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众埠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40
颗粒名称:
众埠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9
页码:
161-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众埠人民公社的概况及地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乐平县
众埠人民公社
内容
众埠人民公社概况
众埠公社位于乐平县东南边缘,东邻十里岗垦殖场和德兴县境,西连文山垦殖场、礼林公社,南接弋阳县境,北靠接渡、洺口公社和凤凰山垦殖场。总面积199平方公里。驻地众埠街距县城25公里。公社因驻地而得名。
现辖境旧属铜山乡十八、十九、二十都,永善乡二十一都。建国前夕属铁峰区(众埠)兰亭乡,军峰、永义、碧港乡的一部分。建国初属五区(湾头)兰亭乡,军峰、永义、碧港乡的一部分。1950年1月属九区(众埠)尚濂、蓼畈、方山、众埠、莲塘、叶家、秧畈、大田乡,八区(洺口)湾头、河南、南山乡。1952年6月改属洺口、众埠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属众埠、湾头、倪家、魏家乡。1957年6月复归众埠区,属湾头、众埠、秧畈、黎桥乡。1958年10月撤区成立众埠公社,部分大队归洺口公社。1961年7月属众埠区众埠、方山、秧畈、鸬鹚公社和洺口区湾头公社。1963年底方山公社并入众埠公社,增设横山、南山分场和松树岭茶场。1964年3月撤销众埠区,辖区划归文山垦殖场。同年11月恢复众埠区。1968年10月撤区扩社,并为众埠公社。今有32个大队,514个生产队,141个自然村(镇),8654户,49716人。省属乐华锰矿和县松树岭茶场皆坐落在境内西部。
地处乐安河南岸,沿河多为平原,建节水及其支流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公社腹地后入乐安河。东北和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和西南地势低平。沿河平原多为沙质土壤,土质疏松肥沃。丘陵谷地多为乌泥田,适宜水稻生长。加之沟渠纵横,水利条件不断改善,为县内重要粮棉产区之一,素有“富庶东南乡”之称。建国后,在建节水上建造了碧湾渠,共修筑了140座小型水库,建造了28座电灌站,全社有效灌溉面积达82490亩,旱涝保收面积达44964亩。
现有耕地面积67103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0103亩,年产粮食5753万斤,约占全县的八分之一。棉花种植面积5769亩,年产皮棉4770担。还产大豆、油菜、芝麻、花生。水面养殖面积2800亩,年产鲜鱼达10万斤以上。山地面积16万亩,其中育种杉木林6564亩,油茶林1338亩,薪炭林4588亩。
全社有汽车12辆,中型拖拉机22台,手扶拖拉机34台,各种机电设备15台。社队企业除手工业社外,还兴办了农机厂、兽药厂、综合加工厂、基建队、农机配件站,以及园艺场、农场、林场等。近年来,建成生产全自动化的现代企业——油脂化工厂,每日可精榨棉籽油六千余斤,菜籽油四万余斤。1980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达79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9.55万元,占15%;农业产值677.45万元,占85%。
交通较便利。建节水可通小木船至县城,乐(平)弋(阳)公路干线斜穿南北,众(埠)篁(坞)公路横贯东西,各大队和大的自然村,都修有简易公路。
文教卫生事业和商业贸易不断发展。现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2所,在校学生1171人;有完小16所,村小41所,在校学生4943人。公社设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27人;大队设医务所27所,有赤脚医生59人。公社有电影院、电影放映队、广播站、文化站、业余赣剧团。商业贸易网点得到了发展。公社有供销社、合作商店,大队设立分销店,一般自然村都有代销店或合作商店。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同志在这里领导过乐平农民运动,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工农武装,创建了红十军,召开过乐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和十三县雇农代表大会,成为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境内楼前,是宋相马廷鸾、宋元文史学家马端临的故里。宋景祐元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马遵出生于秧畈。閧树里是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长炎的家乡。此外还有明代所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水利工程古石坝。
众埠人民公社地名
众埠人民公社详见《众埠人民公社概况》。
【众埠大队】 在公社中部偏西建节水下游南岸丘陵河谷地区,乐(平)弋(阳)、众(埠街)篁(坞)公路相交地段。辖5个自然村。388户,1855人。耕地2833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属五区兰亭乡,后为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为众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众埠大队。
众埠街 在县城东南25公里建节水下游南岸丘坡上,乐(平)弋(阳)、众(埠街)篁(坞)公路分岔路口。602户,2419人。元中期,因此处山谷中盛长箬竹得名箬坑坞。当时卢、李两船民从接竹渡来此开荒建村。随着土地开发,水陆交通方便,人烟迅增,贸易繁荣,渐发展为一小集镇。众埠街即为众人聚埠成街之义。今集镇内设有法庭、公安派出所、汽车站、邮电所、粮管所、供销社、税务所、工商所、医院、中小学、银行、商店等单位。
特别畈 在众埠街西北2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山脚下狭长平畈边。23户,132人。始称庄屋边,为宋氏建村。清末,李氏自南港迁此居住,因地形特别取名。历居7代。
韩家 在众埠街东偏南2公里建节水南面低丘谷地中。13户,75人。元初,韩氏从附近鸬鹚埠迁此建村。清乾隆间,程氏亦迁此居住。
杨源坞 在众埠街东偏南2公里建节水南面低丘谷地中。45户,260人。清初,本邑方氏迁此建村,原称秧源坞,后因方言谐音演变成杨源坞。
叶水桥 在众埠街南1公里乐(平)弋(阳)公路东侧低丘坡上。61户,364人。南宋中期,叶氏由文山来此建村,因村前小溪上建有石桥,始称叶家桥。清顺治时,徐氏从附近河头徐家迁此。后叶氏衰落,徐氏昌盛,改称叶水桥。1930年10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曾在此召开过十三县雇农代表大会。
