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94
颗粒名称: 交通
分类号: U491
页数: 8
页码: 271-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苏省乐平县交通工程情况。其中包括铁路、公路、桥梁、渡口、码头等。
关键词: 乐平县 建筑物 交通

内容

铁路
  皖赣铁路 从安徽芜湖至江西贵溪,纵贯乐平县西部。全长548公里+500米。县境内里程37公里+310米。并设有甘棠、库前、乐平县、塔前四个站。目前客、货年转运量分别为26万人次、42万吨。1936年始建,中途停建。1958年、1966年两次复建。1981年12月全线正式通车。建成后,减少了浙赣铁路运输压力,便利了赣皖苏三省交通联系,利于江西竹木与安徽煤炭的交流和黄山旅游。
  乐德铁路 从乐平县火车站至德兴铜矿,自县境腹部横穿东西。全长63公里+24米。境内里程40公里。1981年第一期工程建成,长44公里,余19公里尚待施工。是亚洲第一大铜矿一一德兴铜矿的运输专线。
  鸣山支线 从乐平县火车站经后港、港口公社至鸣山煤矿。全长8.66公里。1969年建。用于鸣山煤矿的煤炭外运。
  尼纶厂支线 从库前火车站至江西维尼纶厂。全长4.3公里。1969年建。用于江维厂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桥矿支线QiáokuàngZhīxiàn在县境西南部礼林公社境内。从甘棠火车站至桥头丘煤矿。全长3.98公里。1969年建。用于桥头丘煤矿的煤炭外运。
  公路
  涌横公路 全称“涌山至横山坞公路”。在县北涌山公社与共库工管局境内。自涌山车站至横山坞,途经车溪、官口、共库等地。长12公里。西通黄(泥头)乐(平)公路。泥结碎石路面,宽8米。日度客车1班。建桥2座。由车溪、共库养路队维护。建于1958年。1970年大修一次。
  塔科公路 全称“塔前至科山公路”。在县西北塔前公社与科山垦殖场境内。自塔前经岩前、下徐、上徐、兰桥至界首,西通南张公路。全长17.9公里,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9处,最小半径15米;纵坡3处,最大纵坡13%。桥梁8座。日度客车2班。由塔前、科山养路队维护。1959年始建,1960年竣工。
  黄乐公路 全称“景德镇市黄泥头至乐平公路”。在县西北部。经过后港、双田、涌山公社到达景德镇市黄泥头。县内里程(从沿沟到菱田)为33.5公里,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3处,最小半径32米;纵坡4处,最大纵坡13%。桥梁6座。日度客车10班。由涌山、岩口、龙珠养路队维护。1957年始建,1958年竣工。
  项阳公路 全称“项家庄至阳山岗公路”。在县东北崌山垦殖场境内。自项家庄经段家、县三中、小坑至阳山岗。长10公里,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35处,最小半径16米;纵坡10处,最大纵坡14.5%。桥梁2座。日度客车2班。由段家养路队维护。1972年竣工通车。
  古官公路 全称“古田至官庄公路”。在县境东北部。自古田经临港、下石、中堡、项家庄、甘村、红岩、罗家至官庄,南连乐(平)上(饶)公路。长32公里,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35处,最小半径16米;纵坡2处,最大纵坡13.5%。桥梁4座。日度客车3班。由临港、段家、红岩养路队维护。1958年始建,1959年通车。
  乐上公路 全称“乐平至上饶市公路”。在县境中部。自西向东穿越接渡、梅岩、浯口、临港、高家、红岩等社场。境内里程(自邱家山至胡山坞)34.8公里,宽7.5米。有平曲线10处,最小半径15米;纵坡3处,最大纵坡10%。桥梁8座。日度客车10班。由接渡、浯口、梅岩、官庄养路队维护。1933年始建,1934年通车。初名乐德公路,1958年易今名。1982年铺设沥青路面。
