学于双峰石洞书院,便前去就学。饶鲁喜欢他“立志坚确,用功精密”,便尽平生所得知识传授给他。从此体会更深,实践更充实,渊源广博,精心于教育事业。元兵进犯饶州,他退隐于横圹山中。同他一起迁往居住的有十余家,生活十分困难。但在战乱流离的艰苦环境,他仍然坚持讲学不辍。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知州郭郁请他为州庠师,兼长芗,双溪二书院。他教学程序清楚,训导讲学求法则,课程安排合理,屡出高徒,人才一新。来访的名士、乡绅,络绎不绝,学者称他为可堂先生。不久,回浮梁县治北的“瑞莲精舍”讲学,从师求教的人越来越多。就连郑合生,章谷卿,徐进,汪克宽四进士都来从师求教。他年80而视听不衰,诲人不倦。93岁逝世。著作有《易学启蒙》、《诗传》、《众纪书编大旨》、《左传义例》、《左传分纪》、《春秋纪闻》、《孔子世家考异》、《论语谱论》、《孟集注附导》、《论孟众纪》等多种。明代永乐间,朝廷诏令编辑的《经书性理大全》多引用他的
  学说。
  明代
  昊十九 (1523—1593),姓吴,行昊十九,自号壶隐道人,景德镇人氏。能诗善书;书法近元代赵孟兆体。毕生从事陶瓷工艺,所作色料精美,诸器皆佳,人称“壶公窑”,是一代制瓷名家。善仿宣德、永乐名瓷,精美足以乱真。所造壶类非常雅致,壶底署“壶隐道人”款。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薄胎瓷,其中流霞盏和卵幕杯尤为著名。盏色明如朱砂,杯则洁白晶莹,均薄如鸡蛋之幕,一件只重半铢。一时瓷名大振,四方争求。尽管能获大利,他却悉心研究工艺,并不好利,仍是房舍破旧,起居俭朴,过着清贫的生活。吴昊十九虽然“隐陶轮间,与众作息”,但与当时名流如万历进士、太仆少卿李日华,万历进士、御史樊玉衡等,颇有唱和。李日华在所撰《紫桃轩杂缀》中,对他及他的陶艺评价很高,并曾寄诗说:“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樊玉衡亦有赠诗云:“宣窑薄甚永宣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氏。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瓷,为当时制瓷名手。他特别善于制仿古器,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和兽面戟耳彝,尤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竟购,以至不惜千金争市。“又能烧陶印,文开式,辟邪,龟象,连环,瓦纽,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
  崔国懋 明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制瓷艺人。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崔烧造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二窑遗法,当时称为“崔公窑”。所造各器中,盏式比较宣、成二窑稍大一些,却具有同样的精美,上面所画青花也相同。在当时的民窑中较为突出。因此四方的人都争相购买他的制品,传世作品有“维香”款和“成化”款五彩酒盏一对,系清宫旧藏品,现为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
  童宾 (1567—1599),明代瓷工。字定新。浮梁县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在窑厂做工。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制造大器青花龙缸。这种缸直径1米,高0.6米,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杀害,瓷工处境十分凄苦。童宾看到同役瓷工的困苦,非常愤慨,便纵身跳入火内,以骨作薪,以示抗议。瓷工们悲愤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表示对童宾的哀悼。第二天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青花龙缸果然成功了。当时能烧这样大的器皿,是瓷器烧成上的重大成就。童宾之死,激起了瓷业工人的义愤,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税署和官窑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偷偷地只身逃走。在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了缓和人心,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塑像,敕封他为“风火仙师”。祠内供奉的风火仙师童宾塑像,两边是烧窑各工种的师祖,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扶手、三扶手、二扶手等各脚窑工形象。烧窑业还定出行规,20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清代唐英写有《火神传》、《龙缸记》等,记载童宾事迹。
  周芳誉 明成化礼部御史,御器厂钦差部使。山西路安长治人。景泰年间进士。成化三年(1467)监临御窑。周芳誉在任期间,“高雅俭约,简易不繁”。任满回京,“毫无所取,时称清白部臣”。
  魏氏 佚其名,浮梁县人。祖传砌窑名匠。其砌窑不同一般泥瓦匠。《景德镇陶录》说:“结砌窑巢,若不可考”,自元明来,镇土著魏姓其业”。清龚轼在《景德镇陶歌》中云:“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
  何文白 明正德嘉靖年间人。景德镇御器厂工匠,善绘彩莲鹭大尊,为传世作品。
  吴明官 祖籍徽州。明代景德镇制瓷名家,其所作器品少而尤精,世称“吴明官窑”。
  程存工 明成化、弘治年间景德镇制瓷艺匠。传世作品有青花缠枝番莲兽耳瓶,其口沿外左侧有“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一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卖买亨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程存工造”款识,此瓷瓶为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
  陈仲美 祖藉江西婺源县。明末在景德镇烧造瓷器,尤善于仿造古窑器,精制各种古玩,有鬼斧神工之妙,当时与周丹泉齐名,后去阳羡(今宜兴),把瓷雕艺术与制壶技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吴天篆著《瓷壶赋》云:“翎毛璀璨,镂为鹦鹉之杯”就是咏他制作的产品,由于用心瘅思,早年夭逝。
  郑子木 明朝嘉庆年间,茭草行老板为了更多地赚钱,拼命压迫包装工人,不仅任意加班加点,而且把原来规定的吃白米饭和每逢初一、十五、每五人一斤猪肉的惯例改变了,工人没肉吃,饭也是糙米饭。为此,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罢工了,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给予响应。老板把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把郑子木等十多个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逼令复工。工人们不答应,并提出复工条件。复工事件没有谈成,瓷器又运不出去,老板和官府着急了,想用硬办法制服工人们。知县在堂上烧起两盆大火,上面分别煨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草鞋,迫郑子木下令复工,否则就要给戴上烧红的铁帽和穿上铁草鞋。郑子木坚贞不屈,结果被活活烧烫而死。为了纪念这位为大众利益而牺牲的不屈勇士,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以资纪念,并世代相传。
  戴琥 字廷节,浮梁县人。幼年好学,长有大志,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由州县地方官推举,赴京师任监察御史。因平江盗贼蜂起,曾劾罢不称职的两个重臣,又疏论南京大臣在考察下属时任性取舍的过失,后升任绍兴知府。在任期间,他疏浚范仲淹的“清白泉”,以抒发自已的意趣,并以鼓励属下公务人员。他兴办教育,要求学生对至理要义认识明确,身体力行。并增祀乡贤祠,埋兰亭石刻,修葺稽的宋代陵墓,设守陵人员负责洒扫。遇水,旱灾荒,上疏乞免掉老百姓的上供米。为消除水患,他动员百姓筑堤几十万丈,围海造田四万余亩,老百姓称为戴公堤,又建筑横圹坝,改造盐碱地为良田,建柘林七个闸门,立石刻木告示百姓,按时开闭,蓄水排水,以便排涝。在任期间,减少劳役,调解诉讼,剪灭盗贼,奖励尊老爱幼,救济孤苦危难,消除奸商邪说。当他离开绍兴府那天,百姓不愿他离去,哭号挽留,道路为之堵塞。升任广西左参政后,边陲有盗寇骚扰。他出奇兵镇守,患乱日渐平息。他进而规划边境的防守。适值安南犯界,终于以智取胜,使边界安定。后因病情加剧,便上书乞归故里,著有《太极图说》,《青峰拾稿》等书。
  戴珊 字廷珍,浮梁县城北隅人。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受湖广秋荐为嘉兴教授,以学识闻名于世。他幼时好学,天顺八年(1464)试中进士。成化三年(1467)任御史,督学南畿十四年,后督学陕西,约束严明,坚持不懈。又历任渐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在任期间廉洁奉公,终任时,两袖清风,不携带一样土物。弘治二年(1489),升为右副都御史,在治理湖北郧阳诸府时,土豪劣绅聚集流窜,歹徒抢劫,他即日命令严格训练队伍,自己编制阵法,严加防范。当时四川一伙盗寇越境进入竹山,平利诸县,县守臣害怕,不敢追捕。戴珊联合湖北,陕西的军队进行讨伐,捉到他们的魁首,面释放胁从者千余人,事情很快平安下来。弘治四年召入京师,历任刑部左、右侍郎,办案明允。九年,升任刑部尚书。十三年奉命为左都御史,风纪严明,办事认真细致。一次皇帝亲自到大狱,询问情况,怒气冲冲,一些官员都很惊恐,戴珊则从容应对,详细分析案情,皇帝才高兴称赞。戴珊平时廉洁无私,待人和蔼,公正耿直,不与人苟合。但性情直爽,奉职守法,拒绝贿赂,为官四十余年家无余资。凡他所到之处,都政绩显赫。因有病,屡次上书乞归乡里,皇帝都挽留不允,并说:“目前还未太平,怎么能舍朕离去?”戴珊很感动说:“我要死在官任上了。”十八年夏,皇帝死,新君刚即位,珊不忍立即言去,抱病办事。同年12月,逝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号“恭简”。
  清代
  刘源 字伴阮,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生于明末或清初。他“聪敏纤巧,迥异常人”。少年时代善于绘画,曾临摹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画“凌烟阁功臣像”,而且“镌刻行世”。后来他到内廷供职时,又“於殿壁画竹,风枝雨叶,极生动之致,为时所称”。他擅长书画、诗词、以及设计、雕刻,并善于制作瓷器、漆器、木器、墨、砚台等器物。刘源在景德镇御窑厂期间,曾进“呈瓷样数百种”。由于他能汲取诸家之长,擅于创新,所以前人说他是“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特别是他“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故他所督造的瓷器,“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吴麂 字粟园,安徽省歙县人。清初绘瓷名家。吴氏善绘山水,同时善仿越窑的秘色器。他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中的郎窑、年窑、唐窑齐名。
  臧应选 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至二十七年(1688年)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员。当时清廷派赴景德镇的督陶官员尚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实际上这段时间以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在景驻造时间最久。按习惯称呼,将此时期御窑瓷称“臧窑”瓷器。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其中以豇豆红(吹红)及洒蓝(吹青)最为著名。
  郎廷极 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706—1707)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官窑瓷器烧造故名郎窑。“郎窑红”仿明宣德的宝石红,色泽深艳,似初凝的牛血,亦称“牛血红”。康熙郎窑红器历来被视为名贵珍品,物罕价昂。
  年希尧 字允恭,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隶汉军镶黄旗。雍正四年(1726)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兼管景德镇窑务。故当时称为年窑。其器多蛋青色,洁白莹素,兼有青彩、描银、暗花、玲珑诸种巧制,仿古无一不精。并发明了不少新的色釉,龙以胭脂水釉为佳。
  唐英 (1682—1756),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乾隆二十年(1756),唐英退职,乾隆官窑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闵遴 生于1704年,字登云,浮梁县城西隅人。天资敏慧,童年入县学,20岁得中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因念父母年岁已高,侍奉双亲二十多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初,才出任四川大宁盐课使,勤于工作,铲奸除弊,盐场秩序安然。其时朝廷出兵金川,他按要求办妥马匹等军需物资。后升任江苏溧阳知县。到任之初,适遇灾荒,他尽心竭力,深入灾区,赈济灾民,灾民摆脱饥饿死亡的威胁。他为官清廉,办事果断精明,一时奸胥猾吏,望风敛迹。当地老百姓作了十歌颂扬他,如《矜恤灾黎歌》说:“我公慈爱,矜恤不遗,惠补天灾,浃髓沦肌”。溧阳县在民间还流传着“廉洁捐资救百姓,救了溧阳百万人,这样的好官能有几,闵氏阴功后代深”的民歌。乾隆二十三年,上书要求回归故里。离县时行李萧然,欢送人群汪然泪下。归乡后,清贫度日,然而“义举必先”。县令黄绳光,认为他品德高尚,聘他掌管昌江书院。
  邓梦琴 字虞挥,浮梁县人。少有抱负,智慧超群,读书一目十行,为文提笔立就。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授四川綦江县知县。两次代行处理江津事务,因平反了3件冤案而名声大振。其后继母病逝。服丧、侍奉父亲,家居十余年。乾隆四十三年,任陕西洵阳县知县。洵阳是个五方杂居的地方,盗贼纷扰。为铲除奸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旅店设册登记来往客人,经商船舶要置有牌照,并加强循环连络,使方圆数百里,山行水宿,秩序井然,社会安定。遇饥荒的年岁,动员富商农户平价出卖粮食,惩办抬高价格和高利盘剥,救活了不少灾民。当时有些棚民开垦荒山,造成山权纠纷,他给调解,约定以五年为期由旧主偿还开垦费,期满后将土地退回,使双方都满意安心。山南各县历年开垦土地,府郡告示要增加赋税。梦琴则陈说垦民刀耕火种,居住不能固定,不可解定赋额,因而息罢了这种作法,使流民安定。乾隆四十七年,调任宝鸡县令。宝鸡是川陕交通要道,他到任后,即整饬驿站,使不增加民间负担,并领县民疏浚县东的利民渠,引水入渭河,灌溉田地五千多亩。南北注渭渠道都逐步疏通,百姓日渐富饶,乾隆五十三年他升任商州知州。五十六年署西府处理事务,仅两月,就处理了十分之六的积案。乾隆五十九年升任汉中府知府,后因病引退回乡。他自少时攻读洛闽理学,。故他所到的地方都以振兴文教为先。为官居二十余年,除书以外,别无他物。著有《洵阳县志》、《宝鸡县志》、《史记书后》和《懋亭文稿》十二卷、别稿四卷、诗稿十卷。因积劳成疾,回归故里。
