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77
颗粒名称: 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志
分类号: F272.9;D675.6
页数: 25
页码: 238-261
摘要: 本文概括了乐平县的行政单位、企业单位、社队企业、事业单位等。
关键词: 行政单位 事业单位 乐平县

内容

县级
  中共乐平县委员会 全称“中国共产党乐平县委员会”。在县城新建东路,靠文昌门。占地40亩。〔同治版乐平县志〕此地原名儒学里,为乐平县历代封建王朝学宫。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几经修缮,迭遭兵燹,至清同治时,破烂不堪。民国时立县训所。1950年立中共乐平县委训练班。中共乐平县委员会于1957年从老营盘(今为民机械厂家属区)迁此。院内建筑重新修建。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工交政治部、农工部及团县委、县妇联,驻有计委、科委、体委、档案局,以及中共乐平县监察委员会。
  乐平县人民政府 在县城南大街磨角弯。此地原为唐、宋、明、清时的县衙门,元代为州厅,民国时的县政府旧址,俗称衙门里。1930年曾立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成立乐平县人民政府。1955年改称乐平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成立乐平县革命委员会,迁儒学里。1981年复立乐平县人民政府。院内除设政府办公室、经委、财政局、税务局、司法局、劳动局、人事局、民政局、计生办、环保办、社企局、水产局、农机局外,还驻有县人大常委会、法院、检察院。
  政协乐平县委员会 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县委员会”。在县城南外街中段。1955年10月在富贵巷成立,文革时停止活动。1980年6月在此复立。
  乐平县公安局 在县城环城北路东端。占地27亩。1949年11月成立,始称本名。1967年改称乐平县军事管制小组。1969年易名乐平县革命委员会保卫部。1973年复称今名。
  乐平县总工会 在县城新北街中段。1950年成立,原名乐平县工会联合会。1953年改称本名。文革时被撤销,先后立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三部、县邮电局、邮电局宿舍。1973年在此复立,仍称本名。现附设工人俱乐部,有图书、游艺、阅览室等。
  乐平县煤炭工业局 在人民大道与向北大道交汇处。占地30.5亩。1977年12月在县政府大院成立,1980年5月迁此。
  乐平县商业局 在县城新北街,靠菖蒲塘巷。1953年成立,原名乐平县商业行政局,次年更名乐平县商业局。1968年与县供销社、物资局合并,称乐平县生产生活资料购销部,次年物资局分出。1971年与县粮食局合并,改称乐平县商业公司。1972年粮食局分出,复称本名。1979年与县供销社分开迁此,改称现名。
  公社级
  乐平镇人民政府 在东大街,西靠周家巷。1930年曾立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中共乐平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5月中共乐平县委员会在此重立。建国初立城关区人民政府。1950年改立乐平镇人民政府。1954年易名乐平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称乐平镇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称今名。
  省属企业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 详见《江西省乐平矿务局》一文。
  赣东北供电局 详见《赣东北供电局》一文。
  江西东风制药厂 详见《江西东风制药厂》一文。
  江西为民机械厂 在县城东部岁有巷。占地61.5亩。原为乐平师范校址。1966年建于临港,1970年迁此。为江西省机械工业厅直属企业。干部职工857人。产104操作机、电扇。年产值510万元,利润66万元。
  乐平矿务局汽车修理厂 在涌山镇东北3.5公里罗汉山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70年由乐平矿务局涌山煤矿创办,原名涌山煤矿综合厂。1974年改称涌山煤矿机修厂。1979年直属乐平矿务局,旋改本名。占地315亩。职工522人。设建筑安装队和汽车修理厂。年产值150万元。
  乐平矿务局机修厂 在后港岭西1公里。1966年始建,1970年投产,原名乐平矿区机电修配厂。1971年更名乐平矿山机械厂,直属省重工业局。1973年划归乐平矿务局,旋改本名,简称乐平矿机厂。全厂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职工488人,设5个车间。1982年产值150万元。主要修理矿山机械设备。
  江西乐平发电厂 在接渡镇东北侧乐安河北岸乐(平)上(饶)公路右边。占地235.5亩。1958年兴建,1964年12月投产发电。隶属江西省电力工业局,为中型火力发电厂。干部职工1082人,设6个车间。4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5万瓩,年发电量4.6亿度。
  江西东方红电化厂 在墈上南3公里乐安河东岸塔山西麓丘坡上。占地675亩。职工779人。设6个车间。产烧碱、聚氯乙稀、液氯、盐酸、增塑剂。建于1969年,为江西省轻化局直属企业。
  江西维尼纶厂 详见《江西维尼纶厂》一文。
  东风制药厂玻璃车间 在县城东北郊,东风制药厂东1公里。1969年始建,1970年竣工投产,为东风制药厂生产青霉素玻璃瓶的车间,俗称玻璃厂。占地80亩。职工270人。
  沿沟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沿沟煤矿”。在涌山镇东北4公里罗汉山南麓。矿区面积6平方公里。1965年兴建,1971年投产,始为景德镇市管理,原名涌山煤矿一分矿。1979年3月划归乐平矿务局管理,因靠沿沟(村),旋改本名。职工1978人。1982年产煤27万吨,产值582万元。
  涌山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涌山煤矿”。在涌山镇北1公里小丘东南坡下。矿区面积2.7平方公里。1966年兴建,1974年投产,始为景德镇市管理,原名涌山煤矿三分矿。1979年3月划归乐平矿务局,因靠涌山镇而名。职工1570人。1982年产煤22万吨,年产值484万元。
  钟家山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钟家山煤矿”。在接渡镇东偏北5.5公里,跨乐安河两岸。河东矿区在浯口公社桃园大队境内,建于1964年;河西矿区建于1954年,在接渡公社钟家山(村)附近,故名。矿区面积共3.2平方公里。职工1313人。1982年产煤17万吨,产值395万元。
  鸣山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鸣山煤矿”。在港口西6.5公里低丘陵地带。以历史悠久,煤质优良著称。矿区范围约8平方公里。〔江西矿产沿革史〕唐宋时即已发现,当地人自由零星开采。清道光间,由本地商人集资开采。1916年,沪矿商谢天锡领取矿权,在此开办鄱乐煤矿有限公司乐平矿厂。1930年红军占领矿区,一度停产。1937年易名新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矿区屡遭日寇飞机轰炸而停办。1944年复业,1947年宋子良接办,成立江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乐平矿厂。1949年5月由人民解放军接管,成立国营乐平煤矿。1951年停办。1958年复业,改为今名。职工2783人。1982年产煤25.9万吨,产值743万元。
  万山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万山煤矿”。在礼林北偏西5公里。矿区面积0.5平方公里。1967年始建,1971年投产。原属钟家山煤矿管理。1970年划入桥头丘煤矿。1980年改称今名。职工867人。1982年产煤7万吨,产值176万元。
  桥头丘煤矿 全称“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桥头丘煤矿”。在礼林西偏北4公里七马岭东麓。此地煤田于清嘉庆间发现,随后开采。1959年由县正式开办。1965年改为省属企业。矿区面积0.75平方公里。职工1572人。1982年产煤10万吨,产值281万元。
