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田人民公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46
颗粒名称: 洄田人民公社概况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洄田人民公社概况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乐平县 洄田人民公社 概况

内容

洄田公社(亦名白土峰林木良种场)位于乐平县中南边缘,东至文山垦殖场,南界万年县,西、北邻礼林公社。面积45.1平方公里。驻地富家距县城21公里。全社辖6个农业大队,1个分场。共有127个生产队,49个自然村,1649户,8586人。县水电局所属勤俭水库管理局居北部边境。
  地处丘陵地区。东部和南部群丘蜿蜒,东南边缘高架尖最高,海拔488米;西北边缘低丘起伏;中部地势低平,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为30—40米。安殷水自南向北沿西北边缘流入乐安河。整个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地约为平地的三倍。
  现辖区旧属丰乐乡三十都。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属四区(礼林)乐义乡。1950年1月属一区(礼林)洄田乡。1952年6月属礼林区洄田、孙家、富家乡。1956年6月撤区,并为洄田乡。1957年6月复区,归镇桥区。1958年10月属礼林公社洄田、孙家、府前、柴家大队。1961年上半年成立洄田公社(县直属),以驻地洄田渡命名。同年8月划归礼林区。1963年底观前大队划入白土峰公社。1966年初属白土峰林场,分立洄田公社与富家分场。1968年10月撤区扩社并队,并入礼林公社。1973年8月重立洄田公社(亦称白土峰林木良种场),辖区至今未变。
  公社经济特点农林并举,以培育林木良种著称。1980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137.5万元。其中农林业产值120.0万元,占总产值的87%;工业产值17.5万元,占总产值的13%。
  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全社耕地面积9833亩,其中水田9167亩。以双季稻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8555亩,年产粮食974.47万斤,其中包括小麦、红薯、大豆、荞麦。以油菜籽和油茶籽为主的油料作物年产10.38万斤,油茶籽产量居全县第二。全年生猪上购1756头,平均每户超过1头。
  林业以培育林木良种为主。全社山地面积4.6万亩,现有国外松2000亩,油茶2000亩,苗竹1500亩,杉木林6461亩,油橄榄70亩,檫树1000亩,其余皆为松杂木林。建有油茶物种收集圃80亩,杉木子代测定林65亩,树木园50亩,苗圃18亩;建成林道36公里,防火线20公里。同时,先后引进和选育优良速生珍贵树种90多种,选育杉木、板栗、油茶等优良无性系180多个。从1973年起,部分良种开始销售。
  全社共修筑中小型水库23座,总蓄水量达1530万立方米。建成电灌站3座,装机容量100瓩。有效灌溉面积6473亩,旱涝保收面积6421亩。现有推土机1台,手扶拖拉机3台,打谷机104台,碾米机18台,柴油机31台,农用水泵31台,喷灌机1套。社队企业共有7个(其中公社2个)。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厂、砖瓦厂、手工业社、农机厂等,产铁、木、竹器农具以及砖瓦、鞭炮等。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仅有一所小学。建国后,办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有教职员工92人,在校中学生299人,小学生1267人。公社设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9人。
  洄田地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土地革命时期,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洄田渡、庄屋下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1930年8月至12月成立了乐平县十二区(洄田渡)苏维埃、政府,后于矢源坞改立四区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方志敏同志在洄田渡召开了乐平、万年两县四千余人农民大会。1930年10月至1932年2月红十军与国民党第四师在这里进行过多次战斗。红军撤走后,赤卫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了数年的武装斗争。
  商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有两处:即富家村西八十米处的湾里山遗址和富家村东北三百米处的庙山遗址。
  宋相、文学家王刚中故里在府前,明正德间农民起义军——姚源军首领汪澄二故里在西源坞;今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柴荣生家乡在柴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