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林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39
颗粒名称: 礼林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0
页码: 151-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礼林人民公社地名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礼林、蔡家埠、朱桥大队、小署周家、牌楼等。
关键词: 乐平县 礼林人民公社 地名

内容

礼林人民公社 详见《礼林人民公社概况》。
  【礼林大队】 在公社中部安殷水河谷平原。辖3个自然村。290户,1721人。耕地1406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属四区乐义乡,后改属一区、礼林区礼林乡。1956年称礼林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大队,属礼林公社。曾分立九甲大队。1968年仍并为礼林大队。
  礼林 在县城南偏东安殷水西岸。西北侧有公社瓷土矿。271户,1621人。唐末,洪氏从安徽歙县迁本地蔡家㙩(已废)。嗣后徙居金竹园(现住址)。其始祖寿106岁,五代同堂,向誉为礼义之林,且置里(古时政区名)治所,原名礼林里,今简称礼林。村内设有供销社、粮管所、税务所、营业所、医院、学校、兽医站。
  山地上 在礼林东半公里安殷水东岸丘坡上。3户,13人。清末,洪氏从礼林迁此山地上建村。村旁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蔡家埠 在礼林南偏西1公里平畈上。16户,87人。南宋后期,蔡氏自田里蔡家迁此建村,始称蔡家。后在村前安殷水建埠,旋改蔡家埠。明代蔡氏衰败。洪姓自礼林迁入,村名依旧。
  【黄家大队】 在礼林北部,东北是平畈,西南为翥山。辖1个自然村。100户,601人。耕地845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朱桥乡、礼林区匣厂乡。1956年为礼林乡朱桥高级社。1958年属礼林公社朱桥大队。1961年成立黄家大队。1968年并入朱桥大队。1979年恢复黄家大队。
  翥山黄家 在礼林北6.5公里翥山东麓安殷水西岸。明末,黄氏自婺源迁此建村。
  【朱桥大队】 在礼林北部安殷水河谷平原。辖5个自然村。214户,1235人。耕地1546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朱桥乡、礼林区牌楼乡。1956年属礼林乡牌楼高级社。1958年立礼林公社朱桥大队。1968年并入牌楼大队。1973年复立朱桥大队。
  朱桥 在礼林北4公里安殷水曲流凸岸,四周小溪环绕。135户,779人。清初,胡氏从本地杨家桥迁此建村,因村北建有槠树桥,俗称朱桥。
  查家 在礼林北5.5公里小丘坡下。30户,176人。清初,王氏自县城迁此建村,为避讳始称杨家。嗣后,商人查氏在此偶得金银窖,并定居繁衍,旋改今名。
  许家埠 在礼林北5.5公里安殷水西岸。20户,113人。南宋末年,许氏从洺口迁此建村,初名许家。后在村东安殷水建埠,易名许家埠。
  黄柏山 在礼林北偏西5公里。附近有万山煤矿。21户,117人。清中期,胡氏自本地朱桥迁此黄柏山南麓建村。
  小署周家 在礼林北偏西4.5公里,靠万山煤矿。8户,50人。明末,周氏自浙江迁此建村,时值小暑,故名。清代周氏衰败,胡姓从本地朱桥迁入,袭用原名。
  【牌楼大队】 在公社北部安殷水河谷平原。辖4个自然村。358户,1953人。耕地1946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乡、礼林区牌楼乡。1956年为礼林乡牌楼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牌楼大队。
  牌楼 在礼林北3公里安殷水西岸。285户,1485人。南宋时,程氏从本地磨桥(在礼林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因造三处门楼,始称三门里。别名窠家湾,因四周溪水环绕,形似鸟窠得名。明末,村人在京做官,建了牌楼,易名牌楼岗,简称牌楼。
  洪家庙 在礼林北4公里安殷水左岸。30户,206人。明中期,洪氏从本地罗山迁此佛门庙地建村。
