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 名胜古迹 游览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70
颗粒名称: 纪念地 名胜古迹 游览地
分类号: K928.725.6
页数: 26
页码: 641-6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革命纪念地旧址、名胜古迹遗址、游览地统计概况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纪念地 名胜古迹

内容

革命纪念地
  景德镇是江西老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0年红军独立团和红十军曾先后三次攻克景德镇,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设在龙珠阁。攻打景德镇时,方志敏曾亲临指挥,指挥部设在总商会(今麻石弄上弄六号)内。
  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赣北游击大队进驻小源(今金竹山乡政府驻地),成立了苏维埃第四区政府,著名的“小源暴动”就发生在这里。其后,中共赣北特委改为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在皖赣交界的清溪(今峙滩乡)召开了“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并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
  1934年10月下旬,一支由红军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浮梁,在储田桥(今储田乡政府驻地)进行休整。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和军分区在这里给红七军团补充了战士五百余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在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同志亲自指导下,已集中在舍灰山周围各支游击队分批下山,转移到瑶里(今瑶里乡政府驻地)进行整训改编,编入了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开赴抗日前线。为了处理部队改编后若干善后事宜和军民联系,在瑶里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
  在革命战争中,景德镇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无数的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巍峨高耸的革命纪念碑和革命纪念塔,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伟大崇高,表达了老区人民对烈士们的永久怀念。
  “瑶里改编”旧址
  瑶里位于景德镇市东部山区,四面环山,是祁浮边界一个重要集镇,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就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达成协议。为了胜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陈毅同志亲临指导。从1938年1月开始,整编工作分统一番号,思想整顿,加强军事训练,扩编等四步进行。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的广大农村城镇宣传,十多天就扩军200多人。部队在整编期间,召开了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的负责干部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陈毅还在瑶里程家祠堂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经过整训改编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于同年2月底开赴安徽歙县岩寺。3月中旬,根据新四军军长叶挺命令,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陈毅为第一支队司令员。不久,这支部队便离开了皖赣边区根据地,奔赴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俟后,并留下了部分人员,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处理善后事宜。
  “小源暴动”旧址
  小源位于景德镇市东北部,东接祁门,南与程家山仅一脉之隔,在四周高山耸立,林木茂密的谷地之中。有一条经寿溪坞、内钱、外钱直达闽浙赣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1年赣东北省委曾派高明亮到小源一带串连贫苦农民,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3年又到大源活动,建立党支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积极筹备武装。1934年4月12日赣北特委书记柳真吾,委员周成龙、饶玉鸾、吴运清、叶龙春等率领赣北红军游击大队来到小源,召开了有地下党员和群众骨干参加的秘密会议,会后分头到桃岭、斗岭、江峰、炼山等地进行发动工作。并化装成农民到茶山岭处决了反动民团头子潘致中,到桥溪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国民党区长李能珠。4月24日晚,举行公开暴动,当即镇压了与反动派相互勾结,一贯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的大恶霸朱善桥、朱步青父子。接着又在东埠街及其附近各村开展了更大规模地打土豪活动,没收了大批物资。然后又配合赣北游击大队摧毁了午家巷、铁锁桥、锦溪、曹村四个敌军据点,使暴动进入高潮。事后,小源附近六百多人在光裕堂(即朱家祠堂)召开了“农民武装暴动誓师大会”,赣北特委派吴运清到会讲了话,并宣布在小源建立红色革命政权河东县第四区政府,由高明亮任书记,朱玉新任区长。这次“暴动”,揭开了赣北特委在皖赣边区公开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鼓舞了斗志,扩大了影响。暴动的浪潮迅速波及到祁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等县。
