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19
颗粒名称: 后港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5
页码: 7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后港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经济、工业、文教卫生事业、地名等。
关键词: 后港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后港人民公社概况
  后港公社在乐平县西部,东邻接渡公社、梅岩垦殖场,西毗波阳,南至乐平镇、港口公社,北接塔前、双田公社及县良种场。面积89平方公里。全社有21个大队和两个林场,共374个生产队,131个自然村,6471户,37099人。江西省乐平矿务局及所属机修厂、上饶地区乐平砖厂、县肉类加工厂、县棉棕陶器厂、县气象站皆坐落境内。驻地后港岭距县城2.5公里。公社以驻地命名。
  地处低丘平畈。西北部与东北角低丘起伏,地势多在海拔50米上下;西北边缘屏风岭最高,海拔160米;余皆地势低平,海拔在25米左右。磻溪河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经其境。黄(泥头)乐(平)公路、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纵贯南北。
  现辖境明清时属永丰乡二都、静理乡三十四都、三十五都和三十六都。建国前夕属义成、和安、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菱田)义成、和安、鸣山乡。1950年1月属三区(港口)双山、官桥、共和乡和四区(接渡)菱田、龙安、民兴乡。1952年6月属港口区义方、寺山、竹窠、庞公乡和塔前区菱田、官将、湖塘、山塘、高桥乡。1955年2月庞公乡改靠城乡。1956年撤区并乡,并为城郊、高桥、菱田、寺山乡。1957年复区,属蔡家区。1958年10月撤区立公社,分属乐平镇、港口公社。1961年上半年归县直属高桥、菱田、乐平镇公社。同年8月增设寺山公社,属塔前区;菱田、高桥公社属接渡区。1964年11月属双田区菱田公社,接渡区寺山、高桥公社和乐平镇公社。1968年10月并为五七公社。1972年12月改名后港公社。 公社经济以农业为主。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483.24万元,农业产值占71%。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及其它作物。耕地面积37125亩,水田占31123亩。年产粮食3457.8万斤(包括小麦、红薯等杂粮),居全县第三位。年产皮棉877担,油料27.77万斤。此外还产甘蔗、黄麻、蔬菜、红花籽、柑桔、蜂蜜等。且为乐平花猪中心产区之一。林地面积5.1万亩,现已育杉、竹、油茶、果树等林2万余亩,茶叶0.5万亩。水面养殖1141亩,年产鲜鱼近7万斤。
  工业以建筑、煤炭和建材业为主。全社有企业35个,职工1043人。建筑业职工占27%,产值占47%,名列全县各社场前茅。办有小煤窑1座,年产煤1.4万吨;社队砖瓦厂年产青砖635万块,瓦319万片。此外,还办有粮油加工、轧花、农机制造修理、运输、日用陶瓷等企业。 生产条件有了改善。全社有山塘水库114座,总蓄水量900万立方米。建机灌站28座,装机容量638马力。电灌站22座,装机容量568瓩。排涝站1座,装机容量775瓩,排水量为1.4立方米/秒。且处共库北干渠、东干渠和接港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9590亩。拥有总动力为5055马力的农用机械,其中拖拉机13辆,手扶拖拉机3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达。全社现有中学1所,完小19所,村小60所,在校中学生1154人,小学生7434人,教职员工34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公社设卫生院1所,有医护人员16人;大队设医疗所18个,有赤脚医生46人。公社还办有电影队、广播站。 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石凌鹤、今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书记兼校长石天行都是大田村人。明洪武间进士、《永乐大典》纂修副总裁徐旭故里在书楼村(今楼上村)。
  后港人民公社地名
  后港人民公社详见《后港人民公社概况》。
  【顾家大队】 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侧。辖12个自然村。385户,2448人。耕地1922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属高桥乡临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顾家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公社。1972年改属后港公社。
  后港岭 在县城北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低丘坡上。36户,224人。清初,汪氏由本地湖塘迁此建村,因村后小溪环绕而名。王、李姓相继从邻村迁入。村内设有供销社、营业所、税务所、卫生院、粮管所、农机厂、兽医站、建工队等。
  顾家 在后港岭西北1公里平畈中央。24户,200人。明末,顾氏从四川成都迁此建村。
