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85
颗粒名称: 事业单位
分类号: D675.7
页数: 7
页码: 255-261
摘要: 本文概括了乐平县的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了科学技术、文教卫生、江西省乐平中学、乐平镇第一小学等。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乐平县

内容

科学技术
  乐平县气象站 在县城北郊。1956年创办于观音泉,原名乐平气候站。1957年迁此,1959年改称乐平县气象站,次年更名乐平县气象服务站。1968年又改乐平县水文气象站。1971年复称乐平县气象站。1980年易名乐平县气象局。1983年改称今名。占地3亩。科技人员9人,下设两个气象哨所。从事气象观察与天气予报。
  乐平生物站 全称“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乐平推广站”,亦称“乐平县多种经营试验推广站”或“乐平县生物研究所”。在县城东北郊康山东南麓。1969年创办乐平师范农场。1979年改立乐平县农科所。1982年改为本名。原以农业科研为主,现改为试验、生产、推广实用菌(香菇、平菇、凤尾菇等)、甜叶菊,引种猕猴桃。有科技人员3人,职工28人。
  虎山水文站 全称“江西省乐平虎山水文站”。在凤凰山垦殖场境内虎山东南麓乐安河畔石里(村)旁。1952年4月由省政府水利局设站。工作人员12人。主要从事水文观察与水文予报。
  乐平镇农科所 全称“乐平镇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县城人民大道中段北侧。1958年创办乐平镇综合加工厂。1964年改立乐平镇棉种场。1969年起改称本名。有71户,210人。耕地349亩。设科研队、养猪场、加工厂。主要从事农业科研,产棉花、稻谷、花生。
  科山垦殖场农科站 在月山南2.5公里塔(前)科(山)公路右侧山脚下。1963年建科山养猪厂。1965年改为科山花果队。1969年易名科山综合队。1971年改立科山农科所。1981年易为今名。有21户,82人。耕地67亩,花果园40亩。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双田公社农科所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2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小丘东坡下。1976年由双田公社创办。技术人员2名,干部职工11人。耕地61亩。主要培育水稻良种,推广杂优。
  洺口公社农科所 在洺口北3公里官(庄)洺(口)公路东侧小丘南坡下。1979年由洺口公社创办。技术人员4人。花果150亩,油茶林240亩,水田4亩。从事农业科研,兼营果茶林。
  众埠公社农科所 在众埠街南偏东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58年创办红旗猪场。1965年改建秧畈公社农业中学。1968年又改众埠公社拖拉机站。1970年始建众埠公社农科所。1979年改立众埠公社兽药厂,未几迁众埠街,旋复称今名。农技员3人,职工13人。耕地92亩。从事农业科研。
  文山垦殖场农科所 在黎家桥西偏南2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南侧低丘坡上。1975年创建于大岭背,1981年迁现址。农技员4人。耕地8亩。培育、推广水稻良种。
  崌山垦殖场林科所 在小坑东南2公里崌山南麓小山岗上。1980年元月创办。技术人员3人,22户,132人。耕地46亩,林地2050亩。从事林业科研,兼营林与种田。
  勤俭水库灌区工程管理局在洄田公社富家北偏东3公里勤俭水库西边的丘坡上。1979年成立。隶于县水电局。干部职工38人。耕地364亩。以管理勤俭水库为主,兼搞多种经营。
  文教卫生
  乐平中学 详见《江西省乐平中学》一文。
  乐平县第二中学 在县城向北大道北端西侧。1971年3月建校,原名乐平镇“五七”中学。1977年改名乐平镇中学。1981年8月更为现名。占地60亩。教职员工107人,学生1968人。高中13个班,初中20个班。
  乐平县第三中学 在崌山垦殖场境内,居段家北半公里项(家庄)阳(山岗)公路右侧。1958年7月30日在小坑创办,原名崌山劳动技术学校,同年更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崌山分校。1973年2月又改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乐平分校,同年10月迁此。1981年7月撤销共大乐平分校,更为今名。占地15亩。教职员工41人,学生256人。设3个初中班。有耕地220亩,茶地300亩。
  沿沟煤矿中学 在涌山镇北偏东4.5公里小丘南坡下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1975年9月建校,原名江西省涌山煤矿中学。1979年10月改称今名。高中班5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4人,学生543人。属职工子弟学校,隶于乐平矿务局。
  涌山中学 在涌山镇南偏东1公里小丘坡上。1969年建校于官口新农村,原名涌山“五七”中学。1976年迁此,改称今名。占地90亩。设7个初中班。教职员工26人,学生345人。属全日制初级中学。
  塔前中学 在塔前南偏东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小丘南坡下。1969年10月从塔前迁此建校。占地111亩,另有耕地86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34人,学生279人。
  临港中学 在临港东偏北7公里古(田)官(庄)公路北侧山脚下。1959年创办于临港。1961年迁下石(村),1967年再迁此。占地15亩。设初中班8个。教职员工24人,学生393人。
