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桥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34
颗粒名称: 镇桥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7
页码: 133-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桥人民公社的概况及地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乐平县 镇桥人民公社

内容

镇桥人民公社概况
  镇桥公社位于乐平县西南边缘,东邻蔬菜、礼林公社,南接万年县,西靠波阳县,北与港口公社隔河相望。总面积131平方公里。驻地坑口距县城13公里。公社因驻地靠近镇桥镇而得名。
  现辖区明清时属怀义乡三十都、三十四都。建国前夕属四区(礼林)万山、古港乡。1950年1月属二区(渡头)长溪、护里、库前、吊钟、金山、浒崦、镇桥、古港乡。1951年3月增邵家、塘湖、万山乡。1952年6月改属镇桥区,增设古塘、杨家、蒋湾、魁堡、、杨畈、墩上、石墨、源里乡,撤销万山乡。1953年底撤销墩上乡。1955年10月立张家乡,撤销古港、吊钟、金山、、杨畈乡。1956年撤区并乡,并为镇桥、古港、观峰、浒崦、乐丰、金山乡。1957年复归镇桥区,同时撤销古港乡。1958年10月撤区,成立东风公社,次年3月改称镇桥公社。1961年7月又属镇桥区,分立观峰、金山、镇桥公社,8月增立渡头公社。1968年10月撤区并社,并为镇桥公社。今有36个农业大队和镇桥渔业队,以及寺山农场、象山茶果场、豺狗坞农场、青妇农场、知青综合场等,145个自然村,754个生产队,10968户,59432人。
  地处低丘河谷平原。东南和西北低丘起伏,南部万山主峰最高,海拔230米。西部和北部居乐安河畔,海拔一般在19米以上,土地平旷,土质疏松,灌溉便利,是县内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全社有耕地面积44760亩。建国后,建筑了40多公里长的沿河防洪大堤,开挖了金山到塘湖、万山至寺山长20多公里的排洪沟。建成44座电力排灌站,装机容量达5573千瓦。建造小型水库115座,总蓄水量达5970万立方米。基本上消除了洪涝灾害,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实现稳产高产。1980年粮食总产已达4006万斤,平均亩产超千斤;皮棉6930担,居全县首位;油料103.5万斤。久负盛名的“乐平辣椒”生产近年也在蔡家、坑口、孙家、护里等大队逐步恢复和发展,萝卜、甘蔗、西瓜、茶叶等生产也有发展。
  社办企业在县内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农机厂、砖瓦厂、造船厂、羊毛衫厂、针织厂、花爆厂、印刷厂、粮食加工厂、建工队、手工业社、服务大队及5个农林园艺场,其中建筑业和农机修造业在县内社队企业中名列前茅。1980年企业总产值达129.5万元,上缴利润3.49万元。全社拥有汽车7辆、中型拖拉机43台、手扶拖拉机12台。
  水陆交通便利。东部和中部皖赣铁路与南(昌)张(王庙)公路分别纵贯南北,北部乐安河横穿东西。社队公路密如蛛网,队队相通,村村可达。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只有一所完小,几所村小。群众看病缺医少药。现在全社有初中6所,学生1402人;完小30所,村小18所,学生8610人,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此外还在镇桥镇建立了电影院、文化中心辅导站、广播站,多数大队都建立了电影放映队。公社设立了中心医院,各大队办起了分院或卫生所。
  明初史学家王逢是本社三合源人。清嘉庆间探花、江南道监察御史邹家燮故里在今墩上村。
  镇桥人民公社地名
  镇桥人民公社详见《镇桥人民公社概况》。
  镇桥镇 在县城西南1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边乐安河畔。〔同治版乐平县志〕、〔南洲徐氏宗谱〕、〔江夏黄氏宗谱〕宋绍兴间,徐氏自丰城迁此建村,黄氏于明正统间从婺源黄墩迁居此地,因寡妇造一木桥,始呼寡妇桥。清乾隆时,村民集资改建石桥,旋易名镇泽桥,简呼镇桥,镇因桥得名。628户,3897人。镇内设有行政企事业单位14个。集市贸易繁荣,交通便利,为乐平西南乡重要集镇。
  【坑口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畔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435户,2012人。耕地1326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古港乡,二区、镇桥区镇桥乡。1956年为坑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坑口大队。1959年改属镇桥公社。1972年改名农科所。1975年复称坑口大队。
  坑口 在镇桥镇北侧乐安河南岸。〔黄氏宗谱〕元代,黄氏自本地石墨迁此建村,因村旁有大坑得名。历居26代。
  【前房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与波阳接壤的低丘陵地带。辖9个自然村。128户,746人。耕地737亩。主植水稻。以当地自然村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古港乡,二区古港、邵家乡,镇桥区邵家乡。1956年为观峰乡翁家高级社。1958年为东风公社翁家大队,次年属镇桥公社。1961年分立观峰公社前房大队。1964年改属翁家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邵家大队。1972年属翁家大队。1979年复立前房大队。
  茅岗上 在镇桥镇西北8公里低丘谷底。5户,28人。清末,蒋氏自附近苦竹嘴迁此建村,以地处茅草山岗取名。历居7代。
  庄屋 在镇桥镇西北8.5公里低丘坡下。12户,63人。清末,蔡氏自鄱阳饶埠风源迁此种庄田建村,故名庄屋。历居6代。
  前房 在镇桥镇西北9公里低丘田畈上,西邻波阳县境。30户,191人。唐末,王氏自婺源武口迁此建村,以房股居住位置命名。历居46代。
  注意山 在镇桥镇西北8公里低丘坡上。5户,30人。清末,邵氏自本地四门邵家迁此建村,原称举意山,后因路凸凹不平难走,旋改今名。历居5代。
  西塘沟 在镇桥镇西北8公里低丘田畈上。11户,60人。清初邵氏从本地四门邵家迁此建村,以村居水塘沟西侧取名。历居15代。
  老家源 在镇桥镇西北6公里低丘宽谷边缘。4户,19人。元末,王氏来此建村,元时称老家源,后废。明代后期,蒋氏从本地蒋湾来此居住,袭用原名。历居21代。
  王家源 在镇桥镇西北5公里低丘宽谷中。28户,163人。元时,王氏从本地老家源来此建村,因是小溪发源地,故名。元末,王氏衰,蒋氏自本地蒋湾迁入,仍用原名。历居27代。
  苦竹咀 在镇桥镇西北6公里小丘南坡上。17户,98人。清末,蒋氏自本地蒋湾迁此建村,以丘坡上多苦竹命名。历居8代。
  木西桥 在镇桥镇西北6公里低丘谷口。16户,94人。清末,蒋氏自本地蒋湾迁此建村,因村居木桥西边得名。
  【神溪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畔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435户,2545人。耕地1621亩。主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1952年属长溪乡。1956年为浒崦乡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划归渡头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1982年因重名,更为现名。
