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816
颗粒名称: 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1.1
页数: 4
页码: 312-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其中包括了旧石墨时代文化遗址——涌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
关键词: 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 乐平县

内容

乐平县地处江南边鄙,远古传说为黎民蛮族出没之地。但从近代考古发现:乐平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痕迹留于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有初步发现;商周文化(以“硬印纹陶”为中心)已是很繁荣,目前已发现商周文化遗址十余处。这说明:中华民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在乐平地区繁衍生息。
  (一)旧石墨时代文化遗址——涌山遗址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邱子峰等,在涌山公社境内涌峰岩洞口的堆积物中,发现一批碎骨片化石和几件石英质石片,其中有一件石英片,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经当时中国科学院贾兰坡观察鉴定:这批骨片化石属于华南更新世(又称“洪积世”,距今二百五十万年到一万五千年)中期广泛分布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齿骨化石,与广西通山洞、广东黄岩洞出土的的骨片化石同类,距今约一百五十万年左右。但是在这类化石的同一层堆积物中发现“打击石器”——旧石器,至目前为止,还很少见于文献记载。如果这一鉴定成立,那就说明乐平地区大约一百五十万年前,已有人类栖生,与云南元谋猿人大致同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戴村遗址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洺口公社戴村楼山下发现石矛头一把,长十一厘米,宽四厘米。矛面光滑锋锐。据推测,这把石矛头是全新世(又称:“冲积世”,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中期原始人的狩猎工具。它已具备“磨制石器”的特征,是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遗物。大约先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氏族遗址”。
  二、山地上遗址
  遗址在礼林公社礼林(村)东南一华里。出土文物有夹砂黄棕陶和泥质红褐粗陶的残陶片。都是“印纹软陶”,陶质粗糙、松脆、火候低、含石英砂粒大小不均匀。陶面拍印有绳纹、叶脉纹、云雷纹、云纹等纹饰,都不规则。陶片都很残损,无法复原器物原貌,但从陶片形状可推知是罐盆、钵类器物残片。
  上述“印纹软陶”残片,与万年县仙人洞下层出土文物中的“软陶”同类,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是,该遗址因发掘不深,没有取得更多的资料,尤其是没有发现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器工具,只能以“软陶”为标志作推理。
  (三)商周文化遗址
  乐平商周文化遗址分布较广,文物以“印纹硬陶”居多,也伴有“磨制石器”。至目前为止,县境已发现遗址十二处。
  一、岩前遗址
  塔前公社岩前村后山间小盆地中,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发现一古文化遗址。共拣得灰、红两色残陶片二十余件。其中灰陶泥质硬、火候高;红陶泥质夹砂、松脆、火候低。陶片都很残损,无法复原器物面貌。但根据陶片形状,可推知是罐、盆、钵类残片。陶片大都拍印有方格纹、绳纹、云雷纹、方格凸点纹、曲折纹和编织纹等纹饰,少数是素面的。从陶片纹饰看:该遗址出土文物,属江西省常见的“印纹硬陶”文化遗址,即商代遗址,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左右。
  二、山下遗址
  遗址位于塔前公社山下村西岩洞内。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修筑塔(前)科(山)公路时,在山坡断面中发现灰、红两色残陶片十余件。灰陶火候高、硬,上面饰有曲折纹、叶脉纹和方格纹。红陶火候低、脆,全是素面的。从陶片形状看:是鬲、罐、钵类器皿残片。也属“印纹硬陶”文物遗址。
  三、程家岭遗址
