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山人民公社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706
颗粒名称: 涌山人民公社地名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9
页码: 23-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乐平县涌山人民公社的地名,其中包括了涌山镇、黄柏源 、黄土坑 、何家、仙姑桥、下马墩、小冲坞、扎上、彭家桥等。
关键词: 涌山人民公社 地名 乐平县

内容

涌山人民公社
  详见《涌山人民公社概况》。
  涌山镇 在县城东北33公里涌山东麓涌山河畔,黄(泥头)乐(平)公路经过镇内。744户,3176人。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口迁镇南1公里处建杨枫村,后又从杨枫分迁此地建村,因山青水秀,初名锦溪村。北宋末,建成枫林村。明代设八涧镇,以镇内八涧桥得名。1956年成立涌山镇(含枫林)。镇内设有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所、粮管所、供销社、中小学、文化站、卫生院、车站等。自古以来,乐(平)浮(梁)婺(源)三县通衢,为乐平北乡之重镇。
  【枫林大队】 在公社中部涌山河东岸丘陵谷地。辖4个自然村。298户,1524人。耕地1164亩,林地798亩。产稻谷、煤炭、石灰。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属六区、涌山区。1956年为涌山乡涌山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涌山大队。1961年成立枫林大队。1968年并入涌山大队。1972年重新分立。
  枫林 在涌山镇东,居涌山河东岸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0243户,1295人。北宋末,程姓从本地茅屋迁此枫林旁建村。后戴、胡诸姓相继迁入。
  黄柏源 在涌山镇南偏东2公里鸡母山南麓山坞内。26户,126人。〔戴氏宗谱〕南唐时,戴氏从风亭里(在今婺源县,早废)迁此建村,因地产黄柏,且小溪环绕,故名。
  松木坞 在涌山镇东南2.5公里。14户,75人。清末,朱氏从本地车溪迁此建村,因山坞内松木成林而名。
  杨冲坞 在涌山镇东南2公里架鼓山西麓坞口。15户,28人。宋朝曾有本地沿沟杨氏居住,故名。1973年,戴、王、朱诸姓从枫林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闵口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平与景德镇市鹅湖区交界之丘陵地区。辖23个自然村。347户,2147人。耕地2400亩,林地16240亩。产稻谷、煤炭。因原驻地闵口得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改闵口乡。1956年为涌山乡闵口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闵口大队。1964年底属五峰山垦殖场长松岗分场。1968年为涌山公社刘家大队。1982年易名闵口大队。
  刘家 在涌山镇北偏西3公里小丘东坡下。7户,39人。明末,刘氏从新城县(今黎川县)迁此建村。
  黄土坑 在涌山镇北偏东7公里山坞底。10户,60人。清末,胡氏从黎家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建村,因此地多黄土,村处山洼,故名。
  何家 在涌山镇北偏东6公里小溪东侧山坞底。7户,61人。清康熙间,何氏从浮梁县何家棚(今属景德镇市)迁此建村。
  仙姑桥 在涌山镇北偏东5公里小溪北侧两山坞汇合处。7户,57人。清末,胡、潘二姓分别从黎家桥(在今文山垦殖场)和仙槎(今属景德镇市)迁此建村,因村旁桥头有仙姑庙而名。
  金家 在涌山镇北偏东5公里两山坞汇合处。3户,16人。清末,金氏从金家(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
