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45
颗粒名称: 趣话
分类号: G236
页数: 28
页码: 183-210
摘要: 本文收录了景德镇市的趣话,包括了求知是假求子是真、陈安知事巧改巷名、十八渡口直下饶州、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地名 趣话

内容

瓷都街巷地名趣谈
  景德镇的街巷里弄称谓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各具特色。如将它们有机组合一下,你一定会发现,此中原来也有不少乐趣。先把以数字为名首的路名排列一下,其中有:半边街、一心桥、二亭下、三闾庙、四图里、五龙桥、六家坞、七甲里、八角井、九黄岭、十字弄、百花园、千佛楼、万年街。
  以方向取名的有:东风弄、南门头、西瓜洲、北虎山、中渡口。
  接下来,让我们领略一下以陆地动物为名首组成的地方,它们有:牛氏弄、牛角弄、狗峦尖、狐狸庙、鸟家弄、大狼尖、石狮埠、羊角山、老虎坞、老鸦滩、鸡公山、老鼠嘴、猴王庙、鹿角尖、野猪岭、犀牛坞、象山、蛇山、白蛇坞、龙船弄、凤凰山、狮子弄、马鞍山。
  以鸟类取名的有:麻雀坞、高鹤尖、鸬鹚坞、画眉岭、鹰山。
  以水产类取名的有:鲇鱼山、鲤鱼桥、虾乐坑、海螺坞、螺蛳墩。
  如果你行走在下面一些街巷里,还可以想像出自然美丽的花卉、树木和累累果实,这些地名是:莲花塘、芙蓉枣树下、腊梅山、柏树下、桐源、桦坞里、柳家湾、柿树坞、勾栗坑、茶叶坞、桂花弄、梅树岭、梓树下、樟树弄、樟树坑、梨树园、杨树坑、杉树巷、松树岗、枫树山、苦槠山、枣树岭、榔树坞、槐树岭、槠树林、樟树下、石榴园、菠萝庵、杨梅山、葡萄架、芭蕉山、杨桃尖、桃花弄。
  而首字以颜色命名的有:红星弄、黄家洲、蓝田坞、青峰岭、青石街、翠云路、紫茶园。
  以菩萨取名的有:观音堂、罗汉肚、财神弄、韦陀桥、土地弄、哪吒庙等。
  还有一些有趣的对称地名:前村、后街;新厂、旧城;高墩庙、低头弄;方井头、圆栅门;龙缸弄、凤凰山;上长岭、下京山;新安巷、老弄口;小桥上、棋杆下;大弄口、小港嘴。
  更有趣的是不少供人们吃穿用的物品在路名中也有不少,如:酱油弄、油盐弄、丝瓜棚、豆芽井、西瓜洲、冬瓜岭、大鸡头、烟囱里,荞麦岭、药王弄、筷子弄、扫帚弄、纱帽弄、草鞋弄、爆竹弄、篾丝弄、麻布袋、犁头弄、铁丝弄、铁匠弄、金家弄、银坑坞、铜锣畈、风车弄、棋盘街、丝线街等。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们,一定会对下面一些路名感兴趣:求子弄、迎祥弄、迎瑞弄、公园路、友谊路、绣球弄、福寿弄等。
  景德镇以产瓷器闻名天下,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以瓷器命名的路就更多了,见本书刊载的其他文章吧。
  如此类型的街巷里弄路名还可以排列出许许多多,不胜枚举,饭后茶余细细品味,确实趣味无穷。
  (陈爱中范增辉)
  地名传闻来龙去脉
  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昔日,陶瓷生产是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彩绘),许多低矮平房,遍布大街小巷,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同时,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而在景德镇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十八个省、三十四个州(府)、六十八个市县在镇设有三十多个会馆。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城镇,形成了许多杂乱无章的地名。