  华家 在镇桥镇北偏东3.5公里乐安河南岸。南宋时,华氏自安徽清阳县柳华山迁此建村,村居小溪旁,原名神溪华家,简称华家。历居32代。
  【蔡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畔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310户,1536人。耕地1214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盛产乐平辣椒。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1952年属长溪乡。1956年为浒崦乡樟树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蔡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隶渡头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渡头大队。1975年分立蔡家大队。
  蔡家 在镇桥镇北偏东4公里乐安河南岸。233户,1125人。村为程氏始建,原名铁罗汉程家。〔浦田蔡氏宗谱〕明嘉靖间,蔡氏从福建浦田迁留田蔡家(今接渡公社蔡家),旋即分居此地,地当长溪边,遂改长溪蔡家,简呼蔡家。以产红辣椒闻名。
  樟树下 在镇桥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南岸。77户,411人。宋末元初,李氏自婺源三家村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古老樟树得名。历居31代。
  【渡头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畔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168户,914人。耕地598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产辣椒。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属镇桥区护里乡。1956年为浒崦乡护里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护里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渡头公社渡头大队。1968年复归镇桥公社。1973年并入护里大队,1974年复立渡头大队。
  渡头 在镇桥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畔韩家渡大桥西南端。〔李氏宗谱〕宋高宗己酉年(1129年),李氏从山头脑(今港口公社内)迁此建村修码头,始称埠头。后设立人渡,改名渡头。历居34代。
  【高埂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226户,1251人。耕地926亩。主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归镇桥区长溪乡。1956年为浒崦乡高埂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蔡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渡头公社高埂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华家大队。1979年复立高埂大队。
  高埂 在镇桥镇北偏东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平畈中。140户,798人。明中期,华氏自本地神溪华家迁此建村,因村处高埂上得名。历居19代。
  程家 在镇桥镇北偏东3.5公里乐安河南岸。86户,453人。宋末元初,程氏自婺源迁此建村。历居30代。
  【李京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乐安河畔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130户,799人。耕地534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并产辣椒。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为四区万山乡,后属镇桥区护里乡。1956年属浒崦乡护里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护里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渡头公社渡头大队。1968年复属镇桥公社。1979年成立李京大队。
  李白京 在镇桥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畔。宋末,李氏自鄱阳高源前山迁此建村。传说该地原为施姓居住,当时有丝(施)网打鲤(李)鱼之说,便取名鲤白鲸。后因谐音讹传成今名。
  【护里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乐安河畔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417户,2046人。耕地1777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并产辣椒。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为镇桥区护里乡。1956年为浒崦乡护里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护里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渡头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渡头大队。1972年复立护里大队。
  护里 在镇桥镇东北5.5公里乐安河畔。342户,1699人。宋末,李氏自鄱阳高原山李家迁此建村,据传,“护里(李)”是因纪念其始祖在逃难中于此脱险而取名。历居34代。原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尚庸为本村人。
  余畈 在镇桥镇东北6公里乐安河畔。75户,347人。南宋时,余氏自石山渡(在今港口公社)迁此田畈建村。
  【塔山大队】 在公社东北隅乐安河畔低丘陵地区。辖5个自然村。157户,1071人。耕地1027亩,山林160亩。主种水稻、棉花,兼营副业烧制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为四区万山乡,后属镇桥区库前乡。1956年为乐丰乡库前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库前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为渡头公社塔山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库前大队。1972年复立塔山大队。