  红十军委会办事处旧址
  1930年下半年,红军攻克景德镇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当时信江苏区军委主席方志敏率领的江西红军独立一团指挥部便驻在麻石弄上弄六号院内(原景德镇总商会)。当年红十军军委会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打击了封建把头,土豪劣绅,反动资本家,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还动员了名医邹思孟参加了红军,随即办起了随军医院。
  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旧址
  瑶里地处景德镇市东部山区,是皖赣边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在1938年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以后,留下了部分人员,设“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留守处设瑶里“敬义堂”内,该屋原为瑶里小学,座落在瑶里村南侧(河西岸)。1939年陈毅同志曾到这里作抗日宣传工作。
  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旧址
  红军皖赣边区游击队奉命在瑶里集中改编,为了处理部队改编后若干善后事宜,1937年10月,成立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驻景德镇办事处,1938年2月改称“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办事处先设莲花塘,后迁原朱氏上弄。办事处主任原是李步新,后是朱辉。朱辉1939年3月离开后,办事处工作即交给了谭启龙同志(那时是贵溪县赣东办事处主任)。
  清溪“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旧址
  清溪地处皖赣交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一个六姓(章、张、李、朱、陈、康)聚居的村子。1934年夏,中共赣北特委原拟“八月一日”,后因敌人探悉这一消息而提前于七月中旬在这个村子里的“章家祠堂”内,召开了“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贯彻中央会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确定以后的斗争任务。并在这个大会上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皖赣边区军分区。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皖赣边区的秋甫(今石台县)、祁门、休宁、婺源、彭泽、鄱阳、乐平、浮梁(当时曾以昌江河为界,划分河东、河西两县)的党、政、军负责人和各县的工农革命团代表以及当地军民约一千余人。皖赣边区分委和军分区的领导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等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1.继续开辟根据地,扩大苏区;2.进一步扩大工农红军以增强实力;3.彻底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改分田;4.将各地工农革命团改为苏维埃政权。
  大会精神很快在各县得到贯彻,不到七天仅在英溪、清溪、程家山、锦里、流口、柏林等地,就完成了土改分田的任务。有六百多名翻身农民参加了红军,为不断扩大苏区作出了较出色的贡献。
  储田桥“北上抗日先遣队休整地”旧址
  储田桥是景德镇市西北部的一个集镇,位于南(昌)张(王庙)公路线上,交通比较方便。1934年7月,一支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皖赣边区行动,10月下旬进入浮梁储田桥休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一)在此召开了先遣队全体军人大会,还召开了政治委员会。会后分派代表到各地去作宣传报告,慰问伤病员。同时中共皖赣边区分委、军分区给红七军团补充了500余名战士,从此浮梁程家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员成了正规军的一部分。
  程家山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兴田乡政府驻地西南8.2公里,程家山南面约500米处小山坡上。塔高12米,4米见方。塔身正面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的左右面书有毛泽东主席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塔后是烈士墓,均为钢筋水泥结构。
  沙陀山革命烈士陵园
  沙陀山位于景德镇市南郊,银坑坞的东北方,沙陀山中一个高20米的山丘上。正面建有水泥砌的六方纪念塔,行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两侧为解放战争中在本市因病亡故的革命军人题名,共21人。纪念塔前方两侧分别为2座大型墓葬,碑记通栏标题为“永垂不朽”,下行为各个时期光荣牺牲的烈士题名,左右各12人。晋谒陵墓,有石阶可登,分3段,共78级。陵园四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袁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袁家山位于市区莲花塘畔东北侧。碑高约5米,成方形,钢筋水泥结构。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鹅湖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座落在鹅湖滩通往天宝的公路旁,鹅湖石桥南端左侧日照山上。纪念碑为正方体,两旁有旗形土墩,碑高6米,宽3米,混凝土结构,占地100平方米。在纪念碑南端,建有烈士碑坊,正面铭刻着当年鹅湖地区历次革命斗争中122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名录。碑的正面和背面都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楷书大字。
