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综合垦殖场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73
颗粒名称: 文山综合垦殖场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4
页码: 231-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文山综合垦殖场地名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黎桥大队、黎家桥、朱家垄、上洋畈、石背李家、石背李家等。
关键词: 乐平县 文山综合垦殖场 地名

内容

文山综合垦殖场 详见《文山综合垦殖场概况》。
  【黎桥大队】 在垦殖场东北部,地处平畈。辖6个自然村。418户,2524人。耕地396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众埠区黎桥乡。1956年称黎桥乡黎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黎桥大队。1959年划归文山垦殖场。1963年改属黎桥公社。1964年划归文山垦殖场。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1972年又划归文山垦殖场。
  黎家桥 在县城东南30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旁。336户,2017人。南宋初,黎氏由婺源迁此建村,因傍小石桥得名。宋末,胡氏从大田岗(在今众埠公社)迁入,胡姓兴旺,黎氏他迁,沿称原名。村内设有供销社、粮站、医院、学校、食品站、信用社等。
  朱家垄 在黎家桥北1.5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左侧低丘南坡下。9户,60人。清末,朱氏从婺源迁此田垄建村。
  上洋畈 在黎家桥东北1.5公里平畈上。6户,35人。原为田畈名。1959年,胡氏由黎家桥迁此建村,村从田畈名。
  石背李家 在黎家桥东偏北1.5公里平畈上。11户,65人。北宋初,李氏从婺源大游迁居至此,村中已有石姓居住,李氏位于其后,故称石背李家。
  马光祖 在黎家桥东1公里平畈上。26户,169人。清初,马氏按其祖先嘱咐:到地势开阔,一片光明的地方繁衍生息。便从上流源(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取名马光祖。
  朱林头 在黎家桥南偏西1.5公里平畈上。30户,178人。南宋初,陈氏由鄱阳迁此建村,村头有片槠树林,俗名槠林头,后简化成今名。
  【南昌畈大队】 在垦殖场北部,地处低丘平畈。辖7个自然村。301户,1500人。耕地2892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黎桥乡、众埠区王寺乡。1956年称黎桥乡杭桥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杭桥大队。1959年划归文山垦殖场。1961年立南昌畈大队。1963年改属黎桥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杭桥大队。1972年属文山垦殖场。1975年复立南昌畈大队。
  南昌畈 在黎家桥西偏北2公里平畈上,74户,500人。明中期,张氏由本地张家迁此建村,因村南畈上有口水塘,取名南塘畈,后因方言谐音演化为现名。
  天井湾 在黎家桥西北2.5公里低丘坡下。70户,451人。明中期,张姓由本地张家迁此建村,在村边挖了口井,称“天井”,且村当山坳,故名。
  罗湾 在黎家桥北偏西1.5公里平畈上。70户,490人。元中期,罗氏在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弯曲的小溪,故名。后罗氏衰败。元末,张氏从甲路(在今婺源县)迁入,袭用原名。
  柳树下 在黎家桥西偏北4公里丘坡上。4户,25人。清中期,张氏从本地南昌畈迁此柳树旁建村。
  王寺庙 在黎家桥西偏北2.5公里平畈上。64户,408人。明中期,王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并立一寺庙,村从庙名。后王氏衰败。明末,程氏从本地墩上吴阳(已废)迁入,沿称原名。
  井墩 在黎家桥西偏北3公里。8户,56人。明中期,徐氏由本地下徐迁此建村,此地风景优美,且临小土墩,故称景墩。后简化成井墩。
  下徐 在黎家桥西3公里平畈上。11户,70人。明中期,徐氏从本地孟桥迁此建村,因居孟桥下方而名。
