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前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07
颗粒名称: 塔前人民公社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11
页码: 3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塔前人民公社的概况,其中包括了位置、辖区、经济、农业、工业、文教卫生事业、文化遗址、地名等。
关键词: 塔前人民公社 概况 乐平县

内容

塔前人民公社概况
  塔前公社位于乐平县西北部,东北邻科山垦殖场,东南近双田公社,南靠乐平县良种场,西南界后港公社,西北连景德镇市昌江区。面积88.5平方公里。驻地塔前距县城12公里。公社因驻地得名。辖16个大队及万山林场、农科所。共有283个生产队,85个自然村,4754户,23235人。塔前火车站坐落在境内。
  地处丘陵地区。北部丘峦起伏,最高处太阳尖海拔421米;南部丘谷相间,最低处新屋场海拔30米。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纵贯南北,塔(前)科(山)公路斜穿东北。
  现辖区旧时属永丰乡三都、静理乡三十七都。建国前夕属义成、天华,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菱田)义成、天华、鸣山乡。1950年8月改属五区(蔡家)塔前、桃林、解放、太平、天马乡和三区(港口)团结乡。1952年6月属塔前区,废解放、太平、天马、团结乡,立杨家、马家、瀛里、太安、下徐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为塔前、太安、下徐乡。1957年6月属蔡家区。1958年10月撤区,成立超美人民公社。1959年3月更为岩前人民公社。1961年上半年复区,改立塔前、岩前公社,归县直属,同年8月复立塔前区。1962年10月增设下徐公社。1963年底划归科山垦殖场。1964年10月属双田区。1965年下半年划归马家良种场。1968年10月扩社并队,并为塔前公社。
  经济以农业为主。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447.2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7.29万元,占51%;工业产值210万元,占49%。
  农业主产稻谷,兼林木垦殖。全社耕地面积20328亩,其中水稻面积19600亩。全年粮食总产2158万斤,是全县重要产粮区之一。北部丘陵多林木。全社育杉木林1.3万亩,松木林3万亩,薪炭林4.6万亩。境内有共库北干渠,另建小型水库157座,水利条件较好。拥有拖拉机8台,柴油机100台及其它农用机械,总动力达5740马力。
  工业以制陶业为主,还有建材、日用品、粮食加工、运输、养殖业等。瀛里一带有丰富的陶土,瀛里缸瓷,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质量优良,畅销县内外。全社建陶器窑18座,年产陶器1.5万件,缸瓦450万块,为县制陶业生产基地。下徐一带石灰石资源丰富,建石灰窑5座,年产石灰6千吨。还有砖瓦厂、肥皂厂、浆糊厂、花爆厂、基建队等企业。公社汽车队拥有运输汽车6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仅有一所小学,没有医疗卫生设施。现有完全小学14所,初级中学2所,中小学生4280人。公社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1人。各大队均有医务所,还有广播站、电影队等。
  北宋重和间武进士、附马徐衡故里在今下徐。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岩前遗址(在岩前村后山间小盆地中),山下遗址(在山下村西岩洞内),程家岭遗址(在塔前村东北百米处台地上),蔡家遗址(在塔前村西北1公里处)。
  塔前人民公社地名
  塔前人民公社详见《塔前人民公社概况》。
  【塔前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谷地带,皖赣铁路纵贯南北。辖5个自然村。430户,2462人。耕地2435亩,茶林120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改塔前乡,先后属五区、塔前区、蔡家区。1956年为塔前乡塔前高级社。1958年立超美人民公社塔前大队。后属岩前公社、塔前公社、马家良种场。1968年改称现名。
