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渡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27
颗粒名称: 接渡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2
页码: 97-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接渡人民公社的地名,其中包括了鸦鹊卢家、上罗源、下罗源、畈上屋、南窑、钟家、铺户、江严洲、山下等。
关键词: 接渡人民公社 地名 乐平县

内容

接渡人民公社 详见《接渡人民公社概况》。
  【接渡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纵贯。辖6个自然村(镇)0626户,3255人。耕地107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区接渡乡。1956年为接渡乡星火、兴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接渡大队。
  接渡镇 在县城东偏南5公里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428户,2117人。〔彭氏家谱〕宋淳熙间,彭氏由大禄源(在今涌山公社,早废)迁此建村,因连接竹筏成渡,故称接竹渡。明朝,此地为转运军粮大码头,又为新丰河口。涌山石灰船,德兴、婺源竹筏均在此停靠,形成水陆交通要道、集市繁荣之地。清代,为本县东门外第一重镇。建国后改名接渡镇。镇内设有银行、工商所、公安派出所、供销社、医院、学校。
  九处程家 在接渡镇西北半公里乐安河北岸平畈上。18户,107人。宋朝,程氏由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此地原有九条道路通往外地而名。
  何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半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29户,178人。明朝,何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
  松树程家 在接渡镇西1公里平畈上。24户,143人。清中期,程氏从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原有一片松林,故名。
  接渡朱家 在接渡镇西南侧乐安河北岸。98户,574人。南宋时,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地近接渡,故名。
  柑仂树程家 在接渡镇西南侧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旁。29户,136人。明朝,程氏从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村边植有柑桔树,俗称柑仂树程家。
  【刘家垄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平)上(饶)公路以北低丘平畈上。辖13个自然村。503户,2811人。耕地3570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十保、和安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胜利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五、星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童家、星星大队。1968年并为星星大队。1982年改称今名。
  刘家垄 在接渡镇北4公里低丘东坡下。50户,324人。宋朝,刘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因地处田垄得名。清乾隆间,王氏从磻溪(在今后港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山里杨家 在接渡镇北5.5公里低丘东坡上。57户,306人。清初,王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因避讳,且居山里,俗称山里杨家。
  史家 在接渡镇北5公里低丘西坡上。37户,201人。清中期,史氏由余干县迁虎山下(在今梅岩垦殖场),后于清末迁此建村。
  山里詹家 在接渡镇北5公里。18户,96人。清初,詹氏从本地詹家迁此建村,因处小山坡下而名。
  江岭村 在接渡镇北4.5公里。38户,221人。唐朝,江氏在此建村,因处山岭旁,取名江家岭。后江氏衰落。清末,童氏从本地横山童家迁入,袭用原名。建国后改为江岭村。
  黎家埠 在接渡镇北偏西4公里小丘西坡下。64户,362人。北宋时,黎氏从县城北门迁此建村,在附近小溪上修筑洗衣码头,故名。
  鸦鹊卢家 在接渡镇北3公里小丘东坡下。64户,351人。元朝,卢氏从县城东门卢半街迁此建村,紧邻鸦鹊桥,故名。
  前谢 在接渡镇北2.8公里低丘坡上。26户,125人。清末,应、程、徐三姓分别从鄱阳老屋场、接渡上码头、西山(在今后港公社)相继迁此建村,此地原称谢家坞,村名因之。随后,坞内建成三村,此村居三村之前,故改本名。
  中谢 在接渡镇北2.5公里小丘东坡下。12户,64人。清末,徐氏从西山(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处前谢、后谢之间而名。后王氏由杨家坞(在今后港公社)迁入,沿袭原名。
  后谢 在接渡镇北2.5公里丘坡上。23户,141人。清末,应氏从鄱阳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处中谢之后而名。历居7代。
  上罗源 在接渡镇北偏西2.5公里平畈上。38户,218人。唐朝,罗氏从婺源迁此小溪旁建村,始名罗源。清初,余氏和王氏分别从上马家(在今后港公社)和县城儒学里迁入,袭用原名。清中期,小溪下游建成下罗源村后,易名上罗源。
  横山童家 在接渡镇西北2.5公里平畈上。57户,292人。元代,童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以村北横卧连绵的小山丘取名。
  下罗源 在接渡镇北偏西2公里平畈上。19户,110人。清中期,王氏由本地杨子安迁此建村,因居流经罗源的小溪下游而取名。
  【上坑口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南岸河谷平畈上。辖10个自然村。500户,3004人。耕地2048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坑口乡。1956年称罗渡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坑口大队。1961年改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联星大队。1973年恢复坑口大队。1982年改为今名。
