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15
颗粒名称: 临港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7
页码: 55-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临港人民公社的地名,其中包括了龙口、洲上、盛冲坞、蔡家、中堡、下睦乐、张家墩、古田下堡、乌滩岭、新店等。
关键词: 临港人民公社 地名 乐平县

内容

临港人民公社详见《临港人民公社概况》。
  【临港大队】 在公社中部临港河河谷平畈上,西北边缘有山丘,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3个自然村及临港一部分。307户,1895人。耕地2977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临港区临港乡。1956年属临港乡临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临港大队。
  临港 公社及临港、下牌大队驻地。在县城东偏北25公里平畈上,古(田)官(庄)公路穿村而过。444户,2566人。〔齐氏宗谱〕后晋天福间,齐氏自德兴神山岭下齐村迁此建村,因临车溪河(亦称临港河),故名。又因地近文溪,古名文溪。村内设有法庭、粮管所、供销社、邮电所、工商所、农机厂、医院、学校等。
  后段 在临港北2.5公里西皮山麓临港河东岸平畈上。32户,211人。清中期,邵氏自邵家(在今镇桥公社)迁此建村,村后来龙山断了两绺,因名后断,后讹传为后段。盛姓随后迁入,村名依旧。
  龙口 在临港西1公里临港河西岸平畈上。23户,224人。明末清初,盛氏自本地李家里迁此建村,因村边河底有一龙口洞而名。
  盛埠 在临港西1.5公里临港河西岸平畈上。66户,424人。清初,盛氏从本地李家里迁此建村,地处龙口村码头边,故名。
  洲上 在临港北偏西2公里蛇形山下车溪河西侧平畈上。为便耕种,1957年夏由临港村在此建新山村,地当冲积洲地,故名。今为农点。
  【下牌大队】 在公社腹地,古(田)官(庄)公路东部河谷平畈上。辖两个自然村及临港一部分。354户,2005人。耕地3394亩。产稻谷。以驻地临港下牌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临港区临港乡。1956年属临港乡临港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下牌大队。1968年并入临港大队。1973年恢复原名。
  许家 在临港南半公里平畈上。72户,399人。〔许氏宗谱〕北宋徽宗间,许氏由蔡家(在今洺口公社)迁此建村。
  盛冲坞 在临港东2公里大口坞水库尾部山坞内。12户,76人。清中期,罗氏从本地罗家迁此建村,因群山环绕,林木茂盛而称盛冲坞。
  【杨村大队】 在公社东北鹄山南麓丘陵地区。辖4个自然村。105户,625人。耕地142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鹄山乡、临港区中堡乡。1956年为中堡乡中堡高级社。1958年为临港公社鹄山大队。1961年底属中堡公社。1968年属临港公社中堡大队。1972年属七层山林场。1979年成立杨村大队。
  杨村 在临港东北13公里丘陵平畈边缘。47户,256人。〔王氏宗谱〕宋初,王氏自婺源武口王家迁此建村,因避讳得名。吴、程、盛诸姓相继迁入,沿用原名。
  鹄山 在临港东北14公里。15户,97人。元初,陈氏自婺源迁此鹄山脚下建村,故名。清初,陈姓衰落,洪、吕、胡、甘四姓迁入,村名依旧。
  蔡家 在临港东北13.5公里丘陵平畈上。35户,219人。元末,蔡氏由婺源迁此建村。明崇祯间,蔡姓衰落,董姓由本地中堡迁入,村名依旧。
  吴家坞 在临港东偏北14公里小山坞内。8户,53人。原无人居住,俗称无家坞。为便耕种,1958年本地杨村迁来几户建村,按谐音雅称吴家坞。
  【中堡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谷地,古(田)官(庄)公路贯穿。辖5个自然村。197户,1056人。耕地2129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新民乡、临港区中堡乡。1956年称中堡乡中堡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中堡大队。1961年属中堡公社。1968年复属临港公社。
  中堡 在临港东北10公里鹰山南麓平畈边缘,古(田)官(庄)公路穿村。104户,581人。〔董氏宗谱〕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氏从德兴海口迁此建村,原名白石。后发展成三村,此村居中,取名中堡。
