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队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84
颗粒名称: 社队企业
分类号: F272.9
页数: 9
页码: 246-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企业单位的社队企业,其中包括了乐平县铝材制品厂、涌山公社农机厂、共库综合厂、崌山垦殖场纺织筒管厂、双田公社石灰厂、华家加工厂等。
关键词: 企业单位 乐平县 社队企业

内容

乐平县铝材制品厂 在县城向北大道北端东侧。1981年从乐平镇橡胶厂分出,在此单独建厂,产青霉素瓶铝盖,故名。占地40.5亩。职工176人。年产值125.6万元。
  涌山公社农机厂 在涌山镇北偏东1公里鸡母山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5年立涌山林业中学。1970年林中迁车溪,旋立本厂。占地9亩。职工56人。设车间5个,修理农机和制造小型农机具,年产值11.9万元。
  共库综合厂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工程管理局综合厂”。在共库大坝脚下。1970年创办。占地3亩。职工55人。产漆包线盘、电表等,年产值18万元。
  崌山垦殖场纺织筒管厂 在小坑西偏南半公里铜鼓山南面山咀上。1976年建砂轮厂。1981年转产纺织筒管,旋改现名。占地3.6亩。干部职工58人。还经营发电、养蜂、加工猪棕等。年产值6.85万元。
  双田公社石灰厂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北侧。1968年由双田公社建厂。职工39人。大小石灰窑4座,年产石灰0.34万吨,年产值12.26万元。
  华家加工厂 在田里蔡家东南4公里田畈中。1957年创办,始称水轮泵发电站。1963年改为德明公社加工厂。1968年易为今名。职工43人。产花爆及加工粮油,年产值6万元。由双华大队管理。
  临港公社石灰厂 在临港东北5公里石山脚下。1967年由临港公社创办。职工35人。石灰窑5座,年产石灰600吨。
  十里岗垦殖场农机厂 在南港西北1.5公里低丘坡上。1962年创办,厂址原设在十里岗垦殖场大院内,1970年迁此。职工37人。主要产铁锅、小型农具,兼修运输车辆及其它农机。
  红岩垦殖场农机厂 在岩前西南侧岇山西麓。1974年创办。职工41人。设3个车间,修农机且管理红岩水电站,年产值10万元。
  浯口公社石灰厂 在浯口街北偏西7.5公里上边山南麓低丘坡上。1967年由浯口公社创办。职工16人。建石灰窑1座,年产石灰0.13万吨。
  高家公社石灰厂 在高家西4公里梅岩石山北麓乐(平)上(饶)公路南侧。1968年在梅岩大队十亩地创办,原名永红公社石灰厂。1972年迁此,改为现名。职工64人。建石灰窑7座,占地8.4亩。年产石灰近万吨,且产片石,利润6万元。
  梅岩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5公里石灰岩山北坡上。1974年由高家公社梅岩大队创办。占地3.3亩。职工19人。年产石灰0.27万吨,且产片石,产值8.8万元,利润1万元。
  杨家边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5.5公里石灰岩山南坡上。1979年由高家公社杨家边大队创办。职工17人。建石灰窑2座,年产石灰0.26万吨,还产片石,产值8万元,利润0.95万元。
  樟木里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8公里何树尖西南麓丘坡上。1976年由高家公社樟木里大队创办。职工13人。占地3.3亩。建石灰窑2座,年产石灰0.22万吨,还产片石,产值7.26万元,利润0.9万元。
  庄泉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7.5公里何树尖西南麓丘坡上。1971年由高家公社庄泉大队创办。占地5.3亩。职工24人。建石灰窑4座,年产石灰3.5吨,产片石,年产值11万元,利润1.5万元。
  众埠公社石灰厂 在众埠街南偏东7.5公里芙蓉山东北麓。1957年创办,原名秧畈石灰厂。1970年改为现名。职工50人。有石灰窑3座,年产石灰0.3万吨,产值10万元。
  高家公社砖瓦厂 在高家西3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左侧丘坡上。1976年由高家公社创办。职工17人。建砖瓦窑1座,附设农林场,年产青砖40万块,青瓦80万块,茶叶40担,利润0.6万元。