  坑口 在接渡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曲流南岸平畈上。237户,1378人。明洪武间,叶氏从沈家岭(在今蔬菜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西、北各有一小溪,始称双溪村。明末,小溪在平畈上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坑,村处水坑外流之口,故易今名。
  坑边陈家 在接渡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畔。8户,67人。元末,陈氏从今婺源陈家迁此小坑边建村。
  畈上屋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乐安河南岸河畔。31户,171人。清代,叶氏从本地坑口迁此建村,以房屋坐落在田畈上得名。
  胡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平畈上。24户,127人。明洪武间,胡氏由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岭上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42户,271人。明朝,叶氏从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小丘岭上建村。
  南窑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46户,262人。唐朝,曾于此地甑皮山上建窑烧瓷器,后衰落。南宋时,吴氏从鄱阳铁石滩斜溪迁此建村,因处旧窑西南边而名。
  塘边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丘坡上。23户,127人。明代,卢氏从本地卢家迁此清塘边建村。
  湾里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72户,397人。明朝,王氏从本地严洲迁此建村,因坐落于溪水弯曲地段而名。
  袁家畈 在接渡镇东偏南8公里低丘坡上。9户,64人。明代,胡氏由本地胡家迁此袁氏田畈旁建村,故名。
  窑背畈 在接渡镇东偏南4公里石岭上。8户,40人。1958年本大队在此建立养猪场,俗称猪栏部。1967年,叶氏由本地坑口迁此定居,沿用原名。1982年,以此村居旧窑背后平畈上而更为今名。
  【钟家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曲流南岸。辖5个自然村。404户,2002人。耕地132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一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坑口乡。1956年称罗渡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坑口大队。1961年立钟家山公社钟家大队。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联星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钟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5公里乐安河畔。钟家山煤矿驻地。168户,853人。南宋时,钟氏从县城清泰坊迁此建村。
  杨家铺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凸岸洲地上。71户,387人。南宋时,因杨氏在此开店经商而名。后杨氏衰落。明初,钟氏从本地钟家迁入,沿袭原名。
  潭溪渡李家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畔。36户,208人。南宋时,李氏由严田(在今婺源甲路公社)迁此建村,村后有一潭溪庙,庙后为渡口,故名。
  铺户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畔洲地上。43户,118人。元朝,钟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此地原是有钱户居住,始称富家。明初开设店铺后,易名铺户。
  金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4.5公里平畈上。86户,436人。元代,金氏从古城(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严洲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北岸低丘平畈上,乐(平)上(饶)公路从中部穿过。辖4个自然村。455户,2497人。耕地2492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八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严洲乡。1956年称接渡乡共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严洲大队。曾分立山下大队。1968年并为团结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江严洲 在接渡镇东北2公里乐安河北岸。292户,1643人。南宋初,王氏从本地后朗迁此建村,因居小河南岸沙洲上,取名江南洲。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
  后朗 在接渡镇北偏东2.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左侧平畈上。17户,88人。〔后朗王氏宗谱〕北宋初,王氏自武口(今婺源武口茶场)迁此建村,因处小山丘背后,建房要转向,故名。清中期,程氏从接渡镇迁入,袭用原名。
  山下 在接渡镇东北3公里金鹅山南麓。98户,507人。清初,王氏由本地儒林杨家迁此建村,因位于山脚下而得名。历居15代。
  后港毕家 在接渡镇东北2公里小山南麓。48户,259人。明代,毕氏从本地毕家迁此乐安河北岸建村,因处前港毕家之后得名。