【魏家大队】 在公社北缘乐安河南岸河谷地区。辖4个自然村。345户,1769人。耕地2513亩。产稻谷、棉花。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属五区兰亭乡,后属众埠区蓼畈乡。1956年属众埠乡蓼畈高级社。1958年立众埠公社魏家大队。1961年属方山公社。曾分立后埠大队。1963年复属众埠公社。1968年并队至今。
魏家 在众埠街东北7公里乐安河南岸河畔。124户,653人。〔同治版乐平县志〕宋宣和六年(1125年)进土魏安爱龙亭山水,始居龙亭,后迁此建村。
程家窝 在众埠街东北7公里乐安河左岸河畔。23户,113人。清中期,程氏自本地上畈迁此建村,村当洼地得名。
黎家 在众埠街东北半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73户,360人。明初,黎氏自县城万寿宫迁此建村,历居20代。
后埠 在众埠街东北8公里乐安河南岸。125户,643人。〔陇西李氏宗谱〕元延祐甲寅年(1314年)李氏自梅林(今双田公社横路)迁此建村。孙氏亦迁此定居,称孙家;李氏居孙家之后,呼为后埠。后来合二而一,统称后埠。
【尚濂大队】 在公社西北隅乐安河与建节水之间三角洲地区。辖1个自然村。259户,1557人。耕地1328亩,林地460亩。产稻谷、棉花、西瓜。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为五区兰亭乡,后为众埠区尚濂乡。1956年为众埠乡濂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尚濂大队。1968年改称卫东大队。1973年恢复原名。
尚濂咀 在众埠街西北6公里乐安河与建节水汇合处三角洲上。宋末,徐氏自山塘(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濓溪绕村而过,俗称濓溪双带,简称双濓。又地当沙洲咀上,故谐音演化为尚濓咀。
【铜山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建节水下游丘陵河谷地带,乐(平)弋(阳)公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174户,1061人。耕地面积1223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尚濓乡。1956年为和平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港口大队。1968年改称卫东大队。1973年复称港口大队。1982年因重名遂改今名。
铜山港口 详见《唐代县治—长乐水口》。
下湾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建节水下游左岸,靠乐(平)弋(阳)公路南侧山谷口。38户,221人。元末,徐氏自本地徐家来此建村,地当一小溪下游弯道旁取名。
童家湾 在众埠街西北7公里童家湾水库坝脚下。40户,284人。明时,程氏从附近叶家来此山湾建村,因始迁祖是遗腹子孩童,俗呼童家湾。
荆坑坞 在众埠街西北3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山谷中。24户,149人。〔张氏宗谱〕宋理宗间,张氏自本地庄屋边(今特别畈)来此建村,因村处荆棘丛生的坑坞取名。
扶源 在众埠街西7公里丘陵谷底。29户,143人。〔京兆扶氏宗谱〕元时,扶氏自安徽歙县黄墩来此建村,地当溪水之源取名。
【叶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建节水河畔洲地丘陵地带。辖2个自然村。279户,1499人。耕地1397亩,林地640亩。产稻谷、棉花。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先后为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叶家乡。1956年属众埠乡和平高级社。1958年为众埠公社和平大队。1968年改称卫东大队。1981年分立叶家大队。
叶家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乐安河与建节水下游间的洲地中。271户,1454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叶氏自本邑项江岭迁此建村。
柴埠 在众埠街西北5公里建节水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山坳里。8户,45人。清末,叶家派人来此守山立村,以产木柴取名。
【桐坡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建节水下游及乐安河左岸河谷地区。辖1个自然村。247户,1508人。耕地1812亩。产稻谷、棉花。以驻地曾用名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叶家乡。1956年称众埠乡和平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和平大队。1968年改称卫东大队。1981年成立杨家大队。1982年因重名改称今名。
杨家 在众埠街北偏西5公里乐安河左岸。唐末即有薛氏在此立村,始称薛家滩。后王氏自杨家边(在今高家公社)来此居住,日益繁衍,为避讳更称杨家。因村中遍栽桐树,曾取名桐坡村。
【濮家大队】 在公社北缘乐安河南岸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458户,2342人。耕地2377亩。产稻谷、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蓼畈乡、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属蓼畈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魏家大队。1961年分立方山公社濮家、蓼畈大队。1963年并入众埠公社。1968年复属魏家大队。1973年改称今名。
濮家 在众埠街北偏东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344户,1735人。〔东鲁濮氏宗谱〕宋绍兴间,濮氏从德兴店前村迁曹溪(今凤凰山垦殖场曹家埠),未几复迁此地建村。
蓼畈 在众埠街东北6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114户,607人。始由本地上畈程氏来此建村。〔南洲徐氏宗谱〕清顺治间,徐氏来此居住。因畈上多鸟栖息得名鸟儿畈,后因种青靛、蓼兰遂改蓼畈。
【莲塘大队】 在公社北部建节水北岸低丘河谷地区。辖9个自然村。265户,1383人。耕地1980亩。产稻谷、荸荠。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莲塘乡、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属蓼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莲塘大队。1961年属方山公社。1963年复属众埠公社。1968年并入方山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