  南张公路 全称“南昌至安徽张王庙公路”。在县境西部,纵贯南北,途经镇桥、港口、乐平镇、后港、塔前公社(镇)。境内里程(自峡山至桃林)34.2公里,宽9米。有平曲线17处,最小半径15米。桥梁9座。日度客车25班。由韩家渡、后港油路大道班维护。1933年11月始建,初名赣皖公路。建国后易今名。1974年铺设沥青路面。
  官洛公路 全称“官庄至洺口公路”。在县东高家、洺口公社境内,北接乐(平)上(饶)公路。自官庄经蔡家至洺口,长9.5公里,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与官庄水平行。有平曲线1处,最小半径50米;纵坡4处,最大纵坡15%。桥梁3座。日度客车2班。由蔡家养路队维护。1957年始建,1958年通车。
  田乐公路 全称“波阳田畈街至乐平公路”。在县西港口公社境内。自张家桥经龙溪、鸣山煤矿至波阳田畈街。境内里程12公里,宽7米。泥结碎石路面。有平曲线18处,最小半径15米。桥梁3座。日度客车3班。由鸣山养路队维护。1964年始通波阳,初名乐(平)波(阳)公路91973年定名为田(畈街)乐(平)公路。
  梅鸬公路 全称“梅岩至鹚鸬埠公路”。在县中东。自梅岩经庄泉、龙口、大红山至鹚鸬埠,北连乐(平)上(饶)公路。长19.9公里,宽5米。有平曲线11处,最小半径15米;纵坡2处,最大纵坡15%。泥结碎石路面。桥梁1座。日度客车1班。由高家、凤凰山养路队维护。1959年修通梅岩至庄泉,后逐年修建,1966年全线通车。
  乐弋公路 全称“乐平至弋阳公路”。从县城经接渡镇、民兵水库、众埠街、秧畈至弋阳。县内里程33.7公里,宽8.5米。有平曲线14处,最小半径20米;纵坡4处,最大纵坡10%。桥梁15座。泥结碎石路面。日度客车7班。由接渡、姜家、下湾、高桥养路队维护。1953年始建,1954年通车。
  渡洄公路 全称“渡头至洄田公路”。在县境西南部。自渡头经库前、桥头丘煤矿、礼林至洄田,西通南(昌)张(王庙)公路。长21公里,宽5.5米。有平曲线5处,最小半径15米;纵坡3处,最大纵坡10%。泥结碎石路面。桥梁5座。日度客车2班。由桥头丘、礼林养路队维护。1954年修通渡头至桥头丘,后逐年修建,于1958年全线通车。
  众篁公路 全称“众埠街至篁坞公路”。在县境东南部。自众埠街经徐家、莲塘、湾头、店上、南港、白塔至篁坞,西连乐(平)弋(阳)公路。长29.5公里,宽5.5米。有平曲线10处,最小半径13米;纵坡2处,最大纵坡14%。泥结砂石路面。桥梁3座。日度客车3班。由众埠、南港养路队维护。1962年始建,1964年全线通车。
  松文公路 全称“松树岭至文山公路”。在县境南部。自松树岭经县茶场、黎家桥、芜丘至文山,北接乐(平)弋(阳)公路。长13公里,宽6米。有平曲线59处,最小半径6米;纵坡34处,最大纵坡18%。泥结碎石路面。桥梁1座。由文山养路队维护。1958年始建,1968年全线通车。
  桥梁
  太平桥 在县城西大街中段内河支流上。长13米,宽15米。单孔石拱桥。承重量20吨。〔同治版乐平县志〕太平桥在西隅,旧名众乐桥,宋易今名,期大众安乐之义。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重修。建国后加宽升高,铺设水泥桥面。
  陶家桥 在县城新建西路西段内河上。长20米,宽8米。三孔石拱桥。承重量10吨。〔同治版乐平县志〕古为邹氏捐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建。因其地为陶氏聚居,故名。1982年加宽升高,铺设水泥桥面。
  南门桥 在县城南大街与南外街交接处内河上。长30米,宽15米。三孔石拱桥,承重量20吨。〔同治版乐平县志〕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始建木桥,原名文明桥。建文元年(1399年)改建石桥。正德十三年(1518年)大修。清乾隆九年(1744年)被洪水冲坏,重建后易名南门桥。1953年加宽升高,1979年铺水泥桥面。
  文昌门桥 在县城新建东路,中共乐平县委会门口内河上。长50米,宽12米。三孔石拱桥。承重量20吨。〔同治版乐平县志〕清嘉庆五年(1800年)始建,因居文昌门外得名。1980年升高扩建,且修水泥桥面。
