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8 乐平县地名一般规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33
颗粒名称:
附录8 乐平县地名一般规律
分类号:
K916
页数:
5
页码:
357-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反映人类历史演变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活的“化石”。地名的起源演变、表达方式及其稳定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乐平县
地名
规律
内容
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反映人类历史演变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活的“化石”。地名的起源演变、表达方式及其稳定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乐平县自汉代置县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且处赣东北中部,疆域近两千平方公里,物产资源丰富,因此其地名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一、语源
地名的语源,即地名的来历含义。地名源远流长,起源较为复杂。乐平县地名语源因地名类别而异。
居民地多以姓氏命名,一般不重名。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村和街巷名称。全县自然村1644个,街巷99条,其中以姓氏命名的达657个(条)。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乐平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直到唐代以前,史料中关于乐平居民地名称记载极少,仅发现有7条。目前的自然村绝大多数为唐以后所建。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传统的宗族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然村名多因姓氏得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在一定范围内的重名,带来许多不便,单纯地以姓氏命名容易产生重名,于是形成了姓氏与自然环境、方位、物产、建筑物等结合命名。例如:全县以邹姓命名的自然村有11个,但名称(有的是别名)不尽相同,乐平镇有河头邹家,后港公社有横源庙邹家,接渡公社有咀上邹家、林里邹家、背后邹家,镇桥公社有墩上邹家、湾里邹家、肥皂树邹家、邹家边,十里岗垦殖场有店上邹家,涌山公社有邹坊等,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其它姓氏命名的自然村也是一样。
居民地除以姓氏命名外,有的以地理景观命名,如莲湖洲、天井湾、黄沙岭、岇山、峡山、阳山岗等;有的以某种愿望命名,如扶摇巷、财贵巷、福禄巷、大睦、居佳、传贤、安邦等;有的以纪念祖先命名,如杨子安、蛟湖塘(即高湖塅)、戴智坞、明户等;有的以原籍命名,如新安里、樟木里等;有的以古代行政建制命名,如履恒里、礼林里、下阳里、八甲、过都等;以建筑物命名的较为常见,建筑物中又以桥、庙、亭、楼、塔命名普遍,如张家桥、塔前、花门楼、万福亭、龙王庙等;有的以历史事件或典故命名,如泪滩、万家池、薛家塘、府前等;更多的是以物产命名,如铜山港口、麸金场、缸甏山、柿墩、篁坞、枫树林、槠树坞、漆树村、檀树岭、枣林、松墩、樟坞、桐源、黄柏坞、杨梅坞、楮子山、茶园岗等。
政区名称一般皆以当地地名命名。目前,县、社(场、镇)、大队(分场)三级行政区划名称,除梅岩、凤凰山、红岩垦殖场和白土峰林木良种场是借用地名外,皆以当地地名命名,且绝大多数以驻地命名。这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山、河、地片、岩洞等自然地名,其语源亦各不相同。