莲塘 在众埠街东偏北4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平畈上。61户,358人。明末,王氏从杨湖(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原名杨莲堡。后因烧砖瓦窑在村前掘一口塘,旋改莲塘。
下坞 在众埠街东北5.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小丘西坡下。10户,45人。清初,魏氏从本地魏家迁此建村,地当山坞下端,俗称下坞。
山背 在众埠街东北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平畈上。29户,103人。元末,孙氏从本地军山炭窝里(已废)迁此建村,因村处低丘背后取名。
孙家 在众埠街东北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建节水河畔。40户,231人。元初,孙氏从鄱阳来此建村,历居31代。
口头 在众埠街东北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建节水河畔。28户,190人。清时,汪氏自附近上畈来此建村,处低丘宽谷地大路边,俗称口头。
口头上畈 在众埠街东北5.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低丘坡下。10户,45人。明末,程氏从德兴凤凰大坞来此建村,以村处口头村上方田畈上得名。
楼里 在众埠街东北6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低丘坡上。13户,64人。清初,程氏由附近上畈来此建村,因村处位置较高,始称楼梯,后演化为楼里。
郑家畈 在众埠街东北3公里建节水北岸平畈上。61户,315人。始为郑氏建村,故名郑家畈。明中期,徐氏从本地徐家来此居住,袭用原名。历居22代。
波阳畈 在众埠街东北3.5公里建节水北岸平畈上。13户,32人。明中期,徐氏自本地徐家来此建村,历居22代。此地平坦,田畈较宽广,人称波阳畈,村名因之。
【黄铁炉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南岸建节水以北平原地区。辖3个自然村。426户,1836人。耕地2360亩,林地300亩。产稻谷、棉花、油料。以境内片村黄铁炉命名。建国前夕属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方山乡、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称河星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黄家大队。1961年改称河星大队。1963年复称黄家大队。1982年因重名更称今名。
老下 在众埠街北1公里建节水北岸平畈中。168户,876人。唐末,黄姓铁匠自福建崇安来此附近金坑坞、银坑坞铸铁,后迁此建村,俗呼黄铁炉。明代黄氏又在附近建培下(村),此地旋改今名。
中路亭 在众埠街北2公里乐安河南岸。76户,404人。明中期,程氏自铜山港口来此建村,此地原设有凉亭,因地处乐安河中段,故称中路亭,村从亭名。
培下 在众埠街北1.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中。182户,1056人。明代,黄氏从附近黄铁炉(今老下)迁此建村,因属陪建的新村,人称培下。
【方山大队】 在公社北部众(埠街)篁(坞)公路两侧河谷地带。辖8个自然村。430户,2370人。耕地3066亩。产稻谷、棉花、油料。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方山乡。1956年称方塘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方山大队。1961年改立方山公社方山、塘畔大队。1963年属众埠公社。1968年并为方山大队。
方家山 在众埠街北偏东2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旁。85户,497人。始为方姓建村,故称方家山。清顺治间,程、徐二氏分别从汪洪(在今港口公社)和本地徐家迁居此地,袭用原名。
上头厂 在众埠街北偏东4公里乐安河东岸。26户,174人。清光绪间,唐、全两氏自建昌府南丰来此建村,因以烧砖瓦为业立厂,且处邻村刘家山上游,俗称上头厂。
刘家山 在众埠街北偏东3.5公里乐安河凹岸。61户,363人。明中期,徐氏自附近徐家来此建村,因村背土坡属刘姓祖业,俗呼刘家山。
杨家山 在众埠街北偏东3.5公里乐安河左岸平畈中。74户,385人。明时,王氏自杨家山(在今浯口公社)来此建村,沿用故乡村名。
上方家山 在众埠街东北2.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右侧。18户,106人。清康熙间,徐氏自附近方家山来此立村,因处故壤上方得名。
泥井畔 在众埠街北偏东1.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左侧。18户,98人。清末,徐氏自本地徐家来此建村,当时村旁井水终年浑浊,人称泥井畔。
张家畈 在众埠街东北2.5公里建节水凹岸。34户,192人。清光绪间,张氏自德兴摇畈来此平畈立村。
塘畔 在众埠街东北1.5公里建节水北岸。114户,655人。清同治间,徐氏自附近徐家来此水塘边建村,因名塘畔。
【柿墩大队】 在公社中北建节水以北众(埠街)篁(坞)公路两侧低丘河谷地区。辖2个自然村。131户,744人。耕地974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河南乡。1956年称湾头乡河南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61年名洛口区湾头公社柿墩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柿墩 在众埠街东北6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平畈上,地近建节水。121户,684人。明中期,吴氏自附近湾头来此立村,以村中土墩上长有大柿树取名。历居20代。
万夫塘 在众埠街东北6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建节水河畔平畈上。10户,60人。明末,吴氏从附近柿墩分迁此处建村,以聚众力开挖一水塘取名。历居17代。
【湾一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建节水右岸丘陵河谷地带。辖3个自然村。293户,1339人。耕地1612亩。产稻谷。因驻地村内设有3个大队,故以序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湾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湾头乡。1956年为湾头高级社。1958年为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61年立湾头公社湾一大队。1968年复归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74年分立湾一大队。
湾头 在众埠街东8.5公里建节水右岸众(埠街)篁(坞)公路旁。为湾一、湾二、湾三大队驻地。622户,3444人。〔延陵吴氏宗谱〕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年)吴氏自附近桥东(已废)迁此建村,呼为桥西。又村当河湾旁,俗称湾头。