  塔前 在县城北偏西12公里低丘坡上,皖赣铁路与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而过。275户,1476人。驻有供销社、粮管所、工商所、邮电所、食品站、税务所、卫生院、建工队等。此地原有一塔,名白塔。宋时称雁塔。因村处塔前方,故名。〔雁塔洪氏宗谱〕宋淳祐间,洪氏从官冲坞(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
  蔡家 在塔前西北1公里小溪西侧低丘东坡下。19户,137人。清乾隆间,蔡氏自双溪(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嘉庆九年(1804年)陈氏从县城迁入。
  西源坞 在塔前西北1.5公里山坞内,北有水库。1户,13人。清道光间,陈氏从邻村蔡家迁此建村,因小溪源发此西边山坞而名。1959年兴建西源坞水库时,村迁坝下,沿用原名。
  咀首畈 在塔前西1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90户,524人。〔安定梁氏宗谱〕明初,梁氏由南塘(今县城万家池附近)迁此建村,因处山咀平畈旁而名。〔武威石氏宗谱〕明永乐时,石氏从菱田(在今后港公社)迁入。
  虞家 在塔前南偏西1公里小溪东侧低丘南坡下。45户,262人。〔乐平虞氏宗谱〕清康熙间,虞氏从本地安邦迁此建村。
  【下徐大队】 在公社东北丘陵河谷地带,北部多山丘。塔(前)科(山)公路横穿东西。辖3个自然村。303户,1402人。耕地944亩,林地1800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归天马、上徐乡。1956年为上徐乡上徐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下徐大队。后属岩前、下徐公社。1968年改属塔前公社。
  下徐 在塔前东北9公里一山南麓塔(前)科(山)公路旁。269户,1250人。〔石砚徐氏宗谱〕宋初,徐氏从南昌府迁此建村,村旁有一田,形似葵花,初名葵田。宋淳祐间村上方另建一村后,易名下葵田。清代改称下徐。宋重和间武进士、附马徐衡故里。
  金钓坞 在塔前北偏东11公里山坞内。2户,7人。1961年由下徐大队建村,因山坞回旋弯曲而名。
  肖家 在塔前北偏东9.5公里山坞口。32户,145人。〔肖氏宗谱〕清乾隆间,肖氏从河南省迁此建村。
  【山下大队】 在公社东北丘陵河谷地带,西南多山,磻溪河穿境而过。辖4个自然村。401户,2102人。耕地1148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属三区天华乡,后属天马、下徐、上徐乡。1956年属下徐乡下徐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下徐大队。1961年立岩前公社山下大队。1965年底改属下徐公社。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下徐大队。1972年复立山下大队。
  老山下 在塔前东北9公里磻溪河南岸石砚山北麓。298户,1568人。〔沛国朱氏宗谱〕宋崇宁元年(1102年)朱氏从浮梁明溪(在今景德镇市,早废)迁此建村,始名石砚山下,亦名山下朱家,简称山下。1968年因另建新山下(村),旋改现名。
  鲁丹街 在塔前东北9公里磻溪河南岸。51户,236人。明初,钱氏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处弩丹山下,初名弩丹。后王、朱二姓分别从安徽黟县和本地山下村迁入,因人口繁衍,渐形成街,依谐音得名鲁丹街。
  新山下 在塔前东北3公里白虎头山东南麓塔(前)科(山)公路北侧。3户,18人。1968年朱氏从本地山下迁此建村,取名新山下。
  上垴 在塔前东北9公里磻溪河南岸。49户,280人。〔沛国朱氏宗谱〕明景泰间,朱氏从本地山下迁此建村,因居山下村上方小土墩上,故名。
  【桃林大队】 在公社西北部,北部多山,南部为河谷地带,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纵贯南北。辖7个自然村。416户,1863人。耕地1500亩,林地1000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为桃林乡,曾属五区、塔前区、蔡家区。1956年为塔前乡桃林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桃林大队,次年改属岩前公社。1963年为科山垦殖场桃林分场。1964年10月复为塔前公社桃林大队。
