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田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12
颗粒名称: 双田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8
页码: 45-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双田人民公社的地名,其中包括了田里蔡家、东坡蔡家、横路、中堡、瓦窑坞、新大睦、店上汪家、官冲坞、松墩、黄家、东门塅等。
关键词: 双田人民公社 地名 乐平县

内容

双田人民公社详见《双田人民公社概况》。
  【田里大队】 在公社西部,西边是河谷平畈,黄(泥头)乐(平)公路穿境而过,东边为丘陵地区。辖4个自然村,1个农场。476户,2613人。耕地3108亩,山林9000亩。产稻谷,副业烧石灰、砖瓦。以驻地简称命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龙田、田里、上河乡。1956年为双田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田里大队。1961年属双田公社双田大队。1965年底分立田里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大队。1979年重立本大队。
  田里蔡家 在县城北偏东13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两侧丘陵平畈上。355户,1917人。〔蔡氏宗谱〕宋代,蔡氏从鄱阳迁此建村,地当田畈上,故名。村内设有法庭、税务所、粮管所、营业所、供销社、学校、卫生院、兽医站、邮电所等。村东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象鼻山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1公里。67户,375人。〔陈氏宗谱〕清康熙间,陈氏从安徽浮云县沙岭陈家迁此建村,因山似象鼻而名。
  新黎家 在田里蔡家东南半公里苦木山北麓平畈上。16户,99人。清末,黎氏由本地黎家(今老黎家)迁此建村,俗称新黎家。
  东坡蔡家 在田里蔡家南1公里小溪东侧山脚下。33户,180人。〔蔡氏宗谱〕元初,蔡氏从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因地处低丘东坡下而名。
  黎家仓下农场 在田里蔡家东南2.5公里小山坞内。5户,42人。清末,黎氏在此定居建仓屋,初名黎家仓下。后废。1958年由田里大队在此建场。
  【横路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北有华子峰、马鞍山,黄(泥头)乐(平)公路从腹地穿行,南面小丘连绵。辖4个自然村。315户,1877人。耕地1877亩,林地7700亩。产稻谷、石灰、煤炭。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横路乡。1956年为上河乡华峰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横路大队。1968年属双田公社。
  【华峰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北有华子峰、马鞍山,黄(泥头)乐(平)公路从腹地穿行,南部小丘连绵。驻地横路。320户,1513人。耕地1399亩,山林7400亩。产稻谷、石灰、原煤、陶器。大队因处华子峰山下而得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横路乡。1956年为上河乡华峰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横路大队。1961年成立华峰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横路大队。1972年重立华峰大队。
  【梅林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北有华子峰、马鞍山,黄(泥头)乐(平)公路从腹部穿行,南部岗阜连绵。辖2个自然村。357户,1780人。耕地1265亩,山林7700亩。产稻谷、原煤、石灰。驻地横路。以横路曾用名梅林命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横路乡。1956年为上河乡华峰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横路大队。1961年为和平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横路大队。1979年重立和平大队。1982年改为梅林大队。
  横路 在田里蔡家东北8公里马鞍山南面平畈上,黄(泥头)乐(平)公路穿村而过。横路、华峰、梅林大队驻地。886户,3978人。〔梅林叶氏宗谱〕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叶氏从婺源梅林迁此建村,初名梅林。明景泰间,因人旺势众,且居本地中堡、新大睦上方,又称上堡。后因村处乐平至浮梁、婺源大道旁,清康熙间易名横路。
  瓦场里 在田里蔡家东北9公里马鞍山西麓坞口。4户,21人。属横路大队。〔叶氏家谱〕清末,叶氏由本地横路迁此建村,村旁是晒砖瓦坯的场地,故名。
  瓦窑坞 在田里蔡家东北11公里山坞内。22户,135人。属横路大队。〔叶氏家谱〕清末,叶氏由本地横路迁此建村,因曾建砖瓦窑而名。