  小南门桥 在县城新建东路,横跨内河,南通张家巷。长20米,宽7米。单孔石拱桥。承重量10吨。〔同治版乐平县志〕清嘉庆间王希文建,原名里南桥,俗名土桥。因处小南门外,又称小南门桥。
  八涧桥 在涌山镇,横跨涌山河,沟通枫林、涌山二村。黄(泥头)乐(平)公路经此。长30米,宽5米。承重量12吨。三孔石拱桥。〔同治版乐平县志〕始建于清康熙间,因八条山涧溪水汇流经此而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
  金坊桥 在涌山镇东南5公里车溪河上。长75米,宽5米。承重量15吨。石拱桥。泥沙桥面。〔同治版乐平县志〕由库前、车溪、稍田等村集资,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建,历经八年竣工。桥坚如乾坤,厚如坚坊,且当金公桥之下,取名金坊桥。
  接渡大桥 详见《接渡大桥》一文。
  韩家渡大桥 详见《韩家渡大桥》一文。
  蔬菜浮桥 在墈上北1.5公里县城南乐安河上。用木船连结而成。长230米,宽6米。承重量10吨。每次能通过1辆机动运输车辆。由蔬菜公社管理维修,管理人员27人。1964年始建,1966年竣工。
  流芳浮桥 在洺口西5公里乐安河上。用46只木船连结而成。长200米,宽4米。由流芳浮桥管理委员会管理,管理人员6人。可通小型机动车辆。建于1962年,地当流芳村北得名。
  镇泽桥 在镇桥镇内。浆砌块石混凝土结构。长12米,宽5米。承重量15吨。明代,由一寡妇捐建木桥,初名寡妇桥。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石桥,易名镇泽桥。建国后重建。
  礼林大桥 在礼林南偏西2公里礼(林)众(埠街)公路上,跨越安殷水。长65米,宽6米。承重量10吨。石拱桥。1965年始建,1966年竣工。地处礼林公社境内得名。
  众埠大桥 在众埠街西北侧众(埠街)篁(坞)公路上,跨越建节水。钢筋混凝土四孔双曲拱桥。长150米,宽5米。承重量30吨。1978年始建。
  湖洋大桥 在南港西北4.5公里长乐水上。浆砌块石混凝土结构。长64米,宽5米。承重量12吨。1973年建成,因处湖洋村旁而名。
  南港大桥 在南港南侧长乐水上。浆砌块石混凝土结构。长90米,宽5米。承重量15吨。1970年建成,地当南港村旁而得名。
  渡口、码头
  乐平港码头 俗称大码头。在县城南外街南端乐安河畔。能泊20~50吨船只30艘,年转运量30万吨。明代为县治南郊官路口程家所建。清末,因接官、水运之需而扩建,故称大码头。建国后曾经两次扩建改造,成为乐平县水运重要码头。
  江村渡 在浯口街东半公里车溪河上。是江村通向对岸的季节性农渡。渡船1只。由江村管理。元中期始设,原名江津村渡。清末改今名。
  杨溪渡 在浯口街南偏西2公里车溪河上。是杨溪通向杨家山的人渡。渡船1只。由杨溪、杨家山共同管理。宋末由杨溪始设。
  钟家山煤矿机班渡 在浯口街南偏西2.5公里乐安河上,地近桃园村。机渡轮船2艘,一艘25马力,可载30人;另一艘48马力,可载50人。并设木船3只。用于接送两岸工人上、下班。管理人员12人。1965年由钟家山煤矿设渡。
  潭溪渡 在接渡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上。是沟通潭溪渡李家与西湖桥的人渡。渡船2只。由接渡公社钟家大队管理。宋末设渡。
  桃园渡 在接渡镇北偏东5.5公里乐安河上。是沟通钟家与桃园的人渡。渡船2只。由接渡公社钟家大队管理。清时设渡。
  中店渡 在接渡镇西2.5公里乐安河上。是中店至中店洲上的人渡。渡船1只。由接渡公社中店大队管理。清时设渡。
  罗渡 在接渡镇东6公里乐安河上。是罗渡毕家至西湖桥的人渡。渡船2只。由接渡公社罗渡大队管理。元时设渡。
  莲湖洲渡 在接渡镇东偏南7.5公里乐安河上。是莲湖洲至浪边李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接渡公社莲湖大队管理。南宋时设渡。
  黄家渡 在接渡镇南2.5公里安殷水上。是小港咀至翥山黄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接渡公社管理。明代设渡。