  【中店大队】 在公社西北缘乐安河畔。辖3个自然村。521户,2716人。耕地172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山茶花、长生果。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一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改为星三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中店大队。1961年划归乐平镇公社。1968年复属接渡公社。
  中店 在接渡镇西偏北3公里乐安河畔。345户,1766人。南宋初期,方氏由蔓粹(今高家公社万西)迁此建村,因坐落在窑上与县城中间,并设有小店,故名。清朝,程氏、王氏分别从闯田畈(在村后田畈上,已废)和井头杨家(在今港口公社)迁入。
  陈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乐安河畔洲地。121户,678人。南宋时,陈氏从县城东门迁此建村。
  中店洲上 在接渡镇西3公里乐安河中的冲积沙洲上。55户,272人。清末,程氏由本地中店迁此沙洲上建村,故名。
  【双桥大队】 在公社西北河谷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308户,1607人。耕地122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双桥大队。
  双桥 在接渡镇西2公里平畈中。192户,983人。宋朝,康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取名康家。明初,程氏由杭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旋改康程村。后两姓各建一桥,易名双桥。
  邱家山 在接渡镇西北1.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旁。26户,144人。唐朝,邱氏在此小山附近建村得名。唐末村废。清中期,程氏从接渡镇迁入,袭用原名。
  枧桥朱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2.5公里平畈中。42户,237人。南宋时,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边有座枧水过溪的桥而名。历居37代。
  戴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平畈中。48户,243人。北宋初,戴氏由古溪(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历居40代。
  【詹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辖3个自然村。409户,2155人。耕地1270亩。产稻谷、棉花。因原驻詹家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接渡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朱家大队。1961年改为接渡大队。1968年改名向阳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杨子安 在接渡镇西北1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252户,1299人。元代,王氏自本地后朗迁此建村,以始迁人王子安命名,因避讳,改称杨子安。
  欧家 在接渡镇西2公里平畈中。45户,240人。南宋时,欧阳氏从县城南门迁此建村,俗称欧家。〔清显程氏宗谱〕清乾隆间,程氏由杭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
  詹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1.5公里平畈中。112户,616人。元朝,詹氏由小源(在今婺源段莘公社)迁此建村。
  【李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偏北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辖1个自然村。220户,1241人。耕地866亩。产稻谷、棉花,土特产脚板薯。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五保。建国初属四区(礼林)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火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李洪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分立续湖公社李家大队。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3年改称杨家店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李家 在接渡镇东南2公里乐安河畔南岸。明末,李氏从李家里(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
  【周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安河畔冲积洲地。辖4个自然村。203户,1207人。耕地702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原驻周家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三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赵家大队。1961年分立周家大队。1968年并为星火大队。1971年划入华家大队。1976年分出复立周家大队。
  下程 在接渡镇西偏南2.5公里乐安河东岸。38户,234人。唐朝,赵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地当河湾处,取名赵家湾。唐末,赵氏衰落。元代,程氏从婺源迁入,改名程家。明初,程氏分居两村,因此村处乐安河下游而名。
  周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乐安河畔东岸。86户,505人。元末,周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
  巷口朱家 在接渡镇西偏南2.5公里乐安河东岸平畈上。59户,335人。元末,朱氏由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因村在杨家巷口而名。
  上程 在接渡镇西偏南3.5公里乐安河畔东岸。20户,133人。明初,程氏从本地程家分居迁此建村,因居乐安河上游得名。