  荷塘童坊村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荷塘童坊村北,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处一棵白果树旁。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亲自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镌刻在塔的正面。塔高5米,这棵白果树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鲇鱼山汪家村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位于鲇鱼山乡汪家村旁,塔高5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在塔的正面。
  名胜古迹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早在汉代,就开始制陶。唐、宋以来,窑业兴旺声誉日隆。历代留存下来的古瓷窑遗址,遍布各地,其中一部分大型古瓷窑遗址,资料丰富,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考察和研究价值。有的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地理位置,大多在景德镇的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即陶土和燃料资源丰富的地方。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出产地现存留有不少明、清两代开采矿石制造瓷土的遗址、遗迹和遗物。
  景德镇现存的大型的古瓷窑遗址、古矿址和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寺庙以及天然的、人工建筑的名胜风景区,反映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景德镇的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湖田古瓷窑遗址
  湖田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湖田村,距市区3公里,为我国古代著名窑场。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兴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万历年间,延续烧造近七百年。遗址后傍南山余脉,前濒南河水运码头。以湖田窑为中心,包括东南的杨梅亭,西南的银坑坞,形成了一个古窑址区,保存有五代至明代的堆积遗物。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堆积在村南。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为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遗物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器为最精。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造型秀丽,纹饰精美。元代以黑、黄枢府器为多,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以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展示湖田古瓷窑遗址遗物,在湖田古瓷窑遗址南侧,依山面水,修建了“湖田古瓷窑遗址陶瓷陈列馆”,建筑面积628平方米,建筑设计古朴雅致,布局别具一格。主体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展览大厅,东西两侧为办公室和接待室,前有莲池烘托,后有花木映衬,结构精巧。馆内展出历史陶瓷,其中以湖田古瓷窑遗物为主,并陈列一些有关陶瓷历史文献。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杨梅亭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湖田大桥南侧杨梅亭村,距市区4公里。窑址遗物堆积层集中在农舍后山坡断面,主要为五代烧装器物和残瓷片。据分析,杨梅亭窑白碗细片烧成温度为1150—1200度,孔隙度为0.81%,胎白度达70%,所用原料可能仅是瓷石一种,或掺少量高岭土。由杨梅亭过溪不远,有青花碎瓷片的地方还不少,说明五代此处瓷窑很多。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湘湖街位于景德镇市东郊,距市区12公里,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场。宋时陶土墒植,其土亦白,有米、粉青二色。现存遗物堆积在湘湖村窑前山和拦窑山两处。窑前山在村北,拦窑山在村南折西。现存器物为五代、北宋、南宋遗留。就《陶录》所记和堆积遗物判断,湘湖窑业兴盛时期可能早于湖田窑,反映在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的制瓷技艺与烧瓷过程。此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宋代曾被称为湘湖市。以湘湖窑为中心,包括塘下、白虎湾、黄泥头,为一古窑址区。
  塘下古瓷窑遗址
  塘下位于景德镇市东郊,距市区9公里。古代为塘下市,原有古窑遗物堆积处达9处。现保存较好的有钟家坪《天灯下》遗址,下彭家《上窑墩》遗址,余家《玉床窟》遗址(相传宋代有个皇帝下旨在烧制瓷造玉床,结果未成)。该窑址为宋代早期烧制瓷器场地,产品多是碗类民间用瓷,但宋中期青白刻花瓷、划花瓷和后代青花瓷片亦散见窑址中。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白虎湾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湘湖与塘下之间,离湘湖2.5公里,距市区9.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窑址范围大,遗物堆积多。相传古代这里有32座窑。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为五代至宋初堆积遗物处;村西油榨背后山为北宋时遗物堆积处;村南公路边蒲鸡墩,为南宋遗物堆积处。这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在五代至宋代烧制瓷品曾盛极一时,窑址堆积层丰富,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考察古窑址的重要遗址,为国内外陶瓷专家所重视,他们曾多次到此进行考察。