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接渡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25
颗粒名称:
接渡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5
页码:
95-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接渡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辖区、经济、农业、水利、名胜古迹、地名等。
关键词:
接渡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接渡人民公社概况
接渡公社位于乐平县中部,驻地接渡镇距县城五公里。公社以驻地命名。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凤凰山垦殖场、蔬菜公社、浯口公社隔河相望,西毗乐平镇,南连礼林、众埠公社。面积86.5平方公里。全社有29个农业大队,1个农科所,1个林场,526个生产队,128个自然村,9305户,51568人。省属乐平发电厂、钟家山煤矿、东风制药厂玻璃车间,市属乐平化肥厂,县属氮肥厂、煤渣砖厂、水产场、殡仪馆、船舶修造厂、虎山药场、粮食局职工学校均坐落在境内。
地处平原为主的低丘河谷地区。东南与西北低丘起伏,其余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安殷水自南向北流入乐安河,乐安河横穿东西。南缘鸡仂峰最高,海拔177.5米。平原地区在海拔20米上下。乐(平)上(饶)公路和乐(平)弋(阳)公路、乐(平)德(德兴铜矿)铁路贯穿全境。全社耕地占35%,水面占17%,山地占28%,房屋、道路和沙洲占20%。
现辖区旧属永丰乡一、五都及长城乡八都一部分。建国前夕属永善、和安、续湖乡。建国初属二区(临港)永善乡、三区(菱田)和安乡、四区(礼林)续湖乡。1950年1月属一区(礼林)续湖、李洪、坑口、潘村乡,四区(接渡)接渡、严洲、胜利、赵湾乡。1951年一区(礼林)增设坞头乡;四区(接渡)增设杨家、中店乡,撤销赵湾乡。1952年6月一区改为礼林区,增设长遇、姜家乡,四区改为接渡区,续湖、李洪、坑口、潘村乡划归接渡区。1955年2月接渡区撤销杨家、胜利乡,增设华家、双桥、罗渡、朱家、塘远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属罗渡、接渡、李洪、续湖乡。1957年6月复区,属镇桥区续湖乡,罗渡、接渡乡为县直属。1958年10月成立接渡公社。1959年墈上、天济、南岸、上畈大队划归乐平镇公社。1961年7月中店大队划归乐平镇公社,坑口、李洪等12个大队划入钟家山公社。同年10月李洪、毕家等8个大队从钟家山公社划入礼林区续湖公社,接渡公社属接渡区,钟家山公社属礼林区。1968年10月并为接渡公社。辖区至今未变。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1980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841.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1.4万元,占73.3%。
工业以人力运输、农产品加工和建材业为主。社队办企业49个,主要有服务大队、加工厂、砖瓦厂、基建队、发电厂、农机厂等。拥有各种加工机械130台,动力机械54台,发电机40瓩,车床5台,钻床、刨床和电焊机各2台。运输汽车2辆。
农业以产稻谷、棉花、油料为主。全社耕地面积41485亩,其中水田25254亩。粮食作物面积27788亩,总产量2814.9万斤。棉花面积12321亩,年产皮棉4630担,居全县第三位。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年产35.6万斤居全县第四位。花生居全县第二名。并产黄麻、甘蔗、红花籽、柑桔等。公社辖境为乐平花猪中心产区之一。旧时还产青靛、山茶花、长生果、萝卜丝等名产。全年上购生猪6746头。水面养殖面积633亩,水产品9万余斤。
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建成水库58座,蓄水量968万立方米。圩堤4条,全长25.3公里。电排站1座,装机容量930瓩。电灌站33座,装机393瓩。机灌站66座,装机容量1735马力。有效灌溉面积26553亩,旱涝保收面积15855亩。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农机动力5546马力,农用拖拉机13台,手扶拖站机5台,机电排灌动力设备154台,农用水泵77台。
文教卫生事业较发达。办有初、高级中学3所,小学39所(其中村小14所),教员358名,中小学生8757人。公社设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41人。还办有业余剧团、文化站、电影队和广播站。
宋绍定间进士、国子监丞洪斗祥是今前屋畈人。元氏著名戏曲音乐家赵善庆生于赵家湾。明初翰林院庶吉士、予修《永乐大典》编辑者王仲寿故里在儒林杨家。清末台湾知府袁闻柝家乡在青塘袁家。
名胜古迹有:坐落在南窑村后甑皮山上的唐代瓷窑——南窑遗址,以及坐落在上窑、下窑两村之间的明代瓷窑——窑上(古称永靖镇)遗址。还有建于唐大历年间的饶娥祠旧址在泪滩村东侧,附近的虎山潭夜景幽静,曾以“泪滩夜月”列为乐平古十景之一。
接渡人民公社地名
接渡人民公社 详见《接渡人民公社概况》。
【接渡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纵贯。辖6个自然村(镇)0626户,3255人。耕地107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区接渡乡。1956年为接渡乡星火、兴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接渡大队。
接渡镇 在县城东偏南5公里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428户,2117人。〔彭氏家谱〕宋淳熙间,彭氏由大禄源(在今涌山公社,早废)迁此建村,因连接竹筏成渡,故称接竹渡。明朝,此地为转运军粮大码头,又为新丰河口。涌山石灰船,德兴、婺源竹筏均在此停靠,形成水陆交通要道、集市繁荣之地。清代,为本县东门外第一重镇。建国后改名接渡镇。镇内设有银行、工商所、公安派出所、供销社、医院、学校。
九处程家 在接渡镇西北半公里乐安河北岸平畈上。18户,107人。宋朝,程氏由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此地原有九条道路通往外地而名。
何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半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29户,178人。明朝,何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
