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崌山综合垦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52
颗粒名称: 崌山综合垦殖场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1
页码: 193-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崌山综合垦殖场的概况及地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乐平县 崌山综合垦殖场

内容

崌山综合垦殖场概况
  崌山垦殖场在乐平县东北边缘山区,东北与婺源县交界,西南与临港、高家公社相邻,东南与红岩垦殖场接壤,西北与共库管理局毗连。驻地小坑(村)距县城46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辖8个分场、5个大队。共有113个生产队,78个自然村(其中一个农点,一个属婺源县辖,4个属乐北垦殖场辖),2297户,1060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3人)。乐平县第三中学、乐北垦殖场在其境内。
  地处山区。东北部山峦迭嶂,溪流密布;西南属丘陵。整个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仙姑庙峰最高,海拔789.2米;最低处海拔在40米以上。官庄水源出北部小河山口,向南顺势出境。
  崌山以巍峨挺拔而著称,场以此山命名。现场区旧属金山乡十二都。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属二区红岩乡。1950年1月属七区鹄山、民主、联合乡。1952年6月属临港区小坑、段家、甘村乡。1956年上半年撤区,并为段家乡。1957年12月成立崌山垦殖场,属段家乡。1958年垦殖场升为公社级。1961年上半年改县直属,同年8月属临港区。1963年初垦殖场升为区级,辖段家公社,小坑、红岩、半山庙、阳山岗、崌寺分场。1968年10月洪岩大队划入,统称崌山综合垦殖场。1972年11月岩前大队划归红岩垦殖场。辖区至今未变。
  垦殖场经济特点是,农林并举,林副业加工为辅。1980年总产值333万元,其中工副业占43.3%,农业占35.6%,林业占13.6%,畜牧水产占7.5%。
  建国前,这里山高水冷,土地脊薄,十年九旱,粮食亩产不到300斤。建国后,兴建了81座塘坝及小型水库,灌溉面积达一万余亩,旱涝保收面积达8900亩。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3252亩,年产稻谷1020万斤。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有茶地2494亩,尤以阳山岗云雾茶出名。还有水面养殖面积850亩,年产鲜鱼4万斤。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场山地约10.9万亩,其中山林5.6万亩,主要生长杉木、毛竹、马尾松、樟、檫、南酸枣、油茶、漆树等,每年上调国家木材1500立方米。建场后造林3.5万亩,其中2万亩杉木幼林。
  水利资源开发潜力大。境内山脉逶迤,溪河纵横,地势落差大,水头高,便于利用发电。现已在崌寺建成水电站一座,可供全场用电。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建国前没有工业。现在建起了农机站,拥有汽车7辆、拖拉机6辆。还就地取材建起了纺织筒管厂,产品远销上海等地。此外,还有手工业社、基建队、石灰厂、锯板厂等。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建国前仅段家有一所不足百人的小学。现有7所村小,7所完小和1所中学,在校学生达1710人,教职员工130人。还办起了电影队、广播站。总场设立了职工医院,分场(大队)还设卫生所16个,有医护人员31人。
