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74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59
摘要: 附录
关键词: 附录

内容

国务院文件
  国发〔1986〕11号
  国务院关于发布《地名管理条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地名管理条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委托中国地名委员会管理全国地名工作,其办事机构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代管县(市)以上地名机构的设置问题,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地名管理条例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发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名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国内外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四)在科学考察中,对国际公有领域新的地理实体命名,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江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赣府发〔1987〕12号
  关于颁发《江西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行政公署,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江西省地名管理规定》颁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江西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江西省地名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地名的管理,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地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有关地名管理的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按规定权限讨论决定或报上级政府审批。
  第三条各级地名机构是同级政府管理地名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宣传、检查、监督本地区标准地名的使用。
  (三)按规定权限承担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等任务。
  (四)管理地名档案,开展地名咨询服务。
  (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地名标志建设。
  (六)编辑出版地名书刊、图集,负责地图和有关地名出版物中地名的审查。
  (七)组织开展地名学的研究。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地名是: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岛、洲、滩及地域等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包括省、市、县(市辖区)、乡、镇及地区、县辖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名称。
  (三)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村,片村,城镇的街道、居民区、片区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以及纪念地、名胜古迹、公共设施等名称。
  第五条地名管理应从我省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的地名,应当按照本规定的原则和权限履行审批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越权决定。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和更名
  第六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充分协商。
  (二)含义健康,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建国以来的成就。
  (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四)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市(地区)范围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县(市)内的村民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名称,一个乡(镇)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六)城镇街道名称,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审批程序。
  (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单位承办,也可以交其他部门承办;其他部门承办的,应征求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单位的意见。
  第七条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应当做到规范化。译写规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第八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第九条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审定的地名,由地名机构负责汇集出版。其中行政区划名称,民政部门可以汇集出版单行本。
  出版外国地名译名书籍,需经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或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组织编纂。
  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使用地名时,都以地名机构或民政部门编辑出版的地名书籍为准。
  第十条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地方人民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第十二条本条例在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研究答复。
  第十三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全省逐步实现乡、镇行政区划名称不重名。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的地名统一。
  (六)地名用字必须符合规范、简明确切、避免使用生僻字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字,不用序数命名。
  第七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凡有损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和庸俗性质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四、五、六款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三章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八条地名命名、更名必须履行手续,其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权限办理。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名称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员会备案。
  (二)省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辖市(地区)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省辖市(地区)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县(市)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以及县级以上部门管理的纪念地、名胜古迹、公共设施等名称,在征得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按隶属关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省和有关省辖市(地区)、县(市)地名委员会备案。