  八甲新山村 在礼林北偏东3.5公里山坡下。6户,58人。1963年牌楼大队组织程、洪二姓自本地八甲迁此山坞建村,初名新山村。1982年改称今名。
  牌楼洲上 在礼林北3公里安殷水西岸。37户,204人。明末,程氏自本地牌楼迁此洲地建村。
  【刘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安殷水西岸河谷平原。辖3个自然村。147户,886人。耕地928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乡、礼林区牌楼乡。1956年属礼林乡牌楼高级社。1958年属礼林公社牌楼大队。1961年成立刘家大队。1968年并入牌楼大队。1979年复立刘家大队。
  刘家 在礼林北3.5公里平畈之中。62户,374人。明末,刘氏从弋阳县新陂刘家迁此建村。
  吕家 在礼林北偏西4.5公里。万山煤矿驻地。33户,206人。明末,吕氏从婺源迁此建村。
  对门 在礼林北3公里平畈之中。52户,306人。清初,本地牌楼程氏迁此建村,因居牌楼附近,门户相对,故名。
  【老屋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四周低丘环抱,中部地势平坦。辖4个自然村。139户,826人。耕地1070亩。产稻谷、棉花、大豆等。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一区礼林、坞头乡,礼林区后鲍乡。1956年为甘棠乡后鲍高级社。1958年属礼林公社后鲍大队。1960年成立老屋大队,属甘棠公社。1964年复归礼林公社。1968年并入后鲍大队。1981年复立老屋大队。
  老屋里 在礼林西北4公里丘陵平畈中。51户,305人。清初,胡氏从婺源清华街拆老屋迁此建村。
  丰门里 在礼林北偏西4.5公里嶂岭山东麓。18户,115人。清初,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其地形似蜂窝,山障如门,俗称蜂门里。建国后,雅名丰门里。
  石塘 在礼林北偏西4公里平畈上。53户,281人。清初,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因村居石塘之北而名。
  洪家 在礼林西北4公里丘陵平畈中。17户,125人。明末,洪氏自礼林迁此建村。
  【董家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低丘陵地带。辖2个自然村。102户,607人。耕地1039亩。产稻谷、蕌头、大豆等。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新庄乡,礼林区九林、新庄乡。1956年属长桥乡新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董家大队。1961年、1968年曾两次并入新庄大队。曾属白土峰公社。1964年、1979年先后两次恢复董家大队。
  董家 在礼林东偏北4公里小丘坡上。90户,524人。南宋末,董氏从浙江迁此建村。
  宋家 在礼林东偏北4.5公里小山坞底。12户,83人。南宋时,宋氏自浙江武绍山迁此建村。
  【杨桥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低丘陵地区。辖9个自然村。247户,1511人。耕地2418亩。产稻谷、油料作物,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乡、礼林区围渡乡。1956年属礼林乡围渡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杨桥大队。曾分立大畈大队。1968年并入围渡大队。1972年分立杨桥大队。
  杨家桥 在礼林北偏东2公里安殷水东岸。49户,310人。宋代,王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处木桥东端,为避讳得名杨家桥。明初,胡、程二氏相继迁入,村名依旧。
  孙家 在礼林北偏东3.5公里小丘北坡下。30户,203人。明初,孙氏从洄田迁此建村得名。清初,孙氏衰落,程氏从牌楼迁入,袭用原名。
  大畈 在礼林北偏东3公里。40户,240人。清代,程氏从牌楼迁此建村,地当安殷水东岸大田畈北缘,故名。