  高家中学 在高家东南面乐德铁路北侧低丘坡上。1969年建校,原名高家五七中学。1972年易为今名。设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27人,学生321人。附设农场有耕地20亩。
  新乐中学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清末建校,原名育英小学。1949年改称新乐小学。1970年创办高中、初中,遂易今名。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0人,学生615人。
  浯口中学 在浯口街东侧黄土岗上。1978年创办。占地20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24人,学生343人。
  鸣山中学 在港口西偏南6公里田(畈街)乐(平)公路南侧低丘坡上。1969年下半年建校。占地35.5亩。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63人,学生520人。另有耕地30亩,砖瓦窑2座。
  蔬菜中学 在墈上东南3.5公里小丘西坡下。1971年创办,原名蔬菜公社五七中学。1976年改为现名。占地30亩。设初中班4个。教职员工19人,学生150人。
  洺口中学 在洺口西半公里低丘南坡上。1959年建校,始称本名。文革中易名洺口五七中学。1979年改为洺口公社中学。1980年复称原名。占地20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26人,学生335人。
  镇桥一中 全称“镇桥公社第一初级中学”。在镇桥镇南偏东2.5公里低丘坡下。1962年创办于镇桥镇,始称镇桥中学。1968年迁此,沿用原名。因地当官山,习称官山中学。1981年8月因撤销高中,旋改现名。1982年设初中班14个。学生640人,教职员工49人。校园占地44亩,另有耕地46亩。
  礼林中学 在礼林南偏西1公里渡(头)洄(田)公路东侧平畈中。1969年创办,原名礼林公社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今名。占地21亩,另有耕地20亩。设初中班9个。教职员工32人,学生483人。
  众埠中学 在众埠街西偏南半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低丘坡上。1958年创办。占地50亩,另有耕地52亩。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5人,学生536人。
  洄田中学 在富家西北3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中。1975年创办。设初中班5个。教职员工21人,学生172人。
  科山中学 在月山南1公里天门岗北麓。1969年建校。设初中班3个。教职员工11人,学生93人。有耕地8亩。
  文山中学 在黎家桥西偏南1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北侧小丘坡下。1974年创办于黎家桥,原名黎家桥中小学。次年与小学划开迁此地,成立文山中学。设初中班4个,高中班2个。教职员工15人,学生233人。
  红岩中小学 在岩前石壁山西南麓。1964年建成红岩小学。1970年增设初中班,改为今名。占地18亩。设初中班4个,小学班5个。教职员工27人,学生400人。
  共库中小学 在共库坝首北偏西1.5公里山坞中。1960年创办,原名共库小学。1972年改称今名。占地15亩。设初中班3个,小学班5个。教师18人,学生243人。
  乐平镇第一小学 详见《乐平镇第一小学》一文。
  涌山小学 在涌山镇东偏北侧。1963年建校。占地22.5亩。设20个班。教职员工45人,学生1070人。
  金山小学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金银山东坡下。1953年创办,原名金银小学。1972年增设初中班,改称金山小学。1981年撤初中班,旋改今名。教职员工14人,学生300人。
  新庄小学 在礼林东偏南3.5公里小丘南坡下。1968年创办,因居新庄附近得名。设3个班。教职员工7人,学生96人。
  乐平县粮食局职工学校 在县城东北郊洪塘东南侧低丘坡下。1968年乐平县革命委员会在此创办知青学校。1972年由县粮食局接管。先后改为养猪场、酒场、五七干校。1980年改为今名。占地50亩。设一个班,负责职工业务培训,每期学员30至60人。现有职工20人,管理人员5人。
  中共乐平县委党校 全称“中国共产党乐平县委员会党校”。在县城东北郊观音泉旧址。1950年始建于儒学里,原名中共乐平县委训练班。1954年迁至老营盘(今为民机械厂家属区),改称今名。1971年迁此。占地39.6亩。教职员工20人。设办公室、教研组、资料室,负责培训县内党的基层干部。
  乐平县文化馆 在县城西大街西段南侧。建国初接管旧民众教育馆。1950年改称乐平县人民文化馆。1958年与图书馆合并,统称现名。1969年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又改县文化图书馆。1979年复称现名。院内有县图书馆、文化陈列室。职工23人。
  乐平县赣剧团 在县城西大街中段南侧。1950年创办,原名乐平剧团。1957年改称现名。1965年又改乐平县剧团。1969年更名乐平县文艺宣传队。1972年易名乐平县文工团。1978年复称现名。演职员78人。剧场可容观众1012人。
  乐平县人民电影院 在县城南门桥南端。1951年建于何家台,1959年迁此。占地4.2亩。职工20人。可容观众1250人,年票房收入21万元。
  乐平县人民医院 在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1932年始建,原名县诊所。1933年改立乐平县卫生院。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迁现址,易名乐平县医院。1968年改称现名。文革中改为乐平县第一人民医院。1983年复称现名。占地7亩。医务人员182人。设6个科室和1个住院部。
