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后港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19
颗粒名称:
后港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5
页码:
7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后港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经济、工业、文教卫生事业、地名等。
关键词:
后港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后港人民公社概况
后港公社在乐平县西部,东邻接渡公社、梅岩垦殖场,西毗波阳,南至乐平镇、港口公社,北接塔前、双田公社及县良种场。面积89平方公里。全社有21个大队和两个林场,共374个生产队,131个自然村,6471户,37099人。江西省乐平矿务局及所属机修厂、上饶地区乐平砖厂、县肉类加工厂、县棉棕陶器厂、县气象站皆坐落境内。驻地后港岭距县城2.5公里。公社以驻地命名。
地处低丘平畈。西北部与东北角低丘起伏,地势多在海拔50米上下;西北边缘屏风岭最高,海拔160米;余皆地势低平,海拔在25米左右。磻溪河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经其境。黄(泥头)乐(平)公路、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纵贯南北。
现辖境明清时属永丰乡二都、静理乡三十四都、三十五都和三十六都。建国前夕属义成、和安、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菱田)义成、和安、鸣山乡。1950年1月属三区(港口)双山、官桥、共和乡和四区(接渡)菱田、龙安、民兴乡。1952年6月属港口区义方、寺山、竹窠、庞公乡和塔前区菱田、官将、湖塘、山塘、高桥乡。1955年2月庞公乡改靠城乡。1956年撤区并乡,并为城郊、高桥、菱田、寺山乡。1957年复区,属蔡家区。1958年10月撤区立公社,分属乐平镇、港口公社。1961年上半年归县直属高桥、菱田、乐平镇公社。同年8月增设寺山公社,属塔前区;菱田、高桥公社属接渡区。1964年11月属双田区菱田公社,接渡区寺山、高桥公社和乐平镇公社。1968年10月并为五七公社。1972年12月改名后港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483.24万元,农业产值占71%。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及其它作物。耕地面积37125亩,水田占31123亩。年产粮食3457.8万斤(包括小麦、红薯等杂粮),居全县第三位。年产皮棉877担,油料27.77万斤。此外还产甘蔗、黄麻、蔬菜、红花籽、柑桔、蜂蜜等。且为乐平花猪中心产区之一。林地面积5.1万亩,现已育杉、竹、油茶、果树等林2万余亩,茶叶0.5万亩。水面养殖1141亩,年产鲜鱼近7万斤。
工业以建筑、煤炭和建材业为主。全社有企业35个,职工1043人。建筑业职工占27%,产值占47%,名列全县各社场前茅。办有小煤窑1座,年产煤1.4万吨;社队砖瓦厂年产青砖635万块,瓦319万片。此外,还办有粮油加工、轧花、农机制造修理、运输、日用陶瓷等企业。 生产条件有了改善。全社有山塘水库114座,总蓄水量900万立方米。建机灌站28座,装机容量638马力。电灌站22座,装机容量568瓩。排涝站1座,装机容量775瓩,排水量为1.4立方米/秒。且处共库北干渠、东干渠和接港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9590亩。拥有总动力为5055马力的农用机械,其中拖拉机13辆,手扶拖拉机3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达。全社现有中学1所,完小19所,村小60所,在校中学生1154人,小学生7434人,教职员工34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公社设卫生院1所,有医护人员16人;大队设医疗所18个,有赤脚医生46人。公社还办有电影队、广播站。 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石凌鹤、今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书记兼校长石天行都是大田村人。明洪武间进士、《永乐大典》纂修副总裁徐旭故里在书楼村(今楼上村)。
后港人民公社地名
后港人民公社详见《后港人民公社概况》。
【顾家大队】 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侧。辖12个自然村。385户,2448人。耕地1922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属高桥乡临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顾家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公社。1972年改属后港公社。
后港岭 在县城北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低丘坡上。36户,224人。清初,汪氏由本地湖塘迁此建村,因村后小溪环绕而名。王、李姓相继从邻村迁入。村内设有供销社、营业所、税务所、卫生院、粮管所、农机厂、兽医站、建工队等。
顾家 在后港岭西北1公里平畈中央。24户,200人。明末,顾氏从四川成都迁此建村。