  (五)除上述一、二、三、四款规定之外的名称,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报省地名委员会备案。
  第四章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城镇街巷、集镇、村庄、车站、码头、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及其他有必要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一)城镇街巷的地名标志,由城建(市政)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二)铁路、公路、车站、码头等地名标志由铁路、公安、交通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三)集镇、村庄、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责成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设置和管理。
  (四)居民点、住宅区及街巷中的门牌编订或更换,由公安部门负责。
  第十条地名标志上的地名汉字书写和汉语拼音拼写,必须经当地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定。
  第十一条各机关团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应自觉维护地名标志,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
  标志,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轻重,由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或给予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地图照片、公章文件、广告牌匾等使用的地名,以人民政府批准的标准地名为准。
  第十三条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译写规则为准。
  第十四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颁发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则为准。
  第十五条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省地名档案馆为全省地名档案资料的管理中心,地、市、县(区)地名档案室负责本地区的地名档案资料管理。在档案管理业务上,各级地名机构受同级档案管理机关和上级地名机构的指导、检查。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省地名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文件
  景府发〔1988〕30号
  关于颁发《景德镇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乐平县、各区、乡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公司、各街道办事处:
  现将《景德镇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颁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四月八日
  景德镇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市地名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和地名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江西省地名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地名的实际情况,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市、县(区)地名机构是同级政府管理地名的职能部门。地名管理是政府在行政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科学性。地名的命名或更名应从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更名时,应当按照本细则履行审批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含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居民地名称含自然村、片村、城镇的街巷、居民区、片区等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以及纪念地,名胜古迹、公共设施等名称。
  第四条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都必须认真执行本细则。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要尊重群众的愿望,并与有关各方充分协商。
  第六条地名含义健康。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用序数命名。地名用字要简明确切,应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首字为准,并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
  第七条全市范围内的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县(区)范围内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名称,一个乡(镇)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应与当地地名统一,以当地地名派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应与主地名统一。
  第八条增设的行政区划地,新建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居民地和公共设施,新辟的台、站、港、场,以及尚未正式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都应命名。
  第九条新命名城镇街巷名称。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要名符其实,较宽的主干街道用“路”或“街”,狭窄的街巷用“巷”或“弄”,很长的“路”或“街”,可以分段在同一专名后加方位词称名。
  第三章地名的更名
  第十条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第十一条凡不符合本细则第六条、第七条原则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意见后,应予更名。
  第十二条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四章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
  第十三条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权限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城区的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省、市民政部门和地名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本市境内著名的或涉及两个县、区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县、区地名委员会审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省地名委员会备案,必要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市辖城区范围内的主干街道(含厂矿生活区需要命名的道路)、公共设施的命名、更名,由市城建部门提出意见经市地名委员会审查,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区)境内的自然村、街、巷、公共设施等名称,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区城建部门和地名办公室提出意见,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地名委员会备案。
  第十六条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以及纪念地、名胜古迹等名称,在征得所在市、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会签之后,按隶属关系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报送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备案。