  塔山 在镇桥镇东偏北10公里乐安河畔。40户,288人。清末,袁氏自南丰县金鸡山迁此建村,因村东山坡上建有一座宝塔而名。历居7代。
  黄柏畈 在镇桥镇东偏北9.5公里乐安河畔。64户,414人。清代前期,汪氏自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迁此建村,以地形取名,原称王八畈,后雅称为今名。历居12代。
  烟竹林徐家 在镇桥镇东偏北9公里红壤低丘坡下,东邻江西维尼纶厂。44户,298人。宋末,徐氏自葵田(今塔前公社下徐)迁此建村,因村与烟竹林毗邻而名。历居32代。
  烟竹林 在镇桥镇东偏北9公里尼纶厂铁路支线南侧低丘坡下。与烟竹林徐家共44户,298人。南宋时,华氏自县城坝口迁此建村,村处一片竹林中,早晚炊烟缭绕,故名。历居32代。
  马山 在镇桥镇东8公里皖赣铁路东侧红壤丘坡下。9户,71人。1958年塔山大队汪姓社员迁此建村,因近处一山形似马而名。
  【邵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洲地上。辖3个自然村。433户,2179人。耕地1440亩,山林180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并产茶叶。因驻地四门邵家得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邵家乡。1956年为观峰乡邵家高级社。1958年为东风公社邵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观峰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
  四门邵家 在镇桥镇西偏北7公里乐安河旧道洲地中。381户,1861人。〔邵氏宗谱〕明嘉靖间,邵氏自本地塘湖迁此建村,因村四周全砌了围墙,且在东西南北面各开一门,故称四门邵家。
  大岭山 在镇桥镇西偏北8.5公里小丘北坡下。1户,5人。明时,乃邵家派人来此守山而建,村旁为一孤山,人称大岭山,村名因之。
  蔡家咀 在镇桥镇西北9公里,西与波阳县隔河相望。51户,313人。南宋末,邵氏自本地邵湾迁此居住,历居31代。因原为蔡氏建村,地处乐安河旧道洲咀而得名。
  【翁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谷地。辖3个自然村。148户,809人。耕地582亩,山林100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以当地自然村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邵家乡。1956年为观峰乡翁家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翁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8月属观峰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邵家大队。1972年复立翁家大队。
  石咀袁家 在镇桥镇西偏北6公里乐安河旧道岸边。89户,457人。明代,袁氏自青塘袁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地处观音峰西麓岩石咀边,故名。
  翁家 在镇桥镇西北7公里小丘西南坡下。43户,251人。唐中期,翁氏自婺源薄水村迁此建村。
  江家坪 在镇桥镇西偏北6.5公里乐安河旧道洲地中。16户,101人。明时,江氏迁此河谷平原建村,取名江家坪。清代,陈、邵二氏先后迁此定居。
  【桥黄大队】 在公社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175户,870人。耕地709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为主。因驻地桥头黄家得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浒崦乡。1956年属浒崦乡浒崦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石墨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分立桥头大队。1968年并入浒崦大队。1976年复立桥头大队。1982年改为桥黄大队。桥头黄家 在镇桥镇东偏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平畈中。〔黄氏宗谱〕明时,黄氏自本地石墨迁此建村,并在村四周建石桥,故称桥头黄家。
  【浒崦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左侧平原地区。辖3个自然村。480户,2306人。耕地1617亩。主种水稻、棉花、油料。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改镇桥区浒崦乡。1956年为浒崦乡浒崦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浒崦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
  浒崦 在镇桥镇东北1公里平畈上。403户,1927人。〔程氏宗谱〕宋代,程氏自安徽歙县迁此建村,村四周低洼,常受水淹,中间地势略高,因名浒崦。历居39代。
  望北里 在镇桥镇北2公里乐安河东岸。54户,267人。清代,徐氏自南昌北里(今新建县燕窠村)迁此居住,据传其始祖认为望北迁居方兴旺而取名。历居15代。
  邵家在镇桥镇北1.5公里乐安河东岸平畈中。23户,112人。宋末,邵氏自本地邵湾迁此建村,历居32代。
  【塘西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渡(头)洄(田)公路两侧低丘陵地区。辖5个自然村。136户,907人。耕地895亩,山林170亩。主种水稻。因驻地塘西汪家得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为四区万山乡,后属镇桥区库前乡。1956年属乐丰乡库前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库前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渡头公社汪家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库前大队。1979年复立汪家大队。1982年更称塘西大队。
  塘西汪家 在镇桥镇东5.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旁低丘田垅中。20户,131人。清时,汪氏自传芳汪家(今港口公社内)迁此建村,因村东有池塘,故名。历居11代。
  塘西李家 在镇桥镇东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左侧山坡上。17户,130人。清代,李氏自本地护里迁此建村,因村东有池塘,故名。历居16代。
  塘南村 在镇桥镇东6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右侧一山东麓。43户,281人。宋末元初,刘氏自弋阳新陂刘家迁此池塘南边建村。历居30代。