杨梅洲 在后港岭西北2公里磻溪河南岸。62户,345人。清代中期,陈氏从港沿陈家(在今港口公社)迁此盛长杨梅树的沙洲上建村。
吴家 在后港岭西北2公里磻溪河南岸。28户,185人。清初,吴氏从大路边(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顾家汪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平畈上。9户,53人。明末,汪氏从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迁此建村,因邻顾家而名。
詹家塘 在后港岭西北1.5公里平畈上。16户,106人。明末,詹氏从婺源庆源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池塘而名。清中期,詹氏他迁,汪氏从婺源武口迁入,袭用原名。
茅芦岗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高地上。92户,595人。清中期,李氏从本地观山迁此建村,此地原长满茅草、芦苇,俗名茅芦岗,亦名茅镰岗。清末,林氏自本地上马湾迁入,袭用原名。
黎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1公里平畈上。18户,104人。明中期,黎氏从县城薛家塘迁此建村。
黄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1公里平畈上。23户,135人。明末,黄氏由县城西后街迁此建村。
谢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半公里平畈上,东邻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19户,114人。清中期,谢氏从传芳谢家(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高家 在后港岭西北半公里平畈上。39户,264人。〔高氏宗谱〕北宋皇佑间,高氏从金陵(今江苏南京)迁此建村,村东有一白水池,原名白水池高家,后简称高家。
后港程家 在后港岭西半公里小溪西侧。19户,123人。太平天国革命时,程氏从县城东门口程家迁此建村,因与后港岭隔溪相望,故名。
【山塘大队】 在公社东北角磻溪河畔低丘平畈上,黄(泥头)乐(平)公路穿境。辖4个自然村。318户,1733人。耕地1888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菱田乡、塔前区山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大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山塘大队,后归菱田公社。1964年划归为大田大队,后属五七公社。1972年复立山塘大队。
山塘 在后港岭北偏东5.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平畈上。132户,742人。〔东海徐氏宗谱〕宋徽宗时,徐氏从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山下塘边而名。〔太原王氏宗谱〕明壬午年(1402年),王氏从本地杨家坞迁入。
楼上 在后港岭北偏东6.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18户,96人。古为徐氏建村,原名书楼村。清道光间,姜氏从本地姜家坞(在附近水库内,今废)迁此定居,因处小丘南坡上,北坡有楼下村(在今塔前公社),易名楼上。明代进士、《永乐大典》编纂副总裁徐旭为本村人。
塅上 在后港岭北偏东6公里磻溪河弯道西岸。59户,312人。〔江夏黄氏宗谱〕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黄氏由崇仁南源迁此地势平坦处建村,取名塅上。
新田 在后港岭东北5公里磻溪河西岸小丘东坡下。109户,583人。〔石氏宗谱〕宋绍兴间,石氏从下石(在今临港公社)迁此荪草丛生之地建村,取名荪田。今按谐音易名新田。
【大田大队】 在公社东北黄(泥头)乐(平)公路两侧低丘平畈地带,南高北低。辖2个自然村。258户,1225人。耕地1365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山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大田、安心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大联大队。1961年改名菱田公社大田大队,后属五七、后港公社。
大田 在后港岭北偏东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平畈上。170户,748人。元至元间,范氏在此建村,原名河田。后废。〔石氏宗谱〕明万历间,石氏从邻村大山坞迁入,因居大田畈上,易名大田。当代戏剧作家石凌鹤、今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书记石天行,皆为本村人。
杨家坞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马鞍山西南麓。88户,477人。〔太原王氏宗谱〕南宋末,王氏从婺源武口迁此山坞建村,因避讳得名。
【义方大队】 在公社西北低丘盆地,与波阳县接壤。辖7个自然村。314户,1624人。耕地1917亩。产稻谷。以境内义方村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义方乡。1956年为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义方大队。1961年属寺山公社义方、谷口大队。1968年称五七公社义方大队。1972年改属后港公社。