  第十七条市、县规划中的道路、居民地(含新村、居民区、片区)。公共设施的名称,由城建部门提出意见,分别报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审定。
  第五章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八条在建制镇以上的城镇(含厂矿生活区命名的道路)设置路(街)牌、巷(弄)牌,栋牌、门牌,自然村(集镇)设置村牌(碑);铁路、公路沿线的车站、交通要道路口、港口码头,以及纪念地、名胜古迹、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都应设置标准地名的标志。
  第十九条城镇的路(街)巷地名标志,由城建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城镇居民地的栋牌、门牌号码,由公安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集镇、村庄、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设置和管理;车站、交通要道路口、码头等地名标志,由铁路、公安、交通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纪念地、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的标志,由有关管理部门负责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条地名标志上的地名汉字书写和汉语拼音拼写,必须经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定。
  第二十一条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应自觉维护地名标志,对擅自移动、毁坏地名标志,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轻重,由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或给予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市、县、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当地的地名统一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建立地名档案室,管理本地区的地名资料档案,开展地名咨询服务。
  第二十三条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地图照片、公章文件、广告牌匾、宣传物品等使用地名,以及需用地名作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户的专名,都必须以市、县地名办公室汇编的标准地名集和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地名为准。各类地图和有关地名出版物中的地名须经市、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定后印刷发行。
  第二十四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颁发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则为准。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和个人必须使用旧地名时、只能在标准名称后面用括号加注。对于自定地名、拒不使用标准地名,不经咨询滥用地名而造成地名混乱者,市、县(区)地名办公室应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罚款处理。
  第二十六条本细则自一九八八年四月十日起施行。在施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市地名委员会研究答复。
  景德镇与浮梁
  程振武
  景德镇与浮梁,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在秦以前,这里属楚的东境;秦统一以后,属九江郡番县,即今之波阳县管辖。东晋期间(公元317—420年)开始设镇,以这里刺史陶侃新近平定之地,定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置县,称“新平县”。县治设于今江村乡沽演,唐武德八年并新平入鄱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置县易名。改新平县为“新昌县”,县治设在昌水之北,即今之新平乡南城里。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昌县又以溪水时常泛滥,居民伐木为梁,改称“浮梁县”,到元和间徙治于西北高埠地(今旧城乡驻地)。到了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以其帝王称号,改昌南镇为“景德镇”,仍为浮梁县管辖一直到1949年解放时止。
  景德镇1949年4月29日解放,则从浮梁县析出置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为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浮梁县制撤销,原县属地域则划为鹅湖、蛟潭两个市辖区。
  由此可见,不论管属关系怎样改变,景德镇与浮梁县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景德镇与浮梁,自建置以后,名称虽然未变,但一直为浮梁县管辖的景德镇,由镇升为了省辖市,而浮梁县,则由县降为了乡镇。促使这一变化之原因,主要是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因为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密切相关的。
  自宋代至解放前,景德镇之所以一直为浮梁县所管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对浮梁县原燃料资源和交通条件的依赖。人们常说景德镇“水土宜陶”,其实这个“水土”,就是浮梁县境内丰富的优质瓷土,特别是驰名世界的高岭土,就是浮梁县辖区内植被的大量松柴和槎柴,为瓷业提供了燃料;就是浮梁县地域内的昌江、东河、西河、南河与杨村河、建溪河,为陶瓷创造了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正因为这样,景德镇虽然早已成为全国名镇,但都没有改变其历史地位,仍一直从属于浮梁县。
  景德镇在解放前,尽管是个县属镇,可其名声早在明清时期就远远超过了浮梁县。这当然不是谁在主观愿望上制造出来的“喧宾夺主”,而是它由陶到瓷、精益求精、千年不坠的地位所决定的。景德镇远在东汉时期就开始制陶,南朝已向制瓷过渡,到了宋代,制瓷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所产瓷器光致茂美,独具特色,充为贡品,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美称。因而景德镇与铅山县之河口、清江县之樟树、新建县之吴城,并称江西四大名镇。明朝正德初期,皇上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分为官窑、民窑,推动了瓷业的大发展。于是,景德镇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合称中国四大名镇。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虽有一度衰败,但由于它固有的基础条件,解放后建市后恢复很快,产量猛增,产品远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谈到浮梁的发展历史,绝不可忽视浮梁的茶叶经济情况。茶叶生产是浮梁建县和保持其地位的主要经济基础。浮梁,从新平建制算起,到1960年县制撤销,已有一千三百三十多年历史。浮梁县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与其的茶叶生产发展有关。浮梁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01—117.42度和北纬29.09—29.56度之间的亚热带,“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土地肥沃,宜于种植茶叶。据史料记载,唐时,“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清代,浮梁茶叶生产仍很繁荣,1882年产量仍达三万担,这时的“浮红”,与安徽祁门的“祁红”声名于世。然而,惋惜的是,后来它不但未能保持唐时七百万驮的优势,而且生产凋敞,渐趋衰退。1949年解放时,其茶叶产量仅有2100担,1960年县制撤销时,也只恢复到11,000担。由此可见,浮梁和景德镇行政区划的变更,虽不能说是必然趋势,但说明,一个地区的地名的兴衰、存亡,主要取决于这个地区工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状况。