  下马墩 在涌山镇北偏西5公里坞口小溪旁。3户,14人。相传古时文武官员常在此墩旁下马歇息,故名。1966年长松岗分场在此建新山村,袭用原名。
  黄家 在涌山镇北5公里山坞内小溪西边。9户,56人。〔黄氏宗谱〕黄氏于清末从本地沿沟迁此建村。
  大路口 在涌山镇北偏西5.5公里山坞内小溪北侧。8户,38人。清末,刘氏从本地小冲坞迁此交通要道建村。
  屋基上 在涌山镇北偏西5.5公里山坞底。8户,60人。〔龙门李氏宗谱〕李氏约在1695——1751年间自邵武县禾坪(在今福建省)迁此建村,因筑室于黄姓屋基上方而名。
  廖家 在涌山镇北5公里山谷中。8户,44人。〔清河廖氏宗谱〕廖氏约在1690——1758年间自南丰县古溪迁此建村。
  小冲坞 在涌山镇北偏西5公里坞底。11户,70人。〔刘氏宗谱〕刘氏在明末从新城县杨家源(在今黎川县)迁此建村,村旁只有一条小路通坞外,故名。
  柏冲坞 在涌山镇北偏西5公里山坞底。7户,45人。〔沛国朱氏宗谱〕清初,朱氏从新城县西乡黄源(在今黎川县)迁此建村,地当山坞北端,始称北冲坞。后因谐音演变为今名。
  石坞窟 在涌山镇北4.5公里两山坞汇合处。9户,62人。1966年刘氏从本地小冲坞迁此石窟旁建村。
  扎上 在涌山镇东北4公里小溪左岸山坡下。12户,67人。宋末,曾有谢氏居此。山坞内多薪炭林,凡运柴之船均驻扎于此,俗称扎上。清初,石氏从本地厚田迁此重建。
  槠树林 在涌山镇北4公里两溪汇合处。12户,65人。清末,杨氏从本地沿沟迁槠树林旁建村。
  胡家 在涌山镇西北5公里山坞口。8户,48人。〔安定胡氏宗谱〕清康熙间,胡氏从清华(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
  彭家桥 在涌山镇西北6.5公里,居群山环绕的小溪北岸。32户,187人。唐末,彭氏从本地深坑(已废)迁此建村,名彭家。后村边架桥,旋改彭家桥。后废。清初,卢氏从安徽休宁迁此重建,沿用原名。
  枫树坪 在涌山镇北偏西4.5公里两山谷口,村旁有小溪。2户,15人。1962年,朱氏从本地柏冲坞迁此平坦地建村,村旁原有大枫树,故名。
  黄家田 在涌山镇西北5.5公里小山南麓小溪北侧。29户,166人。清初,黄姓从福建迁此田畈中建村。
  邹坊 在涌山镇北偏西4公里小溪北侧南面山脚下。76户,496人。〔东鲁邹氏宗谱〕元代,邹氏自桐林街(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历居25代。当时方氏亦从婺源迁此,因称邹方。方氏衰落后,村头又为一寡妇竖过牌坊,旋改邹坊。
  闵口街 在涌山镇北3公里小溪右侧一山南麓。68户,409人。唐朝曾有闵氏居住,始称闵口。后因盛产瓷器繁衍成街,旋改今名。后废。清康熙间,全氏从新城县桥头村(在今黎川县)迁此重建,村名依旧。
  大方丘 在涌山镇西北6公里山坞内小溪北侧。1户,9人。1956年全氏从刘家迁此建村,村旁有丘大块稻田,故名。
  彭家 在涌山镇西偏北6公里山坞底。10户,73人。清初,彭氏从本地张家店迁此建村。
  【沿沟大队】 在公社北部,乐(平)景(德镇)婺(源)交界之丘陵地区。辖6个自然村。430户,2680人。因驻地而名。耕地3110亩,林地1200亩。产煤炭、稻谷。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属闵口、沿沟乡。1956年属涌山乡沿星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沿沟大队。1963年底归五峰山垦殖场九龙岗分场。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
  沿沟 在涌山镇北偏东4公里丘陵谷地中。210户,1306人。〔新塅杨氏家谱〕唐乾符间,杨氏从歙县(在今安徽)迁此,沿水沟两旁建村。
  上周坑 在涌山镇东北6公里山谷内。48户,298人。〔周源程氏宗谱〕北宋末,程氏从箬岭(在今婺源)迁此建村,因属周源派后裔,始称周源。此地原黄荆丛生,一名黄荆林。明永乐间改周坑。后因附近另建一村,旋改上周坑。1953年从婺源划归乐平。
