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35
颗粒名称: 后记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3
摘要: 后记
关键词: 后记

内容

这部地名志是在全县开展地名普查的基础上编辑成的。
  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从1981年2月28日成立县地名办公室开始,我县地名普查工作经历了组织准备、业务培训、基层普查、成果验收、内业整理等阶段,于1983年元月结束。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县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地名普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全部成果资料经省、地两级验收后一致评定为优良级。
  地名普查结束后,我们紧接着转入编纂地名志工作。1983年2月7日成立县地名志编辑部。随后抽调人员,聘请顾问,制定编纂方案,试编样稿。同年5月至10月编撰、印发初稿,广泛征求意见。11月至1984年1月审稿定稿,2月开始付印。
  本书中的全部稿件由下列同志编撰:
  刘天华同志在承担编志业务组织工作的同时,拟定了编纂方案,编写了港口、乐平镇、礼林、蔬菜四个公社(镇)和《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志》中的地名词目640条;还编撰了其他各类文稿28篇。
  詹仿芳同志编写了涌山、塔前、双田、浯口、县良种场五个社场和《重要建筑物志》中的地名词目628条;编写了《地名汉字首字笔画顺序索引》、《建国后乐平县政区沿革集》;改写了5篇社场《概况》、《江西东风制药厂》、《江西省乐平矿务局》、《古学府儒学里》;撰写了《赣东北供电局》、《饶娥祠遗址》、《洪源仙境》、《乐平古十景》。
  张光生同志编写了后港、高家、临港、崌山、凤凰山五个社场和《山川志》中的地名词目677条,改写了5篇社场《概况》和《崌山》、《军山》;撰写了《宋代乡贤李士会墓址》、《王刚中故里—一府前》。
  石璧辉同志编写了众埠、科山、梅岩、红岩、镇桥、共库六个社场的地名词目479条;改写了6篇社场(工程管理局)《概况》和《江西省乐平中学》、《乐平镇第一小学》、《汉代县治——乐安乡》、《唐代县治——长乐水口》、《马端临故里——楼前》。
  董晓平同志编写了接渡、洺口、洄田、十里岗、文山五个社场的地名词目410条;改写了5篇社场《概况》。
  李正煌同志在普查期间,撰写了《崌山》、《军山》、《汉代县治——乐安乡》、《唐代县治——长乐水口》等专题文章。在编地名志时,与李青山同志一道进行了地名资料补课、考证工作。
  此外,县志办公室杨长锡同志撰写了《乐平县历史沿革表》、《乐平县古陶瓷窑遗址》、《乐平县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乐平县古今名人与地名》、《观音泉旧址》、《洪皓故里——岩前》,并提供了有关资料;民政局汪汉鉴同志撰写了《乐平县革命老根据地》;镇税务所汪玲同志为编写《地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做了大量工作(后由李青山同志完成);水电局董章柏同志撰写了《翥山庙旧址》;县政府办公室胡琴西同志收集整理了《乐平县地名对联》。
  地名图以汪发之同志为主,由李青山同志协助编绘而成。摄影图片除极少数外,全部承包给文化馆许和平同志完成。
  审稿定稿工作以自审为主,并采取了专家、地名工作者,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审稿时,一方面认真采纳顾问们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社会上的各种反映,然后将这些修改意见归纳整理。参加审稿的人员有:陈凤标、张光生、詹仿芳、汪发之、李青山。全部稿件皆由李思唐、刘天华二同志共同修改定稿。并由刘天华、陈凤标、张光生、汪发之、李青山、詹仿芳(兼)负责校对。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涂来明、陈凤标同志不仅承担组织工作,而且还和张家清同志一道为做好初稿印发、征订、印刷及其他繁重的后勤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县政府及办公室非常重视编纂地名志工作,傅才胜副县长、李思唐副主任自始至终抓这项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是,由于这是一项新工作,政策性、科学性很强,涉及知识面和社会面甚广,加之资料缺、条件差,尤其是编者的学识与经验都很不够,因此书中的缺点和错误自然不少。主要是:自然村名称来历(何姓何时从何处迁入建村)与始地名未查清的地名尚有76条,占普查地名总数的2.5%;有文字资料(包括史籍、碑文、档案等)可考的地名仅762条,占普查地名总数的25%。大多数地名的语源及沿革主要靠调查访问所得。因此,就整个普查成果资料而言,考证依据尚欠充分。此外,书中收入的地名有选取不当或遗漏之处;采用的资料亦有过时或失实之处;文字表达一般都较粗糙,有的格调不一,甚至可能有错误等等,恳请广大读者鉴谅与赐教。
  编者
  1984年2月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