  杨梅洲 在后港岭西北2公里磻溪河南岸。62户,345人。清代中期,陈氏从港沿陈家(在今港口公社)迁此盛长杨梅树的沙洲上建村。
  吴家 在后港岭西北2公里磻溪河南岸。28户,185人。清初,吴氏从大路边(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顾家汪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平畈上。9户,53人。明末,汪氏从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迁此建村,因邻顾家而名。
  詹家塘 在后港岭西北1.5公里平畈上。16户,106人。明末,詹氏从婺源庆源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池塘而名。清中期,詹氏他迁,汪氏从婺源武口迁入,袭用原名。
  茅芦岗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高地上。92户,595人。清中期,李氏从本地观山迁此建村,此地原长满茅草、芦苇,俗名茅芦岗,亦名茅镰岗。清末,林氏自本地上马湾迁入,袭用原名。
  黎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1公里平畈上。18户,104人。明中期,黎氏从县城薛家塘迁此建村。
  黄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1公里平畈上。23户,135人。明末,黄氏由县城西后街迁此建村。
  谢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半公里平畈上,东邻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19户,114人。清中期,谢氏从传芳谢家(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高家 在后港岭西北半公里平畈上。39户,264人。〔高氏宗谱〕北宋皇佑间,高氏从金陵(今江苏南京)迁此建村,村东有一白水池,原名白水池高家,后简称高家。
  后港程家 在后港岭西半公里小溪西侧。19户,123人。太平天国革命时,程氏从县城东门口程家迁此建村,因与后港岭隔溪相望,故名。
  【山塘大队】 在公社东北角磻溪河畔低丘平畈上,黄(泥头)乐(平)公路穿境。辖4个自然村。318户,1733人。耕地1888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菱田乡、塔前区山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大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山塘大队,后归菱田公社。1964年划归为大田大队,后属五七公社。1972年复立山塘大队。
  山塘 在后港岭北偏东5.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平畈上。132户,742人。〔东海徐氏宗谱〕宋徽宗时,徐氏从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山下塘边而名。〔太原王氏宗谱〕明壬午年(1402年),王氏从本地杨家坞迁入。
  楼上 在后港岭北偏东6.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18户,96人。古为徐氏建村,原名书楼村。清道光间,姜氏从本地姜家坞(在附近水库内,今废)迁此定居,因处小丘南坡上,北坡有楼下村(在今塔前公社),易名楼上。明代进士、《永乐大典》编纂副总裁徐旭为本村人。
  塅上 在后港岭北偏东6公里磻溪河弯道西岸。59户,312人。〔江夏黄氏宗谱〕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黄氏由崇仁南源迁此地势平坦处建村,取名塅上。
  新田 在后港岭东北5公里磻溪河西岸小丘东坡下。109户,583人。〔石氏宗谱〕宋绍兴间,石氏从下石(在今临港公社)迁此荪草丛生之地建村,取名荪田。今按谐音易名新田。
  【大田大队】 在公社东北黄(泥头)乐(平)公路两侧低丘平畈地带,南高北低。辖2个自然村。258户,1225人。耕地1365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山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大田、安心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大联大队。1961年改名菱田公社大田大队,后属五七、后港公社。
  大田 在后港岭北偏东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平畈上。170户,748人。元至元间,范氏在此建村,原名河田。后废。〔石氏宗谱〕明万历间,石氏从邻村大山坞迁入,因居大田畈上,易名大田。当代戏剧作家石凌鹤、今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书记石天行,皆为本村人。
  杨家坞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马鞍山西南麓。88户,477人。〔太原王氏宗谱〕南宋末,王氏从婺源武口迁此山坞建村,因避讳得名。
  【义方大队】 在公社西北低丘盆地,与波阳县接壤。辖7个自然村。314户,1624人。耕地1917亩。产稻谷。以境内义方村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义方乡。1956年为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义方大队。1961年属寺山公社义方、谷口大队。1968年称五七公社义方大队。1972年改属后港公社。
