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综合垦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55
颗粒名称: 红岩综合垦殖场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8
页码: 203-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红岩综合垦殖场的基本情况。红岩综合垦殖场位于乐平县东部边缘,东北角与婺源县交界,东部和德兴县毗连,西北和西南分别同崌山垦殖场、高家公社为邻。
关键词: 江西省 乐平县 红岩综合垦殖场

内容

红岩综合垦殖场位于乐平县东部边缘,东北角与婺源县交界,东部和德兴县毗连,西北和西南分别同崌山垦殖场、高家公社为邻。总场驻地岩前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31.4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最高点为角箭峰,海拔398.1米;最低处是官庄河畔,海拔40米。全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谷地约占七分之一。
  红岩原称洪岩,因境内有洪岩洞而得名,1964年仿效四川革命重地红岩而更名。场区旧属金山乡十二都。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1950年8月属七区(临港)官庄、鸟树、联合乡。1952年6月属临港区官庄、鸟树、甘村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并为官庄、段家乡。1957年6月又归临港区。1958年10月分属临港公社、崌山垦殖场。1961年7月改属临港区幸福垦殖场和县直属崌山垦殖场。1963年12月撤销临港区。1964年4月属崌山垦殖场红岩分场和幸福垦殖场吴家、罗家分场。1966年红岩分场改为洪源林场。1968年10月分属永红公社和崌山垦殖场。1972年成立红岩综合垦殖场,设红岩、罗家、吴家、下家坞分场。1973年又增设峁山分场。现有33个生产队,27个自然村,1002户,4004人(其中全民604户,1776人)。
  垦殖场经济特点农林并举。工业生产主要为农林加工业。全场办有石灰厂、锯板厂、农机厂、手工业社、尼袜加工厂和水电站,各分场也办有砖瓦厂、综合加工厂。拥有柴油机、发电机、电动机以及各种加工机械共33台,载重汽车2辆。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栽种杉木林为主。全场耕地面积4567亩,绝大部分为双季稻田,1980年产粮食(包括小麦、红薯、荞麦、大豆在内)306.57万斤,同时种植芝麻、花生、油菜(包括油茶籽在内),年产油脂3.93万斤。近年来还发展了以柑桔为主的梨、桃、柿、栗等水果生产;并充分利用塘、库养鱼,年产鲜鱼可达6000余斤;家畜家禽生产也得到了发展,每年上调生猪497头。全场山地面积约3.47万亩,主要种杉木、毛竹,同时发展油茶林,是县内重要林业基地之一。1980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达120.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7.5万元,占总产值47.4%;农业总产值63.1万元,占总产值52.6%。
  垦殖场所属境地,建国前乃穷山僻壤,十年九旱,生产落后,土广人稀,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建国后,兴修了各种蓄水工程32座,蓄水量达10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453亩,干旱威胁已基本解除。全场有大型拖拉机3台,手扶拖拉机10台,机灌站6座,提灌机械13台。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建国前,这里没有学校、医院、商店。现在办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7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2%;初中1所,学生148人。总场设有卫生院,分场办有医务所,场内建有电影队,商业网点密布全场各居民点,买卖都较方便。交通运输也不断改善,古(田)官(庄)公路贯穿全境,乐德铁路、乐(平)上(饶)公路从南部穿行,铁路、公路直通县城,各分场都通公路。
  著名风景游览胜地洪岩洞,誉为“洪源仙境”,坐落在岇山东侧山腰中。此外岩前村西北200米处发现有商代晚期文化遗址——炮台遗址。