  崌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清末,乐平县农民起义军首领夏庭宜,1904年10月至1907年10月间以半山庙为根据地安营扎寨,抗击清庭,时达三年之久。土地革命后期,我党组织在这一带开辟乐北苏区,成立中共乐北县委和重新组建游击队,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
  清乾隆间进士、科给事中胡翘元故里在广溪里(今小坑)。
  段家村北一华里来龙山上与项家庄村北两百米处均发现有商代晚期文化遗址。
  崌山综合垦殖场地名
  崌山综合垦殖场 详见《崌山综合垦殖场概况》。
  【小坑分场】 在垦殖场中北崌山南麓山区。辖8个自然村。242户,1078人。耕地1573亩,林地12950亩,茶地200亩。产稻谷、木材、茶叶。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鹄山乡、临港区小坑乡。1956年属段家乡同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崌山垦殖场小坑分场。1961年改称小坑大队。后立半山庙、小坑分场。1968年再改小坑大队。1976年复立小坑分场。
  小坑 在县城东北46公里丘陵谷地中,项(家庄)阳(山岗)公路旁。198户,892人。村内设有税务所、邮电所、粮管所、营业所、供销社、食品站、汽车站、医院、中小学等。〔清溪胡氏宗谱〕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清溪从村中流过,原名清溪村,一称广溪里。当地人称溪为坑,故后改名小坑。清乾隆间进士胡翘元为本村人。
  天井坞 在小坑东北3公里深山坞内。3户,8人。1963年分场在此建新山村,此地四周尽高山,形似井,故名。
  仓坞 在小坑东偏北3.5公里深山坞内,东邻婺源县境。4户,12人。因四周山林环抱,形似仓库而名。土地革命时,方志敏同志率红军曾来此从事革命活动。1963年分场在此建新山村,村从坞名。
  半山庙 在小坑东北2公里山坡上。1户,4人。南宋中期,小坑胡氏在此海拔220米处的山坡上建寺,因登庙如履云中,故称步云庵,俗呼半山庙。1884年被火焚,1896年重建。1904—1907年夏庭宜率起义军在此驻扎。1965年分场将庙改建成新山村,村从庙名。
  韩村坞 在小坑东偏南2.5公里山坞中。13户,57人。清初,韩氏来此垦荒建村。后废。1962年分场在此重建新山村,袭用原名。
  小坑朱田坞 在小坑西偏南2.5公里青年水库北侧山坞内。14户,57人。此地有座猪山,山下有田,名猪田坞,后雅为朱田坞。且地近小坑,又名小坑朱田坞。1963年分场在此建新村,村从坞名。
  江畔坞 在小坑西南2公里谷地小溪旁。3户,8人。1963年分场于此建新山村,当时村边小溪上建一木桥,村名新桥。又因靠小溪坞口,1978年更名江畔坞。
  李家坞 在小坑南偏西1.5公里项(家庄)阳(山岗)公路西侧小山南麓。6户,40人。清末,小坑村李氏在此建水垱一座,名李家垱。1964年分场在此建山村,更名李家坞。
  塘畔坞 在小坑南1.5公里山坞中。1963年分场在此建村,因村边有口大塘得名。1979年居民迁至本场小坑,现为农点。
  【大坑大队】 在垦殖场西北部丘陵地带。辖7个自然村。138户,650人。耕地1191亩,林地1300亩。产稻谷、木材。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鹄山乡、临港区小坑乡。1956年为段家乡同兴高级社。1958年称崌山垦殖场大坑畜牧场。1961年立大坑、河冲大队。1963年分别并属小坑分场、段家公社。1968年改为大坑农科所。1980年底成立大坑大队。