  下周坑 在涌山镇东北5.5公里山谷内。32户,201人。〔周源程氏宗谱〕明初,程氏从本地上周坑迁此建村,此地何树、枫树较多,名何枫。为示区别,亦名下周坑。1953年从婺源划归乐平。
  新屋塅 在涌山镇东北4.5公里丘陵平畈上。90户,569人。〔杨氏家谱〕后唐长兴间,杨氏从本地沿沟迁此平坦地另建新屋,取名新屋塅。
  九龙岗 在涌山镇东偏北6公里山坞口。28户,185人。1962年,沿沟大队在此建村,地处山坡,岗峦起伏,形似九条长龙。
  二十宙 在涌山镇东偏北5.5公里小山西坡上。22户,126人。1962年沿沟大队在此建村,因村前有块二十亩农田,故名。
  【长松岗大队】 在公社西部丘陵地带。辖4个自然村。165户,978人。耕地892亩,林地2380亩。产稻谷、煤炭、石灰。以驻地片村名命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为长松、东岗乡。1956年为东岗乡林松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林松大队。后改长松岗大队,属东岗公社。1963年底为五峰山垦殖场长松岗分场。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刘家大队。1979年复立长松岗大队。
  老屋下 在涌山镇西偏北2公里南山岭北麓。70户,421人。〔港下彭氏宗谱〕北宋末,彭氏由本地大禄源(流槎附近,已废)迁溪旁枣林建村,初名枣树坑。随后村落散居松树岗上,遂改长松岗。明时,为区别于新村易名老屋下。
  高洼 在涌山镇北偏西3公里山坞内。1户,1人。1964年由长松岗大队建村,处地势较高的山洼内,故名。
  新屋下 在涌山镇西偏北2.5公里丘陵平畈上。46户,269人。〔港下彭氏宗谱〕明时,彭氏从本地老屋下迁此建村,为示区别,称新屋下。
  柏树下 在涌山镇西4公里狮子山北麓。48户,287人。元初,徐氏从凰岗(在今波阳县)迁此建村,因居柏树旁取名柏林,习称柏树下。
  【涌山大队】 在公社中部,居涌山河西岸丘陵宽谷地带,黄(泥头)乐(平)公路贯穿境内。辖7个自然村。418户,2879人。耕地2898亩,林地2400亩。产煤炭、石灰、稻谷。以驻地命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三区涌山乡,后属六区、涌山区。1956年为涌山乡涌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涌山公社涌山大队。
  涌山 在涌山河西岸涌山东麓。258户,1779人。宋初,王氏从本地杨枫迁此建村,因风景秀丽,名锦溪村。明改八涧桥村,俗称涌山。
  杨枫 在涌山镇南1公里涌山河右岸平畈上。18户,129人。〔泮阴王氏宗谱〕唐僖宗间,王氏从武口(在今婺源县)迁枫树旁建村设作坊,初名王坊。因避讳更名杨枫。
  岩口 在涌山镇西偏南1.5公里涌山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旁。2户,15人。清初,洪氏从虹坦(今婺源虹川)迁此建村,村近涌峰岩洞口,故名。
  下涌山 在涌山镇西偏南2.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63户,468人。〔程氏宗谱〕南宋宁宗时,程氏从本地周坑迁此涌山脚下建村,名涌山。建国后为同涌山镇区别,易名下涌山。
  张家店 在涌山镇南偏西1.5公里共库总干渠南侧山坡上。52户,318人。〔港下彭氏宗谱〕宋徽宗时,彭氏从本地大禄源(流槎附近,已废)迁此建村,散居斜坡上,始称倒挂店,雅名张挂店。因谐音讹传成张家店。枫树洞 在涌山镇南偏西3公里山洼内。11户,69人。此地原枫树成林,名枫树冲。1958年,程氏从本地下涌山迁此建村,因方言谐音而名枫树洞。
  尧源坞 在涌山镇南3公里山坞底。14户,101人。古为尧氏居住得名。清道光间,彭氏从本地张家店迁此定居。后废。1964年由涌山大队重建,命名东方红新村。1979年恢复原名。
  【东岗大队】 在公社西部黄(泥头)乐(平)公路沿线丘陵平畈地带。辖4个自然村。307户,1782人。耕地2010亩,林地3000亩。产稻谷、石灰、砖瓦。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为东岗乡。1956年为东岗乡东长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东岗大队。1962年属东岗公社。1963年底并入涌山公社。