松树程家 在接渡镇西1公里平畈上。24户,143人。清中期,程氏从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原有一片松林,故名。
接渡朱家 在接渡镇西南侧乐安河北岸。98户,574人。南宋时,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地近接渡,故名。
柑仂树程家 在接渡镇西南侧乐安河北岸乐(平)弋(阳)公路旁。29户,136人。明朝,程氏从县城小东关迁此建村,因村边植有柑桔树,俗称柑仂树程家。
【刘家垄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平)上(饶)公路以北低丘平畈上。辖13个自然村。503户,2811人。耕地3570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十保、和安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胜利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五、星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童家、星星大队。1968年并为星星大队。1982年改称今名。
刘家垄 在接渡镇北4公里低丘东坡下。50户,324人。宋朝,刘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因地处田垄得名。清乾隆间,王氏从磻溪(在今后港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山里杨家 在接渡镇北5.5公里低丘东坡上。57户,306人。清初,王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因避讳,且居山里,俗称山里杨家。
史家 在接渡镇北5公里低丘西坡上。37户,201人。清中期,史氏由余干县迁虎山下(在今梅岩垦殖场),后于清末迁此建村。
山里詹家 在接渡镇北5公里。18户,96人。清初,詹氏从本地詹家迁此建村,因处小山坡下而名。
江岭村 在接渡镇北4.5公里。38户,221人。唐朝,江氏在此建村,因处山岭旁,取名江家岭。后江氏衰落。清末,童氏从本地横山童家迁入,袭用原名。建国后改为江岭村。
黎家埠 在接渡镇北偏西4公里小丘西坡下。64户,362人。北宋时,黎氏从县城北门迁此建村,在附近小溪上修筑洗衣码头,故名。
鸦鹊卢家 在接渡镇北3公里小丘东坡下。64户,351人。元朝,卢氏从县城东门卢半街迁此建村,紧邻鸦鹊桥,故名。
前谢 在接渡镇北2.8公里低丘坡上。26户,125人。清末,应、程、徐三姓分别从鄱阳老屋场、接渡上码头、西山(在今后港公社)相继迁此建村,此地原称谢家坞,村名因之。随后,坞内建成三村,此村居三村之前,故改本名。
中谢 在接渡镇北2.5公里小丘东坡下。12户,64人。清末,徐氏从西山(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处前谢、后谢之间而名。后王氏由杨家坞(在今后港公社)迁入,沿袭原名。
后谢 在接渡镇北2.5公里丘坡上。23户,141人。清末,应氏从鄱阳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处中谢之后而名。历居7代。
上罗源 在接渡镇北偏西2.5公里平畈上。38户,218人。唐朝,罗氏从婺源迁此小溪旁建村,始名罗源。清初,余氏和王氏分别从上马家(在今后港公社)和县城儒学里迁入,袭用原名。清中期,小溪下游建成下罗源村后,易名上罗源。
横山童家 在接渡镇西北2.5公里平畈上。57户,292人。元代,童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以村北横卧连绵的小山丘取名。
下罗源 在接渡镇北偏西2公里平畈上。19户,110人。清中期,王氏由本地杨子安迁此建村,因居流经罗源的小溪下游而取名。
【上坑口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南岸河谷平畈上。辖10个自然村。500户,3004人。耕地2048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坑口乡。1956年称罗渡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坑口大队。1961年改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联星大队。1973年恢复坑口大队。1982年改为今名。
坑口 在接渡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曲流南岸平畈上。237户,1378人。明洪武间,叶氏从沈家岭(在今蔬菜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西、北各有一小溪,始称双溪村。明末,小溪在平畈上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坑,村处水坑外流之口,故易今名。
坑边陈家 在接渡镇东北4公里乐安河畔。8户,67人。元末,陈氏从今婺源陈家迁此小坑边建村。
畈上屋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乐安河南岸河畔。31户,171人。清代,叶氏从本地坑口迁此建村,以房屋坐落在田畈上得名。
胡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平畈上。24户,127人。明洪武间,胡氏由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岭上 在接渡镇东偏北3公里。42户,271人。明朝,叶氏从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小丘岭上建村。
南窑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46户,262人。唐朝,曾于此地甑皮山上建窑烧瓷器,后衰落。南宋时,吴氏从鄱阳铁石滩斜溪迁此建村,因处旧窑西南边而名。
塘边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丘坡上。23户,127人。明代,卢氏从本地卢家迁此清塘边建村。
湾里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72户,397人。明朝,王氏从本地严洲迁此建村,因坐落于溪水弯曲地段而名。
袁家畈 在接渡镇东偏南8公里低丘坡上。9户,64人。明代,胡氏由本地胡家迁此袁氏田畈旁建村,故名。
窑背畈 在接渡镇东偏南4公里石岭上。8户,40人。1958年本大队在此建立养猪场,俗称猪栏部。1967年,叶氏由本地坑口迁此定居,沿用原名。1982年,以此村居旧窑背后平畈上而更为今名。