  中堡 在田里蔡家东北7.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100户,603人。属横路大队。〔梅林李氏宗谱〕宋绍兴丁丑年(1157年)李氏从严田(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地近梅林村,初名梅林李。明景泰间,新大睦建村后,与横路、新大睦一起称上、中、下三堡,本地为中堡。
  停车塅 在田里蔡家东北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平畈南缘。66户,359人。属梅林大队。〔南洲徐氏宗谱〕明末,徐氏从本地老大睦迁此建村,地当乐平通婺源大路旁,旧时客商常在此停车歇息,故名。
  【新睦大队】 在公社中部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平畈上。辖1个自然村。190户,919人。耕地990亩,林地3900亩。产稻谷、石灰、片石。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横路、柳木、新睦乡。1956年为上河乡和睦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横路大队。1961年为新停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横路大队。1972年成立新睦大队。
  新大睦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平畈上。190户,919人。〔南洲徐氏宗谱〕明景泰间,徐氏由本地老大睦迁此建村,地近梅林,初名梅林徐。后因村庄发展较快,且处中堡下方,一名下堡。清康熙间,定名为新大睦。
  【店上大队】 在公社西部丘陵谷地,地势北高南低。辖5个自然村。399户,2089人。耕地2281亩,林地676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天山、店上乡。1956年为上河乡五店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店上大队。1961年属双田公社。
  店上汪家 在田里蔡家北3公里小丘南坡下。124户,693人。〔汪氏家谱〕宋仁宗间,汪氏从西风亭(在今婺源县,早废)迁司马市(今塔前公社段家、程家一带),后迁此地建村,因曾设店铺而名。
  官冲坞 在田里蔡家北偏西4.5公里山坞口。105户,491人。宋时曾有高官洪氏的后裔在此建村,故名。后废。〔南洲徐氏宗谱〕清乾隆甲戌年(1754年)徐氏从本地桥头迁居外坞。清康熙间,汪氏从老屋下王家排(在今南丰县)迁居内坞。内坞、外坞统称官冲坞。
  西边 在田里蔡家北偏西2公里小丘东坡下。38户,200人。宋末,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居东边(村)西侧,故名。
  东边 在田里蔡家北偏西2公里小丘西坡下。94户,479人。宋末,朱氏由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因居西边(村)东侧而名。
  松墩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2公里小溪西侧山脚下。63户,223人。〔江夏黄氏宗谱〕清嘉庆间,黄氏由鸣琴坊(在今县城罗家桥,已改建)迁此建村,因村旁墩上有四棵古松而名。
  【箬塘大队】 在公社西部天分山南面平原,黄(泥头)乐(平)公路穿过境内。辖3个自然村。104户,580人。耕地621亩。产稻谷、石灰、片石。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为三区和安乡,后属天山、店上乡。1956年属上河乡五店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店上大队。1961年改属双田公社桥头大队。1968年并入店上大队。1971年划归公社农科所。1979年为黄家大队。1982年更名为箬塘大队。
  黄家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3.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平畈北缘。58户,322人。〔江夏黄氏宗谱〕明正德间,黄氏从鸣琴坊(在今县城罗家桥,已改建)迁此建村,因村旁塘边箬竹繁茂,因称箬塘黄家,简称黄家。
  枣林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4公里天分山南麓。12户,80人。清末,周氏由抚州迁此枣树林旁建村。
  东门塅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2.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平畈上。34户,178人。清中期,廖氏由新城县(今黎川县)迁此建村。元末农民起义时,曾打算在此地一带建县城,拟立东门,因称东门塅。
  【桥头大队】 在公社西部丘陵谷地,北有天分山及山谷,南为平畈。辖4个自然村。219户,1098人。耕地1313亩,林地5200亩。产稻谷、石灰、片石。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为三区和安乡,后属天山、店上乡。1956年属上河乡五店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店上大队。1961年属双田公社桥头大队。1968年并入店上大队。1979年重立桥头大队。
  桥头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3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89户,424人。〔南洲徐氏宗谱〕宋大观己丑年(1109年)徐氏从隆兴府望茂陵墩(今南昌县内)迁此建村,村处小桥东端而名。