  景德镇地名特色
  汪水传
  地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一定地域内,一个时期的地名,就是这一时期历史的缩影。地名的成名规律,就是地名在人类活动中逐渐形成时,所出现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人类的活动领域和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研究地名成名规律,就必须从它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条件出发,一个区域的地名,就象镜子一样,反映出这个区域的历史特点。对一个区域内各类地名进行考证,追溯其由来含义,探索其成名规律,对研究这个区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对景德镇区域内地名的考证,试谈景德镇地名的特色。
  我们在编纂《景德镇市地名志》的过程中,对景德镇的历史作了粗浅的调查。对各类地名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景德镇的历史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它是一个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制瓷历史的古城。二是文化灿烂、蜚声中外,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它在历史上是一个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码头。景德镇区域内古、旧地名的成名规律及其特色,正好反映了景德镇历史的三个特点。
  一:中国China景德镇、瓷器同一名词,景德镇地名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景德镇名来源于瓷器。“瓷都自昔号昌南”。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又名新平镇、陶阳镇),唐朝昌南瓷在京城誉为“假玉器”,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应官府之需,刻“景德”年号于器,其昌南镇奉御董造瓷器,光致茂美,于是咸称景德镇瓷器,真宗赵恒诏谕将昌南镇易名景德镇。纵览景德镇地域内古、旧地名、有为数不少带瓷字的地名和瓷器紧密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探讨这些地名可以洞察到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且看一看瓷器街、龙缸弄、高岭、师主庙、风火仙、窑里、窑弄……。地名的成名情况,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景德镇的远古时代,窥视到景德镇历代瓷业盛况,这些地名因其由来含义深远,虽然成名时代久远,但却能够一代一代传留至今。有的地名还流传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传闻。瓷器街,地处中山南路麻石下弄一条不十分宽敞约200米左右长的弄巷,弄巷两边全是瓷器店铺,瓷器品种应有尽有。出售现货,也可订购。来住顾客络绎不绝,人们称之谓“瓷器街”。龙缸弄,座落在中华北路御器厂(今市人民政府驻地)左侧一条小巷内,这条小巷内有六户专为御器厂烧造大瓷缸的窑户,其所烧制的大瓷缸,质量超过了御器厂官窑烧制的产品,博得皇上的赏识,故被命名为龙缸弄。窑里(今瑶里)因盛产瓷土而得名。此地瓷土矿藏丰富,古代就是瓷器原料主要产地。高岭(今鹅湖东埠街高岭村)因所产瓷土质地优良,饮誉全球。十七世纪初,法国有个神甫来景德镇发现后,法国瓷行将高岭所产瓷土命名为“高岭土”,由于“高岭土”所制造的瓷器名扬四海,随之“高岭土”的名声也远震中外,于是其地名被作为世界“高岭土”术语,人称之谓“高岭土”的故乡。师主庙(佑陶灵祠)和风火仙(火神庙)是历代陶工纪念师主之地,师主庙在御器厂东侧与风火仙相隔一条街(今中华北路)。它是古代陶工师傅赵慨的神庙,《浮梁县志》载:“师主者,姓赵名慨;字叔朋,道通神秘,法济苍生……镇民多陶、悉资神佑”。历代千家万户陶人在此祭杞师主,祈求神佑。”风火仙,系明朝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兼理窑务。因烧造龙缸,限期促迫,逼使陶工童宾(广利)蹈火而死,引起了全镇大规模的“民变”,统治者为了缓和局势,接受了群众要求,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风火仙师)。自此,历代烧窑工把童宾奉为本行业的师祖,名曰风火仙师。今曰师祖庙、风火仙已荡然无存。但这地名及其历史传闻却世代相传。
  二:景德镇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她众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景德镇的古代文明。她雄据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在历史上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齐称中国四大名镇,现在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之所以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因其有悠久的制瓷历史、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外,从众多的名胜古迹及其遗址,也充分表明了景德镇的古代文明。景德镇的古窑址、古建筑、古寺观遍布城乡。古瓷窑址,仅就目前已发现的有湖田、杨梅亭、银坑坞、黄泥头、塘下、白虎湾、湘湖街、南市街、柳家湾、月山下、瑶里、黄家坞和御窑遗址等十多处,其中湖田古窑址有四十万平方米,从五代到明朝七百余年的历代瓷窑,保存完好,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是景德镇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景德镇的四周古建筑颇多,自唐至今千古留香。古城遗址,巍巍宋塔,明代古街,清朝县衙、太子祠,大夫第等等,近年,还发现了一百多处古朴典雅的世俗建筑,有住宅、村镇、商店、祠堂、庙宇、牌坊、闾门等等。这许许多多古建筑的被发现,也充分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景德镇城区古寺观之多,也是鲜见的。据调查,民国年间。十里长街的城区有大小寺庙91个,其中著名的古寺观有观音阁、东岳庙、五龙庵、旸府寺、斗姥宫、九皇宫、地藏庵、泗王庙、五王庙、东山寺、景德寺等十余处。以寺庙得名的地名达三十多个。这些古寺观,虽然早已毁坏或折除,冠以寺庙的地名也一再更名。然而,以寺庙而名的古、旧地名。却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寺庙而名的地名之多及其深刻影响,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宗教事业发达的古老城镇。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就为名人赞赏。景德镇的名胜古迹也曾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宋代名将岳飞曾登旸府山,在旸府古寺、抒发其精忠报国之胸怀,曾留下了“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之名句。名僧佛印(1)就是在景德镇的宝积寺出家的,相传他与苏东坡游览风景区莲花塘,苏东坡曾为莲花塘胜景题名“佛印湖”。因而,莲花塘曾名“佛印湖”。
  三:从剖析城区街巷里弄的古旧地名,可洞察到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码头。景德镇旧有三洲(黄家洲、拜天洲、西瓜洲)、四码头(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之称。这三洲四码头旧址均在今昌江河畔。许家码头在今半边街里市渡。曹家码头在今中渡口。湖南码头在今湖南会馆沿河。刘家码头在今刘家弄沿河。这四大码头的驻地,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水运码头。清代乾隆、康熙年间,景德镇曾有“干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这四大码头均以姓氏、籍贯而名,也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五方杂处的码头。探索这三洲四码头的形成,由于景德镇地处皖赣交界处,资源丰富,水运方便,瓷业兴旺,商业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氏到景德镇经营工商业,因而逐步形成五方杂处工商业集中的码头。景德镇曾有“十八省码头”之称。景德镇的街巷里弄,旧有“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我们在探索这些古、旧、街巷里弄地名的成名规律中,仅就现已掌握的资料表明:景德镇城区街巷里弄古、旧地名,以会馆②(书院)、姓氏命名的占相当大的比重。据调查,全国共有18个省、34个州(府)、68个市(县),在景德镇建有会馆(书院)三十多个。其会馆(书院)所在地的地名,几乎都是以会馆(书院)命名。据不完全统计,城区以会馆(书院)命名的地名达24个,有的会馆(书院)地名还派生出许多弄巷地名,如徽州会馆(新安书院)就派生了新安上巷、新安下巷、下新安巷;抚州会馆(昭武书院)派生了抚州弄。以会馆(书院)命名的学校有几十所。其会馆(书院)大都建于城区中心街道。如徽州会馆建在今中山北路,抚州会馆建在今珠山中路、都昌会馆建在今风景路,福建会馆建在今中华南路。宛陵书院建在今中华北路。今日,这些会馆(书院)大都折除或改作他用。然而,以会馆(书院)命名的地名却一代一代地沿用至今,它留下了景德镇历史上会馆(书院)遍布的痕迹。会馆(书院)甚多与以姓氏命名的弄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景德镇设立的会馆,大都是外省、外县人到此做工,经商,为了共同维持生计而设立的。外籍人同乡同姓大都聚居一地生息繁衍。为了不使子孙忘祖,因而住地多以姓氏命名。如大黄家弄、小黄家弄就是黄姓繁衍分居而命名的,诸如这类命名的弄巷很多。据调查,中山路共有43条弄巷,其中以会馆姓氏命名的就达25条。景德镇“三洲四码头”的形成和以会馆(书院)、姓氏命名的街巷里弄多的历史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古老城镇。