  官山砖瓦厂 在镇桥镇南偏东2公里小丘坡下。1955年创办。占地30亩。职工21人。建砖瓦窑2座,年产青砖90万块,产值4.5万元。 富家坞砖瓦厂 在南港南偏东6.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右侧。1964年创办。职工48人。建砖瓦窑1座,年产青砖5万块,青瓦70万块,年产值1.5万元。
  观峰船厂 全称“镇桥公社观峰船厂”。在镇桥镇西偏南5.5公里乐安河畔,乐平与万年交界处。1972年创办,次年投产。职工51人。耕地30亩。修造100吨以下的木船,兼种水稻,年产值10万元。
  南港瓷厂 全称“乐平县南港瓷厂”。在南港西偏南1公里长乐水南岸低丘坡上。1980年由十里岗垦殖场筹建,当年投产。职工120人。建有3座瓷窑。8个车间,年产瓷面砖70万块,产值10.5万元。
  科山煤矿 全称“乐平县科山煤矿”。在月山西南3.5公里,塔(前)科(山)公路贯穿其中。1966年由科山垦殖场创办。占地约150亩。职工164人。年产无烟煤0.7万吨。
  麻姑路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沿沟大队麻姑路煤矿”。在涌山镇北偏东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建国前由私人开办炭窑。1956年沿沟高级社开办小煤矿。1958年易为今名。矿区面积9亩。职工160人。年产煤2万吨。
  夹口岭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夹口岭煤矿”。在涌山镇北偏东3公里山坞中。1980年涌山公社在此两山之夹口处建矿。矿区面积15亩。职工230人。年产煤0.8万吨。
  王家桥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王家桥煤矿”。在涌山镇北1.5公里山谷中。1977年涌山公社在王家桥建矿。占地15亩。职工263人。年产煤5万吨。
  涌山公社五一煤矿 在涌山镇西3公里南山岭西北麓。1963年由五峰山垦殖场长松岗分场建矿,原名长松岗分场煤矿。1968年由刘家大队管理,改称下山煤矿。1970年归涌山公社开办,正当“五一”节开矿,遂改现名。占地面积750亩。职工150人。年产煤2万吨。
  后港公社煤矿 在后港岭西6.5公里低丘坡上。1970年兴建,次年投产,原名五七煤矿。1974年易今名。职工316人。年产烟煤1.6万吨。
  浯口公社煤矿 在浯口街东南4公里小院前(村)南边小丘坡上。1976年创办。职工70人。设计年产烟煤1万吨。
  下冲坞煤矿 全称“乐平县双田下冲坞煤矿”。在田里蔡家北偏东10公里下冲坞顶端。1968年由双田公社建矿,次年竣工投产。职工92人。年产煤1.6万吨,年产值38.4万元。
  港口煤矿 全称“乐平县港口煤矿”。在港口西偏北7.5公里低丘坡上。1969年由港口公社兴建,次年投产。职工152人。年计划产煤1万吨。
  陈家煤矿 全称“乐平县礼林公社陈家煤矿”。在礼林西偏南5.5公里小丘坡上。1970年由礼林公社与洄田公社合办,次年投产,以筹建处设在礼林公社陈家命名。职工214人。年产煤1.8万吨。
  十里岗垦殖场瓷土矿 全称“乐平县十里岗综合垦殖场瓷土矿”。在南港东偏南半公里长乐水南岸。1958年由洺口公社创办,地当丰源山,始称丰源瓷土矿。1961年改为今名。职工341人。设车间3个,年产瓷土0.36万吨,产值29.5万元。
  南岸山林场 全称“涌山人民公社南岸山林场”。在涌山镇南偏东半公里小丘坡上。1972年建场,地当南岸山而名。职工79人。营林1.5万亩,还种茶叶、育苗圃。
  五峰山林场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五峰山林场”。在坝首东偏北3公里山坞中。1960年创办,原库名共林场。1962年划归涌山区五峰山垦殖场,旋改今名。1968年复归共库工管局,袭用原名。共有54户。营林2.9万亩,兼种稻谷。
  岩口林场 全称“双田人民公社岩口林场”。在田里蔡家东北11公里华子峰南麓。1964年双田公社在岩洞口建林场。职工19人。育林1万亩,其中果树林50亩,还建砖瓦窑1座,年产值1万元。
  鸣山林场 全称“港口公社鸣山林场。”在港口西偏南6公里。1964年由港口公社在鸣山西北坡上建场。职工54人。山林1000亩,水田71亩。栽培杉木、毛竹、油茶、花果、水稻。有砖瓦窑2座。
  金鸡山林场 全称“接渡人民公社金鸡山林场”。在接渡镇南偏东4.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小丘坡下。1965年由接渡公社创办,地当金鸡山而名。职工19人。育杉木林3000亩,油茶林1000亩等,还产板栗、稻谷。
  镇桥公社青妇林场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低丘坡上。1976年镇桥公社组织青年妇女在此开荒造林。职工12人。山林面积460亩。
  南山林场 全称“众埠人民公社南山林场”。在众埠街东14公里南山水厍西部大柴坞中。1964年由众埠公社建场。职工40人。育林2500亩,兼管理南山水库。