伍家坞 在众埠街东12公里新峰水库东侧。1户,2人。此处山林古为吴氏祖业,因称吴家坞。后因方言演变成今名。建国后湾头村派人在此守山林立村。
韩村坞 在众埠街东偏南11公里建节水东岸白泥岭南麓谷地中,南邻德兴县境。1户,2人。清顺治间,韩氏从韩家(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取名韩村坞。乾隆间村废。清末,吴氏又从附近湾头迁居此地看守山林,沿用原名。
【湾二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建节水右岸丘陵河谷地带。辖湾头村一部分。220户,1496人。耕地1477亩。产稻谷。大队驻地设有3个大队,故以序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湾头乡。1956年为湾头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61年立湾头公社湾二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74年分立湾二大队。
【湾三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建节水右岸丘陵河谷地带。辖湾头村一部分及段史畈、新官里、乌茅山。212户,1233人。耕地1398亩。产稻谷。大队驻地湾头分属3个大队,故以序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湾头乡。1956年为湾头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61年立湾头公社湾三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湾头大队。1974年分立湾三大队。
段史畈 在众埠街东偏北8.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平畈上。55户,335人。始为段氏在此立村,取名段史畈。清初,吴氏自附近湾头来此居住。
新官里 在众埠街东偏北8.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旁。30户,197人。明中期,吴氏始迁祖新官自附近湾头来此立村,历居18代。
乌茅山 在众埠街东偏北10公里军山西南麓低丘坡上。16户,88人。1962年吴氏从本地湾头迁此建新山村,此处山坡盛长茅草,习称乌茅山。
【河头徐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建节水北岸河谷地区。辖1个自然村。160户,924人。耕地1132亩。产稻谷。以驻地曾用名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属河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徐家大队。1961年并入众埠大队。1963年重立徐家大队。1968年并入黄家大队。1977年恢复原名。1982年因重名改称今名。
徐家 在众埠街北半公里建节水北岸众(埠街)篁(坞)公路旁。元初,徐氏从德兴县黄柏村迁此河边建村,原名河头徐家,后简称徐家。
【新屋大队】 在公社中北建节水凸岸低丘河谷地区。辖5个自然村。162户,918人。耕地1344亩。产稻谷。因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莲塘乡。1956年为秧畈乡新屋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方山大队。1961年成立方山公社新屋大队。1963年复属众埠公社,1968年并入方山大队。1973年复立新屋大队。
新屋 在众埠街东偏北3公里建节水曲流凸岸平畈上。40户,204人。明初,徐氏从众埠街迁此建村,以建新屋取名。
李家 在众埠街东北3公里建节水曲流凸岸平畈上。26户,155人。明初,李氏自婺源黄墩来此立村,历居25代。
港口 在众埠街东北3.5公里建节水南岸。32户,194人。明中期,徐氏自众埠街来此立村,因村处建节水两支流交汇处,始称双河口,后叫港口。历居15代。
何家 在众埠街东偏北4公里建节水支流西岸。15户,73人。清初,何氏自大睦乌龟塅(在今双田公社,已废)来此建村,历居14代。
塘头 在众埠街东4公里建节水支流南岸低丘谷口。49户,292人。清初,马氏从本地閧树里迁此水塘边立村,历居14代。
【汪家大队】 在公社中北建节水两支流间河谷地区。辖5个自然村。158户,1194人。耕地1606亩。产稻谷。以境内片村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莲塘乡、洺口区湾头乡。1956年属河南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61年立湾头公社汪家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79年成立汪家大队。
前汪 在众埠街东偏北5公里建节水两支流间平畈中。47户,322人。明时,汪氏自篁坞(在今十里岗垦殖场)来此立村,始称双溪畈汪家。后子孙繁衍昌盛,分建两村,旋改前汪。
老屋韩家 在众埠街东北5公里建节水北支左岸。37户,383人。宋末,吴氏自常山来此建村。元初,韩氏从婺源小港来此居住,故称老屋韩家。历居28代。
后汪 在众埠街东偏北4.5公里建节水两支流间平畈中。28户,196人。明代,汪氏从附近双溪畈汪家迁此建村,因居故壤之后,取名后汪。
胡家 在众埠街东偏北5公里建节水两支流间平畈中。29户,204人。清初,胡氏自黎家桥(在今文山垦殖场)来此立村,历居17代。
黄泥村 在众埠街东5公里建节水南支右岸平畈上。17户,89人。清中期,徐氏自附近徐家来此立村,住地多黄泥,故名。历居12代。
【河南大队】 在公社中东建节水两支流河谷与低丘陵地区。辖10个自然村。360户,2058人。耕地3410亩。产稻谷。因处建节水北支南部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河南乡。1956年为湾头乡河南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61年分立湾头公社程家畈、郑桥、过都大队。1968年并为众埠公社河南大队。
过都 在众埠街东偏北6公里建节水北支南岸平畈上。48户,260人。明中期,吴氏自附近湾头来此立村,因旧时此地行政区划介于十九都与二十都之间,故称过都。历居20代。
葛家湾 在众埠街东偏北6.5公里建节水北支南岸。30户,183人。始为葛氏在此河湾立村,故称葛家湾。明末,吴氏从附近湾头来此居住,沿用前名。
韩家埠 在众埠街东8公里建节水北支左岸。22户,121人。始为韩氏立村修码头,因名韩家埠。明末,吴氏从河对岸湾头来此居住,沿用前名。
新屋程家 在众埠街东5.5公里建节水两支流间平畈上。47户,234人。始为韩氏从本地老屋韩家迁此建村,原名新屋。清中期,程氏从附近口头(村)来此居住,因程氏兴旺,故称新屋程家。
方程 在众埠街东7.5公里建节水两支流间平畈上。26户,144人。〔臻庵方氏宗谱〕清康熙间,方氏从本地㙩来此立村,随后程氏亦迁此居住,取名方程。
程家畈 在众埠街东8公里建节水北支南岸平畈上。66户,439人。始为程氏立村,得名程家畈。明中期,吴氏自河对岸湾头来此居住,沿用原名。历居20代。
