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口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22
颗粒名称: 浯口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9
页码: 87-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浯口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辖区、经济、农业、工业、文教卫生事业、地名等。
关键词: 浯口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浯口人民公社概况
  浯口公社在乐平县中部,东邻临港、高家公社,西连接渡公社和梅岩垦殖场,南靠凤凰山垦殖场,北至双田公社。面积66.4平方公里。驻地浯口街在县城东13公里。公社以驻地命名。全社有15个大队,49个自然村,229个生产队,3752户,22058人。乐平矿务局钟家山煤矿坐落在境内西南边缘。
  地处乐安河北岸低丘陵平原地区。东南边缘及北部低丘起伏,中部和西南部地势平坦。乐安河畔虎山为最高,主峰海拔209米。河网密布,汛期易受淹。车溪河与梅溪水汇合后西注乐安河。乐(平)上(饶)公路与乐德铁路横穿东西。
  现辖区旧属长城乡六都、七都及万全乡四十四都一部分。建国前夕属梅溪、德田、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临港)梅溪、德田、永善乡。1950年改属四区(接渡)浯口、桃园、潭溪乡,六区(涌山)耆德乡,七区(临港)龙口乡。1952年属蔡家区耆德乡,临港区院前、龙口乡,接渡区浯口、江村、梅溪、西桥、桃园、潭溪乡。1953年浯口区增设西桥乡,蔡家区增设睦乐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时为语口、桃园、龙口、睦乐乡。1957年复区,属临港区。1958年10月撤区立公社,分属临港、横路公社及梅岩垦殖场。1961年成立浯口公社,属临港区,其余部份划归礼林区钟家山公社、涌山区德明公社及凤凰山垦殖场。1962年10月浯口公社划归梅岩垦殖场。1963年初,由部份大队组成桃园公社、龙口公社,归凤凰山垦殖场。同年10月桃园公社并入龙口公社,德明公社归双田区。1968年10月扩社并队,撤销龙口公社,部份大队从德明公社划出,并立浯口公社。
  浯口公社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3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9.1万元,占8301%。
  农业主种水稻、棉花,也产大豆、花生、芝麻等。全社耕地面积28097亩。1980年水稻播种面积42099亩,年产粮食2256.9万斤。棉花种植面积2790亩,年产皮棉905担。有山林面积4万亩,其中松木林3.58万亩,杉木林0.12万亩,薪炭林0.3万亩。境内水源充沛,便于提灌。有电灌站20座,机灌站48座,小型水库56座。旱涝保收面积约占90%。并购置农用拖拉机15台,手扶拖拉机6台。
  工业以产煤炭、石灰为主。境内烟煤储藏量约200万吨。西南煤田由国家开采,东南院前一带煤田储量50万吨,由公社开采。1980年产煤0.4万吨。北部边缘上边山一带多石灰岩,1980年产石灰1330吨。此外还有农机厂、基建队、手工业社、粮食加工厂。公社拥有汽车3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只有1所完小。现有中学1所,完小11所,村小9所,教师133人,在校中小学生3080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6人,部份大队有医务所,还有广播站,电影队。
  明建文间进士、兵科给事中方孚故里在西桥。
  浯口人民公社地名
  浯口人民公社 详见《浯口人民公社概况》。
  【浯口大队】 在公社中部乐(平)上(饶)公路北侧河谷平畈。辖2个自然村。286户,1424人。耕地1953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归浯口乡。1956年为浯口乡胜利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浯口大队。1961年属语口公社。
  浯口街 在县城东13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小溪旁。282户,1401人。南宋末,吴姓从山东植地迁此建村,初名吴溪。明初,詹氏从婺源庆源、倪氏从陕西景江陆续迁入,因处吴溪之口,亦名吴口、后改浯口。清初形成街道。村内设有税务所、粮管所、营业所、邮电所、供销社、农机厂、基建队。明永乐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倪兹为本村人。
  铁炉畈 在浯口街北1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中。4户,23人。〔太原王氏宗谱〕明末,王氏由语口迁此建村,因其地似“云”形水塘,原名云塘。清末建有铁匠工坊,旋改今名。