  民间对地名的传闻颇多,而地名命名,大体按陶瓷、地域、姓氏命名的为多。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街几经拓宽,又辟山修路,建街建新村建园区,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地名也多次更改。许多旧地名已不复存在,后人也无从识记。为了将这些曾印记劳动人民足迹的历史地名和民间传闻作为历史资料收集保留下来,笔者花了一段时间,访问了本市老住户中六十五至九十多岁的老人百余人,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现综合整理如下:
  地名十字:
  一心桥、二排衙、三闾庙、四旺里(泗王庙)、五间头、陆家岗、七棵树、八卦图、九黄岭、十字街。
  三洲四码头:
  黄家洲、拜天洲、西瓜洲。
  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
  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苦槠山、凤凰山、饶家山、猪婆山。
  薛家坞、秧田坞、金家坞、江家坞、和尚坞、罗家坞、杨家坞、道士坞。
  陈家街、青石街、蔡家街、瓷器街、棋盘街、小塘街、万年街、十字街、油榨街、半边街。
  一十八巷:
  玉字巷、求子巷、圣节巷、朝阳巷、哲士巷、新安巷、菠萝庵、程家巷、福寿巷、杉树巷、新家巷、太平巷、云谷巷、青云巷、惜字巷、群英巷、油盐巷、云锦巷。
  据调查,城区内原有地名三百六十条,旧称的一百零八弄大都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景德镇既是山城也是水乡,沿河洲地多而大,曾是交易场所,后来人口繁衍,沿河洲地或建会馆、寺庙,或建民房,或成集市,地貌虽变,仍称洲名。
  码头,反映了景德镇当年全靠水运的交通状况。明清时期,镇瓷通商天下,来镇经营瓷器的络绎不绝,水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相当可观。《陶阳竹枝词》云:“九域瓷商上镇来,牙竹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堆如山。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可见当年水运的繁忙景象。那时,除各渡口均为来往船只停靠码头,还专设了四个装卸码头。各码头均为帮会所建,不得任意占用。搬运工人都得上帮登记,在规定的码头装卸货物。据说许家码头和曹家码头是吉安人的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是南昌人的码头。
  景德镇的变化都与瓷业密切相关,宋以前,瓷窑坯房分散四方,宋始渐向城区迁移。自明建御窑厂后,瓷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各工序配合集中,瓷窑由北南移,人口和街市也相应变化。许多地方原来是山是坞,后来变成居民区。原来的小街巷,后又集中为大街市,地名仍是原称。故有不少称山不是山、称坞不是坞、称街不是街的地名,如苦槠山、饶家山、江家坞、薛家坞、徐家街、青石街、蔡家街等都名不符实了。但这些地名却反映了江山地域的变化状况。
  在景德镇的老瓷工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的地名歌,这首歌反映了地貌的变化,也记述了劳动人民的业绩:
  江南雄镇南江口,观音文昌镇阳台;
  五王打坐三角井,凤凰展翅半边街;
  通津桥边烟花巷,豆腐弄中斗富强;
  五龙穿珠御器厂,文武衙门两边排;
  风火神显龙缸弄,阜阳门外桂飘香;
  陈家街上花似锦,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出口屯兵马,马鞍山上摆战场;
  赛宝坦上好晒宝,里村独造一长城;
  瓷器街上般般有,黄家洲上摆擂台;
  牛角岭上回头望,万重窑烟上天堂;
  景德美景说不尽,水流鹅颈入鄱阳。
  这首地名歌将景德镇的地方特点、人文、地理介绍详尽。从这简短的二十二句歌谣中,可以看出景德镇自古就是江南一大雄镇,虽曾属浮梁县管辖,因盛产瓷器,却比县城繁荣多了。原来县城至镇道经薮家岭,明景泰后始走石埭山,天顺初凿山成路,建亭台于其间,后又建观音、文昌二阁,石壁上镌“昌江砥柱”四字,其下通衢,旧有“江南雄镇”坊。登临其上,山光水色,宏伟壮观,既是陶瓷古城,也是对外开放的工商业城市。