  卢坪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低丘盆地上。43户,224人。北宋末,卢氏从浮梁天宝塘卢家迁此草坪上建村。
  周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低丘南坡上。20户,98人。清中期,周氏从本地杨家井迁此建村。
  义方 在后港岭西北9.5公里低丘盆地上。121户,635人。明初,朱氏从本地官将迁此建村,因临宁家(早迁鄱阳),原名宁家边。清中期,何氏从何家(在今塔前公社)、胡氏从本地胡冲相继迁入。清末,依贤文中“赵燕山,有义方”之说,定名义方,期相处和睦。
  柴家 在后港岭西北8公里盆地东缘低丘坡下。22户,109人。南宋末,柴氏从柴良华家(今双田公社华家)迁此建村,取名柴家。太平天国革命时,柴氏衰落,段姓从司马市(在今塔前公社程家、段家一带)、徐氏从港沿陈家(在今港口公社)迁入,村名依旧。
  新屋下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盆地南缘山坡下。21户,134人。清中期,吴氏从本地老屋下(已废)迁此建村。
  曹家 在后港岭西北7公里山坞中。23户,139人。清初,曹氏从都昌曹家畈迁此建村。
  谷口 在后港岭西北7.5公里丘陵谷地中。64户,285人。明末,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山坞口建村,原名坞口,后改谷口。
  【官将大队】 在公社西北低丘盆地。辖10个自然村。397户,2203人。耕地2587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官桥乡,塔前区官将乡。1956年为寺山乡官将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官将大队。1961年分立寺山公社官将、王家大队。1968年并为五七公社官将大队。1972年底属后港公社。
  官将 在后港岭西北5公里盆地中。144户,838人。南宋初,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取名官将,盼后代能出文官武将。
  洪家坞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屏风岭东麓余脉坡下。17户,100人。明时,此地原为洪氏墓地,称洪家坞。1912年,梁氏从杨岸(今塔前公社杨安)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辽山坞 在后港岭西北8公里山坞中。22户,134人。明末,周氏从邻村王家迁此建村,此处有山坞?田,故名。
  王家 在后港岭西北7.5公里山坞内小丘南坡下。50户,251人。明末,王氏从本地西冲迁此建村。清初,王氏他迁,朱氏从邻村官将迁入,村名依旧。
  洪家园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屏风岭南麓余脉山坡上。25户,111人。清末,洪姓于此建一庄园得名。1911年,朱氏从邻村官将迁此定居,村因园得名。
  长江 在后港岭西北6.5公里山坞中。9户,52人。清末,石氏从本地菱田迁此建村,村前溪水常年不断,号称长江,村名因之。
  郑德基 在后港岭北偏西6公里低丘南坡上。52户,264人。清初,郑氏从附近老屋场(早废)移居此地,庆幸得到一方地基,谐音称郑德基。后衰。清代中期,黄姓自县城西后街迁入,村名依旧。
  坑尾桥 在后港岭西北6公里红壤小丘上。16户,90人。清末,朱氏从邻村官将迁此建村,地当水坑尾端,坑上筑一小桥,故名。
  坑尾桥顾家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低丘南坡下。32户,182人。清末,顾氏从婺源顾家迁此建村,地当坑尾桥边,故名。
  西牛坞 在后港岭西北6.5公里山坞口。30户,181人。清末,梁氏从杨岸(今塔前公社杨安)迁此建村,因是溪水之源,取名西源坞;又因处牛形山下而名西牛坞。
  【菱田大队】 在公社北部磻溪河右岸小丘平畈上,南(昌)张(王庙)公路、黄(泥头)乐(平)公路与皖赣铁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554户,2571人。耕地2469亩。产稻谷,烧砖瓦,加工粮油等。以驻地老菱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塔前区菱田乡。1956年为菱田乡菱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菱田大队,曾分立新菱田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老菱田 在后港岭北3公里皖赣铁路东面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平畈上。216户,937人。〔武威石氏宗谱〕宋绍兴辛亥年(1131年),石氏从后石(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原名石村。后因村民多种菱,遂改菱田。明万历间,发展成两村,旋改今名。
  新菱田 在后港岭北3.5公里皖赣铁路和黄(泥头)乐(平)公路间。200户,919人。明万历间,石氏从菱田迁此建村。
  新马家 在后港岭北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荒丘上。24户,131人。为了便于耕种,1973年,马氏从本地上马湾迁此建新村。