  上后源 在礼林东北3.5公里小丘山坞底。5户,34人。清末,程氏从方家滩(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当时处本地后源上游,故名。
  下后源 在礼林东北3公里山坞内。8户,53人。清末,吴氏从续湖(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村后为溪水之源,原名后源。不久,建成上后源,旋改今名。
  仓下 在礼林北偏东2公里安殷水东岸。9户,58人。明初,方氏从中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官仓之地建村,故名。方氏衰落后,程氏从本地牌楼迁此定居,村名依旧。
  黄岗 在礼林东偏北3公里。6户,34人。清中期,程氏从本地程家迁此建村,地当山坞内黄土岗上,故名。
  店上 在礼林北偏东1公里安殷水东侧平畈上。39户,248人。明初,胡氏从江田(在今万年县)迁此建村,始称湖围,因池水环绕得名。胡氏衰落后,清末,洪氏自本地罗山迁此定居,开设店铺,遂改今名。
  莲籽塘程家 在礼林东北1公里安殷水东侧山坞口。61户,331人。〔清显程氏宗谱〕南宋末,程氏从庙前(在今众埠公社)迁此莲籽塘畔建村,历居30代。古时村民贫穷,单身汉多,曾称和尚庄。
  【围渡大队】 在公社北部安殷水河谷平原。辖4个自然村。312户,1835人。耕地2156亩。产稻谷、棉花、甘蔗、蕌头,旧时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乡、礼林区围渡乡。1956年为礼林乡围渡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围渡大队。
  围渡 在礼林北1.5公里安殷水西岸。102户,633人。元末,洪氏从本地罗山迁此建村。当时,东西两侧皆有小河,出村需过渡,故名。
  西湾杨家 在礼林北偏东2公里。45户,274人。元末,杨氏从沿沟(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安殷水曲流西岸建村。
  戴家 在礼林西北2公里安殷水河谷平原西缘。118户,697人。元末明初,戴氏从古溪(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
  高家 在礼林北偏东1.5公里安殷水西岸。47户,231人。明代,高氏从仓下(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
  【前鲍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低丘陵地区。辖5个自然村。226户,1286人。耕地1538亩。产稻谷、蕌头、煤炭。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一区礼林、坞头乡,礼林区后鲍乡。1956年属甘棠乡后鲍高级社。1958年属礼林公社后鲍大队。1961年成立前鲍大队,先后属甘棠、礼林公社。1968年并入后鲍大队。1981年复立前鲍大队。
  前鲍 在礼林西北2.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右侧小丘南坡下。121户,640人。明末,张氏从张家(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初名张家。清初,张氏衰落,洪氏从本地礼林迁此定居,袭用原名。1973年原前鲍村因采煤沉陷而废。村民从前鲍迁此后,旋改今名。
  横路店 在礼林西北5公里。13户,79人。清中期,彭氏从下济(今蔬菜公社天济)迁此建村,因在路旁设店铺得名。
  后鲍 在礼林北4公里桥头丘煤矿东北侧。47户,299人。南宋末年,鲍氏两兄弟自安徽歙县迁此分两地建村,以前后之分得名。
  龙屋里 在礼林西偏北3公里。18户,106人。清初,洪氏从本地陈家埠迁此建村,因村旁小丘起伏,形似龙脊,故名。
  坞头 在礼林西偏北5公里七马岭南麓。附近有桥头丘煤矿。27户,162人。北宋时,洪氏自本地礼林迁此山坞里头建村得名。
  【陈家埠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北丘陵起伏,中部和西北部为河谷平原。辖8个自然村。224户,1359人。耕地2101亩。产稻谷、蕌头,曾产青靛。以当地陈家埠村命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新庄、礼林乡,礼林区新庄、礼林乡。1956年为长桥乡新庄高级社,后入礼林乡。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陈家埠大队。