  此外,我们在考证古往今来的重要地名中,还发现景德镇区域内有不少与军事有关的地名,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军事信息。如勒功街是一个重要古镇,也是一个军事要塞。唐朝僖宗年间兵部尚书王壁率领部将在此镇守。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也曾在此地驻军。吕蒙乡(原名古城,传说三国时将领吕蒙曾在此屯兵。后人为纪念吕蒙,把驻过吕蒙军马的村庄称为吕蒙村。运送过吕蒙军马的渡口称之为吕蒙渡。兴田乡的传芳里(原名船方里)系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制造战船之地,因所造战船名扬四方,故名。三龙乡的招军畈,系太平军在此招兵而名。还有罗家桥乡的营盘山,兴田乡的冰潭(古称兵潭),传说太平军曾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马。近代有“瑶里改编”③、“小源暴动”④等军事历史,这些地名历史,还反映了景德镇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江南雄镇”之称。
  综上所述,我们探索景德镇地名特色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到,地名有着鲜明的特征,即反映地域、时代的特点,也就是地名的特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地名特色。每个区域也有每个区域不同的地名特色。然而,每个区域的地名特色,都是由每个不同区域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而每个区域的地名特色,又必然反映每个城区的历史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对区域古、旧地名的研究,不仅对探索地名的成名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学科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注①“佛印”是禅师的法号。《浮梁县志》载:佛印姓林,字觉老,名了元,江西浮梁县人。佛印是宋神宗踢的法号。
  他的文学和佛学的造诣都很深,是北宋时期一位有学问,有名望的禅师。注②“会馆”。《辞海》载:会馆;亦称“公所”中国旧时都市中同乡同业的封建性团体。起源很早。汉代京师已有外
  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杭州有外郡人为同乡人谋公益的组织。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滑代更盛行。注③“瑶里改编”。瑶里即今瑶里乡政府驻地。1938年,皖赣特委在此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改编而名”瑶里改编”。瑶里
  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诞生地。新四军曾在此设立留守处。注④“小源暴动”。小源即今金竹山乡政府驻地。1934年,赣北特委曾在此举行了波及皖、赣边区十多个县的革命暴动。
  故名“小源暴动”。
  景德镇地名传闻
  王清华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皖赣交界线上,地处昌江之滨。悠久的制瓷历史和水运交通的便利,为这个陶瓷古镇带来了繁荣。“绝妙”花瓷传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这是对景德镇镇历史状况的真实写照。昔日,陶瓷生产手工业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窑屋、坯房、红店(绘瓷)低矮平房遍布大街小巷,因而形成了街巷里弄多的特点,同时,景德镇在历史上虽属浮梁县辖,而在景德镇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都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18个省,34个州(府)、68个市县在镇设有30多个会馆。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小城镇,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地名。
  民间对地名的称颂、传说颇多。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街几经拓宽、改建,又辟山修路、建街、建新村,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地名也多次更改。许多旧地名已经不复存在,后来人对历史有的已无从识记。为了将这些曾经印记过劳动人民足迹的历史地名和民间地名传闻作为历史资料收集记载保留下来,笔者花了一段时间访问了本市老住户中65—90岁的老人百余人,并查阅了有关地名记载的历史资料,现综合整理于后:
  地名十字:
  一户村、二排衙、三角井、泗(四)王庙、五间头、陆家岗、七棵树、八卦图、韭(九)菜园、十字街。
  三洲四码头:
  黄家洲、拜天洲、西瓜洲。
  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
  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苦珠山、凤凰山、饶家山、猪婆山。
  薛家坞、秧田坞、金家坞、和尚坞、江家坞、罗家坞、杨家坞、道士坞。
  徐家街、青石街、蔡家街、丝线街、棋盘街、小塘街、万年街、十字街、油榨街、半边街(半条街)。
  一十八巷:
  玉字巷、求子巷、圣节巷、朝阳巷、哲四巷、上新安巷、下新安巷、程家巷、福寿巷、杉树巷、新家巷、太平巷、云谷巷、青云巷、云锦巷、惜字巷、群英巷、油盐巷。
  据调查城区境内现有弄巷地名360条。旧称的一百零八弄大都存在,这里就不重述了。
  景德镇本属一洲,后来人口繁衍而建镇。原来沿河洲地渐成居民区和弄巷,清代洲地较大的算以上三洲。这三个洲或建会馆、寺庙,或建民房、或成集市。而地貌虽变,仍称洲名。
  码头则反映了景德镇当年交通运输状况。因景德镇是个古老的山城,交通运输全靠河运。明清时期,镇瓷通商天下,来镇经营瓷器的络绎不绝。景德镇水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相当可观。《浮梁县志》有词云:“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恢安南答贡回。”“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堆如山,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可见当年水运的繁忙景象。那时除各渡口均为来往船只停靠码头,还专设了四个装卸码头。各码头均为帮会所建,不得任意占用。搬运工人都得上帮登记,在规定的码头装卸货物。据说许家码头和曹家码头是吉安人的码头、湖南码头和刘家码头是南昌人的码头。
  景德镇的兴衰变化都与瓷业密切相关。宋以前,瓷窑坯坊分散四方,宋始渐向城区迁移。自明建御窑后,瓷业进一步发展,需要各工序的配合集中,瓷窑由北向南移、人口和街市也有相应的变化。故许多地方原来是山是坞,后来变成居民区,原来的小街巷,后来又集中到大街市,地名却是原称。故有不少称山不是山,称坞不是坞,称街不是街的地名。如苦珠山、饶家山、江家坞、薛家坞、徐家街、青石街、蔡家街等都“名不符实”了。如若追寻它的本来面目,则须返历史于几百年前,甚至千年。这些地名也记载了江山地域的变化状况。
  在景德镇的老瓷工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的地名歌,这首歌也反映了地区面貌的变化,记述了劳动人民的业迹。
  地名歌:
  江南雄镇南江口,观音文昌镇阳台,
  五王打坐三角井,凤凰展翅半边街;
  通津桥边烟花巷,豆腐弄中斗富强;
  五龙穿珠御器厂,文武衙门两边排,
  风火神显龙缸弄,阜安门外桂飘香。
  陈家街上花似锦,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出口屯兵马,马鞍山上摆战场。
  赛宝坦上好晒宝,里村独造一长城。
  瓷器街上般般有,黄家洲上摆擂台;
  牛角岭上回头望,万重窑烟上天堂;
  景德美景说不尽,水流鹅颈归鄱阳。