山名多因相似形状得名。有的描绘成动物:如牛形山、狮子山、螺蛳山、凤形山、蝴蝶仂山、虎山、蛇形山、七马岭、烈马回头山、翥山、鸡公山、象山、鹰山、鹄山等;有的拟人形象:如美女形、将军山等;有的似物:扫帚岭、笔架山、乌云峰、阳台山、屏风岭等。其次是以物产命名。反映地下资源的山名有铁山峰、锰山、炼铜山、金银山、灰山、铜山、铁石岭等;反映了当时植被状况的山名更多:如黄栀山、苦木山、松树岭、何树尖、楮子山、檀树岭等;少数山名也有以姓氏、方位等命名的:如卢家山、马氏崮、南山、北山等。
河流名称常因发源地或流经区域(包括政区、村)而得名。且不同河段有不同河名。如乐安河因流经古乐安乡而得名,婺源境内亦称婺江,德兴境内古称大溪,乐平境内乐安河支流名称也是如此。
地片名一般以相似形状,或以姓氏、物产、方位等命名。以相似形状得名的有:大方丘、方坑、牛头坞、鸡脚坞等;以姓氏命名的有:陈家坞、刘家坞、刘家垄、石家坞、孙冲坞等;以物产命名的有:胡椒坞、红梅坞、梅树坞、松树坞、槠树坞、大柴坞等;还有以方位命名的:内西源坞、外西源坞、上冲坞、下冲坞等。地片名常用作村名。
岩洞常用当地村名、山名命名:如中堡岩、涌峰岩,沿沟岩、天分山岩、天马岩、鸣山岩等;也有以姓氏命名:如洪岩、马氏岩、程家岩;少数以神话传说命名:如仙岩、仙姑岩等;还有象梅岩却是以植物命名。
建筑物主要有公路、水库、桥梁、圩堤、亭庙等。所有公路皆以起止点命名:如乐(平)上(饶)公路、南(昌)张(王庙)公路等;大多数水库以坐落地点命名:如官口水库、大口坞水库、栽禾峰水库等;少数水库则以反映信仰、愿望等观念形态的词汇命名:如东方红水库、共产主义水库、跃进水库、幸福水库等;当代的桥梁、圩堤多以当地地名命名:如韩家渡大桥、接渡大桥、港口圩堤、魁堡圩堤等;古代的桥梁、亭庙多以美好愿望命名:如太平桥、同心桥、宜人亭、民乐亭、万福亭、兴亭等;或纪念名人:如关帝庙、许君庙、葛仙庙等;或反映建筑物的位置、形状、功能:如南门桥、军山庙、八角亭、稍息亭等。
专业部门指行政、企事业单位,其名称多以隶属关系或当地地名与专业性质结合而成。
二、演变
地名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变的。乐平县地名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七个方面的演变。
因语言谐音而演变。农村地名的演变表现突出。由于农村较城市在文化方面要落后得多,形成了地名的谐音上的变化。例如:人们把江南洲说成江严洲,把儒林杨家说成树林杨家,把征粮脑说成真祥老,把饭场里说成范厂里,把长工桥说成长江桥,把葛仙峰说成角箭峰,把锅厂里说成戈厂里,把经堂说成金堂,把马撞头说成麻冲头,等等。这些地名纯属以讹传讹,流传至今,逐渐被人们所公认。
因宗族迁徙而演变。漫长的封建社会,除少数商业繁荣的集镇外,人们一般都聚族而居,但聚居的宗族兴衰迁徙是常有的事。据统计,全县现有1113个自然村是县内居民迁徙中形成的,约占自然村总数的2/3;531个自然村是县外居民迁入形成的,约占自然村总数的1/3。其中婺源籍居民迁入建村最多,达188个,占县外居民迁入总数的1/3以上。宗族的迁徙,造成了部分村名的变化。例如:陈良改柴良,章家改张家,李家改张李,杨家改查家,张家改前鲍,范家坞改王家,黄墩改程家墩等。
因自然环境变化而演变。蔬菜公社老湾里,古称清水湾,又名湾里,后因河床改道,村址内移,部分村民迁居内地建成新湾里后,此村旋改今名。县城有一地名,原因葭茅蔽日而得名葭茅巷,建国后经改建,便利交通,巷名改称交通巷。
因时局变化而演变。表现最明显的是城镇地名,在“文化大革命”中有87条街巷名称更名,占其总数的86%。这些更改后的地名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另外,在农村,王氏所建的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绝大多数以杨姓命名。全县王氏所建的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32个,其中以杨姓命名的就达28个。据初步考证,这与明代王浩八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关。明正德四年(1509年),乐平县南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农民领袖王浩八率领姚源军活跃于皖浙赣边境地区,明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急忙调兵遣将,于正德八年将起义军血腥地镇压下去。当时,明廷一方面析乐平县丰乐、新进二乡隶于万年县;另一方面残酷屠杀王氏家族,以期达到他们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样,全县的王氏家族为了求生存,纷纷隐名匿姓,遂改杨姓命村名,逃避灾难。