  大坑口 在小坑西1.5公里大坑口水库南面谷地。20户,88人。清代,吴氏在此建村,原名吴村。吴姓后外迁,村废。江姓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地当小溪(当地称坑)旁,易名大坑口。
  大坑 在小坑西北3公里大坑口水库北端。20户,120人。1964年此地建养兔场。1968年改立茶叶队。后因建大坑口水库,原大坑居民迁此,村名仍称大坑。
  杨梅 在小坑西偏北4公里深山坞中。9户,48人。清末,胡氏从邻村大坑(今废)迁此建村,因在一平坦地种油麻(芝麻),人称油麻。后迁回大坑村。1964年大队于此重建新山村,因山上盛产杨梅,便改杨梅。
  青年队 在小坑西偏北2公里大坑口水库北边山坞中。10户,34人。1975年大队于此建知青点,命名青年队。后大坑村社员迁入,仍用原名。
  昔力坞 在小坑西偏北2.5公里山坞内大坑口水库西侧。1户,7人。清末,婺源县有位叫昔力的人在此坞谋生,死后葬于此地,人称昔力坞。1975年大坑大队在此建新山村,村从坞名。
  詹李桥 在小坑西4公里共产主义水库东南三条山谷汇合处。49户,195人。宋代,詹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当时李氏亦在此附近建村,双方各于村旁建一座桥,分别称詹家桥、李家桥。嗣后,詹李皆他迁。〔安定胡氏宗谱〕胡氏于清康熙间从婺源清华街迁入詹家桥,吕氏从本地小坑迁入李家桥,村名依旧。1969年因共产主义水库扩建,李家桥受淹而拆迁此地,遂改今名。
  盘龙山 在小坑西南1公里山脚下。29户,158人。旧时本地大坑村每年元宵夜闹龙灯,均到此地盘山周游,故称盘龙山。1968年因建大坑口水库大坑村民迁此建村,村从山名。
  【下埠塅大队】 在垦殖场东部丘陵地区。辖8个自然村。234户,1213人。耕地2130亩,林地1000亩。产稻谷。驻以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民主乡、临港区段家乡。1956年称段家乡先化高级社。1958年成立崌山垦殖场段家分场。后改属河冲、三门亭大队。1963年属段家公社。1968年称崌山垦殖场下埠大队。1970年更为新村大队。1982年改为今名。
  下埠塅 在小坑东南6.5公里两山谷汇合处。22户,127人。此地原为婺源人庄田,后因变卖,在田粮册内下户给乐平买主,俗称下户塅。后改下埠塅。1961年,许氏从本地河冲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王冲坞 在小坑东5公里山坞内。32户,182人。土地革命时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清末,王氏从湖北蕲春迁此山谷空旷地建村,故称王冲坞。王氏衰落后,胡氏从本地乐北镇迁入。
  三门亭 在小坑东偏南4公里山谷中。41户,213人。清初,王、胡二氏分别从本地河冲、小坑,洪氏从婺源迁此建村,随后村中建亭一座,分三扇门进出,因名三门亭。
  董家湾 在小坑东南4公里山坳内。19户,91人。明初,董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明末,董姓衰落,程氏从本地河冲迁入,村名未变。
  乐源畈 在小坑东偏南5公里万福水库北侧山坞中。20户,97人。清末,王氏从本地河冲迁此乐平与婺源两县交界处建村,因是乐平县边缘田畈,且为小溪之源,故称乐源畈。
  大坞 在小坑东南6公里万福水库西侧山坞中。34户,170人。为便耕种,本地河冲王氏于1959年迁此建村,因此坞较平坦空旷,故名。
  洪家坞 在小坑东南5公里尼姑山西北麓小溪南侧山坞内。25户,125人。明末,本地河冲王、程二氏迁此分别建成两村,因人们常到婺源交往,故分别称内、外跑源坞。1972年,内跑源坞并入外跑源坞,以附近“洪家坞”为村名。
  河冲 在小坑南偏东5公里来龙山西麓山坞口。41户,208人。土地革命时期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程氏宗谱〕唐咸通间,程氏从歙县篁墩迁桐林街(在今高家公社),其长子自桐林街来此建村,因山洪暴发,被冲成畈而名。明万历间,王氏又从婺源武口迁入。