  桃林 在塔前北偏西4公里,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而过。221户,991人。元初,吴氏从范家池(今乐平镇万家池)迁此桃树林旁建村。清乾隆时,段氏、胡氏分别从鄱阳、南丰迁入。
  檀树岭 在塔前北偏西6公里峰峦鞍部。2户,7人。1964年陈氏从本地陈家坞迁此建村,以盛长檀树得名。
  陈家坞 在塔前北5公里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山坳中。52户,244人。〔颖川陈氏宗谱〕元末,陈氏从白石陈村(在今安徽祁门)迁乐邑桃林数十载后,迁此坞建村。
  戴智坞 在塔前北偏东5公里乐园水库北端山坞内。91户,433人。明正德间,程戴智从本地程家迁此建村,取名戴智坞。
  梨树坞 在塔前北偏西4公里山坞内小丘东坡下。6户,24人。明末,项氏从景德镇寿安项冲坞迁此建村,以盛长梨树得名。
  下坞 在塔前北偏西4公里山坞口。40户,145人。清乾隆间,胡氏从南丰县迁梨树坞下方建村,取名下坞。
  大山脚下 在塔前北偏西3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4户,19人。清乾隆间,刘氏从弋阳县迁此建村,因居山麓而名。
  【彭家大队】 在公社西北丘陵河谷地带,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辖5个自然村。231户,1155人。耕地1323亩,林地2400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为三区义成乡,后为桃林乡。曾属五区、塔前区、蔡家区。1956年为塔前乡桃林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桃林大队。1961年成立彭家大队。后属桃林分场、塔前公社、马家良种场。1968年并入桃林大队。1972年重立彭家大队。
  彭家 在塔前北偏西4公里山坞口。60户,292人。宋末,彭氏由深坑(在今涌山公社,已废)迁此建村,原有闽冲庙,初名闽冲彭家,后简称彭家。
  杨冲坞 在塔前北偏西5公里山坞底。29户,150人。清康熙间,杨氏从鄱阳县迁此山坞要冲建村。
  汪家 在塔前西北4公里山坞口。64户,325人。清乾隆时,汪氏从婺源汪家迁此建村。
  观前 在塔前西北4.5公里小山南坡下。9户,49人。清光绪时,黎氏由周家(在今后港公社)迁寺观前建村。
  徐家 在塔前北偏西2公里丘陵平畈上。69户,339人。清康熙间,徐氏从本地下徐迁此建村,当时建有祠堂和石桥。原名新祠桥徐家,简称徐家。
  【岩前大队】 在公社东北丘陵平畈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辖7个自然村。363户,1920人。耕地1099亩。产稻谷、陶器、石灰。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五区太平乡、塔前区太安乡。1956年为岩前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岩前大队,后属岩前公社。1968年为塔前公社岩前大队。
  岩前 在塔前东北4公里塔(前)科(山)公路上。111户,556人。〔月岩彭氏宗谱〕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彭氏从长松岗(今涌山公社老屋下)迁此建村,地处半月形岩石前,名月岩彭家,后易现名。
  江源坞 在塔前东北6公里坞底山南麓。47户,238人。〔邹氏宗谱〕清乾隆间,邹氏由官将(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小溪从此发源,故名。
  王家 在塔前东北7公里白虎头山南麓塔(前)科(山)公路和小溪北面。33户,212人。清道光年,王氏从杨家坞(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
  潮源坞 在塔前东北5.5公里山坞内。32户,164人。〔广陵盛氏宗谱〕清康熙年,盛氏由新城县(今黎川县)迁此建村,因此地较潮湿,故名。
  张家 在塔前东北4公里小溪西侧山坡下。88户,450人。北宋时期,章氏从鄱阳县迁此建村,,取名章家。南宋时期,张氏从甲路(在今婺源)迁入后,改称张家。
  下窑 在塔前东北3公里小溪东侧山坡下。6户,41人。清道光时,詹氏从东圈(在今贵溪县)迁此建陶器窑,地处上窑下方得名。
  何家 在塔前东北3公里小溪西侧。46户,259人。明成化年,何氏从县城何家台迁此建村。