  江西省乐华锰矿 在众埠街南偏西1.5公里铁山峰南麓乐(平)弋(阳)公路西侧。矿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明以前此处曾设冶炼场,误作铁矿开采。民国间,矿商张水宝组织公司始采锰矿。继由富乐、平安、共和、民业等公司组织开采。1950年4月,命名乐华锰矿,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钢铁工业管理局。1958年改属江西省冶金工业厅。现处缓建阶段。职工336人。年产矿石0.7万吨。
  皖赣线铁路房建队 在县城人民大道西端。占地3.9亩。1980年3月创办,属鹰潭铁路分局。职工100人。主要负责兴建、维修铁路部门的房屋。
  江西省223地质队 在涌山镇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上。占地18亩。职工300人。主要勘探煤炭资源。1978年起在此驻扎。
  乐平县火车站 全称“鹰潭铁路分局乐平县站”。皖赣铁路上的主要客货运车站。在县城站前路西端。占地135亩。建于1969年,始称“鹰潭铁路分局乐平站”。因与贵阳铁路分局乐坪站发生同音重名,1980年更为今名。年客运量26万人次,货运量42万吨。
  库前火车站 全称“鹰潭铁路分局库前站”。在镇桥镇东6.5公里皖赣线上。1970年始建于库前,后迁三合源,站名依旧。1971年通车使用。占地23亩。年客运量4万余人次。
  塔前火车站 全称“鹰潭铁路分局塔前站”。在塔前南偏东2公里皖赣线上。占地40亩。1958年施工,中途停建,1973年竣工,当年10月1日通车使用。年客运量6万人次。
  甘棠火车站 全称“鹰潭铁路分局甘棠站”。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线上。1975年建。年客运量2万人次,货运量12万吨。
  地(市)属企业
  江西乐平气门厂 在县城观音泉路西端。占地75亩。此地旧称大麻疯棚,后为乐平中学校址,1969年乐平县第一机械厂从原址(现农机一厂)迁此。1970年改名上饶地区乐平柴油机厂,隶属上饶地区机械局。1979年更为今名。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机械局管辖。职工542人。产汽门。
  上饶地区乐平砖厂 在后港岭东2公里小丘坡上。占地108亩。1970年建成投产,原名上饶地区基建局二工区家属工厂。1980年改为今名。职工220人。设3个车间。年产红砖600万块,产值45万元。
  江西乐平化肥厂 在接渡镇西北1公里乐安河北岸,乐(平)上(饶)公路贯穿其中。1966年始建,1968年竣工投产,隶属上饶地区轻化局,始称本名,俗称地区化肥厂。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轻化局管辖。占地294亩。职工520人,设5个车间。年产碳氨1万吨。
  饶建二公司 全称“上饶地区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环城北路东端、公安局西侧。1958年组建江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四〇二工区,常驻乐平。1962年改为省建三处三〇二工区。1968年体制下放,改称上饶地区基建局二工区。1971年易今名。占地4亩。职工367人。
  乐平汽车保养场 在县城西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956年上饶地区汽车运输分局在此组建303车队。1958年成立乐平汽车保养场。职工505人。负责承修上饶地区汽车,管理404、405、407三个车队。
  乐平汽车站 全称“江西省上饶汽车运输分局乐平汽车站”。在县城西缘站前路西端。占地21亩。1946年创办于转湾头,始称乐平县汽车代办站。1957年迁至蔡家桥北侧,次年改称本名。1978年从老汽车站迁此。属上饶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现每日有100余班客车运行,日平均旅客吞吐量5000余人次;驻地货车90余辆,日平均货运量900余吨。客货营业每日收入逾万元。
  涌山汽车站 全称“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涌山汽车站”。在涌山镇北侧黄(泥头)乐(平)公路与涌(山)横(山坞)公路交汇处,距县城32公里。1971年设站,始称涌山汽车代办站。1973年改称今名。属汽车运输区乡站。以载运旅客为主,兼营零担货运。每日有13班客车路过或在此发车,日平均旅客吞吐量为350人次。
  众埠汽车站 全称“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众埠汽车站”。在众埠街南边乐(平)弋(阳)公路东侧,距县城25公里。1956年建站,属汽车运输区乡站。现日客运有12班车,兼营零担货运。日平均旅客吞吐量约200人次。
  乐平县航运站 在县城沿河街中段。1952年由上饶地区航运分局创办。年客运量近2万人次。
  乐平县航运公司农场 在大红山西4公里乐安河畔。1956年建场,原为乐平县航运公司油桐基地。1970年改为乐平县水上运输处农场。1972年易名乐平县水上运输公司农场。1979年更为今名。职工8人。耕地30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县属企业
  乐平县石油公司煤球厂 在县城西北郊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1964年在乐平镇邹家创办,原名乐平县商业局邹家煤球厂。1969年迁此后改今名。占地13.8亩。职工21人。年产煤球0.2万吨。
  乐平县灯泡厂 在县城西北李家岭。1969年建厂。占地23亩。职工353人。年产灯泡480万只,产值180万元。
  乐平县粮食局第一制米厂 在县城李家岭西侧。1950年创办,原名中粮公司乐平县李家岭仓库。1960年更为今名。占地15亩。职工65人。制大米和饲料加工等,年产值376万元。
  乐平县水泥制品厂 在乐平镇邹家西南边乐安河畔。1968年建厂,原名乐平县电杆电线厂。1981年9月易为今名。占地15.8亩。职工40人。产电杆和拉丝,年产值25万元。
  乐平县水泥厂一工区 在涌山镇东北2公里鸡母山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1969年建厂,原名乐平县水泥厂。1979年12月接管80302部队水泥厂后,旋改本名。职工157人。年产水泥2万吨。
  乐平县水泥厂二工区 在涌山镇东3公里鸡母山北麓。197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0302部队在此建厂,因称80302部队水泥厂。1979年12月部队撤走,移交县水泥厂管理,改为今名。职工187人。年产水泥1.5万吨。
  乐平县供销社石灰厂 在涌山镇西南半公里鸡公山东麓。建国前,由私人集资建石灰窑。建国初,创办涌山乡石灰厂。1951年归涌山供销社管理,次年改属县供销社,命为今名。职工42人。石灰窑6座,年产石灰0.5万吨。
  乐平县肉类加工厂 在后港岭东偏南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977年乐平县食品公司在此创办。占地74亩。职工95人。设3个车间、4个办公室。以屠宰加工冷冻肉类为主,俗名冷冻库。
  乐平县棉棕陶器厂 在后港岭东偏南半公里皖赣铁路右侧。1971年建成投产,原名乐平县棉棕草蓆厂。1979年改称今名。占地19亩。职工42人。年产砂钵等陶器日用品40万件,产值10万元。
  乐平县砖瓦厂在墈上(村)南3公里乐安河东岸丘坡上。1952年由乐平县利民公司创办。1958年归县联社管理。1956年划归县工业局。占地150亩。职工36人。设车间2个。年产青砖800万块。
  乐平县船舶修造厂 在县城东南郊乐安河畔。1953年创办,始称乐平镇造船合作社。1958年改称现名,隶属县航运站,次年归县航运公司。1962年划入水上公社。1965年停办。1969年由县水上运输服务处复业。1979年复属县航运公司。职工97人。设6个车间。主要修造100吨以下的木船。
  乐平县煤渣砖厂 在接渡镇西北1公里,乐(平)上(饶)公路贯穿其中。1969年创办,1970年投产。全厂面积122亩。职工213人。设3个车间。年产煤渣砖500万块。
  乐平县氮肥厂 在接渡镇西偏南1公里乐安河北岸。占地70亩。1970年创办,当年投产,原名乐平县五七化肥厂。1979年改称现名。1982年停办。停办前职工328人,设4个车间,年产碳酸氢铵0.5万吨。