  邓传安 字旰原,浮梁县人。邓梦琴之子。少有抱负,14岁时,能诵十三经,并强记无遗。善于写古文,有名于时。清仁宗嘉庆时中进士,历任福建罗源,武平,闽县知县,铲除强暴,救济灾民,颇有政声。任鹿仔港理番同知时,当地风俗好斗。往往持刀寻衅。传安与他们制定九条规约。并反复宣传严格遵守,当地人很服他的威德。后升任台湾知府,当地有一伙人结派烧杀掠夺,府内佐官都害怕不敢说话和治理。传安定下计策。迅速除灭首犯,得到上官的器重。由于他才能出众,政绩显著,曾两次摄任台湾知府,不久他又代理台澎道兼提督学政,收徒讲学。很多名流学者与他交游甚密,称他为古严先生。
  朱琰 其《陶说》以景德镇为重点,是全面阐述我国陶瓷史的第一部著作。《陶说》共六卷:卷一《说今篇》叙述清朝饶州窑(即景德镇窑)和生产过程;卷二《说古篇》叙述窑器起源,追溯到神农之世,并叙述了唐朝到元朝的名窑及其产品;卷三《说明篇》叙述明代历朝官窑器和生产技术;卷四到卷六叙述唐虞以至到明朝各时期的窑器,也是一部瓷器烧窑技术史。
  蓝浦 字浜南,景德镇人。在景德镇设馆课读。他将自己从小而长所耳濡目染,熟谙深知的有关陶瓷的事,随时记录,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编著《景德镇陶录》一书。但卷秩未终因病身故。蓝浦逝世后,其妻将遗稿谋请蓝浦的学生郑廷桂校勘续成。《景德镇陶录》是一部景德镇陶瓷历史的重要专著,共10卷,全书总目:卷一图说、卷二国朝御窑厂恭记、镇器起源、卷三陶务条目、卷四陶务方略、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卷六镇仿古窑考、卷七古窑考、卷八陶说杂编(上)、卷九陶说杂编(下)、卷十陶录余论,其中卷首图说,卷尾余论系郑廷桂所作,卷二至卷八皆蓝浦原作。
  寂园叟 姓陈名浏,所著《陶雅》对陶瓷的起源、瓷器胎质、釉色、装饰以及传世历代名窑与市场供销情况均有记载,尤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民窑器为详,且涉及古代瓷器款式及制瓷名匠,为清代末年重要的瓷器参考书。
  陈国治 安徽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他善于在瓷板上雕刻花卉,深浅适度,富有画意。他还将瓷雕与釉色相结合,仿竹木、象牙器,无不神形俱备。曾有陈国治精雕细刻的仿漆器,釉色极似髹漆。传世陈国治制作的雕瓷凤毛麟角,伪器倒是很多。
  程门 清代画瓷名家,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虫、鱼、鸟、兽兼擅其长,其得力于唐、宋、元、明诸大名家者甚深,故所谓直追古人。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现今传世程门作品多以浅绛彩瓷为主,也有少量青花瓷器。
  王炳荣 为清代光绪年间景德镇的瓷雕名家,与时代稍早的另一位瓷雕家陈国治齐名。
  王廷佐 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年间的绘瓷名家,以浅绛彩绘著称。他善于人物写意,更擅长画猴等动物。他在酒注等器皿上绘制的渔翁看鱼,清明雨景打伞人物、生动自然、极其神似。
  李维翰 其瓷画作品相传不多。但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画瓷板画“彩绘浅绛山水图”来看,全景手法平稳,景物此起彼伏,安置极合法度,功力不凡,是同治、光绪年间浅绛瓷画名家。
  王凤池 字丹臣,筱沆人。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出色的画师。其与浅绛彩绘名家金品卿同道相善、与金氏合作。曾见王、金合作大品锅、方瓶等瓷画,其画功不凡。传世作品,彩绘浅绛《松风清簌图》就是一幅力作。此图章法紧密中透疏朗之气,翠岗绕一潭,有山泉自谷中奔腾而出,注入潭中,山麓之下。
  金品卿 名诰,或称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活跃在同治、光绪之间,并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金品卿擅长浅绛山水和花鸟,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人沈石田,花鸟宗华岩一派,笔致潇洒,设色清丽。人物仅见一小茶盅,书伏生传经图,颇具黄慎笔意。工行草,有董其昌之遗风。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将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焙烧的一种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称:“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为罕见之宝”。《说瓷》一书云,当年所产的这种反瓷“多属李裕元所作”。
  民国
  李之衡 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的色釉研究,尤其对霁红釉色很有成就,所制祭红是清末民初最为突出的作品。
  江资甫 (1857—1916),字智普,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人。世代经营茶叶生产。独资经营功夫红茶“天祥”号,除自种茶山产鲜叶外,还收购附近农民的“大红袍”,精制加工装箱运往上海。江资甫少年时不爱读经史,但喜攻农商之学,熟练珠算,13岁起就辍学跟父亲从事红茶经营,常往返于上海,结识了较多的茶叶工商界人士。20岁时,其父逝世,他继承父业,独自执掌“天祥”号。他千方百计开拓红茶产销门路,除自行扩种茶山外,并扩大生产、收购、加工、运销业务,年收购量约1000余担,自产量400多担,运沪销售每年可达2000余箱(1400担)。他非常注意茶叶质量,竭力维护“天祥”号的信誉,故深受顾客欢迎,连年获利1915年,“天祥”号所产功夫红茶(商标为祁红)被推荐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一举获得博览会金奖。江资甫致富不忘故乡建设,1884年,自捐巨款并带头在江村沽演建立北斗书院,以发展地方教育。江村中洲木桥,常因水冲倒塌,他捐款制造一副长达十余丈的铁链条,把桥板和桥墩串联起来,以利交通。他还建造和修理了许多小桥、凉亭和道路,得到方圆几十里群众的赞扬。
  林大椿 字子衡,闽侯(今福州)人。晚清民初瓷画名家。善画人物,衣褶劲健,师法清末海派名家钱慧安。间作山水、烟云变幻、笔法精熟。福建省德化瓷业请林氏画彩瓷。瓷板画彩绘《秋林图》,就是林大椿山水画之精品。此图绘秋林景色,以前后段构景,曲水相隔,轻舟荡桨。秋岸红树层林尽染,双勾点叶,姿态挺立,坡坨百岸以小披麻皴、皴笔迅利。远景墨色稍浅,富有层次,山势圆隆,逶迤而去,一望秋山,寥阔无际。全景设色明净清朗、勾勒敷染以墨彩之一,线条明晰、稍以丹黄点染枝头,更得萧旷秋意。构图疏而不散、繁而不乱,有元人山水格调,望之古朴,淡清。图右上行草题诗:“秋老苍崖但有骨,霜清古树缀余姿。深秋萝薜红尘断,起棹归来夕照时。”诗画雅切,为之佳作。
  汪藩 (1843—1923),字介眉。早在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就以瓷器浅绛彩闻名,其擅长长山水、人物、花鸟,以文人画入瓷,用笔挺健流畅见长。如老者衣饰用钉头鼠尾描,起笔略顿,收锋轻盈;儒生衣纹用铁丝描。可见汪氏技法娴熟、多面。光绪十一年的浅绛彩人物帽筒可见此风格。
  鄢儒珍 “鄢得意”窑主。因勤奋好学,苦心钻研,在瓷器制作上颇有创造。清末民初时,名闻遐尔。曾承制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御用”仿珐琅瓷一百件。鄢以其精湛的技艺,细心制作,造出的瓷器胎质纯白,画工极精,施彩艳丽,纹饰绚美。
  王东荣 祖藉安徽休宁,为古彩名手。作品线条健劲,多为仿古,后又以工笔人物,花鸟见长。在民国初年颇有名声。
  周小松 名鼎,又名筱松,四川人。他是民国初年瓷绘名家,同是景德镇现代彩绘奠基人之一。他原为石刻名手,擅长神佛,如钟馗、罗汉等,颇为生动传神。他的瓷板画彩绘浅绛《读书图》,就是传世名作之一。此图绘一儒生倚石坐于梧桐荫下,展卷研读,甚为专注,旁侧童子捧书而立。全图描绘传神,并通过雅丽的背景设色,如花草、红栏等加以衬托、凭添一份书香习习之气。
  李明亮 皖南人。民国时期皖南歙县一带多有绘画瓷器的名家,为景德镇彩绘艺人中的一支劲旅。李明亮画风清秀不凡,当是这支劲旅中的高手。他善绘草虫小品、意味隽永、境界脱俗。如彩绘《款款飞来图》瓷板画,作者以描绘蜻蜒停栖于麦杆上为画面主题,以墨彩工笔描绘蜻蜒,双目浑圆幽绿、纤纤细足屈伸自如、毫发毕现。翅面网格勾勒分明,笔法至细至挺、清晰可辨,极富薄翼如纱之质感。
  陈安 (1868—1919年),别号仲亭,又号拙翁,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后任浮梁县县知事。陈安12岁就能篆刻、绘画、书写,以才学优秀闻名。曾任江西提法使,江宁知县,上海警察总局发审员,后辞职到江西。他与当时江西省长戚扬是同乡,戚早知陈安才能,便调陈安主治浮梁。浮梁是望县,且有以出产瓷器而驰名天下的景德镇,人口众多,各地杂处,其中有狡猾不法之徒,结伙扰乱社会治安。陈安到任初期,采取一些施政措施,他根据地理民情,于1915年报请省长公署批准并于1916年将浮梁县政府迁移至景德镇,原县治称为旧城。从此,景德镇成了浮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还将原东山寺一带辟为风景区,即现在的莲花塘。以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一处大水塘。陈安组织疏通下水道,排除多余积水,并修筑环塘道路,在塘中种荷,路旁植柳,修桥筑坝,并适当布置了一些建筑,后把塘取名佛印湖,还有一米多高刻有“佛印湖”的石碑,公园则命名为“新邑公园”。从此这个地方为景德镇的风景名胜。还采取了严厉措施,平抑匪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禁止演戏聚赌和打架闹事,以保生产的正常进行。如此等等,都在景德镇的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游泽长 (1874—1922),绰号长子,蛮子,祖藉福建德化。生于木雕工匠世家,少年父母双亡,依靠叔叔游世文供养,长大拜当地雕塑名师何朝宗技艺传人张进奎为师,故深得何派技艺精华陶冶,加上极善广采博记,才使他较快地成为瓷雕行家,善作大型瓷雕。代表作品有3米多长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一时。他还擅长捏像,捏成后酷似被捏本人。此外,他对创作工具做过小改革,变木“桠扒”为弹性更好的竹“桠扒”,被仿用至今。
  汪晓棠 (1888—1924),又名汪隶、汪隶华,字晓棠,号“龙山樵子”。江西省婺源县叶村人。清末民初的著名绘瓷名家。他少时在杭州以绘制纸绢扇为生。光绪、宣统之际,因妻投水自尽,避祸景德镇自学彩瓷,不到数年即名闻遐迩。1922年,浮梁县长徐仲亭雅好艺事,知事何心澄亦通丹青(何亦能画瓷,堂名“雅趣”),遂倡建“瓷业美术研究社”,汪晓棠当选为副社长。他的人物画最著名,所画仕女,俏丽妩媚,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深得改琦、费丹旭一派精髓。其名作粉彩《黛玉葬花图》,即可见其风格。图中林黛玉颦眉荷锄、衣褶轻秋风吹起,衣带飘摇,如行云流水。一侧孤鹤相随、衬托出画中人孤高自许、目中下尘、郁悒悲然的思绪与情感。全图一人一鹤,不设背景,更添雅清素静的氛围。还有一幅瓷板画《彩绘仕女图》。此画构图及题诗均取自于明代唐寅著名的《秋风执扇图》。瓷板画仕女神采姿态与唐伯虎原作大同小异,惟仕女头挽双髻,眉宇间顾盼欣然,端静娴俏,未似唐寅原画中的仕女古媚风韵。人物衣纹绘法似流水行云,随风飘动,极见功力。
  吴霭生 (1886—1926),广东南海人。民国初年景德镇制瓷名家。原系南洋华侨,随叔父到景德镇经商,后开窑制瓷,制瓷屡有创新。吴敬容撰写的《吴霭生墓碑记》中称,他改良釉彩,“配方之精良,驾乎雍乾之上”。向焯在《景德窑址纪事》中,赞其瓷器造型匀称稳定,新颖美观,是民国初年首屈一指的制瓷家。因处在瓷业衰落时期,他的窑厂竟因亏损过甚破产,贫窘而终。
  潘陶宇 (1887—1926),宇鼎钧,斋名古欢,号澹湖外史,江西鄱阳人。1911年后饶州府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汪野亭、程薏亭、刘雨岑均出其门下。潘氏世居鄱阳,执教之余,常干假期作客景德镇绘彩瓷,于花鸟、人物、山水各科无一不精,笔法以秀丽明朗见长。可惜英年早逝,流传后世的作品不多。
  万云鹏 (1890—1928),江西南昌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画瓷工人出身。1926年夏,奉中共江西特支调派,来到景德镇负责工运工作。曾任中共景德镇市委委员和国民党景德镇市党部执委兼工人部部长,景德镇市总工会首任委员长兼市总工会党支部书记,市工人纠察队大队长等职。他一为到景德镇,就深入到瓷业工人群众去,通过宣传发动,正式组织成立了“景德镇市总工会”,万云鹏担任委员长兼纠察队大队长。当时,有不少资本家抽走资金,停工停产,解雇工人,减少工人工资。他针对这种情况,于1927年2月在全市发动工人开展反对停工停产,反对解雇工人,反对减少工资的斗争,工人与工人纠察队捉拿了坚决与工人为敌的反动资本家刘和丰号的老板和大窑户老板向源狮,与他们进行说理,使资本家接受工会提出的条件,恢复了生产,发放了救济金。1927年4月在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支持下,组织工人纠察队,智夺了警察局保安队和“商团”的500多支枪,几千发子弹,武装了刚组建的“人民自卫队”。后来又组织工人将利用宗教欺压群众,残害婴幼儿的外国神职人员的阴谋揭露出来,把他赶走。1927年6月工人纠察队捉拿并处决了受朱培德派遣来景德镇镇压工人的朱紫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在江西加紧了“清党”,“礼送”共产党出境,并借口调处“都乐械斗”,派一营宪兵来景德镇抓共产党。迫于形势,万云鹏于1927年夏离开了景德镇;1928年秋,在九江被捕,同年冬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南昌监狱,年仅38岁。
  黎勉亭 (1891—1928),江西新建县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由于他技艺高超,用钢针、钢刀、钢锥等工具,在瓷面上刻以各种画面,称为刻瓷。这种特技工艺,为黎勉亭所新创。当年袁世凯为了实现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当上皇帝,千方百计讨好英国上层人士,于1915年将黎勉亭特地请进北京、为英王乔治刻像。黎氏足足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像刻成。该像刻得形神逼真,深受好评。