  【大大队】 在公社东北部丘陵河谷地带,磻溪河穿境而过。辖大村。239户,1410人。耕地872亩,林地200亩。产稻谷、石灰。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五区太平乡、塔前区太安乡。1956年为岩前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岩前大队,次年易属岩前公社。1961年立大大队。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岩前大队。1972年分出复立。
  大 在塔前东北5公里磻溪河东岸平畈上。明末,张氏从湖腰畈(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村西原有木桥,初名烂板桥张家。清康熙间,徐、高二姓分别从传芳余家(在今港口公社)、文田高家(在今高家公社)迁入,古时此处因是祭祀用的宽谷平地,遂改称大。
  【瀛里大队】 在公社中北,北部多山,南部为丘陵河谷地带。辖5个自然村。252户,1303人。耕地817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为义成乡。建国初为三区义成乡,后属五区塔前乡、塔前区瀛里乡。1956年为太安乡瀛里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瀛里大队,后属岩前、塔前公社。
  瀛里 在塔前东北4公里丘陵谷地小溪西北侧。174户,895人。元末,吴、汪二姓从三溪港(在今婺源县,早废)迁此建村,因村前为低洼沼泽地而名。产陶器历史悠久,乐平著名的陶器之乡。
  源头坞 在塔前北偏东5.5公里双峰岭南麓坞底。38户,198人。清乾隆间,石氏从菱田(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处小溪发源地而名。
  口头坞 在塔前北偏东5公里小山南麓。7户,39人。清乾隆间,徐氏从前村徐家(今镇桥公社前溪村)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坞口而名。
  上窑 在塔前北偏东4.5公里小山南麓坞口。20户,111人。清乾隆间,李氏从南城县炉下村(在今南城县)迁此建陶器窑,取名窑上。道光间为区别于中窑、下窑,易现名。
  中窑 在塔前北偏东3.5公里小山东坡下。13户,60人。清道光间,郑氏从新城县西平村(在今黎川县)迁此建村,因处上窑、下窑之间而名。
  【太安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平畈处,北有石山、雷公岭,地势从北向南倾斜。辖5个自然村。250户,1401人。耕地903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为三区义成乡,后属五区太平乡、塔前区太安乡。1956年为太安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太安大队,后归岩前公社。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花门楼大队。1979年分出重立。
  张太安 在塔前东偏北5公里小山南麓磻溪河东侧。150户,820人。〔朝田张氏宗谱〕南宋初,张氏由严田甲路(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前一片田畈,原名朝天畈张家。明嘉靖间,张安和因捐粟千担,皇封为太师,故易现名。
  程家 在塔前东偏北6.5公里雷公岭南麓山坞内。34户,202人。明正德问,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建村,相传古有司马谭应斗住过此地,曾名司马市程家,后简称程家。
  段家 在塔前东偏北6.5公里雷公岭南麓山坞内。40户,200人。〔日美公墓碑〕清康熙癸丑年(1673年)段氏由湖口县迁此建村,地近司马市程家,原名司马市段家,后简称段家。
  门楼下 在塔前东偏北6公里丘陵谷地中。9户,82人。〔南洲徐氏宗谱〕明嘉靖间,徐姓从大园(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居司马市下方,初名下司马。明末,村前建有一门楼,旋改现名。
  新窑在塔前东北3公里山坡上。17户,97人。清同治间,卢姓从本地卢家迁此建陶器窑,因建窑晚,取名新窑。