  乐平县东方红煤矿 在涌山镇东北1公里罗汉山南麓。1964年由五峰山垦殖场创办,命名东方红煤矿。1966年县工业局接管,更为今名。矿区面积1.4平方公里。职工305人。年产煤3万吨。
  横路煤矿 全称“乐平县横路煤矿”。在田里蔡家东北10公里华子峰南麓。1973年兴建,1975年竣工,1979年11月停办。隶属县煤炭局。原有干部职工186人,年产煤炭2万吨。
  叶家源煤矿 全称“乐平县叶家源煤矿”。在港口西偏北7.5公里。1970年7月创办,因矿井建于石下(村)附近,始称乐平县石下煤矿。经查地质资料,此地系叶家源煤田,1971年10月改称现名。矿区面积0.5平方公里。职工252人。年产煤3万吨。隶属县煤炭局。
  车溪粮站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车溪粮站”。在涌山镇东南5公里金坊桥北侧,涌(山)横(山坞)公路左边。1964年在车溪(村)设站。1970年迁现址。占地10亩。职工9人。
  南港粮站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南港粮站”。在南港村南半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职工12人。1958年设站。
  流芳粮站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流芳粮站”。在洺口西5公里乐安河北岸。1970年设站,居流芳浮桥北端,故名。职工5人。
  洄田粮站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洄田粮站”。在富家西北4公里洄田大桥西端。职工8人。1958年设站,因居洄田渡附近而名。
  鸣山变电站 全称“乐平县供电所鸣山变电站”。在港口西偏南6公里。1965年兴建,次年5月投入运行。地当鸣山西麓山坡上而名。占地5亩。职工18人。变压器3台,装机容量4600千伏安。由35千伏变10千伏。分别供应镇桥、港口、后港、塔前公社和县良种场、万年县石镇街中洲大队工农业用电。
  众埠变电站 全称“乐平县供电所众埠变电站”。在众埠街东北6公里后埠(村)附近。1965年兴建,次年竣工。占地8亩。职工17人。变压器2台,装机容量2000千伏安。由35千伏变10千伏。供应众埠、洛口、文山、凤凰山、十里岗、高家、红岩等社场工农业用电。
  虎山药场 全称“乐平县医药公司虎山药场”。在接渡镇东偏南10公里乐安河左岸。1959年县医药公司在此建场。1962年开始种药,因处虎山脚下而名。职工11人。药地184亩。主要产枳壳等。
  站前旅社 在县城站前路中段北侧。1971年由县饮食服务公司创办,地当县火车站前而名。占地4亩。职工13人。床位260张。
  乐平饭店 在县城西大街西端。1958年由县饮食服务公司创办。占地4.5亩。职工14人。床位170张。
  二轻局招待所 全称“乐平县第二轻工业局招待所”。在县城站前路东端。1981年由县二轻局创办。占地3亩。职工10人。床位130张。
  乐平县革命老根据地招待所 在县城西大街与环城北路交汇处。1955年由县民政局创办,原名乐平县农民招待所。1960年失火烧毁,1962年重修,改称今名。文革时更名乐平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二部。1978年复称今名。占地4.5亩。职工25人。床位220张。
  中共乐平县委招待所 在县城南大街磨角弯。1961年创办,始称本名。1971年扩建后,改称乐平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一部。1978年恢复原名。占地4亩。职工26人。床位203张。由县委办公室管理。
  服务大楼 在县城西大街与新建西路汇合处。1973年由县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集资建成。职工53人。内设旅社、百货部、副食品部、点心店、理发店等。
  乐平县百货商场 在县城南大街中段东侧。1952年在此设立乐平县百货公司。1978年扩建后改为今名。占地2亩。职工57人。经营百货,年利润25万元。
  乐平县贸易货栈 在县城南外街。1965年开办,始称柴炭仓库。1966年改建,设立日用杂品门市部。1980年5月改为今名。隶属县供销社土产公司。职工18人。经营副食品、农副产品及三类工业品。
  乐平县农资公司 全称“江西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乐平县公司”。在县城沿河街西端。1950年成立,原名乐平县加工厂。1952年改立利民公司生产资料仓库。1964年更为今名,亦简称县生资公司。职工98人。设有2个门市部,5座仓库和涌山石灰厂。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涌山粮管所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涌山粮油管理所”。在涌山镇东偏北半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1951年创办,因居涌山附近而名。占地37亩。职工40人。内设粮站,经营粮油购销与粮食加工。
  双田粮管所 全称“乐平县粮食局双田粮油管理所”。在田里蔡家北偏东1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79年创办,以在双田公社境内命名。职工15人。经营粮油购销。
  乐平县粮食局直属库 在县城西北郊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1956年兴建,原名乐平县第一粮库1979年改为现名。占地100亩。职工54人。仓库18座,为市、县重点粮库。
  社队企业
  乐平县铝材制品厂 在县城向北大道北端东侧。1981年从乐平镇橡胶厂分出,在此单独建厂,产青霉素瓶铝盖,故名。占地40.5亩。职工176人。年产值125.6万元。
  涌山公社农机厂 在涌山镇北偏东1公里鸡母山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5年立涌山林业中学。1970年林中迁车溪,旋立本厂。占地9亩。职工56人。设车间5个,修理农机和制造小型农机具,年产值11.9万元。
  共库综合厂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工程管理局综合厂”。在共库大坝脚下。1970年创办。占地3亩。职工55人。产漆包线盘、电表等,年产值18万元。
  崌山垦殖场纺织筒管厂 在小坑西偏南半公里铜鼓山南面山咀上。1976年建砂轮厂。1981年转产纺织筒管,旋改现名。占地3.6亩。干部职工58人。还经营发电、养蜂、加工猪棕等。年产值6.85万元。
  双田公社石灰厂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北侧。1968年由双田公社建厂。职工39人。大小石灰窑4座,年产石灰0.34万吨,年产值12.26万元。
  华家加工厂 在田里蔡家东南4公里田畈中。1957年创办,始称水轮泵发电站。1963年改为德明公社加工厂。1968年易为今名。职工43人。产花爆及加工粮油,年产值6万元。由双华大队管理。
  临港公社石灰厂 在临港东北5公里石山脚下。1967年由临港公社创办。职工35人。石灰窑5座,年产石灰600吨。
  十里岗垦殖场农机厂 在南港西北1.5公里低丘坡上。1962年创办,厂址原设在十里岗垦殖场大院内,1970年迁此。职工37人。主要产铁锅、小型农具,兼修运输车辆及其它农机。
  红岩垦殖场农机厂 在岩前西南侧岇山西麓。1974年创办。职工41人。设3个车间,修农机且管理红岩水电站,年产值10万元。
  浯口公社石灰厂 在浯口街北偏西7.5公里上边山南麓低丘坡上。1967年由浯口公社创办。职工16人。建石灰窑1座,年产石灰0.13万吨。
  高家公社石灰厂 在高家西4公里梅岩石山北麓乐(平)上(饶)公路南侧。1968年在梅岩大队十亩地创办,原名永红公社石灰厂。1972年迁此,改为现名。职工64人。建石灰窑7座,占地8.4亩。年产石灰近万吨,且产片石,利润6万元。
  梅岩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5公里石灰岩山北坡上。1974年由高家公社梅岩大队创办。占地3.3亩。职工19人。年产石灰0.27万吨,且产片石,产值8.8万元,利润1万元。
  杨家边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5.5公里石灰岩山南坡上。1979年由高家公社杨家边大队创办。职工17人。建石灰窑2座,年产石灰0.26万吨,还产片石,产值8万元,利润0.95万元。