  程步蟾 (1905—1930),浮梁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参与姚相谦、余金德等领导的罗家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大港村的组织发展的工作。1927年3月,程步蟾率领农民群众,举行游行示威,向国民党市党部请愿,高呼“打倒残杀蔡修贤的刽子手!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同年4月,他在大港村程家祠堂组织,发动成立第一个乡农会,任农会主席。5月,他再组织农民2000余人,逮捕大港土豪押往景德镇游行示威,抗议反动当局残酷压榨农民,并协同镇上工人愤怒地砸掉囤积居奇高利盘剥的米店,油盐店及当铺。工农群众的正义行动,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农民队伍中牺牲了5人,被捕多人,受到了严重挫折。11月中共江西省委派黄光、金小鬼等来景德镇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重新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5月在罗家桥召开万人大会,组织募捐委员会。与此同时,在大港村成立中共党支部(包括方家村和鄱阳蔡家),发展党员11人,程步蟾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发动群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清算土豪劣绅,要求实行耕者有其田,又迅速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30年6月,正准备武装暴动前夕,被叛徒出卖,程步蟾被捕,后押往南昌,英勇就义。
  邓碧珊 (1874—1930),字辟寰,号铁肩子,“珠山八友”之一。江西余干县人。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他博学善书、篆书尤佳。首创使用九格画瓷像,又熟悉西洋画技法,颇受绘瓷艺人尊敬。邓碧珊擅长粉彩鱼藻,其技法颇受日本写实绘画影响。他自幼生活在鄱阳湖畔,常常钓鱼、打鱼,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于是,他所画的鱼藻特别真实、生动、活泼。所作“游鱼”,相互联系,来往有势。他论述画鱼秘诀,在于“游而不散”。如彩绘《鱼藻图》瓷板画,他以柔和的设色,工细人微的笔法描绘池中三尾游鱼,配以碧草浮萍、悠沥自在、池水如镜的情趣。此作未画水波涟漪,仅以水草游鱼即得碧波云意。鳞光点点晕色极富层次,这种细腻的笔调优雅的笔趣、明显受本日写实画风之影响。因为他的鱼藻画得好,故在景德镇享有“鱼王”之美称。
  田鹤仙 (1894—1932),原名田青,号“荒园老梅”。祖籍浙江绍兴。少年寄居江西抚州岳父家,他从小喜爱艺术,在抚州随人习画,20岁时来景德镇,曾在江西省陶业公司夜校任教,逐渐与景德镇美术界名画家交流习画。后弃教从艺,专门从事陶瓷绘画。他最早与王琦来往,为“月圆会”发起人之,“珠山八友”成员。田鹤仙才思敏捷,观察细微。初学山水画,后攻粉彩梅花,国画基础功底也好。虽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历史不长,但能很快掌握陶瓷彩绘工艺技巧,作画用笔苍劲挺拔,用色淡雅绝俗,作风大胆,粗中有细,构图形式活泼,疏密有致,层次适当,能表现梅花的高雅精神。如彩绘《梅树图》瓷板画,绘一树红梅,树干粗壮,虬曲苍老,梅蕊盈闹枝头,一派春意。枝干以双勾之法得苍道之质,花蕊以红彩点风为之,亦得清雅高洁之态。
  王琦 (1886—1933),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画室名“陶陶斋”,原籍江西新建县。为“珠山八友”之首,是近代瓷苑画坛师首。他专攻人物画,初学钱慧安,后功学“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在民国初他与吴霭生、汪野亭等人组织“瓷业美术研究社”,1928年他又发起成立“月圆会”,与汪野亭、王大凡、刘雨岑等人结为“珠山八友”。他的作品构图简洁、笔调豪放、气势磅礴,成功地将中国画大写意的格调体现在陶瓷上,为陶瓷艺术开拓了新天地。瓷板画《鲁智深豪饮》人物刻画细腻、形象夸张、个性突出、动态逼真、笔意遒劲、设色古雅,题款学黄慎参用十七贴,是王琦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早年多流传海外,受到国内外极高的赞誉。
  徐良俊 (1887—1935),字复兴,祖籍江西都昌彭埠桥。太祖父,父亲皆为瓷业工人,他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在余生顺号画坯。民国初年,与人合伙组建义生隆号并管事。1919年前后,他根据客商对器型画面的意见,大胆地改进了青花仿古瓷的画面,创制了青花新器型。当时各类盘子宜菜不宜汤,汉碗、海碗容量过大而欠雅,水碗脚足细易翻。为此,徐良俊研制出一套大小不同的新型碗盘,因它的边沿状如荷叶,故名“荷叶器”。1927年以后,徐良俊继续研制出一批瓷器新器型,有正大耳茶、正大耳饭、金钟盂、青篱菊小饭碗、饭庄五寸至九寸和饭庄耳饭等。
  余金德 (1902—1937),祖籍江西余干县。7岁进厂当童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被选为景德镇总工会常委,发动工人同资本家进行斗争,捣毁“总商会”,没收“江西瓷业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的财产。1929年春,党组织派他到里村兼任景德镇近郊区委书记。1930年9月,任景德镇苏维埃政府主席,发动工人,积极配合红军,开展景德镇外围夺权斗争,枪毙了镇上的流氓恶棍“三十万麻子”。同年冬天,他与一部分共产党员、工人纠察队,星夜离开景德镇,进入浮梁苏区。1932年4月,闽渐赣省成立雇农委员会,余金德任主任委员。他带领一支队伍活跃在磨盘山,怀玉山发展苏区,组织雇农工会,人称为“雇农伯伯”。从1933年春至1934年初,他先后到了十几个县的苏区调查,指导土地革命运动。在葛源黄山底下召开的闽浙赣省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省执委,省苏维埃政府第一副主席兼土地部长,成为方志敏主席的得力助手。1937年春,国民党十多万军队对苏区大围剿,大屠杀。他率师突围,在乐平渡河时指挥反击,不幸两腿负伤。此时队伍伤亡严重,只剩十几个人。由于天气阴雨连绵,山林潮湿,许多战士烂脚,他的伤口也化了脓。敌人则进行全面搜山,人员先后失散,他因腿伤不能行走,躺在石洞三天,不幸落入敌人之手。余金德被捕后,转押到衢州监狱,敌人用尽酷刑拷问,他坚贞不屈。1937年秋天,他预感敌人要下毒手,晚上,从鞋底取出长期积蓄的两块银元,交给同牢房的一位同志,要他转给党组织交最后一次党费,并劝慰同牢难友说:“革命总会有牺牲,曙光就在前头,血不会白流的!”三天后的凌晨,敌人悄悄地将这位勇敢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秘密杀害于衢州郊野。
  胡颜标 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胡氏能画能填,所仿乾隆“古月轩”珐琅彩画面,足以乱真。
  陈庚昌 (1879—1940),号仲西,名功晟,祖籍江西都昌县。清光绪年间秀才,承父业于景德镇经营陈新兴瓷厂,潜心改良传统产品青花脱胎器,立志烧造“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的精品”。1905年还筹资4万元开办了保源填料公司,专事采办云南珠明料,供烧造高档青花瓷用。由于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并博采古今相融的装饰手法烧制创新产品,使陈新兴瓷厂的青花瓷终以造型秀丽奇巧,花色流畅典雅,器质洁白晶莹而赢得海内外赞誉,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光绪帝特颁诰文,表彰他“亲躬恪慎,位事精勤”,授朝仪大夫四品衔,赏戴花翎。1909年,陈庚昌代表“都帮”。与“徽帮”代表康达,“杂帮”代表吴简廷在工商界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1910年奉准成立。陈庚昌被推为总会协理(副会长)。1921年接任商会总理(会长)职,遂以全副精力潜心瓷业改良。任职方两载,致使景德镇瓷器年产量达80余万担。1930年赣东北红军三进景德镇,他挺身而出接待红军,并参加红军筹措军包饷的财委会,考察弋横根据地,得到方志敏、邵式平称赞(建国后邵式平省长也经常提及,给予高度评价)。1935年,陈庚昌在南昌开设了专营景德镇瓷器的商店,并且被选为江西省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他在工商界人士中有较高声望,在瓷业工人中得到一定的信任和爱戴,1940年曾以厚望当选江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7月9日,患心疾萎颓,数月后逝世。
  何许人 (1882—1940),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南陵人。少时至景德镇学绘青花,后改为粉彩。曾在民国初年,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学仿古瓷,由于得见故宫房藏历代名画名瓷、技法遂大进步。他善微书,能于径寸印盒上书《出师表》、《赤壁赋》。后专攻彩绘雪景,中年后并于九江自设店号,自画自销。常往来于景德镇与九江之间,学画经商。他的雪景山水的技法,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又有明代宫廷院画风格,近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响,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饰。如画中的楼台界画,松针积雪的技法,山势相叠坡岸交错的布置,都是对传统技法成功的继承和再现。而在一些细节描绘上,同样是以细腻的画笔刻画。
  汪野亭 (1885—1942),名平,号元鉴,又号传芳居士,乐平县人。“珠山八友”之一。是近代最著名的陶瓷画家之一。20岁考入江西陶瓷学堂,25岁学成来景德镇以画谋生。由于他对中国书画的爱好与钻研,并运用文人画的高雅格调装饰陶瓷,使景瓷山水画走出了以往过于工整刻板的程式,得到了新的发展。作品色彩丰富、柔美层次变化万千、光泽艳丽,清雅脱俗,他的这一风格被誉为“汪派山水”一直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
  柳灵谷 (1900—1942),又名行忠,祖籍江西都昌县。自幼家境贫寒,仅读私塾五年,即随父来景德镇学画青花。画坯之余,又习粉彩。20岁时,由画青花转绘粉彩,并专攻工笔人物,且以微形画面见长,被世人视为珍品。方寸之地,济济数十余人。而且尽皆眉目传情,栩栩如生。在30年代至40年代,其画博得名人赞誉,盛名驰于珠山。由于长期从事过细的工笔人物,精力高度集中,执着的艺术追求与生计所迫,摧逆了他的艺术生涯,于42岁时患精神病去世。
  杜重远 (1897—1943),吉林怀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沈阳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会总会长。“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主编《新生》周刊。1934年初应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深入到景德镇调查写出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报告,同年12月任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局长。他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模范瓷厂培养人才。采用机器制瓷等对当时瓷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帝国主义藉口刁难,为此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在狱中,仍坚持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1月受周恩来委托赴新疆开展工作,任新疆学院院长,继续宣传抗日。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狱中。主要作品有《狱中杂感》和《盛世才与新新疆》等。
  程大有 (1902—1945),原名程桂森,号子辉,笔名程鹏,浮梁县新平人。出身于书香门弟,接受过西洋艺术理论学习和技法训练,早年曾在景德镇开设美术图书馆。能书善画,擅长刷花艺术,其陶瓷刷花作品斐声中外。刷花瓷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程大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刷花技术,规范了刷花技术的操作过程,开创薄刷法的表现技巧,拓宽了陶瓷釉上刷花的表现力。他创作的刷花人物,运刀所刻线条平整、洁净,流畅而有节奏,人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的气质及其动感都表现得丝丝人扣,用色也极为考究,使之达到清雅、洒脱的艺术效果。
  康达 (1877—1946),字特璋,祖藉安徽祁门县礼屋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拔贡,授内阁中书,后因参加戊戍变法,被谪往景德镇监制御瓷,1904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带头发起成立景德镇总商会,任第一任会长。1910年主持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同时,还在鄱阳分厂附设中国陶业学堂,培养新式陶业人才。公司产品制作精良,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获优等奖牌。公司还在九江、上海、汉口设立分销处,其业务蒸蒸日上。清末时期九江,汉口分销处因兵事影响,损失十余万元,以致元气大伤。1912年,他作为革命军方面代表团成员,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因通宵达旦地彻夜工作,极度疲劳而双目失明。此后,先后任交通部顾问,甘肃省政府谘议,国务院谘议和安徽省长名誉顾问。1922年,辞职回乡。康达生活俭朴,身穿土布衣袜,不嗜烟酒,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南乡高等小学堂创办时,他捐出会同康茶号以作校舍,并造林万余亩,为乡民造福。回镇后,捐资2万余元,建景德镇龙珠阁。
  邓碧孙 乃珠山八友成员邓碧珊之子。自小从父学画瓷艺,绘鱼藻风格与父相近。瓷板画《水乡鱼藻图》是一幅传世佳作,此图以墨彩、碧绿、草绿描绘水中鱼姿,刻画细致,虽不著一波一漪,而游鱼瞬间潜回的游姿,生动传神;四周葱笼茂密的层层水草,观之如身临池塘,清波之畔,泽国韵趣,一览无余。邓碧孙1937年投笔从戎,抗战期间客死他乡。
  张浩 生于1876年,字犀侯,祖籍江西新建县。1901年留学日本学习窑业,1906年回国。他与康达合作在鄱阳创办“中国陶业学堂”。1912年,陶业学堂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任校长。次年设分校于景德镇,定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1916年,他在省立陶业学校主持设计建筑10个火门的倒焰式煤窑,作为景德镇柴窑改煤窑的方向。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对建造煤窑多方刁难,以致煤窑不得不改变烟道设计,结果成品釉色未达洁白标准,又限于经费,窑炉改造不得不停顿。1932年,他在莲花塘五龙庵侧建起一座煤窑,供学生和瓷业工人学习煤窑烧炼技术。每逢烧窑之日,他必亲临坐镇指挥,以观察和研究用煤烧窑影响瓷质的各种因素。1934年,他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工务科长,并兼陶业人员养成所教师。1935年,张浩任陶业管理局代局长。张浩通过办学,办试验厂,改烧煤窑,采用脚踏辘轳、手动碎釉机、印花、刷花、石膏模型铸坯等新工艺,虽未得到推广,却为陶瓷生产由手工向机械,由柴窑向煤窑发展确定了方向,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人才,为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程意亭 (1895—1948),原名程体孚,别名甫,艺名翥山樵子、洎山山民,斋名佩古,乐平县人。程意亭8岁丧父,由其兄长抚养长大。14岁在祥盛粮行学徒,常路过南门大街一家裱画店,被该店板壁上的纸画所吸引,往往驻足观赏而误时误工,被兄长责备。从此对学徒无意,立志从艺。1911年,16岁时自行离家,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原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科,师从名家张晓耕及潘陶宇学习山水花鸟。1914年毕业后,程意亭在九江“普芳居”瓷店从事瓷上绘画。曹焜督军江西期间,在南昌建“迎庆楼”,负责建造的程先生与程意亭关系甚好,特请他为该楼作画。“珠山八友”中有的人通过他的介绍,也参与了该楼的作画活动。1925年,程先生促成他举家从九江迁往景德镇,于筷子弄开办瓷店,开始了在瓷都景德镇的艺术生涯,同时也与“珠山八友”结下不解之缘。他最早参与了“月圆会”的艺友聚会,亦是“珠山八友”早期的成员之一。