  【段家大队】 在垦殖场中南丘陵谷地,项(家庄)阳(山岗)公路从中贯穿。辖7个自然村。444户,2102人。耕地3665亩,林地1400亩。产稻谷、木材。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洪岩乡、七区民主乡、临港区段家乡。1956年为段家乡先化高级社。1957年成立崌山垦殖场段家分场。1961年更为段家大队。1963年属段家公社。1968年起属崌山垦殖场。
  段家 在小坑南4公里丘陵宽谷中,项(家庄)阳(山岗)公路穿村而过。333户,1581人。设有林管站、食品站、粮站、小学、卫生院、农机站、养路队等单位。〔段养正墓碑〕明初,段氏从都昌沿途放鸭至此建村。
  窑棚畈 在小坑东南4.5公里山脚下。17户,79人。此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明末,段、齐诸姓相继迁此建村,当时曾建砖瓦窑18座,搭了许多窑棚,俗称窑棚畈。
  五里亭 在小坑东南5公里丘陵谷地中。20户,97人。清末,段氏在距段家五华里处建一凉亭,人称五里亭。为耕作方便,1963年大队在此建新山村,村从亭名。
  段家朱田坞 在小坑南偏西5公里低丘谷地中。36户,164人。此坞附近有座猪山,坞内有农田,因名猪田坞。又地近段家,亦称段家朱田坞。1958年大队于此建新山村,村从坞名。
  余家畈 在小坑南5公里庙山南麓,古(田)官(庄)公路东侧。4户,21人。清末,本地段家一余氏葬于此,因名余家畈。1966年大队在此建新山村,袭用原名。
  项家坞 在小坑南偏东5.5公里丘陵狭谷中。22户,111人。古时此地因属项家庄田,故名。1962年,为耕种方便,段姓自本地段家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向阳村 在小坑南偏东6公里项家坞底。12户,49人。1958年,本地段家村人在此搭棚建村,以养鸭为主,名鸭仂棚。1968年改称向阳村。
  【项家庄大队】 在垦殖场南部低丘河谷地带,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3个自然村。216户,1190人。耕地2303亩,林地158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洪岩乡、七区联合乡、临港区甘村乡。1956年称段家乡光明高级社。1958年为崌山垦殖场第四分场。1961年改为项家庄、大坑大队。1963年分属段家公社、小坑分场。1968年并入崌山垦殖场甘村大队。1979年复立项家庄大队。
  项家庄 在小坑南偏西6.5公里古(田)官(庄)公路西侧丘陵平畈上。154户,885人。〔汝南项氏宗谱〕明洪武间,项氏从县城东隅双井头迁此建村。
  吴家坞 在小坑南偏西6.5公里低丘谷地中。15户,56人。原无人居,俗称无家坞。1959年程氏从本地项家庄迁此建村,按谐音称吴家坞。
  槎源 在小坑南偏西6公里古(田)官(庄)公路北侧小丘南坡下。47户,249人。〔项氏宗谱〕宋初,项氏从婺源溪口迁县城东门定居,明初迁此建村。因此地竹木资源丰盛,村民靠编木竹筏运销外地为生,故称槎源。
  【甘村大队】 在垦殖场南部低丘谷地中,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4个自然村。248户,1309人。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联合乡、临港区甘村乡。1956年称段家乡光明高级社。1958年为崌山垦殖场第四分场。1961年改名甘村大队。1963年属段家公社。1968年复属崌山垦殖场。
  甘村 在小坑南8公里低丘宽谷中官庄水东岸,古(田)官(庄)公路穿村。149户,818人。〔甘氏宗谱〕南唐时,甘氏从福建长塘迁此建村。