卢坪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低丘盆地上。43户,224人。北宋末,卢氏从浮梁天宝塘卢家迁此草坪上建村。
周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低丘南坡上。20户,98人。清中期,周氏从本地杨家井迁此建村。
义方 在后港岭西北9.5公里低丘盆地上。121户,635人。明初,朱氏从本地官将迁此建村,因临宁家(早迁鄱阳),原名宁家边。清中期,何氏从何家(在今塔前公社)、胡氏从本地胡冲相继迁入。清末,依贤文中“赵燕山,有义方”之说,定名义方,期相处和睦。
柴家 在后港岭西北8公里盆地东缘低丘坡下。22户,109人。南宋末,柴氏从柴良华家(今双田公社华家)迁此建村,取名柴家。太平天国革命时,柴氏衰落,段姓从司马市(在今塔前公社程家、段家一带)、徐氏从港沿陈家(在今港口公社)迁入,村名依旧。
新屋下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盆地南缘山坡下。21户,134人。清中期,吴氏从本地老屋下(已废)迁此建村。
曹家 在后港岭西北7公里山坞中。23户,139人。清初,曹氏从都昌曹家畈迁此建村。
谷口 在后港岭西北7.5公里丘陵谷地中。64户,285人。明末,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山坞口建村,原名坞口,后改谷口。
【官将大队】 在公社西北低丘盆地。辖10个自然村。397户,2203人。耕地2587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官桥乡,塔前区官将乡。1956年为寺山乡官将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官将大队。1961年分立寺山公社官将、王家大队。1968年并为五七公社官将大队。1972年底属后港公社。
官将 在后港岭西北5公里盆地中。144户,838人。南宋初,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取名官将,盼后代能出文官武将。
洪家坞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屏风岭东麓余脉坡下。17户,100人。明时,此地原为洪氏墓地,称洪家坞。1912年,梁氏从杨岸(今塔前公社杨安)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辽山坞 在后港岭西北8公里山坞中。22户,134人。明末,周氏从邻村王家迁此建村,此处有山坞?田,故名。
王家 在后港岭西北7.5公里山坞内小丘南坡下。50户,251人。明末,王氏从本地西冲迁此建村。清初,王氏他迁,朱氏从邻村官将迁入,村名依旧。
洪家园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屏风岭南麓余脉山坡上。25户,111人。清末,洪姓于此建一庄园得名。1911年,朱氏从邻村官将迁此定居,村因园得名。
长江 在后港岭西北6.5公里山坞中。9户,52人。清末,石氏从本地菱田迁此建村,村前溪水常年不断,号称长江,村名因之。
郑德基 在后港岭北偏西6公里低丘南坡上。52户,264人。清初,郑氏从附近老屋场(早废)移居此地,庆幸得到一方地基,谐音称郑德基。后衰。清代中期,黄姓自县城西后街迁入,村名依旧。
坑尾桥 在后港岭西北6公里红壤小丘上。16户,90人。清末,朱氏从邻村官将迁此建村,地当水坑尾端,坑上筑一小桥,故名。
坑尾桥顾家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低丘南坡下。32户,182人。清末,顾氏从婺源顾家迁此建村,地当坑尾桥边,故名。
西牛坞 在后港岭西北6.5公里山坞口。30户,181人。清末,梁氏从杨岸(今塔前公社杨安)迁此建村,因是溪水之源,取名西源坞;又因处牛形山下而名西牛坞。
【菱田大队】 在公社北部磻溪河右岸小丘平畈上,南(昌)张(王庙)公路、黄(泥头)乐(平)公路与皖赣铁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554户,2571人。耕地2469亩。产稻谷,烧砖瓦,加工粮油等。以驻地老菱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塔前区菱田乡。1956年为菱田乡菱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菱田大队,曾分立新菱田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老菱田 在后港岭北3公里皖赣铁路东面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平畈上。216户,937人。〔武威石氏宗谱〕宋绍兴辛亥年(1131年),石氏从后石(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原名石村。后因村民多种菱,遂改菱田。明万历间,发展成两村,旋改今名。
新菱田 在后港岭北3.5公里皖赣铁路和黄(泥头)乐(平)公路间。200户,919人。明万历间,石氏从菱田迁此建村。
新马家 在后港岭北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荒丘上。24户,131人。为了便于耕种,1973年,马氏从本地上马湾迁此建新村。
大山坞 在后港岭北2.5公里五雷山东麓山坞内。22户,114人。〔武威石氏宗谱〕明洪武间,石氏从本地老菱田迁此大山坞内建村。
上马湾 在后港岭北2.5公里皖赣铁路与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磻溪河畔。92户,470人。〔马氏宗谱〕明代中期,马氏从秧畈马家(今众埠公社秧畈)迁此建村,因居磻溪河湾上方,名上马湾。又北倚五雷山,一名五雷峰马家。〔徐氏宗谱〕明、清时,徐氏自本地庞公桥、石氏从邻村菱田相继迁入。