  张沛轩 (1892—1949),江西余干县人,20世纪20年代师从邓碧珊学绘鱼藻,其作品完全继承掌握了邓碧珊的风格技巧,鱼趣的意境通过细腻、灵动、飘逸的笔墨传递给观赏者。他配画的诗句、书法亦与画面相得益彰,对中国画诗、书、画三者相辅相成的审美意趣有着浓厚的修养。张沛轩的三幅《鱼藻图》作品:其一幅,墨彩绘鳜鱼,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乱成鳞,用以表现鱼鳞十分恰当;其二幅,绘鳊鱼二尾和鲢鱼,鳊鱼栖水草之中,相对静止,链鱼尾鳍摇,游姿如俯冲而下;其三幅,绘青鱼游于萍藻之间,鱼姿更显轻灵活泼,自由自在,鱼尾线条柔婉飘逸,极富动感。综观这三幅鱼藻作品,有邓碧珊笔墨技巧,鱼鳞明暗层次表现极佳,能将锦鳞光彩形于笔端屏上,且萍藻配景以游鱼动静相配合。可见其高超的表现功力。
  建国后
  邹文侯 江西南昌人。馆名为浔阳画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聘于南昌丽泽轩瓷店。其擅长花卉、翎毛、走兽、草虫瓷画。1951年去世。
  徐仲南 (1872—1952),江西南昌人,名陔,宇仲南,斋名栖碧山馆,号竹里老人,“珠山八友”中最年长者。自幼学徒,毕生从事陶瓷绘画创作近七十年,他勤学苦练,广博众采,花鸟草虫,人物山水无不精到。青年时期以绘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偏重干画松竹,作品尤以竹石著名。在创作中不仅师法文同戴熙,取其笔意,更注重师法造化,取其风骨。早期所绘松竹茂密虬壮,晚年所画的松竹疏放苍莽,既婉约俊秀,又蓬勃野逸,充满生机和活力。他画的山石更有特色,石的结构多以笔尖或横或斜地点出,似皴似苔,苍润浑厚,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汪大沧 (1899—1953),字沧生,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甫艺,安徽黟县人。是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6岁时便随伯父汪藩学艺谋生,在1913年其同乡冯远向张浩推荐进入第一所陶业学堂学习,得到潘匋宇、张晓耕器重,后留校任教。汪氏平生主要以创作浅绛彩,粉彩为主,偶尔涉及釉下彩的研究和创作。1924年,他应邀参加了汪晓棠、王大凡创办的“瓷业美术研究社”,任课范教师。其后,他也经常参加王琦、王大凡组织成立的“月圆会”活动。对艺术的追求认真严格,画任何一件作品,所要表现的题材对象,他都要到生活中去感受和写生。他善于画浅绛彩和粉彩,更擅长以秃笔绘画粉彩山水、技法娴熟、用笔简练、豪放浑厚,专以细笔精描取胜,其笔墨独树一帜,为秃笔山水堪称一绝。在20世纪四十年代,享有盛名。一生淡泊名利,善待对人,不依附庸权贵的高尚品格,着实为后人传颂。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第一画瓷合作社和建国瓷厂画瓷,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大型瓷板画《红军爬雪山》、《长征之歌》、《春牛图》等。
  方云峰 (1897—1957),号佩霞,别号“惜花轩主”。浮梁县人。早年在浙江省立龙泉瓷业工场任绘瓷技师,后入杭州浙江中华美专中国画系学习三年,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擅长粉彩仕女,力追嘉庆、道光年间扬州名家王小某。绘画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等,善于运用中国画“立粉洗染法”在瓷上画花头,为后人发展成为瓷上“水点桃花”。中晚年喜绘猫和牡丹,常见作品如“富贵根苗”、“耄耋延年”等吉祥题材。彩绘瓷板画《鹿寿松贞图》,就是表示“长寿吉祥”如意的佳作。全图富有韵律,工而不板。作者在中国画传统笔墨中融人了西画写生素描技法,风格与民国间京津名画家刘奎龄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思清 (1908—1960),祖籍江西鄱阳县。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即致力于对中国陶瓷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并以景德镇制瓷历史的研究作为其毕业论文。1937年,又在该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写成12万字的专著—《景德镇瓷业史》,在中华书局出版。毕业以后,先后在江西鄱阳、上饶、浙江以及浮梁师范等学校讲授文史,并兼任《鄱阳县志》编辑主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古陶瓷文献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于中国通史也有扎实的基础。1954年底,江思清来到景德镇陶研所资料室工作,从此他便集中时间和精力,将过去收集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升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在其他同志的合作和协助下,先后写出了《景德镇陶瓷史稿》、《中国的瓷器》、《窑变观音》和《解放前景德镇陶工运动》等专著,同时还在《光明日报》等全国大报发表学术论文。
  任相仁 (1905—1960),祖籍江西丰城县。1921年来景德镇学利坯,1929年独营小手工业,专利薄胎瓷,逐渐成为景德镇杰出的利坯刀手。1930年,他创造了薄胎八角碗,为景德镇陶瓷产品添上了一颗明珠,许多画瓷名家如“珠山八友”的汪野亭、王大凡、刘雨岑等人纷纷向他买薄胎八角碗作画。广州、上海等地及至美国的瓷商也都相继来景德镇出高价购买。1955年,进景德镇国营试验瓷厂,专做利坯。同年底调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来景德镇主持设计中德技术合作用瓷,担任利坯工作,他日以继夜地用几个月时间出色地完成了餐具,咖啡具等500余件制作任务,获得了景德镇市委及轻工部的好评。后任制作组组长,承担专制国家用瓷的任务。
  王大凡 (1888—1961),山西太原人,后移居安徽黟县。号希平居士,“珠山八友”之一。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12岁举家迁景德镇,在姐姐的红店学习粉彩图案技法,15岁师从著名画师汪晓棠期间,不仅学习陶瓷粉彩技法,而且学习国画,诗词歌赋,为其后从事陶瓷装饰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天地。他以自己的画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人道情感和人格的魅力作为他的艺术底蕴。作品俊雅飘逸、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他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作品无论大小,构图严谨、设色淡雅、用笔考究。他研究“落地粉彩”陶瓷技法。是一个技术全面、修养极深、个性鲜明的陶瓷艺术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文人画派的代表。1915年粉彩《富贵寿考》瓷板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牌。
  潘庸秉 (1900—1961),江西鄱阳人。出生于陶瓷美术世家,少年时代随其叔父陶瓷美术名家潘陶宇习画,14岁考入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专攻陶瓷美术。毕业后受聘于江西陶业学校任教。1925年在北京瓷业公司任绘瓷技师,期间遍访名师,并经常到名胜古迹写生临摹,认真研究古代名画家的作品。经勤学苦练,技艺日精,所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幽雅隽永,自成一格。他设计的陶瓷器型画面有明丽清新、格调高逸的特点。他能娴熟地运用陶瓷美术的各种技巧,早在30年代其陶瓷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就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先后参加过全国美展和参加美国、比利时、巴拿马等国展出,并多次获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陶瓷美术》总编辑等职。1959年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釉里红金鱼盘、兰釉堆雕鸡挂盘、天青云鹤新茶具、纯青釉堆玉青果壶、长条山水瓷板画等。
  毕伯涛 (1884—1961),名达,别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歙县。为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早年曾师鄱阳画家张云山、吴虚谷,后居景德镇专攻粉彩,将熟练的传统绘画技法和文学修养结合,运用到陶瓷彩绘中。他擅长翎毛花卉,瓷画以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艳丽著称。他习承清代画家新罗派的画风,标新立异,融汇古法,神形兼备。画花鸟善于表现禽鸟瞬问动态与明媚鲜艳的花树,风格俊逸清新,穿插疏密恰到好处,藏露亦颇得宜,别具一格。
  邹如圭 (1879—1962),字洁珊,江西宜丰县人。190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次年赴日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深造。1913年从日本回国后,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国外新科学技术,在继承传统制瓷工业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1916年与张浩一起,在饶州陶业学校研究建成了第一座倒焰式煤窑,试烧的瓷器符合要求。1932年,在江西省陶瓷试验所期间,组织开展了机械注浆制瓷,低压电瓷,以煤代柴和窑改等工作。1934年,随江西陶业试验所迁景德镇,并兼任陶业人员养成所的教师。1936年,在景德镇陶业管理局试验所任技正。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建国瓷厂、陶瓷研究所工作。负责以煤代柴窑炉改革的技术工作,他与万鸿逵共同研究,组织了技术改造小组,利用陶瓷专科学校的小型试验窑,和工人一起劳动,亲自测窑温,看火候,作记录。经过多次改进,烧出了洁白如玉的瓷器。市委决定,在东郊童街银家山(今宇宙瓷厂)投资兴建煤窑,在试烧中,他与建国瓷厂烧炼工人一道,反复研究烧炼技术,进行多次改进,解决了烧窑中烟道升高,吸入孔扩大,掺入淮南煤等技术问题。1955年在建国瓷厂以煤代柴烧炼瓷器成功。1956年在全市推广。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技术全面,对坯釉配方、窑炉、颜色釉等均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他为景德镇手工成型改机械成型,柴窑改煤窑的工艺的革新作出了贡献。
  徐顺元 (1894—1962),江西丰城人。1911年随兄来景德镇拜师学艺。他天资聪颖,悉心钻研,三年学徒,融众家之精湛技艺于一炉,且逐渐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格。其瓷雕作品以精雕细镂见长,花草虫鱼一经他镂捏而成,无不栩栩如生。其首创的素胎花筛,令人叹为观止。20世纪30年代初,经多年苦心研究,综合镂、浮、捏、园雕技艺,创作一尺二寸长的瓷质《龙舟》而轰动瓷坛。瓷雕龙舟制作精巧,构思新颖,其工艺之精细,镂艺之高超,堪称一件前无古人的珍品。《龙舟》选送美国参加1932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20世纪三十0年代,日军侵华,景德镇瓷业衰败,民生凋敝,苦心制作数年的二尺四寸长的龙舟因窑位移换而烧塌,他由惊变深受刺激而疯颠,逢人便自称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或进深山,或居破庙,过着非人的生活。20世纪五十年代初,市人民政府派员把他从山上找回,并妥善安排治疗,嗣后又安置在部陶研所幸福安度晚年。他神志清醒后,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偶尔也雕塑一些小品以示回报,尽管是晚年的随意之作,然而能从中领悟到雕坛名家的深厚功力。
  蔡金台 (1904—1962),江西丰城人。8岁进私塾读书,12岁开始随其叔父蔡寿生和蔡寿元(绰号称“拿得稳”)两位著名瓷雕高手学习浮雕技艺,兼制作大龙缸。15岁转投福建来镇瓷雕名师游泽长(绰号“长子”或“蛮子”)门下学艺。从艺40多年,不但继承了前辈的高超技艺,精通圆、捏、镂和浮雕,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所创作的瓷雕作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其前期代表作有《天女散花》、《送子观音》、《和合二仙》和《太白醉酒》等。从1950年始,蔡金台先后进景市建国瓷厂和部陶研所工作,成功地创作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塑像和工农兵群雕,获得较高评价。嗣后又应邀参与大型瓷雕壁画《井冈山》的创作设计。1958年由部陶研所调入市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讲授陶瓷雕塑专业,并为来自越南、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生上创作示范课。1959年9月29日,荣获景德镇市政府首批授予的“陶瓷美术家”称号,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被陶瓷学院评为副教授,培养了大批雕苑新秀。