【钟家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曲流南岸。辖5个自然村。404户,2002人。耕地132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一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坑口乡。1956年称罗渡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坑口大队。1961年立钟家山公社钟家大队。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联星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钟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5公里乐安河畔。钟家山煤矿驻地。168户,853人。南宋时,钟氏从县城清泰坊迁此建村。
杨家铺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凸岸洲地上。71户,387人。南宋时,因杨氏在此开店经商而名。后杨氏衰落。明初,钟氏从本地钟家迁入,沿袭原名。
潭溪渡李家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畔。36户,208人。南宋时,李氏由严田(在今婺源甲路公社)迁此建村,村后有一潭溪庙,庙后为渡口,故名。
铺户 在接渡镇东北5公里乐安河畔洲地上。43户,118人。元朝,钟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此地原是有钱户居住,始称富家。明初开设店铺后,易名铺户。
金家 在接渡镇东偏北4.5公里平畈上。86户,436人。元代,金氏从古城(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严洲大队】 在公社中北乐安河北岸低丘平畈上,乐(平)上(饶)公路从中部穿过。辖4个自然村。455户,2497人。耕地2492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八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严洲乡。1956年称接渡乡共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严洲大队。曾分立山下大队。1968年并为团结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江严洲 在接渡镇东北2公里乐安河北岸。292户,1643人。南宋初,王氏从本地后朗迁此建村,因居小河南岸沙洲上,取名江南洲。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
后朗 在接渡镇北偏东2.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左侧平畈上。17户,88人。〔后朗王氏宗谱〕北宋初,王氏自武口(今婺源武口茶场)迁此建村,因处小山丘背后,建房要转向,故名。清中期,程氏从接渡镇迁入,袭用原名。
山下 在接渡镇东北3公里金鹅山南麓。98户,507人。清初,王氏由本地儒林杨家迁此建村,因位于山脚下而得名。历居15代。
后港毕家 在接渡镇东北2公里小山南麓。48户,259人。明代,毕氏从本地毕家迁此乐安河北岸建村,因处前港毕家之后得名。
【中店大队】 在公社西北缘乐安河畔。辖3个自然村。521户,2716人。耕地172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山茶花、长生果。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一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改为星三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中店大队。1961年划归乐平镇公社。1968年复属接渡公社。
中店 在接渡镇西偏北3公里乐安河畔。345户,1766人。南宋初期,方氏由蔓粹(今高家公社万西)迁此建村,因坐落在窑上与县城中间,并设有小店,故名。清朝,程氏、王氏分别从闯田畈(在村后田畈上,已废)和井头杨家(在今港口公社)迁入。
陈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乐安河畔洲地。121户,678人。南宋时,陈氏从县城东门迁此建村。
中店洲上 在接渡镇西3公里乐安河中的冲积沙洲上。55户,272人。清末,程氏由本地中店迁此沙洲上建村,故名。
【双桥大队】 在公社西北河谷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308户,1607人。耕地122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双桥大队。
双桥 在接渡镇西2公里平畈中。192户,983人。宋朝,康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取名康家。明初,程氏由杭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旋改康程村。后两姓各建一桥,易名双桥。
邱家山 在接渡镇西北1.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旁。26户,144人。唐朝,邱氏在此小山附近建村得名。唐末村废。清中期,程氏从接渡镇迁入,袭用原名。
枧桥朱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2.5公里平畈中。42户,237人。南宋时,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边有座枧水过溪的桥而名。历居37代。
戴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平畈中。48户,243人。北宋初,戴氏由古溪(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历居40代。
【詹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辖3个自然村。409户,2155人。耕地1270亩。产稻谷、棉花。因原驻詹家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接渡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朱家大队。1961年改为接渡大队。1968年改名向阳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杨子安 在接渡镇西北1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252户,1299人。元代,王氏自本地后朗迁此建村,以始迁人王子安命名,因避讳,改称杨子安。
欧家 在接渡镇西2公里平畈中。45户,240人。南宋时,欧阳氏从县城南门迁此建村,俗称欧家。〔清显程氏宗谱〕清乾隆间,程氏由杭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入。