【磻溪大队】 在公社东北磻溪河两岸丘陵平畈。辖4个自然村。200户,1114人。耕地996亩。产稻谷,烧砖瓦,加工粮油。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湖塘高级社。1958年属湖塘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1979年成立磻溪大队。
磻溪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磻溪河东岸坐山西麓。133户,700人。〔泮阴王氏宗谱〕明中期,王氏从县城慈湖书院迁此小溪旁建村,原名旁溪,后改称磻溪。
杨衣山 在后港岭北偏东5公里马鞍山东麓河谷平畈上。13户,69人。〔泮阴王氏宗谱〕清中期,王氏由本地磻溪迁此建村,村后小山原长满杨衣虫,故名。
钱家 在后港岭北偏东4.5公里磻溪河西岸。25户,129人,明末,钱氏从县城大东关迁此建村。
长山坞 在后港岭东北3.5公里长山坞水库大坝下。29户,216人。清中期,汪氏从本地湖塘迁此建村,此地山长坞深,故名。
【西冲大队】 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辖7个自然村。253户,1661人。耕地1484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西冲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西冲大队。1961年立寺山公社庙前大队。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绾口大队。1972年底改属后港公社。1979年复立西冲大队。
西冲 在后港岭西北4公里小丘平畈上。89户,582人。明初,王氏从本地杨家坞迁此建村,因处杨家坞西侧而名。
上长坞 在后港岭西北5.5公里。51户,377人。元代,吴氏自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因处长坞上端,俗名上长坞。
梅花园 在后港岭西北4.5公里低丘东坡下。24户,162人。清末,钱氏从本地官将迁此建村,林氏亦从本地林家迁入,因村西山坡遍长梅花树,故名。
下长坞 在后港岭西北5公里。27户,165人。清末,吕氏从本地绾口迁此建村,处长坞里下方,因名。
杨家墩 在后港岭北偏西4.5公里低丘西坡下。14户,40人。清末,王氏从本地西冲迁此平畈边缘土墩上建村,因避讳而名。
庙前 在后港岭西北4.5公里低丘南坡上。44户,300人。清代中期,吴氏从续湖(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王氏亦从邻村西冲迁入,因居西冲古庙前,故名。
正中山 在后港岭西北3.5公里小山西麓。4户,35人。清末,杨氏从万年杨家迁此建村,以居山丘正中得名。
【湖塘大队】 在公社中东磻溪河东岸河谷平畈上。辖3个自然村。386户,2213人。耕地2153亩,山林900亩,水面养殖面积200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为菱田乡湖塘高级社。1958年成立湖塘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湖塘 在后港岭北偏东2.5公里磻溪河畔。271户,1553人。南宋初,汪氏从婺源大畈汪家迁此建村,村前有一紫湖塘,因名湖塘滨,简称湖塘。
枧头 在后港岭北偏东3公里磻溪河畔。49户,269人。清末,汪氏从邻村湖塘迁此建村,当时,因用木头在磻溪河上搭成一座既能过人又能笕水的燕槽桥,人称枧头。
柳树下 在后港岭东北2公里平畈中。66户,391人。明末,黄氏从兰坑(在今洺口公社)迁此建村,因村周围长满柳树而名。
【徐家畈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侧磻溪河畔平畈上。243户,1462人。耕地1123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菱田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属高桥乡同心高级社。1958年成立徐家畈大队,先后隶港口、乐平镇、高桥公社。1970年并入五七公社农科所,后属后港公社。1981年复立徐家畈大队。
徐家畈 在后港岭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磻溪河畔。101户,585人。原为徐氏建村得名。元中期,吴氏迁入,于此建一吴家亭。元末,洪氏从岇山(在今红岩垦殖场)、彭氏从下济(今蔬菜公社天济)相继迁入。
冯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南坡下。51户,292人。清末,冯氏从婺源迁此建村。
下林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磻溪河北岸。42户,256人。清初,林氏从福建蒲田迁此建村,原名林家。清代中期,林氏在磻溪河上游建村,旋改今名。
华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磻溪河北岸。22户,141人。清初,华氏自神溪华家(今镇桥公社华家)迁此建村。
宏通庵 在后港岭北偏西1.5公里磻溪河南岸。18户,119人。明末,郑氏从安徽合肥郑家楼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幢大庵,且地当交通要道,因名宏通庵。
港下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9户,69人。清末,洪氏从邻村徐家畈迁此建村,南濒磻溪河,故名。