  景德镇自明始建御窑厂于珠山麓,五龙山的五座山峦朝着珠山,似五龙穿珠于御器厂。厂西南,为明制视府馆,称公馆岭。公馆二层楼,雕栏朱门,古色古香。厂东南为九江道,系巡守署,真是文武衙门两边排,好不威武。
  五王庙祀华光神,原庙在御器厂东南,嘉靖年间,改庙为署,民间传说因此而得罪神,使生产不景气。《浮梁县志》有词云:“横田古庙祀华光,改替官衙事不常。到底五王灵应显,龙灯日夜闹朝阳。”旧日景德镇为陶瓷而建的祠庙甚多,如陶王庙、佑陶灵祠、师祖庙、祭师祠等,它反映了旧陶瓷业科学不发达而仰于神的观念较严重。
  据传,景德镇为凤凰地,河西、三闾庙和太白园,均有凤凰山;半边街、童关栅门均有凤凰桥,传说是凤凰停留过的地方,是吉祥之地,故有“凤凰展翅半边街”之句。这仅为当时人们的遐想而已。
  桂花弄位于御器厂之南阜阳门外,这里有一院栽桂树数棵,秋至桂花阵阵飘香,故有阜阳门外桂飘香之名。
  陈家街位于御窑厂东南,宋建司务厅,清设监镇厅,驻有众多督陶官员。街面还设有各种店铺,十分热闹。街东南便是十八桥,清代,此为城镇中心,货物齐全,在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十八桥均可买到,真可谓“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出口屯兵马,是指把总衙的兵马经此关口至马鞍山摆战场练兵。
  据说昔日赛宝坦住两窑户,一家生意做到香港,换回不少珍宝。他欲与另一窑户赛富,企图压垮对方,六月六日有意将珍宝晒于坦上。另一家窑户也不示弱,乃命儿子将桌椅洗净,也晒坦上,人不解其意,他笑笑说:“我晒的是活宝。”后来他兼营饮食店,果真也发了财。后来人称此坦为晒宝坦。
  清代瓷器贸易集中在瓷器街。当年瓷器街虽是条不长的巷街,却常迎来四乡和邻县很多顾客,生意兴隆,相应的还有写瓷字、画瓷像、画红和饮食杂货、烟店、肉店之类,真是般般皆有,日夜闹市。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贫民摆地摊卖次品瓷的地方。《陶歌》有“黄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比似提篮走洲客,只能销假不销真”之句。就是这块小本生意的地盘,苏湖会馆会首徐纪伦却执意强占,引起三打黄家洲的擂台战。讼至官府,终因洲民人多理壮而获胜。洲民为首者姓黄,故改名黄家洲。
  牛角岭是浮北连安徽的一座高岭,站在岭上回头眺望景德镇,旧时不知环保,数百座烟囱,窑烟滚滚直上天空。这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镇瓷兴旺景象。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热爱瓷都,他们最熟悉瓷都的历史。景德镇的一街一巷、每一渡口、每个码头,无不印记了瓷业工人的足迹和汗水。工余饭后,车间、炉前,瓷工们念着老工人自编的地名歌,追忆着、流传着先辈们的业绩和斗争故事,激励着他们为振兴瓷都开拓创新的雄心壮志。
  (王清华)
  20世纪初看古镇
  在清末民初,景德镇街道是一个什么面貌呢?笔者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让我这耄耋老人就亲眼所见描述一下,相信后人一定会感兴趣。
  20世纪初,景德镇城区以珠山为中心,珠山正南,在民国元年前是御窑厂官署,正中一条大道向南伸展,两侧平房夹道排列。前距五十米处,分东西各建一吹鼓亭,专为督陶官进餐、迎送宾客时奏乐而设。再前进百米,左侧有风火仙师庙,拱门嵌瓷质方块为唐英“器不苦窳”的题词。正前方出口处,高逾五十米飞檐翘角的牌楼,巍然屹立,左中右三门并列,俗称“头门下”。临街前广约两亩的平坦地,常有江湖艺人在此卖艺。
  辛亥革命后,城区建设规模仍维持原貌。
  牌楼东侧有一宫殿式房舍,额名“关帝庙”。1914年浮梁县治从浮梁旧城移驻市区后,用作钱粮征收所,以东邻的原城防所辟为县衙。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竖高达五丈的大牌坊,分别书写“珠山献瑞”、“昌水朝宗”八个大字,气势雄伟。