  大山坞 在后港岭北2.5公里五雷山东麓山坞内。22户,114人。〔武威石氏宗谱〕明洪武间,石氏从本地老菱田迁此大山坞内建村。
  上马湾 在后港岭北2.5公里皖赣铁路与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磻溪河畔。92户,470人。〔马氏宗谱〕明代中期,马氏从秧畈马家(今众埠公社秧畈)迁此建村,因居磻溪河湾上方,名上马湾。又北倚五雷山,一名五雷峰马家。〔徐氏宗谱〕明、清时,徐氏自本地庞公桥、石氏从邻村菱田相继迁入。
  【磻溪大队】 在公社东北磻溪河两岸丘陵平畈。辖4个自然村。200户,1114人。耕地996亩。产稻谷,烧砖瓦,加工粮油。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湖塘高级社。1958年属湖塘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1979年成立磻溪大队。
  磻溪 在后港岭北偏东4公里磻溪河东岸坐山西麓。133户,700人。〔泮阴王氏宗谱〕明中期,王氏从县城慈湖书院迁此小溪旁建村,原名旁溪,后改称磻溪。
  杨衣山 在后港岭北偏东5公里马鞍山东麓河谷平畈上。13户,69人。〔泮阴王氏宗谱〕清中期,王氏由本地磻溪迁此建村,村后小山原长满杨衣虫,故名。
  钱家 在后港岭北偏东4.5公里磻溪河西岸。25户,129人,明末,钱氏从县城大东关迁此建村。
  长山坞 在后港岭东北3.5公里长山坞水库大坝下。29户,216人。清中期,汪氏从本地湖塘迁此建村,此地山长坞深,故名。
  【西冲大队】 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辖7个自然村。253户,1661人。耕地1484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西冲高级社。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西冲大队。1961年立寺山公社庙前大队。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绾口大队。1972年底改属后港公社。1979年复立西冲大队。
   西冲 在后港岭西北4公里小丘平畈上。89户,582人。明初,王氏从本地杨家坞迁此建村,因处杨家坞西侧而名。
  上长坞 在后港岭西北5.5公里。51户,377人。元代,吴氏自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因处长坞上端,俗名上长坞。
  梅花园 在后港岭西北4.5公里低丘东坡下。24户,162人。清末,钱氏从本地官将迁此建村,林氏亦从本地林家迁入,因村西山坡遍长梅花树,故名。
  下长坞 在后港岭西北5公里。27户,165人。清末,吕氏从本地绾口迁此建村,处长坞里下方,因名。
  杨家墩 在后港岭北偏西4.5公里低丘西坡下。14户,40人。清末,王氏从本地西冲迁此平畈边缘土墩上建村,因避讳而名。
  庙前 在后港岭西北4.5公里低丘南坡上。44户,300人。清代中期,吴氏从续湖(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王氏亦从邻村西冲迁入,因居西冲古庙前,故名。
  正中山 在后港岭西北3.5公里小山西麓。4户,35人。清末,杨氏从万年杨家迁此建村,以居山丘正中得名。
  【湖塘大队】 在公社中东磻溪河东岸河谷平畈上。辖3个自然村。386户,2213人。耕地2153亩,山林900亩,水面养殖面积200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为菱田乡湖塘高级社。1958年成立湖塘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湖塘 在后港岭北偏东2.5公里磻溪河畔。271户,1553人。南宋初,汪氏从婺源大畈汪家迁此建村,村前有一紫湖塘,因名湖塘滨,简称湖塘。
  枧头 在后港岭北偏东3公里磻溪河畔。49户,269人。清末,汪氏从邻村湖塘迁此建村,当时,因用木头在磻溪河上搭成一座既能过人又能笕水的燕槽桥,人称枧头。
  柳树下 在后港岭东北2公里平畈中。66户,391人。明末,黄氏从兰坑(在今洺口公社)迁此建村,因村周围长满柳树而名。
  【徐家畈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西侧磻溪河畔平畈上。243户,1462人。耕地1123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义成乡、四区菱田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属高桥乡同心高级社。1958年成立徐家畈大队,先后隶港口、乐平镇、高桥公社。1970年并入五七公社农科所,后属后港公社。1981年复立徐家畈大队。
  徐家畈 在后港岭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磻溪河畔。101户,585人。原为徐氏建村得名。元中期,吴氏迁入,于此建一吴家亭。元末,洪氏从岇山(在今红岩垦殖场)、彭氏从下济(今蔬菜公社天济)相继迁入。
  冯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南坡下。51户,292人。清末,冯氏从婺源迁此建村。
  下林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磻溪河北岸。42户,256人。清初,林氏从福建蒲田迁此建村,原名林家。清代中期,林氏在磻溪河上游建村,旋改今名。
  华家 在后港岭北偏西2公里磻溪河北岸。22户,141人。清初,华氏自神溪华家(今镇桥公社华家)迁此建村。