【绾口大队】 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辖5个自然村。201户,1273人。耕地1292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绾口大队。1961年属寺山公社寺山大队。1968年并为五七公社五七大队。1972年底改为后港公社绾口大队。
绾口 在后港岭西北4公里低丘南坡下。78户,438人。清初,吕氏从岩前(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地当两小溪汇合处,因名绾口。
董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5.5公里小丘东南坡上。31户,190人。元末,董氏从婺源大游山迁此建村。清末,程氏从本地何家畈迁入。
何家畈 在后港岭西偏北5公里小丘南坡下。20户,153人。清初,何氏从婺源何树坳迁此平畈上建村。清末,何姓衰,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入。
白广 在后港岭西偏北4.5公里低丘平畈上。29户,189人。清中期,李氏从县城李家祠迁此建村,盼村内多出穿白长褂的文人,初名白庄。后随人口增多易为白广。
寺山 在后港岭西偏北4.5公里低丘西北坡下。43户,303人。明代中期,李氏从四川蓬溪迁此建村,村后山上建有寺庙,故名。
【程家边大队】 在公社中东共库总干渠两侧平畈上,东、北缘为低丘。辖6个自然村。250户,1433人。耕地1556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境内程家边村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为菱田乡程家边高级社。1958年成立程家边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唐家畈大队。1973年复立程家边大队。
下屋头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共库总干渠西北侧。54户,295人。明中期,鲁氏从浙江绍兴迁此建村,分上、下两村定居,上村为上屋头,在村北半公里,已废。此地俗名下屋头。清末,鲁姓外迁,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李氏从接渡李家迁入,袭用原名。
杨家井 在后港岭东北4.5公里低丘东南下。45户,272人。明初,王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掘井,因避讳得名。
西塘畈 在后港岭东北4公里平畈上。7户,42人。清光绪间,钱氏从本地钱家迁此建村,因村西有口大塘而名。
程家边 在后港岭东北3.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侧。76户,455人。明末,程姓由婺源芜村迁此建村,因处上屋头(已废)村边,故名。清初,程姓衰,王氏从杨家(在今涌山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珠满堂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共库总干渠西北平畈上。26户,142人。唐末,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取名朱满堂,盼村庄繁荣昌盛。清初,朱姓衰,王氏由本地西冲迁入,按谐音更为珠满堂。
李太保 在后港岭东偏北2.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侧低丘坡下。42户,227人。明末,李氏从县城西门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位太子少保而名。
【新高桥大队】 在公社中部磻溪河北岸平畈上。辖5个自然村。272户,1734人。耕地1346亩。产稻谷。以境内新高桥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三区官桥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高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桥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后港公社。1982年改为现名。
高桥 在后港岭西偏北2.5公里磻溪河畔。123户,779人。〔高桥叶氏宗谱〕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叶氏从德兴天门山迁此建村,因在村东河上架一高桥而名。
高桥新山村 在后港岭北偏西3.5公里低丘鞍部。9户,46人。1962年高桥大队组织徐家畈、甘榨油部分村民迁此建新山村。
甘榨油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东坡下。58户,389人。清中期,甘氏从阁坞(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村中有一终年不枯小池,俗称油缸。又因塘北小山似油杖,村名取甘榨油。
岭背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南坡上。15户,107人。清末,何氏从上河(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与甘榨油一岭之隔,俗称岭背。
黄荆湾 在后港岭西北2.5公里磻溪河畔。67户,413人。明末,黄氏从安徽歙县东波迁此建村,地当黄荆丛生的河湾,故名。清中期,黄姓衰,李氏从县城李家祠迁入,村名依旧。