虎山脚 在众埠街东8公里建节水北支南岸小丘北坡下。15户,90人。明中期,吴氏从河对岸湾头来此立村,以村处虎山脚下取名。历居20代。
郑家桥 在众埠街东5公里建节水南支北岸。54户,311人。明中期,始为郑氏立村建石桥,故称郑家桥。不久吴氏从附近湾头迁居此地,沿用前名。
郑家埠 在众埠街东5公里建节水南支南岸。15户,88人。始为郑氏在此河畔建村修码头,故称郑家埠。明初,方、吴二氏分别从本地方家、湾头迁此,袭用原名。
南港程家 在众埠街东5.5公里建节水南支左岸。38户,188人。明末,程氏从附近上畈来此建村,俗称南港程家。历居13代。
【南山大队】 在公社东部军山之南丘陵地带。辖7个自然村。270户,1524人。耕地2403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南山乡。1956年为湾头乡南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南山大队。1961年立湾头公社南山、军山大队。1968年并为众埠公社南山大队。
南山里 在众埠街东13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丘陵谷地上。67户,374人。唐末,朱氏从婺源来此立村。明末,程氏从鸬鹚埠(在今凤凰山垦殖场)来此居住。村居南山北麓,因名南山里。历居42代。
内邱 在众埠街东北14公里军山南岸。37户,217人。北宋初,邱氏从本地石谷南岸迁此立村,始称邱村。明代,叶、王二氏来此居住。明末部分村民分迁附近建新村,取名外邱,此地旋改内邱。
青年农场 在众埠街东北13公里军山南麓。10户,29人。1959年由南山大队抽调青年在此创办农场,取名青年农场。农场撤销后改立村庄,沿用原名。
外邱 在众埠街东北14.5公里军山南麓丘坡上。37户,215人。明末,叶、王二氏从附近邱村迁此建村,因处军山之外,俗称外邱。
鲍冲坞 在众埠街东北14公里杨家山西南坡下。14户,72人。清初,鲍氏从婺源清华街来此山谷立村,历居12代。
双牌北岸 在众埠街东14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低丘宽谷上。75户,453人。唐末,胡氏兄弟二人从婺源考水来此附近分别立村,当时在两村间各建一石牌坊,此村居牌坊北面,故称双牌北岸。
双牌南岸 在众埠街东14公里南山北麓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30户,164人。唐末,胡氏兄弟二人从婺源考水迁此附近分别建村,当时在两村间各建一石牌坊,此村居牌坊南面,故称双牌南岸。
【石源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建节水北支右岸丘陵地带,众(埠街)篁(坞)公路横穿。辖7个自然村。225户,1313人。耕地1785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碧港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碧港乡,八区、洺口区湾头乡。1956年属湾头乡河南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河南大队。1961年属湾头公社碧湾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南山大队。1974年分立石源大队。
石源街 在众埠街东10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建节水北岸平畈上。49户,292人。〔紫阳朱氏宗谱〕南唐时,朱氏自浮梁来此立村,始称沙源街。后因村内铺了青石板道,改称石源街。
湖村 在众埠街东偏北11公里军山西南麓低丘坡上。62户,344人。明初,吴氏自湾头来此立村,始称吴村,因方言讹变为湖村。历居21代。
石谷北岸 在众埠街东11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一小溪北岸。19户,104人。南宋时,邱氏兄弟二人从附近内邱分迁此小溪两岸建村。这里山谷多砂石,且产稻谷,俗称石谷。此村居小溪北岸,故称石谷北岸。
石谷南岸 在众埠街东11.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南侧马蹄坞口。37户,240人。南宋时,邱氏兄弟二人从附近内邱迁此小溪两岸分别建村。此处山谷多砂石,且产稻谷,俗呼石谷。村居小溪南岸,故称石谷南岸。
西丰湾 在众埠街东10公里建节水南岸。39户,225人。明初,吴氏自附近湾头来此立村,地处河湾西边,盼五谷丰登,取名西丰湾。
渡儿桥 在众埠街东12公里建节水右岸新峰水库西侧。11户,68人。明中期,吴氏自湾头来此立村,当时有户人家天天用船渡儿子过河读书,很不方便,遂建一木桥,人称渡儿桥,村从桥名。历居21代。
乌龟塘 在众埠街东偏南12.5公里碧湾渠东侧小丘坡下。8户,40人。明中期,吴氏自附近湾头来此立村,村中水塘内有一大石形似乌龟,故名。历居18代。
【董畈大队】 在公社西部雷鼓尖南麓丘陵谷地。辖6个自然村。193户,1212人。耕地197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为董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董畈大队。1961年属文山垦殖场。1963年属黎桥公社。1968年复属众埠公社。
董畈 在众埠街西偏南5公里雷鼓尖南麓丘谷北缘。92户,591人。〔陇西董氏宗谱〕南宋理宗间,董氏自南港来此丘陵平畈立村。
葫仂山 在众埠街西偏南7公里白土峰南麓低丘坡上。6户,30人。清中期,董氏自附近董畈来此立村,村靠形似葫仂的小山,故名。
程家边 在众埠街西偏南6公里白土峰东南麓螺蛳岭东坡下。13户,64人。北宋,程氏在此山边始建村,得名程家边。后程氏外迁,董氏自附近董畈来此居住,沿用原名。
下畈 在众埠街西南5.5公里丘陵谷地中。39户,264人。清代,董氏自附近董畈来此田畈立二村,此处地势较低,俗称下畈。
上畈 在众埠街西偏南5公里雷鼓尖南麓丘谷边缘。30户,175人。清代,董氏自附近董畈迁此田畈立二村,此处地势较高,俗称上畈。
石下汪家 在众埠街西南4.5公里雷鼓尖南麓低丘坡上。13户,88人。始为汪氏自麻园里迁此小石山旁建村,因名石下汪家。南宋末年,董氏自附近董畈来此居住,沿用原名。
【铁峰大队】 在公社西部雷鼓尖东南麓丘陵谷地。辖3个自然村。131户,717人。耕地1288亩。产稻谷。以境内铁山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属黎星高级社。1958年为众埠公社横路大队。1961年属文山垦殖场。1963年属黎桥公社。1968年并属众埠公社董畈大队。1975年重立横路大队。1982年改称铁峰大队。
横路 在众埠街西南3公里雷鼓尖东南麓小丘坡上。97户,562人。〔陈氏小二十公墓碑〕清雍正间,陈氏自弋阳曹溪横路村来此立村,沿用祖籍地名。
樟坞 在众埠街西南3.5公里雷鼓尖东南麓谷口。2户,3人。1959年陈氏自附近横路来此建新山村,古时此坞内盛长樟木,故名。
路口 在众埠街西南3公里铁山峰南麓乐华锰矿西侧。32户,152人。明末,程氏从附近程家园(早废)来此大路口立村,历居20代。清中期,郑氏从安徽祁门来此居住,历居10代。