  县衙前横贯东西的大道,名“公馆岭”,与左右两条大街衔接。右称“前街”。以北端的观音阁、四图里为起点,南经里市渡、八卦图、豆腐弄、麻石弄、戴家弄直达西瓜洲河畔,全长约五公里。左侧的称“后街”,从童家栅门南伸经三角井、后山亭、陈家街、十八桥、汪家街、落马桥至油榨街、小港嘴。其中公馆岭、十八桥是繁华商业区。
  以前后街为主轴,房屋鳞次栉比,弄巷纵横沟通,名称十分有趣,有的显示地理形势:马鞍山、罗汉肚、塘塝堧;有的夸耀当地花木:桂花弄、樟树弄、葡萄架;有的标榜大户姓氏:牛氏弄、朱氏弄、彭家弄;还有的利用流传典故:落马桥、赛宝坦、拜天洲,等等,各有特色。
  各街巷要隘,都有木制栅门,专人管理,晚锁早开,用以防盗。至今仍保存单栅门、双栅门、童家栅门等地名。
  大街地面全用麻石条铺成,只容两辆独轮车交错通行。麻石在抗日战争初期,全部掘出,运沉马当,以阻日舰入侵南京。
  当时市民喜欢夸耀景德镇有九条半街,指的是自北南伸的街:徐家街、青石街、丝线街、陈家街、瓷器街、蔡家街、小塘街、万年街、油榨街。韦陀桥以上,傍河坡陡岸峭,不能建房,故称“半边街”。
  那空旷的半边,并非荒原芜地,有制作篾缆的工匠,搭起高逾三十米的箭楼,排列成群。左有朱熹题写“天光云影”的石刻牌坊。浮梁郑廷桂《陶阳竹枝词》所说“箭楼风景近何如?牛背驮鸦下夕墟。云影天光遗迹在,此间犹有晦翁书”,描绘出了当地的景物。
  昌江是商运的吞吐口,自北向南,分全市为东西二区,以里市渡、中渡、十八渡、哪吒渡的渡船沟通。进口船舶多停泊在鹅颈滩上游西瓜洲码头。“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积如山”,写出了当地航运繁忙的盛况。
  麻园里南侧,有一大型水渠遗迹,经枫树山直通吕蒙大河。据乡亲说,昌江水涨时,可起加快泄洪的作用。可惜的是前人辛勤开凿,后人不事疏浚,以致淤塞!十八渡滨河北侧,有一南北低斜,中部隆起的小丘,地名“麻布袋”,是死无依靠的瓷工的葬地,荒凉冷落,天上飞饥鸟,地上走饿狗,所以工人们相互告诫:“要奋斗,切莫埋骨麻布袋喂黄狗!”
  四面环山的瓷城,古代虽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市北纯阳观山头,有由左宗棠督建且仍保存完好的小方城。五龙庵后野草杂树间残存的壕堑,很容易使游人想起当年农民起义战争的历史。
  市民多信佛,名山胜景,寺庙林立。香火最旺的,有观音阁、东岳庙、五龙庵、九皇宫、斗姥宫。宋名僧佛印出家的宝积寺在旧城北,历经宋、元、明、清千年风雨,徒存遗迹。岳飞题联的暘府寺在北郊,庙宇联文犹存。观音阁门前,曾有半副富含哲理的联文,“观音阁,阁观音,观音阁上观世音。”另半副不知是原缺,或是被人取去。
  烧炼瓷器的燃料是松柴,因而市郊多松林。每当夏秋,山风吹来,阵阵澎湃的松涛声,在静穆的山谷中回荡,人处其间,恍如进入仙境而忘我,使人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地面人物辐辏,天空窑烟袅袅,昌江如带,帆船如梭,吞吐了釉土与成瓷,繁荣了经济,调剂了均输。这美丽的图景,都是瓷工用勤劳的双手,艰辛的汗水绘制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建设,旧貌换新颜,现正在朝着打造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目标迈进。
  (杨瑞开)
  特色地名妙趣横生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产和交往的产物。景德镇,历史上是一座生产之城,是一座艺术之城,又是一座开放之城。其地名,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地名用字歌诀
  城市地名用字,一般都是街、巷、里、弄,而景德镇城区的地名,并非这四个字所能概括,它多达六七十个。为了便于记忆,笔者以韵律的格式,归纳为以下歌诀:
  街、路、里、弄、巷,
  阁、寺、庙、庵、堂;
  沟、井、渡、源、洼,
  洲、滩、湾、坑、塘;
  山、坞、岭、上、下,
  官、棚、楼、亭、场;
  头、口、嘴、肚、脚,
  城、都、库、坦、厂;
  社、祠、门、村、坳,