  胡家源 在镇桥镇东偏南4公里山谷中。32户,206人。原为胡氏建村,处溪水之源,故称胡家源。清末,张氏自天井畈(今文山垦殖场内)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竹林下 在镇桥镇东偏南7公里皖赣铁路东侧栽禾峰北麓。24户,159人。清末,王氏自附近新屋场迁此建村,因村四周皆竹林得名。历居5代。
  【蒋湾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旧道两岸低丘河谷地区。辖2个自然村。367户,1360人。耕地898亩。盛产水稻、棉花、油料。以当地主姓结合地形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改镇桥区蒋湾乡。1956年为观峰乡蒋湾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蒋湾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划归观峰公社。1968年复属镇桥公社。
  北角 在镇桥镇西7公里乐安河旧道河畔。315户,1200人。元末明初,蒋氏自附近屋场迁此建村,地处中洲北端角上得名。历居25代。
  茅家塘 在镇桥镇西北5公里茅家塘水库西侧低丘坡上。52户,160人。古为茅氏建村,村东有池塘得名。后废。1971年由蒋湾大队抽调人员在此建新山村,仍用原名。
  【石墨大队】 在公社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平原地区。156户,790人。耕地495亩。产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辖1个自然村。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浒崦乡。1956年为浒崦乡石墨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石墨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8年并入新乐大队。1979年复立石墨大队。
  石墨 在镇桥镇东面1.5公里平畈上。〔黄氏宗谱〕北宋真宗间,黄氏自婺源迁此建村,村前有石潭,水深如墨,故称石墨潭。一名石马潭,简称石墨。
  【库前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乐安河南岸皖赣铁路库前站东西两侧丘陵田垅中。辖5个自然村。263户,1708人。耕地1097亩。产水稻、棉花。以当地自然村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为镇桥区库前乡。1956年为乐丰乡库前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库前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8月属渡头公社。1968年复属镇桥公社。
  三合源 在镇桥镇东偏北8公里皖赣铁路东侧低丘西坡上。65户,419人。〔王氏宗谱〕宋末,王氏自弋阳横塘桥迁此建村,地当三条小溪汇合口处,故名。明初史学家王逢的故里。
  望头 在镇桥镇东偏北8公里皖赣铁路西侧乐安河南岸。58户,399人。元代,李氏自本地护里迁此建村,村处低洼地,前山后港,都只见一个头(山头和浪头),故名望头。历居27代。
  库前 在镇桥镇东偏北7.5公里乐安河南岸皖赣铁路西侧。23户,144人。元代,李氏自本地护里迁此建村,相传唐时曾设金库于石墨潭之东,故称库前,村名因之。历居26代。
  塘里畈 在镇桥镇东偏北6.5公里乐安河南岸。99户,634人。元代,王氏自本地三合源迁此平畈建村,因村四周皆塘而名。历居27代。
  社山 在镇桥镇东偏南8.5公里渡(头)洄(田)公路北侧低丘狭谷中。18户,112人。1960年本地三合源王姓社员迁此建新山村,因村山上曾建社公庙而名。
  【余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平原地区。辖1个自然村。210户,992人。耕地708亩。产水稻、棉花、油料。大队因驻地埂上余家得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为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浒崦乡。1956年称浒崦乡石墨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余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8年并入新乐大队。1979年复立余家大队。
  埂上余家 在镇桥镇东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平畈上。宋末,余氏自余家(今港口公社狮子口)迁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高埂取名。
  【楼房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主流与旧道间的洲地上,四面多水塘。辖3个自然村。199户,1204人。耕地660亩。产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港乡。1956年立观峰乡蒋湾高级社。1958年为东风公社前蒋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观峰公社楼房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蒋湾大队。1979年复立楼房大队。
  楼房 在镇桥镇西7公里乐安河畔中洲北面。103户,610人。元末明初,蒋氏自附近屋场迁此建村,因村立于一逐渐升高的埂上,好似登楼,故名。历居25代。
  洲上 在镇桥镇西7公里乐安河畔中洲北面。53户,343人。元末明初,蒋氏自附近屋场迁此洲上建村。历居25代。
  屋场 在镇桥镇西7公里乐安河畔中洲北面。43户,251人。宋末元初,蒋氏自万年县蒋源坞迁此建村,为周围几个蒋氏村庄祖籍发源地,故称老屋场,简称屋场。
  【岩山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北岸低丘河谷地区。辖1个自然村。91户,452人。耕地360亩,林地100亩。种植水稻、棉花。以驻地岩头山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鸣山乡,后属镇桥区杨家乡。1956年属观峰乡杨家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杨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观峰公社岩山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杨家大队。1979年复立岩山大队。
  岩头山 在镇桥镇西2.5公里乐安河右岸河畔丘陵田垅中。唐末,吴氏自安仁县迁此建村,因村处乐安河畔岩石山下而名。
  【杨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北岸观音峰南麓平原地区。辖2个自然村。618户,3167人。耕地2776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杨家乡。1956年为观峰乡杨家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杨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观峰公社。1968年复归镇桥公社。
