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18
颗粒名称: 高家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7
页码: 65-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高家人民公社的地名,其中包括了下家坞、鲁家、源头坞、鲁家垄、溁前、下杨、山田、朱家、董家湾、老虎背、蔡家等。
关键词: 高家人民公社 地名 乐平县

内容

高家人民公社 详见《高家人民公社概况》。
  【高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低丘谷地,乐(平)上(饶)公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205户,1032人。耕地1556亩。产稻谷。以当地片村命名。建国前夕为洪岩乡高家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洪岩乡、七区团结乡、临港区高家乡。1956年称高家乡高家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高家大队,后属官庄公社。1968年改名永红公社永红大队。1972年更为今名。
  下埔 在县城东28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低丘平畈上。114户,589人。〔渤海高氏宗谱〕明嘉靖间,高氏从县城大东关迁此建村,始称高家。后发成两村,旋改下埔。村内及附近设有供销社、粮管所、税务所、营业所、邮电所、医院、学校、农机厂等。
  上埔 在高家东面乐(平)上(饶)公路北侧低丘平畈上。43户,214人。〔渤海高氏宗谱〕明嘉靖间,高家建成后,部分村民迁居此地,因居高家上方,取名上埔。
  下家坞 在高家西1公里低丘宽谷乐(平)上(饶)公路旁。15户,90人。明末,夏氏来此建村,原名夏家坞。后废。其地名人们讹传为下家坞。1958年,段姓从段家坞(在幸福水库内,今废)迁此重建,沿用原名。
  方家坞 在高家南5公里虎头山北麓坞内。33户,139人。明初,方氏从本地蔓粹(今万西)迁此建村。
  鸡脚坞 在高家南2公里幸福水库东南侧山坞内。因此坞分支多,形似鸡脚爪,故名。1964年,为了便利耕种,大队于此建农点。
  【鲁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北侧,四面丘峦起伏,中为低丘平畈。辖7个自然村。317户,1750人。耕地3315亩。产稻谷,办有油坊。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和平乡、临港区鲁家乡。1956年为高家乡新华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61年成立官庄公社鲁家大队。1968年名永红公社向阳大队。1972年改为高家公社鲁家大队。
  鲁家 在高家北2公里小丘平畈上。103户,581人。有枣树林。始为鲁姓建村,因名鲁家。〔盛氏宗谱〕明初,盛氏从古田下堡(在今临港公社)迁入,过继鲁氏,村名依旧。
  张家 在高家北5公里山坞内。6户,33人。清初,张氏从下港张家(今浯口公社下港)迁此建村,始称张家。1950年并入本地上杨。为了便于耕种,1956年上杨王姓迁此定居,亦称原名。
  源头坞 在高家北3公里低丘坞口。14户,85人。明中期,程氏从河冲(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地处山坞,为附近溪水之源,故名。
  上杨 在高家北2.5公里平畈北缘小丘南坡下。58户,276人。清中期,王氏从本地杨家边迁此柏树林边建村,因避讳,原名柏树杨家。又因居附近范村杨家上方,简称上杨。
  鲁家垄 在高家北偏西3.5公里大口坞水库东南侧。43户,229人。宋末,鲁氏从本地鲁家迁此建村,此地原为鲁家垄田,故名。1959年,童姓从本地童家(今废)迁入。
  溁前 在高家东北3公里小丘坡下平畈东缘。81户,478人。〔许氏宗谱〕唐文德戊申年(公元888年),许柔从鄱阳荐福山迁此建村,始称杨钱。乾宁戊午年(公元898年)许氏葬此,其子在墓前造楼五间,朝夕守墓,故改称茔前。清乾隆时,按谐音易名溁前。
  下杨 在高家北偏西2.5公里丘陵平畈上。12户,68人。始为范氏建村,原名范源村。后废。〔王氏宗谱〕清中期,王氏从本地杨家边迁此重建,称为范村杨家。又因居附近柏树杨家下方,简称下杨。
  【山田大队】 在公社西北大口坞水库西南丘陵地区。辖5个自然村。131户,616人。耕地1340亩。产稻谷。以境内山田村命名。建国前夕为梅溪乡童家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团结乡,临港区高家、鲁家乡。1956年称高家乡乐华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61年属幸福垦殖场幸福分场。1964年改立刘家大队。1968年分属永红公社梅岩、向阳大队。1972年成立高家公社山田大队。
  雷达畈 在高家西北3.5公里大口坞水库南端小丘坡上。14户,76人。1969年童氏从附近童家村(今废)迁此建村,此地常干旱,原为望天丘,俗称雷达畈,以示农民盼雷雨心切,村名因之。
  程家 在高家西北4.5公里山坞内。5户,25人。清末,程氏自本地源头坞迁此建村,取名程家。随后朱姓亦自邻村朱家迁入。