詹家 在接渡镇西偏北1.5公里平畈中。112户,616人。元朝,詹氏由小源(在今婺源段莘公社)迁此建村。
【李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偏北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辖1个自然村。220户,1241人。耕地866亩。产稻谷、棉花,土特产脚板薯。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五保。建国初属四区(礼林)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火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李洪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分立续湖公社李家大队。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3年改称杨家店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李家 在接渡镇东南2公里乐安河畔南岸。明末,李氏从李家里(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
【周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乐安河畔冲积洲地。辖4个自然村。203户,1207人。耕地702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原驻周家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三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赵家大队。1961年分立周家大队。1968年并为星火大队。1971年划入华家大队。1976年分出复立周家大队。
下程 在接渡镇西偏南2.5公里乐安河东岸。38户,234人。唐朝,赵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地当河湾处,取名赵家湾。唐末,赵氏衰落。元代,程氏从婺源迁入,改名程家。明初,程氏分居两村,因此村处乐安河下游而名。
周家 在接渡镇西2.5公里乐安河畔东岸。86户,505人。元末,周氏从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
巷口朱家 在接渡镇西偏南2.5公里乐安河东岸平畈上。59户,335人。元末,朱氏由县城东门口迁此建村,因村在杨家巷口而名。
上程 在接渡镇西偏南3.5公里乐安河畔东岸。20户,133人。明初,程氏从本地程家分居迁此建村,因居乐安河上游得名。
【杨家渔业队】 在公社西北乐安河北岸平畈上。辖1个自然村。201户,952人。耕地42亩。以渔业为主。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接渡区胜利乡。1956年称接渡乡胜利渔业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杨家渔业队。1964年划入登高山林场示范果园。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渔业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儒林杨家 在接渡镇西南半公里乐安河畔。201户,954人。〔后朗王氏宗谱〕南宋宁宗间,王氏由本地后朗迁此树林里建村,因避讳,俗称树林杨家。明初,本村进士王仲寿,预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明皇帝朱棣赐名儒林杨家。
【李洪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辖8个自然村。190户,1120人。耕地744亩。产稻谷、棉花,兼采沙,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五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为李洪乡火星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李洪大队。1961年改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划归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更名杨家店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
李洪 在接渡镇东南半公里乐安河畔南岸。102户,613人。南宋时,洪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取名洪家。后洪氏衰落。元代,李氏由本地李家迁此建村,旋改李洪。
杨家店 在接渡镇东偏南半公里乐安河畔南岸。67户,376人。此村原为王氏居住,因避讳,称杨家。开店铺后,改名杨家店。明初,李氏从李家(在今临港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彭半街 在接渡镇南偏东1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21户,131人。南宋时,彭氏从流槎(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此地房屋多,人称“千条屋脊”,犹如半条街,故名。
【毕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辖6个自然村。190户,1196人。耕地88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片村毕家命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六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联永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毕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李洪大队,同年8月为续湖公社毕家大队。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改归李家大队。1973年复立毕家大队。
朱家背 在接渡镇东偏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70户,447人。南宋末,朱氏从本地朱家迁此建村,原名朱家。后朱氏衰落。清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因处朱氏屋基背后而名。