  【杨家渔业队】 在公社西北乐安河北岸平畈上。辖1个自然村。201户,952人。耕地42亩。以渔业为主。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胜利乡。1956年称接渡乡胜利渔业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杨家渔业队。1964年划入登高山林场示范果园。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渔业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儒林杨家 在接渡镇西南半公里乐安河畔。201户,954人。〔后朗王氏宗谱〕南宋宁宗间,王氏由本地后朗迁此树林里建村,因避讳,俗称树林杨家。明初,本村进士王仲寿,预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明皇帝朱棣赐名儒林杨家。
  【李洪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辖8个自然村。190户,1120人。耕地744亩。产稻谷、棉花,兼采沙,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五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为李洪乡火星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李洪大队。1961年改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划归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更名杨家店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
  李洪 在接渡镇东南半公里乐安河畔南岸。102户,613人。南宋时,洪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取名洪家。后洪氏衰落。元代,李氏由本地李家迁此建村,旋改李洪。
  杨家店 在接渡镇东偏南半公里乐安河畔南岸。67户,376人。此村原为王氏居住,因避讳,称杨家。开店铺后,改名杨家店。明初,李氏从李家(在今临港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彭半街 在接渡镇南偏东1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21户,131人。南宋时,彭氏从流槎(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此地房屋多,人称“千条屋脊”,犹如半条街,故名。
  【毕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辖6个自然村。190户,1196人。耕地88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片村毕家命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联永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毕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李洪大队,同年8月为续湖公社毕家大队。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改归李家大队。1973年复立毕家大队。
  朱家背 在接渡镇东偏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70户,447人。南宋末,朱氏从本地朱家迁此建村,原名朱家。后朱氏衰落。清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因处朱氏屋基背后而名。
  前港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1.5公里乐安河南岸河滩上。41户,246人。元朝,毕氏从严坑(在今婺源秋口公社)迁此建村,因北临乐安河而名。
  新屋里 在接渡镇东偏南1.5公里乐安河畔南岸。12户,89人。清代,毕氏由前港毕家迁此建村,因建新屋得名。
  卢村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河滩上。22户,148人。北宋时,卢氏从婺源卢家迁此建村。后卢氏衰落。清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
  杨家亭 在接渡镇东偏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11户,85人。唐末,王氏在此建亭,为避讳,取名杨家亭。后王氏衰落。清代,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沿袭原名。
  葭茅墩 在接渡镇东偏南2.5公里平畈中。34户,181人。明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此建村,因土墩上葭茅丛生而得名。
  【罗渡大队】 在公社东部乐安河西岸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360户,1937人。耕地1387亩。产稻谷、棉花,兼水上运输,曾产青靛、萝卜丝。以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改为今名,属接渡公社。
  罗渡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畔西岸。84户,416人。明代,毕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地当罗渡渡口得名。
  六合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西岸平畈上。64户,382人。元代,钟氏从本地钟家迁此建村,原名西石。后因附近六个小村合并为一村而名。
  叶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畔西岸。154户,826人。清初,叶氏从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罗渡方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5公里乐安河畔西岸。58户,313人。明代,方氏从蔓粹(今高家公社万西)迁此建村,地当罗渡渡口,故名。