  埠、前、畈、里、尖;
  拐、阁、冲、窑、袋,
  岗、夹、塳、架、墩。
  城区地名联对
  饶家山马鞍山凤凰山山山赛宝
  新田畈苏家畈铜锣畈畈畈迎祥
  东司岭南门头西瓜洲水冲中渡口
  金家坞木鱼墩水府弄火烧土地堂
  三
  龙船龙缸龙珠龙塘凤凰岭
  昌南昌江昌河昌明白鹭桥
  四
  三闾庙里千佛楼哪吒韦陀观音菩萨尊尊祥集
  八面山上万年街迎瑞朝阳曙光商场家家富强
  地名的地理属性
  探讨地名称谓用字,可以窥见地名的依附关系及其实体特性。
  靠山的有:山、岗、坞,靠水的有:沟、渡、滩。
  地势偏高的称:上、尖、墩,地势偏低的称:洼、洲、脚,地势平坦的称:坦、园、畈。
  依建筑物的称:楼、桥、亭,依山形地貌的称:冲、湾、坳。
  人口多的是:街、镇、埠,人口少的是:角、甸、垄。
  地名的地方风采
  地名,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景德镇地名更具有地方特色。与陶瓷相关相连的地名有三十多处,充分体现景德镇制瓷的悠久历史;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多达七十多处,反映了历史上景德镇的开放性;以数字命名的地名从“一”到“万”都有,全方位的。下面分项列出,每项只举三例:
  数字地名:百花弄、千佛楼、万年街。
  方位地名:东风坦、南门头、西瓜洲。
  陶瓷地名:陶瓷弄、瓷器街、御窑厂。
  愿望地名:富强弄、福寿弄、登科弄。
  走兽地名:狮子弄、老虎庙、野猪岭。
  飞禽地名:凤凰山、鸽子岭、老鸦滩。
  牲畜地名:猪婆山、牛角岭、毛狗畈。
  水产地名:鲤鱼洲、鳝鱼坑、螃蟹夹。
  蔬菜地名:丝瓜棚、韭菜园、豆芽井。
  食品地名:酱油弄、油盐巷、积谷岭。
  水果地名:枣树下、杨梅亭、葡萄架。
  用具地名:扫帚弄、草鞋弄、筷子弄。
  五行地名:金家弄、木鱼墩、水府弄。
  金属地名:铁丝弄、银坑坞、铜锣畈。
  颜色地名:白蛇坞、红星弄、青石街。
  织品地名:纱帽墩、麻布袋、绣球弄。
  树木地名:樟树弄、杉树巷、枫树山。
  花卉地名:芙蓉岭、莲花塘、腊梅山。
  姓氏地名特色
  旧时,景德镇是个“工匠来八方”、商贾云集的“十八省码头”,以姓氏命名之多,充分反映了这一特色。据统计,姓氏地名多达七十多个,地名称谓尾部用字各异,有二十多个。这里不可能全部列出,仅各取其尾部用字一例:蔡家街、戴家弄、程家巷、陈家岭、涂家坦、饶家山、金家坞、邓家洼、黄家洲、方家塘、汪王庙、柳家岗、张家社、沈家祠、何家桥、陈家弄、邓家垄、江家棚、马家井、苏家畈、曹家码头。
  (阵悟)
  带“瓷”地名何其多
  景德镇地名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带“瓷”特色的地名多。草草统计一下,就不下百个。这里特选录其中一些主要带瓷特色的地名于后,亦趣事也。
  市镇名有:景德镇、陶阳镇;街埠名有:瓷器街、石狮埠;道路名有:陶阳路、昌南大道、陶玉路、童宾路;里弄名有:龙缸弄、陶瓷弄、窑弄;乡村名有:瑶里镇、高岭村;瓷石矿名有:浮东矿、浮南矿、湖田古矿址;寺庙名有:陶王庙、风火仙、师主庙。
  在带瓷特色命名的地名中,其中不少已成为名街、名巷、著名风景旅游区,如瓷器街、龙缸弄、瑶里风景名胜区、高岭风景旅游点等。
  由于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高岭土也举世闻名,“高岭土”成为世界上制瓷原料的专有名词。景德镇的高岭村,就是高岭土的发源地、高岭土的故乡。
  还有一个美谈,景德镇的主要地方官员,也和瓷器带上了关系。景德镇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被人们誉为“瓷器书记”、“瓷器市长”。这个称誉是有来由的:在20世纪50年代,原市委书记赵渊同志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在我来景德镇之初,省委书记陈正人同志曾到景德镇视察,他向全市干部做报告时说过:‘景德镇市委就是瓷器市委,政府就是瓷器政府。’他强调了瓷业生产在景德镇市党政领导工作上的特殊位置。”影响深远的是毛泽东主席的简短问话。据赵渊同志文章回忆:“1956年,毛泽东主席到江西视察,在向塘火车站的专列上接见了省、地市委领导干部,我是晚上赶到的。毛主席在向我问话时说:‘你是管瓷器的,就把瓷器管好。’这句话给了我巨大力量,我决心要为管好瓷器有所作为。”(摘自《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第3页)
