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71
颗粒名称: 革命纪念地
分类号: K928.725.6
页数: 6
页码: 643-6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革命纪念地遗址的统计概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革命纪念地 遗址

内容

景德镇是江西老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0年红军独立团和红十军曾先后三次攻克景德镇,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设在龙珠阁。攻打景德镇时,方志敏曾亲临指挥,指挥部设在总商会(今麻石弄上弄六号)内。
  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赣北游击大队进驻小源(今金竹山乡政府驻地),成立了苏维埃第四区政府,著名的“小源暴动”就发生在这里。其后,中共赣北特委改为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在皖赣交界的清溪(今峙滩乡)召开了“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并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
  1934年10月下旬,一支由红军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浮梁,在储田桥(今储田乡政府驻地)进行休整。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和军分区在这里给红七军团补充了战士五百余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同志亲自指导下,已集中在舍灰山周围各支游击队分批下山,转移到瑶里(今瑶里乡政府驻地)进行整训改编,编入了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开赴抗日前线。为了处理部队改编后若干善后事宜和军民联系,在瑶里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
  在革命战争中,景德镇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无数的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巍峨高耸的革命纪念碑和革命纪念塔,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伟大崇高,表达了老区人民对烈士们的永久怀念。
  “瑶里改编”旧址
  瑶里位于景德镇市东部山区,四面环山,是祁浮边界一个重要集镇,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就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达成协议。为了胜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陈毅同志亲临指导。从1938年1月开始,整编工作分统一番号,思想整顿,加强军事训练,扩编等四步进行。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的广大农村城镇宣传,十多天就扩军200多人。部队在整编期间,召开了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的负责干部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陈毅还在瑶里程家祠堂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经过整训改编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于同年2月底开赴安徽歙县岩寺。3月中旬,根据新四军军长叶挺命令,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陈毅为第一支队司令员。不久,这支部队便离开了皖赣边区根据地,奔赴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俟后,并留下了部分人员,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
  “小源暴动”旧址
  小源位于景德镇市东北部,东接祁门,南与程家山仅一脉之隔,在四周高山耸立,林木茂密的谷地之中。有一条经寿溪坞、内钱、外钱直达闽浙赣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1年赣东北省委曾派高明亮到小源一带串连贫苦农民,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3年又到大源活动,建立党支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积极筹备武装。1934年4月12日赣北特委书记柳真吾,委员周成龙、饶玉鸾、吴运清、叶龙春等率领赣北红军游击大队来到小源,召开了有地下党员和群众骨干参加的秘密会议,会后分头到桃岭、斗岭、江峰、炼山等地进行发动工作。并化装成农民到茶山岭处决了反动民团头子潘致中,到桥溪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国民党区长李能珠。4月24日晚,举行公开暴动,当即镇压了与反动派相互勾结,一贯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的大恶霸朱善桥、朱步青父子。接着又在东埠街及其附近各村开展了更大规模地打土豪活动,没收了大批物资。然后又配合赣北游击大队摧毁了午家巷、铁锁桥、锦溪、曹村四个敌军据点,使暴动进入高潮。事后,小源附近六百多人在光裕堂(即朱家祠堂)召开了“农民武装暴动誓师大会”,赣北特委派吴运清到会讲了话,并宣布在小源建立红色革命政权河东县第四区政府,由高明亮任书记,朱玉新任区长。这次“暴动”,揭开了赣北特委在皖赣边区公开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鼓舞了斗志,扩大了影响。暴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祁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等县。
  红十军委会办事处旧址
  1930年下半年,红军攻克景德镇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当时信江苏区军委主席方志敏率领的江西红军独立一团指挥部便驻在麻石弄上弄六号院内(原景德镇总商会)。当年红十军军委会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打击了封建把头,土豪劣绅,反动资本家,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还动员了名医邹思孟参加了红军,随即办起了随军医院。
  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旧址
  瑶里地处景德镇市东部山区,是皖赣边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在1938年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以后,留下了部分人员,设“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留守处设瑶里“敬义堂”内,该屋原为瑶里小学,座落在瑶里村南侧(河西岸)。1939年陈毅同志曾到这里作抗日宣传工作。
  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旧址
  红军皖赣边区游击队奉命在瑶里集中改编,为了处理部队改编后若干善后事宜,1937年10月,成立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1938年2月改称“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办事处先设莲花塘,后迁原朱氏上弄。办事处主任原是李步新,后是朱辉。朱辉1939年3月离开后,办事处工作即交给了谭启龙同志(那时是贵溪县赣东办事处主任)。
  清溪“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旧址
  清溪地处皖赣交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一个六姓(章、张、李、朱、陈、康)聚居的村子。1934年夏,中共赣北特委原拟“八月一日”,后因敌人探悉这一消息而提前于七月中旬在这个村子里的“章家祠堂”内,召开了“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贯彻中央会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确定以后的斗争任务。并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皖赣边区军分区。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皖赣边区的秋甫(今石台县)、祁门、休宁、婺源、彭泽、鄱阳、乐平、浮梁(当时曾以昌江河为界,划分河东、河西两县)的党、政、军负责人和各县的工农革命团代表以及当地军民约一千余人。皖赣边区分委和军分区的领导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等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1.继续开辟根据地,扩大苏区;2.进一步扩大工农红军以增强实力;3.彻底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改分田;4.将各地工农革命团改为苏维埃政权。
  大会精神很快在各县得到贯彻,不到七天仅在英溪、清溪、程家山、锦里、流口、柏林等地,就完成了土改分田的任务。有六百多名翻身农民参加了红军,为不断扩大苏区作出了较出色的贡献。
  储田桥“北上抗日先遣队休整地”旧址
  储田桥是景德镇市西北部的一个集镇,位于南(昌)张(王庙)公路线上,交通比较方便。1934年7月,一支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皖赣边区行动,10月下旬进入浮梁储田桥休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一)在此召开了先遣队全体军人大会,还召开了政治委员会。会后分派代表到各地去作宣传报告,慰问伤病员。同时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军分区给红七军团补充了500余名战士,从此浮梁程家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员成了正规军的一部分。
  程家山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兴田乡政府驻地西南8.2公里,程家山南面约500米处小山坡上。塔高12米,4米见方。塔身正面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的左右面书有毛泽东主席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塔后是烈士墓,均为钢筋水泥结构。
  沙陀山革命烈士陵园
  沙陀山位于景德镇市南郊,银坑坞的东北方,沙陀山中一个高20米的山丘上。正面建有水泥砌的六方纪念塔,行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两侧为解放战争中在本市因病亡故的革命军人题名,共21人。纪念塔前方两侧分别为2座大型墓葬,碑记通栏标题为“永垂不朽”,下行为各个时期光荣牺牲的烈士题名,左右各12人。晋谒陵墓,有石阶可登,分3段,共78级。陵园四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袁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袁家山位于市区莲花塘畔东北侧。碑高约5米,成方形,钢筋水泥结构。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鹅湖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座落在鹅湖滩通往天宝的公路旁,鹅湖石桥南端左侧日照山上。纪念碑为正方体,两旁有旗形土墩,碑高6米,宽3米,混凝土结构,占地100平方米。在纪念碑南端,建有烈士碑坊,正面铭刻着当年鹅湖地区历次革命斗争中122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名录。碑的正面和背面都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楷书大字。
  荷塘童坊村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荷塘童坊村北,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处一棵白果树旁。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镌刻在塔的正面。塔高5米,这棵白果树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鲇鱼山汪家村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鲇鱼山乡汪家村旁,塔高5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在塔的正面。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