  八甲 在礼林南半公里安殷水西岸。90户,486人。明中期,洪氏从本地金竹园(今礼林)迁此建村,以当时都图甲行政建制命名。
  北坞里 在礼林东偏南1.5公里。8户,56人。1971年洪氏自本地八甲迁此山坞北端建村。
  陈家埠 在礼林南1公里安殷水西岸。68户,434人。宋代,陈氏从陈营(在今万年县)迁此建村,因在村东建埠,故名。宋末陈氏衰落。元初,洪氏从本地金竹园(今礼林)徙居此地,村名未变。
  礼林陈家 在礼林南偏东1公里安殷水东岸。15户,112人。明代,陈、余二氏从万年迁此建村,因处礼林附近而得名。清初,余氏衰落,陈姓迁居本地洲上,张姓从张家(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袭用原名。
  扶家边 在礼林东南1.5公里安殷水东侧低丘宽谷中。9户,60人。原名扶家边庄屋里,因是本地八甲庄屋,其侧有扶氏定居,故名。清中期,洪氏自八甲迁此。建国后简称扶家边。
  里畈 在礼林东偏南2公里。16户,112人。清代,张氏从张家(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散居在山坞内1华里长的田畈上,故名。嗣后,洪氏从本地礼林迁入,仍袭原名。
  张家坞 在礼林东南1.5公里白石岭北麓。10户,49人。清代,张姓自张家(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山坞建村。张氏衰落后,洪氏从本地八甲迁入,村名依旧。
  王家坞 在礼林东南2.5公里白石岭山东麓。8户,50人。明代,王氏从婺源迁此山坞建村。清代王氏衰落,洪氏从本地八甲迁入,袭用原名。
  【新庄大队】 在公社东部,境内丘谷相间。辖4个自然村。156户,956人。耕地1844亩。产稻谷、蕌头。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新庄、礼林乡,礼林区新庄、礼林乡。1956年为长桥乡新庄高级社,后划入礼林乡。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新庄大队。1963年底属白土峰公社。1968年划回礼林公社。
  新庄 在礼林东偏南3公里山坞汇合处。59户,358人。1964年至1968年为白土峰公社驻地。南宋末,程氏从本地和尚庄(今莲籽塘程家)迁此建村,因称新庄。
  程家源 在礼林东偏南4公里山坞中。16户,104人。明初,程氏从九处程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一小溪源出此地得名。明末程氏衰落,徐氏从本地白土迁入,村名依旧。
  石坑新村 在礼林东南3公里山坞中。65户,394人。1958年因建勤俭水库,毛氏从库内石坑迁此重建。
  木安井 在礼林东南3.5公里山坞中。16户,100人。明初,江氏从浙江迁此建村时,掘水井一口,且用木料安装井架,故名。
  【甘棠大队】 在公社西部,东西多山,中间为谷地。辖15个自然村。453户,2896人。耕地2477亩。有煤矿,产稻谷、蕌头。因原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洄田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一区洄田乡,礼林区甘棠、洄田乡。1956年为甘棠乡甘棠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甘棠大队,先后属洄田、甘棠公社。曾分立鸣山公社万山大队。1966年划入镇桥区万山果场。1968年复归礼林公社。
  茶籽山 在礼林西偏南5公里裁禾峰水库南面丘坡上。32户,194人。1973年桥头丘煤矿在甘棠一带采煤,徐氏遂从甘棠迁此茶籽山重建,村名因之。
  周家 在礼林西6公里皖赣铁路东侧裁禾峰水库南缘。41户,232人。原为周氏建村,故名。周氏衰落后,清初,李氏从李白京(在今镇桥公社)迁居此地;清末,王氏又从新屋场(在今镇桥公社)迁此,村名未变。
  祝家 在礼林西偏南5.5公里桥头丘煤矿铁路南侧。30户,223人。清初,祝氏从下济(今蔬菜公社天济)迁此建村。
  李家 在礼林西偏南6公里皖赣铁路东侧丘坡上。30户,223人。明末,李氏从老湾里(在今蔬菜公社)迁此建村。