  山田 在高家西北4公里大口坞水库西南山坞内。32户,177人。明初,童氏从德兴长田童家迁此建村,因四面环山,中间是田,故名。
  朱家 在高家西北5公里磨锥峰东麓山坞内。38户,193人。清中期,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刘家 在高家西北2.5公里大口坞水库南部边缘。42户,205人。明中期,刘氏从弋阳新陂刘家迁此建村。
  【董家湾大队】 在公社东北角,东北多丘,西南为河谷平畈,古(田)官(庄)公路与官庄水穿境。辖4个自然村。112户,571人。耕地91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洪岩乡董家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洪岩乡、七区鸟树乡、临港区董家乡。1956年称官庄乡鸟树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官庄大队。1961年成立官庄公社董家湾大队。1968年并入永红公社鸟树大队。1972年复立董家湾大队。
  董家湾 在高家东北6.5公里平畈边缘。45户,217人。〔豢龙董氏宗谱〕明洪武间,董氏自周家坞(在今红岩垦殖场)迁此建村,因居官庄水弯道处而名。
  老虎背 在高家东北8公里官庄水右侧小丘坡上。27户,146人。1961年董姓自本地董家湾来此建村,此山坡形似老虎背,故名。1967年浙江淳安部分移民迁此定居。
  蔡家 在高家东北7公里官庄水左侧平畈边缘。12户,57人。元初,蔡氏自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历居29代。
  毛湾 在高家东北6公里。28户,151人。明初,四川籍黎东县任乐平知县,死后葬于此。其长子为守墓来此建村。据传:因此地呈簰形,用锚才能定住,且地当官庄水弯道处,故取名锚湾,后按谐音演变成毛湾。
  【鸟树大队】 在公社东部,北为山丘,南为平畈,有古(田)官(庄)公路和官庄水穿境。辖6个自然村。289户,1311人。耕地261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洪岩乡鸟树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临港区鸟树乡。1956年称官庄乡鸟树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官庄大队。1961年成立官庄公社鸟树大队。1968年并入永红公社。1972年改属高家公社。
  鸟树 在高家东北5公里平畈北缘小丘南坡下。207户,947人。北宋初期,吴氏由婺源喇叭墩迁此建村。相传,古时人们认为村后一山为木神,村人便在此山顶一大树梢筑一鸟巢,寓意鸟神压倒木神,因称鸟树。
  朱家源 在高家东北7公里狭谷内。15户,54人。明中期,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杨梅坞 在高家东北8公里山坞内。15户,48人。清末,朱氏自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四周山上盛产杨梅而名。
  竹山林 在高家东北6公里狭谷中。11户,55人。此地原盛产水竹,俗称竹山林。为了便于耕种,1965年鸟树吴姓来此建村,村名依旧。
  张屋岭 在高家东北6.5公里官庄水和古(田)官(庄)公路右侧。17户,73人。建国前夕,为守护庄稼,鸟树人于此山坡下建一庄屋,俗称庄屋岭。建国初,村内张姓于此定居,改名张屋岭。
  鲁家厂 在高家东北6公里平畈上。24户,134人。〔扶风鲁氏宗谱〕南宋绍定间,鲁氏从余干城鲁家店迁此建村,原名鲁家店。1964年,大队在此办业余剧团,易为鲁家厂。
  【上老大队】 在公社东部,北多山丘,南为平畈。辖3个自然村。158户,845人。耕地1281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红岩乡上老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鸟树乡、临港区鸟树乡。1956年称官庄乡鸟树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官庄大队。1961年成立官庄公社上老大队。1964年并入鸟树大队。1968年归永红公社。1972年改为今名。
  上老 在高家东5公里官庄水和古(田)官(庄)公路右侧平畈西缘。110户,618人。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因地势高,建村又较邻村早,故名。历居38代。
  柱石桥 在高家东偏北2.5公里平畈北缘山坡下。13户,55人。清末,朱氏从接渡朱家(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村旁小溪上建有石桥,故名。
  罗家庄 在高家东3.5公里平畈地势较高处。35户,172人。清中期,胡氏从大坑(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村后地形似螺蛳,雅称罗家庄。