  宝山茶场 全称“洺口人民公社宝山茶场”。在洺口东北3公里小丘西坡下。宋代,此地曾建宝胜寺,因语音讹传为宝山寺(现已倒塌)。1064年镇桥公社移民建新山村,称宝山寺。1980年洛口公社建茶场,易今名。全场20户。种茶叶300亩。
  莲花山果场 全称“语口人民公社莲花山果场”。在浯口街南偏东4.5公里红壤丘坡上。1977年由公社建场,以处莲花山得名。职工7人。果地750亩。种有桃、梨、桔、枇杷与茶叶等。
  象山茶果场 全称“镇桥人民公社象山茶果场”。在镇桥镇东偏南2.5公里象山坳内。1979年由镇桥公社建场。职工35人。山林面积1380亩,其中茶地1030亩,果园350亩。种有桃、梨、长生果、柑桔等。
  涌山公社畜牧场 在涌山镇北偏东1.5公里鸡母山西北麓。建国前为私人果园,原名花果田径。1962年由涌山公社建场,改为今名。耕地83亩。职工9人。以养猪、鹅为主,还种蔬菜。
  港口公社畜牧场 在港口西偏北10公里小丘坡上,西北靠波阳,田(畈街)乐(平)公路从场区经过。1977年由港口公社建场。职工98人。耕地800亩,油茶200亩,茶叶700亩。养牛、猪、鸡、鸭等家禽,且附设旅社。
  双田公社养猪场 在田里蔡家东1公里大山南麓。1969年建场。职工46人。耕地28亩。养猪150头,还产花爆,种水稻,年产值4.5万元。
  豺狗坞养猪场 在镇桥镇东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左侧。1968年由镇桥公社在豺狗坞建场。职工26人。耕地110亩。养猪兼种田,主产水稻。
  乐平县良种场畜牧水产分场 在县良种场东侧小丘坡上。1981年成立。干部职工52人,水产面积50亩,年产鱼苗88万尾,畜牧业以养免、养猪为主。
  乐平县良种场良种分场 在洪家山偏北半公里小丘北坡下。1981年创办。干部西职工76人。耕地面积400亩。以培育水稻良种为主。
  共库水产养殖场 在共库坝首西南侧涌(山)横(山坞)公路旁。1960年创办。职工64人。养殖面积118.9亩,耕地10亩。以养鱼和孵化鱼苗为主,还养猪。
  崌山垦殖场水产场 在小坑西1.5公里大坑口水库东端小山西麓01972年建场。4个生产队,21户,73人。耕地7亩,鱼池20亩。以养鱼管水为主。
  猫头山农场 全称“崌山垦殖场猫头山农场”。在小坑东南2.5公里山坞中。因处猫头山附近而名。1960年由共大乐平分校创办。1981年划归崌山垦殖场。全场4个生产队,13户,76人。耕地260亩,茶地200亩。主产稻谷。
  蔬菜公社农场 在墈上南偏东4公里小丘坡下。职工37人。耕地230亩。种水稻和经济作物,兼营林业。1977年由蔬菜公社创办。
  寺山农场 在镇桥镇东偏北5.5公里乐安河左岸小丘南坡下。1961年创办,原名镇桥公社农科站。1964年改建农场,因居寺山脚下而名。职工16人。耕地43亩,林地80亩。产稻谷、油料和蜂蜜。
  红山农场 全称“镇桥人民公社护里大队红山农场”。在镇桥镇东偏北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左侧丘坡上。1970年创办,此地泥土呈深红色,故名。职工20人。耕地18亩,砖瓦窑1座。种水稻、棉花,且烧砖瓦。
  塔山大队农场在镇桥镇东偏北9公里小丘西坡下。1966年建场,原名民兵连农场。1962年改为现名。12户,76人。耕地121亩。种水稻、棉花等。隶属镇桥公社。
  护里大队农场 在镇桥镇东偏北3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右侧小丘坞口。1958年由护里大队移民建场。15户,106人。耕地107亩。种水稻、棉花等。隶属镇桥公社。
  张家农场 在镇桥镇南偏西5公里乐平与万年两县交界处小丘坡上。1958年创办。职工20人。耕地310亩。种水稻。隶属镇桥公社张家大队。
  礼林公社良种场 在礼林南偏西2公里安殷水南侧小丘坡上。1973年由江维厂建知青农场。知青安置后,1981年改为现名。职工22人。耕地102亩。主要培育水稻良种。
  镇桥公社知青综合场 在镇桥镇南偏东3公里低丘坡上。1975年由乐平汽车保养场创办。1979年划归镇桥公社。职工44人。耕地面积75亩。产花爆,种水稻、棉花等。
  塔前公社知青队 全称“塔前公社知识青年创业队”。在塔前北偏东2公里小丘坡上。1976年创办,安置上海知识青年。1979年知青安置回城。现有职工14人。茶地379亩,垦荒108亩。设养猪场、油坊,兼种旱粮。
  蔬菜公社服务大队 在墈上南2公里塔山西麓乐安河畔。1975年由蔬菜公社创办。占地1.5亩。职工120人。从事人力车搬运和水上运输。
  蔬菜公社基建队 在墈上南2公里塔山西南麓乐安河畔。1978年由蔬菜公社组建。占地1.5亩。职工72人。经营建筑业。
  共库农机站 全称“共产主义水库工程管理局农机站”。在共库坝首北半公里。1979年创办。职工8人。有汽车2辆、推土机2台等,经营运输、农机修理。
  江西东风制药厂