  【淇头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北岸平畈上。辖8个自然村。174户,862人。耕地40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淇头村命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三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华家大队。1968年并入星火大队。1971年更名华家大队。1979年分立方家大队。1982年易为今名。
  方家 在接渡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39户,165人。南宋末,方氏由本地中店迁此建村。
  张李 在接渡镇西南1.5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82户,451人。〔三田李氏宗谱〕李氏从云港(在今德兴李宅公社)迁居接渡镇;宋政和间,又由接渡镇迁此建村,取名李家。南宋时,张氏从严田甲路(在今婺源甲路公社)迁入,改称张李。
  淇头 在接渡镇西南2.5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53户,246人。〔三田李氏宗谱〕宋政和间,李氏自云港(在今德兴李宅公社)迁此建村,因处淇水之首得名。明代,朱氏从本地朱家迁入;清时,王氏又从港口(在今港口公社)迁入,均袭用原名。陆续迁入者,共十八姓。
  【华家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曲流凸岸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73户,1498人。耕地75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长生果、山茶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三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称星一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华家大队。1963年并为星火大队。1973年更为今名。
  新华家 在接渡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畔洲地。226户,1234人。明初,华氏由本地华家迁此立新村得名。
  老华家 在接渡镇西偏南2公里乐安河凸岸平畈上。47户,264人。元代,华氏从小槽(在今万年县)迁此建村,称华家。又因地近窑上,一名窑上华家。明初,华家分迁,建成新华家,旋改现名。
  【袁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低丘平畈,袁(家亭)钟(家山)公路横贯中部。辖10个自然村。372户,2193人。耕地214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袁家亭取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爱民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袁家大队。后属钟家山、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老屋场 在接渡镇东南3公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右侧平畈上。52户,323人。唐末,潘氏从婺源迁此建村,称潘家。宋时,潘氏衰落。袁氏从本地袁家井(在潘村附近,已废)迁入,因处潘氏屋基上而名。
  青塘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3公里乐安河南岸水坑旁。61户,353人。清朝,何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以邻清水塘得名。
  里头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3公里乐安河南岸水坑旁。65户,386人。元朝,袁氏从本地袁家井(在潘村附近,已废)迁此建里外两村。外村因地势较高,称楼上;里村因在楼上里面而称里头村。里头村后逐渐扩大,与楼上连成一村,统称今名。
  里湾 在接渡镇东南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15户,114人。元代,袁氏从本地袁家井(潘村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因处水坑湾道内侧而名。
  新屋下 在接渡镇东南3公里低丘南坡下。16户,80人。明朝,袁氏从本地里湾迁此建村,以房屋坐落在山坡下取名。
  新屋场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低丘南坡下,北临袁(家亭)钟(家山)公路。26户,160人。明代,袁氏从本地老屋场迁此建村,因邻清水塘,一名青塘袁家,俗称新屋场。清末台湾知府袁闻柝为本村人。
  袁家亭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交汇处。1户,3人。清初,袁氏从本地老屋场来此建亭定居得名。
  真祥老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土墩上。34户,191人。元末明初,袁氏从本地潘村迁此建村,始称墩头脑。因五都、八都一带粮食均在此缴纳,此地又有圆顶象脑的土山,故称征粮脑。清时,因谐音易为今名。
  路边姜家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丘坡上。70户,365人。明时,姜氏从弋阳塔岗山迁此小路旁建村。
  湖滨 在接渡镇东南4.5公里低丘南坡下。33户,210人。明代,李氏从本地潭溪渡李家迁此建村,路旁有片低洼的水坑,故名。
  【窑上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凸岸冲积平畈。辖3个自然村。169户,1064人。耕地46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长生果。以上窑村取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家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窑上大队。1968年改为星火大队。1971年并入淇头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下窑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凸岸洲地上。95户,584人。〔南阳叶氏宗谱〕明嘉靖三年(1524年)叶氏从县城太平桥迁此建村,与王、胡、方、程等姓兴窑烧瓷,后因水土不佳遂废。以居瓷窑下方取名。古称永靖镇。