  (水秀)
  形象地名趣闻简录
  所谓“形象地名”,是指那个地方由状物而命名,它像什么东西,就叫什么地名。景德镇的形象地名很多,这里只选街巷里弄三则说一说。
  罗汉肚上窑火旺
  在莲花塘西侧,现中共市委机关左侧,有一高坡,拾级而上三四十米,高坡逐渐平坦,中间微微凸起。在凸起的中间还有一小洼地。那个微微凸起四面又很平坦的高坡,活像一个胖罗汉的肚皮。“肚皮”中间的洼地,就像胖罗汉的肚脐眼。传说是五台山一得道胖高僧,看中了五龙庵前莲花塘这块宝地坐化而成。自清末民初以来,有些窑户老板,为取罗汉肚之吉利,先后在此建起五个大柴窑厂。那时镇上的柴窑,是垄断瓷器命脉的。当时罗汉肚上最大的窑厂是樟树下窑,窑户老板是“三尊大佛”之一的余旺青。所谓“大佛”是按拥有的财富排列的,余的土地房产多,财产在八十到一百万元左右,位居“三尊大佛”第二位。他办的公益事业是捐建中渡口码头,这是当时镇上水上运输最繁忙的码头。在罗汉肚上最有影响的窑厂还是老罗汉肚窑,窑户老板名叫巢克谦,都昌人。他自小学徒即画青花瓷,对青花瓷的特点和工艺流程非常熟悉。他创造新型美观的青花瓷,做到精益求精。他建的窑厂,也是以烧制青花瓷为主。由于他的配料独特,烧出的青花瓷色彩特别鲜明透亮,远销海内外,人们号称他为“青花大王”。对罗汉肚,后人也有句顺口溜:“罗汉肚,罗汉肚,肚上窑厂、坯房般般有;富人乐,穷人苦,又爱又恨罗汉肚。”吊脚楼口路难行
  这条弄属太白园街道所辖,南通刘家下弄,北与玉路弄相连。这条弄巷很奇怪,巷道有二百三十多米长,而宽窄却不一,最宽的地方有三米,差不多可以走小汽车,而窄的地方只有一米五;在到中山南路的出口处,还不到一米,两个行人并排进出都有困难,更别说推车挑担的了。
  由于此弄地点好,靠近刘家码头,弄的中下段又很宽,行走方便,所以清末民初在此建的窑厂坯房很多。可是挑坯运瓷出弄口到中山南路,却成了难事,肩运的料板坯常被行人撞翻,惹出麻烦,大箩筐运瓷更成了问题。又不能把两边店铺的高墙拆掉,怎么办呢?当时有个名叫向元狮的大窑户老板(都昌人),和工人们一道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采取在两侧墙上架过楼,运坯挑瓷人过楼上走,行人在过楼下走,各行其道,互不相碰,既方便了瓷户的运输,也方便了行人。群众给它一个很有意义的说法叫“占天不占地”,并取其形象名为“吊脚楼”,一直沿用至今。
  裤裆弄里富商多
  在中山南路沿麻石弄下行百米左右,有一条弄巷东至涂家坦,西至中山南路东侧一百三十九号,弄长一百五十余米,宽近两米。因此弄进口处呈V形,形似裤裆,在清代就以形取名叫了个很不雅的名字:裤裆弄。说来也真奇怪,这个名称难听的弄巷,却被不少富商看中了,偏偏要钻到这个“裤裆”里来住。为什么呢?说怪也不怪,原来这里有个传说。
  据说有个外地做生意的人,一天夜里梦见一个鹤发童颜仙人模样的老人对他说:“你这人心肠不坏,记住一句话:‘要想成富商,必须住裤裆。’”说完飘然而去。这人醒来好生奇怪:莫非此地真有个叫裤裆的地方?一问果然有,到实地一看,此处地势较高,是个居住的好地方。他想到汉时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后来成了淮阴侯,于是就在此弄里购地建房住了下来。以后他努力经营,还真的发了家。这件事情一传开,镇上就先后有十多家富户,到裤裆弄里来建房定居了,裤裆弄就改名成了富商弄。
  裤裆弄曾三易其名。改称富商弄后,在1973年又更名为富强弄,都是取其谐音,由俗变雅,由雅又变强了。后人有打油诗云:“富商钻裤裆,只为自家旺。如今改名好,大家都富强。”
  (文心龙)
  大马鞍山传有趣闻