  【梅岩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北多山丘,中为狭长平畈,乐(平)上(饶)公路穿境。辖2个自然村。97户,470人。耕地594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梅溪乡梅岩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团结乡,临港区梅岩乡、高家乡。1956年称高家乡梅岩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龙口大队。1961年成立幸福垦殖场梅岩大队。1964年属梅岩分场。1968年称永红公社梅岩大队。1972年改属高家公社。1977年又改公社农科所。1978年改称今名。
  梅岩 在高家西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87户,410人。〔程氏宗谱〕北宋元佑间,程氏从德兴安湖城东迁此建村,因村前石山上生有梅树,山脚有岩洞,称梅岩,村名因之。此处以“梅岩雪霁”列入乐平古十景。〔彭城金氏宗谱〕清初,金氏从浮梁里村迁入。
  梅岩亭 在高家西7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丘陵谷地。10户,60人。建国前夕,梅岩村人于此建一凉亭,名梅岩亭。1962年,梅岩程姓和城镇下放知青来此建村,仍用原名。
  【仓田大队】 在公社中部,北为丘陵平畈,南多山丘,乐(平)上(饶)公路从中贯穿。辖8个自然村。15户,936人。耕地1888亩。产稻谷。以境内仓下、文田两村简称命名。建国前夕为红岩乡高家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高家乡、临港区高家乡。1956年称高家乡高家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64年属官庄公社。1968年属永红公社永红大队。1972年属高家公社高家大队。1979年成立仓下大队。1982年更为今名。
  甲米畈 在高家东2公里平畈南缘乐(平)上(饶)公路南侧。7户,34人。建国前夕,本地仓下、文田两村于此合办一油坊,因与两村均隔一小溪,俗名夹溪畈,后语音演变为甲米畈。1958年,大队于此办棉花专业队,本地段家坞村民迁此定居,村名甲米畈。
  仓下 在高家东1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平畈上。89户,514人。明代,高氏从县城高家井迁此建村,当时,人们认为此地是船形,村处船舱中,俗名仓下。
  文田 在高家东2.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低丘西坡下。62户,388人。北宋初,吴氏从婺源官坑迁此建村,此处丘谷相间,田畈似“文”字,故名。
  【官庄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平畈上,南面多山峦,乐(平)上(饶)公路从中贯穿,官庄水自北至南注入乐安河。辖6个自然村。533户,2660人。耕地3572亩。产稻谷。以片村(官庄)命名。建国前夕属红岩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红岩乡、七区官庄乡、临港区官庄乡。1956年称官庄乡官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官庄大队,先后属官庄、永红、高家公社。
  横路 在高家东5公里官庄水西岸乐(平)上(饶)公路北侧。389户,2000人。有银杏散生,最大的一株高18米,居全县之冠。唐末,何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北宋中期,吴氏从本地文田迁入,村中用石板铺成路,何、吴两姓住所界线分明,当时此地称官庄,故取名官庄横路,简称横路。
  乌石山 在高家东6.5公里平畈东缘小丘西坡上。12户,50人。为了便于耕作,1964年吴氏从本地横路迁此建村,村后为乌石山,村从山名。
  山头仂 在高家东4.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6户,32人。南宋末,吴氏从本地上老迁此小丘坡上建村,俗称山头仂。
  铁炉前 在高家东4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平畈上。34户,197人。据传:明中期,梅岩村一程氏路经此地,见一老翁在此用铁炉炼丹,眨眼不见老翁,于是便迁此建村,取名铁炉前。
  新田 在高家东6.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低丘北坡下。72户,284人。此地原盛长枫树,名枫林湾。〔许氏宗谱〕南唐末,许氏从本地溁前迁此建村,垦荒造田,故更称新田。
  金家亭 在高家东南7公里官庄河畔狭谷中,官(庄)洺(口)公路从中穿过。20户,97人。始为金姓建村,原名金家。清初,吴氏从本地横路迁入,并建一茶亭,旋改金家亭。
  【杨家边大队】 在公社中部,南北多山丘,中间为平畈,乐(平)上(饶)公路从北端穿过。辖3个自然村。177户,1087人。耕地1478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杨家边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团结乡、临港区梅岩乡。1956年为高家乡梅岩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61年归幸福垦殖场梅岩大队。1964年属官庄公社杨边大队。1968年并入永红公社梅岩大队。1972年分立高家公社杨家边大队。