【方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建节水南支左岸低丘河谷地区。辖2个自然村。185户,1023人。耕地1535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大田乡、众埠区方山乡。1956年为秧畈乡方家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方家大队。1961年属秧畈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流源大队。1974年恢复原名。
方家 在众埠街东南6公里建节水南支左岸低丘坡下。146户,793人。元末,方氏自花山(在今凤凰山垦殖场)来此立村。
官渡 在众埠街东偏南7公里建节水南支西岸。39户,230人。清末,方氏自附近方家迁此建村,古时此地设有官渡。今景德镇市副市长方综的家乡。
【閧树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建节水南支右岸低丘陵地带。辖8个自然村。270户,1666人。耕地308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锋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秧畈乡、众埠区松柏乡。1956年为閧树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流源大队。1961年分立秧畈公社閧树大队。1968年复属众埠公社流源大队。1974年改称今名。
閧树里 在众埠街东偏南10公里建节水南支右岸低丘谷地中。59户,396人。明末,马氏自附近楼前迁此建村,此地古时树林茂密,鸟雀嘈林,始称閧树林,亦称閧树里。1930年中共乐平县委设此处。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长炎系此村人。
横山 在众埠街东偏南7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小丘南坡下。32户,188人。明时,马氏自附近楼前来此立村,村当一字形横排于小山之前,故名。
赤棠 在众埠街东偏南7.5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平畈上。52户.314人。元中期,许氏自洺口来此立村,据说此地象蜂窝形,蜂要吃糖,始称“吃糖”。后雅化为赤棠。
蒋家 在众埠街东偏南8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平畈上。7户,44人。清末,蒋氏自蒋湾(在今镇桥公社)来此立村,取名蒋家。蒋氏衰落后马氏从本地界首迁入,袭用原名。
下流源 在众埠街东南7公里建节水南支右岸平畈上。39户,236人。元代,马氏自附近洗马滩来此建节水旁立三村,按水流方向,分别称上流源、中流源、下流源,后中、下流源合并,统称下流源。
倪源 在众埠街东偏南12公里低丘谷地中,东邻德兴县境。13户,70人。北宋时,倪氏自婺源敖头来此立村。
西岸 在众埠街东南9公里建节水南支右岸低丘谷地中。18户,121人。元代,马氏自附近洗马滩来此立村,地处悬崖峭壁石山西面得名。
暖屋 在众埠街东南12公里一山西北麓,东邻德兴县境。50户,297人。明末,马氏自附近閧树里来此立村,因群山环抱,村中房屋冬暖夏凉,俗称暖屋。
【倪家大队】 在公社中南部建节水南支左岸低丘河谷地区。辖3个自然村。233户,1469人。耕地2229亩。产稻谷、棉花。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倪家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高桥大队。1961年立秧畈公社倪家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高桥大队。1976年分出复立。
倪家 在众埠街东南5公里建节水南支左岸低丘坡下。170户,1060人。北宋时,倪氏从附近倪源来此立村,历居40代。
下候良 在众埠街南偏东5.5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34户,209人。南宋时,倪氏自附近倪家来此立村。此地因是米粮川,俗称“厚粮畈”,村因之得名候良。后分居溪水上游建新村,旋改下候良。
上候良 在众埠街南偏东5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29户,200人。元代,倪氏从本地候良(今下候良)迁此建村,地当故壤上游得名。
【高桥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原地区。辖4个自然村。172户,1330人。耕地2157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大田乡、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大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高桥大队。1961年属秧畈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
高桥 在众埠街南4公里乐(平)弋(阳)公路旁。133户,1085人。〔南洲徐氏宗谱〕元代,徐氏自住车(在今礼林公社)来此立村,地处通往弋阳大道边,且建有大石拱桥,故称高桥。
蔡家 在众埠街南3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小丘坡上。5户,6人。明洪武间,蔡氏自德兴蔡家来此立村,历居27代。
高桥杨家 在众埠街南4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畈上。3户,21人。明代,王氏从浮梁来此建村,后有徐氏迁此居住,因村靠高桥,为避讳,称高桥杨家。
旺林 在众埠街南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畈上。31户,218人。元末,徐氏自附近高桥来此立村,因建村后人丁兴旺,林木茂盛,故称旺林。
【大田岗大队】 在公社南部乐(平)弋(阳),公路东侧建节水南支西岸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132户,822人。耕地1357亩。产稻谷、棉花。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大田乡。1956年为秧畈乡大田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秧畈大队。1961年立秧畈公社大田大队。1968年复属众埠公社秧畈大队。1973年复立大田大队。1982年因重名更为今名。
大田岗 在众埠街南偏东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东侧平畈中。107户,654人。〔明经胡氏宗谱〕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胡氏自婺源考水迁德兴香屯,旋即迁此立村,以大田畈中有一土岗取名。
麻畲 在众埠街南偏东6公里建节水南支西岸平畈中。25户,168人。〔明经胡氏宗谱〕南宋时,胡氏从本地大田岗分迁来此立村,始称下房。又因村处种麻之田畈上,俗称麻畲。
【松柏大队】 在公社南部建节水南支东岸低丘陵地带。辖6个自然村。205户,1188人。耕地2027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松柏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河东大队。1961年立秧畈公社松柏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