  对家边 在礼林西偏南4公里山坞西坡下。33户,181人。古为戴氏所居,始称戴家边,因方言谐音讹传为对家边。后废。1973年桥头丘煤矿在甘棠一带采煤,徐氏从甘棠迁此,沿用原名。
  万山 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西侧。58户,356人。唐末为毕氏所建,村当万山东南麓,因名万山毕家。毕氏后衰,明中期,高氏从高家(今港口公社内)迁此,易名万山。
  徐家 在礼林西偏南5公里小丘东坡下。19户,144人。清初,徐氏从众埠街迁此建村。
  洪家源 在礼林西偏南5公里早田坞北端。28户,168人。此地原为洪氏坞田,故名。1973年桥头丘煤矿在甘棠一带采煤,徐氏从甘棠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万红 在礼林西偏南8公里。24户,162人。1964年因建共青水库,胡氏从库内关王庙迁此万山南麓重建家园,命名万红,取万山红遍之义。
  竹窠 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西侧丘坡上。42户,229人。清中期,董氏从董畈(在今众埠公社)迁此竹林之地建村,俗称竹窠。
  上戴畈 在礼林西偏南4公里安殷水曲流凹岸。50户,376人。清中期,戴氏从本地戴家迁安殷水河畔相邻两地分别建村,此村居上游,故名。
  陈家 在礼林西偏南5.5公里低丘北坡上。32户,179人。清初,陈氏从万年陈营迁此建村。
  梁家塘 在礼林西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东侧小丘坡上。8户,65人。南宋末,因梁氏在此池塘边建村得名。后废。1965年吴氏从本地竹窠迁此建新山村,袭用原名。
  天井畈 在礼林西偏南8公里皖赣铁路与共青水库间的丘坡下。13户,84人。清初,彭氏从万年乌山石迁此建村,村旁田畈有一大窟泉水,俗称天井畈,村名因之。
  毛家坞 在礼林西偏南7.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此坞昔称毛家坞。13户,84人。1960年彭氏从本地天井畈迁此建新山村,沿用坞名。
  【洲上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濒安殷水,东、南地势平坦,西、北低丘连绵。辖4个自然村。284户,1578人。耕地1931亩。产稻谷、棉花、蕌头,曾产青靛。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区礼林乡。1956年属礼林乡礼林高级社。1958年属礼林公社礼林大队。1961年成立洲上大队。
  洲上 在礼林西南2.5公里。92户,473人。唐末,曹氏在此安殷水洲地建村得名。曹氏后衰。清初,洪氏从本地㙩迁此,沿用原名。
  龙山矶 在礼林西偏南1公里。31户,200人。南宋末,洪氏从本地礼林迁此建村,地当龙山南端岩矶得名。
  枧头 在礼林西南2公里安殷水北岸洲地。90户,495人。唐末罗氏建村。村名含义有二:一曰村在枧首山下得名;二曰剖竹成槽,用槽引水过沟为笕,村当水笕之头,故称枧头。
  下戴畈 在礼林西南3公里安殷水曲流凸岸。71户,410人。清中期,戴氏从本地戴家迁安殷水河畔相邻两地分别建村,此村居下游,故名。
  【白土大队】 在公社东部。地当白土峰西北低丘陵得名。辖7个自然村。174户,1074人。耕地2460亩。产稻谷、蕌头。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新庄、九林乡,礼林区新庄、礼林乡。1956年称长桥乡新庄高级社,后划入礼林乡。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白土大队。1963年底属白土峰公社。1968年并入礼林公社新庄大队。1979年复立白土大队。
  叶家垱 在礼林东偏南5公里山坞中。35户,198人。明末,叶氏从叶家(今众埠公社内)迁此建村,因村前小溪筑垱得名。清末叶氏它迁,徐氏从本地严家坞(今白土老宗)分居此地,别名白土新宗。
  杨家矶 在礼林东偏北4.5公里山坞中。8户,40人。明末杨氏建村,因处山矶得名。清初杨氏衰落,程氏从九处程家(今接渡公社内)迁此,村名依旧。
  小坞里 在礼林东偏北4.5公里。24户,113人。明初,傅氏从浙江迁此小山坞建村,故名。傅氏后衰。徐氏从本地严家坞迁入,沿用原名。
  上水端 在礼林东5.5公里山坞底。17户,109人。清代詹、黄等姓建村,始称尚竺端,又名竺更村。建国初,因村当长坞顶端,改为今名。