前港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1.5公里乐安河南岸河滩上。41户,246人。元朝,毕氏从严坑(在今婺源秋口公社)迁此建村,因北临乐安河而名。
新屋里 在接渡镇东偏南1.5公里乐安河畔南岸。12户,89人。清代,毕氏由前港毕家迁此建村,因建新屋得名。
卢村 在接渡镇东2.5公里乐安河南岸河滩上。22户,148人。北宋时,卢氏从婺源卢家迁此建村。后卢氏衰落。清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
杨家亭 在接渡镇东偏南2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11户,85人。唐末,王氏在此建亭,为避讳,取名杨家亭。后王氏衰落。清代,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入,沿袭原名。
葭茅墩 在接渡镇东偏南2.5公里平畈中。34户,181人。明朝,毕氏从本地前港毕家迁此建村,因土墩上葭茅丛生而得名。
【罗渡大队】 在公社东部乐安河西岸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360户,1937人。耕地1387亩。产稻谷、棉花,兼水上运输,曾产青靛、萝卜丝。以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改为今名,属接渡公社。
罗渡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畔西岸。84户,416人。明代,毕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地当罗渡渡口得名。
六合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西岸平畈上。64户,382人。元代,钟氏从本地钟家迁此建村,原名西石。后因附近六个小村合并为一村而名。
叶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公里乐安河畔西岸。154户,826人。清初,叶氏从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罗渡方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6.5公里乐安河畔西岸。58户,313人。明代,方氏从蔓粹(今高家公社万西)迁此建村,地当罗渡渡口,故名。
【淇头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北岸平畈上。辖8个自然村。174户,862人。耕地40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淇头村命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三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华家大队。1968年并入星火大队。1971年更名华家大队。1979年分立方家大队。1982年易为今名。
方家 在接渡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39户,165人。南宋末,方氏由本地中店迁此建村。
张李 在接渡镇西南1.5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82户,451人。〔三田李氏宗谱〕李氏从云港(在今德兴李宅公社)迁居接渡镇;宋政和间,又由接渡镇迁此建村,取名李家。南宋时,张氏从严田甲路(在今婺源甲路公社)迁入,改称张李。
淇头 在接渡镇西南2.5公里乐安河湾洲地上。53户,246人。〔三田李氏宗谱〕宋政和间,李氏自云港(在今德兴李宅公社)迁此建村,因处淇水之首得名。明代,朱氏从本地朱家迁入;清时,王氏又从港口(在今港口公社)迁入,均袭用原名。陆续迁入者,共十八姓。
【华家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曲流凸岸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73户,1498人。耕地756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长生果、山茶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三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接渡乡星火高级社。1957年称星一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华家大队。1963年并为星火大队。1973年更为今名。
新华家 在接渡镇西南2公里乐安河畔洲地。226户,1234人。明初,华氏由本地华家迁此立新村得名。
老华家 在接渡镇西偏南2公里乐安河凸岸平畈上。47户,264人。元代,华氏从小槽(在今万年县)迁此建村,称华家。又因地近窑上,一名窑上华家。明初,华家分迁,建成新华家,旋改现名。
【袁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左侧低丘平畈,袁(家亭)钟(家山)公路横贯中部。辖10个自然村。372户,2193人。耕地214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袁家亭取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爱民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袁家大队。后属钟家山、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老屋场 在接渡镇东南3公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右侧平畈上。52户,323人。唐末,潘氏从婺源迁此建村,称潘家。宋时,潘氏衰落。袁氏从本地袁家井(在潘村附近,已废)迁入,因处潘氏屋基上而名。
青塘何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3公里乐安河南岸水坑旁。61户,353人。清朝,何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以邻清水塘得名。
里头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3公里乐安河南岸水坑旁。65户,386人。元朝,袁氏从本地袁家井(在潘村附近,已废)迁此建里外两村。外村因地势较高,称楼上;里村因在楼上里面而称里头村。里头村后逐渐扩大,与楼上连成一村,统称今名。
里湾 在接渡镇东南2.5公里乐安河南岸平畈上。15户,114人。元代,袁氏从本地袁家井(潘村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因处水坑湾道内侧而名。
新屋下 在接渡镇东南3公里低丘南坡下。16户,80人。明朝,袁氏从本地里湾迁此建村,以房屋坐落在山坡下取名。
