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与浮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81
颗粒名称: 景德镇与浮梁
分类号: K925.6
页数: 2
页码: 709-7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与浮梁县的发展历史和地理沿革情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浮梁县

内容

景德镇与浮梁,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在秦以前,这里属楚的东境;秦统一以后,属九江郡番县,即今之波阳县管辖。东晋期间(公元317—420年)开始设镇,以这里刺史陶侃新近平定之地,定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置县,称“新平县”。县治设于今江村乡沽演,唐武德八年并新平入鄱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置县易名。改新平县为“新昌县”,县治设在昌水之北,即今之新平乡南城里。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昌县又以溪水时常泛滥,居民伐木为梁,改称“浮梁县”,到元和间徙治于西北高埠地(今旧城乡驻地)。到了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以其帝王称号,改昌南镇为“景德镇”,仍为浮梁县管辖一直到1949年解放时止。
  景德镇1949年4月29日解放,则从浮梁县析出置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为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浮梁县制撤销,原县属地域则划为鹅湖、蛟潭两个市辖区。
  由此可见,不论管属关系怎样改变,景德镇与浮梁县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景德镇与浮梁,自建置以后,名称虽然未变,但一直为浮梁县管辖的景德镇,由镇升为了省辖市,而浮梁县,则由县降为了乡镇。促使这一变化之原因,主要是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因为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密切相关的。
  自宋代至解放前,景德镇之所以一直为浮梁县所管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对浮梁县原燃料资源和交通条件的依赖。人们常说景德镇“水土宜陶”,其实这个“水土”,就是浮梁县境内丰富的优质瓷土,特别是驰名世界的高岭土,就是浮梁县辖区内植被的大量松柴和槎柴,为瓷业提供了燃料;就是浮梁县地域内的昌江、东河、西河、南河与杨村河、建溪河,为陶瓷创造了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正因为这样,景德镇虽然早已成为全国名镇,但都没有改变其历史地位,仍一直从属于浮梁县。
  景德镇在解放前,尽管是个县属镇,可其名声早在明清时期就远远超过了浮梁县。这当然不是谁在主观愿望上制造出来的“喧宾夺主”,而是它由陶到瓷、精益求精、千年不坠的地位所决定的。景德镇远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制陶,南朝已向制瓷过渡,到了宋代,制瓷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所产瓷器光致茂美,独具特色,充为贡品,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美称。因而景德镇与铅山县之河口、清江县之樟树、新建县之吴城,并称江西四大名镇。明朝正德初期,皇上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分为官窑、民窑,推动了瓷业的大发展。于是,景德镇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合称中国四大名镇。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虽有一度衰败,但由于它固有的基础条件,解放后建市后恢复很快,产量猛增,产品远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谈到浮梁的发展历史,绝不可忽视浮梁的茶叶经济情况。茶叶生产是浮梁建县和保持其地位的主要经济基础。浮梁,从新平建制算起,到1960年县制撤销,已有一千三百三十多年历史。浮梁县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与其的茶叶生产发展有关。浮梁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01—117.42度和北纬29.09—29.56度之间的亚热带,“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土地肥沃,宜于种植茶叶。据史料记载,唐时,“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清代,浮梁茶叶生产仍很繁荣,1882年产量仍达三万担,这时的“浮红”,与安徽祁门的“祁红”声名于世。然而,惋惜的是,后来它不但未能保持唐时七百万驮的优势,而且生产凋敞,渐趋衰退。1949年解放时,其茶叶产量仅有2100担,1960年县制撤销时,也只恢复到11,000担。由此可见,浮梁和景德镇行政区划的变更,虽不能说是必然趋势,但说明,一个地区的地名的兴衰、存亡,主要取决于这个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状况。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振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