因性质变化而演变。有的地方,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作用,使其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其地名也会改变。例如:县火车站前原有一条公路,称站前公路,后来公路两侧设立旅社、商店、机关等,形成了街道,故易名站前路。接渡公社有个地方,原为集体养猪场,俗称猪栏部,后养猪场停办,改建民房,形成村落,现改窑背畈。崌山地区有座山,原来是烧烟煤的地方,始称烟煤山,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围剿”红军游击队,在此筑炮台,旋改炮台山。
因繁就简而演变。有的地名字数较多,或笔画较多,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加以简化。例如:双田公社驻地附近原有燕窝蔡家、岭上蔡家二村,后来两村连在一起,建国后,人们根据当地特点,简称为双溪。高家公社有柏树杨家、范村杨家二村,人们根据两村位置分别简称为上杨、下杨。还有英家桥范家简称范家,十里茅岗简称十里岗,接竹渡简称接渡等。以及将螺山简写成罗山,石溪简写成石坑,景墩简写成井墩,坑边简写成开边,蔓粹简写成万西等。
因名称雅化而演变。有的地名粗俗平庸,不合当地居民的意愿与情趣,因而地名雅化现象应运而生。例如:黄莺源雅称耆德,观墓岭雅称官睦岭,船形塘雅称传贤,小陂(或小溪)雅称龙溪,盘崖㙩上雅称盘安,狐狸村雅称胡里村,杨岸雅称杨安等。
三、用字
乐平县地名在用字上总的特点是:简朴明确,反映实际,使用方便。
反映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的关系。县内派生地名一般都冠以主地名,即与主地名保持一致性。同时派生地名之间,为了避免重名,常用“新、老;上、中、下;东、西、南、北;前、后”等字加以区别。城镇街道派生地名较多,如新建东路、新建西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等。在一些自然村稠密的地区,派生地名也不少,如新菱田、老菱田;上石、中石、下石;前谢、中谢、后谢等。有的地区这类地名占的比例较大,如接渡公社具有对称性的派生村名占其村名总数的1/10以上。
反映居民地所处的地理环境。靠水的居民地,其名称常分别含“港、溪、渡、塘、咀、桥、埠、滩、洲”等字,如南港、杨溪、渡头、江家塘、尚濂咀、张家桥、老方家滩、程家埠、龙会洲等自然村(或居民区)或靠大河小溪,或临近池塘。靠山或处地势较高的居民地,其名称常常分别含“山、坞、岭、岗、埂、垄、寨、崦、墩、墈”等字,如陈家坞、鸣山、李家岭、阳山岗、高埂、戴家寨、鲁家垄、浒崦、墩上、墈上等自然村,有的处山区或丘陵地带,有的居地势较高处。处地势较平坦地区的居民地,其名称常常分别含“畈、田、塅、坪、,”等字,如秧畈、大田、新屋塅、茅坪、大等自然村皆处较平坦的地形上。处地势低洼的居民地,其名称通常分别含“坑、冲、沟、湾、湖”等字,如坑口、韩冲、沿沟、湾里、湖洋等村落,其所处地势较周围要低。一般说来,从上述常见的地名用字中可以初步判断居民地所处的地理环境。
反映居民地规模的大小。规模较大的居民地,其名称常用“镇、街、埠”等字结尾,如乐平镇、接渡镇、镇桥镇、涌山镇、官口镇、众埠街、浯口街、鸬鹚埠、程家埠等。这些村镇人口一般在一千以上,甚至达数万人。但是,象桐林街、闵口街、鲁丹街等,历史上曾兴盛一时,后因故衰落,虽然现在人数不多,规模不大,却反映了其历史面貌。
反映城乡居民地的特点。城镇居民地名称大多数都包括通名与专名两部分。通名是指地名中用以区别地域、地点性质或类别的部分;专名是指专用于所指地点的部分。城镇地名的通名常用“大道、街、路、巷、里”依次表示其规模的大小,如人民大道、东大街、环城北路、周家巷、康乐里等。城镇地名省略通名的只占1/3,如北门外、万寿宫、石下庙、儒学背、菖蒲塘、金家园、十亩地等都不含通名。农村自然村皆为散列式居民地,其名称常用“村、家、庄、场、屋、房”等字结尾,如甘村、张家、项家庄、新屋场、茅屋、后房等,绝大部分村名都省略通名。
反映地名特性的专名用字绝大多数为常用字。全县经地名普查后,在近三千条地名中,仅发现“㠑”、“〓”、“岇”、“迪”四个生僻字。含生僻字的地名只有㠑头大队、㠑头、〓田、岇山、南辿畈大队、南辿畈、长辿七条地名。在这次地名标准化过程中,对其中的五条地名进行了更名。
四、语音
乐平县地名语音与乐平方言密切相关。乐平方言属赣方言的小支。其总的特点是:比较易懂,与普通话语音有异同之处。因此构成乐平地名语音富有地方特点。