  樟木里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8公里何树尖西南麓丘坡上。1976年由高家公社樟木里大队创办。职工13人。占地3.3亩。建石灰窑2座,年产石灰0.22万吨,还产片石,产值7.26万元,利润0.9万元。
  庄泉大队石灰厂 在高家西偏南7.5公里何树尖西南麓丘坡上。1971年由高家公社庄泉大队创办。占地5.3亩。职工24人。建石灰窑4座,年产石灰3.5吨,产片石,年产值11万元,利润1.5万元。
  众埠公社石灰厂 在众埠街南偏东7.5公里芙蓉山东北麓。1957年创办,原名秧畈石灰厂。1970年改为现名。职工50人。有石灰窑3座,年产石灰0.3万吨,产值10万元。
  高家公社砖瓦厂 在高家西3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左侧丘坡上。1976年由高家公社创办。职工17人。建砖瓦窑1座,附设农林场,年产青砖40万块,青瓦80万块,茶叶40担,利润0.6万元。
  官山砖瓦厂 在镇桥镇南偏东2公里小丘坡下。1955年创办。占地30亩。职工21人。建砖瓦窑2座,年产青砖90万块,产值4.5万元。 富家坞砖瓦厂 在南港南偏东6.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右侧。1964年创办。职工48人。建砖瓦窑1座,年产青砖5万块,青瓦70万块,年产值1.5万元。
  观峰船厂 全称“镇桥公社观峰船厂”。在镇桥镇西偏南5.5公里乐安河畔,乐平与万年交界处。1972年创办,次年投产。职工51人。耕地30亩。修造100吨以下的木船,兼种水稻,年产值10万元。
  南港瓷厂 全称“乐平县南港瓷厂”。在南港西偏南1公里长乐水南岸低丘坡上。1980年由十里岗垦殖场筹建,当年投产。职工120人。建有3座瓷窑。8个车间,年产瓷面砖70万块,产值10.5万元。
  科山煤矿 全称“乐平县科山煤矿”。在月山西南3.5公里,塔(前)科(山)公路贯穿其中。1966年由科山垦殖场创办。占地约150亩。职工164人。年产无烟煤0.7万吨。
  麻姑路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沿沟大队麻姑路煤矿”。在涌山镇北偏东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建国前由私人开办炭窑。1956年沿沟高级社开办小煤矿。1958年易为今名。矿区面积9亩。职工160人。年产煤2万吨。
  夹口岭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夹口岭煤矿”。在涌山镇北偏东3公里山坞中。1980年涌山公社在此两山之夹口处建矿。矿区面积15亩。职工230人。年产煤0.8万吨。
  王家桥煤矿 全称“涌山公社王家桥煤矿”。在涌山镇北1.5公里山谷中。1977年涌山公社在王家桥建矿。占地15亩。职工263人。年产煤5万吨。
  涌山公社五一煤矿 在涌山镇西3公里南山岭西北麓。1963年由五峰山垦殖场长松岗分场建矿,原名长松岗分场煤矿。1968年由刘家大队管理,改称下山煤矿。1970年归涌山公社开办,正当“五一”节开矿,遂改现名。占地面积750亩。职工150人。年产煤2万吨。
  后港公社煤矿 在后港岭西6.5公里低丘坡上。1970年兴建,次年投产,原名五七煤矿。1974年易今名。职工316人。年产烟煤1.6万吨。
  浯口公社煤矿 在浯口街东南4公里小院前(村)南边小丘坡上。1976年创办。职工70人。设计年产烟煤1万吨。
  下冲坞煤矿 全称“乐平县双田下冲坞煤矿”。在田里蔡家北偏东10公里下冲坞顶端。1968年由双田公社建矿,次年竣工投产。职工92人。年产煤1.6万吨,年产值38.4万元。
  港口煤矿 全称“乐平县港口煤矿”。在港口西偏北7.5公里低丘坡上。1969年由港口公社兴建,次年投产。职工152人。年计划产煤1万吨。
  陈家煤矿 全称“乐平县礼林公社陈家煤矿”。在礼林西偏南5.5公里小丘坡上。1970年由礼林公社与洄田公社合办,次年投产,以筹建处设在礼林公社陈家命名。职工214人。年产煤1.8万吨。
  十里岗垦殖场瓷土矿 全称“乐平县十里岗综合垦殖场瓷土矿”。在南港东偏南半公里长乐水南岸。1958年由洺口公社创办,地当丰源山,始称丰源瓷土矿。1961年改为今名。职工341人。设车间3个,年产瓷土0.36万吨,产值29.5万元。
  南岸山林场 全称“涌山人民公社南岸山林场”。在涌山镇南偏东半公里小丘坡上。1972年建场,地当南岸山而名。职工79人。营林1.5万亩,还种茶叶、育苗圃。
  五峰山林场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五峰山林场”。在坝首东偏北3公里山坞中。1960年创办,原库名共林场。1962年划归涌山区五峰山垦殖场,旋改今名。1968年复归共库工管局,袭用原名。共有54户。营林2.9万亩,兼种稻谷。
  岩口林场 全称“双田人民公社岩口林场”。在田里蔡家东北11公里华子峰南麓。1964年双田公社在岩洞口建林场。职工19人。育林1万亩,其中果树林50亩,还建砖瓦窑1座,年产值1万元。
  鸣山林场 全称“港口公社鸣山林场。”在港口西偏南6公里。1964年由港口公社在鸣山西北坡上建场。职工54人。山林1000亩,水田71亩。栽培杉木、毛竹、油茶、花果、水稻。有砖瓦窑2座。
  金鸡山林场 全称“接渡人民公社金鸡山林场”。在接渡镇南偏东4.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小丘坡下。1965年由接渡公社创办,地当金鸡山而名。职工19人。育杉木林3000亩,油茶林1000亩等,还产板栗、稻谷。
  镇桥公社青妇林场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低丘坡上。1976年镇桥公社组织青年妇女在此开荒造林。职工12人。山林面积460亩。
  南山林场 全称“众埠人民公社南山林场”。在众埠街东14公里南山水厍西部大柴坞中。1964年由众埠公社建场。职工40人。育林2500亩,兼管理南山水库。
  宝山茶场 全称“洺口人民公社宝山茶场”。在洺口东北3公里小丘西坡下。宋代,此地曾建宝胜寺,因语音讹传为宝山寺(现已倒塌)。1064年镇桥公社移民建新山村,称宝山寺。1980年洛口公社建茶场,易今名。全场20户。种茶叶300亩。
  莲花山果场 全称“语口人民公社莲花山果场”。在浯口街南偏东4.5公里红壤丘坡上。1977年由公社建场,以处莲花山得名。职工7人。果地750亩。种有桃、梨、桔、枇杷与茶叶等。
  象山茶果场 全称“镇桥人民公社象山茶果场”。在镇桥镇东偏南2.5公里象山坳内。1979年由镇桥公社建场。职工35人。山林面积1380亩,其中茶地1030亩,果园350亩。种有桃、梨、长生果、柑桔等。
  涌山公社畜牧场 在涌山镇北偏东1.5公里鸡母山西北麓。建国前为私人果园,原名花果田径。1962年由涌山公社建场,改为今名。耕地83亩。职工9人。以养猪、鹅为主,还种蔬菜。
  港口公社畜牧场 在港口西偏北10公里小丘坡上,西北靠波阳,田(畈街)乐(平)公路从场区经过。1977年由港口公社建场。职工98人。耕地800亩,油茶200亩,茶叶700亩。养牛、猪、鸡、鸭等家禽,且附设旅社。
  双田公社养猪场 在田里蔡家东1公里大山南麓。1969年建场。职工46人。耕地28亩。养猪150头,还产花爆,种水稻,年产值4.5万元。
  豺狗坞养猪场 在镇桥镇东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左侧。1968年由镇桥公社在豺狗坞建场。职工26人。耕地110亩。养猪兼种田,主产水稻。
  乐平县良种场畜牧水产分场 在县良种场东侧小丘坡上。1981年成立。干部职工52人,水产面积50亩,年产鱼苗88万尾,畜牧业以养免、养猪为主。
  乐平县良种场良种分场 在洪家山偏北半公里小丘北坡下。1981年创办。干部西职工76人。耕地面积400亩。以培育水稻良种为主。
  共库水产养殖场 在共库坝首西南侧涌(山)横(山坞)公路旁。1960年创办。职工64人。养殖面积118.9亩,耕地10亩。以养鱼和孵化鱼苗为主,还养猪。
  崌山垦殖场水产场 在小坑西1.5公里大坑口水库东端小山西麓01972年建场。4个生产队,21户,73人。耕地7亩,鱼池20亩。以养鱼管水为主。
  猫头山农场 全称“崌山垦殖场猫头山农场”。在小坑东南2.5公里山坞中。因处猫头山附近而名。1960年由共大乐平分校创办。1981年划归崌山垦殖场。全场4个生产队,13户,76人。耕地260亩,茶地200亩。主产稻谷。
  蔬菜公社农场 在墈上南偏东4公里小丘坡下。职工37人。耕地230亩。种水稻和经济作物,兼营林业。1977年由蔬菜公社创办。
  寺山农场 在镇桥镇东偏北5.5公里乐安河左岸小丘南坡下。1961年创办,原名镇桥公社农科站。1964年改建农场,因居寺山脚下而名。职工16人。耕地43亩,林地80亩。产稻谷、油料和蜂蜜。