  深湾 在临港东北14公里鹰山西北麓深湾内。原无人居住。1960年大队于此设林管站,每年派人看守。
  上堡 在临港东北10.5公里平畈边缘。56户,295人。〔董氏宗谱〕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氏从德兴海口迁此附近建白石村(今中堡),后发展成三村,此村居上方,名上堡。
  下小坑 在临港东偏北13公里槎园岭下古(田)官(庄)公路南侧。12户,33人。元初,李氏由本地李家边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原名小坑。为区别于崌山地区的小坑,后改称下小坑。
  下堡 在临港东北10公里丘陵平畈上。15户,92人。〔董氏宗谱〕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氏从德兴海口迁此附近建白石村(今中堡),后发展成三村,此村居下方,名下堡。
  茶坞厂 在临港东偏北12公里山坞内。10户,55人。古为中堡茶园,称茶坞。为便耕作,1961年中堡几户董姓来此建村,得名茶坞厂。
  【睦乐大队】 在公社西北丘陵山区。辖5个自然村。147户,823人。耕地1304亩。产稻谷。以片村睦乐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德田乡、六区睦乐乡,后属蔡家区。1956年为睦乐乡五乐高级社。1958年成立横路公社睦乐大队。1961年改立耆德公社睦乐农场,后立睦乐大队。1968年并入临港公社。1970年改紧跟大队。1972年复名睦乐大队。
  下睦乐 在临港西北6公里丘陵平畈上。123户,746人。〔会稽夏氏宗谱〕北宋元丰间,夏氏两兄弟自文山(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分别建成两村,为示兄弟和睦,居住安乐,且村居下方,取名下睦乐。清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夏庭宜,宋绍兴间进士、广州通判夏康佐故里。
  里芦甫 在临港西北7公里丘陵平畈上。1户,7人。宋末,程氏自县城东门杨家祠迁此建村,原长满芦苇,取名芦甫。为区别于涌山地区的芦甫(村),改称里芦甫。
  新亭坞 在临港西北8公里平畈边缘小丘坡下。1户,10人。元时,睦乐村人于村西南路边建一凉亭。明时,又于此建一凉亭供农民歇憩,因有人定居,俗称新亭坞。
  上睦乐 在临港西北5公里丘陵平畈上。11户,30人。〔会稽夏氏宗谱〕北宋元丰间,夏氏两兄弟从文山(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分别建成两村,此村居下睦乐上方,取名上睦乐。
  韩冲坞 在临港西北5.5公里乌龟山脚下。11户,30人。清末,韩姓从本地韩村迁此山坞建村,始称韩冲坞。居三代后迁回原籍,遂废。1957年,为改造低产田,盛姓移居此地,袭用原名。
  【下石大队】 在公社东部偏北侧临港河东河谷平畈上,东北边缘有山丘,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242户,1251人。耕地1778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新民乡、临港区下石乡。1956年为中堡乡高潮高级社。1958年称临港公社高潮大队。1961年改称中堡公社下石大队。1968年并入临港公社。
  下石 在临港东北6公里丘陵谷地中,古(田)官(庄)公路穿村而过。130户,649人。〔石氏宗谱〕南唐祭酒石中吉自安徽歙县黄墩云岚山迁此,造田筑室于石山下,原名石村。宋景定间,沿溪向东扩建成三村,以东为上,本村居西,因名下石。宋宣和间进士石昉为本村人。
  上石 在临港东北7.5公里丘陵平畈上。32户,187人。〔石氏宗谱〕宋景定间,石氏从本地石村(今下石)迁此建村,因居石村之上,故名。
  中石 在临港东北7公里平畈中央。40户,217人。〔石氏宗谱〕宋景定间,石氏从本地石村(今下石)迁此建村,因居上、下石之间,故名。
  叶家 在临港东北8公里丘陵平畈上。34户,202人。宋徽宗元年(1101年),叶氏从婺源许村双龙桥迁此方形田畈上建村,始称方田。次年,因村旁遍开杜鹃和十里香花芬芳扑鼻,旋改芳田。后因人口繁衍,定名叶家。
  童家厂 在临港东8公里大口坞水库东侧小丘坡下。6户,48人。〔童氏宗谱〕宋绍兴间,童氏自德兴大日迁此建村,后徙居本地叶家,只在此建一砖厂,得名童家厂。建国后,从本地叶家迁来几户重建,袭用原名。
  【古溪大队】 在公社西北侧临港河畔丘陵谷地。辖4个自然村。225户,1129人。耕地1307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德田乡、六区睦乐乡,后属蔡家区。1956年称睦乐乡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古溪大队。1961年更名五星大队。1971年复名古溪大队。1972年改称五星大队。1976年复立古溪大队。