  下程 在礼林东偏南4公里山坞中。25户,143人。明成化间,程氏于立夏时从本地石坑杨树坞迁此建村,因名夏程。建国初改为今名。
  湾里 在礼林东偏南5.5公里。22户,122人。清代,徐氏从本地叶家垱迁此建村,因居山坳得名。
  白土老宗 在礼林东偏南5.5公里山坞底。43户,349人。明成化间,严氏在此山坞建村得名严家坞。严氏衰落后,徐氏从白土峰山麓店前里(已废)迁此,嗣后又分居本地叶家垱,遂改白土老宗。
  【鲍畈大队】 在公社南部安殷水右岸丘陵谷地。辖8个自然村。279户,1717人。耕地1774亩。产稻谷、棉花、蕌头。因当地片村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鲍畈乡,礼林区戴畈、鲍畈乡。1956年为洄田乡鲍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鲍畈大队。1961年属洄田公社,曾分立兰花大队。1968年并为礼林公社鲍畈大队。
  黄家 在礼林南偏西3.5公里安殷水冲积洲地东缘虎山西麓。21户,134人。明末,黄氏从桥头黄家(在今镇桥公社)迁此建村。
  兰花 在礼林西南3公里安殷水右岸低丘坡上。60户,360人。清初,洪氏从本地礼林迁此建村,村当兰花丛中,初名兰花里,简称兰花。
  黄家洲 在礼林西南3.5公里。2户,9人。原为一片荒洲,地当黄家村旁,故名。1960年鲍畈大队组织青年队在此垦荒造田,定居建村,沿用原名。
  东源 在礼林南偏西3.5公里。15户,113人。清初,张氏从南昌畈(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东源坞口建村。
  盘安 在礼林南偏西4公里。42户,267人。明末,彭氏从观前畈(在今洄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山崖脚下,始称盘崖㙩上。清光绪时,鲍氏从本地杨家迁此,旋改今名。
  杨家 在礼林南偏西4.5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中。43户,270人。明末清初,王氏因失火从乐邑迁居本地塔前杨家,后再迁此建村,为避讳,取名杨家。
  老屋场 在礼林南偏西4.5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48户,282人。元末,鲍氏从安殷水西岸斗牛山(已废)迁此建村,初名鲍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洪水泛滥,房屋被冲,随后少数村民在此重建家园,多数迁居本地梅家塘,改称今名。
  梅家塘 在礼林南偏西4.5公里。48户,282人。清末,鲍姓从附近老屋场迁此建村,当时村南山坡有株梅花树,村前是池塘,每逢明月高悬时,便有“梅塘月照子仪园”之景观,村名因之。
  【塔背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安殷水西侧低丘陵地区。辖9个自然村。255户,1440人。耕地1997亩。产稻谷、蕌头。因原驻塔背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鲍畈乡,礼林区戴畈、鲍畈乡。1956年为洄田乡鲍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塔背大队。1961年分立洄田公社泉源坞、端山、杨家大队。1968年并为礼林公社塔背大队。
  塔前 在礼林西南5公里两山坞汇合处。34户,218人。明末清初,彭氏从万年太源迁此建村,古时村东侧曾建一石塔,故名。
  早田坞 在礼林西南5公里。5户,27人。建国前夕,刘氏从坑畔(今镇桥公社内)迁此建村,因坞内种单季早稻,故名。
  罗汉山 在礼林西南4.5公里安殷水西岸小丘坡上。26户,190人。明末,孙氏从孙家(在今镇桥公社)迁此罗汉山麓建村。后胡氏亦从黎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
  住车 在礼林西南6.5公里山坞底。20户,114人。宋末,徐氏从樟树(今清江县地)迁此建村。相传村东原有竹园丘,当时村民从外地推几车竹苗栽培,行至村东荒地,车轴被推断,随即就地种植,故称竹园丘住车,后简称住车。
  塔前杨家 在礼林西南5.5公里山坞中。20户,121人。明末清初,王氏因失火从乐邑迁此古塔前建村,为避讳,得名塔前杨家。
  吴家岭 在礼林西南6公里山坞中。34户,164人。清初,吴氏从弋阳马鞍山巴坑迁此山坞丘坡上建村。