  红山农场 全称“镇桥人民公社护里大队红山农场”。在镇桥镇东偏北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左侧丘坡上。1970年创办,此地泥土呈深红色,故名。职工20人。耕地18亩,砖瓦窑1座。种水稻、棉花,且烧砖瓦。
  塔山大队农场在镇桥镇东偏北9公里小丘西坡下。1966年建场,原名民兵连农场。1962年改为现名。12户,76人。耕地121亩。种水稻、棉花等。隶属镇桥公社。
  护里大队农场 在镇桥镇东偏北3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右侧小丘坞口。1958年由护里大队移民建场。15户,106人。耕地107亩。种水稻、棉花等。隶属镇桥公社。
  张家农场 在镇桥镇南偏西5公里乐平与万年两县交界处小丘坡上。1958年创办。职工20人。耕地310亩。种水稻。隶属镇桥公社张家大队。
  礼林公社良种场 在礼林南偏西2公里安殷水南侧小丘坡上。1973年由江维厂建知青农场。知青安置后,1981年改为现名。职工22人。耕地102亩。主要培育水稻良种。
  镇桥公社知青综合场 在镇桥镇南偏东3公里低丘坡上。1975年由乐平汽车保养场创办。1979年划归镇桥公社。职工44人。耕地面积75亩。产花爆,种水稻、棉花等。
  塔前公社知青队 全称“塔前公社知识青年创业队”。在塔前北偏东2公里小丘坡上。1976年创办,安置上海知识青年。1979年知青安置回城。现有职工14人。茶地379亩,垦荒108亩。设养猪场、油坊,兼种旱粮。
  蔬菜公社服务大队 在墈上南2公里塔山西麓乐安河畔。1975年由蔬菜公社创办。占地1.5亩。职工120人。从事人力车搬运和水上运输。
  蔬菜公社基建队 在墈上南2公里塔山西南麓乐安河畔。1978年由蔬菜公社组建。占地1.5亩。职工72人。经营建筑业。
  共库农机站 全称“共产主义水库工程管理局农机站”。在共库坝首北半公里。1979年创办。职工8人。有汽车2辆、推土机2台等,经营运输、农机修理。
  江西东风制药厂
  江西东风制药厂(简称东风药厂)在县城东北郊,居人民大道东端南侧康山西北麓,东风路穿过厂区连通人民大道、观音泉路。全厂有2514人,其中科技人员56人,行政管理人员90人。除少数回、满民族外,均汉族。下设5个车间,19个科室。厂内有医务所、学校、电影院、粮站、商店等。
  东风药厂因生产各种抗生素,且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命名。1965年在江西省第二指挥部国防工办领导下,由上海化工局医药工业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和主要生产技术力量,进行基建施工,于1966年底竣工投产,为华东三线建设项目。国家共投资1064万元。1971年划归乐平工管区。1972年属省轻化工业局。1980年改属省医药管理局。1983年起由省医药总公司管理。
  东风药厂原设计生产能力为普鲁卡因青霉素原药20吨/年、成药6000万支,后增加了灰黄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玻璃瓶等品种。各种抗生素均采用生物发酵、化学反应等方法制取,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疗效高,副作用少。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各种炎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东风药厂是江西省一座先进的大型医药工业企业。拥有1294台(件)设备,多数为国产。管道总长两公里,各类阀门近6000只。锅炉四台,总蒸发量21吨/时。由乐平发电厂供电,变压器总容量为3740千伏安。装有14TD深井泵三台,供水流量320吨/台时。并有烟囱除尘、煤炭软水化验、油水分离器等排污设施。近年来,研制成功一套由电脑控制的自动流入加糖装置,并应用到生产中,使青霉素发酵单位创全国最高水平。
  建厂十四年来,抗生素原药产量提高了5.5倍,针剂、玻璃瓶增加了一倍多,年产值近四千万元。上缴国家税收、利润约为当初投资的8.3倍。生产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它的建成,填补了江西医药工业的空白。
  江西维尼纶厂
  江西维尼纶厂(简称江维厂)位于县城南6公里,居乐安河东岸塔山南麓与嶂岭山北麓之间,处蔬菜、镇桥、礼林公社交界地区,北靠江西东方红电化厂,西邻县砖瓦厂,南连垱岭水库。占地面积1309亩。
  江维厂于1971年8月始建,1981年元月投产。为省纺织局直属企业,因产维尼纶短纤维而得名。现有干部职工31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人。设有三个生产车间(电石、有机、维尼纶车间)和六个辅助生产车间(锅炉、动力、电气、仪表、机修车间和运输队)。少量的设备从日本进口,大部分为国产。年产维尼纶0.7万吨,中间产品电石3.6万吨,聚乙烯醇1.0万吨等。年产值3300万元。
  江维厂西濒乐安河,有两条公路从厂区穿行,距皖赣铁路库前站仅2.5公里,并设铁路专线直通厂内,水陆运输便利。厂内附设有粮站、商店、邮电所、招待所、银行分理处、医院、学校等。
  江维厂属大型化纤生产联合企业。生产的化纤相当于2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它的建成,为江西抚州纺织厂、井岗山纺织厂、九江国棉二厂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加快了发展江西纺织工业的步伐。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简称乐平矿务局)在后港公社境内,地处南(昌)张(王庙)公路、皖赣铁路西侧高家山,离县城2公里。占地181亩。有149户,658人。设26个职能处、室,附设商店、医院、邮电所、学校等单位。
  乐平矿区是江西省煤炭主要产地之一。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分布面广,储藏量多。主含侏罗纪安源煤系(T3)和二迭纪乐乎煤系(P2),其中以乐平煤系著称全国。有焦煤、瘦煤、贫煤、气煤、气肥、无烟煤等品种。
  据同治版《乐平县志》载:早在唐末就有民间小煤窑开采。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集团在鸣山先后办有“鄱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新乐企业公司”、“江南煤矿公司”进行掠夺性开采。建国后省地质勘探队(456队、223队、195队)先后在桥头丘、鸣山、官睦岭、万山、涌山等地进行普查勘探。1960年始设乐平矿务局,属省煤炭工业局,管理鸣山煤矿和钟家山煤矿。1962年撤销乐平矿务局。1971年设乐平工管区。1973年恢复乐平矿务局,仍属省煤炭工业局,管理鸣山、钟家山、桥头丘、涌山煤矿和机修厂。1979年将涌山煤矿划分为沿沟、仙槎、涌山煤矿;同时将景德镇地方铁路局划入,改称为乐平矿务局铁路管理处。1980年9月将桥头丘煤矿二号井改为万山煤矿。现在乐平矿务局管理沿沟、仙槎、涌山、鸣山、桥头丘、钟家山、万山煤矿以及铁路管理处、机修厂、汽车修理厂、水泥厂、救护大队、勘探队、干校、职工子弟中学、职工医院、仙槎林场等单位。1982年全局职工14807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654人,工程技术人员269人。
  乐平矿务局所属各矿建矿以来,工艺、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劳动条件不断改善,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矿多为高瓦斯中小型矿井,有斜井、立井、平峒暗斜井。五十年代矿井多采用高落式、残柱式,用手镐挖煤,除部份大巷是人力推车外,均为人力拖煤,劳动强度大。近二十年来,逐步采用走向长壁式,斜切爆破式,用凿岩机打眼放炮落煤,由人力扒装改用粑斗装岩机、剷斗机装岩扒装,还使用了刮板输送机、架线式电动车及蓄电池电机车运输。排水、通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矿井扇风量有所增大,矿井排水容量最高时达440千瓦,扬程362米。工作面用坑木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同时还采用了光爆锚喷掘进施工技术和工艺。