  阁坞 在小坑南偏西9公里官庄水西岸山坳内。29户,141人。〔甘氏宗谱〕南唐时,甘氏从福建长塘迁此建村,于山谷建文昌阁以开文运,初名阁谷,习称阁坞。
  头 在小坑南9公里官庄水东岸山坳里。45户,260人。清初,董氏从德兴海口迁此建村,始称梅溪董家。又因村居平畈边缘,易名头。
  红梅坞 在小坑南偏西10公里山坞内。25户,90人。1964年大队在此建新山村,因产杨梅得名杨梅坞。后因与今高家公社邻村同名,旋改红梅坞。
  【崌寺分场】 在垦殖场东北部山区。辖12个自然村。118户,585人。山林16536亩,茶地464亩。产木材、茶叶及木耳、香菇。以境内一自然村名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鹄山乡、临港区小坑乡。1956年属段家乡同兴高级社。1958年属崌山垦殖场阳山岗分场。1961年改名阳山岗大队。1963年名崌寺分场。1968年成立崌山垦殖场林场。1981年下半年改称今名。
  朱家棚 在小坑东北7公里仙姑庙东麓深山狭谷中。25户,134人。清末,朱氏从槎溪(今涌山公社流槎)逃荒来此搭棚定居。1958年后陆续迁入住户。
  风香棚 在小坑北偏东10.5公里深山狭谷中,北邻婺源县境。3户,21人。清道光间,汪氏自婺源黄沙迁此建村,当时住茅棚,种玉米,玉米开花时,风吹阵阵香,取名风香棚。
  曹家里 在小坑东北11公里深山狭谷中,紧靠婺源县境。19户,111人。土地革命时期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清中期,杨氏从安徽安庆迁此建村,因村北山坡上有三条沟槽,始称槽家里。清末,王氏从湖北蕲春迁入。民国初,改为曹家里。
  大岩尖 在小坑东北10.5公里深山狭谷中,东邻婺源县境。9户,72人。清初,杨氏从安徽安庆迁此建村,因坐落在大岩山尖西南麓得名。清末,王姓自湖北蕲春迁入。
  崌寺 在小坑北偏东9公里仙姑庙峰北坡下狭谷中。40户,162人。土地革命时期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清溪胡氏宗谱〕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徽洲致仕大夫胡曈,游猎于崌山,见山清水秀,乃于此建崌寺(又称明恩观)。1953年拆庙改建民房,汪氏从婺源迁此定居,村名因之。
  官坑 在小坑北偏东8.5公里仙姑庙峰东北麓山谷中。2户,10人。南宋末期,乐平、婺源因争此山坳打官司得名官坑。建国前夕,胡氏从本地小坑迁此建村,村从坞名。
  田湾 在小坑东北9公里仙姑庙峰东北麓大沟坞中部南坡上。此山坳较平坦被垦为农田,因名田湾。1959年分场于此建村,由朱、杨二姓定居。1976年在此设崌寺小学。1980年住户搬回原籍。现有师生78人。
  把门寨 在小坑东北10公里深山狭谷中,东邻婺源县境。清末,伊氏从湖北迁此建村,因居乐平、婺源两县的进出门户,故称把门寨。1968年,伊氏迁居小坑,屋尚存,但无人居。
  仙姑庙 在小坑北偏东5公里崌山主峰南坡上,是乐平县地势最高的自然村。据庙壁碑文记载,明嘉靖间,小坑村民于此建一仙姑庙。清雍正间重修。此处地势高寒,常年云雾缭绕,曾名凌云庵。土地革命时期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1968年拆庙建平房。1户,3人。以守山为业。
  乌石背 在小坑东北8公里深山坞中,东邻婺源县境。11户,41人。1975年,分场于此建村,因处乌石山背而得名。
  锯板厂 在小坑东北7公里崌山主峰东南山坞内。6户,24人。1973年5月,总场在此建锯板厂立村。
  十里岗 在小坑东北5公里崌山主峰东南麓十里沟底部岗上。2户,7人。1981年分场在此建养猪场立村,现由守山人居住。
  【阳山岗分场】 在垦殖场北部山区。辖10个自然村。123户,632人。耕地14亩,林地10800亩,茶叶220亩。产木、竹、茶叶。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鹄山乡、临港区小坑乡。1956年属段家乡同兴高级社。1958年为崌山垦殖场阳山岗分场。1961年更为阳山岗大队。1963年复称阳山岗分场。1968年更为向阳大队,1976年复立阳山岗分场。