  石门洞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6公里山谷内。1户,3人。因有石洞而名。1965年在此创办店上大队养猪场。1973年养猪场停办,徐氏从本地操家坞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操家坞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5.5公里山坞口。32户,151人。此地原为操氏祖业,故名。清中期,徐氏从上徐(在今科山垦殖场)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大园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4公里平畈上。105户,520人。宋时此地为操氏大菜园,故名。〔玉堂徐氏宗谱〕明永乐间,徐氏从本地徐坞(已废)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金家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地区。辖4个自然村。133户,923人。耕地1259亩,林地2200亩。产稻谷。以境内金家命名,驻地韩冲。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金家乡。1956年为岐山乡金童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金童大队。1961年8月改属耆德公社。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童家大队。1979年分立金家大队。
  韩冲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9公里山坞内。39户,270人。古时曾有韩氏在此交通要道居住,故名。清康熙间,余氏从本地耆德迁居此地,袭用原名。
  金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8.5公里山坞内。54户,375人。〔咸元金氏宗谱〕元大德间,金氏由芦甫(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张冲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9公里共库北干渠山坞内。39户,270人。古时原有张氏在此居住,故名。〔南阳詹氏宗谱〕明万历间,詹氏从尖山蔡家(在今浯口公社)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雷打山农场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8公里小丘东坡下。8人。属金家大队。1959年建场。以地处雷打山得名。
  【耆德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谷地。辖1个自然村、2个农点。505户,2777人。耕地4016亩,林地150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为耆德乡。1956年为睦乐乡五耆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耆德大队。1961年属耆德公社。1963年分为耆德大队、五耆大队。1968年并为双田公社耆德大队。
  耆德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505户,2777人。古时曾有黄、齐二姓居住,原名黄莺源。〔泗水余氏宗谱〕后唐时,余氏从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县)迁此建村。宋绍兴时,村人余童中进士,继以德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里曰“耆德”。明嘉靖间进士余爌为本村人。
  炭槽坞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12公里山坞内。1958年耆德大队在此建农点。农忙时有10人在此耕作。过去村民常在此槽形坞内烧木炭,故名。
  蜂糖坞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11公里山坞内。1958年耆德大队在此建农点。农忙时有25人在此耕作。曾有几群蜜蜂在坞内一个土洞产糖,故名。
  【老睦大队】 在公社中部丘陵宽谷。独村为队。203户,1190人。耕地1239亩,林地35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柳木、新睦乡。1956年属睦乐乡五乐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上河大队。1961年属耆德公社睦乐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上河大队。1972年分立老睦大队。
  老大睦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5公里共库北干渠北侧平畈边缘。〔南洲徐氏宗谱〕宋真宗时,徐氏从黄墩(在今安徽歙县)迁三望元(在今涌山公社,早废),不久再迁此建村。因兄弟众多居住和睦,人称大睦。清康熙间,由此分居而成的梅林徐易名新大睦,此村旋改老大睦。
  【上河大队】 在公社中部丘陵平畈地区。辖3个自然村。393户,1822人。耕地2028亩,林地7600亩。产稻谷、石灰、片石。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横路、新睦乡。1956年为上河乡和睦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上河大队01968年属双田公社。