  东岗 在涌山镇西南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平畈上。111户,642人。〔安定胡氏宗谱〕宋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本地月形,过五代后迁此建村,村西原为沼泽,分别称范湖塅、泉湖塅,村址较高,形如山岗,故名。
  禾山 在涌山镇西偏南6公里小溪北侧一山东麓。46户,264人。古时因村旁山林为柯氏祖业,名柯山。后因谐音讹传为禾山。〔禾山程氏宗谱〕程氏在南宋建炎间,由杭桥(在今文山垦殖场)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石峡 在涌山镇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山坞口。141户,811人。宋初,汪氏由黄沙(在今婺源)迁此建村,因处石山峡谷得名。
  缸甏山在涌山镇西南6公里。9户,65人。清末,李氏从李家边(在今临港公社)迁此象鼻山北麓建村,原名象鼻山。1962年因烧缸甏窑,旋改今名。
  【月形大队】 在公社西南,西临华子峰,北靠石山,黄(泥头)乐(平)公路贯穿境内。辖4个自然村。179户,924人。耕地1150亩,林地52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属东岗乡。1956年为东岗乡三联高级社。1958年属涌山公社东岗大队。1961年分立月形大队。1962年底属东岗公社。1963年复属涌山公社。1968年并入东岗大队。1979年复立月形大队。
  月形 在涌山镇西南6.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石山南麓,村南有小溪。63户,390人。〔江夏黄氏宗谱〕、〔河南邱氏宗谱〕清康熙间黄氏自中云(在今婺源县)迁此建村,邱氏从南丰县迁入,因村后山形如半月而名。
  张家坞 在涌山镇西偏南7.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石山南麓。54户,236人。清末,段氏从新城县中田村(在今黎川县)迁此建村,此坞原为张氏祖业,故名。
  何冲坞 在涌山镇西偏南7.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山坞口。13户,48人。清康熙间,邱氏从南丰县迁此山坞口何树旁建村,故名。
  将军庙 在涌山镇西南8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平畈上。49户,250人。此地原有将军庙。清末,邱氏从本地月形迁此建村,村从庙名。
  【官口大队】 在公社东部丘陵平畈地区,官口水库坐落在北面,涌(山)横(山坞)公路贯穿境内。辖4个自然村。219户,1306人。耕地1733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属车溪、官口乡。1956年属车溪乡官联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官口大队。1961年属共库垦殖场。1962年底属车溪公社。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车溪大队。1972年分出重立。
  官口镇 在涌山镇东南7公里涌(山)横(山坞)公路与车溪河北侧山脚下。123户,715人。唐末,婺源汪氏在此竹林旁居住,名竹溪村。后废。〔程氏宗谱〕宋绍兴间,程氏从河冲(在今崌山垦殖场)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因当时此地盛产瓷器而繁荣成镇,且处乐(平)婺(源)官马要道,遂改官口镇,亦称官口。
  孙冲坞 在涌山镇东偏南3公里山坞底。11户,67人。清朝,孙氏在此居住,名孙冲坞。后废。1964年官口大队在此建新山村,袭用原名。
  官口新农村 在涌山镇东南6.5公里丘陵平畈上。59户,366人。1958年建共库时,同安埠、早禾田、中源坞三村从库区迁此重建,因靠近官口镇而名。