  【石明大队】 在公社北部丘陵平畈地区,北有上边山。辖2个自然村。167户,786人。耕地1573亩,林地1200亩。产稻谷。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耆德、石下、睦乐乡。1956年为睦乐乡石明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石明大队,后属耆德公社、梅岩垦殖场、德明公社。1968年为浯口公社前进大队。1979年为汪家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石峡汪家 在浯口街北7公里上边山南麓。145户,677人。宋初汪氏从婺源黄沙迁此石下建村,始名石下。因方言谐音得名石峡汪家。
  石峡新村 在语口街北偏西6.5公里平畈上。22户,109人。清初,汪氏从本地石峡汪家迁此建村,因名石峡新村。
  【张韩大队】 在公社东北丘陵平畈地区。辖4个自然村。189户,1017人。耕地1700亩,山林500亩。产稻谷。驻韩家塘,以张、韩二姓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德田、浯口、石下乡。1956年为睦乐乡张韩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张韩大队,后属耆德、浯口公社。1968年并入前进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
  韩家塘 在浯口街北偏东5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64户,362人。元初,韩氏从婺源迁此池塘旁建村。
  张家 在浯口街北偏东5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62户,334人。元初,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建村。
  东湾方家 在浯口街北偏东5.5公里山坡上。32户,163人。方氏于明初从下堡(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小溪弯道东侧而名。
  官睦岭 在浯口街北偏东3.5公里小溪东侧山坡上。31户,158人。〔盛氏宗谱〕明初,盛氏从李家边(在今临港公社)迁此看守祖墓,初名观墓岭。后雅称官睦岭。
  【尖山大队】 在公社北部低丘陵地区。辖1个自然村和1个农点。191户,960人。耕地700亩,山林4500亩。产稻谷。驻地蔡家。以境内大尖山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浯口、石下乡。1956年为睦乐乡蔡家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尖山大队,后属耆德、德明公社。1968年称浯口公社前进大队01972年易名蔡家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蔡家 在浯口街北4公里大尖山北麓池塘边。191户,960人。宋末,蔡氏由田里蔡家(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始称蔡家。明末,石氏、王氏、何氏分别从菱田(在今后港公社)、本地梅溪、何家(在今接渡公社)迁入居住。
  王巴塘 农点。在浯口街北偏西4.5公里山坞内。有砖瓦窑2座,耕地106亩。临时作业组1个,1964年建。此地池塘形似王八(乌龟别名),故名。
  【赵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低丘陵地区。辖6个自然村。316户,1738人。耕地2472亩,山林15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属梅溪、潭溪乡。1956年为浯口乡增产高级社和岐山乡新周高级社。1958年成立赵家大队,先后属梅岩综合垦殖场、浯口公社。
  赵家 在浯口街西北3公里两溪间。139户,785人。南宋初期,赵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始名墩上赵家,简称赵家。
  新屋场 在语口街北偏西6公里山坡上。10户,59人。清末,华氏从柴良华家(今双田公社华家)迁此建村,始居古庙,原名老屋庙。增建几幢新屋后,旋改今名。
  东源 在浯口街西北5公里小丘西坡下。32户,152人。明初,陶氏从本地陶家(已废)迁此建村,因处溪水东边,故名。尔后,王、程诸姓陆续迁入。
  仓下 在浯口街西北5公里小丘东坡下小溪西侧。9户,59人。此地原为王氏田畈,有“肥水落洼,粮食满仓”之称,习称杨家仓下。明末,程氏从欧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居住后简称仓下。
  彭村坞 在浯口街西北4公里山坞内。48户,242人。原有彭氏居住,故名。后废。明末,邵氏从四门邵家(在今镇桥公社)迁此建村,村名依旧。
  古楼岗 在浯口街西北3公里小溪西侧岗阜下。78户,441人。明末,王氏从本地杨家山迁此建村,始名杨家桥。清初,方氏从鄱阳谢家滩迁入,乾隆间建有石桥,取名普乐桥。嘉庆间,因山岗起伏,形如古楼,旋改今名。
  【梅溪大队】 在公社中北丘陵河谷地带。辖3个自然村。214户,1216人。耕地2036亩,林地8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浯口乡。1956年为浯口乡友爱高级社。1958年立临港公社梅溪大队,后属浯口公社。
  梅溪桥 在浯口街北2公里两溪汇合处。90户,500人。明初,王、李二姓从本地前山村(已废)迁此建村,因村人梅溪者创议建一桥,故名。
  后庄 在浯口街北偏东3公里田畈中央小溪旁。58户,340人。元中期,夏氏从婺源迁尖山北麓建村,与前山村一山之隔,一前一后,原名后山坞。清中期移居现址,袭用原名。建国后改今名。