松柏 在众埠街东南8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小丘坡下。65户,381人。〔扶风马氏宗谱〕元代,马氏自本地社陂(早废)来此立村,以村周围多松柏取名。
上流源 在众埠街东南7公里建节水南支右岸低丘北坡下。27户,119人。元代,马氏从附近洗马滩迁此建节水旁分别建三村,此村居上游得名上流源。
楼前 详见《马端临故里——楼前》。
长辿 在众埠街东南10公里干群水库西南低丘谷地中。35户,200人。南宋时,方氏自本地方家迁此建村,因村旁山脉连绵不断,始称长山,后演变成今名。1930年,乐平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
鲇鱼山 在众埠街东南11.5公里低丘谷地中,地近弋阳县境。23户,128人。清初,马氏自附近畲里来此建村,以村旁山似鲇鱼取名。
东南碑 在众埠街东南13公里低丘谷地中,南邻弋阳县境。22户,111人。清初,一马氏因避难从本地畲里来此隐居立村,始称东南避,后演变为东南碑。
【洗马大队】 在公社南部建节水南支西岸,乐(平)弋(阳)公路东侧平畈地区。辖2个自然村。114户,752人。耕地1086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属大田高级社。1958年属众埠公社秧畈大队。1961年分立秧畈公社塘背大队。1963年属秧畈公社大田大队。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秧畈大队。1975年分立洗马大队。
洗马滩 在众埠街东南6.5公里建节水南支左岸平畈中。72户,482人。〔扶风马氏宗谱〕北宋时,马氏自下阳里来此建村,传说当时有人常在河滩上洗马,故名。
塘背 在众埠街东南6公里建节水南支西岸平畈中。42户,270人。〔彭城刘氏宗谱〕清康熙戊戌年(1658年),刘氏从弋阳东山迁此水塘背后立村。
【南界首大队】 在公社南部乐(平)弋(阳)公路两侧河谷平原地区。辖9个自然村。612户,3463人。耕地4890亩。产稻谷、石灰。因驻地在县境南部界首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界首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界首大队。1961年属秧畈公社。1968年复属众埠公社。1982年因重名更为现名。
界首 在众埠街南偏东7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畈上。307户,1711人。〔扶风马氏宗谱〕元代,马氏自本地冷水亭(早废)来此建村,地当乐弋两县交界处得名。
后张 在众埠街南偏东6公里乐(平)弋(阳)公路东侧平畈上。4户,84人。〔清河张氏宗谱〕南宋祥兴已卯年(1279年),张氏由婺源迁本地大田岗居住,后分迁到此立二村,此村居北,取名后张。
庙前 在众埠街南6公里石山东麓平畈西缘。100户,545人。〔石城程氏宗谱〕元末,程氏自本地祥下(已废)来此立村,以村西石山上建有一庙取名。1930年,方志敏、邵式平同志曾在此领导土地革命斗争。
杨林 在众埠街南6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畈上。60户,308人。北宋时,程氏自附近祥下(今祥里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地当杨树林边得名。
前张 在众埠街南偏东7公里乐(平)弋(阳)公路旁。31户,197人。南宋祥兴已卯年(1279年),张氏从婺源迁本地大田岗居住,后分迁到此立二村,此村居南,取名前张。
药库前 在众埠街南6.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平畈上。23户,130人。明时,程氏自附近杨林分迁来此立村,因设有药铺而取名。
库前 在众埠街南偏东7.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59户,328人。北宋末,马氏自洗马滩来此乐(平)弋(阳)交界处建村,始称界首。后因村立在大水塘前,改为现名。
祥里 在众埠街南7公里芙蓉峰北麓平畈上。23户,131人。始为程氏建村。明代,汪氏自篁坞(在今十里岗垦殖场)来此立村,期吉祥如意之义取名。
埃竹坞 在众埠街南8.5公里芙蓉峰北麓山谷中。5户,29人。清末,马氏自附近界首分迁来此立村,以山多矮竹取名。历居5代。
【河东大队】 在公社南端建节水南支东岸河谷地区,因称河东大队。辖6个自然村。219户,1490人。耕地2013亩。产稻谷。建国前夕属铁峰区永义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永义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属秧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众埠公社河东大队。1961年划入秧畈公社。1968年复属众埠公社。
和郎 在众埠街南偏东9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52户,398人。〔扶风马氏宗谱〕元代,马氏由本地社陂(已废)来此立村,当时马氏兄弟三人分居后仍非常和睦,被人誉为和郎中,后演化为和郎东,简称和郎。
才四店 在众埠街南偏东9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平畈上。33户,212人。〔扶风马氏宗谱〕北朝初,马氏自下阳里来此立村。据传,当时此地有个叫才四的人开了一家豆腐店,村从店名。
李家畈 在众埠街南偏东9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平畈上。38户,226人。原为李氏建村,称李家畈。后废。清末,马氏从附近秧畈分迁来此居住,袭用原名。
狮子厂 在众埠街南偏东9.5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平畈上。10户,63人。清代,马氏从附近畲里来此定居,以烧砖瓦为业,人称狮子厂,后渐成村落,袭用厂名。
中段 在众埠街南偏东9.5公里小丘西坡下。11户,91人。宋代,陈氏从九江来此立三村,分别称上段陈家、中段陈家、下段陈家,后中段陈家、下段陈家合并成中段陈家,简称中段。
畲里 在众埠街南偏东9公里建节水南支东岸,南邻弋阳县境。75户,500人。明代,马氏从附近秧畈迁此田畈建村,俗称畲里。
【秧畈大队】 在公社南端乐(平)弋(阳)公路两侧河谷地区。辖3个自然村。310户,1915人。耕地2048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秧畈高级社。1858年成立众埠公社秧畈大队。1961年属秧畈公社。1968年并入众埠公社。
秧畈 在众埠街南偏东8.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旁。257户,1567人。〔扶风马氏宗谱〕元代,马氏从附近洗马滩迁此立村,当时村处一块秧田内,俗称秧畈。宋景祐元年进士、吏部员外郎马遵为本村人。
黄柏坞 在众埠街南偏东7公里乐(平)弋(阳)公路旁。22户,142人。明代,马氏自秧畈来此立村。当时此处为一片冷浆田,形如泥湖,始称黄泥湖,又因村当柏树旁,旋改今名。