  曾龙升 (1900—1964),字龙生,江西丰城人。“瓷雕曾”的创始人。14岁随叔父到景德镇学艺,20岁时瓷雕才能崭露头角,30多岁就全面掌握了传统的瓷雕技艺,而且浮雕、捏雕、镂雕等独树一帜,特别是传统人物瓷雕深有研究,作品《孙中山》瓷雕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被美国博物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布置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所创作的人物瓷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中《天女散花》、《屈原》、《汤显祖》、《文天祥》、《陶渊明》、《王羲之》等,手法精巧、形象传神,衣纹繁复,生动细腻,获得很大成功。此外,还以他为主创作了高56厘米,长120厘米的瓷质《大龙船》,以捏、镶、镂、塑综合技法制成。龙船上安插了150多个各族人民形象。人物大不过二、三厘米,五官清晰,表情丰富,比例适宜,动态各异,以此歌颂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在他60岁时创作的瓷雕作品《钟馗》,借以木雕的特点,采用块面处理,施用青釉装饰,作品效果雄健浑厚、表现了钟馗嫉恶如仇的刚正性格。大戏剧家田汉来景德镇参观时曾赞道:“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技蜚瓷都;于今有鬼犹多事,喜得钟馗试剑图。”曾龙升一生勤奋工作,对瓷都的雕塑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1959年被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余昌代 (1916—1964),祖籍江西都昌。青年时其随叔父余黑巴学烧柴窑,由于他努力学习,逐步成长到驮坯,架表。33岁,担任柴窑把桩。1949年4月后,他继续任柴窑把桩工作。1958年,在艺术瓷厂负责七座柴窑的把桩。由于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所负责把桩的柴窑烧成质量好,窑青高,倒窑事故少,因此,各窑厂都请他为技术指导。1955年获景德镇工矿企业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获江西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60年,江西省政府授予他为陶瓷热工工程师。
  徐维栋 (1894—1964),乐平众埠乡高桥村人。赣剧演员小生,因身材矮小,人称“秤把仂师”。十几岁在乡里马灯戏班学小生,后改唱赣剧,在老同庆、老义洪、同春舞台、明经同乐等班搭班,并成名角。1947年离开班社,回乡教马灯戏、演傀儡戏。1950年在景德镇市参加泰安戏院(市赣剧团前身)演出,后为市赣剧团主要演员。1953年受聘与江西省文艺学校任教,直到1961年退休回家。其扮相、嗓子、做功具优,主工小生,除旦角外,角角能唱。主演的剧目有《结义贤》、《银桃记》、《寿阳关》,改演二花后,拿手好戏是《打龙袍》。
  戴亮侪 (1899—1966),祖籍江西金溪。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对陶瓷工艺造诣很深。1946年来景德镇工作,1965年参与筹建景德镇瓷厂,曾任该厂总工程师。此外,还担任过宇宙瓷厂的总体设计工作并卓有建树。1964年被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郑水发 (1930—1967),景德镇市人。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从事公安工作,曾担任过公安分局副股长等职。1967年5月2日下午2时,市彭家弄公安局宿舍失火,郑水发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先与妻子各抱一个小孩下楼,接着他冒着烈火浓烟上楼救人。当他将吴财发的母亲搀扶到楼梯边时,楼梯被烧塌。大火封住了楼门,他就背着老大娘摸进自己房间的窗前,用手猛砸窗户上的铁栅栏,并找来斧头,油漆的板屋,处处冒火,风助火势,整个楼房刹时成了一片火海。他迅速取下身上携带的手枪,扔给楼下救火的同志。继续用斧头砸栅栏,要救出老大娘,然而无情的烈焰,迅速吞噬着整个楼房,他在烈焰中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
  吴菊芳 (1898—1967),字道达,原籍安徽黟县。他14岁来景德镇当钱庄学徒,后以代写瓷字为生。30岁后,因爱子生病,为庸医所误,遂立志学医。他常常深夜攻读传统医学著作,遇有疑难问题,便虚心求教于当时知名中医余益吾,刘定恒两位先生。由于常年坚持医理学习,注重实践,治愈不少患者。40岁以后,医名大振,便于桂花弄口正式挂牌行医,当时浮梁四乡及邻县前来就医的人络绎不绝。他对《伤寒论》甚有研究,书中的条文,处方,可以背诵如流。还着重研究历代名家注释,并结合临床经验逐条理解。每有所得,便在《伤寒论》读本上圈圈点点,加以眉批。在临床实践中,他不主张把伤寒与湿病对立起来,认为两者均属外感热病,内涵虽然各异,但都揭示出外感热病的辩证层次和治疗规律,有相得益彰之妙。他临床治病以经方为法,时方为用。早年曾于《光华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这一观点。1956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任中医院副院长。曾被选为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主要论著有《吴菊芳医案》等。
  时幻影 (1908—1968),号鱼痴,安徽黟县人。12岁当学徒,1954年进入景德镇陶瓷工艺社。擅长画鱼,有“鱼痴”之称。所画之鱼,无论画瓷画,皆有清淡高雅之风,绝无媚俗取宠之态。水中鱼,活跃漫游,往来翕忽,似与观者相乐;山水鱼,鳞光闪耀,目动鳃翕,似于观者相语。他的传记收入《黟县志》,他的粉彩装饰四方瓶“鱼乐图”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王步 (1896—1968),江西丰城人。字仁元,别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以擅长青花著称。其父王秀春(1851—1904)精于青花,是当时绘制青花高手。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达六十余年之久。创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作品无以计数,尤其精于青花瓷的绘制,借鉴水墨画技法创作青花,被誉为“青花大王”。他的陶瓷艺术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珍品,广为收藏。
  刘雨岑 (1904—1969),安徽太平人,后迁居鄱阳。原名玉成,后改雨城,尔后又改为雨岑,斋名觉庵,别号澹湖渔,60岁以后号巧翁。“珠山八友”之中年龄最小者。15岁时就读于饶州府江西省立甲种窑业学校饰瓷科,为陶瓷名家潘陶宇弟子。1922年来景德镇画彩瓷,擅花鸟,并创“水点”技法,在粉彩艺术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刘氏晚年多见任伯年、新罗山人原作,技法大进,作品传世不多。他的陶瓷艺术成就得到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的称颂,在《赠刘雨岑先生》诗中“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生笔底看,何止珠山留劲腕,早传春色满人间”。1959年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常委,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
  魏墉生 又名魏荣生,1956年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社供职。他曾师从王琦(“珠山八友”之一),擅画粉彩人物。后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技艺学校(陶瓷学院前身),担任粉彩课的教学工作。以绘制粉彩古装人物画为主,兼攻填色、洗染。曾以“龙女牧羊”粉彩瓷板画作课堂示范作品,让学生临绘学习。1956年前后调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桃李满天下,为陶瓷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震嘉 别名叶振嘉,1956年在景德镇陶瓷美术生产合作社供职,1958年在景德镇艺术瓷厂供职,1959年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擅长粉彩人物,其作品布局简约、主题突出,色彩明快鲜艳、衣纹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显得功底深厚。
  余昭华 (1910—1969),江西都昌人。1917年,随父迁徙景德镇,在窑户冯茂和坯房里学利坯。1926年,余父拿出全部积蓄,并向亲朋好友借贷一部分,租赁了坯房,自己办厂生产瓷器,招牌为“余鼎顺”。由于余昭华管理有方,加上他又十分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生产出来的瓷器,一直位列同行业前矛。余昭华还非常注意交易中的信誉,客商订购的瓷器,总是按期交货,从不以次充优。如此十年,家业不断扩大,有坯房3幢,家屋1幢,成了中等窑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生产受到影响,销售不畅。余昭华便改作瓷商,在绍兴设点。由于他熟悉供销,营业不断发展,恢复了原办工厂的生产,经营上做到了产销一致,成为当时景德镇一个富裕的瓷业资本家。新中国成立后,余昭华第一个响应政府恢复生产的号召,热情拥护政府保护工商业者和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带头开工生产瓷器。以后在支前借款,购买折实公债,抗美援朝捐献和“五反”等一系列运动中,他都积极带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余昭华带头将资金,厂房等全部纳入公私合营企业,对工商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瓷业生产的发展。余昭华先后担任景德镇市瓷业生产联合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市工商联1至6届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景德镇市委会1至5届主任委员,市人大1至4届委员,副市长,省工商联和民建省委副主任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全会筹备委员产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至3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刘仲卿 (1898—1969),字锡祖,祖籍江西南昌。陶瓷美术家。他擅长工艺装饰,专攻翎毛草虫,尤以蝴蝶见长,他将景泰蓝、刺绣、工笔绢画等多种艺术精华融于一体,创造独特“点结”技法,画面以线为骨架,以点成明暗,线条流畅细腻,柔中见刚,具有典型的清代雍正粉彩瓷的艺术特色,赢得国内外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当时的“公和安”、“奇宝斋”、“闵泽轩”等古玩商家对其作品包购包销。
  章鉴 (1917—1969),号惕吾。生于进贤李家渡,原籍江西临川。1959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其“陶瓷美术家”。12岁被父亲送进桂家桥洋学堂念小学,在校期间受益于上海美专毕业的赵伟圣启蒙指教,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经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先生指点,22岁自开“章鉴画室”施艺。由于功底扎实,造型准确在景德镇渐有名气,慕名求画者络绎不绝。他开拓性地在瓷像画中进行艺术再创造,经他“美容”的瓷画像,不仅像,而且美,还有神。
  杨海生 (1922—1970),陶瓷美术家。字海昧子,江西丰城县人。童年时即来景德镇拜老艺人蔡寿生为师,学堆雕技术。由于他虚心好学,在堆、雕、镂、捏等方面有很大发展,青年时代就成为景德镇陶瓷艺坛的名人,其作品为外商所争购。新中国成立后,入陶瓷研究所工作。他以捏雕为主,技艺全面,艺术造诣极高。其作品明快、流畅、奔放,有独特的风格,为陶瓷捏雕技艺在景德镇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作品有“百花齐放”大花篮、色釉“月季花”挂盘、文具等。
  汪小亭 (1906—1970),为“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长子。1923年随父学画。早期画风酷似其父,运笔轻灵巧逸,构图疏松淡致,画面清丽秀雅,20世纪40年代中期与王晓帆、徐天梅等被时人称为“八小名家”。抗日战争期间被抓去当“壮丁”,抗战胜利前夕回到家乡乐平农村,以画宣纸画谋生,尔后画风大变,常以秃笔作画,笔力厚实雄健,洒脱奔放,善作奇山异石,意境苍润,深厚雄强。汪小亭1957年进入“景德镇工艺美术社”,与胡献雅、毕渊明、吴康、陈先水等交往甚密,并同时加入民盟组织。1958年景德镇市陶瓷艺人试评职称时给他评为“设计师”,享受国家给予专家物质补贴,1959年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1970年在“文革”中不幸去世。近年来,他的遗作在一些拍卖会上的价格已与“珠山八友”作品不相上下。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很有个性,其次是传世作品不多。
  张志汤 (1893—1971),斋名亦陶,祖藉江西婺源。陶瓷美术家。自幼在农村,喜欢画画,15岁到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学绘瓷,后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饰瓷教师。擅长画马又兼工笔山水花卉。他用笔细致,构图严谨,对20世纪30年代景德镇流行的重工彩绘瓷器不无影响。40年代后受郎世宁绘画影响,绘制骏马,形象逼真,姿态生动。晚年在教学之余,偶作粉彩花卉小品,设色淡雅,尤为精妙。
  罗迈生 (1933—1973),江西都昌人。20世纪60年代首次革新传统的瓷坯施釉方法。成功单、双、三管施釉,已在部分瓷厂推广使用。接着又和秦红生等人一起,创造了70型成型自动作业线,为瓷业生产向连续化、自动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
  陆云山 (1901—1974),1910年在天津裕丰瓷行学徒,1925年去唐山画瓷,1931年到上海画瓷,受任伯年画风的影响。1956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王大凡、刘雨岑、王步等人同堂献艺。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了扁笔与指画相结合的新技法,又将新彩、粉彩融为一体的新装饰,为景德镇的陶瓷装饰开辟新面貌。他画的松鹰、梅花等画面深受行家称赞,在景德镇曾有“八小名家”之誉。
  张新喜 (1912—1974),江西丰城人。1925年离乡来景德镇拜镂雕名家徐顺元为师,潜心学习瓷雕技艺,从事瓷雕创作,深得徐顺元的真传。又在岳父、雕坛名师蔡金台的指导下,自立门户,技艺益精,产品远销国内外。解放后于1955年进市工艺社(后转雕塑瓷厂),一直在创作组从事瓷雕创作,尤以镂雕见长。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应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邀请,和曾龙升等人创作大型龙船(现陈列在市陶瓷馆内)。1958年经厂部选送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同年被市人民政府评定为第一批命名的“陶瓷工艺美术设计师”。其代表作有:镂雕龙舟、堆雕葫芦瓶、荷花坛、捏雕花篮、花筛、水浅以及园雕水果、蔬果等,从中可以领略到张新喜传统瓷雕工艺的扎实功底。
  龚耀庭 (1910—1975),陶瓷美术家。江西南昌人。10岁即在景德镇何德达瓷店学艺,对陶瓷美术技艺刻苦钻研,年青时在山水瓷画方面颇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技艺进步更快,在山水画方面,不论青绿、浅绛、雪景等都能尽其所长,特别是浅绛山水画更为出色,格调高雅,自成一家。对于工笔山水中的一草一木,树石楼台,无一不精。1964年他到黄山写生以后,在山水瓷画上兼工带写,以浅绛为基调。其画不仅表现笔法苍劲有力,而且刻画细腻,设色雅致而明快,构图生动,变化自如,给人以意境深远的美感,是景德镇颇有影响的粉彩工笔山水画家。