  塘村 在涌山镇南偏东7.5公里一山西坡下。26户,158人。1958年从本地中源坞(在共库内,已废)迁此池塘边建村,故名。
  【杨潭大队】 在公社中部涌山河西岸平畈上。辖5个自然村。152户,970人。耕地1367亩,林地1030亩。产稻谷。以“杨家”、“石潭山”简称命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涌山乡,后属流槎乡。1956年为车溪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金星大队。1961年改称共库垦殖场杨家大队。1962年底属车溪公社。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涌山大队。1972年复立杨家大队。1982年改称现名。
  杨家 在涌山镇东南4公里涌山河西岸。22户,153人。清初王氏从杨家边(今高家公社内)迁此建村,因避讳取名杨家。
  石潭山 在涌山镇南偏东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45户,290人。唐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名。
  山门冲 在涌山镇东南3.5公里山坞内。11户,48人。宋代,江氏建村,因坞口两山对峙,形似山门,故名。后废。1961年由杨家大队重建,袭用原名。
  叶家 在涌山镇南偏东4公里涌(山)横(山坞)公路西侧涌山河畔。73户,471人。明末,叶氏从叶家(在今众埠公社)迁此建村。
  余家 在涌山镇南偏东4.5公里涌(山)横(山坞)公路东侧涌山河畔。1户,8人。清末余氏从南岸余家(在今蔬菜公社)迁此建村。
  【车溪大队】 在公社东南丘陵平畈处。涌(山)横(山坞)公路和车溪河穿境。辖6个自然村。351户,1895人。耕地3096亩,林地2300亩。产稻谷。以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涌山乡。建国初属二区涌山乡,后属车溪、官口乡。1956年为车溪乡车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涌山公社车溪大队。1961年属共库垦殖场。1962年属车溪公社。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
  车溪 在涌山镇东南5.5公里涌(山)横(山坞)公路旁。191户,1032人。清初,朱氏从本地库前迁此车溪河畔建村,故名。村内有明代建筑物敦本堂。
  对家坞 在涌山镇东南6公里山坞底。17户,96人。1961年,朱氏从车溪迁此建村,因与故址门户相对而名。
  黄泥冲 在涌山镇东南7公里山坞底。16户,72人。1964年朱氏从本地车溪迁此建村,此地多黄土山,故名。
  李家坞 在涌山镇东南7公里山坞内。16户,95人。清时有李氏居住。后废。1958年朱氏从本地车溪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库前 在涌山镇南偏东6公里车溪河东岸一山北麓。97户,518人。明朝朱氏从本地稍田迁此建村,以此地曾设金库得名。
  大田背 在涌山镇南偏东6公里山坞口。14户,82人。1952年,朱氏从本地库前迁此大田旁建村,取名大田背。
  【里村大队】 在公社西南,东部多山,西为平畈。辖6个自然村。224户,1472人。耕地2325亩,林地2723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厚田、留田乡。1956年为厚田乡留冲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8月改留田大队,属厚田公社。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1972年恢复原名。
  里村 在涌山镇南偏西6公里丘陵平畈上。38户,282人。清初,张氏从本地上程迁此建村,因比上程偏僻,故名。
  长源 在涌山镇南偏西4.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侧小丘东坡下。104户,645人。〔彭氏宗谱〕南宋开僖间,彭氏从利阳镇(在今波阳县)迁此建村,取名长源,期幸福生活源远流长。