  乐平镇卫生院 在县城新北街中段西侧。1950年由社会名老中医组建,名为乐平镇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改名乐平镇健群诊所。1957年易名乐平镇中医合作社,次年改称乐平镇中医院。1983年改为现名。医务人员10人。设5个科室与住院部。
  乐平矿务局职工医院 在涌山镇东北4.5公里小丘南坡下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9年创办,原名涌山煤矿职工医院。1979年4月直属乐平矿务局,旋改现名。占地30亩。医职员工102人。设9个科室与住院部,病床百余张。
  涌山公社卫生院 在涌山镇东南1公里小丘南坡上。1962年在枫林创办。1978年迁此。占地14亩。设5个科室和住院部,医职员工17人。病床50张。
  乐平县皮肤病防治所 在礼林西北5公里七马岭北麓栽禾峰水库边。1969年创办,1970年接受病员。占地14亩。医务人员7人。专治麻疯病,俗称麻疯医院。
  其它
  乐平县殡仪馆 在县城东北郊小丘南坡上。1970年由县民政局始建,1971年竣工。占地52亩。职工14人。受理遗体火化,俗称火葬场。院内驻有乐平县福利羊毛衫厂。
  马家养路队 在塔前南偏东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55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驻马家(村)得名。职工7人。负责维修管理附近9.5公里柏油公路。
  岩口养路队 在田里蔡家东北11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9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在岩口创办。职工10人。养路范围:北至月形岭,南达上河茶亭。
  龙珠养路队 在田里蔡家西南1.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1969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建,地当龙珠(村)西侧得名。职工11人。养路范围:北至茶亭,南至大田,长8公里。
  后港油路队 在后港岭北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71年创办,原名后港养路队。1979年改为现名。隶属乐平县公路段。占地14.5亩。职工23人。负责养护乐平至万年、乐平到波阳公路,长35公里。
  鸣山养路队 在港口西偏北6.5公里田(畈街)乐(平)公路左侧。1967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居鸣山煤矿附近得名。占地1亩。职工11人。养路范围:东起张家桥,西至乐平与波阳县界。
  接渡养路队 在接渡镇西北1.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1954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靠近邱家山,原名邱家山养路队。1960年改称现名。占地1亩。职工14人。负责养护乐(平)上(饶)公路(乐平至后朗一段)和乐(平)弋(阳)公路(乐安河北岸1公里)的路面。
  姜家养路队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60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居姜家(村)而名。占地3亩。职工8人。负责养护乐(平)弋(阳)公路(乐安河南岸至花亭上)。
  镇桥养路队 在镇桥镇南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60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靠近镇桥镇而名。职工11人。养护范围:南至乐平与万年县界,北达渡头,长10公里。
  下湾养路队 在众埠街西北4.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1953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在众埠街成立,原名众埠养路队。1960年为了便于管理,分立接渡、姜家、下湾、高桥四个养路队。职工10人。养护民兵水库花亭至众埠街公路,长8.7公里。
  高桥养路队 在众埠街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60年创办,因靠近高桥(村)得名。职工9人。养护众埠街至河东抽水机站一段公路,长8.7公里。
  共库涌山管理站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涌山管理站”。在涌山镇南偏东半公里的丘坡上。1970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近涌山镇而名。职工27人。负责附近5公里内的渠道、渡槽维修管理,以及灌区用水。
  共库三百分管理站 在新金鹅山北4.5公里笔架山南麓红壤丘坡上。1965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当三百分山,故名。全站12人。负责维修岐山(村)至何头(村)长4.5公里的共库干渠,以及浯口、接渡、梅岩三个社场和双田公社范家大队部分农田灌溉。
  共库马拉山洞管理站 在涌山镇西偏南4公里山坞中。1961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当马拉山北麓而名。职工10人。负责管理共库总干渠上的一条隧洞——马拉山洞,以及附近农田灌溉。
  共库灌区管理总站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3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79年由共库工管局设总站,下设涌山、马拉山洞、耆德、童家、三百分、程家边、乐平镇、龙塘、胡桐、塔前、大、上河等12个管理站。职工36人。负责共库灌区渠系工程管理维修和输水。