  段茂发 (1900—1976),字茂盛,号远高,江西都昌人。1911年,因家境贫困辍学,来到景德镇师从制瓷名艺人冯荣昌学画古彩,由于他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为师傅和师兄弟称赞。三年过后,段茂发一出师,便在金家弄开设“茂发瓷社”,生产兼经营。他绘制的古彩瓷,古朴典雅,很受客商喜爱,瓷社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段茂发先后在景德镇工艺美术社、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工作。陶瓷学院创办时,调往参加筹建并在学院执教、搞创作。在任教时,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省政府授予陶院艺术系首任副教授、教授。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陶瓷古彩技艺骨干,多数人学业有大成,同时还负责为罗马尼亚、古巴、越南等国家来华留学生讲授陶瓷彩绘课业。其建国瓷古彩精品数十件选送“新中国首次赴国外大型展览”,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一代古彩宗师。国内外专家充分肯定段氏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陶瓷艺术所作的贡献。
  胡芦 (1903—1976),宇楫骏,号嘉穆,安徽黟县人。1959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设计师”。他出身书香门第,师法黟山派宗师黄士陵。1955年入景德镇工艺社,后入艺术瓷厂美研所。其博学多艺,书法、金石、绘画皆入堂室。他画黄山,笔墨精熟超脱,画家张志安教授曾在瓷画山水探意一文中评析:“胡芦多画黄山,纸上笔墨精练”。他的书法尤以篆书、行书见长,画作、瓷作多书卷气,为景德镇颇受推崇的一代名家。
  吴成仁 1909生,安徽祁门人。陶瓷美术家。他自幼喜爱绘画,8岁时随叔父来景德镇学画瓷。学徒生涯辛苦,整天为老板干杂活,只有利用晚上人静更深偷画几笔,练习勾线,临摹种种造型画面,探索陶瓷装饰规律。出师后由于生活所迫,先后为八个老板工作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关怀下,吴成仁参加了市工艺美术合作社;1956年入陶研所从事陶瓷美术装饰设计工作。他专长陶瓷釉上图案装饰设计。对釉上图案装饰刻意求精;风格古朴遒劲,手法灵巧,变化自如,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均衡,内容丰富,装饰性强;色彩华而不俗,雅而不灰。他的创作路子较宽,有粉彩、新彩、描金等,后来还创造了假腐蚀金的装饰方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陶瓷展览会,并获得高度评价及奖励。1953年赴苏联展览,因技巧高超,轰动了展览会,并被评为甲等奖及新花面创作奖。
  朱秋霞 女(1908—1977),安徽泾县人。世居景德镇,瓷像画家朱受之的女儿、著名陶瓷美术家刘雨岑之妻。她自小从父学画瓷,早年毕业于景德镇女子学校,曾供职于景德镇艺术瓷厂,书艺修养颇深,擅画走兽、绘瑞鹿。作品画面简洁,刻画细腻,设色淡雅,清淳有韵。
  周湘甫 (1894—1978),祖籍江西南昌。自幼在家里学习画瓷,在研究墨彩描金绘画人物的技法上,造诣较深。1955年,他进陶瓷工艺美术社工作,1958年随转艺术瓷厂,一直从事墨彩描金的研究和制作,所绘《木兰从军》、《单刀赴会》、《八蛮进宝》等瓷器为其代表作,现珍藏在景德镇陶瓷馆。周湘甫在艺术瓷厂所创作的墨彩描金人物瓷画数量较多,广销港澳地区,深受瓷商称赞。他还培养了一批陶瓷美术骨干。1959年,市政府授予他陶瓷美术家称号。20世纪60年代初曾出席全国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接见。《人民画报》还刊登了他的照片和作品。
  朱明 (1924—1978),江西鄱阳人。自幼酷爱艺术,20世纪40年代曾在景德镇陶瓷工艺社绘瓷,50年代在东方红艺术学校工作,并在家设立工作室绘瓷,后在建国瓷厂从事陶瓷设计,师从画鱼名家时幻影。擅粉彩人物、花鸟,艺术表现涉及到插图、漫画、水粉、水彩、国画及陶瓷装饰,其艺术功底深厚,在景德镇有一定影响。
  王富英 (1908—1978),北京人。景德镇市京剧团演员。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其祖父王胖(绰号)唱老生,为清廷御戏子,其父王素云,是有一定声誉的武旦。他原名福英,8岁进上海庚福班学艺,曾师从金连喜(马连良师兄弟)等前辈艺术家,16岁科班登台,开始曾短期用过艺名雅亭,后改名富英。登台后,即以勇猛武生著称于沪,长时间在上海天蟾舞台等剧院演出。演出的《周瑜归天》、《伐子都》、《嘉兴府》、《挑滑车》、《长坂坡》,三本《铁公鸡》等享有盛名,《宋士杰》、《四杰村》、《青风亭》、《追韩信》等,也是他得麒派真传的拿手戏。年经时,他在《白玉堂》和《三盗九龙杯》等戏中,还能演出“扯风旗”的特技,即在舞台上部悬吊的一根小横木上,时而一手握横木,作追风状表演;时而仅用后脑勺扣住横木,全身放开;时而用脚尖勾住横木;时而用脚后跟横木,类似杂技表演(当时没有系安全带),获得掌声如雷。曾多次与梅兰芳、周信芳等艺术大师同台演出。
  江样春 (1906—1979),祖籍江西临川县。1946年来景德镇,在私人瓷厂学利坯。出师后,专利大件品种。1952年进试验瓷厂,他对大件利坯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逐渐成为利大件产品同行中的一把独刀。经他手利制的千件缸、千件瓶不计其数。1956年,他又利制了万件青花大瓶赴京展览,展出后,得到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的赞扬。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馆陈列的万件大花瓶,是他利制成功的产品之一。他对利坯技术毫不自私、保守,培养了一批大件利坯工人,使景德镇制瓷业中大件利坯工种后继有人。1964年、1965年、196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曾水苟 (1957—1979),景德镇浮梁人。他小学毕业后,在农村从事劳动。1978年3月,自原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勤学苦练,严于律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多次向组织递交请战书,要求上前沿阵地。批准后,他随部队直抵中越边境,在“友谊关”一带参战。他和全连战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敌战区纵深穿插,先后参加460高地、423高地和玻堡高地的战斗,并配合友邻部队攻克边境重镇同登。他作战时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多次受到部队领导和战友的赞扬。1979年2月27日,他所在的团负责攻打扣马山。扣马山为谅山市的北大门,海拔800米,山势险要,任务艰巨。所在连的任务是扫清扣马山东侧敌人据点内的守敌,保证团主力左翼的安全。在炮火掩护下,他们尖刀班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冲锋,迅速突破敌人第一道堑壕,但守敌顽固对抗,炮火猛烈。他和战友们机智灵活地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迂回前进,继续向敌人据点发起攻击。在接近敌据点时,敌人射来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负了重伤,经卫生员全力抢救无效,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国人民解放军53504部队为他追记二等功,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党组织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刘五立 (1910—1979),天津人。1955年来景德镇,为景德镇市京剧团著名演员。他11岁拜师学艺,刻苦练习基本功,常年坚持不懈。16岁在天津登台演出重头武戏《挑滑车》,他饰高宠,得到当时京津京剧武行名角厉慧良等的称赞叫好,因而崭露头角。1958年9月,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主演《林冲夜奔》,获节目演出奖,人称“活林冲”。1959年8月,随剧团赴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长坂坡》,《大破拐子马》等京剧,得到中央首长的好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1961年7月以刘立五为首创作并主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轩辕大战蚩尤》,为庆祝建国12周年,他改编,导演《郾城之战》,主演爱国名将岳飞。1963年1月17日,全国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田汉和戏剧史家周贻白,著名导演郑君里等观看他演出的《长坂坡》后,在报告会、座谈会上,给予高度评价。1965年演出《五岔口》,受到省委白栋材等领导接见。李富春、陆定一和郭沫若等中央领导看后,均给好评。
  江长生 (1948—1980),景德镇市人。出身贫农,196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时,主动要求分到最艰苦的施工分队风钻班,后来农场需要人,他又带领全班到农场搞农业生产。退伍后在公社武装部工作。他刻苦钻研军事教材,写了10多万字的军事笔记,在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摸爬滚打,处处做示范。他生死关头挺身而出,他从河里救起过同村少年方银菊;为保卫国家财产曾勇斗歹徒受到赞扬。1980年10月17日上午,他带领武装基干民兵连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民兵余国真由于心情紧张,在投弹时不慎把手榴弹滑落在右身后2尺和教员左后1尺处。弹内丝丝冒烟,即将爆炸。当时,江长生站在余国真左侧距弹着点10来尺远的地方。他见情况危急,高声发出“卧倒”口令,自己却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正要往外扔,但听轰的一声,手榴弹在他手中爆炸,民兵余国真和教员安全脱险,而江长生却倒在硝烟和血泊中。险情一过,大家急忙看视江长生,只见他负伤60多处,浑身成了血人,忙送医院抢救。因伤重失血过多,于当天上午10时40分与世长辞。江西省军区于1981年1月发出通令,给他追记一等功,号召全军区的部队和专职武装干部、民兵向他学习。
  刘乐山 (1917—1980),北京房山人。京剧琴师,幼年丧母,少年丧父,8岁时拜著名京剧琴师穆志田为师,14岁时独自谋生,先后为著名演员颜闻天、白玉艳、陈啸兰等操琴,并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于1955年随陈啸兰剧团来景德镇市。参加景德镇市京剧团任琴师,以陈啸兰等旦角戏伴奏为主,直至退休。
  章仕保 (1909—1981),江西进贤人。陶瓷美术家。专长粉彩花鸟草虫,精于墨彩花卉。他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辛勤耕耘,精研古今中外名人杰作,广收前人精华,博采当今之长,融汇贯通,终于形成了“高古典雅,雄浑深沉”的画风。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如《鹦鹉桃花》、《鹦哥石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赠送外国首脑。章仕保深谙陶瓷装饰的特点,他的作品为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根据不同的器型在主要部位进行重点装饰,富有“满”的特点。使人从任何角度都能欣赏到陶瓷装饰图案。他的作品还有穿插有致,满而不乱的特点。他在创作中力避满而呆的通病,讲究主题纹饰与次要纹饰的交错衬托,使作品疏密虚实开合有序。如《百鸟图》,由4块三尺六寸瓷条组成,春夏秋冬皆备。由于他处理巧妙,避免了花的“静板”,并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进发出活泼的生气,犹如把我们带人了百鸟和鸣、百花吐芳的妙境。
  张士华 (1902—1983年),字菊笙,祖籍江西婺源,世居景德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参加反对段祺瑞政府和抵制日货斗争。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法律系,读进步刊物,对共产主义运动有了初步认识。1926年至解放前夕,先后在景德镇的时敏、中山、镇中、陶职、浮中、临中、天翼、紫阳等中小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教务主任。他教学有方为学生所倾服。一次天翼中学发生学生鸣枪斗殴事件,校方先请警察平息无效,后经他耐心劝解,学生才停止争斗。1945年他任教于紫阳中学,当时国民党特务对进步青年进行迫害,他巧妙地掩护了张国钧、张云樵、程渊源等从容逃脱。新中国成立后,任市第二中学校长,后历任市文教科长,局长,陶瓷学院副院长,市政府委员等职。他20世纪5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待人热情、诚挚,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本市的教育事业。
  杨秦川 (1914—1985),字秦生,江西丰城县人。1929年随兄在景德镇学陶瓷雕塑,并受老艺人黄泉生传授学做龙船、亭阁等瓷雕。因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技艺进步很快,引起同行的重视,瓷商也纷纷高价订货。解放后,进入陶瓷研究所工作,精心设计了许多镂空、刻花陶瓷珍品。他技艺全面,不但能堆、刻、捏、塑,还擅长镂空。他的镂空技艺基本功扎实,刀法细腻工整,造型古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他的许多作品,无论规模上、技艺难度上都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主要作品有“百花齐放”捏雕镂空大花篮、大龙船、小龙船等。
  彭青奎 (1919—1985),山东人。50年代初加盟景德镇市京剧团,工铜锤架子花脸,是京剧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演员。主演剧目《盗御马》、《铡美案》、《打龙袍》、《断太后》、《李逵探母》等。
  李盛春 (1903—1986),江西南昌人。1933年曾在南昌市陶瓷试验所工作,1954年进入景德镇市工艺美术社,1956年到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1959年由景德镇市政府授于“陶瓷美术家”称号。擅长古彩花鸟,其古彩作品更多地吸收了粉彩艺术,偏重写实的风格,在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方面,有“软”的韵味,笔法娴熟,苍润华美,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装饰性。
