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72
颗粒名称: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25.6
页数: 7
页码: 649-6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现存的大型的古瓷窑遗址、古矿址和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寺庙以及天然的、人工建筑的名胜风景区,反映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遗址 名胜古迹

内容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早在汉代,就开始制陶。唐、宋以来,窑业兴旺声誉日隆。历代留存下来的古瓷窑遗址,遍布各地,其中一部分大型古瓷窑遗址,资料丰富,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察和研究价值。有的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地理位置,大多在景德镇的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即陶土和燃料资源丰富的地方。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出产地现存留有不少明、清两代开采矿石制造瓷土的遗址、遗迹和遗物。
  景德镇现存的大型的古瓷窑遗址、古矿址和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寺庙以及天然的、人工建筑的名胜风景区,反映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湖田古瓷窑遗址
  湖田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湖田村,距市区3公里,为我国古代著名窑场。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兴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万历年间,延续烧造近七百年。遗址后傍南山余脉,前濒南河水运码头。以湖田窑为中心,包括东南的杨梅亭,西南的银坑坞,形成了一个古窑址区,保存有五代至明代的堆积遗物。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堆积在村南。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为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遗物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器为最精。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造型秀丽,纹饰精美。元代以黑、黄枢府器为多,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以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展示湖田古瓷窑遗址遗物,在湖田古瓷窑遗址南侧,依山面水,修建了“湖田古瓷窑遗址陶瓷陈列馆”,建筑面积628平方米,建筑设计古朴雅致,布局别具一格。主体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展览大厅,东西两侧为办公室和接待室,前有莲池烘托,后有花木映衬,结构精巧。馆内展出历史陶瓷,其中以湖田古瓷窑遗物为主,并陈列一些有关陶瓷历史文献。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杨梅亭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湖田大桥南侧杨梅亭村,距市区4公里。窑址遗物堆积层集中在农舍后山坡断面,主要为五代烧装器物和残瓷片。据分析,杨梅亭窑白碗细片烧成温度为1150—1200度,孔隙度为0.81%,胎白度达70%,所用原料可能仅是瓷石一种,或掺少量高岭土。由杨梅亭过溪不远,有青花碎瓷片的地方还不少,说明五代此处瓷窑很多。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湘湖街位于景德镇市东郊,距市区12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宋时陶土墒植,其土亦白,有米、粉青二色。现存遗物堆积在湘湖村窑前山和拦窑山两处。窑前山在村北,拦窑山在村南折西。现存器物为五代、北宋、南宋遗留。就《陶录》所记和堆积遗物判断,湘湖窑业兴盛时期可能早于湖田窑,反映在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的制瓷技艺与烧瓷过程。此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宋代曾被称为湘湖市。以湘湖窑为中心,包括塘下、白虎湾、黄泥头,为一古窑址区。
  塘下古瓷窑遗址
  塘下位于景德镇市东郊,距市区9公里。古代为塘下市,原有古窑遗物堆积处达9处。现保存较好的有钟家坪《天灯下》遗址,下彭家《上窑墩》遗址,余家《玉床窟》遗址(相传宋代有个皇帝下旨在烧制瓷造玉床,结果未成)。该窑址为宋代早期烧制瓷器场地,产品多是碗类民间用瓷,但宋中期青白刻花瓷、划花瓷和后代青花瓷片亦散见窑址中。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白虎湾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湘湖与塘下之间,离湘湖2.5公里,距市区9.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窑址范围大,遗物堆积多。相传古代这里有32座窑。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为五代至宋初堆积遗物处;村西油榨背后山为北宋时遗物堆积处;村南公路边蒲鸡墩,为南宋遗物堆积处。这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在五代至宋代烧制瓷品曾盛极一时,窑址堆积层丰富,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考察古窑址的重要遗址,为国内外陶瓷专家所重视,他们曾多次到此进行考察。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黄泥头小学后山,距市区7.5公里。