  杨家 在镇桥镇西6公里乐安河旧道右岸洲地上。468户,2528人。宋末,杨氏自沿沟(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地当乐安河畔滩洲上,故称滩上杨家,简称杨家。
  财岗山 在镇桥镇西3.5公里乐安河右岸低丘南坡下。150户,639人。1970年杨家社员迁此建村。相传,财岗山为杨家关山,意即有山守水口,财源茂盛不会外流,故名。
  【前蒋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安河新旧河道之间中洲东北面。辖1个自然村。291户,1392人。耕地787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港乡。1956年为观峰乡蒋湾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前蒋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观峰公社。1968年复属镇桥公社蒋湾大队。1976年复立前蒋大队。
  前蒋 在镇桥镇西6.5公里乐安河旧道西岸。元代,蒋氏自附近屋场迁此建村,因本村在蒋氏村落之前,故名。历居25代。
  【镇源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左岸河谷平原地区。辖5个自然村。207户,1288人。耕地1007亩。产稻谷、棉花、油料。以曾用名取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二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园里乡。1956年为镇源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镇源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8年并入徐家大队。1979年复立镇源大队。
  园里 在镇桥镇西南1公里乐安河左岸河畔。40户,251人。〔南洲徐氏宗谱〕明正统戊午年(1438年),徐氏自附近八甲迁此建村,因四周皆田园,故名。
  八甲 在镇桥镇西南1.5公里乐安河南岸。69户,386人。〔南洲徐氏宗谱〕南宋时,徐氏自丰城角陂迁此建村,古为三十三都八甲,故名。
  上孙 在镇桥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34户,223人。宋代,孙氏自婺源梅溪迁此建村,因地处孙家上首,故名上孙。历居36代。
  土库里 在镇桥镇西南1.5公里乐安河南岸。24户,179人。〔南洲徐氏宗谱〕明时,徐氏自附近八甲迁此建村,因曾筑土墙为库得名。
  埂上 在镇桥镇南偏西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中。40户,249人。〔南洲徐氏宗谱〕宋末,徐氏自附近八甲迁此建村,因地处一土埂上而取名。
  【邵湾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新旧河道之间中洲中部乐平与万年交界处。辖1个自然村。158户,879人。耕地568亩。主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港乡。1956年属观峰乡古港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张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观峰公社邵湾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张家大队。1979年复立邵湾大队。
  邵湾 在镇桥镇西7公里乐安河新旧河道之间中洲中部,乐平与万年交界处。宋代,邵氏自何桥赵(今万年县地)迁此建村,地处乐安河旧河道转弯处,故名。
  【徐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南岸河谷地区。辖6个自然村。401户,2347人。耕地1789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园里乡。1956年属镇桥乡镇源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徐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
  徐家 在镇桥镇西南侧乐安河南岸。235户,1402人。〔南洲徐氏宗谱〕明正统丁己年(1437年),徐氏自附近八甲迁此建村,原名畈上徐家,简称徐家。
  寺背邵家 在镇桥镇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平畈上。27户,163人,元末明初,邵氏自本地邵湾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寺院得名。历居25代。
  团亭 在镇桥镇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平畈上。48户,291人。〔南洲徐氏宗谱〕清初,徐氏自附近八甲迁此建村,因靠乐安河畔上游一亭,常有放竹木簰工人来此休息,竹簰是用许多竹木捆扎在一块,土语叫团,后人便称此为团亭。
  大院寺 在镇桥镇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34户,202人。清中期,徐氏自附近埂上迁此建村,以村中曾有寺院取名。历居10代。
  大园里 在镇桥镇南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平畈上。18户,25人。清末,徐氏自本地团亭迁此建村,因曾为饲养马的大园,故名。历居8代。
  官山新村 在镇桥镇南偏东3公里低丘坡上。39户,214人。1971年附近畈上徐家社员迁此建村,据传,因此山古时曾命名为官山,故建村后则称官山新村。
  【前溪大队】 在公社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低丘河谷地区。辖5个自然村。318户,1561人。耕地1144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曾用名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浒崦乡。1956年属浒崦乡石墨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前溪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8年并入新乐大队。1979年复立前溪大队。
  前村 在镇桥镇南偏东1.5公里平畈上。184户,950人。宋时,徐氏自下葵田(今塔前公社下徐)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小溪,原名前溪村,后简称前村。
  下首华家 在镇桥镇南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平畈上。19户,84人。宋末元初,华氏自附近神溪华家迁此建村,因村处神溪华家下方,故名。历居30代。
  涂家埠 在镇桥镇东南2公里。86户,382人。始为涂姓建村,村当古河道旁,河边有码头,可泊船只,故名。后废。明时,余氏自弋阳迁此居住,袭用原名。历居18代。
  金鹅孵蛋 在镇桥镇东南3公里低丘谷地中。20户,101人。清时,陈氏自福建向象迁此建村,地形似一只金鹅孵蛋,故名。
  杨浒里 在镇桥镇南偏东1.5公里平畈上。9户,44人。明末,徐氏自本地前村迁此建村,因原为杨浒一房股得名。历居17代。
