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崌山综合垦殖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53
颗粒名称: 崌山综合垦殖场概况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2
页码: 193-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崌山综合垦殖场概况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乐平县 崌山综合垦殖场 概况

内容

崌山垦殖场在乐平县东北边缘山区,东北与婺源县交界,西南与临港、高家公社相邻,东南与红岩垦殖场接壤,西北与共库管理局毗连。驻地小坑(村)距县城46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辖8个分场、5个大队。共有113个生产队,78个自然村(其中一个农点,一个属婺源县辖,4个属乐北垦殖场辖),2297户,106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3人)。乐平县第三中学、乐北垦殖场在其境内。
  地处山区。东北部山峦迭嶂,溪流密布;西南属丘陵。整个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仙姑庙峰最高,海拔789.2米;最低处海拔在40米以上。官庄水源出北部小河山口,向南顺势出境。
  崌山以巍峨挺拔而著称,场以此山命名。现场区旧属金山乡十二都。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属二区红岩乡。1950年1月属七区鹄山、民主、联合乡。1952年6月属临港区小坑、段家、甘村乡。1956年上半年撤区,并为段家乡。1957年12月成立崌山垦殖场,属段家乡。1958年垦殖场升为公社级。1961年上半年改县直属,同年8月属临港区。1963年初垦殖场升为区级,辖段家公社,小坑、红岩、半山庙、阳山岗、崌寺分场。1968年10月洪岩大队划入,统称崌山综合垦殖场。1972年11月岩前大队划归红岩垦殖场。辖区至今未变。
  垦殖场经济特点是,农林并举,林副业加工为辅。1980年总产值333万元,其中工副业占43.3%,农业占35.6%,林业占13.6%,畜牧水产占7.5%。
  建国前,这里山高水冷,土地脊薄,十年九旱,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建国后,兴建了81座塘坝及小型水库,灌溉面积达一万余亩,旱涝保收面积达8900亩。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3252亩,年产稻谷1020万斤。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有茶地2494亩,尤以阳山岗云雾茶出名。还有水面养殖面积850亩,年产鲜鱼4万斤。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场山地约10.9万亩,其中山林5.6万亩,主要生长杉木、毛竹、马尾松、樟、檫、南酸枣、油茶、漆树等,每年上调国家木材1500立方米。建场后造林3.5万亩,其中2万亩杉木幼林。
  水利资源开发潜力大。境内山脉逶迤,溪河纵横,地势落差大,水头高,便于利用发电。现已在崌寺建成水电站一座,可供全场用电。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建国前没有工业。现在建起了农机站,拥有汽车7辆、拖拉机6辆。还就地取材建起了纺织筒管厂,产品远销上海等地。此外,还有手工业社、基建队、石灰厂、锯板厂等。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仅段家有一所不足百人的小学。现有7所村小,7所完小和1所中学,在校学生达1710人,教职员工130人。还办起了电影队、广播站。总场设立了职工医院,分场(大队)还设卫生所16个,有医护人员31人。
  崌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清末,乐平县农民起义军首领夏庭宜,1904年10月至1907年10月间以半山庙为根据地安营扎寨,抗击清庭,时达三年之久。土地革命后期,我党组织在这一带开辟乐北苏区,成立中共乐北县委和重新组建游击队,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
  清乾隆间进士、科给事中胡翘元故里在广溪里(今小坑)。
  段家村北一华里来龙山上与项家庄村北两百米处均发现有商代晚期文化遗址。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