  宋政和间进士、风节名臣洪皓,其伯父元丰间进士、给事中洪彦昇故里都在岩前。南宋乡贤、《乐平广记》编纂者李士会故里在大茅岗。
  红岩综合垦殖场地名
  红岩综合垦殖场 详见《红岩综合垦殖场概况》。
  【红岩分场】 在垦殖场北部丘陵地带,东邻德兴县,北接婺源县。辖9个自然村。161户,821人。耕地1308亩,山林14700亩。国营职工以林业为主。社员以农业为主。驻地洪源坞。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后属临港区甘村乡。1956年为段家乡光明高级社。1958年属崌山垦殖场甘村分场。1961年改为岩前大队。1964年成立崌山垦殖场红岩分场。1966年改立洪源林场。1972年为红岩综合垦殖场红岩分场。根据“洪岩”谐音仿效四川革命纪念地“红岩”而取名。
  岩前 详见《洪皓故里——岩前》。
  洪源坞 在岩前东北2.5公里山谷中。28户,154人。〔敦煌洪氏宗谱〕唐末,洪氏自婺源洪源迁此山坞建村,故名。
  尖村 在岩前东北5.5公里深山狭谷中,东邻婺源县境。22户,114人。宋时,胡氏自婺源迁此建村。清康熙间,洪氏自婺源河田来此居住,村处枣状地形,取名尖村。
  西源坞 在岩前东北4公里深山狭谷中。6户,33人。1975年分场林业队职工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坞西边一小溪发源地而名。
  锯板厂 在岩前东北2公里山坞中。6户,24人。1966年洪源林场在此建锯板厂。1970年改为林场职工住地。
  月形 在岩前北1.5公里小溪北侧山脚下。10户,63人。1962年,甘氏从甘村(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以地呈月牙形取名。
  松树坞 在岩前北偏东1公里山坞中。2户,14人。1975年林场职工来此建村居住,以多松树得名。
  夏家 在岩前北偏西1公里山谷中,古(田)官(庄)公路旁。28户,132人。1967年夏氏自本场岇山(村)迁此建村。
  洪家 在岩前北半公里古(田)官(庄)公路旁。22户,133人。1967年,洪姓自本场岇山(村)来此建村。
  【岇山分场】 在垦殖场中部丘陵地带。辖1个自然村。52户,217人。山林1926亩,果木林300亩。近年盛产蜜桔。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后属临港区甘村乡。1956年属段家乡光明高级社。1958年属崌山垦殖场甘村分场。1961年改为岩前大队。1966年属洪源林场。1968年为崌山垦殖场红岩分场。1972年划归红岩综合垦殖场。1973年成立岇山分场。
  岇山 在岩前东偏北1.5公里洪岩洞东侧山脚下。〔敦煌洪氏宗谱〕元时,洪氏来此建村。〔乐山会稽夏氏宗谱〕明初,夏氏自浙江会稽迁此居住,初称乐山。又地处群山之中,山势险陡,改为岇山。
  【罗家分场】 在垦殖场西南部丘陵地带,官庄水自北向南穿流而过,东邻德兴县境。辖5个自然村。141户,734人。耕地1050亩,山林7000亩。国营职工以林为主,社员以农为主。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后属临港区鸟树乡。1956年属官庄乡鸟树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罗家大队。1961年成立罗家分场,属幸福垦殖场。1968年改属永红公社。1972年属红岩综合垦殖场。
  罗家 在岩前南偏西2.5公里官庄水东岸丘陵谷地中。54户,292人。〔豫章罗氏宗谱〕元泰定间,罗氏自南昌豫章桥迁此建村,始称白石罗家,后简称罗家。
  陈冲坞 在岩前南偏东2公里山坞中。22户,113人。1958年由垦殖场各分场移民至此居住。据传古代曾有陈氏在此山谷空旷地住过,取名陈冲坞。
  董家桥 在岩前南偏东2.5公里丘陵谷地中。23户,130人。相传村前石桥为董氏所建,世称董家桥。现有夏、曹、董氏居住。
  麻冲头 在岩前南3公里山坞中。25户,127人。北宋时,许氏来此守墓建村。传说许氏二子都做了官,骑马来祭祖,一个从南来,一个自北到,恰在此处撞头,故叫马撞头,后因方言谐音演化成麻冲头。
  龙坞 在岩前南偏东4公里山坞中,东邻德兴县境。17户,72人。1959年由各分场移民来此建村,地当角箭峰来龙口上取名。
  【吴家分场】 在垦殖场南部丘陵谷地,乐(平)上(饶)公路从中穿行。辖11个自然村。328户,1174人。耕地1958亩,山林10200亩。主植水稻。建国前夕属洪岩乡。建国初属二区洪岩乡,后属临港区官庄乡。1958年属临港公社官庄大队。1961年成立吴家分场,属幸福垦殖场。1968年改属永红公社。1972年隶属红岩综合垦殖场。
  茅家畈 在岩前南8公里角箭峰南麓乐(平)上(饶)公路北侧。95户,144人。1972年由各分场移民建村,原为茅草丛生荒坪,故名。