  【孙家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安河南岸河谷地区。辖5个自然村。313户,1669人。耕地1062亩。产稻谷、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二区塘湖乡。1956年属镇桥乡塘湖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塘湖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孙家大队。1968年并为塘湖大队。1979年分出复立孙家大队。
  孙家 在镇桥镇西南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201户,1061人。宋时,孙氏自婺源梅溪迁此建村。历居35代。
  骆家 在镇桥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河畔。30户,161人。〔骆氏宗谱〕宋时,骆氏自虎山迁此建村。
  畈上孙 在镇桥镇,西南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57户,310人。清时,孙氏自附近孙家迁此建村。历居15代。
  孙家新农村 在镇桥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中。24户,131人。1965年孙姓社员自本地孙家迁此建新村。
  何树岭 在镇桥镇南9公里山岭上,西南邻万年县境。为孙家大队看守柴山居住点。1户,6人。清时,即由孙家派人居此守山,以山上何树多得名。
  【塘湖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右岸河谷地区。辖3个自然村。211户,1163人。耕地824亩。产稻谷、棉花、油料。大队以原高级社名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塘湖乡。1956年属镇桥乡塘湖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塘湖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
  洙溶渡邵家 在镇桥镇西偏南4公里乐安河东岸。112户,636人。〔邵氏宗谱〕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邵氏自鄱阳钱溪迁此建村,因村对岸有朱家咀、杨家,且在河边设朱杨渡,村名朱杨渡邵家。清末因方言谐音演化为今名。
  古港张家 在镇桥镇西偏南4公里乐安河左岸河畔。46户,293人。明末张氏自本地古垴张家迁此建村,以村南大沟称古港而得名。历居18代。
  丁家 在镇桥镇西南4公里低丘坡上。53户,234人。村为丁氏始建。〔张氏宗谱〕明万历癸酉年(1573年),张氏自本地峡山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明户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新旧河道之间中洲东面平畈处。辖3个自然村。240户,1169人。耕地765亩。种植稻谷、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港乡。1956年属观峰乡古港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张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划归观峰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1979年分立明户大队。
  明户 在镇桥镇西偏南5.5公里中洲东部旧乐安河畔。118户,587人。元初,张明户自本地大甲迁此建村。历居31代。
  二房 在镇桥镇西偏南5.5公里中洲东部乐安河古道旁。63户,326人。宋末元初,张氏自附近松树下迁此立村,始迁祖排行老二,俗称二房。历居30代。
  松树下 在镇桥镇西偏南5公里中洲东部乐安河古道旁。59户,256人。宋末元初,张氏自本地大甲迁此建村,以村边有大松树取名。历居31代。
  【镇桥渔业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左岸河谷地区。辖1个自然村。104户,540人。耕地130亩。以渔业为主,兼种水稻。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属镇桥区塘湖乡。1956年属镇桥乡塘湖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渔业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82年因重名,改为镇桥渔业队。
  洙溶渡徐家 在镇桥镇西偏南4公里乐安河畔。〔南洲徐氏宗谱〕宋末,徐氏自本地八甲迁此建村,村当朱杨渡口,原名朱杨渡徐家,后因方言谐音演变成今名。
  【大甲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东岸河谷地区。辖3个自然村。200户,1059人。耕地754亩。主植水稻、棉花、油料。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1956年属镇桥乡塘湖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塘湖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79年分立大甲大队。
  大甲 在镇桥镇西偏南3.5公里乐安河东岸平畈上。129户,677人。〔清河张氏宗谱〕宋淳熙二年(1175年),张大甲自德兴吴园迁此建村。
  袁家 在镇桥镇西南3.5公里平畈上。12户,60人。〔清湖袁氏宗谱〕明永乐时,袁氏自马垄口(今港口公社袁家)迁此建村。
  桥头张家 在镇桥镇西南4公里平畈中。59户,322人。元代,张氏自附近古垴张家迁此建村,以村西有大石桥取名。历居26代。
  【张家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畔低丘河谷地区。辖5个自然村。243户,1312人。耕地974亩。产稻谷、棉花、油料。以驻地片村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改镇桥区古港乡。1956年属观峰乡古港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张家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观峰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
  后三房 在镇桥镇西偏南5公里乐安河旧道左岸河畔。51户,218人。元初,张氏自本地大甲分迁来此建村,因始迁祖排行在其兄弟中居老三,故名。
  古垴 在镇桥镇西偏南4.5公里中洲东角平畈上。81户,444人。元初,张氏自本地大甲迁此建村,地当中洲东面一个象首脑的古土坡上,故名。历居31代。
  前畈 在镇桥镇西偏南5公里中洲东南乐安河畔。103户,579人。元代,张氏自附近后三房分迁此建村,因地处后三房前面田畈中,故名。
  野鸡山 在镇桥镇西南5公里乐安河南岸,南临万年县境。8户,55人。清末,张氏自附近明户迁此建村,因村南山多野鸡栖息得名。
  狗仂山 在镇桥镇西南6公里乐安河南岸一小山脚下。1962年张家大队在此建砖瓦厂。16人。因山坡形似狗状取名。