  【花门楼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平畈地带。辖3个自然村。273户,1396人。耕地1041亩。产稻谷、陶器。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解放、太安乡。1956年属太安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太安大队,旋改属岩前公社。1961年成立花门楼大队。1968年属塔前公社。
  花门楼 在塔前东偏北4公里磻溪河西侧丘陵谷地中。84户,444人。清乾隆间,黄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初名塅上。后在村口用彩色瓷器建一门楼,旋改现名。
  卢家 在塔前东北3公里塔(前)科(山)公路左侧丘陵谷地中。63户,320人。清乾隆时,卢氏从天保塘(今景德镇市天宝)迁此建村。
  高岭湾 在塔前东偏北4.5公里一山东麓。126户,632人。清乾隆间,黄氏从仓下(在今十里岗垦殖场)迁此山坡弯曲处建村。
  【新园大队】 在公社中南丘陵平畈地带,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塔(前)科(山)公路穿境而过。辖7个自然村。312户,1620人。耕地1321亩。产稻谷、陶器。驻毛家园,以曾设新园农业社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为三区义成乡。1956年属塔前乡塔前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新园大队。次年改属岩前公社。1961年易名毛家园大队。先后属科山垦殖场、马家良种场塔前公社。1968年并为塔前公社新园大队。
  毛家园 在塔前北偏东1公里塔(前)科(山)公路北侧小丘南坡下。75户,458人。此地原为毛姓建村。毛氏衰落后,明洪武时,程氏从本地程家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叶家 在塔前北偏东2公里小溪西侧低丘坡上。99户,406人。〔南阳叶氏宗谱〕明万历时,叶氏从高桥(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
  马路口 在塔前东北2公里神岭山南麓塔(前)科(山)公路两侧。50户,298人。此地古时为交通要道。清初,马氏由上马湾(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俗称马路口。清乾隆间,范氏从本地范家迁此居住。
  书房 在塔前北偏东1公里小丘南坡下塔(前)科(山)公路两侧。30户,150人。明正德时,本地毛家园程氏在此建有学堂,俗称书房,村因之得名。
  高圳汪家 在塔前东1公里小溪西侧低丘东坡上。1户,6人。清初,汪氏从里冲汪家(在今科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地处高坡。且平畈上小溪称为圳,故名。清同治间,陈氏由本地高圳王家迁入定居,沿用原名。
  高圳彭家 在塔前东偏南.1公里小溪西侧低丘东坡上。7户,45人。清嘉庆间,彭氏从本地岩前迁此建村,因地当高坡,且平畈上的小溪称为圳,故名。
  高圳王家 在塔前东偏南1公里小溪西侧低丘东坡上。50户,257人。清康熙时,王氏从山塘王家(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地当高坡,且平畈上的小溪称为圳,故名。尔后徐、陈二姓分别从庞公桥(在今后港公社)和中店(在今接渡公社)迁入定居。
  【塔杨大队】 在公社西南丘陵谷地,西部雷公尖海拔162米,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辖10个自然村。307户,1856人。耕地1326亩,林地400亩。产稻谷、陶器。以塔前杨家简称命名。驻杨家。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鸣山乡,后属团结、杨家乡。1956年为塔前乡杨家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杨家大队,后属岩前、塔前公社,马家良种场。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1982年易现名。
  杨家 在塔前西2公里小山南麓。57户,362人。清康熙年,王氏从武口(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因避讳取名。
  刘家坞 在塔前西北5公里坞底山坡上。23户,134人。清康熙时,刘氏从弋阳县迁此山坞建村。刘氏它迁后,由菱田(在今后港公社)石氏迁入定居,沿用原名。
  寺坞里 在塔前西北4.5公里坞底。4户,25人。此地原有一寺庙,清道光时,谢氏从观音泉(在今乐平镇)迁此建村,取名寺坞里。