  虎山渡 在接渡镇东南10.5公里乐安河上。是泪滩至石里的人渡。渡船1只。由接渡公社茅屋大队管理。明时设渡。以地近虎山得名。
  大塘洲渡 在接渡镇南5公里安殷水上。是朱桥至大塘洲的人渡。渡船1只。由接渡公社前屋大队管理。清道光间设渡。
  丁家渡 在港口西3公里磻溪河上。是丁家渡(村)至丁家山的人渡。渡船1只。南宋时丁氏设渡。由港口公社塔瑞大队管理。
  河下渡 在港口西偏南7.5公里磻溪河上。渡船1只。清末设渡。由港口公社鸣山大队管理。是河下(村)至韩家渡的人渡。
  下码头渡 在港口西南7.5公里磻溪河上。渡船1只。清末设渡。由港口公社鸣山大队管理。是鸣山至韩家渡的人渡。因设在下码头得名。
  程家埠渡 在港口南偏东3公里乐安河上。渡船2只。清代设渡。由港口公社五星大队管理。是程家埠至塔山砖瓦厂的人渡。
  石山渡 在港口南偏西4公里乐安河上。是石山渡(村)至镇桥公社寺山农场的人渡。渡船1只。北宋时设渡。由港口公社下朱大队管理。
  魁堡渡 在港口西偏南8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是魁堡至望北里的人渡。南宋时设渡。由港口公社魁堡大队管理。
  高家渡 在港口南偏西4.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3只。北宋初设渡。由港口公社下朱大队管理。是高家渡(村)至望头的人渡。
  洲背渡 在墈上西1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1964年设渡。由蔬菜公社天济大队管理。是沟通天济、洲背、港口的人渡。
  翥山渡 在墈上东4公里翥山北麓安殷水入乐安河处。渡船5只。〔同治版乐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渡。由蔬菜公社上畈大队管理。是匣厂到翥山渡(村)的人渡。
  周家渡 在洺口西偏北3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1962年设渡。由洺口公社上四村大队管理。是上四村至兰坑、洺口的人渡。地近周家村,故名。
  洺南渡 在洺口东侧乐安河上。是洺口至南岸的人渡。渡船2只。由洺口村管理。南唐末年由洺口、南岸两村共设渡,故名。
  戴村上渡 在洺口东偏北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由戴村管理。是戴村至王家山的人渡。明中期设渡。地处戴村上方,故名。
  戴村中渡 在洛口东偏北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由戴村管理。是戴村至余家洲的人渡。明时设渡。地处戴村上渡和戴村下渡之间,故名。
  戴村下渡 在洺口东偏北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由戴村管理。是戴村至南岸的人渡。〔焦国戴氏宗谱〕明嘉靖间设渡,始称便民渡。清顺治间,更名戴村下渡。
  小洲湾渡 在洺口西6公里小洲湾附近乐安河上。渡船1只。由洺口公社流三大队管理。清末设渡。为西塘至流芳的人渡。
  洺口下渡 在洛口南半公里乐安河上。是洛口至瓦窑坞的人渡。渡船2只。由洛口村管理。宋末设渡。地处洺口村下游得名。
  前港渡 在洺口西偏南5公里乐安河上。是流芳至韩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流芳村管理。清末设渡。地处流芳村前大河上,故名。
  华家渡 在镇桥镇北偏东3公里乐安河上。渡船3只。由镇桥公社神溪华家大队管理。是华家至鸣山河下的人渡。元末设渡。
  杨家渡 在镇桥镇西4公里乐安河支流上。渡船1只。由镇桥公社杨家大队管理。是杨家至前蒋的人渡。明末设渡。
  岩山渡 在镇桥镇西2.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2只。由镇桥公社岩山大队管理。是岩头山至孙家的人渡。唐末设渡。
  张家渡 在镇桥镇西偏南4.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2只。由镇桥公社张家大队管理。是古港张家至古垴的人渡。明代设渡。