  余翰青 (1904—1987),乐平县人。1959年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市文联委员、景德镇书画院顾问、市文物管理局鉴定委员。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创作60多年,擅长陶瓷美术、中国画、古诗词研究。创作了不少很有影响的陶瓷精品和中国画力作,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很多精品均被国家馆藏机构及海内外收藏家珍藏,其中有大件瓶《百鸽之春》、《枇杷》、《暖春图》、《松鹰》、《牡丹孔雀》等。著有《花鸟画技法》、《教案札记》等论文,并参与编撰出版《陶瓷彩绘》一书。他早年陶瓷作品工整典雅,以精细缜密著称。能自画自填色、自绘图案纹饰、自题自书自印,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陶瓷美术作品。晚年作品,题材更加广泛,意境越发深邃,笔墨苍劲有力,画风奇崛沉雄含蓄而不含糊,凝重而不凝滞,充满艺术生命力。在1986年香港举办的景德镇陶瓷名作展中,其参展8件珍品在港引起轰动,创汇百万多元,各媒体纷纷撰文盛赞其“功力深厚,左风卓越,几十年的珍品尤其难得,堪称国宝”。
  汪以俊 (1904—1989),安徽黟县人。陶瓷美术家,专长粉彩花鸟画。他14岁承陶瓷名家吴霭生学艺,有宫廷画派的特色。由于勤奋好学,20岁即声名卓著。在漫长的从艺生涯中,他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从经营位置到造型赋神都要仔细揣摸,反覆推敲,做到胸有成竹,笔无妄下。所以他的作品绝无粗制滥造之迹,而是神情并茂,意趣天成。其作品多次送展多次获奖。汪以俊精于粉彩工艺。一支单色的珠明料笔在他手中却能像水墨画一样挥洒自如,浓淡适宜,圆润流畅,毫无滞涩之感。纵观他的作品,均是花有花形,鸟有鸟势,颇为传神生动。孔雀、白鹤、麻雀或栖或飞,或啄或跃,各具神态。扑蝶捕雀的小狸奴,穿山越涧的梅花鹿,其神其情,跃然瓷上;笔调之清新、布局之活络,明显退去了烦琐富丽的宫庭画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瓷板画《六鹤迎春》较好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此件作品在立意上表现了百花吐艳,青松呈翠,鹤鸣阳春之景。布局采取“金角银边”构图形式。鹤石花松枝叶交错,穿插自然,虽丰满而不雍容,多而不乱。最令人赞叹的是表现技法的高超,各种树木的纹理被表现得非常精妙。桃树的光滑,牡丹杆的斑驳,其质感使人如临其境。尤其是古松主杆的鳞皮,仿佛是伸手便可剥落下来,真正达到了乱真之地步。
  毕渊明 (1907—1991),号至乐老人,祖籍安徽歙县。毕伯涛之子。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1921年在江西瓷业公司学徒。长期从事金石、诗、书、画和陶瓷美术创作研究,擅长画走兽、花卉、翎毛。尤擅画虎、猴。釉上山水、翎毛、人物、走兽无所不能,有"“毕老虎”之雅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16岁开始学瓷器并自学国画、书法、篆刻,从事陶瓷美术书画创作70年,先后举办个人画展55次。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顾问。
  吴康 (1914—1991),宇季铭,安徽泾县人。13岁师从邓必诏,学画瓷上人物肖像。16岁首次成功创作彩色瓷板画像,尔后又创造人工底片晒花瓷像及粉彩瓷像。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全国民盟委员。
  康家钟 (1933—1992),四川宜宾县人。陶瓷美术家。擅长现代动物雕塑、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人物雕塑(康家娃)以及城雕。1955年他毕业于四川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同年分配来景德镇瓷厂建厂委员会工作。次年转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艺术室从事陶瓷雕塑创作,深受曾龙升,杨海生等前辈雕塑家的教益,而熟练地掌握了陶瓷雕塑技艺。随后又受浙江美院周轻鼎教授的影响与启迪,以及国外现代陶瓷所感染,而一直从事动物雕塑创作,并对景德镇的传统高温色釉如何与雕塑品相结合,与同行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而使色釉广泛应用于陶瓷雕塑,使动物雕在塑造手法、装饰效果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特色,对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1957年他参与了把王锡良先生创作的山水画《井冈山》改制成大型瓷质雕塑壁画的制作工作。1980年参与了中国古代发明家组雕的创作,作品被选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科普美术展览,获二等奖。1983年随中国科普协会主办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团赴美国芝加哥,以精湛的陶瓷雕塑技艺当众表演,博得在场参观的外国人士的高度赞誉。
  余文襄 (1901—1993),原籍江西都昌。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8岁受教启蒙,1925年经人介绍,随何许人先生学画雪景,6年的学艺经历,练就了扎实的雪景绘画功力。他心蓦手追诸家名作,几可乱真,随着功底的不断扎实,其雪景画,构思严谨,布局自然,主次分明,意境深远,笔触凝练,极富诗意,他因此而被誉为“雪景大王”。
  许震庭 (1919—1993),浙江绍兴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幼年随姐夫钱麟童学戏,1934年在杭州拜胡月珊为师学艺,工长靠短打武生。在南京、蚌埠、上海、杭州、杭嘉湖地区以及南昌、赣州等地流动演出。1951年应邀来景德镇市,参加浮梁地委文工团二分团,曾一度负责剧团行政工作。成立景德镇市京剧团后,任舞台监督。曾主演的京剧有《挑滑车》、《长板坡》、《九江口》、《驱车战将》、《杀四门》等,深受观众欢迎。
  万里明 (1914—1993),祖籍安徽泗县。从小随父学习京剧,七岁时登台唱戏,在“碰碑”一戏中演杨七郎,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铜锤、架子花脸的演艺生涯。18岁时在南京大世界有幸同名角金少山先生同台演出,被金先生看中,拜师学艺。曾在南京、芜湖、安庆等地流动演出。1949年11月参加华东地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京剧队工作,并任队长。1953年加入景德镇市京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霸王别姬》、《姚期》、《群英会》、《打龙袍》、《古城会》、《天雨花》等,曾在南京中央大舞台与中国“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同台献艺。在现代戏中主演了《八一风暴》,《沙家滨》,《大破奶头山》等剧。1958年在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时,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直到72岁高龄才离开舞台。
  张松涛 (1926—1994),江西鄱阳人。1944年毕业于江西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花鸟、走兽等,先后赴日本、香港进行陶艺交流和作品展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市政府曾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先后担任艺术瓷厂厂长、景德镇陶瓷馆馆长、国家用瓷办公室主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徐天梅 (1910—1994),江西南昌人。原名徐年,字天梅,是徐仲南之子,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受家传父教,勤习绘画,诗词、金石、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深习细研,颇得真传。青年时代便在瓷都画坛崭露头角,显示出浓厚的家学渊源和高雅的艺术格调。从艺长达70年之久,画名画技享誉瓷苑。他擅长画动物,尤喜画虎、狮,兼及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意趣广泛而笔力老辣。作品以气韵生动,寓情于理,手法新颖,笔精墨妙而见长,无论雄浑之虎,抑或绢秀之花,入于画中笔下,均达意而传神,笔到意随,落笔有声。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中外馆藏机构收藏。
  卓安之 (1929—1994),号芝山人笑梅,室名“笑梅轩”,江西鄱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卓安之精习中国画,擅长青花釉里红装饰,画路功力深厚而立意新颖。他的画路很宽,题材很广。作品充满着生活气息,艺术构思独特,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他的国画作品和陶瓷精品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走出国门,为国争光,出口创汇。尤以画梅著称。
  叶冬青 (1923—1995),安徽黟县人。陶瓷美术家,专长陶瓷图案装饰,所绘金龙,维妙维肖,博有“画龙专家”之誉。他的作品色彩繁而不杂,讲究工笔描绘,特别是龙、凤的装饰画颇有神韵,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作品多次送国内外展出,多次获奖,深受好评。其作品以博取胜,能把唐代的雍容典雅、宋代的严谨精致、明代的劲健挺拔、清代的华丽工细等画风融为一体。既专长宝相、缠枝、吊灯洋莲、吉祥纹样;更专长龙风的绘画。不仅能画出各种龙的变体,如虬、螭等,且所绘的龙颇有脱颖而出之感。所绘龙颈是根据古代对龙的描绘;牛鼻、鹿角、狮毛、鲤髯凸眼、高额、融入现代审美趣味来进行造型的。龙身不是如蟒蛇状之旧俗,而是根据龙头比例,用黄金分割法来进行组织,颇有新意。龙爪富有鹰爪的抓举动态,给人以强烈的力感。代表作有粉彩“云龙图案”鸡心瓶,粉彩“西番莲”800件莲子缸、粉彩《九龙》薄胎碗,均由景德镇陶瓷馆收藏。
  陈耀星 (1924—1995),江西新建人。1933年入画瓷行业,师从李子祥学画山水,1952年参加画瓷合作社,1957年进入美术瓷厂(艺术瓷厂前身)高级美术组专攻粉彩山水。60年代曾随贺天健学习中国画,对宋、明、清时代名家的画法颇有心得,其作品题材广泛,不管是气势恢宏的,还是清秀小巧的,都尽出笔端,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篷勃生机和乐趣。
  施于人 (1928—1995),原籍浙江余姚。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2年,随院系调整转学于北京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从学于祝大年、梅健鹰、邓白、郑可教授。1953年,到景德镇参与设计制作“建国瓷”、“出国展览瓷”。由他创作设计的陶瓷美术作品选送欧洲10多个国家展览,并被中外博物馆收藏。1954年,毕业后留母校并在研究室深造。1955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调配来景德镇。1958年在新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爱好和擅长绘制青花、五彩、颜色釉作品,借传统手法,凭创新意念,为陶瓷美术推陈出新注入丰富的内蕴釉鲜活的艺趣。古彩《蝶恋花》、《百花篮》挂盘,堪称示范之作。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陶瓷展览,并赴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销,深得藏家喜爱。他的主要作品有:五彩《富贵有余》瓷盘、斗彩《瓜瓞连绵》300件瓜形瓶等。斗彩《瓜瓞连绵》金瓜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他先后编著出版《陶瓷彩绘》、《景德镇的青花瓷》,并在《景德镇陶瓷》、《陶瓷》、《实用美术》上发表8篇学术论文。
  胡献雅 (1902—1996),字正民,江西南昌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教授。曾担任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务。他的国画以水墨见长,他笔下的梅、兰、竹、菊、牡丹、蔬果之类运用独特的造型语言,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面貌,呈现出大师的风采。
  余慧光 女,(1945—1996),江西都昌人。196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后随父亲余文襄专攻陶瓷雪景山水,得其父严授,作品畅销世界各地。1988年应日本邀请在东京举办的大中国展作现场绘画表演,受到高度赞誉,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藏,“雪景山水”长颈瓶作为国家礼品送美国白宫收藏。
  杜浩生 1931年12月生,别名剑城老翁,字轩乐杜,江西丰城县人。自幼随父杜晓楼学艺,经多年勤学简练,艺术功底很高。他曾在市艺术瓷厂、古窑瓷厂等单位,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几十载,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运用工笔粉彩绘画古代人物,亦善于诗词、绘画、书法。其作品集情境、神韵、笔力、刀功于一身,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光明日报》、《景德镇日报》、香港《大公报》对其曾作报道。有些作品被国内外文博馆收藏。如“滕王阁”150件四方瓶被美国洛杉机博物馆收藏,“三国故事人物”200件四方瓶、“紫气东来”瓷板画分别被日本、韩国收藏。
  邹国钧 (1913—1996),江西乐平人。15岁起受其恩师汪野亭言传身教,勤学苦练,擅长粉彩山水,并潜心国画、书法研习,曾与毕渊明等联袂举办个人画展。先后在厂前(御窑遗址前)毕家弄上弄创办“邹国钧画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建国瓷厂、艺术瓷厂陶瓷美术设计师、景德镇书画院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其作品既广纳“百家之长为我用”,“搜遍奇峰打草稿”。多次前往长城、新安江、太湖、西湖、泰山、井冈山、桂林及周边山区实地写生。尤其在“三上黄山”之后,进一步造就其个人鲜明的风格:构图深求意境,层次力求深远,气势磅礴,运笔多变,擅于中锋用笔,笔力遒劲,质感鲜明,色彩优雅。多数作品或题有个人诗作,或题有名诗佳句,深受国内外同行、收藏家好评。1955年作品《初春》获江西国画展优秀作品奖,1960年至次年,创作巨幅瓷板画《旭日照翠冈》、《圭峰秀奇》和《瓷都八景》中的《莲塘春晓》、《云崖探宝》分获重点作品奖,1979年《四季山水》条幅瓷板画获景德镇陶瓷美术展一等奖,1986年《青绿山》条幅瓷板画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杯奖。其陶瓷艺术作品和国画作品曾多次发表于省内外多种报刊上。
  陈先水 (1923—1997),江西临川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潜心研究中国水墨画与陶瓷装饰相结合的新方式—陶瓷刷花艺术。他通过临摹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诸多国画大师的作品,从中领悟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尤其他以刷花为主,书画为辅,给瓷上刷花装饰注入新风,也为这门装饰艺术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的展览中获奖。