  朱家坞 在塔前西偏北3公里山坞内东坡上。22户,146人。〔朱公墓碑〕清康熙间,朱氏由婺源县迁此山坞建村。嘉庆间,王氏从本地杨家迁入定居,沿用原名。
  黄栀山 在塔前西偏北3公里山坡上。9户,59人。清嘉庆时,梁氏从本地杨安迁此建村,因盛长黄栀子而名。
  郑坊坞 在塔前西偏北3.5公里雷公尖东麓山坞底。8户,48人。原建有郑氏油坊,故名。清光绪时,梁氏由本地杨安迁入,沿用原名。
  冷水坑 在塔前西偏北2.5公里山坞内西坡下。81户,473人。明初,汪氏从大畈汪家(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背有一窟泉水而名。
  横山庄 在塔前西偏南3.5公里山坡上。30户,174人。清乾隆时,李氏从临川县迁此建村,因居乐平与波阳两县交界的山坡上,故名。
  何家塅 在塔前西偏南2公里。37户,239人。明正德间,何氏自县城何家台迁此平畈建村,故名。何氏它迁后,胡氏在万历时,从清华街(在今婺源县)迁入居住,沿用原名。
  万家 在塔前西偏南3公里小丘南坡下。36户,196人。清乾隆年,万氏自南昌城迁此建村。
  【新场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丘陵河谷地带,磻溪河贯穿南北。辖5个自然村。277户,1453人。耕地1147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解放、太安乡。1956年为新场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太安大队,次年改属岩前公社。1961年为岩前公社新场大队。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花门楼大队。1973年复立本大队。
  新屋场 在塔前东偏南5公里磻溪河西岸平畈上。161户,838人。清康熙时,王氏从杨家坞(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居老屋场(已废)附近而名。
  庄屋下 在塔前东5公里磻溪河左岸平畈上。3户,27人。清道光间,石氏从大田(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始居庄屋(长工屋)而名。
  治源坞 在塔前东6公里山坞丘坡上。77户,412人。清康熙间,徐氏从龙珠(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为表达改造自然的意愿命名。
  下家岭 在塔前东5公里磻溪河右岸平畈上。20户,89人。清康熙间,王氏从杨家坞(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处故壤上高岭下方,名下高岭。后谐音讹传为下家岭。道光时,徐氏从山塘(在今后港公社)迁入居住。
  楼下 在塔前东南6公里小丘东坡下。16户,87人。宋末,徐氏从南昌迁此建村,以村背山形似楼梯得名。
  【杨安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丘陵谷地,地势西高东低。辖2个自然村。145户,721人。耕地751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鸣山乡。建国初属三区鸣山乡,后属团结、杨家乡。1956年属塔前乡杨家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杨家大队。1961年成立杨安大队。后属岩前、塔前公社,马家良种场。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杨家大队。1972年复立杨安大队。
  杨安 在塔前西南1公里小溪南侧山坡上。116户,591人。〔安定梁氏宗谱〕明朝中期,梁氏从本地咀首畈迁此建村,因小溪岸边杨柳茂密,始称杨岸。1954年改称杨安,取安居乐业之义。
  建德庄 在塔前西南1.5公里田畈中。29户,130人。此地原有洪氏庄屋。清乾隆间,虞氏由本地安邦迁此建村,以美好愿望取名。
  【安邦大队】 在公社东南部丘陵谷地,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辖2个自然村。139户,826人。耕地786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解放、马家乡。1956年属塔前乡马家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人民公社马家大队。1961年成立安邦大队。曾属岩前、塔前公社,马家良种场。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马家大队。1979年分出重立。