  杨家边 在高家西偏南3公里平畈南缘。98户,638人。唐代中期,浮梁知府王德宽还乡途中于桐林街病故,为葬父,其子从婺源凤田武口来此山边建村,因避讳,取名杨家边。
  桐林街 在高家西3公里小丘鞍部,乐(平)上(饶)公路从村中穿过。43户,257人。唐初,程氏从婺源篁墩迁此建村。古为驿站。因村处油桐林边,且村中建成白石小街,故称桐林街。历居56代。
  新岭杨 在高家西南2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平畈上。36户,192人。北宋中期,王氏从本地杨家边迁岭南山坞内建村,名岭杨坞。1969年,幸福水库续建受淹,居民迁此建新村,易名新岭杨。
  【庄泉大队】 在公社西南丘陵宽谷地带,北低南高。辖5个自然村。305户,1702人。耕地2471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梅溪乡庄泉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庄泉乡,后曾划归临港、浯口区。1956年称龙口乡庄泉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庄泉大队。1961年划入龙口公社。1966年属凤凰山垦殖场庄泉分场。1968年为永红公社庄泉大队。1972年改属高家公社。
  庄泉在高家西南6.5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旁。225户,1280人。明初,汪氏从婺源大畈汪家迁此建村,村中挖一泉水塘,故名。历居24代。
  新屋仂 在高家西南5公里小溪右岸平畈之中。7户,13人。为了便利耕种,1962年大队于此建新村,俗名新屋仂。
  王家 在高家西南5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东侧平畈北缘。23户,118人。明初,黄氏来此建村,原名黄家。明代中期,徐氏从众埠迁入,因语音演变成王家。
  大塘下 在高家西南5.5公里喇叭水库坝下西侧。16户,93人。明末,王氏从县城北门王家祠迁此建村,因村边掘一大塘而名。
  杨林口 在高家西南6公里小溪南岸平畈上。34户,198人。明初,程氏从后山坞(今浯口公社后庄)迁此建村,村南山坞口盛长杨树,故名。
  蜈蚣出土 在高家西南8公里阳台山北麓山坞底。此地形似蜈蚣出土,故名。1963年大队于此建农点。
  【樟木里大队】 在公社西南丘陵宽谷地带,南北山峦起伏,中间平坦,梅(岩)鸬(鹚埠)公路从中贯穿。辖5个自然村。253户,1307人。耕地2173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庄泉乡、临港区龙口乡、浯口区庄泉乡。1956年属龙口乡庄泉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龙口大队。1961年成立龙口公社樟木里大队。1968年属永红公社龙口大队。1972年改称今名。
  樟木里 在高家西南7.5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北侧平畈上。119户,623人。南唐时,程氏从婺源樟木迁阁坞(在今崌山垦殖场)定居。明初,又从阁坞迁此建村,以祖籍命名樟木里。历居26代。
  北山夏家 在高家西偏南8公里平畈北缘。53户,277人。明代中期,夏氏从婺源东村迁此北山南麓建村,故名。
  月山 在高家西偏南7公里平畈北缘。43户,227人。唐末,徐氏从南丰县桃源村来此月形山湾垦荒建村,原名徐家湾。建国初并入樟木里。1964年,浙江淳安移民迁此定居,易名月山。
  北山张家 在高家西偏南7.5公里小溪北岸平畈上。30户,164人。北宋末期,张氏从婺源甲路迁此建村,地当北山附近,故名。建国初,并入庄泉。1957年梅岩垦殖场于此设农业队。后撤。1967年浙江淳安移民迁入,袭用原名。
  木里新村 在高家西南9公里牛形水库坝下山坞内。8户,16人。为了便利耕作,1961年樟木里大队于此建新山村,故名。
  【龙口大队】 在公社西南,南北缘有山丘,中间平坦,梅(岩)鸬(鹚埠)公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284户,1518人。耕地2524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为梅溪乡第四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临港区、浯口区龙口乡。1956年称龙口乡龙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龙口大队,先后属龙口、永红、高家公社。
  龙口 在高家西南9.5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西北侧平畈上。210户,1121人。南宋时,方氏从本地蔓粹(今万西)迁此建村,因处来龙山口,故名。
  桥亭 在高家西偏南10.5公里平畈上。19户,100人。清同治间,龙口村人在此建一凉亭,称亭仂下。1958年,在此建凤凰山分场,后撤。1963年,蔬菜农场移民在此建新村,并于亭旁小溪上建桥一座,取名桥亭。
  王村 在高家西偏南11.5公里小溪右岸山坡下。18户,86人。元初,王氏从杨家山(在今浯口公社)迁此建村,始称王村。明初,王氏衰落,程姓自程家墩(在今浯口公社)迁入,亦称原名。