  【杭桥大队】 在垦殖场北部,地处丘陵平畈。辖4个自然村,319户,1955人。耕地2494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王寺乡。1956年称黎桥乡杭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杭桥大队。1959年属文山垦殖场。1961年分立张家、徐家大队。1963年属黎桥公社。1968年并为众埠公社杭桥大队。1972年划回文山垦殖场。1974年分立张家、孟桥大队。1975年并为杭桥大队。
  杭桥 在黎家桥西2公里低丘平畈上。54户,362人。唐乾符间,程氏由休宁富载(在今安徽休宁县)迁此建村,在村边小溪上架了座桥,取名横桥。明中期,张氏从本地张家迁入,袭用原名。后因方言谐音,易名杭桥。
  张家 在黎家桥西1公里平畈上。139户,829人。元末,张氏由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
  孟桥 在黎家桥西4公里小山东麓。64户,395人。明初,徐氏从大源村(在今万年县)迁此建村,因孟氏捐款建了一座桥,故称孟桥。
  上徐 在黎家桥西3公里平畈上。62户,369人。明末,徐氏从本地下徐迁此建村,因居下徐之上,故名。
  【童家大队】 在垦殖场西部,地处丘陵,西高东低。辖8个自然村。168户,983人。耕地1989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芜丘乡。1956年为黎桥乡墩建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芜丘大队。1959年归文山垦殖场辖。1961年立童家大队。1963年属黎桥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芜丘大队。1972年划回文山垦殖场。1975年复立童家大队。
  童家 在黎家桥西南3.5公里低丘东北坡下。101户,633人。南宋初,童氏从德兴煤田迁此建村。
  毛家岭 在黎家桥西7公里山坞里,东临下湾水库。24户,120人。明中期,毛氏从礼林迁此山岗上建村,故名。清初,张氏由本地南昌畈迁入,沿袭原名。
  罗源 在黎家桥西南5.5公里山坞中,南接罗源水库。24户,129人。清中期,罗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处溪水之源得名。清末,胡氏由黎家桥迁入,沿称原名。
  童家新山村 在黎家桥西南6.5公里山坞中,东濒罗源水库。3户,8人。1931年童氏从本地童家迁此建村,因居山岭上,故名。
  丝毛坪 在黎家桥西南4.5公里山坞口,东濒红领巾水库。4户,26人。清末,童氏由本地童家迁此建村,因村边有丝毛草,且地势平坦,故名。
  小溪源 在黎家桥西南5公里一山北坡上,北临红领巾水库。1户,4人。1959年,张氏从本地张家岭迁此建村,因村处小溪之源,故名。
  茅家山 在黎家桥西南5.5公里山坞中。3户,28人。清中期,张氏由本地张家迁此建村,因处茅草丛生的山岭,故名。
  大溪源 在黎家桥西南7公里山坞中。8户,35人。南宋初,童氏由本地童家迁此建村,因靠大溪源山而名。
  【石坪大队】 在垦殖场东部,地处石岭荒丘。辖4个自然村。164户,1078人。耕地1887亩。产稻谷。以石下、茅坪二村名组合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文山乡。1956年称黎桥乡黎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黎桥大队。1959年属文山垦殖场。1961年立石坪大队。1963年属黎桥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黎桥大队。1972年改属文山垦殖场。1975年复立石坪大队。
  石垄口 在黎家桥南2公里石岭上。29户,167人。清末,胡氏由本地石下迁此建村,地当石山谷地出口处,故取名石垄口。
  茅坪 在黎家桥南偏东1.5公里石山北麓。59户,403人。清初,胡氏由本地黎家桥迁此建村,因此地茅草丛生,地势较平坦,故名。
  石溪 在黎家桥南偏西2.5公里。23户,150人。清中期,胡氏从本地石下迁此建村,因处石山北麓,小溪南侧,故称石溪。
  石下 在黎家桥南偏东2公里石山南麓。53户,358人。清初,胡氏由本地黎家桥迁此建村,村当石山脚下而得名。
  【墩建大队】 在垦殖场东部,地处丘陵平畈,南高北低。辖6个自然村。192户,1142人。耕地1896亩。产稻谷。因处墩上附近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文山乡。1956年称黎桥乡墩建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墩建大队。1959年隶文山垦殖场。1963年改称黎桥公社墩上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黎桥大队。1972年改为文山垦殖场芜丘大队。1975年立墩上大队。1982年更为本名。