  宏通庵 在后港岭北偏西1.5公里磻溪河南岸。18户,119人。明末,郑氏从安徽合肥郑家楼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幢大庵,且地当交通要道,因名宏通庵。
  港下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9户,69人。清末,洪氏从邻村徐家畈迁此建村,南濒磻溪河,故名。
  【绾口大队】 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辖5个自然村。201户,1273人。耕地1292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绾口大队。1961年属寺山公社寺山大队。1968年并为五七公社五七大队。1972年底改为后港公社绾口大队。
  绾口 在后港岭西北4公里低丘南坡下。78户,438人。清初,吕氏从岩前(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地当两小溪汇合处,因名绾口。
  董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5.5公里小丘东南坡上。31户,190人。元末,董氏从婺源大游山迁此建村。清末,程氏从本地何家畈迁入。
  何家畈 在后港岭西偏北5公里小丘南坡下。20户,153人。清初,何氏从婺源何树坳迁此平畈上建村。清末,何姓衰,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入。
  白广 在后港岭西偏北4.5公里低丘平畈上。29户,189人。清中期,李氏从县城李家祠迁此建村,盼村内多出穿白长褂的文人,初名白庄。后随人口增多易为白广。
  寺山 在后港岭西偏北4.5公里低丘西北坡下。43户,303人。明代中期,李氏从四川蓬溪迁此建村,村后山上建有寺庙,故名。
  【程家边大队】 在公社中东共库总干渠两侧平畈上,东、北缘为低丘。辖6个自然村。250户,1433人。耕地1556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境内程家边村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为菱田乡程家边高级社。1958年成立程家边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唐家畈大队。1973年复立程家边大队。
  下屋头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共库总干渠西北侧。54户,295人。明中期,鲁氏从浙江绍兴迁此建村,分上、下两村定居,上村为上屋头,在村北半公里,已废。此地俗名下屋头。清末,鲁姓外迁,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李氏从接渡李家迁入,袭用原名。
  杨家井 在后港岭东北4.5公里低丘东南下。45户,272人。明初,王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掘井,因避讳得名。
  西塘畈 在后港岭东北4公里平畈上。7户,42人。清光绪间,钱氏从本地钱家迁此建村,因村西有口大塘而名。
  程家边 在后港岭东北3.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侧。76户,455人。明末,程姓由婺源芜村迁此建村,因处上屋头(已废)村边,故名。清初,程姓衰,王氏从杨家(在今涌山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珠满堂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共库总干渠西北平畈上。26户,142人。唐末,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取名朱满堂,盼村庄繁荣昌盛。清初,朱姓衰,王氏由本地西冲迁入,按谐音更为珠满堂。
  李太保 在后港岭东偏北2.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侧低丘坡下。42户,227人。明末,李氏从县城西门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位太子少保而名。
  【新高桥大队】 在公社中部磻溪河北岸平畈上。辖5个自然村。272户,1734人。耕地1346亩。产稻谷。以境内新高桥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三区官桥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高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桥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后港公社。1982年改为现名。
  高桥 在后港岭西偏北2.5公里磻溪河畔。123户,779人。〔高桥叶氏宗谱〕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叶氏从德兴天门山迁此建村,因在村东河上架一高桥而名。
  高桥新山村 在后港岭北偏西3.5公里低丘鞍部。9户,46人。1962年高桥大队组织徐家畈、甘榨油部分村民迁此建新山村。
  甘榨油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东坡下。58户,389人。清中期,甘氏从阁坞(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村中有一终年不枯小池,俗称油缸。又因塘北小山似油杖,村名取甘榨油。