  上河 在田里蔡家东北3.5公里平畈上小溪两侧。352户,1622人。〔柳桥何氏宗谱〕宋乾道间,何氏由本地黄柏桥(今王板桥)迁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树横跨小溪成桥,人称柳桥何家。因居何家塅(已废)上方,又名上何。后讹传为上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某部通讯处长何成照,为本村人。
  大坞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6公里山坞内。2户,2人。清末,何、徐二姓分别从上河、新睦两村迁来,因此坞深大而名。
  小木桥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4公里小溪南面低丘西坡下。39户,198人。清初,方氏从湖腰畈(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村北设有小木桥而名。
  【童姚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山地,境内有共库北干渠。辖5个自然村。150户,856人。耕地1065亩,山林3700亩。产稻谷。驻童家。以境内童家、姚家合称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德田乡,后属金家乡。1956年为岐山乡金童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金童大队。1961年为耆德公社童家大队。1968年改属双田公社。1982年更为现名。
  童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7公里山坞内。51户,282人。〔雁门童氏宗谱〕宋咸淳丁卯年(1267年)童氏从本地蔡家源迁此建村。
  姚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8公里山坞底。34户,194人。〔太源王氏宗谱〕宋政和间,王氏从武口(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因设油坊,初名王坊。后废。〔吴兴姚氏宗谱〕清乾隆庚申年(1740年)姚氏从本地蔡家源迁此居住,易名姚家。
  杨家边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6公里共库北干渠北侧山坞内。35户,200人。〔太源王氏宗谱〕元大德间,王氏由本地王坊(今姚家)迁此建村,以避讳而名。
  蔡家源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6.5公里共库北干渠北侧山坞内。21户,134人。此坞原为蔡氏祖业,故名。〔泗水余氏家谱〕清嘉庆间,余氏从本地耆德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曹源坞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山坞内。9户,46人。以原有曹氏居住而名。后废。清末,王氏从卢家山(在今港口公社)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黄岭大队】 在公社西部,居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丘陵平畈。辖1个自然村。128户,706人。耕地790亩,林地205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天山、店上乡。1956年为上河乡五店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店上大队。1963年成立黄岭大队,属双田公社。1968年并入店上大队。1979年重立黄岭大队。
  黄沙岭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1公里。清康熙间,蒋氏从远定县耿家岗(在今福建省),刘氏从江西都昌迁此建村,村北有沙质黄土山,故名。此地盛产棕包芋。村北发现商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今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刘祖三的家乡。
  【许桥大队】 在公社东南丘陵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辖5个自然村。161户,996人。耕地1682亩,林地56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朱家、金家乡。1956年为岐山乡金童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金童大队。1964年成立许家桥大队,属耆德公社。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童家大队。1979年分出重立许桥大队。
  许家桥 在田里蔡家东8公里耆(德)上(河)公路北侧两溪汇流处。21户,132人。〔高阳许氏九市家谱〕清康熙间,许氏从九市(今临港公社九墩)迁此建村设桥,故名。
  洪许范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8公里小丘西南坡下。35户,201人。清末,洪氏从洪家鸣(今涌山公社稍田附近,已废)迁此建村,初名洪家。许、范二姓分别从本地许家桥、范家迁入后,易名洪许范。
  良家仓 在田里蔡家东7.5公里小山南坡下耆(德)上(河)公路旁。27户,157人。清中期乐氏由建昌府迁此建村,盼连年丰产,粮食满仓,因名。