  周家 在浯口街北偏东2公里小丘西坡下。66户,376人。明初,周氏从弋阳岭石街迁此建村,因村东山岗很长,原名十里岗周家,简称周家。
  【江村大队】 在公社东部临港河北岸河谷平原,乐(平)上(饶)公路穿境。辖2个自然村。259户,1312人。耕地178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永善、梅溪乡,后属浯口乡。1956年为浯口乡和平、友好高级社。1958年立临港公社江村大队。1961年起属浯口公社。江村 在浯口街东1公里临港河北岸乐(平)上(饶)公路南侧。211户,1060人。〔明经胡氏宗谱〕元初,胡氏从本地吴溪(今浯口街)迁此河边建村,称江津村。清末简称江村。
  汪家 在浯口街东偏北2公里,北临乐(平)上(饶)公路,南濒临港河。48户,252人。因曾有汪氏居住而名。后废。清末,胡氏从本地江村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杨家山大队】 在公社西部乐(平)上(饶)公路南侧乐安河畔低丘平原。辖5个自然村。465户,2552人。耕地2751亩,山林10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属潭溪乡。1956年为浯口乡共和高级社。1958年立临港公社杨家山大队。1961年属浯口公社。1968年更名为团结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
  杨家山 在浯口街西南1.5公里鸡公山北麓乐安河北岸平畈上。287户,1480人。宋末,王氏从后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此地依山环水,景色宜人,始名环琇村。清初因避讳俗名杨家山。
  茅山 在浯口街西偏北2公里小溪西侧平畈上。40户,240人。清初,王氏从本地杨家山迁此建村,因处茅草山下得名。
  西湖桥 在浯口街西南2.5公里乐安河北岸平畈上。107户,651人。北宋初,夏姓从德兴中山夏家迁此建村,因处乐安河潭头港地段,初名潭头村。明初村西建桥,旋改今名。
  潭溪渡 在浯口街西南2.5公里鸡公山西麓。25户,144人。〔王氏宗谱〕元顺帝间,王氏自传贤(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濒临乐安河畔深潭旁,始名潭溪。后设人渡,旋改今名。
  癞痢山 在浯口街西偏南3.5公里乐安河北岸。6户,37人。清中期,夏、王、何三姓分别从邻村西湖桥、金鹅山,万年石镇街迁此建村,因居瘌痢山南麓,故名。
  【程家墩大队】 在公社中部临港河畔丘陵谷地。辖5个自然村。265户,1854人。耕地2120亩,林地10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为永善、梅溪乡,后属浯口乡。1956年为浯口乡友好高级社及桃园乡程家墩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程家墩大队,后属浯口公社。1968年更为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
  程家墩 在浯口街南1公里临港河畔浯(口街)枧(头)公路旁。149户,1056人。元中期,程、张、李三姓分别从梅岩(在今高家公社)、本地塘头、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因居黄荆丛生的土墩上,始称黄墩。且靠小河,一名津墩。清中期,程氏兴旺,遂改今名。
  寨下 在浯口街东2公里临港河南岸一山北麓。90户,620人。宋末,曾有强寇在山上立寨。明初,方姓从本地桥亭(桥林水库内,已废)迁此建村,故名。
  肖家渡 在浯口街南1公里临港河北岸。20户,132人。明初,曾有肖氏在此设渡而名。明末,程氏从本地程家墩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炎田畈 在浯口街南偏东1公里临港河南岸平畈上。5户,42人。明末,王氏从本地杨家山迁此建村,相传有次下雪,周围白雪皑皑,唯此地热气腾腾,没有积雪,故名。
  茶籽岗 在浯口街南偏东2.5公里山坡上。1户,4人。曾种茶籽树而得名。1958年,程氏从本地程家墩迁此建村。
  【杨溪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临港河汇入乐安河的三角洲上。辖2个自然村。252户,1266人。耕地1583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属桃园乡。1956年为桃园乡桃园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桃园大队。1960年划归钟家山公社。1963年成立杨溪大队,先后属桃园、龙口公社。1968年属浯口公社桃园大队。1972年复立杨溪大队。
  杨溪 在语口街南偏东2.5公里三面环水的平畈上。187户,895人。南宋中期,许氏由南岸(在今洺口公社)迁此杨树林旁建村。
  中垴 在浯口街南偏西2.5公里乐安河右岸平畈上。65户,371人。南宋末期,许姓由南岸(在今洺口公社)迁此建村,因处桃园、杨溪中间的土坡上,故名。
  【桃园大队】 在公社西南乐安河右岸平畈上,境内有钟家山煤矿简易铁路。辖3个自然村。313户,1696人。耕地1647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属桃园乡。1956年为桃园乡桃园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桃园大队,后属钟家山、桃园、龙口公社。1968年并入浯口公社。