  岭背 在后港岭北偏西3公里低丘南坡上。15户,107人。清末,何氏从上河(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与甘榨油一岭之隔,俗称岭背。
  黄荆湾 在后港岭西北2.5公里磻溪河畔。67户,413人。明末,黄氏从安徽歙县东波迁此建村,地当黄荆丛生的河湾,故名。清中期,黄姓衰,李氏从县城李家祠迁入,村名依旧。
  【湖腰畈大队】 在公社中东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辖11个自然村。391户,2233人。耕地2537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民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湖腰畈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文革前部分村曾属乐平镇路口大队。
  湖腰畈 在后港岭北偏东2公里平畈中。110户,606人。南宋初,黄姓从婺源黄墩莲花井迁此建村,处平畈中的湖塘腰边得名。明初,方姓从县城方家祠巷迁入。
  上林家 在后港岭北2.5公里平畈上,西邻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12户,60人。清中期,林氏从福建莲花塘迁此建村,因磻溪河下游已建林家,故称上林家。
  大园里 在后港岭东北3公里平畈上。50户,315人。明初,蒋氏从本地程家迁此大菜园内建村,故名。明末,程姓从安徽歙县黄墩、王姓从县城万寿宫迁入,村名未变。
  枫树林 在后港岭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中。54户,318人。明初,黎氏从浙江、汪氏从本地湖塘迁此枫树林旁建村。
  杨家岭 在后港岭东北2公里小丘西坡上。30户,174人。明末,王氏从虎尾滩(在今礼林公社)迁此建村,因避讳得名。
  金家塘 在后港岭东北2.5公里平畈上。18户,83人。明初,金姓从婺源迁此大塘边建村。明末,金姓衰,黄氏从本地柳树下迁入。
  周家林: 在后港岭东北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28户,170人。明初,周氏从婺源迁此树林旁建村。清初,周姓外迁,黎氏从县城大东关迁入,村名依旧。
  汪家垄 在后港岭东半公里平畈低洼处。22户,134人。明中期,汪氏从县城迁此建村,名汪家垄。明末,汪姓外迁。〔东鲁邹氏宗谱〕清康熙间,邹氏从抚州崇仁梓溪迁入,袭用原名。
  路口 在后港岭东1公里平畈上。27户,139人。明初,县城汪氏在此建一庄屋,黄氏从船舱里(在今双田公社)来此种租田定居,因居大路口而名。明末清初,黄姓衰,汪氏从邻村汪家垄、吴氏从本地吴家迁入,袭用原名。
  徐家岭 在后港岭东1.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红壤低丘坡上。29户,169人。明中期,徐氏自婺源迁此建村,取名徐家岭。清初,徐姓衰,程氏从安徽歙县黄墩迁入,袭用原名。
  汪家 在后港岭东1.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南侧平畈上。11户,65人。清初,汪氏从本地洪塘迁此建村。
  【江罗大队】 在公社西南低丘平畈上。辖10个自然村。261户,1663人。耕地2224亩。产稻谷,设公社煤矿。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乡,港口区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江罗高级社。1958年成立江罗大队,先后属港口、寺山、五七、后港公社。
  江罗 在后港岭西偏北6.5公里低丘坡下。46户,306人。一曰:元末明初,鄱阳卢田李家姑嫂俩为生活所迫,用箩扛着一些生活必需品携儿来此建村,俗名扛箩,后按谐音改江罗;二曰:清时,李氏从邻村门楼里迁此建村,因地形似园箩而名。
  园桥 在后港岭西偏北7.5公里低丘东南坡下。27户,197人。清末,吴氏从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建村,邓亦从本地庄屋里迁入,因村东小溪上建有园洞拱桥而名。
  官铺前 在后港岭西偏北6.5公里低丘南坡下。41户,336人。清中期,董氏从邻村董家迁此建村,以开饭铺维生,来往官员也在此歇息,故称官铺前。
  庄屋里 在后港岭西偏北6公里低丘北坡下。22户,143人。清中期,李氏从邻村江罗、汪氏从埂上(今港口公社里汪)相继来此种租田,住庄屋,俗称庄屋里。
  门楼里 在后港岭西偏北7公里低丘南坡下。7户,49人。清末,彭氏从天济(在今蔬菜公社)迁此种租田,定居有门楼的庄屋里,故名。
  长塘周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7.5公里低丘平畈上。49户,154人。清中期,周氏从县城周家巷迁此建村,因村前有长形池塘,故名。
  程家山 在后港岭西7公里低丘坡下水库旁。18户,129人。清中期,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建村。
  下头畈 在后港岭西8公里低丘南坡上。11户,61人。1909年,周氏从邻村长塘周家迁此建村,村居平畈下方,故名。
  上麻山 在后港岭西6.5公里低丘东南坡上。30户,221人。清末,程氏从本地大园里迁此建村,居麻山上方,故名。
  麻山 在后港岭西偏南6.5公里低丘东坡上。10户,67人。清末,潘氏随母逃难至此建村,以垦山种麻为生,故名。