新屋场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低丘南坡下,北临袁(家亭)钟(家山)公路。26户,160人。明代,袁氏从本地老屋场迁此建村,因邻清水塘,一名青塘袁家,俗称新屋场。清末台湾知府袁闻柝为本村人。
袁家亭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交汇处。1户,3人。清初,袁氏从本地老屋场来此建亭定居得名。
真祥老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土墩上。34户,191人。元末明初,袁氏从本地潘村迁此建村,始称墩头脑。因五都、八都一带粮食均在此缴纳,此地又有圆顶象脑的土山,故称征粮脑。清时,因谐音易为今名。
路边姜家 在接渡镇东南4公里丘坡上。70户,365人。明时,姜氏从弋阳塔岗山迁此小路旁建村。
湖滨 在接渡镇东南4.5公里低丘南坡下。33户,210人。明代,李氏从本地潭溪渡李家迁此建村,路旁有片低洼的水坑,故名。
【窑上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安河凸岸冲积平畈。辖3个自然村。169户,1064人。耕地46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长生果。以上窑村取名。建国前夕为永善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永善乡、四区(接渡)赵家湾乡、接渡区中店乡。1956年称星火高级社。1957年为星二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窑上大队。1968年改为星火大队。1971年并入淇头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下窑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凸岸洲地上。95户,584人。〔南阳叶氏宗谱〕明嘉靖三年(1524年)叶氏从县城太平桥迁此建村,与王、胡、方、程等姓兴窑烧瓷,后因水土不佳遂废。以居瓷窑下方取名。古称永靖镇。
上窑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凸岸冲积洲地。70户,456人。明时,方氏从花山(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居瓷窑上方而名。
翥山渡 在接渡镇西南3公里乐安河畔北岸。4户,24人。1920年,方氏从本地上窑迁此建村,因与翥山隔河相望,且有渡口,故名。
【墟里大队】 在公社中东低丘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275户,1443人。耕地1512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0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星大队。1973年改为今名。
墟里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平畈上。144户,749人。南宋时,叶氏从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俗称墟里。明洪武间,胡氏从本县胡家墩迁入,沿袭原名。
大畈上 在接渡镇东偏南4.5公里袁(家亭)钟(家山)公路右侧平畈上。70户,398人。元代,李氏从本地潭溪渡李家迁此建村,以处大田畈上得名。
后墟 在接渡镇东南丘坡上。9户,50人。北宋初,叶氏从裔村(在今婺源段莘公社)迁此建村,始名叶家。元中期,以在墟里之后改为今名。
前墟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平畈上。52户,255人。元末,叶氏从大畈(在今婺源江湾公社)迁此建村,村居后墟之前,故名。
【林里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21户,1244人。耕地123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光明高级社。1957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邹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友谊大队。1971年改名邹家大队。1981年分立林里大队。
林里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2公里平畈上,东北靠乐(平)弋(阳)公路。186户,1052人。宋末,邹氏从桐林街附近(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片树林,故名。
背后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3公里平畈中。35户,192人。清初,邹氏从本地林里邹家迁此建村,因居长遇畈村后而名。
【潘村大队】 在公社中东乐安河西岸平畈上。辖1个自然村。470户,2413人。耕地1924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接渡)、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为罗渡乡联一高级社。1958年为接渡公社潘村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潘村 在接渡镇东偏南7公里乐安河畔西岸。北宋时,汪氏自大田寺(在今婺源太白公社附近,已废)迁乐平岩前砺石村定居4代后,再迁此建村,因处盘形山岗,始称盘岗村。后因谐音,且省略“岗”字,故改名潘村。
【咀上大队】 在公社西部平畈上,西濒安殷水。辖1个自然村。219户,1126人。耕地1015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因驻地简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称)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李洪乡。1956年称李洪乡光明高级社,次年属接渡乡。1958年成立邹家大队,先后属接渡、钟家山、续湖公社。1968年并为接渡公社友谊大队。1971年改名邹家大队。1980年分立咀上大队。
咀上邹家 在接渡镇南偏西2.5公里安殷水东岸。烹调狗肉闻名县内外。宋末,邹氏从桐林街附近(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地当安殷水与乐安河汇合处沙洲嘴上,故名。
【莲湖大队】 在公社东缘,地处乐安河中的冲积洲地。辖1个自然村。128户。738人。耕地520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大队以莲湖洲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三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叶家大队。1961年分立钟家山公社莲湖洲大队。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更名杨家大队。1979年改为今名。