  礼林渠管理站 全称“勤俭水库灌区工程管理局礼林渠管理站”。在礼林西偏南2公里安殷水曲流凹岸。1957年建站。占地3亩。职工6人。管理礼林拦河坝和灌溉渠道。
  乐平县水产场 在接渡镇东南9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民兵水库坝脚下。1959年创办,原名乐平县民兵水库垦殖场。1963年改称今名。职工99人。水面养殖面积1650亩,耕地132亩,茶地40亩,杉木林10亩。以养鱼为主,兼营农林。隶属县畜牧水产局。
  万山果场 全称“乐平县万山果场”。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西侧万山东南麓。37户,193人。耕地194亩,果园60亩。产稻谷、梨、长生果等。1961年建场,隶属县农业局。
  江西省乐平中学
  在县城东北郊一公里处的红壤丘坡绿荫丛边,耸立着一幢幢崭新高大的楼房,密布着一排排宽敞的教室和宿舍。这就是县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乐平中学。
  乐平中学前身——乐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28年秋,最早校址设在县城儒学里(今中共乐平县委会大院),由当时县府拆除孔庙旧殿,建三层楼房一幢,招初中生两班,计一百人。1929年又招生两班。1930年因连年战事停办。1939年11月恢复办校,校址仍设原处,后因避日寇飞机轰炸,一度迁往农村,设临港祠堂内。1941年迁回县城,先立在北门老营盘(今为民机械厂家属区),后迁城东北郊红壤丘坡绿林处(原称大麻疯棚),兴建了几幢平房。1945年秋,因乐平县立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到外地考升高中不方便,经由当时的县府召集各界要人合议,决定创设高中部,并定名乐平中学。
  建国前,乐平中学规模一直很小,设备简陋,师生人数最多时,总共才四百余人。而当时入校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大多为城乡富家子弟。学校领导权,操纵在乐平豪神蔡嘉厚、段定乾等人手中。他们利用办教育的机会,不断向师生灌输反动思想,进行反动宣传,禁止师生阅读革命书籍,迫害进步青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的时候,他们又制造了“火烧乐平中学大礼堂”事件,煽动“反共”情绪,并借此制造白色恐怖,镇压进步师生。
  建国后,乐平中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师生成倍增加,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1959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故又称“江西省乐平中学”。到1966年前,除本县学生外,还有德兴、万年、婺源、余干等县不少学生来校就读高中。高考成绩曾多次名列全区前茅。“十年内乱”时期,乐平中学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校舍被占用,教师遭下放,规模缩小,教学质量降低。1977年后,学校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全校现有高中12个班,学生642人;初中18个班,学生1052人,教职员工129人。学校新建了三层办公大楼,四层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大楼,以及可容纳近三千人开会和雨天上体育课的高大宽敞的大礼堂兼体育馆;教室、宿舍面目焕然一新。现在图书馆藏书已达三万余册,并订有全国各种期刊330种,报纸51种。有全新的电化教学设施,为供教学用的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幻灯机。有大型精密仪器,如气垫异轧、平波器。全部演示实验可同时分20个组进行。体育设备也很齐全,晴雨天都能进行训练和锻炼。
  乐平中学,从创办至今四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建国后,输送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深造的就有几千人。有不少人已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人才。
  乐平镇第一小学
  乐平镇第一小学,又称大寺上小学,是县城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1921年创建时专招女生入学,始称乐平县立女子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又增办女子缝纫职业班,更名为女子职业学校。1949年,乐平解放后,女职班并入北门小学,学校因立于大寺上,遂改名大寺上小学。
  大寺上小学于1963年被乐平县人民委员会定为县重点小学。1968年更名为卫东小学。1978年1月始改今名。1965年陆续从大寺上迁至现址。
  第一小学位于县城新北街。全校占地面积约13亩。建有教学大楼一幢,教师住宅大楼一幢,教室30多间,大礼堂1幢,以及家属宿舍3幢。现有24个班,在校学生1515人,教职员工55人。学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近年来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建有电化教室一间,并配有电视机二部,录音机11部,幻灯13台,还有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地球仪、挂图等许多教具;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有各种图书资料一千余册,体育教学设施也较完备。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