  还有一个形象地名就是“大马鞍山”。它并非市区内的云门马鞍山,而是踞于荷塘之前、鱼山之侧,靠近老206国道面江而立的大马鞍山。两山峰之间有凹处,远望整座山峦犹如一尊硕大的马鞍,故而得名。说起这座大山,有个离奇的民间传说。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成功后,与草寇王陈友谅分争天下。当时朱元璋只有兵马二十万,陈友谅拥有六十万大军。两人打了十八年仗,从安徽打到江西,最后在鄱阳湖决战。一天,陈友谅的兵马在赣东北的昌江边扎营。在这里,陈友谅得到了一匹枣红宝马。好马要配好鞍,此马不管配怎么样的鞍,都上不了马背。一天月夜,陈友谅遛马的时候,一个银须白发的老丈朝骑宝马飞奔而来的陈友谅高呼:“大王,马鞍…:”这匹宝马老远就昂然长啸,四蹄飞起。陈友谅以为是妖神要夺马,立即张弓搭箭,“嗖”的一声射出。这时,只听老丈说一声:“看错了人!”气得把马鞍一扔,就不见了。宝马也失踪了。这扔马鞍的原来是仙翁,扔马鞍的地方原是一座小山,一下就变成了这座大马鞍山。以后陈友凉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朱元璋转败为胜,得了天下。
  现在,若由鱼山至山麓北坡攀登此山,约半小时就可至“鞍顶”。上看主峰壁立西侧,凌空高悬;俯瞰昌水,俨如一条银白色的缎带,在上徐州附近飘落。前行,山道崎岖,枝藤缠绕。过山脊,豁然开朗,茂林修竹,郁郁葱葱。竹林下面有一个古庙遗址。相传是一位云游高僧化缘修建,香火盛极一时。后因此高僧常闻山里有马声嘶鸣。一夜此马托梦高僧曰:“此处已留马鞍,北去不远有鄱邑莲花山乃福地洞天,宜建庙。”不久高僧便悄然离去,赴莲花山主持佛事。虽为传说,却也道出了大马鞍山的一段历史沧桑。此山主峰因林深藤绕,难以攀登。
  由寺庙遗址处,可从南坡下山,此山道两侧都是茂密的灌木丛,沿山溪直下的溪流,水声潺潺,伴随着林间阵阵悦耳的鸟鸣声,备觉清幽。此山如能适当投入,加以开发,也不失为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徐可风)
  求知是假求子是真
  在中华北路北端童关栅门一带,有个弄巷今人叫求知弄。其实这条弄的真名叫求子弄,这里面还有个传说故事呢!
  求子弄为石狮埠街道辖地,东至童关栅门,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一百八十米,宽一米六,水泥路面,行人来往方便。
  古时弄东端原有一小庙,人称观音庙。一条石板桥相连,是通往观音阁的必经之道,素有“观音桥”之称。日社会,人们烧香求子,曾名“求子巷”,后改称“求子弄”。1973年更换门牌时,因“求子”迷信色彩太浓,故以谐音改名“求知弄”。昔日弄中一号建有青阳会馆(蓉城书院),开设过米店、饭店和猪行。现为居民居住区。
  清朝末年,当时这里住了两兄弟。哥哥大福在窑场烧窑,生活虽苦但有儿有女,其乐融融。
  弟弟二福在坯房里做工,技艺不错,收入颇丰。加上他老婆长得标致,帮人贴花,也能赚钱,照理说日子过得也舒坦高兴,但他总是唉声叹气,什么原因呢?
  原来他的心病是看到哥哥家有儿有女,快乐无比,自己只一个女崽俚,虽然也长得活泼可爱,但长大了总要嫁人,没有儿子,老来岂不孤单?他老婆也知道丈夫心病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心想自己怎么不生个儿子呢?她听人说求子弄观音庙的菩萨灵验,有位送子观音,凡想儿子的,只要诚心诚意地去求拜观音,准能得个胖儿子。打这以后,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到观音庙去烧香求拜观音菩萨,希望早生贵子,解除丈夫的心病。说也奇怪,事隔不久,她真的怀孕了,连日不停地呕吐呀,想吃酸果呀。二福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每天下班回家总买些挑些酸果给老婆吃,家务事也不让老婆做了,把老婆当娘娘照顾。工夫不负有心人,年底老婆真地生下了一个胖儿子,把二福的嘴巴都笑歪了。他上街买了几挂长鞭炮,在门前劈劈啪啪放了个热闹。街邻得知二福生了贵子都纷纷前来道贺。
  二福得子说是观音菩萨恩典,第二天又买了香烛鞭炮去观音庙还愿。从此,观音庙求子拜观音的人越来越多。求子弄也就名声大振。
  (清华搜集整理)
  陈安知事巧改巷名
  在中渡口附近,有一条一百五十多米长近两米宽的里弄,名叫哲士巷(亦名哲四巷)。这个名字叫得很文雅,好像是一些文人学者居住的地方。否,它的原名恰恰相反,谁也想不到是叫测字巷。是谁改了巷名呢?