  古溪 在临港西北3公里平畈边缘。155户,780人。元至元八年(1271年),戴氏由婺源迁此建村,村边一泉水终年不断,故名。
  洪源 在临港北3.5公里小山坞口。45户,211人。元末,汪氏从塔波桥汪家迁此建村。因是洪水冲积成的平原,取名洪原,后易为洪源。明时,戴、吴、徐诸姓相继迁入,袭用原名。
  洪洲厂 在临港北2公里临港河东岸、洪水冲积成的沙洲上。10户,55人。为了便于耕作,1959年本地古溪戴姓来此建村,取名洪洲厂。
  上塘 在临港西北4公里上塘水库尾端山坞内。15户,83人。原村因建水库被淹,1959年程氏从库内迁此重建,因居乌龟塘之上而名。
  【胡家大队】 在公社中部大口坞水库坝首下,古(田)官(庄)公路南侧河谷平畈上。辖3个自然村。91户,470人。耕地73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临港乡,临港区童家、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临港高级社。1958年称临港公社夏家大队。1961年改为红旗垦殖场,后立红旗大队。1968年并入临港大队。1970年立红旗大队。1982年更为胡家大队。
  胡家 在临港东北2.5公里丘陵平畈上。30户,144人。明末,胡氏自婺源考水到墩上(今本地居佳)招亲。清代迁此建村,历居9代。
  夏家 在临港东北4公里平畈中央。47户,233人。明正德元年(1506年)夏氏由婺源迁此建村。清初,夏姓衰落,李、王、盛等十四姓陆续迁入,村名依旧。
  李家 在临港东北8公里丘陵平畈上。14户,93人。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氏从婺源万田迁此建村。
  【九墩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盆地。辖4个自然村。176户,924人。耕地2420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新民乡、临港区九墩乡。1956年为中堡乡前进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九墩大队,后属中堡公社。1968年并入临港公社。
  九墩 在临港东12公里平畈边缘。148户,820人。〔高阳许氏九市家谱〕北宋初,许氏由洺口迁此建村,因每月逢九即有集市,始名九市村。后该村一富翁做寿,专筑了官印、松树、绫罗、棲鹤、珍珠、翠羽、绿竹、古琴、游鱼九个墩,便于张灯结彩和供来宾系马,旋改名九墩。
  程冲坞 在临港东14公里七层山东麓山坞内。11尸,38人。此坞田地原为九墩一程姓妇女陪嫁祖业,故名。宋代,张氏从塘头(在今浯口公社)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宋家坞 在临港东北16公里。9户,34人。宋中期,宋氏从洺口迁九墩定居,死后葬于此坞,故名。为了便于耕种,1959年九墩村人来此建村,袭用原名。
  朱冲坞 在临港东15公里。8户,32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氏从洪岩(在今红岩垦殖场)迁此山坞建村,故名。后废。1960年九墩许姓迁此重建,新安江移民随后迁入,亦称原名。
  【四联大队】 在公社西缘溪谷平畈上。170户,978人。耕地1545亩。产稻谷。因辖四村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德田乡、六区睦乐乡,后属蔡家区。1956年为睦乐乡四联高级社。1958年成立横路公社四联大队,后属耆德、临港公社。1970年改名永忠大队。1972年复称现名。
  池头 在临港西5公里平畈边缘。79户,480人。〔会稽夏氏宗谱〕明洪武间,夏氏从本地睦乐迁此建村,旁有一凤形池,初名凤池村。后来村庄扩建至凤池头上,遂改池头。
  河湖 在临港西偏北6公里平畈边缘。30户,188人。明末,盛氏从本地后房迁此建村,因小溪环绕,涨水时成一小湖而名。
  东冲 在临港西偏北5公里平畈边缘。43户,205人。宋末,潘氏自婺源坑口迁此建村,因地当要道口,西边数村外出均需经此,故名。
  小桥 在临港西偏北5公里平畈上。18户,105人。清初,盛氏由本地后房迁此建村,因村边小河上有一小石桥而得名。
  【百桥大队】 在公社西部临港河两岸河谷平畈上。辖5个自然村。209户,1290人。耕地1782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古田乡。1952年属临港区柏桥乡。1955年改属临港区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聂家高级社。1958年称临港公社聂家大队。1970年改永忠大队。1972年更名百子桥大队。1975年改称百桥大队。