  这首地名歌维妙维肖地将景德镇的地方特点,人文、地文介绍尽致。从这简短的22句歌谣中,可以看出景德镇自古就是江南一大雄镇,它的地理位置在鄱阳县的上游,浮梁县城的南面。虽曾隶属浮梁县,因盛产瓷器,却比县城繁荣多了。原来县城至镇道经薮家岭,明景泰后始走石埭山,天顺初凿山腰成路,建亭台其间,后又建观音、文昌二阁。层崖俯瞰,石壁镌“昌江砥柱”四字;其下通衢旧有“江南雄镇”坊。登临阁上,风帆沙影,山光水色,宏伟壮观。景德镇物华天宝,周围山岭盛产瓷石,景德镇既是陶瓷古城,也是对外敞开的工商业城镇。向无城墙,仅里村有城里许,清称里淳街,街民多业石灰窑,后改称里村。
  景德镇自明始建御器厂于珠山,专造宫廷用瓷和回贡瓷。五龙山的五座山峰朝着珠山,似五龙穿珠于御器厂。厂西南,明嘉靖年间制视府馆,即知县行馆,称公馆岭。公馆二层楼,雕栏朱门,古色古香。厂东南为九江道,系巡守宪司监临之署。真是文武衙门两边排,好不威武。
  五王庙祀华光神,原庙在御器厂东南,嘉靖年间,改庙为署,结果生产不景气,乃得罪神。《浮梁县志》有词云:“横田古庙祀华光,改替官衙事不常,到底五王灵应显,龙灯日夜闹朝阳。”朝阳即三角井附近的朝阳门。旧日景德镇为陶瓷而建的祠庙甚多,如陶王庙,佑陶灵祠、师祖庙、风火仙祠、祭师祠等。它发映了旧陶瓷业仰于神的观念较严重。
  据传景德镇为凤凰地,河西、三闾庙和太白园地区均有凤凰山,半边街、童关栅门均有凤凰桥,传说都是凤凰停留过的地方,故有凤凰展翅半边街之句。这为当时人们的遐想。
  斗富弄原名豆腐弄,以豆干闻名。据传民国十九年元霄节,一家钱店和一家瓷行,以燃放鞭炮斗富,钱店老板捷足先登,买完全街鞭炮,瓷行老板买不到接应的鞭炮,心急如焚,竟将架上瓷器代鞭炮摔打,却也响声震耳,他们显富斗闹了几小时,竟将豆腐弄斗成了斗富弄。
  风火神显龙缸弄,指的是明万历年间,内监潘相奉御监造龙缸,然大器累不完工,瓷工屡受鞭笞饥饿。窑工童宾悯同役之苦,独舍身殉火,缸乃成。此举激起瓷工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为纪念他,立祠曰风火仙。据说此事便发生在龙缸弄。桂花弄位于御器厂之南阜安门外,这里有一院中栽桂树数棵,秋至桂花阵阵飘香。
  陈家街位于御器厂东南,宋建司务厅,清设监镇厅,驻有众多的督陶官,街面还设有各种店铺,十分热闹。街东便是十八桥,清代此处为城镇中心。东通马鞍山,南通把总衙,西经麻石弄通前街,西北通陈家街。这里商业繁荣,素有“买不到的十八桥,卖不掉的泗王庙”之说。就是说此处货物齐全,在别处买不到的东西,到十八桥均可买到。真可谓十八小桥赛洛阳。
  雄关口上屯兵马,是指把总衙的兵马经此关口至马鞍山摆战场练兵。
  据传,昔日赛宝坦住两窑户,有一家生意做至香港,换回不少珍宝,他欲与另一窑户赛富,企图压垮对方。六月六日有意将珍宝晒于坦上。另一窑户也不甘示弱,乃命儿子将家中桌椅板凳洗净,也晒于坦上,人不解其意,他笑笑说:“我晒的是有四只脚的活宝。后来他兼业饮食店,果真也发了财。后人称此坦为晒宝坦,今易名赛跑坦。
  清代瓷器另售贸易集中在瓷器街,《陶录》载:瓷器街,颇宽广,长约二三百武,街两旁皆瓷店张列,无器不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当年的瓷器街虽是条不长的巷街,却常迎来四乡和邻县的很多顾客。因为生意兴隆,相应的还有写瓷字、画瓷像,画红和饮食、杂货、烟店、肉店之类,真是般般皆有,日夜闹市。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江西贫民摆地摊卖次品瓷器的地方。《陶歌》有:“黄家洲上多茅器,买卖顷遇倔强人,比似提篮走洲客,只能销假不销真”之句。就是这块小本生意的地盘,苏湖会馆的会首徐世纶等却执意强占,引起三打黄家洲的擂台战。讼至官府,结果因洲民人多理壮而获胜,洲民为首者黄姓,故后来改王家洲为黄家洲。
  牛角岭是浮北连安徽的一座高岭,站在岭上回头眺望景德镇,数百座烟囱、窑烟滚滚直上青天,甚是壮观,它描绘出镇瓷兴旺景象。景德镇美景说不尽,一船船优质瓷器水运至鹅颈滩,再往下便进入鄱阳县境,经鄱阳湖转入长江运往全国各地。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热爱景德镇,他们最熟悉瓷都的历史。景德镇的一街一巷,每一渡口,每个码头,无不印记着瓷业工人的足迹和汗水。工余饭后,他们在车间,在炉前,念着老工人自编的地名歌,追忆着、流传着先辈们的业绩和斗争故事,激励着他们为振兴瓷都开拓改革的雄心壮志。
  注:
  ①一户村:位于昌江大桥西头偏北,昔日住渡公—户人家,人们因叫度之便,指为—户村。
  ②二排衙:指昔日饶州会馆南边的把总銜。
  ③泗王庙:今四旺里,昔日庙中祀杨四将军像,为镇水患而供。
  ④七棵树:位于千佛楼北罗神庙附近,以七棵枣树命名。
  ⑤八卦图:今石狮埠街道之百花图。昔日该处照壁上画有一较大的文王八卦而名。
  ⑥韭菜园:指西郊街道胜利岭居委会对边。昔日以所种韭菜肥嫩闻名。
  ⑦拜天洲:位于太白园街道积谷岭西南河边。是黄家洲与西瓜洲之间的洲地,现光明、红旗瓷厂在该处建了房屋。据传,一天有个布贩肩扛布捆来一户人家卖布。后来说少了一块布,硬赖这家童养媳偷藏。小姑娘无奈,急跪在洲上拜天起誓。此后凡盟誓者均来此洲拜天,人们便将此洲取名拜天洲。
  ⑧西瓜洲:位于太白园地区昌江大桥南。据传刘知远曾流落在此种过西瓜,故名。
  ⑨凤凰山:指太白园地区,市电瓷厂附近的凤凰山。原是个埋坟的地方、窑工童宾葬此。
  ⑩饶家山:系指莲花塘西侧之莲花岭。昔为饶姓之山。
  11猪婆山:今景德镇饭店一带,因山形似肥胖之猪,故名。
  12金家坞:指薛家坞南面之金家山麓之坞,即都昌会馆后。
  13和尚坞:今莲花塘,昔日此坞寺庙横列,北面山上有五龙庵、白云院,西有祝禧寺(东山寺),南有景仰书院,五龙庵内和尚颇有名气,故名。
  14道士坞:位于河西造船厂后,因原住一有名道士,故名。
  15丝线街:在东司岭至市政府礼堂处、昔日有条长约40米的短街、仅七、八家店铺,其中有一家丝线店,故名。
  16求子巷:即今求知弄。
  17搞寿巷《即今福寿弄。
  18新家巷:位于解放路南岭。
  19太平巷:即今太平上弄。
  20惜字巷:位于中华南路355号处,市电瓷厂附近。
  21群英巷:即今马鞍山之新峰巷。
  《十八桥》上谈古今
  南帆
  景德镇,这座以盛产瓷器著称的城市,它的街道,不见溪流港汊,至今尚有许许多多以“桥”命名的街道里弄,比如,十八桥、韦陀桥、杨家桥、蛤蟆桥;还有什么落马桥、通津桥、观音桥、五龙桥、以及小桥上,等等,各式各样的桥,全城境内不下数十座。
  “桥”名为街名,又不见溪流港汊,何以如此?
  在地势上,景德镇居于“万山之中”,山脉环绕,绵亘不断;昌江之水,自北而下,流经城脚,滚滚向南,注入烟波连天的鄱阳湖。它的上游支流众多,弯曲在城区高低起伏的峡谷中,千流百转,淌流不息。
  古时的景德镇,它的建城,是以“珠山”为市区中心,明清时期的御窑厂建在珠山,正因为地势高,免水冲袭。
  明清以前,城区密布着许多宽窄的溪流港汊,因而出现了许多“桥”,在那千回百转的溪流上,小桥流水,苔萦藤攀;波平似镜的溪水上,一座座多姿态的石桥或木桥,横卧碧波,与高低起伏青山交织一起,构成了景色秀丽、别有风韵的城乡风光画面。
  我们走在《十八桥》,言归正传,谈谈《十八桥》。
  《十八桥》,当年是一座有着十八个孔洞的石板桥。由于年代久远,地势的不断开发,城区的建造,《十八桥》早已毁迹,无处可觅。历史的变迁,人们已把它遗忘殆尽,对其本来面目,后人传说纷纭,有说十八个小桥,故而名之为“十八桥”,又说曾有十八名文人学士在该桥饮酒赋诗,因而赋名为之《十八桥》。
  传说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至关重要的是,根据景德镇古时,地理形势,不妨先谈及它的演变。景德镇早在秦代,是一座荒山野岭,人们开始最早在这里从事制陶,依山筑窑,最高的珠山,那时称为“立马山”,是当时“番县”的辖地(番县即现今波阳),据历史文献记载,波阳最早的县治所辖地区,包括波阳东北部和浮梁地区,镇地的森林区。
  城区的形成,开始是两种原因。
  一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前的镇地山区,只有较稀少人烟草屋,人们在这里制陶和砍伐森林农垦定居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赣北干流成了南征之道,交通线的开辟,山区经济活跃起来,景德镇山区的木材大量输出;二是陶瓷原材料逐步被发现,制陶活动也随之而起,人口亦随之逐渐增多。
  景德镇市区街道的建造,自古以来,是和烧瓷器的窑场生产紧密联系着的。我们今日面对着《十八桥》集市贸易繁荣热闹的市场,谁能知,它在古时,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十八孔的石桥,四周是青山丛林,泛着银光的溪水,在桥下潺潺流过。
  正是这座《十八桥》,它是连贯着来自市郊里村一带乡里人往镇街的必经通道。当年,十八桥一带均无房屋店铺,直到南向去的马鞍山,为高低山冲,著名的古迹青峰寺,于唐朝年间建造于十八桥南去不远的青峰岭上。这一带风光秀美,古人曾为之赋诗赞美。
  有诗赞曰:溪上青峰插翠天,溪边问道脚曾园。又诗曰:昌江西望水潺潺,人乱斜阳渡口间,帆影依依投极浦,钟声隐隐出禅关。
  又赞“十八桥”风光诗曰:百尺溪头跨综红,拍栏新张绿醅同,光摇画阁苍茫际,影落朱帘荡漾中。
  《十八桥》的溪水,自北弯曲而下,流经“小桥上”(现麻石弄民政局右侧里弄内),直奔刘家弄,蛤蟆桥汇入昌江。
  随着瓷业生产的发展,景德镇在明代的街区,是从东门(现东门头)起向北伸展,经龙缸弄、邓家岭、三角井、徐家街、与珠山的御窑厂和五龙山西首之民窑联成一线,这是明代景德镇最繁荣的市街。到了清代,窑厂大增,街市逐渐南移,而向十八桥一带发展,代替了明代正街的繁荣。房屋店铺的大兴土木,山岭削平,溪流淤塞,“十八桥”的石桥也就随之淹没了。
  随着十八桥石桥的淹没,代之而起的这一带却成了市区的闹市贸易集散地,繁荣的闹市贸易,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走在这处东靠“豆芽井”,南靠“三济楼”西临杨家桥,小桥上的“十八桥”古老市场上,但见店铺栉比,设摊摆点、货摊云集,日用百货、布匹、五金电器、蔬菜、鱼、肉、鸭、鸡、各种山货、野味……等等应有尽有,真是品种齐全,花色多样,显示出国家在实行经济改革中的繁荣无比!