  【唐家畈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平畈上,地势较平坦。辖6个自然村。222户,1356人。耕地1405亩。产稻谷,烧砖瓦。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龙安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唐家畈大队,先后属港口、菱田、五七、后港公社。
  唐家畈 在后港岭东偏北3公里平畈中央。113户,679人。明初,唐氏从路边唐家(今双田公社唐家)迁此建村。
  叶家坞 在后港岭东偏北3.5公里小山坞口。29户,161人。明初,叶氏从浙江绍兴迁此建村。明末,叶姓衰,唐姓从邻村唐家畈迁入,袭用原名。
  石亭下 在后港岭东3公里红壤低丘北坡下。1户,8人。明末,唐氏从唐家畈在此石亭内定居。
  杨木匠 在后港岭东偏南2公里低丘平畈上。34户,231人。明末,王氏木匠从后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为避讳取名。
  杨家塘 在后港岭东偏南2公里低丘南坡下。28户,174人。明初,王氏从虎山下(在今梅岩垦殖场)迁此大塘边建村,因避讳取名。
  卢家 在后港岭东南2公里竹林内。17户,103人。清初,卢氏从鸦鹊卢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清末,卢氏外迁,汪氏从里汪(在今港口公社)迁入,袭用原名。
  【庙顶大队】 在公社东南低丘谷地。辖5个自然村。184户,1209人。耕地1249亩,山林800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境内庙顶山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和安乡、四区民兴乡、塔前区湖塘乡。1956年属菱田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黎星大队。1961年属菱田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唐家畈大队。1972年底改属后港公社。1979年分立张家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张家 在后港岭东偏北4.5公里低丘坡下。63户,407人。明嘉靖间,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枫树林边建村,原名枫树张家,后简称张家。
  梅冲 在后港岭东偏北5公里小山坞内。25户,175人。张氏从邻村张家迁此建村,因此地偏僻潮湿,霉气重,取名霉冲,期将霉气冲除。后雅称梅冲。
  黎家仓 在后港岭东4公里低丘西南坡上。42户,278人。〔周氏宗谱〕明万历间,周氏从县城周家巷迁此建村,为了便于灌溉,将村东南1公里处一小塘扩大,村名洪塘。因塘西北建成内洪塘村,旋改外洪塘。后黎氏于此建一粮仓,遂改今名。
  庙顶下 在后港岭东4.5公里低丘坡下。19户,110人。清同治间,王氏从中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因村背山顶有一幢寺庙,故名。
  洪塘 在后港岭东偏南3.5公里平畈上。35户,239人。清末,汪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大池塘边建村,为与洪塘村(今黎家仓)区别,原名内洪塘,后外洪塘改名黎家仓,即简称洪塘。
  【叶兴大队】 在公社中南河谷平畈上。辖7个自然村。402户,2233人。耕地1899亩。产稻谷,烧砖瓦。以姓氏和愿望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港口区共和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叶兴高级社。1958年属港口公社陶兴大队。1961年立叶兴大队,先后属高桥、五七、后港公社。
  叶家桥 在后港岭西1.5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85户,487人。元末,叶氏从县城西郊转湾头迁此建村,始名叶家庄。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在村东小溪上建一桥,改名叶家桥。
  绸被庄 在后港岭西2公里磻溪河南岸。44户,228人。清初,高氏从本地高家迁此建村。其时,有人挟一捆绸被经此,稍息后忘带绸被便走,后在原地又找到了。这种路不拾遗之高风得来绸被庄一美名。
  罗汉墩 在后港岭西1.5公里平畈中土墩上。108户,594人。〔钱氏宗谱〕清康熙间,钱氏从县城薜家塘迁此建村,因墩形如罗汉立于平畈,故名。
  毛家桥 在后港岭西偏南2.5公里磻溪河畔。45户,275人。明末,毛氏来此建村并在溪上建桥,因名毛家桥。清中期,毛姓衰落,汪氏从本地湖塘迁入,袭用原名。
  陈家桥 在后港岭西南1公里平畈中。51户,293人。明中期,陈氏从外地迁此建村,并于村西建小桥,因名陈家桥。清末,吴氏从续湖(在今接渡公社)迁入。
  观山 在后港岭西南半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低丘树林中。63户,316人。清初,李氏从县城李家巷迁此建村,此地原为墓地,俗称棺山,后雅为观山。
  朱家墩 在后港岭西南1.5公里乐平县火车站西侧平畈土墩上,小溪从村北流过。6户,40人。清末,朱氏从高家渡(在今港口公社)迁此建村。
  【程家大队】 在公社西南磻溪河西侧低丘谷地。辖4个自然村。260户,1603人。耕地1115亩。产稻谷,烧陶器。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乡,港口区双山、寺山乡。1956年为寺山乡寨前高级社。1958年属寺山大队,后立程家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公社。1968年并入五七公社,后属后港公社。