  江西东风制药厂(简称东风药厂)在县城东北郊,居人民大道东端南侧康山西北麓,东风路穿过厂区连通人民大道、观音泉路。全厂有2514人,其中科技人员56人,行政管理人员90人。除少数回、满民族外,均汉族。下设5个车间,19个科室。厂内有医务所、学校、电影院、粮站、商店等。
  东风药厂因生产各种抗生素,且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命名。1965年在江西省第二指挥部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上海化工局医药工业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和主要生产技术力量,进行基建施工,于1966年底竣工投产,为华东三线建设项目。国家共投资1064万元。1971年划归乐平工管区。1972年属省轻化工业局。1980年改属省医药管理局。1983年起由省医药总公司管理。
  东风药厂原设计生产能力为普鲁卡因青霉素原药20吨/年、成药6000万支,后增加了灰黄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玻璃瓶等品种。各种抗生素均采用生物发酵、化学反应等方法制取,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疗效高,副作用少。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各种炎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东风药厂是江西省一座先进的大型医药工业企业。拥有1294台(件)设备,多数为国产。管道总长两公里,各类阀门近6000只。锅炉四台,总蒸发量21吨/时。由乐平发电厂供电,变压器总容量为3740千伏安。装有14TD深井泵三台,供水流量320吨/台时。并有烟囱除尘、煤炭软水化验、油水分离器等排污设施。近年来,研制成功一套由电脑控制的自动流入加糖装置,并应用到生产中,使青霉素发酵单位创全国最高水平。
  建厂十四年来,抗生素原药产量提高了5.5倍,针剂、玻璃瓶增加了一倍多,年产值近四千万元。上缴国家税收、利润约为当初投资的8.3倍。生产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它的建成,填补了江西医药工业的空白。
  江西维尼纶厂
  江西维尼纶厂(简称江维厂)位于县城南6公里,居乐安河东岸塔山南麓与嶂岭山北麓之间,处蔬菜、镇桥、礼林公社交界地区,北靠江西东方红电化厂,西邻县砖瓦厂,南连垱岭水库。占地面积1309亩。
  江维厂于1971年8月始建,1981年元月投产。为省纺织局直属企业,因产维尼纶短纤维而得名。现有干部职工31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人。设有三个生产车间(电石、有机、维尼纶车间)和六个辅助生产车间(锅炉、动力、电气、仪表、机修车间和运输队)。少量的设备从日本进口,大部分为国产。年产维尼纶0.7万吨,中间产品电石3.6万吨,聚乙烯醇1.0万吨等。年产值3300万元。
  江维厂西濒乐安河,有两条公路从厂区穿行,距皖赣铁路库前站仅2.5公里,并设铁路专线直通厂内,水陆运输便利。厂内附设有粮站、商店、邮电所、招待所、银行分理处、医院、学校等。
  江维厂属大型化纤生产联合企业。生产的化纤相当于2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它的建成,为江西抚州纺织厂、井岗山纺织厂、九江国棉二厂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加快了发展江西纺织工业的步伐。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简称乐平矿务局)在后港公社境内,地处南(昌)张(王庙)公路、皖赣铁路西侧高家山,离县城2公里。占地181亩。有149户,658人。设26个职能处、室,附设商店、医院、邮电所、学校等单位。
  乐平矿区是江西省煤炭主要产地之一。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分布面广,储藏量多。主含侏罗纪安源煤系(T3)和二迭纪乐乎煤系(P2),其中以乐平煤系著称全国。有焦煤、瘦煤、贫煤、气煤、气肥、无烟煤等品种。