  八甲坞 在涌山镇南偏西5公里山坞内。11户,75人。宋徽宗间,彭氏从本地深坑(已废)迁此建村,以古代都、图、甲行政区划得名。
  上程 在涌山镇南偏西5.5公里小丘东坡下。40户,276人。唐时曾有程氏居住,因处鲁家(已废)上方而名。清初,张氏从本地张家井迁此重建,沿用原名。
  沙洲上 在涌山镇南偏西6公里。1户,7人.1935年光氏从本地上程迁此河谷沙洲上建村。
  方家 在涌山镇南偏西6公里山谷平畈中。30户,187人。唐时为方氏定居得名。后废。清初,黄氏从黄山(今婺源县横槎村)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流槎大队】 在公社南部车溪河西岸,处丘陵地区。辖4个自然村。177户,1085人。耕地1925亩,林地96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涌山乡,后属流槎乡。1956年为厚田乡流槎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流槎大队。1961年属厚田公社。1964年复归涌山公社。
  流槎 在涌山镇南6公里车溪河西岸。66户,369人。〔彭氏宗谱〕彭氏于宋嘉泰二年(1202年)从本地小禄源(已废)迁此建村,因居桂花树旁,始名桂花墩。又因此港常有木簰通过,亦名槎溪。明初改名流槎。
  张家井 在涌山镇南4公里山间平地上。32户,195人。宋代中期,张氏从安徽屯溪迁此建村,始称张家坞。随后村民在附近掘一水井,遂改张家井。后废。宋末,彭氏从本地流槎迁此重建,袭用原名。上坞冲 在涌山镇南偏西5公里丘陵宽谷地中。7户,42人。1956年由流槎高级社在此建新山村,因处流槎上方,取名上坞冲。
  古金山 在涌山镇南偏东6公里车溪河西岸小山东坡下。72户,479人。宋初,金氏从古城(今景德镇市旧城)迁此建村,初名古城。又因人们常在村前河内淘金,故改今名。
  【稍田大队】 在公社东南,处丘陵谷地,西南有鹰山、鹄山。辖8个自然村。154户,1023人。耕地2295亩,山林2万余亩。产稻谷。境内多樟树。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涌山、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厚田、车溪乡。1956年属车溪乡车溪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稍田大队。1961年属共库垦殖场。1962年并入车溪公社车溪大队。1968年恢复稍田大队,归涌山公社。
  稍田 在涌山镇东南8公里鹄山西麓谷底。42户,312人。宋末,朱氏从本地石潭山迁此建村,村处船形坞内,底端一丘田似船稍,故名。
  芦洲坳 在涌山镇东南10公里山坳内。7户,53人。清末,吴氏从官庄(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因盛长芦草得名。
  山门寺 在涌山镇东南8公里山坞内。24户,155人。此地原有古庙,名山门寺。1959年,朱氏从本地稍田迁此建村,村因庙得名。
  朱氏 在涌山镇南偏东7.5公里山坞口。10户,51人。清末,朱氏从本地库前迁此建村,村处一块草坪上,故名。后废。1959年稍田大队在此重建,袭用原名。
  鹰山坞 在涌山镇东南10公里。9户,52人。1970年,朱氏从本地稍田迁此鹰山西麓坞内建村。
  安公源 在涌山镇南偏东8公里丘陵平畈上,小溪穿村而过。42户,257人。宋末,始祖金安从婺源迁此溪旁建村,取名安公源。
  苏家 在涌山镇南偏东8.5公里一山西麓山坞内。3户,18人。清初,苏氏从鄱阳迁居本地张苏董(今张家),清末再迁此建村。
  张家 在涌山镇南偏东9公里山坞口平畈上。17户,125人。原为董氏建村,名董家。清初,张氏从甲路(在今婺源县)、苏氏从鄱阳相继迁此,改称张苏董。清末,董氏、苏氏迁出,遂改张家。明成化间进士、正使董旻故里。
  【横塘大队】 在公社西南部丘陵平畈处,境内有横塘水库。辖7个自然村。207户,1583人。耕地2537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归厚田乡。1956年为厚田乡留冲高级社。1958年立涌山公社横塘大队。1961年属厚田公社。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留田大队。1972年分出另立。