  余家咀 在田里蔡家东9公里。25户,130人。〔泗水余氏家谱〕清道光间,余氏从本地耆德迁此山咀处建村。
  朱家 在田里蔡家7公里共库北干渠西侧山坞底。53户,376人。清初,朱氏从石潭山(在今涌山公社)迁此建村。
  【双溪大队】 在公社西部,北部为丘陵,南部是平畈。辖3个自然村。235户,1241人。耕地1325亩,林地576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和安乡,后属龙田、田里乡。1956年为上河乡双田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田里大队。1961年成立双溪大队,属双田公社。1968年并入双田大队。1979年分立双溪大队。
  双溪 在田里蔡家西偏北半公里小丘南坡下平畈北缘。226户,1196人。〔济阳蔡氏宗谱〕明初,蔡氏从铜山港口(在今众埠公社)迁此两处建村,分别称燕窝蔡家、岭上蔡家。建国后连成一村,因居两溪之间,简称为双溪。
  内场 在田里蔡家西北2.5公里。2户,11人。1958年由田里大队建场,因居山坞底部,故名。
  外场 在田里蔡家西北2公里。7户,34人。1958年由田里大队建场,地当山坞口,故名。
  【龙庙大队】 在公社中南部丘陵地带。辖4个自然村,1个农场。156户,948人。耕地1133亩,林地42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朱家、岐山乡。1956年为五岐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德明大队。1961年为德明公社大联大队。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华家大队。1979年分立龙庙大队。
  龙王庙 在田里蔡家东2.5公里小溪西侧低丘南坡下。52户,341人。元初,程氏从黄墩(在今安徽歙县)迁此建村,地当龙王庙(早废)北侧,故名。
  大路边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3.5公里小丘东坡下。46户,252人。〔黄氏宗谱〕清初,黄氏由临川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乐平到婺源、浮梁大路边而名。
  毛家坞 在田里蔡家东3.5公里山坞内。1人。古有毛氏居住,故名。〔程氏家谱〕清末,程氏从本地龙王庙迁此建村,袭用原名。1970年迁回龙王庙,留1人看守山林。
  柴良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3公里小丘南坡下。58户,345人。曾有陈氏居住,以田良水美,名陈良。后陈氏衰落。清初,柴氏从县城儒学里杏坛坊(已拆)迁此重建,易名柴良。
  马家坞农场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3公里山坞内。9人。耕地41亩。产稻谷、烧砖瓦。此地原为马氏祖业,称马家坞。1971年由华家大队建场,俗称马家坞农场。
  【德明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辖6个自然村9300户,1956人。耕地2248亩,山林740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朱家、岐山乡。1956年为五岐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德明大队。1961年属德明公社。1968年属双田公社。
  德明桥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5公里小溪北侧山脚下。125户,825人。〔浔阳陶氏宗谱〕清康熙间,陶氏从清泰坊(在今县城西大街,已拆)迁此建村,并在村前小溪上建两座拱桥,形似村之门斗(门户),因名斗门桥。又因村民斗米(捐献)造桥,亦称斗米桥。建国后,依谐音雅化为德明桥。
  枫树咀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山坞底。13户,88人。〔徐氏家谱〕清同治间,徐氏由本地新大睦迁此山咀枫树林旁建村。
  詹家坞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21户,135人。清中期,詹氏由都昌迁此山坞建村。
  前冲坞 在田里蔡家东偏北4公里山坞底。15户,97人。〔范氏家谱〕清康熙间,范氏由本地范家迁此建村,因地处詹家坞与曹源坞之前而名。
  船仓里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7公里山坞内,村东南有上边山。54户,331人。〔江夏黄氏宗谱〕明嘉靖间,黄氏从鸣琴坊(在今县城罗家桥,早废)迁此建村,因村址山坞形似船仓而名。
  岐山下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7公里小溪两侧。72户,480人。〔江夏黄氏宗谱〕明嘉靖间,黄氏从鸣琴坊(在今县城罗家桥,早废)迁此建村,地当岐山北麓,故名。
  【龙珠大队】 在公社西南平原,磻溪河与黄(泥头)乐(平)公路穿境。辖2个自然村。451户,2362人。耕地299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龙田、龙珠乡。1956年属上河乡龙珠高级社。1958年为横路公社龙珠大队。1961年属双田公社。
  龙珠 在田里蔡家西南1.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两侧平畈上。404户,2083人。〔东海徐氏宗谱〕宋嘉定间,徐氏从鄱阳皇岗迁此建村,因祖墓形曰蟠龙戏珠,故取名龙珠。