  据同治版《乐平县志》载:早在唐末就有民间小煤窑开采。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集团在鸣山先后办有“鄱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新乐企业公司”、“江南煤矿公司”进行掠夺性开采。建国后省地质勘探队(456队、223队、195队)先后在桥头丘、鸣山、官睦岭、万山、涌山等地进行普查勘探。1960年始设乐平矿务局,属省煤炭工业局,管理鸣山煤矿和钟家山煤矿。1962年撤销乐平矿务局。1971年设乐平工管区。1973年恢复乐平矿务局,仍属省煤炭工业局,管理鸣山、钟家山、桥头丘、涌山煤矿和机修厂。1979年将涌山煤矿划分为沿沟、仙槎、涌山煤矿;同时将景德镇地方铁路局划入,改称为乐平矿务局铁路管理处。1980年9月将桥头丘煤矿二号井改为万山煤矿。现在乐平矿务局管理沿沟、仙槎、涌山、鸣山、桥头丘、钟家山、万山煤矿以及铁路管理处、机修厂、汽车修理厂、水泥厂、救护大队、勘探队、干校、职工子弟中学、职工医院、仙槎林场等单位。1982年全局职工14807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654人,工程技术人员269人。
  乐平矿务局所属各矿建矿以来,工艺、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劳动条件不断改善,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矿多为高瓦斯中小型矿井,有斜井、立井、平峒暗斜井。五十年代矿井多采用高落式、残柱式,用手镐挖煤,除部份大巷是人力推车外,均为人力拖煤,劳动强度大。近二十年来,逐步采用走向长壁式,斜切爆破式,用凿岩机打眼放炮落煤,由人力扒装改用粑斗装岩机、剷斗机装岩扒装,还使用了刮板输送机、架线式电动车及蓄电池电机车运输。排水、通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矿井扇风量有所增大,矿井排水容量最高时达440千瓦,扬程362米。工作面用坑木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同时还采用了光爆锚喷掘进施工技术和工艺。
  乐平矿务局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工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很重视。设有安全监察局,各矿亦设安全监察处,并均配有瓦斯检查员、安全检查员、工程质量验收员,建有探水队、瓦斯抽放队。井下使用了防爆电器设备。全局办起了三所完全中学、五所初级中学。各矿均有小学、医院、俱乐部、电影院。
  乐平矿区初步探明总储量在2亿吨以上。1982年产煤134万吨,总产值3392万元。多年来,为景德镇各瓷厂、乐平电厂、景德镇电厂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燃料和赣东北地区的生活用煤,加快了陶瓷工业和电力建设的步伐,方便了群众生活。
  赣东北供电局
  赣东北供电局在县城东部观音泉路中段两侧,东临石油公司加油站、电视转播台,西靠乐平气门厂。占地面积74亩。设有16个科室及修试所、调度所、高压工区、汽车队、金工车间等单位。全局干部职工74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10人,工程技术人员45人。
  赣东北供电局成立于1970年6月1日,隶于江西省水利电力局。原设在乐平电厂生活区,1972年迁现址。管理乐平供电所、景德镇供电所、弋阳供电站、波阳供电所、修试所、高压工区。1971年弋阳供电站改称弋阳供电所。1972年增设汽车队。1976年乐平供电所改称乐德供电所。1977年初景德镇供电所分出另立景德镇供电局,同年弋阳供电所改称弋横供电所,乐德供电所改称用电管理所。1978年用电供电所改为乐万供电所。1981年增设调度所。
  赣东北供电局是电力管理的主要企业,担负着上饶地区大部份县市的电力输送、配电及用电管理工作。在中调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地区供电系统电力运行、操作、控制,并负责变电设备安装,检修及负荷潮流的分布等工作。全局共管理110千伏变电站9个,35千伏变电站12个;110千伏线路13条,35千伏线路13条,6.3千伏线路4条,10千伏线路13条。线路总长780公里。并入南昌电网运行,总容量27万千伏安,年供电量五亿度。营业额达四千万元,利润450万元。
  该局工艺技术较先进。除拥有转向硬梯、拔销器、过线器等先进工具外,并能应用环氧树脂修补水泥杆纵向裂纹、接地钢筋爆破压接、空中更换导线爆破压接、真空滤油、接地故障自动检测等先进技术。在带电的情况下可完成更换架空地线、跨越加设母线、挂阻波器、短接110千伏油开关等高难度技术工作。研制的叶家变电站35千伏电压互感器消谐装置和送电线路杆塔岩石装置获省科技成果奖。
  赣东北供电局为上饶地区安全、经济、合理地使用电能,确保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连续性,为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