  上窑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凸岸冲积洲地。70户,456人。明时,方氏从花山(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居瓷窑上方而名。
  翥山渡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畔北岸。4户,24人。1920年,方氏从本地上窑迁此建村,因与翥山隔河相望,且有渡口,故名。
  【墟里大队】 在公社中东低丘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275户,1443人。耕地1512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0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星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墟里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平畈上。144户,749人。南宋时,叶氏从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俗称墟里。明洪武间,胡氏从本县胡家墩迁入,沿袭原名。
  大畈上 在接渡镇东偏南4.5公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右侧平畈上。70户,398人。元代,李氏从本地潭溪渡李家迁此建村,以处大田畈上得名。
  后墟 在接渡镇东南丘坡上。9户,50人。北宋初,叶氏从裔村(在今婺源段莘公社)迁此建村,始名叶家。元中期,以在墟里之后改为今名。
  前墟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平畈上。52户,255人。元末,叶氏从大畈(在今婺源江湾公社)迁此建村,村居后墟之前,故名。
  【林里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21户,1244人。耕地123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光明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邹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友谊大队。1971年改名邹家大队。1981年分立林里大队。
  林里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2公里平畈上,东北靠乐(平)弋(阳)公路。186户,1052人。宋末,邹氏从桐林街附近(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片树林,故名。
  背后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3公里平畈中。35户,192人。清初,邹氏从本地林里邹家迁此建村,因居长遇畈村后而名。
  【潘村大队】 在公社中东乐安河西岸平畈上。辖1个自然村。470户,2413人。耕地1924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接渡)、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为罗渡乡联一高级社。1958年为接渡公社潘村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潘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7公里乐安河畔西岸。北宋时,汪氏自大田寺(在今婺源太白公社附近,已废)迁乐平岩前砺石村定居4代后,再迁此建村,因处盘形山岗,始称盘岗村。后因谐音,且省略“岗”字,故改名潘村。
  【咀上大队】 在公社西部平畈上,西濒安殷水。辖1个自然村。219户,1126人。耕地101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称)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光明高级社,次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邹家大队,先后属接渡、钟家山、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友谊大队。1971年改名邹家大队。1980年分立咀上大队。
  咀上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西2.5公里安殷水东岸。烹调狗肉闻名县内外。宋末,邹氏从桐林街附近(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地当安殷水与乐安河汇合处沙洲嘴上,故名。
  【莲湖大队】 在公社东缘,地处乐安河中的冲积洲地。辖1个自然村。128户。738人。耕地52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大队以莲湖洲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三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分立钟家山公社莲湖洲大队。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更名杨家大队。1979年改为今名。
  莲湖洲 在接渡镇东偏南7.5公里乐安河冲积洲地,四面环水。南宋时,胡氏从本县胡家墩迁此建村,因坐落于江心沙洲上,似水浮莲花,故名。
  【茅屋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乐安河西岸丘陵平畈。辖6个自然村。219户,1313人。耕地133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茅屋村命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三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茅屋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杨李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浪边李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7.5公里乐安河畔。39户,216人。唐朝,李氏从婺源迁此建村,称为李家。唐末,李氏衰落。元代,周氏从周家(在今十里岗垦殖场)迁入,沿用原名。元末明初,因濒临乐安河,河面风急浪大而改为今名。