  黎家 在高家西偏南12公里小溪左岸平畈上。14户,85人。南宋时,黎氏从黎家埠(在今接渡公社)迁此建村。
  丰家 在高家西偏南11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西侧平畈上。23户,126人。明中期,丰氏带外甥程姓从上河(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
  【万西大队】 在公社西南丘陵平畈,南部丘峦重迭,梅(岩)鸬(鹚埠)公路穿境。辖1个自然村。136户,674人。耕地1448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临港区、浯口区龙口乡。1956年属龙口乡龙口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龙口大队。1964年成立龙口公社万西大队。1968年属永红公社龙口大队。1972年改属高家公社。1979年改称今名。
  万西 在高家西南9公里梅(岩)鸬(鹚埠)公路南侧。〔方氏宗谱〕北宋末,方氏从弋阳荷湖迁此建村,古时,此地蔓粹草丛生,始称蔓粹村。1962年按谐音改为万西。
  【红岩垦殖场下家坞分场】 在公社中部乐(平)上(饶)公路旁。除分场外,另辖1个自然村。40户,132人。耕地43亩。鱼塘24口,年养鱼苗50万尾。以渔业为主,兼营农业。因地处下家坞村旁而名。原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59年成立幸福垦殖场下家坞分场。1965年划归幸福分场。1968年属永红公社永红大队。1972年改称今名。
  南京店 在高家南半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南侧,幸福水库大坝北坡下。27户,107人。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赴南京赶考,曾在此避雨留宿。秀才考中后,在此设一旅店,便利过往行人,故称南京店。1959年,童氏从附近童家村(今废)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高家公社农科所】 在公社中部丘陵谷地。辖4个自然村。104户,553人。耕地706亩。产稻谷,且是公社从事农业科研,推广良种基地。原属官庄公社梅岩分场辖区。1968年底成立永红公社农科所。1972年洪冲、徐家从杨家边大队划入后改称今名。
  东至山 在高家西南4公里小丘南坡下。15户,83人。1949年,解放军某部于此垦荒建村,背倚东至山,故名。1952年设县公安局劳改队。1964年立梅岩垦殖场梅岩分场,后撤。1968年立永红公社农科所,后改高家公社农科所。
  腰鼓丘 在高家西偏南4.5公里何树尖东南麓。3户,19人。1949年,解放军某部来此垦荒建村,因山坡下一丘田形似腰鼓,故名。1952年设县公安局劳改队。1957年立梅岩垦殖场梅岩分场。1968年建永红公社养猪厂。1972年改立高家公社农科所农业队。
  洪冲 在高家西南4.5公里丘陵平畈上。60户,310人。明末,张氏从张家(在今凤凰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古时常受洪水冲积,故名。
  徐家 在高家西南5.5公里喇叭水库坝下。26户,141人。明时,徐氏从徐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称徐家。1967年,浙江淳安移民迁入。
  八亩岭 在高家西南5公里阳台山北麓鞍部。山岭面积八亩。1964年建立农点。
  【董家林场】 在公社中南幸福水库尾部山坞地带。辖3个自然村。98户,574人。耕地790亩,山林7400亩(其中已育林2180亩)。产稻谷及营林。以驻地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为梅溪乡董家保。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团结乡、临港区高家乡。1956年属高家乡杨边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高家大队。1961年属官庄公社岭杨大队。1968年属永红公社梅岩大队。1972年成立高家公社董家林场。
  坞头董家 在高家南5公里虎头山西北麓山坞中。54户,294人。明末,董姓从南港迁此建村,因驻坞头岭下而名。
  外西源坞 在高家南5.5公里山坞口。26户,147人。1969年幸福水库续建,竹林坞受淹,浙江淳安移民从竹林坞迁此建村,因处西源坞口,故名。
  内西源坞 在高家西南6.5公里山坞内。18户,133人。清末,张、李二姓在此建村,因居董家西面山坞,原名西源坞。土地革命时为红军游击队活动根据地,村被反动派烧毁。1969年,因幸福水库续建,浙江淳安移民从库内竹林坞迁此建村,因处山坞底,遂改今名。
  高家 片村名。在公社中部乐(平)上(饶)公路北侧丘陵平畈上。包括下埔、上埔两个村。154户,803人。明嘉靖间,高氏从县城大东关迁此建村,始称高家。后发展为上埔、下埔,统称高家。
  官庄 片村名。在公社东部乐(平)上(饶)公路北侧平畈上。包括横路、上老、鸟树三个自然村。706户,3865人。三村均为吴姓村庄,始祖源发婺源官坑,故统称官庄。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