  【吊钟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地带。辖6个自然村。228户,1246人。耕地1471亩。以驻地命名。主植水稻。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为镇桥区吊钟乡。1956年为乐丰乡吊钟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吊钟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划归金山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
  吊钟形 在镇桥镇东南5公里丘陵宽谷中。91户,485人。宋时,王氏自附近三合源迁此建村,以地形似一吊钟得名。历居36代。
  新屋场 在镇桥镇东偏南5公里低丘宽谷中。53户,297人。村原为金氏所建,曾称金屋场。宋时,王氏自本地吊钟形分居此村,又建新屋,便称新屋场。
  桐源村 在镇桥镇东偏南6公里皖赣铁路西侧低丘谷地中。30户,138人。据传村为童氏始建,称童源村。宋时,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居住,历居36代。袭用原称,改“童”字为“桐”字。1938年前后,中共乐平县委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垄家林 在镇桥镇东南5公里低丘宽谷中。8户,59人。历史上曾有人居住过,后废。1960年本地吊钟形王姓社员来此重建村,因村周围多为田垄与树林,故名。
  庄家塘 在镇桥镇东南5.5公里万山西北麓谷地中。13户,73人。清时,王氏自本地吊钟形分居来此建村,原为庄屋,后因村东有塘,故名。
  鸽子山 在镇桥镇东南5.5公里万山西麓山岭上。33户,194人。清末,程氏自程家畈(今洄口公社内)迁此建村,因村西小山形似鸽子,故名。历居9代。
  【古塘大队】 在公社南偏西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处。辖9个自然村。493户,2606人。耕地2279亩。种植水稻、棉花、油料。以境内古塘湖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塘乡。1956年为镇桥乡古塘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古塘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
  李家 在镇桥镇南偏西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25户,119人。元初,李氏自附近渡头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观音庙,原称观背李家,简称李家。历居28代。
  黄湾 在镇桥镇南偏西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120户,616人。〔黄氏宗谱〕明时,黄氏自本地石墨迁此小河湾旁建村,故名。
  湾里 在镇桥镇南偏西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118户,651人。宋末元初,邹氏自婺源梅岭迁此建村,地当小河湾处,原名湾里邹家,后简称湾里。历居30代。
  蔡家岭 在镇桥镇南偏西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低丘谷口。1-户,6人。明时,本地湾里派人来此建守山屋。此地原为蔡氏定居,取名蔡家岭。
  峡山 在镇桥镇南偏西3.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160户,847人。元初,张氏自本地明户迁此建村,因村南一公里处有两座小山相距很近,俗名峡山,村因之得名。历居27代。
  竹窠里 在镇桥镇南偏西4.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小丘南坡下。.33户,180人。清时,张氏自本地峡山来此建村,因村四周皆茅竹得名。
  鹧鸪山 在镇桥镇南偏西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小山脚下,地近万年县境。8户,48人。清时,张氏自本地峡山迁此建村,村旁山上多鹧鸪鸟栖息得名。历居10代。
  洪西源 在镇桥镇南偏西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鹧鸪山东南谷地中。27户,134人。清时,张氏自本地峡山迁此建村,因村处田垄中,原称洪西垄,建国后改为今名。历居9代。
  野鸡塘 在镇桥镇南5.5公里金银山南麓狭谷中。1户,5人。明时,本地黄湾建村后即派人来此守山,因山形似野鸡投向村前一口塘饮水,故名。
  【大队】 在公社东部低丘陵地区,东南靠共青水库。辖11个自然村。362户,2096人。耕地2276亩。主植水稻。以当地自然村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属四区万山乡,后为镇桥区乡。1956年为金山乡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属金山公社。1968年复属镇桥公社。
  肥皂树邹家 在镇桥镇东南4公里丘陵谷地中。47户,233人。元代,邹氏自河头邹家(今乐平镇邹家)迁此建村,因村西多肥皂树,故称肥皂树邹家。历居32代。
  汪家 在镇桥镇南偏东3.5公里山坳内。20户,114人。清时,汪氏自本地汪家林(今浒崦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历居11代。
  曹家咀 在镇桥镇南偏东2.5公里官山西侧丘坡下。30户,180人。始为曹氏建村,以村当小山坡凸出处取名。清时,汪氏自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迁此居住,仍用原名。
  邹家边 在镇桥镇东南4.5公里丘陵谷地中。34户,185人。清时,饶氏自富家岭(在今洄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地处肥皂树邹家东北山谷路边,故名。
  官山 在镇桥镇南偏东3公里小山谷口。68户,365人。宋末,汤氏从汤家(今港口公社内)迁此官山脚下建村,取名官山。后废。1958年彭氏自镇桥水口源迁此重新建村,袭用原名。
  枫树下 在镇桥镇南偏东4公里低丘坡上。14户,98人。清末,刘氏自附近迁此建村,因村东有古枫树得名。历居5代。
  杨家源 在镇桥镇南4公里小丘北坡上。32户,294人。清末,王氏自本地三合源迁此建村,因避讳取名杨家源。历居6代。
  燕窝里 在镇桥镇南偏东5公里共青水库北面低丘谷地边缘。15户,82人。清末,汪氏自县城东门迁此建村,因村建于似燕窠的地方得名。历居8代。
  坑畔 在镇桥镇南偏东5公里共青水库北面宽谷地中。56户,292人。元末明初,刘氏自弋阳新陂刘家迁此建村,因村处大坑边得名。历居23代。
  坪头山 在镇桥镇南偏东5公里共青水库北面小溪旁。15户,91人。清末,刘氏自本地坑畔迁此低丘坡上建村,因山坡平缓得名坪头山。历居6代。
  车水林头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山谷口。31户,162人。宋时,夏氏自德兴五家源迁此官山下建村。此地一小桥似水车,且四周皆树林,村处小桥两头,故名车水林头。