  杨家 在接渡镇东南7.5公里乐安河畔。39户,218人。唐时,杨氏从婺源杨树坑迁此建村,称杨家。唐末,杨氏衰落。南宋时,汪氏从婺源大田畈迁入,袭用原名。
  茅屋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桃树尖南麓。39户,231人。明朝,洪氏从本地里冲坞迁此建村,在此搭盖茅草屋得名。
  山头仂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一山北麓。27户,167人。明中期,洪氏从本地里冲坞迁此建村,以居山头下得名。
  泪滩 在接渡镇东南9.5公里虎山西北麓,东临乐安河。52户,302人。〔同治版乐平县志〕唐宝应间,饶氏父女在此居住,娥父责力,涉舟触礁,溺水而死,年方十四的饶娥闻讯,悲痛万分,痛哭、三天三夜,泪流满滩。后称之为泪渡。古有饶娥祠和唐柳宗元撰写的碑文。“泪滩双月”亦为乐平古十景之一。明代,程氏从德兴兰溪迁入,沿袭原名。里冲坞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一山西南麓。28户,179人。宋末,洪氏从罗山(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山坞底,故名。
  【南畈大队】 在公社中南部安殷水东岸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19户,1661人。耕地1151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以南畈村取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61年分立钟家山公社南迪畈大队,同年10月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73年恢复南迪畈大队。1982年更为现名。
  小港咀 在接渡镇南偏东3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126户,591人。明代,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地处安殷水及其支流间的洲嘴上,故名。
  南畈 在接渡镇南4公里平畈上。93户,490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以田畈上南迪庙取名南迪畈。因含生僻字,1982年易名南畈。
  【续湖大队】 在公社中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辖2个自然村。323户,2008人。耕地2425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四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归续湖公社。1968年属接渡公社。1973年更名续湖农科所。1977年改为今名。
  续湖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平畈上。161户,1068人。元代,吴氏从弋阳郑家坞迁此建村,因吴氏曾在此湖田放过鸭,后又安家,故称续湖。清咸丰间衢州知府吴潭为此村人。
  长遇畈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162户,940人。元末,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此地田畈呈长带形,路面均为黄泥,行人过此,泥粘双脚,故取名长泥畈。相传,明正德皇帝路过,见有“黄龙背印”,即村周围分布着三个小土墩的胜景,便在此游玩,并在村中夜宿。嗣后易称藏御畈。后又因谐音更为今名。
  【姜家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低丘平畈处,乐(平)弋(阳)公路从东北部纵贯。辖11个自然村。372户,2193人。耕地2684亩。产稻谷、棉花,莲藕。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八保。建国初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姜家乡。1956年撤区,为续湖乡爱国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姜家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52户,314人。明洪武间,姜氏从弋阳茶亭迁此建村。
  马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33户,193人。明朝,马氏从马家(今众埠公社秧畈一带)迁此建村。
  东溪畈 在接渡镇东南4.5公里平畈上,西邻乐(平)弋(阳)公路。113户,637人,盛产藕。元中期,王氏从婺源横塘迁此建村,因东边田畈上有一条小溪,原名东津畈,后改现名。
  姜家农场 在接渡镇东南5.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9户,46人。1959年,本大队在此建场种花果,称花果农场。1963年改称五七农场。1968年农场撤销,发展成村,因在姜家范围内,更为现名。
  卢家 在接渡镇东南6.5公里平畈上,西邻乐(平)弋(阳)公路。51户,296人。明末,卢氏从本地卢村迁此建村。
  塘口 在接渡镇南偏东5公里平畈上,南临塘源水库。20户,112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居清水塘口而名。明末,陈氏从陈营(在今万年县)迁入,沿称原名。
  庄上畈 在接渡镇南偏东5.5公里平畈上。58户,341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田畈上原有一幢庄屋,故名。
  槠树亭 在接渡镇东南7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小山坡上。4户,23人。清末,汪氏从本地潘村迁此建村,因在槠树下建亭得名。1950年,王氏从杨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袭原名。
  大塘源 在接渡镇南偏东6公里低丘坡上,西邻大塘源水库。18户,102人。明代,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处大水塘旁,且有水源而得名。
