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综合垦殖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56
颗粒名称: 红岩综合垦殖场概况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2
页码: 203-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红岩综合垦殖场概况的基本情况。红岩原称洪岩,因境内有洪岩洞而得名,1964年仿效四川革命重地红岩而更名。1972年成立红岩综合垦殖场,设红岩、罗家、吴家、下家坞分场。1973年又增设峁山分场。现有33个生产队,27个自然村,1002户,4004人(其中全民604户,1776人)。垦殖场经济特点农林并举。工业生产主要为农林加工业。垦殖场所属境地,建国前乃穷山僻壤,十年九旱,生产落后,土广人稀,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关键词: 江西省 乐平县 红岩

内容

红岩综合垦殖场位于乐平县东部边缘,东北角与婺源县交界,东部和德兴县毗连,西北和西南分别同崌山垦殖场、高家公社为邻。总场驻地岩前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31.4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最高点为角箭峰,海拔398.1米;最低处是官庄河畔,海拔40米。全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谷地约占七分之一。
  红岩原称洪岩,因境内有洪岩洞而得名,1964年仿效四川革命重地红岩而更名。场区旧属金山乡十二都。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1950年8月属七区(临港)官庄、鸟树、联合乡。1952年6月属临港区官庄、鸟树、甘村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并为官庄、段家乡。1957年6月又归临港区。1958年10月分属临港公社、崌山垦殖场。1961年7月改属临港区幸福垦殖场和县直属崌山垦殖场。1963年12月撤销临港区。1964年4月属崌山垦殖场红岩分场和幸福垦殖场吴家、罗家分场。1966年红岩分场改为洪源林场。1968年10月分属永红公社和崌山垦殖场。1972年成立红岩综合垦殖场,设红岩、罗家、吴家、下家坞分场。1973年又增设峁山分场。现有33个生产队,27个自然村,1002户,4004人(其中全民604户,1776人)。
  垦殖场经济特点农林并举。工业生产主要为农林加工业。全场办有石灰厂、锯板厂、农机厂、手工业社、尼袜加工厂和水电站,各分场也办有砖瓦厂、综合加工厂。拥有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以及各种加工机械共33台,载重汽车2辆。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栽种杉木林为主。全场耕地面积4567亩,绝大部分为双季稻田,1980年产粮食(包括小麦、红薯、荞麦、大豆在内)306.57万斤,同时种植芝麻、花生、油菜(包括油茶籽在内),年产油脂3.93万斤。近年来还发展了以柑桔为主的梨、桃、柿、栗等水果生产;并充分利用塘、库养鱼,年产鲜鱼可达6000余斤;家畜家禽生产也得到了发展,每年上调生猪497头。全场山地面积约3.47万亩,主要种杉木、毛竹,同时发展油茶林,是县内重要林业基地之一。1980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达120.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7.5万元,占总产值47.4%;农业总产值63.1万元,占总产值52.6%。
  垦殖场所属境地,建国前乃穷山僻壤,十年九旱,生产落后,土广人稀,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建国后,兴修了各种蓄水工程32座,蓄水量达10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453亩,干旱威胁已基本解除。全场有大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0台,机灌站6座,提灌机械13台。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建国前,这里没有学校、医院、商店。现在办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7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2%;初中1所,学生148人。总场设有卫生院,分场办有医务所,场内建有电影队,商业网点密布全场各居民点,买卖都较方便。交通运输也不断改善,古(田)官(庄)公路贯穿全境,乐德铁路、乐(平)上(饶)公路从南部穿行,铁路、公路直通县城,各分场都通公路。
  著名风景游览胜地洪岩洞,誉为“洪源仙境”,坐落在岇山东侧山腰中。此外岩前村西北200米处发现有商代晚期文化遗址——炮台遗址。
  宋政和间进士、风节名臣洪皓,其伯父元丰间进士、给事中洪彦昇故里都在岩前。南宋乡贤、《乐平广记》编纂者李士会故里在大茅岗。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