  横塘 在涌山镇南偏西8公里螺狮山西麓横塘水库坝下。45户,329人。元末,石氏从本地下湾迁此低洼地建村,俗称横塘。
  汪家边 在涌山镇西南7公里虎行山南麓。31户,218人。清初,洪氏自洪坦(今婺源虹川)迁此建村,因靠近石峡汪氏庄屋而名。清末,余氏从耆德迁入,村名依旧。
  枣木岭 在涌山镇西南7.5公里共库总干渠东侧横塘水库末端山坡上。18户,124人。清末,程氏从县城官路口程家迁此建村,此岭原盛长枣树,故名。
  范冲 在涌山镇南偏西8.5公里山坞底。29户,239人。明初,范氏从本地长源迁此建村,故名。后废。清初,黄氏从船仓里(在今双田公社)迁此重建,村名依旧。
  留田 在涌山镇南偏西7公里小溪西侧丘陵平畈上。44户,426人。〔平阳汪氏宗谱〕明末,汪氏从庄泉(在今高家公社)迁此建村,此地原为本地〓田村农田,因家贫将田地出卖,仅留一丘田,故名。清初,石氏从〓田迁此,村名依旧。
  邱家港 在涌山镇南偏西8公里两溪汇合处平畈上。24户,154人。明代,邱氏从福建南丰迁此建村,故名。后废。〔太原王氏宗谱〕清康熙间,王氏从新安沧溪(今婺源县高沧)迁此重建,村名依旧。
  邬家冲 在涌山镇南偏西8公里低丘宽谷中。16户,93人。〔邬氏宗谱〕唐光启间,邬氏从婺源迁此建村。
  【渡桥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平畈地带,车溪河穿境而过。辖5个自然村。161户,1053人。耕地1759亩,林地720亩。产稻谷。以渡头、石桥简称命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厚田、流槎乡。1956年属厚田乡流槎高级社。1958年属涌山公社流槎大队。1961年8月属厚田公社。1968年复归涌山公社。1979年分出成立渡头大队。1982年更为现名。
  渡头 在涌山镇南7公里车溪河西岸平畈上。66户,431人。宋末,程氏从篁墩(在今安徽歙县)迁此附近建村,因河边柳树成荫,初名柳林。后建石桥,桥下茅草丛生,一称茅桥柳林。元末村移现址设渡,易名渡头。
  高湖塅 在涌山镇南6公里车溪河凸岸平畈上。28户,200人。〔李氏宗谱〕明洪武间,李蛟湖从本地理湖(已废)迁此塘边建村,始称蛟湖塘。后因谐音讹传为高湖塅。
  杨家湾 在涌山镇南6.5公里车溪河凸岸平畈上。34户,188人。〔太原王氏宗谱〕元至顺间,王氏从本地槎溪(今流槎)迁此河湾建村,因避讳得名。
  新溪湾 在涌山镇南7公里车溪河右岸平畈上。27户,198人。明初,程氏从本地渡头迁此小溪湾道建村,故名。明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入,村名依旧。
  茅镰丘 在涌山镇南偏东8公里小溪南侧丘陵平畈上。6户,36人。1956年,程氏从本地渡头迁此建村,村旁有丘田形似茅镰(镰刀),故名。
  【朱家冲大队】 在公社西南丘陵河谷地带,车溪河横穿东西。辖5个自然村。174户,955人。耕地1803亩,林地152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厚田乡。1956年属厚田乡留冲高级社。1958年属涌山公社厚田大队。1961年8月名厚田公社朱家冲大队。1968年重归涌山公社厚田大队,1979年分出另立朱家冲大队。
  朱家冲 在涌山镇南偏西7.5公里小丘南坡下。85户,421人。〔朱氏宗谱〕明中期,朱氏从本地石潭山迁此平旷地建村。
  花门楼 在涌山镇南偏西7.5公里一山东麓平畈西缘。27户,143人。明中期,程氏从龙王庙(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当时村里建有彩色门楼而名。
  墩上 在涌山镇南偏西7.5公里车溪河右岸平畈上。3户,22人。清初,章氏从婺源迁此土墩上建村。
  罗村 在涌山镇南偏西9公里小溪北侧平畈上。45户,285人。清中期,黄氏从双溪黄家(在今双田公社)迁此建村,因地形似铜锣,名锣村,后简化为罗村。
  芦甫 在涌山镇南偏西9公里一山东麓山坞内。14户,84人。宋朝,曾有金氏居住。清初,石氏从本地〓田(今厚田)迁此重建,因盛长芦草得名。
