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梅岩综合垦殖场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64
颗粒名称:
梅岩综合垦殖场地名
分类号:
K992.5
页数:
3
页码:
213-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梅岩综合垦殖场地名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金鹅山油桐良种场、新金鹅山、新茅山、王家大队、王家等。
关键词:
乐平县
梅岩综合垦殖场
地名
内容
梅岩综合垦殖场 详见《梅岩综合垦殖场概况》。
【金鹅山油桐良种场】 在垦殖场南部,乐(平)上(饶)公路横穿其境。辖2个自然村。66户,327人。耕地94亩,林地2544亩,茶果230亩。繁殖油桐良种为主。原为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红壤丘坡。建国前夕属续湖乡。建国初属四区(接渡)续湖乡和接渡区严洲乡。1957年建立上饶地区梅岩垦殖场金鹅山分场。1958年改为县属。1970年改立尽忠大队。1977年复称金鹅山分场。1979年改称今名。
新金鹅山 梅岩垦殖场、金鹅山油桐良种场驻地。在县城东9公里乐(平)上(饶)公路与乐德铁路北侧红壤丘坡上。52户,294人。1957年为上山下乡干部和招收的农工所建,因新建村靠近金鹅山村而取名。
新茅山 在新金鹅山东北1.5公里红壤丘坡上。14户,33人。1978年由新金鹅山迁来职工建村,因与浯口公社茅山村为邻,故名。
【王家大队】 在垦殖场北部笔架山南麓,共库总干渠南侧低丘谷地中。辖10个自然村。357户,1847人。耕地2234亩,山地8466亩。主种水稻。建国前夕属续湖、德田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德田乡、六区耆德乡、蔡家区范家乡。1956年属蔡家区岐山乡新周高级社。1958年为上饶地区梅岩垦殖场王家大队,后划归县属。1963年属新洲公社新周大队。1968年属梅岩垦殖场。
王家 在新金鹅山北3.5公里笔架山南麓低丘谷地中。27户,148人。明初,范氏自英家桥范家(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取名范家坞。明中期,范氏衰败,黄氏从仓下(在今十里岗垦殖场)迁此居住,改称黄家。因方言谐音演变为王家。且当地臭蚁较多,俗称臭蚁窠王家。
枫家 在新金鹅山北4.5公里笔架山南麓谷地中。46户,243人。南宋末,王氏自严洲(在今接渡公社),黄氏从柳树下(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共建村,二姓合议以村后阳山古枫树命名阳山枫家,简称枫家。
周家 在新金鹅山北4.5公里笔架山南麓谷地中。86户,417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周氏从鄱阳板埠迁此建村,因村西北有座下阳山,始称阳村周家。清末,简称周家。
刘家 在新金鹅山西北5.5公里山坞底。31户,156人。清光绪间,刘氏自鄱阳义村(在今景德镇市昌河区)迁此建村,取名刘家。后黄氏自柳树下(在今后港公社)来此百米处定居,曾称下山坞、燕子盘梁。但因刘氏日兴,遂统称刘家。
卢家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5公里一山南麓。61户,289人。清中期,卢氏从鸦鹊卢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历居9代。
虎山下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5公里山咀上。44户,219人。明初,王氏自婺源武口来此建村,以后山形似卧虎得名。历居26代。
何头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4.5公里共库总干渠北侧红壤丘坡下。10户,51人。清中期,袁氏从五都袁家(在今接渡公社)来此居住,后程氏也来此居住,在建村时掘得何氏残碑,故称何头。
石溪源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3.5公里低丘西南坡下。24户,178人。清中期,蒋氏从蒋湾(在今镇桥公社),王氏从程家边(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处建村,以村前有小溪向南流出,取名石溪源。历居9代。
西源 在新金鹅山北3公里低丘东北坡上。5户,25人。清中期,王氏从严洲(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与东源(在今浯口公社)相邻得名。