  周家坞 在岩前南偏西4公里山坞中,北靠周家坞水库。13户,88人。村北原有周氏建村,称周家坞。后废。明宣德间,黎氏自四川省来此建村,袭用原名。
  长培坞 在岩前南偏西5公里角箭峰西南麓山坞中长培坞水库东侧。17户,81人。明成化间,黎氏自本地周家坞分迁来此建村。明末,石氏自菱田(在今后港公社)来此居住,以山坞呈长条形取名。1978年原地建造水库,村址东移至此。
  角箭峰 在岩前南5.5公里。15户,72人。1964年由各分场移民来此角箭峰西南麓建村。
  胡山坞 在岩前南偏东5公里角箭峰东南麓山腰中。26户,118人。1970年由各分场移民建村,古时此处常有狐狸出入,称狐山坞,后雅化为胡山坞。
  吴家 在岩前南偏东9公里角箭峰南麓乐(平)上(饶)公路北侧。22户,113人。清乾隆间,吴氏自鸟树村(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
  大茅岗 在岩前南偏东9.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10户,55人。〔丰田李氏宗谱〕南唐,李氏自上饶来此建村,村处茅草丛生的山岗上,故称大茅岗。文革时曾改称红岗。《乐平广记》的作者李士会是本村人。
  李家 在岩前南偏东9公里角箭峰南麓乐(平)上(饶)公路南侧。19户,100人。清康熙间,李氏自附近大茅岗迁此建村。
  胡里村 在岩前南偏东7公里角箭峰南麓乐(平)上(饶)公路南侧。58户,164人。1958年由各分场移民来此建村,因过去多狐狸,取名狐狸村。后雅称胡里村。
  枫林 在岩前南9.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面平畈上。12户,80人。〔丰田石氏宗谱〕清康熙间,石氏自附近长培坞迁此建村,以村四周多枫树取名。
  廖家 在岩前东南偏东9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面平畈上。41户,159人。清乾隆间,廖氏自建昌府新城县迁此建村。
  红岩垦殖场农科所 在垦殖场西部丘陵谷地官庄河畔。辖1个自然村。2个生产队,1个科研组。49户,194人。耕地167亩,山林160亩。从事农业科研,种水稻兼营林。建国初期建立县劳改农场。1958年改建县养猪场。1976年成立农科所。
  罗家洲 在岩前西南一公里丘陵谷地,官庄水曲流凸岸。主植水稻。1954年为县劳改农场,后改建成村落。地当罗家附近沙洲上得名。
  洪皓故里——岩前
  宋风节名臣洪皓的故乡,在乐平县城东偏北42公里,即今乐平红岩垦殖场岩前(村)。
  据《敦煌洪氏宗谱》记载,洪氏先祖原居婺源黄荆墩(现婺源车田)。唐末,洪皓前十代先祖洪玉,迁来乐平东北乡(古名金山乡)丰化桥定居。传数代,改村名为岩前。
  洪皓的曾祖洪士良,带领两个儿子,亦农亦商,后家境渐小康,使洪皓的父辈彦昇、彦暹兄弟得以读书进取功名的机会,洪士良晚年曾在鄱阳滃潭河边买地建仓作中转站。往来于鄱、乐经商,死后并卜葬于此。后人误以为洪士良迁居鄱阳,其实不然。其妻章氏死后仍葬岩前头冲坞风吹罗带形,连其长孙洪彦昇,死后也葬在金山乡项冲。洪皓的长子洪适在《滃潭隧记》一文中说:“高祖士良公,尝因事入饶城”,而没有提迁居饶城事。洪皓在《夏康佐墓志铭》中说自己年青时在家乡启蒙,与夏康佐、李常、程康国“共笔墨”。洪皓使金十四载全节归来,回乡省母也是在岩前。有诗为证:“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行行行到光明处,始信当初进步难!”诗中借游洞艰难,抒发他使金艰难的感慨,正说明他还宋后,还到过岩前。倘若不是家乡,身为朝廷大臣的洪皓又何会于国难深重之际来此偏僻的山乡呢?所以,岩前为洪皓出生长大之地是毋容置疑的。
  洪家自洪彦昇中进士,梁官给事中后,已成官宦之家,至洪皓父子更成名宦世家了。村中原建有府堂和钦赐的《精忠贯日》坊。这些都因年代久远而湮废,至今已荡然无存。
  岩前地处偏僻,至建国前已成穷山僻里。建国后,这里建起了垦殖场,修筑了公路,兴办了木材加工厂、农机厂等新工业。设立了学校、医院、银行、邮电所、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等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兴旺,交通畅达。人民生活富裕。岩前今有37户,154人,已成为富庶之乡。村后洪岩山洞,因洪皓诗得名“洪源仙境”,向以曲径幽深,景致奇异闻名。现在洞内已大加修整,供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游览。不久,将成为景德镇地区主要游览点之一。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