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郊黄泥头小学后山,距市区7.5公里。遗物堆积范围约5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处,高约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有灰胎、青釉器,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梭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以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偏西22公里处,柳家湾公路附近。距南市街1公里。主要堆积山有匣钵墩和八角井等处,高约十几米,总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遗物为北宋中后期的影青碗盏,有刻花、划花装饰,遗物保存较好。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遗址位于柳家湾以西的南市街村,距市区23公里。联结柳家湾、月山下为一古窑址区。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堆积层丰富,分布面广。遗物分四片堆积,总面积约数万平方米。产品器型精巧,釉面晶茔,多有精美的刻划花纹或印泥。瓷器品类繁多,即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尤其黄土岭堆积之影青瓷,胎底薄,且极为轻巧,釉面白里透绿,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优质影青瓷主要堆积地。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是景德镇市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一大窑场。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古瓷窑遗址
  瑶里位于景德镇市东端,距市区55公里。是景德镇古瓷窑场之一。该地林木茂密,也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瓷石,具备优越的制瓷条件。元、明两代窑业兴旺,留下了大量的堆积遗物,堆积点达30多处,覆盖面积约2.6万平方米,大致可分绕南、瑶里、长明及接近南泊等四大区域。其中范围较大,堆积遗物较丰富的栗树滩、窑旮旯、王家坞、刘家梢、江家下等处。这些窑场的产品造型单纯,仅碗、盘、高足杯等,装饰简单,多为青花绘云气纹,缠枝莲纹和排点纹。
  高岭古矿址
  高岭位于景德镇市东北部,距市区50公里。原名玉岭,是高岭土的故乡。外来汽车可通行至山麓的东埠街村。岭高约300米,长约3200米,宽约2200米。
  高岭土是制瓷的重要原料,自元代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以后,人们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配制瓷胎原料,大大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减少了制品的变形,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给陶瓷制造业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述的高岭山,即指高岭。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富柯莱向国外介绍过这里的瓷用原料,从此高岭和高岭土便名闻世界。
  古矿址遗迹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东埠街三处:高岭山有大量古矿洞和淘洗坑遗迹以及尾砂堆积物;水口亭上书有“云岭玉峰”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时石碑数块;亭外为深山古道,灌木丛生,山泉飞流,林壑幽美;东埠街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现存遗迹遗物,系考察研究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县志载,元末于光之将李昌曾立寨于此,谓之高岭涧。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三闾庙——明清街道
  三闾庙是一个历史悠久、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山麓小集镇,地处昌江与西河的交汇处。古为景德镇与饶州府、九江及安徽等地的陆路通道,早在晚唐时期就有四川、河南、安徽等地人迁来此地世居,五代时即为杂性居民聚居之地。面积约6公顷,街区古风犹存,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建有一座纪念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三闾大夫屈原而得名。目前古街区保存较为完整。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清朝街道,3米宽,231米长;另一条路面系以青砖倒砌,砖层异常坚硬,长约84.7米,为明嘉靖后期修造。两旁古商店店面基本完好,并有明朝中、晚期住宅4栋,明末清初住宅3栋,是景德镇地区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迄今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的建筑艺术,进而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这里为三河村农民和部分城市居民住地,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祥集弄上弄三号、九号——明代世俗建筑
  市区祥集弄上弄三号,九号民居,是两幢古老的明代住房,梁柱粗大,造型古朴,三号明宅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九号住宅东西长21.2米,南北宽15.1米,面积318平方米。堂房两边各有五根1.45米粗的屋柱。厢房与后房柱子稍小,前后各有一口天井,檩、梁比清代一般房子木材粗大,柁梁仅次于中堂柱子。门房石壁与柱下磉礅均有青色麻石,地面铺有0.9米长,0.6米宽的青石板,石壁与磉礅都雕有花草,而且均取对称图案,磉礅花纹与造型更为别致,下端呈八面形,上端为园形。上下花纹各不相同,有的是葵形花朵,有的是卷叶草茎,还有的是连环花纹,线条粗而遒劲,图案清晰分明。三号明宅所不同的是堂房上方隔间篾底石灰面上除绘有花草图形外,还绘有鱼虾等新的动物图案。地基略比九号要高,房子质地也比九号要好,由此推断其建造时间九号明宅可能还略早于三号。