张家边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3公里低丘坡下。23户,121人。清咸丰间,县城彭、汪二氏在此建庄屋,雇用张氏耕作,由此取名张家边。后张氏衰败,胡氏自崌山小坑来此居住,历居8代,袭用前名。
【岿头大队】 在垦殖场中部低丘谷地。辖9个自然村。325户,1815人。耕地2217亩,山地7533亩。产稻谷。建国前夕属续湖乡。建国初属四区续湖乡,后又划属接渡区严洲、江岭乡。1956年属卢亭乡星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梅岩垦殖场?头大队。1963年属梅岩垦殖场新周公社。1968年直属梅岩垦殖场。1982年改为今名。
岿头 在新金鹅山西北1.5公里丘陵谷地中。41户,238人。明末,程氏自下窑村(在今接渡公社)迁此立村,以村背小丘连绵起伏如?状取名。历居21代。1982年改为岿头。
马家湾 在新金鹅山北2.5公里低丘谷地中。2户,4人。清末,县城汪氏在此建庄屋。后废。1964年由垦殖场在此创办农中重建村,以地呈马鞍状而得名。
杨树湖 在新金鹅山西北3.5公里低丘田垄中。55户,302人。明初,黎氏从县城迁此建村。古时此地发生过地层沉陷,形成湖池,村建于湖边,并有一古杨树,由此取名杨树湖。历居27代。
何家 在新金鹅山西北2公里低丘谷地中。14户,79人。清末,何氏自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历居7代。
碧村 在新金鹅山北1.5公里小山南麓。73户,338人。唐中期,程氏自婺源樟木程家迁此建村,以村四周碧水绿柳,环境优美得名。历居48代。
璩家边 在新金鹅山西北1.5公里低丘东坡下。60户,367人。明中期,璩氏自安徽流落到此建村,后璩氏衰败,程氏自窑上(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居住,历居21代,沿用原名。
金鹅山 在新金鹅山南半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瘌痢山北麓。25户,142人。清中期,程氏自婺源,王氏自茅山(在今浯口公社)来此建村。传说此地曾现过一只金鹅,每当明月之夜,常出土玩耍,金光闪耀,遇人即潜入土中,故称金鹅山。历居12代。
勒马桥 在新金鹅山西1.5公里低丘谷地中。35户,202人。清中期,王氏自县城万寿宫迁此建村,村前有一小桥,每当洪水季节,桥被洪水淹没,骑马人至此,也得离鞍涉水而过,故名。历居12代。
清塘尾 在新金鹅山北偏东半公里小山丘末端。20户,143人。清末,程氏自金鹅山迁此建村,以村居清水塘尾端而取名。历居6代。
【三百分分场】 在垦殖场北部笔架山南麓,共库总干渠南侧低丘地带。辖2个自然村。63户,226人。耕地200亩,果茶1300亩,杉木860亩,油桐240亩。以营林为主,并盛产西瓜、花生。此地原为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红壤丘坡。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德田乡、蔡家区岐山乡。1957年底上饶地区梅岩垦殖场在此设立三百分分场。1958年为县属梅岩垦殖场辖。后属老山分场。1968年改为梅岩垦殖场向阳大队。1970年恢复原名。
三百分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4公里笔架山南麓共库总干渠南侧低丘坡上。34户,141人。1957年为上山下乡干部和招收的农工所建,以村后有三百分山命名。
虎塘尾 在新金鹅山北偏东6公里笔架山东麓谷地中。29户,85人。清末,刘氏自安仁县(今余江县)来此建村,后有戴、夏氏来此居住,村东有一山似卧虎面向水塘,故称虎塘。村立塘末端,故名。历居8代。
【虎山下分场】 在垦殖场西北低丘谷地。辖2个自然村。34户,120人。耕地100亩,山地3695亩,油茶61亩。以培育油桐为主。此地原为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红壤丘坡。建国前夕属续湖乡。建国初属四区续湖乡,后属接渡区严洲乡、蔡家区范家乡。1957年底上饶地区梅岩垦殖场在此设立虎山下分场。1958年起划归乐平县梅岩垦殖场。
新虎山下 在新金鹅山西北4公里低丘坡上。30户,94人。1957年为上山下乡干部和县内招收的农工所建,因坐落在虎山下村南边而取名。
新建队 在新金鹅山北偏西3.5公里低丘东坡上。4户,26人。1979年为虎山下分场扩建的一个林业队,以生产组织机构取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