  在清末民初时,浮梁县已移治景德镇市区厂前,隶属饶州府,当时的知事姓陈名安。此人在改朝换代之际的动乱年代,尚能守清勤政,重视教育,并关心景德镇陶瓷事业。在1910年他发现以画瓷像见长的王琦(后为“珠山八友”月圆会首创者之一)所画的瓷板画和粉彩人物画风新颖,即亲手书赠一匾额送王,以资嘉奖,上书“神乎其技”,被传为佳话。这个陈知事是怎样改巷名的呢?
  原来有一天他的一位学友来访,席间有一句戏言说:“考考你这个当地父母官,景德镇街巷里弄命名有几个‘多’?”陈安即答:“有三多,带‘瓷’字命名的多,以姓氏命名的多,以菩萨庙宇命名的多。”那位学友笑笑说:“还有一多,它名叫测字巷,那里名副其实,算命测字打卦的多。”
  陈安不相信,决定亲自查看。在中山北路西侧,真地找到了测字巷,巷里住的人果然是以算命、测字打卦、道士和处士四种人为主。他想到这四种人都是方士又不光是测字的,且都与哲学有一定关系,于是取谐音将测字巷改名为“哲士巷”,听起来音未改变却显得非常雅致了。后人有诗赞曰:陈安知事不寻常,重视教育办学堂。巧改“测字”为“哲士”,名字好听又时尚。
  (德翰搜集整理)
  十八渡口直下饶州
  说到十八渡,离不开昌江,这是一条带来瓷都景德镇繁荣昌盛的生命线。一位清代法国传教士在1712年到景德镇考察游历时,在一封长信中描述过昌江当年的水运情况:“在这宽阔的水面上并列着二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每日都有无数的大小木船停泊……”“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明代佥事缪宗周的诗句,正是当时这条河运盛况的写照。
  在当年景德镇这条黄金水道上,有一个特色景观:摆渡。不难想像,在当时没有跨河大桥的情况下,担负沟通两岸南来北往行人的摆渡,是何等繁忙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以来,在景德镇范围内的大小渡口就有二十处之多,大小渡船更是难以数计,而其中最突出的渡口,就是戴家弄的十八渡了。
  十八桥、十八渡,这是两个对应的地名。十八桥是景德镇从古到今都很繁华的街市,清代就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说。而十八渡则是明清以来到解放后建造昌江大桥前的漫长岁月里最繁忙的渡口。这里是景德镇近去鄱(阳)乐(平)万(年),远通长江两岸陆路的主要渡口。“十八渡口下饶州”,古代饶州府辖浮梁,这是指由此渡取陆路去鄱阳、乐平的行人。传说在明清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每日十多只大小渡船在这里两岸渡口穿梭往来,最多时有十八只渡船,每日过渡的人多达上万人次,形成一道景观,故得名十八渡。
  在十八渡口,景德镇往返入鄱阳湖和长江的木帆船必由此通过,又形成舟帆蔽江的景观。行驶在昌江下游的船只,主要有鸦尾船、扶梢船、罗荡船、雕子船。鸦尾船头尖肚宽,船尾翘起,吃水浅,载量少,主要运输堆如小山但重量轻的稻草,做陶瓷包装(茭草)之用,这是昌江河上一种独特货船;这种船也用来运输农副产品或农用粪肥。罗荡船、雕子船和大扶梢船,是昌江河上的大型帆船,船形首尾翘起,船身线条流畅,外形大同小异,都设有桅杆,载重量多的可达五六十吨,主要运输瓷器和日用百货商品。自宋代以后,景德镇大量精美瓷器出口,这三种由十八渡通过的帆船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八渡,因河面较宽,往返的船只又多,因此,摇橹撑篙的摆渡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在这个渡口,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一天,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在此西岸渡口过渡,当时渡船上有十多个人。忽然天气突变,狂风阵阵,船身颠得厉害。一船人都很惊慌,道士、和尚吓得忙把经卷扔进江里,求神保佑。这时,只见一个大胡子的艄工招呼好橹工后撑着篙来到船头,三两下工夫就把船稳住了。船顺利靠岸时,只见这个大胡子艄工当众捋下一根胡须往水里一抛,道士、和尚问道:“你拔胡须干什么?”大胡子戏谑地大声笑道:“你们在那里丢经卷,我在这里抛毛(锚)。”说得一船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道士和尚尴尬不已。多少年来,这个渡口正是由这些技术熟练的摆渡人,保证了过渡人的平安。
  (文心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