  乐平矿务局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工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很重视。设有安全监察局,各矿亦设安全监察处,并均配有瓦斯检查员、安全检查员、工程质量验收员,建有探水队、瓦斯抽放队。井下使用了防爆电器设备。全局办起了三所完全中学、五所初级中学。各矿均有小学、医院、俱乐部、电影院。
  乐平矿区初步探明总储量在2亿吨以上。1982年产煤134万吨,总产值3392万元。多年来,为景德镇各瓷厂、乐平电厂、景德镇电厂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燃料和赣东北地区的生活用煤,加快了陶瓷工业和电力建设的步伐,方便了群众生活。
  赣东北供电局
  赣东北供电局在县城东部观音泉路中段两侧,东临石油公司加油站、电视转播台,西靠乐平气门厂。占地面积74亩。设有16个科室及修试所、调度所、高压工区、汽车队、金工车间等单位。全局干部职工74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10人,工程技术人员45人。
  赣东北供电局成立于1970年6月1日,隶于江西省水利电力局。原设在乐平电厂生活区,1972年迁现址。管理乐平供电所、景德镇供电所、弋阳供电站、波阳供电所、修试所、高压工区。1971年弋阳供电站改称弋阳供电所。1972年增设汽车队。1976年乐平供电所改称乐德供电所。1977年初景德镇供电所分出另立景德镇供电局,同年弋阳供电所改称弋横供电所,乐德供电所改称用电管理所。1978年用电供电所改为乐万供电所。1981年增设调度所。
  赣东北供电局是电力管理的主要企业,担负着上饶地区大部份县市的电力输送、配电及用电管理工作。在中调的统一指挥下,领导地区供电系统电力运行、操作、控制,并负责变电设备安装,检修及负荷潮流的分布等工作。全局共管理110千伏变电站9个,35千伏变电站12个;110千伏线路13条,35千伏线路13条,6.3千伏线路4条,10千伏线路13条。线路总长780公里。并入南昌电网运行,总容量27万千伏安,年供电量五亿度。营业额达四千万元,利润450万元。
  该局工艺技术较先进。除拥有转向硬梯、拔销器、过线器等先进工具外,并能应用环氧树脂修补水泥杆纵向裂纹、接地钢筋爆破压接、空中更换导线爆破压接、真空滤油、接地故障自动检测等先进技术。在带电的情况下可完成更换架空地线、跨越加设母线、挂阻波器、短接110千伏油开关等高难度技术工作。研制的叶家变电站35千伏电压互感器消谐装置和送电线路杆塔岩石装置获省科技成果奖。
  赣东北供电局为上饶地区安全、经济、合理地使用电能,确保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连续性,为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学技术
  乐平县气象站 在县城北郊。1956年创办于观音泉,原名乐平气候站。1957年迁此,1959年改称乐平县气象站,次年更名乐平县气象服务站。1968年又改乐平县水文气象站。1971年复称乐平县气象站。1980年易名乐平县气象局。1983年改称今名。占地3亩。科技人员9人,下设两个气象哨所。从事气象观察与天气予报。
  乐平生物站 全称“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乐平推广站”,亦称“乐平县多种经营试验推广站”或“乐平县生物研究所”。在县城东北郊康山东南麓。1969年创办乐平师范农场。1979年改立乐平县农科所。1982年改为本名。原以农业科研为主,现改为试验、生产、推广实用菌(香菇、平菇、凤尾菇等)、甜叶菊,引种猕猴桃。有科技人员3人,职工28人。
  虎山水文站 全称“江西省乐平虎山水文站”。在凤凰山垦殖场境内虎山东南麓乐安河畔石里(村)旁。1952年4月由省政府水利局设站。工作人员12人。主要从事水文观察与水文予报。
  乐平镇农科所 全称“乐平镇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县城人民大道中段北侧。1958年创办乐平镇综合加工厂。1964年改立乐平镇棉种场。1969年起改称本名。有71户,210人。耕地349亩。设科研队、养猪场、加工厂。主要从事农业科研,产棉花、稻谷、花生。
  科山垦殖场农科站 在月山南2.5公里塔(前)科(山)公路右侧山脚下。1963年建科山养猪厂。1965年改为科山花果队。1969年易名科山综合队。1971年改立科山农科所。1981年易为今名。有21户,82人。耕地67亩,花果园40亩。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双田公社农科所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2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小丘东坡下。1976年由双田公社创办。技术人员2名,干部职工11人。耕地61亩。主要培育水稻良种,推广杂优。
  洺口公社农科所 在洺口北3公里官(庄)洺(口)公路东侧小丘南坡下。1979年由洺口公社创办。技术人员4人。花果150亩,油茶林240亩,水田4亩。从事农业科研,兼营果茶林。
  众埠公社农科所 在众埠街南偏东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58年创办红旗猪场。1965年改建秧畈公社农业中学。1968年又改众埠公社拖拉机站。1970年始建众埠公社农科所。1979年改立众埠公社兽药厂,未几迁众埠街,旋复称今名。农技员3人,职工13人。耕地92亩。从事农业科研。
  文山垦殖场农科所 在黎家桥西偏南2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南侧低丘坡上。1975年创建于大岭背,1981年迁现址。农技员4人。耕地8亩。培育、推广水稻良种。
  崌山垦殖场林科所 在小坑东南2公里崌山南麓小山岗上。1980年元月创办。技术人员3人,22户,132人。耕地46亩,林地2050亩。从事林业科研,兼营林与种田。
  勤俭水库灌区工程管理局在洄田公社富家北偏东3公里勤俭水库西边的丘坡上。1979年成立。隶于县水电局。干部职工38人。耕地364亩。以管理勤俭水库为主,兼搞多种经营。
  文教卫生
  乐平中学 详见《江西省乐平中学》一文。
  乐平县第二中学 在县城向北大道北端西侧。1971年3月建校,原名乐平镇“五七”中学。1977年改名乐平镇中学。1981年8月更为现名。占地60亩。教职员工107人,学生1968人。高中13个班,初中20个班。
  乐平县第三中学 在崌山垦殖场境内,居段家北半公里项(家庄)阳(山岗)公路右侧。1958年7月30日在小坑创办,原名崌山劳动技术学校,同年更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崌山分校。1973年2月又改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乐平分校,同年10月迁此。1981年7月撤销共大乐平分校,更为今名。占地15亩。教职员工41人,学生256人。设3个初中班。有耕地220亩,茶地300亩。
  沿沟煤矿中学 在涌山镇北偏东4.5公里小丘南坡下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1975年9月建校,原名江西省涌山煤矿中学。1979年10月改称今名。高中班5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4人,学生543人。属职工子弟学校,隶于乐平矿务局。
  涌山中学 在涌山镇南偏东1公里小丘坡上。1969年建校于官口新农村,原名涌山“五七”中学。1976年迁此,改称今名。占地90亩。设7个初中班。教职员工26人,学生345人。属全日制初级中学。
  塔前中学 在塔前南偏东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小丘南坡下。1969年10月从塔前迁此建校。占地111亩,另有耕地86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34人,学生279人。
  临港中学 在临港东偏北7公里古(田)官(庄)公路北侧山脚下。1959年创办于临港。1961年迁下石(村),1967年再迁此。占地15亩。设初中班8个。教职员工24人,学生393人。
  高家中学 在高家东南面乐德铁路北侧低丘坡上。1969年建校,原名高家五七中学。1972年易为今名。设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27人,学生321人。附设农场有耕地20亩。