  塔背 在礼林西南4.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西侧。29户,141人。清中期,徐、黄二姓从众埠街迁此古塔背建村。
  泉源坞 在礼林南偏西5.5公里。11户,54人。清末,柴、张二氏从洄田渡迁此山坞建村,坞内有泉眼多处,故名。
  端山 在礼林南偏西5公里安殷水西岸丘坡下。76户,411人。清初,洪氏从本地枧头迁此端山东麓建村。
  【坞泥畈大队】 在礼林南部丘陵地区。辖7个自然村。235户,1422人。耕地2331亩。产稻谷、蕌头。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九林乡、礼林区鲍畈乡。1956年称长桥乡界头高级社,后划入礼林乡。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坞泥畈大队。1961年改称白土峰公社和平大队(驻界头)。1968年并入礼林公社立新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
  坞泥畈 在礼林南3.5公里打鼓山东麓山坞中。36户,209人。明代蔡氏在此建村,因村前坞田肥沃,始称坞泥蔡家。蔡氏衰落后,清代,洪氏从本地礼林迁入,改名坞泥畈。
  寺里 在礼林南3公里山坞西侧丘坡上。53户,306人。清代,洪氏自本地礼林迁此建村,附近有寺观一座,故名。
  界头 在礼林南偏东4公里羊冲尖北麓分水岭上。70户,447人。明初,彭氏从观前畈(在今洄田公社)迁此建村,因水流四方,乃附近诸水之源,古称界源,亦名界头。清代,彭氏迁回原籍,程氏从大园里(今后港公社内)迁入,袭用原名。
  庄里 在礼林南偏东3.5公里两山坞汇合处。8户,46人。清代,程氏从本地界头迁此建村,因处小山坳,形似桶装蜜蜂,依“装里”谐音得名。
  杨家坞 在礼林南偏东4公里。6户,50人。原为杨氏在此坞建村得名。清末,杨氏衰,村废。1962年重建新山村,沿用原名。
  朱家岭 在礼林南5公里蛇形山西麓坞底。36户,218人。清初,邱氏从浙江迁此猪母形地建村,故雅称朱家岭。随后,崔氏亦从浙江迁此定居。
  朱家源 在礼林南5.5公里山坞底。26户,148人。清初,郭氏从浙江迁此建村,因是溪水之源,且山坡与朱家岭相连,故名。
  【铺里大队】 在公社东南,勤俭水库东北侧丘陵地区。辖6个自然村。154户,871人。耕地1454亩。产稻谷、蕌头。以当地片村命名。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礼林区礼林乡。1956年为长桥乡铺里高级社,后属礼林乡。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铺里大队。1963年底改立白土峰公社九林大队。1968年并入礼林公社和平大队。1972年复立铺里大队。
  莲花形 在礼林东南6.5公里勤俭水库东北边小丘坡上。18户,99人。1958年因建勤俭水库,程氏从原铺里搬迁至此,散居在五个小丘坡上,状似莲花。
  长江桥 在礼林东南4.5公里山坞中。26户,141人。清初,徐氏从本地严家坞迁此建村,当时雇长工在村旁小溪修桥一座,故称长工桥。后讹传为今名。
  黄泥头 在礼林东南7公里小山坡上。34户,168人。1958年因建勤俭水库,程、陈二氏从铺里迁此黄土岗建村而名。
  九林 在礼林东南6公里小丘南坡上,南濒勤俭水库。61户,360人。宋初,毛、王二氏从浙江迁此建村,当时村周围有竹木林九处,故名。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此巧破敌九林炮台,获方志敏赞誉。
  吴家 在礼林东南7.5公里小山坡上。9户,58人。明末,胡、张二氏分别从黎桥、张家(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初名大源村。清代,村内人丁稀少,俗称无家,后改今名。
  庄屋里 在礼林东南7公里勤俭水库东北边,石榴花尖北麓。6户,45人。旧时黎家桥胡氏在此建一庄屋。1958年因建勤俭水库,程氏从铺里迁此定居,村因庄屋得名。
  【新城大队】 在公社西南安殷水北岸丘陵河谷地带。辖13个自然村。379户,1752人。耕地1822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片村新城畈得名。建国前夕属洄田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乐义乡、一区鲍畈乡、礼林区洄田乡。1956年为洄田乡鲍畈高级社。1958年成立礼林公社新城畈大队。1961年改属洄田公社。1968年并入礼林公社,改名新城大队。