  桃园 在浯口街南偏西2.5公里乐安河右岸浯(口街)枧(头)公路两侧。148户,750人。宋末,曾有马、胡、韩三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并结为兄弟,自诩桃园结义,故名。〔平阳汪氏宗谱〕汪姓从饶埠(在今波阳县)迁此定居。
  茅屋上 在浯口街南2.5公里平畈中。8户,43人。〔王氏宗谱〕清初,王氏从西石(今接渡公社六合村)迁此建村,因山岗连绵,茅草丛生,俗名茅岗上。清末,又建有茅屋,旋改今名。
  下港 在浯口街南3公里乐安河右岸平畈上。157户,903人。明初,张姓由严田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居小溪下游入江处,原名下港张家,后简称下港。
  【望楼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陵地区,境内有桥林水库。辖5个自然村。127户,694人。耕地1409亩,山林8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龙口、院前乡。1956年为龙口乡院前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望楼大队,后属钟家山、桃园、龙口公社。1968年并入浯口公社紧跟大队。1971年易名枧头大队。1979年分立李家大队。1982年复称望楼大队。
  望楼 在浯口街南偏东4.5公里矮丘东坡上。64户,333人。〔方氏宗谱〕宋初,方氏从显源(在今德兴县)迁此建村,始称方家。后因建有望花楼,旋改今名。
  小院前 在浯口街东偏南4公里低丘谷地中。25户,119人。明初,方姓从本地大院前迁此建村,因规模小于故址而名。
  葛家 在浯口街东南4.5公里小溪东南侧。10户,63人。明中期,葛氏从大散点(在今湖南常德)迁此建村,后废。清中期,方姓从龙口(在今高家公社)迁此重建,村名依旧。
  许家 在语口街东偏南3.5公里小丘坡上。9户,56人。明中期,许氏从洺口迁此建村。
  李家 在浯口街南偏东4公里小丘东坡下。19户,123人。明中期,李氏从大茅岗(在今红岩垦殖场)迁此建村。
  【西桥大队】 在公社西南乐安河右岸平畈上,西南侧与接渡公社隔河相望。辖2个自然村。196户,1192人。耕地1566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永善乡。建国初属二区永善乡,后属桃园、西桥乡。1956年属桃园乡西塘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西桥大队,后称钟家山公社桃园大队,桃园、龙口公社西桥大队,浯口公社西塘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
  西桥 在浯口街南偏东4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185户,1127人。明末,方姓从本地寨下迁此建村,因村西建桥而名。明建文间进士、兵科给事中方孚为本村人。
  西桥架上 在浯口街南4公里乐安河右岸平畈上。11户,65人。旧时,竹木筏常在此河岸驻扎,岸边设有旅社茶馆,俗称树架上。清初方姓从本地西桥迁此建村,取名西桥架上。
  【枧头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陵地区,浯(口街)枧(头)公路穿境。辖3个自然村。207户,1085人。耕地1771亩,林地30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为龙口、院前乡。1956年属龙口乡院前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院前大队。1961年属钟家山公社。1964年划入龙口公社。1968年称浯口公社紧跟大队。1972年改为今名。
  枧头 在浯口街南偏东5公里小丘东坡下浯(口街)枧(头)公路旁。63户,363人。明初,钟氏从六合村(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以村头设有引水笕槽得名。
  大院前 在浯口街东南6公里山坳中,梅(岩)鸬(鹚埠)公路穿越村东。98户,592人。唐末,方姓由桥亭(距本村1公里处,已废)迁此林间空地建村,取安乐之意,定名林安村。南宋中期,村前建有万全书院,旋改今名。
  塘尾 在浯口街南偏东6公里一山北麓。46户,130人。南宋中期,方姓从本地桥亭(已废)迁此池塘尾端建村。
  【塘头大队】 在公社南部乐安河右岸丘陵地区。辖2个自然村。196户,1040人。耕地1752亩,山林10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为桃园乡。1956年为桃园乡西塘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西桥大队,后分立塘头大队,先后属钟家山、桃园和龙口公社。1968年并入浯口公社紧跟大队。1973年复立塘头大队。
  塘头 在浯口街南偏东6公里乐安河右岸平畈上。184户,980人。唐末,张姓从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地当池塘东北侧,故名。
  瑶冲 在浯口街南偏东7公里虎山西北麓坞内。12户,60人。清中期,陈氏从福建迁此建村,因景色秀丽,取名瑶冲。
  虎山湾 在浯口街南偏东7公里乐安河右岸虎山西麓谷地。塘头大队在此设点守山。地处虎山下河湾处得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