  安邦 在塔前东南4公里小溪东侧何树山南麓。98户,554人。〔乐平虞氏宗谱〕南宋初,虞氏从政新乡虞坊(在今余干县)迁此建村,以美好愿望取名。
  西屋 在塔前东偏南8公里坞内小丘东坡下。41户,272人。明成化间,吴氏兄弟由石下(在今后港公社)近此分两地建村,此村居西边而名。
  【马家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和皖赣铁路穿越境内。辖5个自然村。245户,1210人。耕地1144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解放、马家乡。1956年属塔前乡马家高级社。1958年为超美公社马家大队,后属岩前公社、马家良种场、塔前公社。
  马家 在塔前南偏东2公里皖赣铁路东侧南(昌)张(王庙)公路两旁。68户,303人。明末,马氏从鄱阳陈田迁此建村。清乾隆间,上官氏从福建建宁县迁此居住。
  陈家边 在塔前东南1.5公里小溪东侧山脚下。42户,199人。清康熙间,陈氏从中店(在今接渡公社)迁此田畈边建村。陈氏它迁后,乾隆时,石氏从本地程家坞迁入定居,沿用原名。
  对冲坞 在塔前南偏东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右侧山坡下。7户,32人。清道光时,胡、王二姓分别从胡家(在今黎川县)、山塘(在今后港公社)迁此建村,地当两坞汇合处而名。程家坞在塔前东南2公里虎形山东麓小溪旁。77户,427人。清康熙间,程氏从程家(在今后港公社)迁此丘陵谷地建村,故名。乾隆时,石氏从菱田(在今后港公社)迁入居住。
  上松 在塔前南偏东3公里小山坞内。51户,249人。清乾隆时,石氏由本地程家坞迁此建村,因村后岭上有大松树而名。
  【万山林场】 在公社东北丘陵地区,西北海拔多在200米以上,最高处书房岭海拔347.9米,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辖8个自然村。118户,571人。耕地360亩,山林1200亩。以营林为主,兼种水稻。以境内峰峦众多得名。驻西坑坞。建国前夕属天华乡。建国初为三区天华乡。1956年属上徐乡下徐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下徐大队。1963年改立科山垦殖场万山分场。1968年名塔前公社西坑坞林场。1971年易名为万山林场。
  西坑坞 在塔前东北9公里背山东南麓。67户,330人。清乾隆时,廖氏从临川县迁此山坞建村,因村西有洼地而名。
  道佰坞 在塔前北偏东11公里地势较高的山坞内。1户,2人。此山坞形似叉梆(一种农用木器工具),俗称叉梆坞。1932年徐氏从本地下徐迁此后,以方言谐音得名。
  万冲坞 在塔前北偏东11公里地势较高的山坞内。2户,11人。此地坞多,溪流多在此汇合,俗称万冲坞。1942年陈氏从本地下徐迁此建村,村因坞得名。
  里西坑 在塔前北偏东10公里山坞内。11户,72人。清乾隆时,朱氏由本地山下迁此建村,因处西坑坞里面纵深处,故名。
  汪树坪 在塔前北偏东9公里半山腰。13户,54人。清初,因有汪氏在此大树旁的草坪上居住而名。清乾隆间,朱氏从本地山下迁入定居。
  大坪 在塔前北偏东10公里大山坞底平地上。俗称大坪。1户,4人。清乾隆时,朱氏自本地山下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外西坑 在塔前北偏东9公里白虎头山北麓。8户,40人。清乾隆时,廖氏从临川县迁此建村,因居西坑坞出口处而名。
  涂家岭 在塔前北偏东7公里。15户,58人。〔涂氏家谱〕清乾隆间,涂氏从新城县(今黎川县)迁此山岭上建村。
  【塔前公社农科所】 在公社东北部丘陵谷地。辖1个自然村。141户,688人。耕地501亩。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兼产稻谷、陶器。建国前夕属义成乡。建国初属三区义成乡,后属太平、太安乡。1956年为岩前高级社。1958年属超美公社岩前大队,次年改属岩前公社。1961年立范家大队。1968年并入塔前公社岩前大队。1972年分立农科所。
  范家 在塔前东北4公里塔(前)科(山)公路两侧丘陵平畈上。宋末,范氏从荷田港(在今后港公社,已废)迁此建村。
  高圳 在公社中南低丘平畈上。整个片村包括高圳汪家、高圳彭家、高圳王家3个自然村。形成于清代。当地称平畈中小溪为圳,且处山坡上,因名高圳。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