  【厚田大队】 在公社南部丘陵谷地,车溪河纵贯南北。辖4个自然村。242户,1238人。耕地2180亩,林地895亩。产稻谷。因驻地而名。建国前夕属德田乡。建国初属二区德田乡,后属厚田乡。1956年为厚田乡厚田高级社。1958年为涌山公社厚田大队。1961年8月属厚田公社。1968年属涌山公社。境内多樟树。
  厚田 在涌山镇南偏西8.5公里车溪河左岸低丘西坡上。176户,897人。清道光癸未(1823年)进士石景芬故里。〔武威石氏宗谱〕宋天禧间,石氏从下石(在今临港公社)迁此建村,因土壤肥沃,俗称厚田。当时同族兄弟分居在县内菱田、荪田、芜田,村名皆含“廿”,故改〓田。1982年,因含生僻字,更为厚田。
  里宅 在涌山镇南8公里。14户,56人。1959年由厚田大队建村,因处远离厚田的山坞内,故名。
  下湾 在涌山镇南偏西9公里车溪河东岸平畈上。46户,270人。〔下湾石氏宗谱〕宋绍圣间,石氏从本地〓田迁此建村,村处车溪河下游湾道旁,故名。
  青塘坞 在涌山镇南偏西10公里车溪河南岸坞内。6户,15人。1940年,石氏从本地〓田迁此建村,以村旁塘水清澈得名。
  【茅屋农场】 在公社东北鸡母山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平畈地区。辖1个自然村。20户,106人。耕地118亩。从事水稻生产兼养殖业。1961年8月名涌山公社茅屋大队。1963年驻共大涌山分校。1965年底属九龙岗分场茅屋苗圃。1968年并入涌山公社沿沟大队。1976年归涌山公社机制砖瓦厂。1979年改为涌山公社茅屋农场。驻茅屋。
  茅屋 在涌山镇东北1.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左侧。建国前这里是一片果园,曾盖一幢茅屋,故名。1959年,潘氏从中源坞(今共库内,已废)、杨氏从兰美桥(今官口水库内,已废)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涌山公社农科所】
  在公社西南丘陵平畈处。辖1个自然村。111户,708人。耕地575亩。从事水稻良种培育,虫情测报等科研工作。1952年曾立林头乡。1956年属东岗乡林松高级社。1958年属涌山公社横塘大队。1962年立林头大队,属东岗公社。1963年复属涌山公社。1965年底名长松岗分场林头大队。1968年复归涌山公社横塘大队。1972年成立涌山公社农科所。驻林头。
  林头 在涌山镇西偏南5公里龙头山南麓。明初,徐氏从凰岗(在今波阳县)迁此建村,村旁多桂树,初名桂林。后改林头。
  沿沟煤矿三村 在涌山镇东北6公里石山西麓。169户,632人。1969年由涌山煤矿建村,现为沿沟煤矿家属区。
  沿沟煤矿一村 在涌山镇东北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右侧一山南端。142户,570人。1969年由涌山煤矿建村。现为沿沟煤矿家属区。
  沿沟煤矿四村 在涌山镇东北5.5公里一石山西麓。180户,657人。1969年由涌山煤矿建村。现为沿沟煤矿家属区。驻有乐平矿务局技工学校。
  老鸦冲 在公社北部山坞内。整个片村包括何家、黄家、廖家。清代形成。坞内有径通景德镇市区。四周山上多乌鸦,故名。
  石冲坑 在公社北部山坞内。整个片村包括下马墩、屋基上、大路口。清代以来形成。因山间平旷地有小溪得名。
  无家山 在公社北部低丘陵地区。整个片村包括沿沟煤矿一村、沿沟煤矿三村、沿沟煤矿四村。建国后形成。此地原为荒山,无人居住,故名。
  周坑 在公社北部山坞内。整个片村包括上周坑、下周坑。宋、明间形成。1953年前属婺源县辖。
  长松岗 在公社西部南山岭北麓小丘坡下。整个片村包括老屋下、新屋下。以山岗盛长松树得名。宋、明间形成。

知识出处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江西省乐平县地名志》

本志主要内容有政区与居民地、专业部门、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自然实体等五大类地名的语源、沿革与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