秧畈新屋 在众埠街南偏东8公里乐(平)弋(阳)公路旁。31户,206人。明初,马氏自秧畈来此立村,以建新屋立新村取名。历居26代。
【众埠公社园艺场】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南岸河谷地区。辖1个自然村。11户,70人。耕地122亩,茶果园630亩。产稻谷、茶叶、花果。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蓼畈乡、众埠区众埠乡。1956年为蓼畈高级社。1958年创办众埠公社三八林场。1965年改立众埠公社农业中学。1968年成立本场。
桃花山 在众埠街东北5公里众(埠街)篁(坞)公路北侧丘坡上。1910年濮氏来此立村,以坡上多桃树取名。
【松树岭茶场】 全称“乐平县松树岭茶场”。在公社西南部低丘坡上。辖2个自然村。132户,374人。职工154人。茶地1050亩。耕地370亩。产茶叶、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铁峰区兰亭乡。建国初先后属五区兰亭乡、九区大田乡、众埠区秧畈乡。1956年为大田高级社。1958年创办国营乐平松树岭垦殖场。1961年改称今名。现由农业局管理。
松树岭 在众埠街南3公里乐(平)弋(阳)公路西侧低丘坡上。110户,264人。原为荒坡,因坡上多松树,故名。1958年建场后形成村落,袭用原名。
洋子江 在众埠街南3.5公里松(树岭)文(山)公路东侧低丘坡上。22户,110人。明中期,胡氏自附近黎桥来此立村,历居21代。古时,这里人们以牧羊为主,羊群常放牧在靠近小溪的丘坡上,村名因之。
黄铁炉 片村名。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南岸平畈上。包括老下、培上二村。唐末建黄铁炉村,明代分居二村,统称黄铁炉。产稻谷、棉花。
汪家 片村名。在公社中北部建节水两支流间河谷地区。包括前汪、后汪二村。明代立双溪畈汪家,后分居二村。产稻谷、棉花。
双牌 片村名。在公社东北部南山北麓谷地中。包括双牌南岸、双牌北岸。唐末同时建村,且在两村间各立一石牌坊,故名。产稻谷。
流源 片村名。在公社中部建节水南支东岸。包括上流源、下流源。元代马氏在此建节水旁立三村。依水流方向分别称上流源、中流源、下流源,后中、下流源合并,形成现在二村。产稻谷。
唐代县治——长乐水口
长乐水口(今众埠公社铜山港口),位于乐平县城东南19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北侧建节水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为县内水陆交通要道。村当建节水与长乐水汇合处,古称长乐水口(一称常乐水口)。后因发现村西南山上有铜矿,遂改铜山港口。
长乐水口于唐初立乐平县治。据同治版《乐平县志·沿革》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江南西道廉访使韦玢即长乐水口建乐平新县,统领乐安旧地”。《太平寰宇记》亦载:“……唐朝建立,亦在银城。后因歙寇程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权以常乐水口置为乐平县”。今铜山港口《程氏宗谱》中关于立县治的记载则更详细。据该谱载:“铜山遒,即古长乐县治也,又云即乐平新县。郡志载:唐开元时建,旋即迁乐,今其遗址,皆为程氏居焉。”谱上并绘有当时置县治简图,标明府堂、花园、亭阁、城隍庙、放生池等处所之位置,按图索骥,古迹依稀可辨。
唐末废长乐水口县治。据史籍载: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乐平,县令据城顽抗,致使县城残破。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县治即迁花靥镇(今乐平镇)。南宋淳熙十五年大理评事程尝中作《铜山程氏连青楼》云:“铜山遒,古乐平新县治,与当时柳尹作战,相持不下,城西南数里,均为黄巢义军所据。”今铜山港口西南数公里处的扶源坞,确有当年驻兵遗迹可寻。宋末名儒李有元,曾走访到此,见当年县治已被焚毁,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并咏长乐旧县诗一首,诗曰:“千古空传长乐溪,谁知乐极已生悲。凄烟断础祝家市,落日荒城柳尹祠。上起何年无信史,中更巨变有残碑。青峰亭下踌躇急,说与时人未必知。”
北宋初,程氏祖先从安徽歙县徙居此地,在废墟上重建村落。今日铜山港口住有43户,264人。村内除设有代销店、小学外,并立铜山大队管理委员会。
马端临故里 楼前
在众埠街东南8.5公里小溪东侧低丘谷地中,有一座三十几户人烟的小村庄,它就是有名的宋丞相马廷鸾和《文献通考》的编纂者马端临的故里——楼前。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朝畈,群峰耸翠,茂林成荫,一条涓涓小溪流过村前,四时呈秀。早在北宋时,马氏见此山明水秀,即从附近洗马滩迁此建村。
据《扶风马氏宗谱》记述,马氏始祖世居邯郸,七世后方由咸阳徙扶风之茂陵成欢里,到唐北平王九世孙时徙居饶洲。从南唐到北宋初,其后裔方迁来饶之乐平下阳里。北宋中期,马氏后裔中一些人又从下阳里迁至附近洗马滩一带,即今日洗马、松柏、秧畈、南界首、閧树等大队许多马姓村庄之由来。
楼前之名,始于马氏世祖马遵受仁宗〓建御书楼之后。据有关资料载:马遵,字仲涂。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仕至龙图大学士,仁宗〓建御书楼,亲书“趾秀亭”三字以为额。并赐建其府于御书楼前,宠赐宸翰,颂降诏赦,必于是楼而开读。故后人把其所居称曰楼前。
宋丞相马廷鸾,字翔仲,号碧梧。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咸淳元年(1265年)被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其仲子,端临,字贵与,号竹村。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元庚辰年(1340年),十九以效恩补录事,二十以诗文经魁江西漕闹。毕生致力编撰史料和授业,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仁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按编年史撰写史书的人。据《扶风马氏宗谱》载:鸾生于嘉定壬午年(1222年)乃“楼前生,府前养,庙前开步”,自幼“性敏悟,眉相不礼,生母段氏夫人,激励从师”,鸾亦甘贫力学,苦读不已,终成大器。
楼前,这座历史上产生过几代名流的小山村,历数百年,几经沧桑,在民族兴衰的漫长岁月中,已气息奄奄。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又充满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现在全村33户,249人。村内设有学校、商店,有简易公路通往大队、邻村。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人们满怀信心和希望,创造美好幸福的社会主义明天。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志敏
相关人物
邵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