  【墩上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右侧平畈与低丘陵接壤地带。辖6个自然村。269户,1494人。耕地1561亩。主植水稻、棉花。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古港乡。建国初属四区古港乡,后为镇桥区古塘乡。1956年为镇桥乡墩上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墩上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分立金山公社墩上、新源大队。1968年并入古塘大队。1976年分出复立墩上大队。
  墩上 在镇桥镇南面4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右侧平畈中。193户,1102人。宋末元初,邹氏自余干县迁此土墩上建村,呼为墩上邹家,简称墩上。历居28代。清嘉庆六年探花邹家燮为本村人。
  下西源 在镇桥镇南5公里金银山西北麓谷口。16户,93人。民国时,邹氏自本地墩上迁此建村,因处上西源下方得名。历居3代。
  辽西 在镇桥镇南4.5公里山谷㙩田西侧,因称㙩西,通常写成辽西。21户,124人。民国时,邹氏自本地墩上迁此建村。历居3代。
  金山脚下 在镇桥镇南5公里金银山西北麓田垄中,俗称金山脚下。与辽西共21户,124人。清末,邹氏自本地墩上分迁此建村。历居6代。
  上西源 在镇桥镇南5.5公里金银山西北麓谷底。39户,175人。清初,孙氏自附近孙家迁此建村。村当溪水之源,小溪向西北流入乐安河,村名始呼西源。民国时下西源建成,旋改今名。历居12代。
  庄屋里 在镇桥镇南6公里金银山西麓小水库边。与上西源共39户,175人。民国初年,孙氏自附近孙家分居来此种庄田建庄屋,渐成村落,俗呼庄屋里。历居3代。
  【金山大队】 在公社中南丘陵地区。辖8个自然村。304户,1551人。耕地1618亩。主植水稻。以当地金山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镇桥区金山乡。1956年为金山乡金山高级社。1958年立东风公社金山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划归金山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
  庙场 在镇桥镇南偏东6公里金银山东麓谷地。47户,257人。宋末,夏氏自附近金山新宗迁此建村,因原为一寺庙的场地,故名。历居35代。
  金山老宗 在镇桥镇南偏东5.5公里金银山东北麓狭谷中。81户,436人。唐代,夏氏自德兴东山五家源迁此陈家门(本地车水林头附近,早废),两代后再迁此竹林旁建村,原名金竹林。历居50代。此处为夏氏所建最老村庄,且地处金山,俗称金山老宗。
  鳌头 在镇桥镇南偏东6公里金银山东麓谷地中。9户,43人。唐末宋初,夏氏自本地金山老宗分迁来此建村,因曾有人参加科考,名列前矛而独占鳌头,村名因之鳌头。历居45代。
  庄屋咀 在镇桥镇南偏东6公里金银山东麓山谷中。9户,41人。唐代,夏氏自金山老宗分迁来此建村,因村建于一山口曾立庄屋的地方而名。
  翁家坞 在镇桥镇南偏东7公里共青水库西侧丘陵田垄中。10户,54人。1971年由金山大队各村移民建村,因居翁姓庄屋地取名。
  金山新宗 在镇桥镇南偏东7公里金银山东南谷地小溪旁。118户,612人。唐末宋初,夏氏自本地金竹林(现金山老宗)分迁来此建村,以别于金山老宗而取名。历居45代。
  后源坞 在镇桥镇南偏东7公里共青水库西侧1公里谷地中。19户,48人。清末,吴氏自本地杨畈周家迁此建村,因村处几个山坞之后得名。
  麻老坞 在镇桥镇南偏东7公里打鼓尖北麓谷底。11户,57人。清末,王氏自九林(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因山形似麻老虎取名。历居5代。
  【金喜大队】 在公社南缘,乐平与万年接壤的丘陵地带。辖6个自然村。282户,1584人。耕地1997亩。主植水稻。以曾用名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镇桥区金山乡。1956年属金山乡金喜高级社。1958年属东风公社金山大队,次年改属镇桥公社。1961年立金山公社金喜大队。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金山大队。1979年复立金喜大队。
  喜子江 在镇桥镇南偏东7.5公里金银山南麓田垄中。78户,448人。清初,饶氏自万年陈湾迁此建村,因村前小溪浮在水面的蟢子昆虫多,故名蟢子江。后雅为喜子江。
  上垴 在镇桥镇南6公里金银山东南麓。21户,106人。清时,夏氏自本地金山老宗分迁来此建村,因村建于金银山突出的一个高坡上取名。历居8代。
  向家 在镇桥镇南偏东7.5公里打鼓尖西北麓谷口。18户,100人。清末,夏氏自本地金山老宗分迁来此建村,因本村曾出过一个向学郎得名。历居6代。
  坑下 在镇桥镇南8公里金银山南面谷底。72户,407人。宋时,郑氏自南昌附近(在今新建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有长坑取名。历居38代。
  涵岭村 在镇桥镇南偏东9公里打鼓尖西北麓狭谷中。83户,464人。清时,王氏自本地三合源迁此建村。因村处四面皆山的田垄中,内有一小沟,以山和沟取名。历居10代。
  樟树坞 在镇桥镇南偏东10公里山谷底和小水库旁,西南和万年县接壤。10户,59人。明时,周氏自新城县永河村迁此樟树林旁建村。历居19代。
  【杨畈大队】 在公社南部皖赣铁路东西两侧丘陵地区。辖6个自然村。308户,1542人。耕地1740亩。主植水稻,兼营果木。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万山乡。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万山乡、镇桥区杨畈乡。1956年属甘棠乡杨畈高级社。1958年立礼林公社杨畈大队。1961年属金山公社。1968年并入镇桥公社。
  杨畈 在镇桥镇南偏东9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共青水库南面宽谷中。141户,742人。宋时,王氏自本地三合源迁此建村,为避讳,原称杨斛村,因村如斛桶取名,后改杨畈。历居37代。
  杨畈周家 在镇桥镇南偏东9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共青水库南面宽谷中。21户,99人。始为周姓立村,地当杨畈附近,故名。清时,王氏自万年县迁此居住。历居10代。
  石塘坞 在镇桥镇南偏东10公里皖赣铁路东侧低丘谷地中。22户,109人。清末,王氏自本地杨畈迁此建村,因村处山坞,村边有口石塘,故名。
  北山杨家 在镇桥镇南偏东10公里打鼓尖东麓宽谷地中。34户,167人。清末,王氏自本地杨畈迁此建村,因避讳,且村居北山下,故名。
  北山张家 在镇桥镇南偏东10公里打鼓尖东麓宽谷地中。35户,168人。宋末,张氏自婺源县严田甲路迁此北山建村。历居32代。
  小草 在镇桥镇南偏东10.5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小丘东坡上。55户,257人。宋时,华氏自清江县柳华山迁此建村。因村四周多青草,原名瑞草,以示吉祥如意。后俗称小草。历居34代。
  古垴张家 片村名。在公社西北部中洲东端平畈上。包括古垴、前畈、后三房、后四房、野鸡山、松树下、明户、二房8个自然村,总称古垴张家。
  金银山 片村名。在公社南部丘陵地区。包括喜子江、向家、坑下,上垴、涵岭村、樟树坞6个自然村,总称金银山。
  北山 片村名。在公社南缘丘陵地带。包括北山张家、北山杨家,总称为北山。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