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人民公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32
颗粒名称: 蔬菜人民公社概况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蔬菜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辖区、经济、工业、农业、文教卫生事业、名胜古迹等。
关键词: 蔬菜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蔬菜公社位于乐平县中部偏西,驻地墈上距县城两公里。东、北、西三面为乐安河环抱,分别与接渡公社、乐平镇、港口公社隔河相望,南与礼林、镇桥公社丘谷相连。面积17平方公里。全社辖4个农业大队。共有92个生产队,14个自然村,2009户,10767人。江西维尼纶厂、江西东方红电化厂和县砖瓦厂都坐落在公社南部。
  地处冲积平原与低丘陵接壤地区。南倚翥山、嶂岭山,北濒乐安河。嶂岭山主峰最高,海拔172.8米;平原在海拔20米以下;北部乐安河中有三块江心洲。全社山水田约各占1/30
  现辖区旧属怀义乡三十一都。建国前夕属乐义乡。建国初为四区(礼林)乐义乡。1950年1月改为一区(礼林)墈上、朱桥乡。1952年6月属礼林区匣厂乡,港口区墈上、南岸乡。1953年底墈上、南岸乡划入接渡区。1956年撤区并乡,并入墈上乡。1957年复区时归县直属。1958年10月撤区并乡立公社,乡社合一,隶属接渡公社。1959年划入乐平镇公社。1960年成立乐平县蔬菜农场(县直属)。1961年上半年复归接渡区。1963年初改称墈上公社。1968年10月撤区扩社并队,并入港口公社。1970年从港口公社划出,成立蔬菜公社,因属县城蔬菜供应基地而得名。辖区至今未变。
  公社经济工副业与农业并举,全面发展。1980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245.3万元。其中工副业产值142.7万元,占总产值的58.7%;农业产值100.6万元,占总产值的41.3%。
  工副业主要有建材、运输、建筑、加工业。乐安河江心洲沙石资源丰富,社队相应地开办服务大队、沙石采运队8个。其次建筑业也占有较大比重。此外还办有各类加工厂、手工业社,能加工粮油、酿酒、制糖等。南岸大队农民每年收购家禽毛10余万斤,为国家换取外汇,向负盛名。公社拥有运输汽车1辆,机动运输船2艘。
  农业主要产蔬菜、稻谷、棉花。全社耕地7105亩,其中旱地占60.7%。蔬菜种植面积2424亩,蔬菜品种齐全,四季常青,尤以大蒜、韭菜、瓠最佳。年产粮食325.3万斤,亩产超千斤;棉花1080担,油料9万斤,上调生猪1874头。还产甘蔗、瓜果、蜂蜜,旧时还产青靛。建国后,全社建成小(一)型水库1座,防洪圩堤1条,提灌站9座,有效灌溉面积6160亩,基本上消除了旱涝灾害。全社农机总动力1372匹马力,有农用拖拉机6台,手扶拖拉机2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这里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现在办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270人;小学5所,在校学生260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6%。公社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9人;大队设医疗所4个,赤脚医生17人。还有广播站、电影队。天济等大队办的业余赣剧团驰名县内外。
  名胜古迹有“嶂岭朝烟”和“禅台塔影”,皆列为乐平古十景。前者山林荒芜,风光已减;后者早已倒塌,仅存遗址。还有匣厂乃为明代瓷窑遗址。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