  阳山岗 在小坑北4公里崌山主峰西南坡上。13户,63人。1957年由上山下乡干部建村,此地盛产杨梅,始称杨山岗。1968年更为阳山岗。
  大河山 在小坑北9公里深山沟里,北邻婺源县境。5户,24人。此地狭谷幽深,山洪暴发,汇流成河,因名大河山。1958年,上山下乡干部来此建村,袭用山名。
  野猪塔 在小坑北10公里崌山主峰西北坡山坳内,北邻婺源县境。山高林密,地处偏僻,且多野猪,坡陡路险,形似塔,因名野猪塔。1957年由上山下乡干部建村,村因之得名。现居2户,2人。以守山为业。
  烟煤厂 在小坑北偏西8.5公里崌山主峰西北坡下狭谷中。28户,83人。1964年,浙江人来此烧烟煤建村,俗称烟煤厂。
  小河山口 在小坑北偏西7.5公里崌山主峰西坡下狭谷中。官庄水发源地。3户,13人。山水一发,犹如小河于此冲出,人称小河山口。1980年,分场于此建村,亦用此名。
  五松队 在小坑北4公里崌山主峰西坡下山坳内。12户,72人。1958年上山下乡干部来此建村,始炼松节油,名化工厂。又因村西山坡有五棵大松,1963年更为五松队。
  字号队 在小坑北3公里崌山主峰西南坡狭谷中。8户,66人。1927年,本地小坑胡氏来此搭棚制茶叶,为了将茶叶分等级,故将棚编成字号屋。1959年分场在此设生产队,名字号队。
  夏家坞 在小坑西北4公里大坑口水库北端山谷内。48户,187人。明中期,夏氏从岇山(在今红岩垦殖场)来此建村。
  长湾队 在小坑西北2公里崌山西南坡山谷中。2户,16人。1970年分场于此建村,因处深山湾内,因名长湾队。
  茶亭 在小坑北偏西2公里崌山主峰西南坡山谷中。2户,6人。1958年分场于此建房一幢,给守山员住。因住户为来往人员供应茶水而名。
  【乐北垦殖场】 在崌山垦殖场中东丘陵谷地。辖4个自然村。38户,183人。耕地73亩,林地1000亩。办有织布车间、发电机米厂。以工副业为主,兼营农、林、牧、养殖业。属乐平镇管辖的大队级单位。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1962年8月24日成立乐平镇王冲坞垦殖场,在此以前属崌山垦殖场辖地。1981年改名乐北垦殖场。土地革命时期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
  乐北镇 在小坑东8公里山坞内。22户,103人。1962年由乐平镇居民迁此建村,地处王冲坞附近,始名王冲坞。1965年易名乐北镇。
  花果山 在小坑东偏北9公里深山狭谷中,东邻婺源县境。6户,29人。1964年王冲坞垦殖场在此建村,专营花果、林业,故名。
  漆树村 在小坑东偏南8公里鲢鱼山南咀上。5户,24人。1964年王冲坞垦殖场在此建村,设有旅店,原名乐北饭店。1967年取消饭店,改在村四周种漆树,旋改漆树村。
  狮毛冲 在小坑东偏南9公里狮毛山南麓大坞底。5户,27人。清末,此地设私熟教经书,俗名经学堂。后废。1962年王冲坞垦殖场在此建村,因处狮毛山下而改今名。
  【茶叶分场】 在垦殖场西部丘陵地区。辖3个自然村。36户,133人。耕地46亩,茶地1500亩,林地1000亩。产茶叶。以专业命名。1956年前属小坑村辖地。1957年划归小坑分场。1974年垦殖场于此垦山种茶叶。1976年成立崌山垦殖场茶叶分场。
  外羊山 在小坑西南3公里青年水库东北侧丘坡上。20户,64人。1975年垦殖场于此建村,因处羊角尖山外得名。
  红花岭 在小坑西南2公里大口坞水库西南山脚下。5户,27人。1975年,垦殖场于此建村,周围山坞田种有红花,因名红花岭。
  羊角尖 在小坑西南3.5公里青年水库北端。11户,42人。1976年垦殖场于此羊角尖北麓建村。