  猫仂渡 在礼林北偏东2.5公里安殷水上。是大畈至牌楼洲上的人渡。渡船1只。清初设渡。地近猫仂山,故名。由礼林公社杨桥大队管理。
  端山渡 在礼林南偏西4公里安殷水上。渡船1只。由塔背大队和鲍畈大队共同管理。是端山和鲍畈的人渡。明末设渡。
  尚濂双河渡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建节水入乐安河处。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尚濂大队管理。是尚濂咀至花亭的人渡。宋末设渡。
  杨家渡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乐安河上。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桐坡大队管理。是杨家通往刘家的人渡。宋初设渡。
  魏家渡 在众埠街东北7公里乐安河上。是魏家通往龙亭的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魏家大队管理。元末设渡。
  港口渡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建节水上。是铜山港口通往尚濂咀的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桐坡大队管理。明末设渡。
  黄家渡 在众埠街西北1公里建节水上。是黄铁炉通往特别畈的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黄铁炉大队管理。唐时设渡。地近黄家得名。
  张家畈渡 在众埠街东偏北2公里建节水上。是张家畈通往李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方山大队管理。清初设渡。
  新屋双河渡 在众埠街东偏北4公里建节水上。是波阳畈通往港口的人渡。渡船2只。由众埠公社新屋大队管理。明中期,由新屋村设渡,故名。
  高林渡 在众埠街东偏北5公里建节水上。是老屋韩家至楼里的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汪家大队管理。明初设渡。此处原有高林桥,后桥塌设渡,故名。
  柿墩渡 在众埠街东偏北6公里建节水上。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柿墩大队管理。是沟通柿墩与葛家湾的人渡。明中期设渡。
  官渡 在众埠街东偏南9公里建节水上。是官渡至蒋家的季节性人渡。渡船1只。由众埠公社方家大队管理。元末设渡。为纪念南宋丞相马廷鸾,故称官渡。
  杨湖渡 在大红山南偏东2公里乐安河上。是杨湖至濮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凤凰山垦殖场杨湖大队管理。南宋末期王氏设渡。
  蔡家渡 在大红山东偏南7公里乐安河上。是蔡家至湾头的主要人渡。渡船1只。由凤凰山垦殖场墨潭大队管理。北宋时由蔡氏设渡。
  鸬鹚埠渡 在大红山南偏西2.5公里。是鸬鹚埠至众埠街的主要人渡。渡船3只。由凤凰山垦殖场鸬鹚埠村管理。北宋初期设渡。
  三房渡 在南港西3公里长乐水上。是三房通往张家桥的人渡。渡船1只。由十里岗垦殖场三房大队管理。唐末始设渡口。
  篙篁渡 在南港西1公里长乐水上。是篙篁至何家的人渡。渡船1只。由十里岗垦殖场店上大队管理。唐初设渡。
  仓下渡 在南港东偏南1.5公里长乐水上。是连通仓下与茶亭的人渡。渡船1只。由十里岗垦殖场仓下大队管理。明初设渡。
  白塔渡 在南港东偏南3公里长乐水上。是白塔至麻布滩的人渡。渡船1只。十里岗垦殖场白塔大队管理。清初设渡。
  下湾渡 在黎家桥西5公里下湾水库内。是毛家岭通向黎家桥等地的主要人渡。渡船1只。由红领巾水库管委会管理。1958年设渡。
  接渡大桥
  接渡大桥,在县城东南5公里,跨越乐安河,连通乐(平)弋(阳)公路。是乐平县境内最大的现代桥梁之一。