  百子桥 在临港西南2公里临港河西岸平畈中央。91户,544人。〔朱氏统宗谱〕宋嘉定已卯年(1219年)朱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此地山青水秀,始名清溪里。因靠临港河,亦名朱家港边。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村迁河对岸重建,俗称新屋场。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百人捐献,于溪上建-石桥,旋改名百子桥。
  昔冲 在临港西3公里平畈边缘。20户,126人。唐中期,徐氏从婺源严田迁此建村,原名徐冲。唐末,本邑北门庙岭王姓来村招亲,后徐姓衰落,王姓兴旺,便按谐音改为昔冲。
  吴家 在临港西2公里河谷平畈上。11户,54人。始为吴姓建村,因距临港河之庙家潭一里许,原名庙家潭吴家,简称吴家。明景泰间,盛氏由本地张家墩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土库方家 在临港西4公里平畈边缘。42户,280人。始为方氏建村,原名方家。因与东湾方家(在今浯口公社)重名,加之村东有-水塘,筑有二垛土坝,形似水库,故称土库方家。后废。明成化间,盛姓由本地老屋下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聂家 在临港西3公里平畈边缘。45户,286人。元中期,盛氏自本地后房迁此建村,当时曾请一聂氏看地,为谢聂氏,取名聂家。
  【罗家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谷地。辖1个自然村。132户,681人。耕地1191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七区、临港区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临港高级社。1958年称临港公社临港大队。1961年改属下牌大队。1968年又改属临港大队。1971年为罗家农科所。1979年成立罗家大队。
  罗家 在临港南1公里虎形山下文溪河畔。〔罗氏宗谱〕始祖罗震,宋嘉定进士,原籍四川,出任饶州通判,跋山涉水,选定文溪建村。
  【李边大队】 在公社西南临港河两岸平畈上。辖6个自然村。321户,1907人。耕地2814亩。产稻谷。以原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七区、临港区古田乡。1955年属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李边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李边大队。
  肥珠丘 在临港南偏西2.5公里平畈上。40户,227人。明末,盛氏从本地中垴(已废)迁此建村,因建在一块肥田里,因名肥田丘。建国前夕,村人祈愿产出的稻谷颗颗似珍珠,易名肥珠丘。
  李家边 在临港西南2.5公里平畈上。90户,513人。〔吕陂李氏宗谱〕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李氏从婺源严田李家迁此建村,因村建大路边而名。
  大麦丘 在临港南偏西2.5公里平畈上。60户,364人。明中期,盛氏自本地中垴(已废)迁此建村,因建在大麦地上得名。
  李家里 在临港南偏西3公里平畈上。66户,408人。明中期,盛氏从本地古田下堡迁此建村,因无儿,由李姓继嗣,故名。
  鱼店 在临港西南4公里平畈上。44户,264人。明末清初,盛氏由本地古田下堡迁此小溪旁建村,原名港边。因与本地朱家港边(今百子桥)重名,且此地曾设卖鱼店,遂改今名。
  高畈 在临港西南4.5公里车溪河畔平畈南缘。21户,131人。清初,盛姓由本地古田下堡迁此建村,因居平畈高处而名。
  【古田大队】 在公社西南临港河西岸平畈中央。辖3个自然村。369户,2181人。耕地3067亩。产稻谷。以驻地片村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七区、临港区古田乡。1955年属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后房、张墩高级社。1958年称临港公社后房大队。1968年成立古田大队。
  后房 在临港西南3公里平畈上。179户,1037人。宋末,盛氏两兄弟从本地老屋下迁此分两地建村,始称前房、后房。后前房、后房连成一村,且后房人丁兴旺,统称后房。
  老屋下 在临港西南3公里平畈上。95户,572人。唐末,吴姓从婺源迁此建村,接着夏姓亦迁入,取名老吴夏。宋初,盛氏自浮梁来此招亲,后繁衍成古田十八村,为本地盛姓发源地,故后人按谐音称老屋下。
  张家墩 在临港西南3公里平畈上。95户,572人。元初,盛氏从本地后房迁此土墩上建村,因此土墩田地原为张氏祖业,故名。