  【更新林场】 在垦殖场东部边缘丘陵地区。中段有万福水库。共11个自然村(包括婺源县辖1个)。52户,152人。耕地88亩,林地2100亩,茶地110亩。营林为主,兼管水库。以专业命名。原为段家村山地。1968年成立崌山垦殖场万福林场。1974年改名更新林场,仍属集体所有制。
  万福亭 在小坑东南8公里万福水库大坝北端山坡上。19户,55人。清中期,本地河冲村人在此建亭一座,名万福亭。1965年原河冲大队在此建新山村,村从亭名。
  梨树坑 在小坑东偏北5.5公里深山狭谷中。3户,6人。1960年胡氏从婺源庄山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村旁广种梨树,俗名梨树坑。
  分水丘 在小坑东偏南10公里乐平与婺源两县山界南侧。1户,2人。1980年林场在此建守山房一幢,此地水分向两县流,故名。
  鸭坞口 在小坑东偏南10.5公里与婺源县交界处西侧山坞口。1户,4人。1973年巫氏从浙江迁此建村,因此坞形似鸭而名。
  八亩坞 在小坑东偏南10.5公里与婺源县交界处西侧山坞中。1户,1人。1945年本地河冲王氏在此买了八亩农田得名。1972年,浙江籍人来此建村,村从坞名。
  上源坞 在小坑东偏南8公里万福水库东北百亩源山坞底。13户,39人。1958年浙江籍人来此建村,因处坞底分水岭而名。
  蒋进坞 在小坑东南8.5公里万福水库东南山坞底。1户,1人。明中期,婺源人蒋进葬此坞得名。1972年,詹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村从坞名。
  尼姑山 在小坑东南10公里与婺源县交界处尼姑山东麓深谷中。9户,23人。清中期,本地段家村在此建尼姑庙(已毁),故山名尼姑山。1964年汪氏从本地洪家坞迁此建村,村从山名。
  上塘湾 在小坑东南11公里与婺源县交界处西侧山坞内。3户,13人。1958年,本地段家村民迁此建村,此坞幽深弯曲,坞底形似塘,村因之得名。
  霸王桥 属婺源县许村公社曹村大队农点,现归中洲林场辖。在小坑东南12公里白虎岭西麓下山坞,一小溪流向中洲。16户,78人。相传南宋时,此地一人力大如霸王,挑来一担石头,便砌成一座拱桥,故称霸王桥。1970年浙江开化县徐塘公社三合大队人来此建村,村用桥名。
  胡椒坞 在小坑东南12.5公里与婺源县交界处西侧山坞口。1户,8人。因附近村人常来此种胡椒得名。1972年,刘氏从本地乐源畈迁此建村,村以坞命名。
  【崌山垦殖场林场】 在垦殖场北部崌山南麓。1958年共大乐平分校在此建场,原名共大乐平分校林场。1981年划归崌山垦殖场,旋改今名。辖1个自然村和1个林业队。11户,42人。育林1800亩。植有灌木、杉木、毛竹、油茶等。属全民所有制。
  冷水塔 在小坑东北3公里崌山南麓密林中。2户,16人。1960年共大乐平分校在此建场,名共大林场。此地山高水冷,地形陡峭似塔,故名。
  【崌山垦殖场农科所】 在垦殖场中部丘陵平畈中央,东西有小片山丘,项(家庄)阳(山岗)公路从中穿越。98户,491人。耕地1031亩。产稻谷。以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金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民主乡、临港区小坑乡。1956年属段家乡先化高级社。1958年属崌山垦殖场小坑分场。1961年名段家公社湖村大队。1963年属小坑分场。1968年成立崌山垦殖场农科所。
  湖村 在小坑南偏东1.5公里丘陵平畈中央,项(家庄)阳(山岗)公路西侧。98户,401人。明初,董氏从德兴海口迁此建村,地当平畈高坡下,山洪暴发时,溪水汇聚成湖,因名湖村。
  马坑坞 在小坑南偏西2.5公里青年水库东侧山坞。因此坞山形似马,故称马坑坞。1964年夏氏从本地湖村迁此建村,村从坞名。1980年搬回,现为农点。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胡翘元
相关人物
方志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