  接渡大桥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是座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392.77米,高17.5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1米,边缘皆置水泥栏杆。桥下台墩间有10孔,呈悬链线状,每孔主拱圈为等截面四肋三波,拱跨35米,拱矢度为1/6,拱曲系数为2.24。桥的下部建有2座桥台和9座中墩。西北岸为齿坑式轻型桥台加后座,东南岸为扩大基础的前倾式桥台,中墩除一座为单向推力墩外,均为双向推力墩。西北岸桥台建在紧密的粘土层上,东南岸桥台建在砂卵层上,中墩建在红页岩和砂卵层上。大桥引道工程皆由土坡构成。
  大桥按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进行设计,能渲泄11026立方米/秒的洪水,其相应的洪水位27.8米。通航水位为26.02米。常水位时,桥下七孔有水,三孔在陆地上,河面宽257米,水深3~5米。大桥能通过载重15吨的汽车和载重80吨的拖拉机。
  早在宋淳熙间,人们就开始在这里聚居,并接竹成渡,因名接竹渡,简称接渡。后改设人渡,沿用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1953年乐(平)弋(阳)公路建成始设轮渡。随着公路运输日益繁忙,1974年3月,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77年8月1日胜利通车。造价为164.7万元。因桥近接渡镇而得名。
  韩家渡大桥
  韩家渡大桥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横跨乐安河,连通南(昌)张(王庙)公路。它是乐平县境内最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
  大桥北端处韩家渡村旁,故名。据《鸣溪韩氏宗谱》记载,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韩氏从浙江杭州水西门迁此建村后设人渡,因名韩家渡。河对岸的渡头(村)建于宋高宗己酉年(1129年)。古时此地皆用人渡过河。直到赣皖公路(即今南张公路)于1935年建成,汽车过河仍用人力撑渡。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沦陷后,因撤退运输繁忙,才改置轮渡。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公路运输量的迅速增加,1971年11月韩家渡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73年11月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74年元月包括引道工程在内全部竣工。大桥通车后,因桥面伸缩缝处理不当,发生裂缝,曾于1979年下半年进行整修,但效果欠佳,今又重修。大桥造价为143.4万元。
  韩家渡大桥系无铰空腹式双曲拱桥。全长436.36米,高16.6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0.75米,边缘皆置水泥栏杆。桥下台墩间有9孔,呈悬链线状,每孔主拱圈为等截面四肋三波,拱跨42米,拱矢度为1/4,拱轴线系数为1.756。桥的下部建有重力式单向推力墩8座,轻型桥台2座。台墩长9.4米,宽3.06米,高6.40米。大桥南北两端皆筑土坡构成引道与公路相连。北端引道中建有净跨为6米的轻台版梁旱桥一座。
  大桥按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进行设计,泄洪流量为12000立方米/秒,其相应洪水位为24.80米。通航水位为20.48米。桥面高程为28.535米。大桥能通过载重13吨的汽车和载重60吨的拖拉机,人群活载为250公斤/平方米。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