  新乐中学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清末建校,原名育英小学。1949年改称新乐小学。1970年创办高中、初中,遂易今名。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0人,学生615人。
  浯口中学 在浯口街东侧黄土岗上。1978年创办。占地20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24人,学生343人。
  鸣山中学 在港口西偏南6公里田(畈街)乐(平)公路南侧低丘坡上。1969年下半年建校。占地35.5亩。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63人,学生520人。另有耕地30亩,砖瓦窑2座。
  蔬菜中学 在墈上东南3.5公里小丘西坡下。1971年创办,原名蔬菜公社五七中学。1976年改为现名。占地30亩。设初中班4个。教职员工19人,学生150人。
  洺口中学 在洺口西半公里低丘南坡上。1959年建校,始称本名。文革中易名洺口五七中学。1979年改为洺口公社中学。1980年复称原名。占地20亩。设初中班6个。教职员工26人,学生335人。
  镇桥一中 全称“镇桥公社第一初级中学”。在镇桥镇南偏东2.5公里低丘坡下。1962年创办于镇桥镇,始称镇桥中学。1968年迁此,沿用原名。因地当官山,习称官山中学。1981年8月因撤销高中,旋改现名。1982年设初中班14个。学生640人,教职员工49人。校园占地44亩,另有耕地46亩。
  礼林中学 在礼林南偏西1公里渡(头)洄(田)公路东侧平畈中。1969年创办,原名礼林公社五七中学。1973年改为今名。占地21亩,另有耕地20亩。设初中班9个。教职员工32人,学生483人。
  众埠中学 在众埠街西偏南半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低丘坡上。1958年创办。占地50亩,另有耕地52亩。设高中班4个,初中班7个。教职员工45人,学生536人。
  洄田中学 在富家西北3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中。1975年创办。设初中班5个。教职员工21人,学生172人。
  科山中学 在月山南1公里天门岗北麓。1969年建校。设初中班3个。教职员工11人,学生93人。有耕地8亩。
  文山中学 在黎家桥西偏南1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北侧小丘坡下。1974年创办于黎家桥,原名黎家桥中小学。次年与小学划开迁此地,成立文山中学。设初中班4个,高中班2个。教职员工15人,学生233人。
  红岩中小学 在岩前石壁山西南麓。1964年建成红岩小学。1970年增设初中班,改为今名。占地18亩。设初中班4个,小学班5个。教职员工27人,学生400人。
  共库中小学 在共库坝首北偏西1.5公里山坞中。1960年创办,原名共库小学。1972年改称今名。占地15亩。设初中班3个,小学班5个。教师18人,学生243人。
  乐平镇第一小学 详见《乐平镇第一小学》一文。
  涌山小学 在涌山镇东偏北侧。1963年建校。占地22.5亩。设20个班。教职员工45人,学生1070人。
  金山小学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金银山东坡下。1953年创办,原名金银小学。1972年增设初中班,改称金山小学。1981年撤初中班,旋改今名。教职员工14人,学生300人。
  新庄小学 在礼林东偏南3.5公里小丘南坡下。1968年创办,因居新庄附近得名。设3个班。教职员工7人,学生96人。
  乐平县粮食局职工学校 在县城东北郊洪塘东南侧低丘坡下。1968年乐平县革命委员会在此创办知青学校。1972年由县粮食局接管。先后改为养猪场、酒场、五七干校。1980年改为今名。占地50亩。设一个班,负责职工业务培训,每期学员30至60人。现有职工20人,管理人员5人。
  中共乐平县委党校 全称“中国共产党乐平县委员会党校”。在县城东北郊观音泉旧址。1950年始建于儒学里,原名中共乐平县委训练班。1954年迁至老营盘(今为民机械厂家属区),改称今名。1971年迁此。占地39.6亩。教职员工20人。设办公室、教研组、资料室,负责培训县内党的基层干部。
  乐平县文化馆 在县城西大街西段南侧。建国初接管旧民众教育馆。1950年改称乐平县人民文化馆。1958年与图书馆合并,统称现名。1969年并入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又改县文化图书馆。1979年复称现名。院内有县图书馆、文化陈列室。职工23人。
  乐平县赣剧团 在县城西大街中段南侧。1950年创办,原名乐平剧团。1957年改称现名。1965年又改乐平县剧团。1969年更名乐平县文艺宣传队。1972年易名乐平县文工团。1978年复称现名。演职员78人。剧场可容观众1012人。
  乐平县人民电影院 在县城南门桥南端。1951年建于何家台,1959年迁此。占地4.2亩。职工20人。可容观众1250人,年票房收入21万元。
  乐平县人民医院 在县城东大街中段北侧。1932年始建,原名县诊所。1933年改立乐平县卫生院。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迁现址,易名乐平县医院。1968年改称现名。文革中改为乐平县第一人民医院。1983年复称现名。占地7亩。医务人员182人。设6个科室和1个住院部。
  乐平镇卫生院 在县城新北街中段西侧。1950年由社会名老中医组建,名为乐平镇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改名乐平镇健群诊所。1957年易名乐平镇中医合作社,次年改称乐平镇中医院。1983年改为现名。医务人员10人。设5个科室与住院部。
  乐平矿务局职工医院 在涌山镇东北4.5公里小丘南坡下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9年创办,原名涌山煤矿职工医院。1979年4月直属乐平矿务局,旋改现名。占地30亩。医职员工102人。设9个科室与住院部,病床百余张。
  涌山公社卫生院 在涌山镇东南1公里小丘南坡上。1962年在枫林创办。1978年迁此。占地14亩。设5个科室和住院部,医职员工17人。病床50张。
  乐平县皮肤病防治所 在礼林西北5公里七马岭北麓栽禾峰水库边。1969年创办,1970年接受病员。占地14亩。医务人员7人。专治麻疯病,俗称麻疯医院。
  其它
  乐平县殡仪馆 在县城东北郊小丘南坡上。1970年由县民政局始建,1971年竣工。占地52亩。职工14人。受理遗体火化,俗称火葬场。院内驻有乐平县福利羊毛衫厂。
  马家养路队 在塔前南偏东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55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驻马家(村)得名。职工7人。负责维修管理附近9.5公里柏油公路。
  岩口养路队 在田里蔡家东北11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69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在岩口创办。职工10人。养路范围:北至月形岭,南达上河茶亭。
  龙珠养路队 在田里蔡家西南1.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1969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建,地当龙珠(村)西侧得名。职工11人。养路范围:北至茶亭,南至大田,长8公里。
  后港油路队 在后港岭北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71年创办,原名后港养路队。1979年改为现名。隶属乐平县公路段。占地14.5亩。职工23人。负责养护乐平至万年、乐平到波阳公路,长35公里。
  鸣山养路队 在港口西偏北6.5公里田(畈街)乐(平)公路左侧。1967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居鸣山煤矿附近得名。占地1亩。职工11人。养路范围:东起张家桥,西至乐平与波阳县界。
  接渡养路队 在接渡镇西北1.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1954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靠近邱家山,原名邱家山养路队。1960年改称现名。占地1亩。职工14人。负责养护乐(平)上(饶)公路(乐平至后朗一段)和乐(平)弋(阳)公路(乐安河北岸1公里)的路面。