  珠山八友
  虚实
  “珠山”座落在城区的中心,是明清两代烧造宫廷用瓷窑厂所在地。因四周山势蜿蜒有五龙抢珠之说,故名。这里地势高耸、风景秀丽,历代曾建有楼台亭阁,登山俯瞰,瓷城风貌尽收眼底,因而,成为了景德镇历代的游览胜地。古代的诗人画家常到这里吟诗作画,欣尝大自然的美景,他们所作的诗画,并冠以“珠山”二字,这样一来,“珠山”便成了景德镇地名的代称。八位陶瓷绘画艺人也常聚集在这里写生作画,评论绘画技艺,成为景德镇新的画风流派,人们咸称“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和“扬州八怪”一样,是八位画家自愿结合的产物,但又不同于“扬州八怪”。他们不象“扬州八怪”那样,被当时的“正统”画家视为扰乱画坛的“怪物”,而他们却受到画家们的敬仰,称之谓“八大名家”。
  “珠山八友”产生于三十年代。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都是独自经营的,从事陶瓷绘画行业的人被称之为“红店老”。新建人王琦是所谓“红店老”中的佼佼者,绘画技艺高超,为人慷慨大方,深受人们崇敬。他所作的瓷板画相与粉彩人物画,被当时浮梁知事陈安尝识,并以“神乎技矣”的匾额相赠,于是他的声誉鹊起。1922年,在知事何某的怂恿支持下,由王琦与王大凡(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获得者)发起,广罗同好,在佛印湖畔(莲花塘)逸兴茶社之“景德阁”中设立“瓷业美术研究社”,参加人数不下二百余,共推王琦为社长。在这期间,王琦、王大凡结识了不少有绘画专长的艺人。至1928年秋,王琦、王大凡邀集其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而具有某一绘画专长的亲友汪野亭、程意亭、何华滋、邓碧珊、毕伯涛、刘雨岑等人在一起,评论作画技艺。首次在文明楼(今珠山中路)开茶话会,并订每月十五日集会一次,名为“月圆会”,八人轮流作东道主,每人带纸画作品一幅,会间进行相互观摩,评论。每月一次的聚会,有时在酒楼,有时在家中,从不间断,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珠山八友”的绘画技艺得到了提高,各自专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随之他们在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使人们了解“珠山八友”籍贯、别号、各自专长及其画风,简介于后:
  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江西新建人,以人物画著名。早年所画人物,其衣纹笔调,多仿钱慧安、吴道子,后别运匠心,参以黄瘿飘之笔调,气势更为磅礴,在陶瓷彩绘上开创了新的纪录。
  王大凡,名堃,别号希平居士。安徽黟县人,善画人物仕女,师改七乡、沙山春、费晓楼,后集诸家之大成,有所创造,在陶瓷彩绘上曾创《落地设色》。
  汪野亭,字平,别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擅长山水,早年多学王石谷,后因技艺精进,落笔奔放,烟云满纸,有类泼墨。
  何华滋,名处,号许人。安徽南陵人。在陶瓷彩绘上,以画雪景得名。用笔工整,其生平杰作,有《寒江独钓》、《梁园飞雪》。
  邓碧珊,字阁寰,别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善画鱼,翻波掉尾,栩栩如生。瓷板画相乃其发明。
  程意亭,名甫,别号佩古斋主人。江西乐平人,擅长翎毛花卉,用笔着色,出入蒋南沙、恽南田之间。
  刘雨岑,原名玉成,后改雨城。安徽太平人,善画翎毛花卉,为波阳名画家潘陶宇之弟子,用笔纤秀,一秉师承,作品以雄鸡见称于世。
  毕伯涛,名达,别号黄山樵子。安徽歙县人,清末秀才,擅长翎毛花卉,曾师承波阳名画家张云生,后学新罗山人,生平精研金石、诗、书画。
  这八位画师,在陶瓷绘画技艺上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当时陶瓷绘画艺坛上,并非人人首屈一指。还有不少艺人,并不亚于他们,也各有专长和独到之处。例如汪大沧的工笔山水,就很出名。所作之画,师古不泥,用笔简炼,气韵浑成,意境奇奥,妙到毫巅。迄今,许多陶瓷老艺人对其技艺十分敬佩。再如徐仲南的竹,田鹤仙的梅,张志汤的马,人们也大为赞许。然而,在王琦、王大凡首次发起组合“珠山八友”其主要原因就是这八位艺人情投意合、爱好相同,加之亲朋故旧这根纽带的联系,当时,在陶瓷绘画艺坛上,曾流行着这么几句顺口溜:”八支料笔,四根烟枪,父子一对,亲家一双”。四根烟枪是指八友中有四人嗜好相同。父子一对是指王琦和刘雨岑(刘雨岑曾结拜王琦为干爹)。亲家一双是指王大凡和毕伯涛属儿女亲家。
  “珠山八友”这种自由组合,切磋技艺的形式出现以后,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声誉日益提高,随之技艺也明显增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风流派。因此,珠山八友的形成和画风的精湛,在陶瓷绘画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陶瓷艺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陶瓷绘画艺人中的有志之士,仿效他们这种形式自由结合,切磋技艺,发挥专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致在四十年代景德镇陶瓷绘画艺坛上人才辈出,充分显示了“珠山八友”对陶瓷绘画事业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参自《江西文史资材选辑》第七辑:毕渊明《珠山八友》
  景德镇古八景
  舒郁
  景德镇位于昌江之滨,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今就有关资料和个人理解所及,对“景德镇古八景”诗句之地名、位置、景观,分别叙述于后:
  象山雨霁市区南端4公里沙陀山,原名象山,俗叫南山。在景德镇瓷窑鼎盛时期,窑囱有130余座,窑烟袅绕,向南飘去,犹如雾海茫茫,在阴霾天气更觉远近山峦罩上一层薄纱。如遇天雨恰似“湖山烟雨”,一旦太阳初露,景色异常秀丽,雾气弥漫,在阳光折射下,倍觉清新。且山麓有一弘清池,据传旱可祷雨。邑人蓝锦曾在诗中作过这样的描绘:“顷刻曙光浮,俄撒花岩雨。象山峦壑深,洁清在林薮。往探阊阖门,苍苔慎举武。”
  旸府雪晴市区西北“三闾庙”西北面的最高峰—旸府山,孤峰峭立昌江河侧,相传为禹皇炼丹之地。禹皇别号旸府真君,故以“旸府”二字冠其山、寺。且那里地暖冬天无积雪,物皆早熟。山峭河窄,林木繁茂,是观松听涛的胜地。邑人黄壁诗:“从无储雪惟旸府,况是东华曙色开”。蓝馥的诗“同云在旸府,旭日散朝晖。草经著黄落。山房显翠微。危峰开玉树,古佛映金衣。僧作寒江望,喧中踏雪归”。将旸府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民族英雄岳飞曾率兵过此,并给寺庙题写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至今仍悬于庙中。
  十里春风从东山寺北行,沿五龙庵过白云庵、白马古迹、纯阳观直抵观音阁。林木苍翠,曲径深邃,花香鸟语,景色宜人。沿途桥亭、池沼、农居、僧舍夹杂其中,并有不少茶铺、酒肄,游人云集于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当年誉之为有柳堤花陌之胜。诸元谟诗说得好:“十里高陂幽路通,笙簧杂树识春风。驽飞倦鸟摇新绿,牵惹游人逐野红”。邑人孙弁的诗:“云衢可御诚坦然,条风十里春郊叠。”“九万扶摇霄汉表,先从村路开行旌”。指出了它的地点和当时的盛况。
  双溪夜月地处西河与自北而来的昌江汇合口。夹岸溪流清澈,峭壁峰壑危岩,林木成荫。当月圆星朗,寒光映照溪流的时候,波光粼粼,景色幽静宜人。舒芬的诗中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有如身临其境:“沙汀夷旷系舟楫,为看溪澜峰壑前。幽湍西来汇澄川,危磴峭壁中流县”。“峦光涛色相沦涟,星河匹练分遥天。我来溪畔月初圆,溪水何时接苍烟。东峰月起还眷注,西林月落犹迟延”。现今人民公园便处在西河南岸,园中“烟波楼”濒临昌江,紧依西河出口处,是景德镇市诗画爱好者聚会吟诗作画的好地方。
  金滩渔唱昌江中游西岸十八渡的金鱼山,林木茂密,山野峰峦秀美,斜晖返照,如立如卧,相传为闽蜀飞来之峨。鹅颈滩下之金鱼滩,传渔人下滩捕鱼遇异人,鱼儿满仓,歌声飞扬,一派丰收景象。宋司法参军鄱阳黎廷瑞的诗可为佐证:“重湾水沦涟,悬崖山嵽嵲;渔人可幽栖,滩于停鼓枻。粼粼石齿坚,滔滔去波决。是谁绾金鱼,於今已不屑。丝牵野浦深,罟罹寒渊冽;忽尔发讴歌,高林与遥〓”。“倡和倚鹤汀,惟有歌声澈”。
  银坞樵歌市南端沙陀山东南麓,银坑坞山高林密,古木苍翠插天,灌木丛生,茅草遍野。“红梅岭”山林幽静,泉水叮咚,是樵夫砍柴的好处所,历有“银坞樵歌”之称。吴旋的诗:“丁丁问何人,谷应疑有因。平世无开采,行吟有负薪”就是这种美景的写照。
  长塘塔影市东南湖田村,石门山旁有石门寺,寺后有龙泉池,北侧有湖田塔。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步云里程先建塔于湖田龙头石前。祈母长年,因名延寿。有羽客过之日,此塔甚丽,吾携塔影入长潭,作一奇事,从此长潭果有塔影隐现。塔身倒影池中,相映幽趣,风光旖旎。邑人张豸生这样赞美:“芙蓉掩映一峰青,泻入银河分外明。倘是长鲸耽吸水,千年风雨卧江城”。据《浮梁县志》载“当年彭汝砺曾在此读书,“西涧草堂”建在靠近龙头石处。
  古寺钟声市东南湖田村,靠南河南侧,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僧敬创建石门寺于石门山西侧山麓,元末废,明洪武二年重兴。寺后有龙泉池,池水清澈见底。寺内香火缭绕,游人络绎不绝。遐迩闻其钟声,给人以幽静空旷之感。里人董廷对诗,描述了当时的那种意境:“曲径幽通绕百川,刚风动处震金仙。无边色相空难尽,有觉声闻响又传。牛铎须知堪辨乐,风筝始信不惊禅。令人要发凌晨省,半夜先应到客船”。
  景德镇的会馆和书院
  景德镇以盛产瓷器著名。清初,陶瓷生产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有所谓“民窑二三百座,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的说法。窑业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和市场的繁荣,使景德镇成为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的工商业都会。各地都有人常驻景德镇采购瓷器,有的设立瓷行,在此购买瓷器发运各地,故景德镇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特别是外省、外县人民到此做工、经商,为了共同维持生活,因此,各地会馆也应时而起,它一般以县府为单位,也有的以省和少数毗邻地区联合组建而成。
  会馆也叫“公所”是旧时都市中同乡、同业的封建性团体。书院是皇家编校典籍藏图书的地方。书院与会馆历来有密切联系,作为讲学授徒、培养人材的书院,直到北宋才兴盛起来,而景德镇市从南宋才开始有书院,那时浮梁四乡先后有书院15所之多,连同后来景德镇的会馆书院共有39所,举办公益和慈善事业是会馆的宗旨之一,当然也有的会馆称书院是作为一种雅号,而会馆兴办学校,那是清末民初以后的事了。这些书院,时处“废科举,兴学校”之际,只是象昙花一现,在创办了一些新型的学校之后,书院的历史也就结束了。但因会馆与书院的年代久远,已渐渐地成为了地名的代号,如第一小学所在地和上下新安巷之间,人们均称之为徽州会馆,风景路东端一带称作都昌会馆,第七小学所在地和抚州会馆座落的那条弄堂已称为抚州弄。湘湖乡境内的原“南阳书院”所在地的一个自然村,已将“书院”作为了村名。所以现在大多数会馆和书院虽然已毁废或就地改建,而人们仍习以该会馆或书院之名而名之。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