【湖腰畈大队】 在公社中东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辖11个自然村。391户,2233人。耕地2537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民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湖腰畈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文革前部分村曾属乐平镇路口大队。
湖腰畈 在后港岭北偏东2公里平畈中。110户,606人。南宋初,黄姓从婺源黄墩莲花井迁此建村,处平畈中的湖塘腰边得名。明初,方姓从县城方家祠巷迁入。
上林家 在后港岭北2.5公里平畈上,西邻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12户,60人。清中期,林氏从福建莲花塘迁此建村,因磻溪河下游已建林家,故称上林家。
大园里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平畈上。50户,315人。明初,蒋氏从本地程家迁此大菜园内建村,故名。明末,程姓从安徽歙县黄墩、王姓从县城万寿宫迁入,村名未变。
枫树林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中。54户,318人。明初,黎氏从浙江、汪氏从本地湖塘迁此枫树林旁建村。
杨家岭 在后港岭东北2公里小丘西坡上。30户,174人。明末,王氏从虎尾滩(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因避讳得名。
金家塘 在后港岭东北2.5公里平畈上。18户,83人。明初,金姓从婺源迁此大塘边建村。明末,金姓衰,黄氏从本地柳树下迁入。
周家林: 在后港岭东北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28户,170人。明初,周氏从婺源迁此树林旁建村。清初,周姓外迁,黎氏从县城大东关迁入,村名依旧。
汪家垄 在后港岭东半公里平畈低洼处。22户,134人。明中期,汪氏从县城迁此建村,名汪家垄。明末,汪姓外迁。〔东鲁邹氏宗谱〕清康熙间,邹氏从抚州崇仁梓溪迁入,袭用原名。
路口 在后港岭东1公里平畈上。27户,139人。明初,县城汪氏在此建一庄屋,黄氏从船舱里(在今双田公社)来此种租田定居,因居大路口而名。明末清初,黄姓衰,汪氏从邻村汪家垄、吴氏从本地吴家迁入,袭用原名。
徐家岭 在后港岭东1.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红壤低丘坡上。29户,169人。明中期,徐氏自婺源迁此建村,取名徐家岭。清初,徐姓衰,程氏从安徽歙县黄墩迁入,袭用原名。
汪家 在后港岭东1.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侧平畈上。11户,65人。清初,汪氏从本地洪塘迁此建村。
【江罗大队】 在公社西南低丘平畈上。辖10个自然村。261户,1663人。耕地2224亩。产稻谷,设公社煤矿。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江罗高级社。1958年成立江罗大队,先后属港口、寺山、五七、后港公社。
江罗 在后港岭西偏北6.5公里低丘坡下。46户,306人。一曰:元末明初,鄱阳卢田李家姑嫂俩为生活所迫,用箩扛着一些生活必需品携儿来此建村,俗名扛箩,后按谐音改江罗;二曰:清时,李氏从邻村门楼里迁此建村,因地形似园箩而名。
园桥 在后港岭西偏北7.5公里低丘东南坡下。27户,197人。清末,吴氏从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邓亦从本地庄屋里迁入,因村东小溪上建有园洞拱桥而名。
官铺前 在后港岭西偏北6.5公里低丘南坡下。41户,336人。清中期,董氏从邻村董家迁此建村,以开饭铺维生,来往官员也在此歇息,故称官铺前。
庄屋里 在后港岭西偏北6公里低丘北坡下。22户,143人。清中期,李氏从邻村江罗、汪氏从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相继来此种租田,住庄屋,俗称庄屋里。
门楼里 在后港岭西偏北7公里低丘南坡下。7户,49人。清末,彭氏从天济(在今蔬菜公社)迁此种租田,定居有门楼的庄屋里,故名。
长塘周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7.5公里低丘平畈上。49户,154人。清中期,周氏从县城周家巷迁此建村,因村前有长形池塘,故名。
程家山 在后港岭西7公里低丘坡下水库旁。18户,129人。清中期,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建村。
下头畈 在后港岭西8公里低丘南坡上。11户,61人。1909年,周氏从邻村长塘周家迁此建村,村居平畈下方,故名。
上麻山 在后港岭西6.5公里低丘东南坡上。30户,221人。清末,程氏从本地大园里迁此建村,居麻山上方,故名。
麻山 在后港岭西偏南6.5公里低丘东坡上。10户,67人。清末,潘氏随母逃难至此建村,以垦山种麻为生,故名。
【唐家畈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平畈上,地势较平坦。辖6个自然村。222户,1356人。耕地1405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唐家畈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唐家畈 在后港岭东偏北3公里平畈中央。113户,679人。明初,唐氏从路边唐家(今双田公社唐家)迁此建村。
叶家坞 在后港岭东偏北3.5公里小山坞口。29户,161人。明初,叶氏从浙江绍兴迁此建村。明末,叶姓衰,唐姓从邻村唐家畈迁入,袭用原名。