  红头山 在临港西偏南2公里红头山脚下车溪河西侧谷地。今为农点。
  鸡公亭 在临港南偏西4公里鸡公山坡地上。此地原有鸡公亭。1959年古田大队在此设农点。
  【下堡大队】 在公社西南临港河河谷平畈边缘,南有小丘,乐(平)上(饶)公路穿境。辖3个自然村。193户,1214人。耕地1854亩。产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属二区梅溪乡,后属七区、临港区古田乡。1955年属临港乡。1956年为临港乡下堡高级社。1958年成立临港公社后房大队。1961年8月名下堡大队。1968年10月属古田大队。1973年复立下堡大队。
  古田下堡 在临港西南4公里平畈边缘。164户,1008人。〔广陵盛氏宗谱〕宋末,盛氏自附近鲁草墩(早废)迁此古田地区建村,因地形似堡垒,且在笔架山下,故名。村中盛庸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被封为历城候,盛俞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被招为驸马。
  乌滩渡 在临港西南6公里平畈南缘,紧濒临港河。9户,73人。此地渡口滩底尽乌石,因名乌滩渡。清中期,盛氏从本地古田下堡迁此建村,村因渡得名。
  乌滩岭 在临港西南6.5公里乐(平)上(饶)公路北侧平畈边。20户,133人。清中期,盛氏从本地古田下堡迁此建村,因居乌滩渡旁山岭上,故名。
  【七层山林场】 在公社中部偏东丘陵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3个自然村。119户,529人。耕地884亩,造林1000亩。产稻谷,有枣树林。因处七层山一带而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新民乡、临港区中堡乡。1956年属中堡乡中堡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中堡大队。1961年为中堡公社新店大队。1962年改称大坞庙大队。1964年底成立七层山林场。1968年并入临港公社。
  新店 在临港东北8公里丘陵谷地,古(田)官(庄)公路穿村而过。99户,415人。唐末,董氏由德兴海口迁此建村,地当交通要道,建村时设有旅店,故名。
  后石 在临港东北7.5公里石山脚下古(田)官(庄)公路旁。19户,108人。元初,石氏由本地下石迁此建村,其位置与建村时间皆在附近的上石、中石、下石三村之后,故名。
  毛干厂 在临港东北10公里山间小盆地中。1户,6人。此地原葭茅丛生,俗称茅杆坞。后讹传为毛干坞。为了改造低产田及营林的需要,1965年于此建新山村,俗称毛干厂。
  【汪家农科站】 在公社中部丘陵地区,古(田)官(庄)公路穿境。辖5个自然村。181户,1035人。耕地1499亩。产稻谷,育有水杉,兼农业科研。以驻地及专业命名。建国前夕属梅溪乡。建国初先后属二区梅溪乡、七区新民乡、临港区中堡乡。1956年属中堡乡高潮高级社。1958年属临港公社下石大队。1961年名中堡公社程家大队。1968年并入临港公社下石大队。1979年立汪家农科站。
  汪家 在临港东北6公里丘陵谷地。36户,198人。〔汪氏宗谱〕唐初,汪氏从德兴迁此建村。
  茅屋里 在临港东北8公里小丘山坞口。17户,96人。清中期,崌山地区大坑铸锅的吴氏夫妇逃荒至此,搭一茅屋安身,俗称茅屋里。
  花园 在临港东北7公里丘陵平畈上。16户,87人。〔广平程氏宗谱〕此地原为县城北隅花园之庄屋。明崇祯丙子年(1636年),程氏自县城迁此建村,取名花园。
  程家 在临港东北5.5公里平畈边缘石山下。30户,233人。〔周源程氏宗谱〕元大德间,程氏由县城程家祠逃荒至此建村。
  居佳 在临港东北5公里文溪河谷平畈边缘。82户,421人。明末,石氏由本地下石迁此高地建村,始称墩上。后盼居住兴旺,雅称居佳。
  睦乐 片村名。在公社西北丘陵地区。包括上睦乐、下睦乐两村。136户,793人。〔会稽夏氏宗谱〕北宋元丰间,夏氏两兄弟从文山迁此分别建二村,为示兄弟和睦、安乐,故名。后按居住方位分上、下睦乐。
  芳田 片村名。在公社东部丘陵地区。包括叶家、童家厂两村。40户,250人。宋徽宗元年(1101年),叶氏从婺源许村双龙桥迁此建叶家村;宋绍兴间,童氏从德兴大日迁此建童家厂,后童家厂并入叶家。因村建山边方形田内,原名方田。次年春,因村旁山花怒放,芬香扑鼻,更名芳田。建国后重新分为两村。
  古田 片村名。在公社西南临港河两岸平畈上。包括后房、老屋下、张家墩、下堡、乌滩渡、高畈、鱼店、李家村、肥珠丘、大麦丘、聂家、土库方家、龙口村、盛埠村、河湖、小桥及今浯口公社所辖官睦岭、东湾方家等十八个自然村。1150户,7543人。〔广陵盛氏宗谱〕宋宣和甲辰年(1124年)盛氏自浮梁到老吴夏(今老屋下)招亲,后繁衍成古田片村。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