  姜家养路队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60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居姜家(村)而名。占地3亩。职工8人。负责养护乐(平)弋(阳)公路(乐安河南岸至花亭上)。
  镇桥养路队 在镇桥镇南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1960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创办,因靠近镇桥镇而名。职工11人。养护范围:南至乐平与万年县界,北达渡头,长10公里。
  下湾养路队 在众埠街西北4.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1953年由乐平县公路段在众埠街成立,原名众埠养路队。1960年为了便于管理,分立接渡、姜家、下湾、高桥四个养路队。职工10人。养护民兵水库花亭至众埠街公路,长8.7公里。
  高桥养路队 在众埠街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1960年创办,因靠近高桥(村)得名。职工9人。养护众埠街至河东抽水机站一段公路,长8.7公里。
  共库涌山管理站 全称“乐平县共产主义水库涌山管理站”。在涌山镇南偏东半公里的丘坡上。1970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近涌山镇而名。职工27人。负责附近5公里内的渠道、渡槽维修管理,以及灌区用水。
  共库三百分管理站 在新金鹅山北4.5公里笔架山南麓红壤丘坡上。1965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当三百分山,故名。全站12人。负责维修岐山(村)至何头(村)长4.5公里的共库干渠,以及浯口、接渡、梅岩三个社场和双田公社范家大队部分农田灌溉。
  共库马拉山洞管理站 在涌山镇西偏南4公里山坞中。1961年由共库工管局建站,地当马拉山北麓而名。职工10人。负责管理共库总干渠上的一条隧洞——马拉山洞,以及附近农田灌溉。
  共库灌区管理总站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3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1979年由共库工管局设总站,下设涌山、马拉山洞、耆德、童家、三百分、程家边、乐平镇、龙塘、胡桐、塔前、大、上河等12个管理站。职工36人。负责共库灌区渠系工程管理维修和输水。
  礼林渠管理站 全称“勤俭水库灌区工程管理局礼林渠管理站”。在礼林西偏南2公里安殷水曲流凹岸。1957年建站。占地3亩。职工6人。管理礼林拦河坝和灌溉渠道。
  乐平县水产场 在接渡镇东南9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民兵水库坝脚下。1959年创办,原名乐平县民兵水库垦殖场。1963年改称今名。职工99人。水面养殖面积1650亩,耕地132亩,茶地40亩,杉木林10亩。以养鱼为主,兼营农林。隶属县畜牧水产局。
  万山果场 全称“乐平县万山果场”。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西侧万山东南麓。37户,193人。耕地194亩,果园60亩。产稻谷、梨、长生果等。1961年建场,隶属县农业局。
  江西省乐平中学
  在县城东北郊一公里处的红壤丘坡绿荫丛边,耸立着一幢幢崭新高大的楼房,密布着一排排宽敞的教室和宿舍。这就是县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乐平中学。
  乐平中学前身——乐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28年秋,最早校址设在县城儒学里(今中共乐平县委会大院),由当时县府拆除孔庙旧殿,建三层楼房一幢,招初中生两班,计一百人。1929年又招生两班。1930年因连年战事停办。1939年11月恢复办校,校址仍设原处,后因避日寇飞机轰炸,一度迁往农村,设临港祠堂内。1941年迁回县城,先立在北门老营盘(今为民机械厂家属区),后迁城东北郊红壤丘坡绿林处(原称大麻疯棚),兴建了几幢平房。1945年秋,因乐平县立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到外地考升高中不方便,经由当时的县府召集各界要人合议,决定创设高中部,并定名乐平中学。
  建国前,乐平中学规模一直很小,设备简陋,师生人数最多时,总共才四百余人。而当时入校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大多为城乡富家子弟。学校领导权,操纵在乐平豪神蔡嘉厚、段定乾等人手中。他们利用办教育的机会,不断向师生灌输反动思想,进行反动宣传,禁止师生阅读革命书籍,迫害进步青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的时候,他们又制造了“火烧乐平中学大礼堂”事件,煽动“反共”情绪,并借此制造白色恐怖,镇压进步师生。
  建国后,乐平中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日趋完善,师生成倍增加,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1959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故又称“江西省乐平中学”。到1966年前,除本县学生外,还有德兴、万年、婺源、余干等县不少学生来校就读高中。高考成绩曾多次名列全区前茅。“十年内乱”时期,乐平中学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校舍被占用,教师遭下放,规模缩小,教学质量降低。1977年后,学校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全校现有高中12个班,学生642人;初中18个班,学生1052人,教职员工129人。学校新建了三层办公大楼,四层教学实验、图书阅览大楼,以及可容纳近三千人开会和雨天上体育课的高大宽敞的大礼堂兼体育馆;教室、宿舍面目焕然一新。现在图书馆藏书已达三万余册,并订有全国各种期刊330种,报纸51种。有全新的电化教学设施,为供教学用的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幻灯机。有大型精密仪器,如气垫异轧、平波器。全部演示实验可同时分20个组进行。体育设备也很齐全,晴雨天都能进行训练和锻炼。
  乐平中学,从创办至今四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建国后,输送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深造的就有几千人。有不少人已为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人才。
  乐平镇第一小学
  乐平镇第一小学,又称大寺上小学,是县城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1921年创建时专招女生入学,始称乐平县立女子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又增办女子缝纫职业班,更名为女子职业学校。1949年,乐平解放后,女职班并入北门小学,学校因立于大寺上,遂改名大寺上小学。
  大寺上小学于1963年被乐平县人民委员会定为县重点小学。1968年更名为卫东小学。1978年1月始改今名。1965年陆续从大寺上迁至现址。
  第一小学位于县城新北街。全校占地面积约13亩。建有教学大楼一幢,教师住宅大楼一幢,教室30多间,大礼堂1幢,以及家属宿舍3幢。现有24个班,在校学生1515人,教职员工55人。学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近年来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建有电化教室一间,并配有电视机二部,录音机11部,幻灯13台,还有显微镜、动植物标本、地球仪、挂图等许多教具;设立了图书阅览室,有各种图书资料一千余册,体育教学设施也较完备。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