遗物堆积范围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处,高约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有灰胎、青釉器,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梭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以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偏西22公里处,柳家湾公路附近。距南市街1公里。主要堆积山有匣钵墩和八角井等处,高约十几米,总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遗物为北宋中后期的影青碗盏,有刻花、划花装饰,遗物保存较好。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柳家湾以西的南市街村,距市区23公里。联结柳家湾、月山下为一古窑址区。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堆积层丰富,分布面广。遗物分四片堆积,总面积约数万平方米。产品器型精巧,釉面晶茔,多有精美的刻划花纹或印泥。瓷器品类繁多,即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尤其黄土岭堆积之影青瓷,胎底薄,且极为轻巧,釉面白里透绿,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优质影青瓷主要堆积地。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是景德镇市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一大窑场。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古瓷窑遗址
  瑶里位于景德镇市东端,距市区55公里。是景德镇古瓷窑场之一。该地林木茂密,也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瓷石,具备优越的制瓷条件。元、明两代窑业兴旺,留下了大量的堆积遗物,堆积点达30多处,覆盖面积约2.6万平方米,大致可分绕南、瑶里、长明及接近南泊等四大区域。其中范围较大,堆积遗物较丰富的栗树滩、窑旮旯、王家坞、刘家梢、江家下等处。这些窑场的产品造型单纯,仅碗、盘、高足杯等,装饰简单,多为青花绘云气纹,缠枝莲纹和排点纹。
  高岭古矿址
  高岭位于景德镇市东北部,距市区50公里。原名玉岭,是高岭土的故乡。外来汽车可通行至山麓的东埠街村。岭高约300米,长约3200米,宽约2200米。
  高岭土是制瓷的重要原料,自元代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以后,人们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瓷胎原料,大大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减少了制品的变形,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给陶瓷制造业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述的高岭山,即指高岭。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富柯莱向国外介绍过这里的瓷用原料,从此高岭和高岭土便名闻世界。
  古矿址遗迹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东埠街三处:高岭山有大量古矿洞和淘洗坑遗迹以及尾砂堆积物;水口亭上书有“云岭玉峰”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时石碑数块;亭外为深山古道,灌木丛生,山泉飞流,林壑幽美;东埠街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现存遗迹遗物,系考察研究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县志载,元末于光之将李昌曾立寨于此,谓之高岭涧。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三闾庙——明清街道
  三闾庙是一个历史悠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山麓小集镇,地处昌江与西河的交汇处。古为景德镇与饶州府、九江及安徽等地的陆路通道,早在晚唐时期就有四川、河南、安徽等地人迁来此地世居,五代时即为杂性居民聚居之地。面积约6公顷,街区古风犹存,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建有一座纪念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三闾大夫屈原而得名。目前古街区保存较为完整。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清朝街道,3米宽,231米长;另一条路面系以青砖倒砌,砖层异常坚硬,长约84.7米,为明嘉靖后期修造。两旁古商店店面基本完好,并有明朝中、晚期住宅4栋,明末清初住宅3栋,是景德镇地区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迄今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的建筑艺术,进而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这里为三河村农民和部分城市居民住地,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祥集弄上弄三号、九号——明代世俗建筑
  市区祥集弄上弄三号,九号民居,是两幢古老的明代住房,梁柱粗大,造型古朴,三号明宅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九号住宅东西长21.2米,南北宽15.1米,面积318平方米。堂房两边各有五根1.45米粗的屋柱。厢房与后房柱子稍小,前后各有一口天井,檩、梁比清代一般房子木材粗大,柁梁仅次于中堂柱子。门房石壁与柱下磉礅均有青色麻石,地面铺有0.9米长,0.6米宽的青石板,石壁与磉礅都雕有花草,而且均取对称图案,磉礅花纹与造型更为别致,下端呈八面形,上端为园形。上下花纹各不相同,有的是葵形花朵,有的是卷叶草茎,还有的是连环花纹,线条粗而遒劲,图案清晰分明。三号明宅所不同的是堂房上方隔间篾底石灰面上除绘有花草图形外,还绘有鱼虾等新的动物图案。地基略比九号要高,房子质地也比九号要好,由此推断其建造时间九号明宅可能还略早于三号。