石亭下 在后港岭东3公里红壤低丘北坡下。1户,8人。明末,唐氏从唐家畈在此石亭内定居。
杨木匠 在后港岭东偏南2公里低丘平畈上。34户,231人。明末,王氏木匠从后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为避讳取名。
杨家塘 在后港岭东偏南2公里低丘南坡下。28户,174人。明初,王氏从虎山下(在今梅岩垦殖场)迁此大塘边建村,因避讳取名。
卢家 在后港岭东南2公里竹林内。17户,103人。清初,卢氏从鸦鹊卢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清末,卢氏外迁,汪氏从里汪(在今港口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庙顶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谷地。辖5个自然村。184户,1209人。耕地1249亩,山林800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境内庙顶山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黎星大队。1961年属菱田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唐家畈大队。1972年底改属后港公社。1979年分立张家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张家 在后港岭东偏北4.5公里低丘坡下。63户,407人。明嘉靖间,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枫树林边建村,原名枫树张家,后简称张家。
梅冲 在后港岭东偏北5公里小山坞内。25户,175人。张氏从邻村张家迁此建村,因此地偏僻潮湿,霉气重,取名霉冲,期将霉气冲除。后雅称梅冲。
黎家仓 在后港岭东4公里低丘西南坡上。42户,278人。〔周氏宗谱〕明万历间,周氏从县城周家巷迁此建村,为了便于灌溉,将村东南1公里处一小塘扩大,村名洪塘。因塘西北建成内洪塘村,旋改外洪塘。后黎氏于此建一粮仓,遂改今名。
庙顶下 在后港岭东4.5公里低丘坡下。19户,110人。清同治间,王氏从中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背山顶有一幢寺庙,故名。
洪塘 在后港岭东偏南3.5公里平畈上。35户,239人。清末,汪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大池塘边建村,为与洪塘村(今黎家仓)区别,原名内洪塘,后外洪塘改名黎家仓,即简称洪塘。
【叶兴大队】 在公社中南河谷平畈上。辖7个自然村。402户,2233人。耕地1899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姓氏和愿望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港口区共和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叶兴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陶兴大队。1961年立叶兴大队,先后属高桥、五七、后港公社。
叶家桥 在后港岭西1.5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85户,487人。元末,叶氏从县城西郊转湾头迁此建村,始名叶家庄。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在村东小溪上建一桥,改名叶家桥。
绸被庄 在后港岭西2公里磻溪河南岸。44户,228人。清初,高氏从本地高家迁此建村。其时,有人挟一捆绸被经此,稍息后忘带绸被便走,后在原地又找到了。这种路不拾遗之高风得来绸被庄一美名。
罗汉墩 在后港岭西1.5公里平畈中土墩上。108户,594人。〔钱氏宗谱〕清康熙间,钱氏从县城薜家塘迁此建村,因墩形如罗汉立于平畈,故名。
毛家桥 在后港岭西偏南2.5公里磻溪河畔。45户,275人。明末,毛氏来此建村并在溪上建桥,因名毛家桥。清中期,毛姓衰落,汪氏从本地湖塘迁入,袭用原名。
陈家桥 在后港岭西南1公里平畈中。51户,293人。明中期,陈氏从外地迁此建村,并于村西建小桥,因名陈家桥。清末,吴氏从续湖(在今接渡公社)迁入。
观山 在后港岭西南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低丘树林中。63户,316人。清初,李氏从县城李家巷迁此建村,此地原为墓地,俗称棺山,后雅为观山。
朱家墩 在后港岭西南1.5公里乐平县火车站西侧平畈土墩上,小溪从村北流过。6户,40人。清末,朱氏从高家渡(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程家大队】 在公社西南磻溪河西侧低丘谷地。辖4个自然村。260户,1603人。耕地1115亩。产稻谷,烧陶器。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港口区双山、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寨前高级社。1958年属寺山大队,后立程家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后属后港公社。
寨全程家 在后港岭西偏南4公里低丘东坡下。56户,425人。〔程氏宗谱〕宋大观元年(1107年),程氏从安徽歙县黄墩迁此建村,因居西山下,原名西山程家。南宋初,其子孙为彰念先人建寨守乡之功,旋改今名。
西山 在后港岭西3.5公里磻溪河西岸。109户,595人。元初,徐氏从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西山下建村。