  小塘源 在接渡镇南偏东6.5公里山坞里,北倚塘源水库。7户,35人。清时,吴氏由本地续湖迁此建村,以地处小水塘旁,并有水源而得名。
  大岭背 在接渡镇南偏东8公里低丘鞍部,东临民兵水库。7户,44人。清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处山岭背后,故名。
   【前屋大队】 在公社南部安殷水东岸低丘平畈。辖8个自然村。366户,2371人。耕地2845亩。产稻谷、棉花,有煤炭资源。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一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一区(礼林)、礼林区坞头乡。1956年称续湖乡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前屋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前屋畈 在接渡镇南5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53户,204人。宋末,洪氏由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村前是片平畈,故名。宋绍定间进士、国子监丞洪斗祥为本村人。
  新方家滩 在接渡镇南4.5公里平畈上,西濒安殷水。31户,230人。1921年,程氏由本地方家滩迁此建新村,故名。 坞头 在接渡镇南偏东5公里鸡仂峰北麓。47户,306人。南宋时,洪氏由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因处山坞口得名。 老方家滩 在接渡镇南5公里安殷水东岸。75户,569人。南宋末,方氏从龙口(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因居沙滩旁,原名方家滩。清初,程氏自本地赵家湾迁入,沿用原名。1921年,程氏分迁新方家滩后,遂改今名。
  大塘洲 在接渡镇南5.5公里安殷水东岸。75户,478人。南宋时,洪氏自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因村东、南各有口大塘,村旁并有沙洲,故名。
  洪继安 在接渡镇南5.5公里鸡仂峰西北麓。26户,132人。元末,洪继安从岇山(在今红岩垦殖场)迁此建村。
  蔡家在接渡镇南6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33户,216人。宋末,洪氏自万年县文埠迁此建村,原名留田蔡家,一称鸡仂峰蔡家,简称蔡家。清时,程、何两姓分别从县城东门和岩前(在今塔前公社)迁入,村名依旧。
  山里朱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6.5公里,东临跃进水库。26户,186人。唐末,朱氏自婺源迁此山坞建村,故名。清朝,程、吴两姓分别从牌楼岗(在今礼林公社)和本地续湖迁入,沿袭用名。
  【李坞大队】 在公社东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低丘陵地带。辖3个自然村。169户,994人。耕地1222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姜家乡。1956年称续湖乡爱国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61年为钟家山公社李家坞大队,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73年分立李坞大队。
  李家坞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山坞里。61户,350人。明朝,李氏在此山坞建村得名。后李氏衰落。清代,叶氏自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横源 在接渡镇东南7公里山坞内,东临民兵水库。66户,394人。元时,程氏由牌楼岗(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此地有条小溪环绕,故名。
  张家畈 在接渡镇东南9公里民兵水库南端。42户,250人。唐代,张氏迁此建村,村当山坞垄田边,故名。唐末,张氏衰落。明时,叶氏自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传贤农科所】 在公社西北乐(平)上(饶)公路右侧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92户,475人。耕地386亩。以研究稻棉栽培、育种,防治病虫害为主。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丰乡第五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永丰、严洲乡,十区严洲、卢廷乡。1956年称接渡乡共和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接渡大队。1968年并入团结大队。1973年属严洲大队。1980年分立传贤农科所。
  传贤 在接渡镇北1.5公里平畈上,南临乐(平)上(饶)公路。80户,414人。宋末元初,程氏自本地闯田畈(在今中店村后大畈上,已废)迁此建村,此地似船形,俗称船形塘。建国后雅名传贤。
  坎背 在接渡镇北偏西1.5公里平畈上。12户,61人。1958年,此地建立公社养猪场,俗称猪栏部。1970年成立农场,因地面坎坷,改称坎背农场。1978年农场撤销,易名坎背。
  电厂宿舍 在接渡镇北1公里平畈上,北临乐(平)上(饶)公路。建于1956年,为乐平发电厂职工家属宿舍,共居职工1200人。
  钟矿宿舍 在接渡镇东5.5公里乐安河左岸平畈上,位于钟家山煤矿南端。建于1955年,为煤矿职工家属宿舍,共居职工353人。
  罗源 片村。在公社西北部低丘平畈上。包括上罗源、下罗源两个自然村。唐时,罗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傍小溪得名罗源。清中期,王氏由本地杨子安迁入建立下罗源村,原罗源村改名上罗源,两村合称罗源。
  赵家湾 片村。在公社西北乐安河畔。包括4个自然村。唐代,赵氏从安徽迁此建村,因居乐安河弯道处得名赵家湾。元朝后,周、程、朱三姓先后迁入,建立下程、巷口朱家、周家、上程四村,合称赵家湾。元代著名戏曲音乐家赵善庆、今江西师大周树人教授的故乡。
  毕家 片村。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平畈上。包括6个自然村。元朝后,毕氏分居于前港毕家、朱家背、葭茅墩、杨家亭、新屋里、卢村,总称毕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