  港下 在田里蔡家西南2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平畈上。47户,279人。〔彭氏宗谱〕宋淳熙间,彭氏由深坑(在今涌山公社,已废)迁山塘(在今后港公社),再迁此地建村,因地当磻溪河东岸,俗称港下。
  【双华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地区。辖9个自然村。232户,1304人。耕地1727亩,林地6200亩。产稻谷。驻华家,以双田公社华家简称得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属三区和安乡,后属朱家、岐山乡。1956年为五岐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德明大队。1963年为德明公社华家大队。1968年属双田公社。1982年更名为双华大队。
  华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3.5公里小溪北侧山脚下。81户,446人。〔华氏家谱〕清康熙间,华氏由本地汪家边迁此建村,地近柴良,名柴良华家,简称华家。
  华家杨家坞 在田里蔡家东3.5公里。21户,147人。此山坞原为杨氏祖业,名杨家坞。清末,华氏从本地华家迁此建村,易为今名。
  汪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3.5公里小坞内。6户,41人。〔汪氏家谱〕清道光间,汪氏由里弄汪家(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
  程家边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4公里小溪北侧山脚下。14户,69人。清乾隆间,盛氏由老屋下(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周围田地皆为程氏祖业,当时在大路边买程氏田地建房,故称程家边。
  汪家边 在田里蔡家东南4公里山坞内。30户,166人。古有汪氏居住建村,故名。后废。〔华氏家谱〕明崇祯间,华氏从县城坝口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赵家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4.5公里一山南麓。15户,87人。〔天水赵氏宗谱〕明洪武间,赵氏由墩上赵家(今浯口公社赵家)迁此建村。
  王板桥 在田里蔡家东偏南3公里小溪西侧丘陵谷地中。11户,60人。〔柳桥何氏宗谱〕宋宣和间,何氏由滁州太县灵溪龙泉泽(今浙江丽水一带)迁此建村设桥,名黄柏桥。后讹传为王板桥。〔浔阳陶氏宗谱〕清同治间,陶氏由本地斗门桥(今德明桥)迁入居住。
  汪家坞 在田里蔡家东南4.5公里。44户,241人。〔汪氏宗谱〕清乾隆间,汪氏由大畈(在今婺源县)迁此山坞建村。
  刘家滩 在田里蔡家东南4.5公里螺山坞北端。10户,47人。此地原为刘氏租田,习称刘家,后讹传为刘家滩。清同治间,汪氏由汪家坞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范家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平畈地区,境内小溪入磻溪河。辖7个自然村。308户,1839人。耕地2068亩,林地7030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和安乡。建国初为三区和安乡,后为龙安、范家乡。1956年为岐山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属横路公社范家大队。1961年属双田公社。1963年改属德明公社。1968年并入双田公社。
  范家 在田里蔡家南4公里小溪南侧平畈上。139户,832人。〔范氏宗谱〕元至元庚辰年(1280年)范氏由河田(今后港公社大田)迁此建村,并于村南小溪上建一石桥,称英家桥,村因之得名英家桥范家。后简称范家。明正德间进士、兵部右传郎范〓为此村人。
  戴家仓在田里蔡家南偏东3公里小溪北侧山脚下。36户,210人。此地原有戴氏仓屋,俗称戴家仓。清中期,高氏从高家铺(在今都昌县)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油麻墩 在田里蔡家南偏西4公里磻溪河东岸平畈上。44户,299人。历来农民习惯在此土墩上种油麻(芝麻),人称油麻墩。〔彭氏家谱〕明末,彭氏由下济(在今蔬菜公社)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太原王氏宗谱〕清康熙间,王氏由小河团墩(在今都昌县)迁此居住。
  老黎家 在田里蔡家南4公里小溪南侧平畈上。13户,97人。宋末,黎氏从拱北门(在今县城,早废)迁此建村,始称黎家。清中期因分支迁居建成新黎家,旋改现名。
  胡家坞 在田里蔡家南偏东4公里。27户,134人。清中期,胡氏由都昌县迁此山坞建村。
  唐家 在田里蔡家南偏东4.5公里山坞内。28户,157人。清初,唐氏从浙江迁此路边建村,名路边唐家,简称唐家。
  范家杨家坞 在田里蔡家南5公里山坞内。21户,110人。此地原有杨氏居住,始称杨家坞。清中期,唐氏从唐家畈(在今后港公社)迁此重建,因靠近范家,遂改范家杨家坞。
  文公冲 在公社西部山坞内。整个片村包括东边、西边两个自然村。宋末形成。元朝,朱迁得中进士。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故称文公冲。
  范家坞 在田里蔡家北偏东6公里山坞底。1户,3人。属塔前公社山下大队。坐落在双田公社境内。以曾有范氏居住得名。1956年由山下村(在今塔前公社)在此建酿酒厂。1964年酒厂停办,山下朱氏在此定居,袭用原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