楼下 在后港岭西4.5公里小山坞内。15户,88人。清末,潘氏从本地麻山、汪氏从本地庄屋里迁此建村,村后石山形似楼梯,村当其下,故名。
黄泥埠陶家 在后港岭西南4公里磻溪河西岸低丘坡下。80户,495人。清末,陶氏从本地后陶家迁此附近小溪旁黄土地上建村,故称黄泥埠陶家。1972年,因鸣矿铁路建桥,村移今地。
【陶兴大队】 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282户,1620人。耕地1251亩。产稻谷。以驻地和愿望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共和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陶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陶兴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后港公社。
后陶家 在后港岭西南2公里平畈中。98户,590人,〔浔阳陶氏宗谱〕明万历间,陶氏从县城西门外陶家迁此蜂塘畈建村,原名蜂糖畈陶家。因居邻村陶家之后,又名后陶家。
竹窠 在后港岭西偏南2公里平畈中央。51户,294人。清初,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建村,此地小竹丛生,俗名竹窠。
方马杨 在后港岭西南2.5公里磻溪河东岸。56户,321人。清乾隆间,方氏从本地陈家桥迁此建村,马氏亦从本地上马湾迁入,且有很多杨树,故称方马杨。嘉庆间,方马两姓衰落,汪氏由本地湖塘迁入,袭用原名。
前陶家 在后港岭南偏西2.5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平畈上。77户,415人。〔浔阳陶氏宗谱〕明初,陶氏从县城西外陶家迁此建村,原名陶家。随后,后陶家建成,旋端内河西岸皖赣铁路旁。辖1个自然村。258户,1047人。耕地840亩,水面养殖70亩。产稻谷、棉花及鱼。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共和乡,港口区庞公乡。1956年为城郊乡庞公高级社。1958年成立庞公大队,先后属乐平镇、五七、后港公社。
庞公桥 在后港岭南偏西2.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内河西岸。〔同治版乐平县志〕晋时,乐平伯庞秀之在此建一石桥,名庞公桥。明末,徐氏从本地徐家岭迁此建村,村因桥得名。
【屏风岭林场】 在公社西北角丘陵地带,西界波阳县。辖2个自然村。107户,589人。耕地751亩,山林1200亩。以营林为主,兼植水稻。以当地山名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义方乡。1956年属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属义方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寺山、五七、后港公社。1980年成立屏风岭林场。
胡冲 在后港岭西北10.5公里小丘东坡下。50户,282人。宋初,胡氏从婺源栲树太子桥迁此建村,地当坞口开阔处,故名。
舒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屏风岭山南麓。57户,307人。明时,舒氏从安徽黟县九洲舒家迁此建村。
【横源林场】 在公社西缘低丘陵地区,西界波阳县。辖5个自然村。74户,482人。耕地732亩,林地350亩。营林为主,兼种水稻。以驻地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义方乡。1956年属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属义方大队,后立邹家农场,先后属港口、高桥、寺山、五七、后港公社。1976年立横源林场。上有一庙,为乐平波阳两县境水流发源处,故称横源庙。1961年,邹氏从邻村邹家迁此建村,村从庙名。
康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低丘东坡上。15户,105人。明末,康氏从河南开封城迁此建村。
南山下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14户,73人。清初,卢氏从邻村卢坪迁此建村,居南山北麓,故名。
邹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9公里低丘谷地。34户,244人。明末,邹氏从河头邹家(今乐平镇邹家)迁此建村,地近横源庙,俗称横源庙邹家,简称邹家。
何家塅 在后港岭东南3公里低丘平畈上。2户,9人。属县农科所辖。〔柳桥何氏宗谱〕宋绍兴间,何氏从黄柏桥(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此地较平坦,故名。
长坞里 片村名。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包括上长坞、下长坞两村。78户,747人。清时,吴氏从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坞上方建村。清末,吕氏从本地绾口迁此坞下方建村,因坞长达1华里,故称长坞里。
陶家 片村名。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上。包括前陶家、后陶家两村。175户,1005人。〔浔阳陶氏宗谱〕前陶家于明初建村,后陶家于明万历间建村。均为陶氏从县城西门外陶家迁建。因两村毗邻,统称陶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