  寨全程家 在后港岭西偏南4公里低丘东坡下。56户,425人。〔程氏宗谱〕宋大观元年(1107年),程氏从安徽歙县黄墩迁此建村,因居西山下,原名西山程家。南宋初,其子孙为彰念先人建寨守乡之功,旋改今名。
  西山 在后港岭西3.5公里磻溪河西岸。109户,595人。元初,徐氏从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西山下建村。
  楼下 在后港岭西4.5公里小山坞内。15户,88人。清末,潘氏从本地麻山、汪氏从本地庄屋里迁此建村,村后石山形似楼梯,村当其下,故名。
  黄泥埠陶家 在后港岭西南4公里磻溪河西岸低丘坡下。80户,495人。清末,陶氏从本地后陶家迁此附近小溪旁黄土地上建村,故称黄泥埠陶家。1972年,因鸣矿铁路建桥,村移今地。
  【陶兴大队】 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上。辖4个自然村。282户,1620人。耕地1251亩。产稻谷。以驻地和愿望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共和乡,塔前区高桥乡。1956年为高桥乡陶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陶兴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五七、后港公社。
  后陶家 在后港岭西南2公里平畈中。98户,590人,〔浔阳陶氏宗谱〕明万历间,陶氏从县城西门外陶家迁此蜂塘畈建村,原名蜂糖畈陶家。因居邻村陶家之后,又名后陶家。
  竹窠 在后港岭西偏南2公里平畈中央。51户,294人。清初,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建村,此地小竹丛生,俗名竹窠。
  方马杨 在后港岭西南2.5公里磻溪河东岸。56户,321人。清乾隆间,方氏从本地陈家桥迁此建村,马氏亦从本地上马湾迁入,且有很多杨树,故称方马杨。嘉庆间,方马两姓衰落,汪氏由本地湖塘迁入,袭用原名。
  前陶家 在后港岭南偏西2.5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平畈上。77户,415人。〔浔阳陶氏宗谱〕明初,陶氏从县城西外陶家迁此建村,原名陶家。随后,后陶家建成,旋端内河西岸皖赣铁路旁。辖1个自然村。258户,1047人。耕地840亩,水面养殖70亩。产稻谷、棉花及鱼。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共和乡,港口区庞公乡。1956年为城郊乡庞公高级社。1958年成立庞公大队,先后属乐平镇、五七、后港公社。
  庞公桥 在后港岭南偏西2.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内河西岸。〔同治版乐平县志〕晋时,乐平伯庞秀之在此建一石桥,名庞公桥。明末,徐氏从本地徐家岭迁此建村,村因桥得名。
  【屏风岭林场】 在公社西北角丘陵地带,西界波阳县。辖2个自然村。107户,589人。耕地751亩,山林1200亩。以营林为主,兼植水稻。以当地山名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义方乡。1956年属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属义方大队,先后属港口、高桥、寺山、五七、后港公社。1980年成立屏风岭林场。
  胡冲 在后港岭西北10.5公里小丘东坡下。50户,282人。宋初,胡氏从婺源栲树太子桥迁此建村,地当坞口开阔处,故名。
  舒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屏风岭山南麓。57户,307人。明时,舒氏从安徽黟县九洲舒家迁此建村。
  【横源林场】 在公社西缘低丘陵地区,西界波阳县。辖5个自然村。74户,482人。耕地732亩,林地350亩。营林为主,兼种水稻。以驻地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先后属三区鸣山、双山、义方乡。1956年属寺山乡义方高级社。1958年属义方大队,后立邹家农场,先后属港口、高桥、寺山、五七、后港公社。1976年立横源林场。上有一庙,为乐平波阳两县境水流发源处,故称横源庙。1961年,邹氏从邻村邹家迁此建村,村从庙名。
  康家 在后港岭西北9公里低丘东坡上。15户,105人。明末,康氏从河南开封城迁此建村。
  南山下 在后港岭西北8.5公里。14户,73人。清初,卢氏从邻村卢坪迁此建村,居南山北麓,故名。
  邹家: 在后港岭西偏北9公里低丘谷地。34户,244人。明末,邹氏从河头邹家(今乐平镇邹家)迁此建村,地近横源庙,俗称横源庙邹家,简称邹家。
  何家塅 在后港岭东南3公里低丘平畈上。2户,9人。属县农科所辖。〔柳桥何氏宗谱〕宋绍兴间,何氏从黄柏桥(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此地较平坦,故名。
  长坞里 片村名。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包括上长坞、下长坞两村。78户,747人。清时,吴氏从桃林(在今塔前公社)迁此坞上方建村。清末,吕氏从本地绾口迁此坞下方建村,因坞长达1华里,故称长坞里。
  陶家 片村名。在公社中南磻溪河东岸平畈上。包括前陶家、后陶家两村。175户,1005人。〔浔阳陶氏宗谱〕前陶家于明初建村,后陶家于明万历间建村。均为陶氏从县城西门外陶家迁建。因两村毗邻,统称陶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