  西畈 在礼林西南8公里平畈中。15户,101人。明末清初,程氏从县城迁此小溪西侧平畈建村,因名西畈。
  戴家坞 在礼林西南7.5公里山坞中。7户,29人。清初,戴氏从戴村迁此坞建村。
  山东坞 在礼林西南7.5公里。6户,41人。清乾隆间,方氏从方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居新城畈以东山坞,故名。
  寺坞里 在礼林西南7公里。14户,93人。明末清初,刘氏从薛家滩刘家(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山坞建村,因居古寺庙东南侧,初名庙国村。清乾隆间,改为今名。
  程家 在礼林西南8公里平畈上。33户,195人。明末清初,程氏从县城迁此建村。
  纱帽山 在礼林西南9公里。29户,166人。清末,王氏从后源坞(在今镇桥公社)迁此纱帽山下建村。
  马家桥 在礼林西南8公里平畈上。33户,191人。清初,程氏从马涧桥(在今洄田公社)迁此建村,依原籍讹传得名。
  方家 在礼林西南8.5公里平畈中。37户,215人。清乾隆间,方氏从方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开边 在礼林西南8公里平畈上。38户,214人。明末清初,王氏从县城迁此小坑东畔建村,原名坑边。建国初依方言谐音改称今名。
  罗湾 在礼林南偏西8公里。12户,67人。南宋末,罗氏在此安殷水曲流凹岸建村。
  上徐 在礼林西南9公里安殷水北岸平畈上。29户,166人。明末,徐氏从下徐(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因居新城畈上方,故称上徐。徐氏衰落后,清初,黄氏从柳树下(在今后港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王家 在礼林西南9公里安殷水北岸。29户,166人。清初,黄氏从贵溪文坊迁此建村,因方言谐音得名。
  虎尾滩 在礼林西南8.5公里。18户,108人。明末,陈氏从万年陈营迁此安殷水北岸滩地,南与虎形山相望,故名。
  【礼林公社农科所】 在公社中部偏北安殷水西岸丘陵河谷。辖2个自然村及礼林一部分。146户,843人。耕地1177亩。产稻谷、棉花。1970年在礼林成立。1980年驻地迁南源。
  南源 在礼林西北1.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左侧丘坡下。11户,54人。耕地162亩。清末,洪氏从本地礼林迁此建村,村南为溪水之源,故名。
  罗山 在礼林北偏西1公里平畈上。33户,202人。宋初,洪氏从本地礼林附近的蔡家㙩(已废)迁此建村,因靠螺蛳山,始称螺山,后简化为罗山。
  【石坑林场】 全称“礼林公社石坑林场”。在公社东南部,处勤俭水库东南丘陵地区。原属白土峰公社九林大队。1966年立白土峰林场石坑分场。1970年建林场。职工20人。营林面积500亩,耕地面积183亩。产稻谷。辖1个自然村。
  石坑 在礼林东南6.5公里石榴花尖西麓。31户,184人。明初,毛氏从文山迁此石溪旁建村,始称石溪村,后改今名。
  后源 片村名。在公社东北部山坞丘坡上。包括上后源、下后源。13户,87人。清末,吴氏、程氏先后分别从续湖、方家滩(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
  白土 片村名。在公社东部。地当白土峰西北麓得名。包括叶家垱、杨家矶、小坞里、上水端、下程、湾里、白土老宗7个自然村。明、清时形成。
  鲍畈 片村名。在公社南部安殷水东岸河谷平原。包括东源、盘安、杨家、老屋场、梅家塘5个自然村。元末,鲍氏在此平畈建村,故名。
  铺里 片村名。在公社东南部勤俭水库东北丘坡上。明初,程氏从浙江迁此附近建村,因设店铺,得名铺里。1958年因建勤俭水库,铺里被搬迁,在此分别建成莲花形、黄泥头、庄屋里3个自然村,总称仍为铺里。
  新城畈 片村名。在公社西南部安殷水北岸河谷平畈。明代始逐渐建村。包括上徐、虎尾滩、王家、方家、西畈、开边、程家、山东坞、马家桥9个自然村。此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人丁兴旺,素有“米谷新城”之称,故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