  明宅结构稳固,施工精巧。正房用大料支撑,厢房与后堂均取小料,它们互相依托,坚实异常,历及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根据《明会典》规定,上述房子,虽然用料粗大,正面无开阔空地庭院,亦无石狮雄踞,连房门花纹也无雕龙画凤,大门还是开在侧面,仅高2.1米,宽1.4米。可见,此房还够不上是官府住宅,房主也不是大官显贵,只可能算是富户豪商。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塔
  巍然屹立在景德镇市旧城,距市区10公里。因其地处原浮梁县城之西隅,清代以前称它为西塔,后人视其表层为红色,又称它为红塔。195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景德镇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浮梁县志》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大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
  红塔为六角七层,用特型砖叠砌而成,除第二层因第一层门窗较高无平座外,其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居一面,是座楼阁式六角形砖塔。它反映出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宋塔。
  红塔为砖塔木楼层塔身,内部好似一个空筒,原有楼梯紧靠塔壁盘旋而上,属穿壁绕座式。古时属“昌江八景”之一——西塔夕照,多有文人墨客登高览胜,吟诗抒怀。明代县令曾鼎有诗曰:“巍金雁塔倚虚空,钤铎声传千里风。绝顶曾藏金舍利,闲阶倒栽玉芙蓉。光连霄汉行云外,影浸池塘夕照中。步履登临遥望处,江山如画兴无穷。”诗中清楚地说明旧城红塔既是佛塔,又是风景塔。
  双峰塔
  双峰塔位于景德镇市蛟潭区勒功乡西部宝莲山之巅,距市区67公里,离乡政府驻地杨家畈4公里。宝莲山,四面群山环抱,双峰塔便座落在这双峰山对峙形成的山坳中。塔身高六角七层,用青砖垒砌而成。第一层设有券门,因墙厚形成卷道,第二层以上设有窗洞,第三层以上的窗洞有的放置了佛像,雕刻手法豪放,形象逼真。
  塔的下方是“双峰寺”遗址,遗址处保存有两块宋代和清代的长方青石碑刻,碑文详尽地叙述了双峰寺和双峰塔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古塔四周已灌木杂草丛生,现已修葺一新,以崭新面貌迎接远近游人。
  浮梁县衙
  旧城乡旧城村,保存有清代两个旧县衙门,一个已破败颓废,一个仍保存完好。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县衙为清道光年间所建。它的建筑雄伟古朴,规制完整,房分三进,前有通道,内分头门、仪门、天语、亲民堂、宅门,两旁有班房、捕厅、军粮厅、生活厅等。梁柱硕大,厅堂开阔,给人以威严肃穆的感觉。现在已开始整修,拟对外开放。
  龙珠阁
  龙珠阁座落在珠山之巅。明、清王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太监踞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
  据文献记载,相传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番君(即鄱阳县令)吴芮在此登山立马,故最早称“立马山”。因四周山势蜿蜒,有五龙抢珠之说,故在唐代改称为“珠山”,并于山顶置亭,名“聚珠亭”。宋代在山上建“中立亭”。元末,于光踞之为行台,号“蟠龙山”。明初又改称“纛山”。迨明万历初太监潘相建“环翠亭”,后又改称为“朝天阁”。
  清末、民初已是杂草丛生,仅参天古樟数株,破屋几间,另有废亭一座,中立一碑,上刻“环翠亭”三字。亭旁,明、清两代石碑数块,高2米余。因年久,几经风雨剥蚀,苔藓斑驳,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然此处风景绝佳,大有“城市山林”之概。1922年安徽祁门人康特璋(康达)集众筹资,次年冬,拓地开荒,集工备料,大兴土木,1925年始告落成。因此山地势,似五龙搏珠,乃命名为“龙珠阁”。
  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翚飞鸟革,气象巍峨。阁之大门及内殿梁柱,均髹以朱漆,金碧辉煌。大门横额则嵌以二尺见方白釉瓷板三块,书青色“龙珠阁”三字。前殿神龛中供白瓷跌坐观音一尊,案前摆列香炉、烛台。后殿龛中,供有既非木雕,而纯以夏布调漆为胎,身涂金彩之神像多尊。二楼龛中,则供有三教创始人仲尼孔子,释伽牟尼,老子李耳之塑像。另设有乩坛,安放沙盘銮笔,以备请神决疑之用。
  解放后,此阁曾一度为招待所,后因失修,渐致颓废。但“江山留胜迹”,遗址尚存。现正在重建中。
  古寺庙
  寺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景德镇最早寺庙是唐朝大中年间僧幽公在县治北端(今旧城北门外)创建的“宝积寺”,其次便是旸府山的“旸府寺”,市区南端小港嘴的“景德寺”,以及蛟潭乡的“万寿寺”,都是宋代创建的庙宇。还有其他一些寺庙,大都是明、清时代所创建,绝大部分分布在太白园、石狮埠和竟成、枫树山等地。解放前,市区有寺庙173座,因年代久远,又未及时修缮,许多古寺庙先后毁废,有的庙址建国后改作它用,历代创建的有名的古寺庙有10余座,目前市区仅存旸府寺和斗姥阁2座。
  旸府寺
  旸府寺座落在旸府山东麓,是景德镇市古老的寺庙之一。北宋庆历壬午年(公元1042年),进士金君卿写道:“山势萦纡一径斜,水烟深处梵王家。”“吟客披云题玉壁,药僧和露采松花。”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率兵过此,曾给寺庙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可见旸府山在唐末宋初就建有寺庙了。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旸府寺已毁,只剩下“佛古封尘留偈语,僧贫趁日补袈裟”的情景。这时有僧人绍溪以募化在旧址南侧建起一座小寺,仍名“旸府寺”。寺庙新址,风景幽雅,松竹相间,树影婆娑,寺内香火不断,寺后清泉一泓,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汲圣水者成群结队鱼贯而行。
  清末,小寺又毁,后又有人在南面山麓建起一座更小的寺庙,即今日仍存的“旸府寺”。
  1982年8月5日(农历6月16日)是旸府寺庆典(俗称庙会)。这一天善男信女云集,全国佛教协会会员,九华山禅师还前来传经。从此,旸府寺又诵起了梵王经,佛门又迎来了远近香客。系省重点寺庙之一,对外开放,并拟在近年内加以修缮扩建。
  斗姥阁
  斗姥阁座落在景德镇市西郊河西路西端茅墩桥南侧。重建于1980年下半年,建筑面积247.49平方米。原址在十八渡上首虎头山,始建于民国初年,以供奉斗姥、观音、华陀为主。系属龙门派,邱大真人长春祖师,至今已传27代。庙主俗名张旺太,道号张高明。1980年5月12日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