  遗址在塔前公社塔前村东北一百米处一台地上,台地很象人工修筑的。遗址中出土残陶片十余件,还有“磨制石器”十余件。
  陶片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种,纹饰为一般几何印纹,其中以网结纹和叶脉纹居多,有拍印纹,也有刻画纹。从陶片形状看,器物种类有扁形鼎、鬲、豆、罐、盆、钵等多种。其中罐类又有折腰、折肩等种。
  石器有石镞、石斧、石凿、石锛、石刀、石矛等种。其中有把石斧完整无损,磨制精细、刃部锋锐。一把有孔石矛也锋锐。余皆残损。
  这些“印纹硬陶”和“磨制石器”也是商代遗物。
  四、高岸岭遗址
  遗址在凤凰山垦殖场韩家村东三百米处。出土文物有陶器、残陶片和石器。
  陶器有灰陶鬶一件,罐一件,盆一件;残陶片多块,还有羊角陶一件。陶器和陶残片上拍印有叶脉纹、云雷纹、凸点回字纹、绳纹、方格纹、编席纹、曲折纹、蕉叶纹等纹饰。
  石器有双孔半月形石刀三把,菱形石镞十二件,石凿一件,石锛一件,砺石一件。石器表面都已残损,但仍可见磨制精细之痕迹。
  该遗址文物,仍是商代早期遗物。
  五、唐山墩遗址
  遗址在双田公社田里蔡家村东边。出土文物有“印纹硬陶”残片多块和石镞一枚。
  陶片有夹砂细灰陶和泥质细红陶两种。陶质坚硬、火候高。陶片纹饰为一般几何印纹,其中“回字纹”居多,但都不大清晰,不很规则。器皿类型有鬲、罐、盆、钵等种。
  石镞三面斜刃至尖,长四厘米。磨制精细,刃尖锋锐,表面光滑,工整美观。
  据推测:该遗址是商代中期遗址,距今约三千年左右。
  六、黄沙岭遗址
  遗址在双田公社黄沙岭村北,距店上村二百米,距“唐山墩遗址”约三华里。
  该遗址出土的残陶片散布广,数量少。有灰陶、暗红陶、粉红陶三种。陶质硬、火候高,纹饰为一般几何印纹,清晰、规则。是罐、盆、钵类残片。器物内壁有明显手提痕迹。
  据推测:该遗址也是商代中晚期遗址。
  七、来龙山遗址
  崌山垦殖场段家村北五百米的来龙山上发现一商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中出土文物有“印纹硬陶”残片和磨制石器。
  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红粗陶次之。灰陶质细,火候高;红陶质粗、火候低、易碎。从残陶片形状看,是罐、盆、钵类器物残片。印纹为一几何印纹,清晰、规则,少数是素面的。
  石器有石镞、石刀各一。石刀有双孔,磨制精细、光滑、锋锐;石镞粗糙,不锋锐。
  八、炮台遗址
  遗址在红岩垦殖场岩前村西北二百米处。出土文物为残陶片。泥质陶居多,夹砂陶次之。纹饰除一般几何印纹外,还有旋涡纹,但不大清晰,不很规则。从陶片形状看,器物多为小件,内壁有明显手提痕遗。器物中罐类造型较多,有高颈、鼓腰、折腹等种。
  据推测:该遗址是商代晚期迹址。
  九、项家庄遗址
  遗址在崌山垦殖场项家庄村北二百米处,是一典型台地遗址。台地依山傍水,开阔向阳。出土文物有残陶片和石器。
  陶片泥质灰色,坚硬、火候高、胎薄。纹饰为一般几何印纹,不大清晰、不很规则。从残片形状看,器物多为小件。其中有一种高颈小口罐是县内其它遗址所未见者。
  石器有石镞三枚,两枚完整无损,菱形、双刃至尖、磨制精细、光滑、锋锐、工整美观。石斧、石刀各一件,均已残损。
  该遗址也是商代晚期遗址。
  十、庙山遗址
  遗址在洄田公社驻地背后,距富家(村)东北三百米。出土文物有残陶片和磨制石器。
  残陶片属“印纹硬陶”,陶质、纹饰、器物类型都同于县内“项家庄遗址”等地出土文物。有灰陶和红陶,器物多侈口、矮颈、斜肩罐。
  石器为沙质页岩,有石镞、石锛各一件,都已残损。石镞双刃、锋利;石锛平顶、环刃。
  据推测,该遗址为商、周之交遗址,距今约三千年。
  十一、蔡家遗址
  遗址在塔前公社塔前村西北二华里处。出土文物有残陶片和石器。
  陶片属泥质灰陶,火候高、坚硬。纹饰有凸点方格纹、曲折组合纹、朱字纹、绳纹和旋轮纹等。
  石器有扁菱形石镞、三梭石镞各一枚,均已残损。
  该遗址也是商、周之交遗址。
  十二、湾里山遗址
  遗址在洄田公社富家(村)西八十米处。出土泥灰陶残片多块。陶质坚硬、火候高、色灰白,具有瓷器的特点,属于原始瓷。纹饰复杂,多几何印纹组合图案,有纵横组合和混合组合等多种形式,且清晰、规则。器物形状精巧(与原始陶器相比而言),多高颈薄胎小罐等。
  从陶器制作精细、具有瓷器的特点看,该遗址是东周初期遗址,距今约二千六百年。
  综上所述,乐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发现涌峰岩一处,并经贾兰坡等专家所确认。但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遗址,仅发现“戴村楼山下”、“礼林山地上”两处模糊痕迹,尚无充分实物证明。然从商周文化(新石器末期)的繁荣程度看,乐平新石器时代(前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应是繁荣的。这有待于今后更加广泛、深入的发掘调查来进一步证实。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