  赵惠民 (1922—1997),别名赵璧,原籍浙江绍兴。1959年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专长粉彩人物,尤精画仕女。所绘仕女作品,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形神兼备。从艺60余年,创作成就硕果累累,1969年曾往北京为各友好国家领导人绘制肖像瓷画,享誉京华。他笔下的仕女面庞端庄娟秀,神情专注温柔,体态秀美多姿,风姿绰约自然。其代表作《红楼梦十二金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许多作品被国内外馆藏机构和收藏家珍藏。
  曹二妹 女,1917年2月生,江西都昌人。采茶戏演员,初演小旦,后演老旦。20岁时学戏,师从张令公,后在都昌、湖口、彭泽、波阳等地搭班演唱。1952年在景德镇财神弄曲艺场演出,1954年参加市采茶剧团,1965年剧团撤消,进文艺工厂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她主演剧目有《绣花针》、《蔡鸣凤辞店》、《报马山》、《乌金记》《铁龙山》等,小戏《苦媳妇叹苦》、《撇芥菜》、《磨头腐》、《挑牙虫》、《补碗》等。
  邵金生 (1925—1998),江西都昌人。13岁到景德镇,开始在红店学徒,后来学烧柴窑。1949年进建国瓷厂当烧炼工人,1954年调宇宙瓷厂参与煤窑烧瓷试验,在操作中,配合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艰苦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并且创造了20个小时烧熟瓷器的记录(一般烧瓷需要30个小时左右)。此后几年,他创造了可扩大窑的利用率一倍的“一囱烧两窑”和每次可节约煤炭一吨的“蒸汽升温”先进经验,既加速习窑期周转,又提高了瓷器质量,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煤窑技工,196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于邵金生“陶瓷热工工程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特约研究员”。
  王云泉 (1916—1998),景德镇乐平市。1936年春天,经人指点,迁徙景德镇市,进入江西瓷业公司陶业学校从学陶瓷美术。3年后帮人画“春炉”,开始掌握了瓷画性能,技艺逐精。他的山水瓷画作品,继承了景德镇传统粉彩山水瓷工艺,用笔设色一脉相承。进入20世纪60年代,他的画风转入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景德镇、乐平两地的多处山野风物,他曾亲临描绘;祖国的秀丽山川,他也涉足摹写。几十年写生活动,不仅陶冶了他的情怀,而且丰富了创作源泉。1962年,王云泉创作的大型陶瓷壁画《井冈山》,安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褒奖。王云泉擅长画山水,瓷画国画交相研习,大幅题材多以黄山、庐山、井冈山为主,小幅创作多以早年乡村生活及浮梁、乐平一丘一壑为原型。1974年,王云泉被借调在景德镇市建国瓷厂特制万件大花瓶,他采用青花材料绘写了《庐山》风景。这件作品以其色泽鲜明沉稳,用笔洗练利落,晕色柔和清明,陈列于北京饭店,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王云泉以绘事为乐,他的学生大都是从平民百姓家发现培养的,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今景德镇陶瓷美术界山水瓷画的高手。1961年,王云泉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
  张铭声 (1917—1998)天津人。京剧演员(工老生),1955年从上海来景德镇市京剧团。1956年3月任京剧团团长。曾主演了不少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追韩信》、《状元媒》、《坐楼杀惜》、《扫松》以及连台本戏《汉光武》、《包公》、《欧阳德》等。还主演了不少新剧目,如《英雄杨春增》、《大破奶头山》、《郎窑红》、《黎明的河边》、《龙江颂》、《向前看》、《三本账》、《前沿人家》等。他演戏认真,唱做俱佳。嗓音宏亮,身手不凡,表情逼真,很受观众欢迎。他兼任过导演,执导过大型现代戏《向前看》、《黛诺》,小戏《三本账》等。并动笔参与过剧本创作与改编移植。1958年,他率市京剧团赴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二本红娘》等剧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的好评。70年代后期(1979年)调南昌江西省文艺学校任教师,为培养戏剧新人作出了贡献。
  蔡敬标 (1926—1999),江西丰城人。1937年来景德镇学艺,师从瓷雕高手蔡雨生。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神、佛、道、儒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福、禄、寿三星”、观音、罗汉、关公、陶渊明等众多瓷雕精品。他不仅擅长传统瓷雕创作,也善于表现现实生活题材,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踢足球”瓷雕,《中国体育报》曾作专题介绍。他撰写的“瓷雕工艺设计工作报告”、“成型工艺生产过程及产生毛病的原因和克服办法”等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年轻人的瓷雕技艺水平具有指导意义。由于他在瓷雕艺术中取得了杰出成就,1986年国家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等报刊、电台、电视台均以不同形式宣传介绍他的瓷雕技艺。
  邓肖禹 (1920—2000),别名云耕,室名“为绚画馆”,原籍江西余干。景德镇陶瓷美术家,曾任市书画院画师、市人大代表、陶瓷美术界老艺术家联谊会理事。邓肖禹受其祖父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等前辈影响,自幼对陶瓷艺术具有浓厚兴趣,13岁进入江西瓷业公司学艺,其间曾得到程意亭、刘雨岑等名家指点,受益匪浅。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开始独自画瓷谋生,并崭露头角,被人们誉为“小名家”。1950年进建国瓷厂工作,1958年调入艺术瓷厂美研室。他从事陶瓷美术创作60余年,精品迭出,艺名远扬,在陶瓷美术界颇有美誉。邓肖禹擅长粉彩花鸟和鱼藻,亦作纸画,他崇敬高奇峰、张书旗之画风,效法景德镇花鸟瓷画名家程意亭的笔意和技巧,深得岭南画派之精妙。他的花鸟画多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尤喜绘雄鹰、白鹤、家鸡等,他善用中国传统的寓意手法,使画面具有无穷的意境,作品生动活泼,构图新颖别致。他的画形神兼备,工写并用,用笔多变,自成一格。
  曾山东 (1926—2000),江西丰城人。6岁那年不慎落水得病,用药不当,致终生聋哑。8岁正式随父学艺,在父亲悉心授导和严格要求下,克服生理缺陷,从复制开始,苦练基本功,14岁时,便能独立创作。曾山东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从事陶瓷雕塑创作,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会员、江西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景德镇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1961年,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曾山东善于创作气势恢宏的大型组雕,代表作有《飘海八仙降八兽》、《伟大的胜利》、《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奋战众天神》、《十二花神》、《三星下棋》等瓷雕,反映了他独特的创作才能。
  潘文复 (1938—2001),原籍江西鄱阳。1978年被景德镇市政府工作授予“陶瓷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自幼生长在陶瓷美术世家,叔公潘陶宇为清末民初粉彩绘瓷名家,父亲潘庸秉是著名的陶瓷美术家。受家学影响,又得益名师张志汤培育,他秉承天赋,勤奋好学,成功的创制了高温色釉彩绘,开拓全新的陶瓷装饰语言。他以厚实的传统粉彩瓷绘功底,善于表现山水、人物、花鸟,还创作了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作品既体现材质的自然美,又具有工写瓷画的意趣。1983年经有关部门鉴定,他创制的粉红、青绿、淡蓝、淡黄五彩玲珑瓷为国内首创。1990年,他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潘文锦 1924年生,江西鄱阳人。1944年就读省立陶瓷学校,1949年入省立陶专任教务员,校务委员,1954年进陶瓷研究所任技术员,1955、1956年赴上海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研所学习,回所后一直担任色釉、色料科研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陶瓷工作40年来,主要主持国家外事出访礼品瓷及展览瓷的承制任务。主要著作有《景德镇颜色釉发展概貌》、《景德镇的青花瓷》等10余部书籍以及许多科研成果。
  童玉昆 (1915—2002)原名牛俊生,生于上海一京剧世家。10岁登台演出《四郎探母》、《打棍出箱》等戏,崭露头角。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在沪、杭、苏、锡、常及天津等地,与诸多京剧名演员同台演出。1958年加入景德镇市京剧团,为主要的老生演员之一,常出演《古城会》的关羽,《四进士》的宋士杰,还有《火烧连营》、《水淹七军》、《打龙袍》等戏,并热心教戏排戏,为培养京剧艺术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傅尧笙 (1935—2003),江西临川人。他12岁起便进瓷厂做工,1954年就读于中央美院进修班,1978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鼻烟壶研究会会员、“八大山人”研究会会员,并曾选为景德镇政协委员和文联委员,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精通各种彩绘手法,既擅长青花,釉里红、颜色釉和釉下彩绘,又对粉彩、新彩等釉上装饰有很深的研究,他能工善写,巨细皆宜,工笔如仕女作品,细致入微,毫发不苟;写意民窑青花,虽寥寥数笔,但意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小如鼻烟壶,方寸之间神意自足;又如六米长的大型瓷板壁画,得心应手,气势恢弘。粉彩薄胎碗,人物众多,各具神韵。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专业人士、博物馆和各界人士的青睐和收藏,有数十件作品在海内外展出并获大奖。主持创作设计的“青花梧桐餐具”,在巴拿马等国际博览会上连获三枚金牌;青花斗彩《丝路花雨》获景德镇首界陶瓷美术百花奖评比一等奖;《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风景日用陶瓷文具曾作为邓小平出访日本的礼品,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大型粉彩薄胎碗《贵妃出浴》等被国内外大型博物馆收藏;他创作成功的直径为1.8米的巨型瓷盘《三顾茅庐》,作品规格之大,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美皆堪称稀世之作。
  王鹤亭 (1921—2004),别号桃源笑山人。原籍安徽黟县。高级工艺美术师。瓷都名画家八虬之一,玉茗窑画院院长,他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六十余年,专攻花鸟草虫,尤以画梅著称,笔下的梅花千姿百态、劲俏挺拔、技法工整、满而不繁,被誉为瓷都“梅花大王”。1986年他创作大型瓷板画《梅花图》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活动中,一举夺魁,荣获金牌。他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参加陶瓷艺术作品展览,其作品远销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被中外各界知名人士和收藏家珍藏,声誉极高。
  程镇元 (1931—2005),安徽黟县人。师从王晓帆、梁邦楚学艺,擅长陶瓷美术设计,1989年被授予“工艺美术师”职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1954年起,先后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工业社、艺术瓷厂、人民瓷厂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从事专业工作。曾有作品青花《仙女散花》木瓜瓶获全国陶瓷行业评比优胜奖和全国优秀新产品金龙奖。作品高温色釉综合装饰《牧牛图》瓶,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青花“园林风光”瓶,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不少作品选送参加国外展览。与其子程永安合写论文《试论古彩装饰艺术》登载在《江西省工艺美术通讯》1984年第一期。
  汪茂才 (1943—2006),安徽黟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景德镇笫七、八、九届政协常委,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汪茂才师从陶瓷美术家叶冬青学艺,从事陶瓷图案设计工作。1982年调省陶研所,其图案装饰设计精美、高雅、古朴、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众多图案题材中尤擅画龙。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秋光图》天球瓶、古彩《桂林山水》300件瓶,在全国陶瓷艺术评比中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他为人民大会堂建成40周年所制作的《中华九龙杯》及《中华九龙笔》,陈列在大会堂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特为此题“中华九龙宝杯”6个大字,并得到一致赞扬。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之衡
相关人物
江资甫
相关人物
林大椿
相关人物
汪藩
相关人物
鄢儒珍
相关人物
王东荣
相关人物
周小松
相关人物
李明亮
相关人物
陈安
相关人物
游泽长
相关人物
汪晓棠
相关人物
吴霭生
相关人物
潘陶宇
相关人物
万云鹏
相关人物
黎勉亭
相关人物
程步蟾
相关人物
邓碧珊
相关人物
田鹤仙
相关人物
王琦
相关人物
徐良俊
相关人物
余金德
相关人物
胡颜标
相关人物
陈庚昌
相关人物
何许人汪野亭
相关人物
柳灵谷
相关人物
杜重远
相关人物
程大有
相关人物
康达
相关人物
邓碧孙
相关人物
张浩
相关人物
程意亭
相关人物
张沛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