莲湖洲 在接渡镇东偏南7.5公里乐安河冲积洲地,四面环水。南宋时,胡氏从本县胡家墩迁此建村,因坐落于江心沙洲上,似水浮莲花,故名。
【茅屋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乐安河西岸丘陵平畈。辖6个自然村。219户,1313人。耕地1339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萝卜丝。以茅屋村命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十三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续湖乡,一区(礼林)、接渡区潘村乡。1956年称罗渡乡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茅屋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杨李大队。1979年更为今名。
浪边李家 在接渡镇东偏南7.5公里乐安河畔。39户,216人。唐朝,李氏从婺源迁此建村,称为李家。唐末,李氏衰落。元代,周氏从周家(在今十里岗垦殖场)迁入,沿用原名。元末明初,因濒临乐安河,河面风急浪大而改为今名。
杨家 在接渡镇东南7.5公里乐安河畔。39户,218人。唐时,杨氏从婺源杨树坑迁此建村,称杨家。唐末,杨氏衰落。南宋时,汪氏从婺源大田畈迁入,袭用原名。
茅屋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桃树尖南麓。39户,231人。明朝,洪氏从本地里冲坞迁此建村,在此搭盖茅草屋得名。
山头仂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一山北麓。27户,167人。明中期,洪氏从本地里冲坞迁此建村,以居山头下得名。
泪滩 在接渡镇东南9.5公里虎山西北麓,东临乐安河。52户,302人。〔同治版乐平县志〕唐宝应间,饶氏父女在此居住,娥父责力,涉舟触礁,溺水而死,年方十四的饶娥闻讯,悲痛万分,痛哭、三天三夜,泪流满滩。后称之为泪渡。古有饶娥祠和唐柳宗元撰写的碑文。“泪滩双月”亦为乐平古十景之一。明代,程氏从德兴兰溪迁入,沿袭原名。里冲坞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一山西南麓。28户,179人。宋末,洪氏从罗山(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山坞底,故名。
【南畈大队】 在公社中南部安殷水东岸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219户,1661人。耕地1151亩。产稻谷、棉花,曾产青靛。以南畈村取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61年分立钟家山公社南迪畈大队,同年10月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73年恢复南迪畈大队。1982年更为现名。
小港咀 在接渡镇南偏东3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126户,591人。明代,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地处安殷水及其支流间的洲嘴上,故名。
南畈 在接渡镇南4公里平畈上。93户,490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以田畈上南迪庙取名南迪畈。因含生僻字,1982年易名南畈。
【续湖大队】 在公社中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辖2个自然村。323户,2008人。耕地2425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二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四区长遇乡。1956年称续湖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续湖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归续湖公社。1968年属接渡公社。1973年更名续湖农科所。1977年改为今名。
续湖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平畈上。161户,1068人。元代,吴氏从弋阳郑家坞迁此建村,因吴氏曾在此湖田放过鸭,后又安家,故称续湖。清咸丰间衢州知府吴潭为此村人。
长遇畈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162户,940人。元末,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此地田畈呈长带形,路面均为黄泥,行人过此,泥粘双脚,故取名长泥畈。相传,明正德皇帝路过,见有“黄龙背印”,即村周围分布着三个小土墩的胜景,便在此游玩,并在村中夜宿。嗣后易称藏御畈。后又因谐音更为今名。
【姜家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低丘平畈处,乐(平)弋(阳)公路从东北部纵贯。辖11个自然村。372户,2193人。耕地2684亩。产稻谷、棉花,莲藕。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八保。建国初属四区(礼林)、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姜家乡。1956年撤区,为续湖乡爱国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姜家 在接渡镇东南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52户,314人。明洪武间,姜氏从弋阳茶亭迁此建村。
马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3.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右侧平畈上。33户,193人。明朝,马氏从马家(今众埠公社秧畈一带)迁此建村。
东溪畈 在接渡镇东南4.5公里平畈上,西邻乐(平)弋(阳)公路。113户,637人,盛产藕。元中期,王氏从婺源横塘迁此建村,因东边田畈上有一条小溪,原名东津畈,后改现名。
姜家农场 在接渡镇东南5.5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平畈上。9户,46人。1959年,本大队在此建场种花果,称花果农场。1963年改称五七农场。1968年农场撤销,发展成村,因在姜家范围内,更为现名。