  墩上 在黎家桥南偏西2.5公里平畈上。81户,541人。清末,胡氏由本地黎家桥迁此建村,因处土墩上而有此名。
  饶溪 在黎家桥西南1.5公里平畈上。25户,152人。清初,余氏从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小溪旁建村烧砖窑,俗称窑溪,后因谐音易名饶溪。
  东阳 在黎家桥西南2.5公里平畈上。7户,39人。清末,胡氏由黎家桥迁此建村,因村向东朝阳而得名。
  罗山 在黎家桥南偏西3.5公里一山西北麓。52户,293人。清初,罗氏在此山建村,故名。后罗氏衰败。清末,胡氏由黎家桥迁入,沿袭原名。
  李家 在黎家桥西南3.5公里小丘北坡下。13户,78人。南宋初,李氏从甲路坞(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
  来龙埂 在黎家桥西南4.5公里一山北麓。7户,39人。清末,胡氏由本地黎家桥迁此建村,因村后有来龙山而得此名。
  【芜丘大队】 在垦殖场中部,地处低丘平畈。辖3个自然村。156户,1014人。耕地1352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芜丘乡。1956年称黎桥乡墩建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芜丘大队。1959年属文山垦殖场。1963年改属众埠区黎桥公社。1964年改属文山垦殖场黎桥公社。1968年更属众埠公社。1972年复属文山垦殖场。
  芜丘 在黎家桥西南3公里平畈上。100户,633人。明末,张氏由本地张家迁此建村,村边有一丘田很大,有人比作“湖”,俗称湖丘。因谐音演变为今名。
  蔡家 在黎家桥西偏南2公里平畈上。28户,185人。明中期,蔡氏从婺源迁此建村。
  张家岭 在黎家桥西南3.5公里低丘坡上,南临红领巾水库。28户,196人。清中期,张氏由本地张家迁此建村,因处山岭上,故名。
  【文山分场】 在垦殖场南部丘陵山区。辖11个自然村。246户,1071人。耕地1291亩,林地2441亩,茶林150亩。以林业为主。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湾头)永义乡、九区(众埠)黎桥乡、众埠区文山乡。1956年称黎桥乡文峰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文峰大队。1959年属文山垦殖场文山分场。1961年分立文山、双峰寺、峰景坪、大岭背大队。1968年并为凤凰山垦殖场文山大队。1972年划回文山垦殖场。
  文山 在黎家桥南偏西7公里山间小盆地。129户,573人。清初,胡氏由本地黎家桥迁此建村,因进出村必翻越山岭,山障如门,俗称“门山”。后因方言谐音,改为文山。
  大岭背 在黎家桥西南4.5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左侧山坞内。8户,52人。清末,胡氏从文山迁此建村,因居大岭山后得名。
  双峰寺 在黎家桥西南12公里山岭上。7户,15人。1953年,胡氏从本地文山迁此建村,附近动天峰和龙上天峰间有一寺庙,称双峰寺,村从庙名。文革中曾更名红峰。
  东埂 在黎家桥南偏西6公里山坡上。6户,32人。1955年,胡氏由本地文山迁此建村,因居文山东边地势较高处,故名。
  樟古岩 在黎家桥南6公里石山荒岭上。11户,50人。南宋初,程氏自本县杨林(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古老樟树下建村,村后有岩洞,故名。
  西埂 在黎家桥西南7.5公里山坡上。22户,86人。1955年,胡氏从本地文山迁此建村,因居文山西边地势较高处得名。
  梨塘丘 在黎家桥西南8公里动天峰东麓山坞中。6户,13人。清末,胡氏由本地文山迁此建村,因村口田畈上有口塘,村旁多野梨树,故名。建国后分场曾在此办养猪场,亦名猪场。1982年恢复原名。
  下家山 在黎家桥南9公里山坞里。6户,24人。1950年,胡氏从本地文山迁此建村,因居夏家山麓,故称夏家山。后因谐音演变为下家山。
  养水塘 在黎家桥南偏西8.5公里山坞里。9户,49人。清初,吴氏由万年叶水桥迁此建村,因村边石岩上有一泉水洞,洞旁池塘常年有水,故名。
  朱家山 在黎家桥南偏西9公里动天峰北麓山坡上。30户,145人。清初,朱氏从南丰县迁此建村,因处山坞得名。后衰败。清末,胡氏由本地茅坪迁入,袭用原名。
  峰景坪 在黎家桥南9公里石岭上,南邻弋阳县。6户,32人。1952年,胡氏由本地文山迁此建村,因风景优美、地势平坦而名。
  上下三徐 片村名。在场境北部平畈上。属杭桥、南昌畈大队辖。包括孟桥、上徐、下徐3个自然村。明初,徐氏从万年大源迁此定居后形成。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