极少数地名存在异读。乐平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方面固然有差异,一般说来,在社会交往中并不构成语言交流的障碍。但是方言地名中的个别字,其方言音与标准音差异很大,有的声母不同,有的韵母不同,甚至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在使用这些地名时往往产生语言交流的困难。例如:楮子山的“楮”字,方言读“du”(赌),标准音“chǔ”(楚);麻畲(村)的“畲”字,方言读“qià”(恰),标准音“yú”(于);柿墩的“柿”字,方言读“he”(喝),标准音“shì”(市);高圳(片村)的“圳”字,方言读“gèn”(亘),标准音“zhèn”(阵);大的“”字,方言读“tǎn”(坦),标准音“shàn”(膳)。这类地名仅占已普查地名总数的1/20。
少数农村地名保留着浓厚的方言音。上述异读地名皆为农村地名,存在浓厚的方言音。此外,含“仂”、“宗”等方言字的地名也有近二十条,如鸡仂峰、山头仂、兔仂桥水库、魁堡老宗等,其中“仂”字为方言中的语气助词,口语时发音要轻;“宗”字为“村”的意思。
个别地名用字存在一字多音。例如。观峰的“观”字读“guān”(官),观山、观前的“观”字读“guàn”(贯);长辿的“迪”字读“shān”(山),南辿畈的“迪”字读“tè”(特),标准音皆为“chān”(搀);新屋场的“场”字读“cháng”(长),横源林场的“场”字读“chǎng”(敞),官长畈的“长”字读“zhǎng”,长坞里的“长”字读“cháng”。
五、稳定性
乐平县各类地名使用寿命有长有短,有的地名沿用了一两千年,有的地名只用了一两年,其延续性、稳定性大不一样。
自然地名稳定性最强。山与地片名称多以相似形状得名,少数以姓氏、物产、当地地名命名,河流则因发源地及流经区域(政区、村)而得名。这些地名由来所依附的对象,在其名称形成初期,一般不会发生急剧变化,一旦地名稳定后,它们便顽强地延续下去。例如:乐安江之名始于汉代,鸣山之名始于宋代,军山之名始于唐代,涌峰岩之名在古代书籍上早有记载,这些地名千百年来极少易名,充分说明自然地名生命力极强。
建筑物名称比较稳定。目前,县内现存有地名意义的古建筑物甚少。这些地名大多数反映当时的人们愿望、时代特征,因而很少更名。例如:太平桥原名众乐桥,宋改今名;南门桥原名文明桥,清乾隆时重修后,旋改今名。其余的桥梁、亭、庙等都基本上没有发现更名。现代建筑物中,不论公路、水库、桥梁、圩堤等,都极少更名。
政区名称不够稳定。在古代,县以下设乡,乡名多以某种愿望命名,如丰乐、永丰、乐安、永善、万全、新进乡等;少数则以当地地名命名,如金山、铜山乡等。从汉代起,直至建国前夕,县与乡的专名都是稳定的,不少乡名沿用了近两千年。建国后,县内基层行政区划变更濒繁,不仅政区范围时大时小,政区体制和名称也经常更改,大的调整至少在五次以上,局部范围的调整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政区名称沿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迟缓,长期地停滞不前,社会变革远没有今天这么深刻、广泛。
专业部门名称很不稳定。专业部门名称多因隶属关系或当地地名与专业性质结合得名。一般说来,大中型的企业单位,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其名称变化较少,但这部分单位所占比例小;县以下大多是小型企业单位,级别低的行政、事业单位,其名称常因隶属关系或当地地名的变化而变化,也因专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地说,省属企事业名称很少变化,地区、县以下的行政、企事业名称经常变化。专业部门名称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建国初期的1—2%上升到10.2%。一些小地名也因专业部门名称的急剧增长、影响扩大而被逐渐湮没、消失。
城镇地名比农村地名变化快。城镇地名与农村地名存在着显著区别。城镇雅化地名较多,涵义较丰富;而农村地名多以姓氏及其它形式(地理环境、物产、方位等)命名,通俗地名较多,涵义较朴素。城镇面貌比农村变化快,且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政局变化反应敏感,因此城镇地名较农村地名演变复杂,其稳定性也差。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