卢家 在接渡镇东南6.5公里平畈上,西邻乐(平)弋(阳)公路。51户,296人。明末,卢氏从本地卢村迁此建村。
塘口 在接渡镇南偏东5公里平畈上,南临塘源水库。20户,112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居清水塘口而名。明末,陈氏从陈营(在今万年县)迁入,沿称原名。
庄上畈 在接渡镇南偏东5.5公里平畈上。58户,341人。明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田畈上原有一幢庄屋,故名。
槠树亭 在接渡镇东南7公里乐(平)弋(阳)公路左侧小山坡上。4户,23人。清末,汪氏从本地潘村迁此建村,因在槠树下建亭得名。1950年,王氏从杨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袭原名。
大塘源 在接渡镇南偏东6公里低丘坡上,西邻大塘源水库。18户,102人。明代,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处大水塘旁,且有水源而得名。
小塘源 在接渡镇南偏东6.5公里山坞里,北倚塘源水库。7户,35人。清时,吴氏由本地续湖迁此建村,以地处小水塘旁,并有水源而得名。
大岭背 在接渡镇南偏东8公里低丘鞍部,东临民兵水库。7户,44人。清朝,吴氏从本地续湖迁此建村,因处山岭背后,故名。
【前屋大队】 在公社南部安殷水东岸低丘平畈。辖8个自然村。366户,2371人。耕地2845亩。产稻谷、棉花,有煤炭资源。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一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一区(礼林)、礼林区坞头乡。1956年称续湖乡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接渡公社前屋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
前屋畈 在接渡镇南5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53户,204人。宋末,洪氏由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村前是片平畈,故名。宋绍定间进士、国子监丞洪斗祥为本村人。
新方家滩 在接渡镇南4.5公里平畈上,西濒安殷水。31户,230人。1921年,程氏由本地方家滩迁此建新村,故名。 坞头 在接渡镇南偏东5公里鸡仂峰北麓。47户,306人。南宋时,洪氏由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因处山坞口得名。 老方家滩 在接渡镇南5公里安殷水东岸。75户,569人。南宋末,方氏从龙口(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因居沙滩旁,原名方家滩。清初,程氏自本地赵家湾迁入,沿用原名。1921年,程氏分迁新方家滩后,遂改今名。
大塘洲 在接渡镇南5.5公里安殷水东岸。75户,478人。南宋时,洪氏自本地洪继安迁此建村,因村东、南各有口大塘,村旁并有沙洲,故名。
洪继安 在接渡镇南5.5公里鸡仂峰西北麓。26户,132人。元末,洪继安从岇山(在今红岩垦殖场)迁此建村。
蔡家在接渡镇南6公里安殷水东岸平畈上。33户,216人。宋末,洪氏自万年县文埠迁此建村,原名留田蔡家,一称鸡仂峰蔡家,简称蔡家。清时,程、何两姓分别从县城东门和岩前(在今塔前公社)迁入,村名依旧。
山里朱家 在接渡镇南偏东6.5公里,东临跃进水库。26户,186人。唐末,朱氏自婺源迁此山坞建村,故名。清朝,程、吴两姓分别从牌楼岗(在今礼林公社)和本地续湖迁入,沿袭用名。
【李坞大队】 在公社东南乐(平)弋(阳)公路右侧低丘陵地带。辖3个自然村。169户,994人。耕地1222亩。产稻谷、棉花。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续湖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一区(礼林)续湖乡,礼林区姜家乡。1956年称续湖乡爱国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61年为钟家山公社李家坞大队,同年8月改属续湖公社。1968年并入接渡公社姜家大队。1973年分立李坞大队。
李家坞 在接渡镇东南8公里山坞里。61户,350人。明朝,李氏在此山坞建村得名。后李氏衰落。清代,叶氏自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横源 在接渡镇东南7公里山坞内,东临民兵水库。66户,394人。元时,程氏由牌楼岗(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此地有条小溪环绕,故名。
张家畈 在接渡镇东南9公里民兵水库南端。42户,250人。唐代,张氏迁此建村,村当山坞垄田边,故名。唐末,张氏衰落。明时,叶氏自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入,沿用原名。
【传贤农科所】 在公社西北乐(平)上(饶)公路右侧平畈上。辖2个自然村。92户,475人。耕地386亩。以研究稻棉栽培、育种,防治病虫害为主。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永丰乡第五保。建国初先后属四区永丰、严洲乡,十区严洲、卢廷乡。1956年称接渡乡共和高级社。1958年属接渡公社接渡大队。1968年并入团结大队。1973年属严洲大队。1980年分立传贤农科所。
传贤 在接渡镇北1.5公里平畈上,南临乐(平)上(饶)公路。80户,414人。宋末元初,程氏自本地闯田畈(在今中店村后大畈上,已废)迁此建村,此地似船形,俗称船形塘。建国后雅名传贤。
坎背 在接渡镇北偏西1.5公里平畈上。12户,61人。1958年,此地建立公社养猪场,俗称猪栏部。1970年成立农场,因地面坎坷,改称坎背农场。1978年农场撤销,易名坎背。
电厂宿舍 在接渡镇北1公里平畈上,北临乐(平)上(饶)公路。建于1956年,为乐平发电厂职工家属宿舍,共居职工1200人。
钟矿宿舍 在接渡镇东5.5公里乐安河左岸平畈上,位于钟家山煤矿南端。建于1955年,为煤矿职工家属宿舍,共居职工353人。
罗源 片村。在公社西北部低丘平畈上。包括上罗源、下罗源两个自然村。唐时,罗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傍小溪得名罗源。清中期,王氏由本地杨子安迁入建立下罗源村,原罗源村改名上罗源,两村合称罗源。
赵家湾 片村。在公社西北乐安河畔。包括4个自然村。唐代,赵氏从安徽迁此建村,因居乐安河弯道处得名赵家湾。元朝后,周、程、朱三姓先后迁入,建立下程、巷口朱家、周家、上程四村,合称赵家湾。元代著名戏曲音乐家赵善庆、今江西师大周树人教授的故乡。
毕家 片村。在公社中部乐安河南岸平畈上。包括6个自然村。元朝后,毕氏分居于前港毕家、朱家背、葭茅墩、杨家亭、新屋里、卢村,总称毕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