  明宅结构稳固,施工精巧。正房用大料支撑,厢房与后堂均取小料,它们互相依托,坚实异常,历及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根据《明会典》规定,上述房子,虽然用料粗大,正面无开阔空地庭院,亦无石狮雄踞,连房门花纹也无雕龙画凤,大门还是开在侧面,仅高2.1米,宽1.4米。可见,此房还够不上是官府住宅,房主也不是大官显贵,只可能算是富户豪商。现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塔
  巍然屹立在景德镇市旧城,距市区10公里。因其地处原浮梁县城之西隅,清代以前称它为西塔,后人视其表层为红色,又称它为红塔。195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景德镇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浮梁县志》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大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
  红塔为六角七层,用特型砖叠砌而成,除第二层因第一层门窗较高无平座外,其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居一面,是座楼阁式六角形砖塔。它反映出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宋塔。
  红塔为砖塔木楼层塔身,内部好似一个空筒,原有楼梯紧靠塔壁盘旋而上,属穿壁绕座式。古时属“昌江八景”之一——西塔夕照,多有文人墨客登高览胜,吟诗抒怀。明代县令曾鼎有诗曰:“巍金雁塔倚虚空,钤铎声传千里风。绝顶曾藏金舍利,闲阶倒栽玉芙蓉。光连霄汉行云外,影浸池塘夕照中。步履登临遥望处,江山如画兴无穷。”诗中清楚地说明旧城红塔既是佛塔,又是风景塔。
  双峰塔
  双峰塔位于景德镇市蛟潭区勒功乡西部宝莲山之巅,距市区67公里,离乡政府驻地杨家畈4公里。宝莲山,四面群山环抱,双峰塔便座落在这双峰山对峙形成的山坳中。塔身高六角七层,用青砖垒砌而成。第一层设有券门,因墙厚形成卷道,第二层以上设有窗洞,第三层以上的窗洞有的放置了佛像,雕刻手法豪放,形象逼真。
  塔的下方是“双峰寺”遗址,遗址处保存有两块宋代和清代的长方青石碑刻,碑文详尽地叙述了双峰寺和双峰塔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古塔四周已灌木杂草丛生,现已修葺一新,以崭新面貌迎接远近游人。
  浮梁县衙
  旧城乡旧城村,保存有清代两个旧县衙门,一个已破败颓废,一个仍保存完好。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县衙为清道光年间所建。它的建筑雄伟古朴,规制完整,房分三进,前有通道,内分头门、仪门、天语、亲民堂、宅门,两旁有班房、捕厅、军粮厅、生活厅等。梁柱硕大,厅堂开阔,给人以威严肃穆的感觉。现在已开始整修,拟对外开放。
  龙珠阁
  龙珠阁座落在珠山之巅。明、清王朝在此设立御窑,并派太监踞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
  据文献记载,相传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番君(即鄱阳县令)吴芮在此登山立马,故最早称“立马山”。因四周山势蜿蜒,有五龙抢珠之说,故在唐代改称为“珠山”,并于山顶置亭,名“聚珠亭”。宋代在山上建“中立亭”。元末,于光踞之为行台,号“蟠龙山”。明初又改称“纛山”。迨明万历初太监潘相建“环翠亭”,后又改称为“朝天阁”。
  清末、民初已是杂草丛生,仅参天古樟数株,破屋几间,另有废亭一座,中立一碑,上刻“环翠亭”三字。亭旁,明、清两代石碑数块,高2米余。因年久,几经风雨剥蚀,苔藓斑驳,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然此处风景绝佳,大有“城市山林”之概。1922年安徽祁门人康特璋(康达)集众筹资,次年冬,拓地开荒,集工备料,大兴土木,1925年始告落成。因此山地势,似五龙搏珠,乃命名为“龙珠阁”。
  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翚飞鸟革,气象巍峨。阁之大门及内殿梁柱,均髹以朱漆,金碧辉煌。大门横额则嵌以二尺见方白釉瓷板三块,书青色“龙珠阁”三字。前殿神龛中供白瓷跌坐观音一尊,案前摆列香炉、烛台。后殿龛中,供有既非木雕,而纯以夏布调漆为胎,身涂金彩之神像多尊。二楼龛中,则供有三教创始人仲尼孔子,释伽牟尼,老子李耳之塑像。另设有乩坛,安放沙盘銮笔,以备请神决疑之用。
  解放后,此阁曾一度为招待所,后因失修,渐致颓废。但“江山留胜迹”,遗址尚存。现正在重建中。
  古寺庙
  寺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景德镇最早寺庙是唐朝大中年间僧幽公在县治北端(今旧城北门外)创建的“宝积寺”,其次便是旸府山的“旸府寺”,市区南端小港嘴的“景德寺”,以及蛟潭乡的“万寿寺”,都是宋代创建的庙宇。还有其他一些寺庙,大都是明、清时代所创建,绝大部分分布在太白园、石狮埠和竟成、枫树山等地。解放前,市区有寺庙173座,因年代久远,又未及时修缮,许多古寺庙先后毁废,有的庙址建国后改作它用,历代创建的有名的古寺庙有10余座,目前市区仅存旸府寺和斗姥阁2座。
  旸府寺
  旸府寺座落在旸府山东麓,是景德镇市古老的寺庙之一。北宋庆历壬午年(公元1042年),进士金君卿写道:“山势萦纡一径斜,水烟深处梵王家。”“吟客披云题玉壁,药僧和露采松花。”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率兵过此,曾给寺庙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可见旸府山在唐末宋初就建有寺庙了。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旸府寺已毁,只剩下“佛古封尘留偈语,僧贫趁日补袈裟”的情景。这时有僧人绍溪以募化在旧址南侧建起一座小寺,仍名“旸府寺”。寺庙新址,风景幽雅,松竹相间,树影婆娑,寺内香火不断,寺后清泉一泓,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汲圣水者成群结队鱼贯而行。
  清末,小寺又毁,后又有人在南面山麓建起一座更小的寺庙,即今日仍存的“旸府寺”。
  1982年8月5日(农历6月16日)是旸府寺庆典(俗称庙会)。这一天善男信女云集,全国佛教协会会员,九华山禅师还前来传经。从此,旸府寺又诵起了梵王经,佛门又迎来了远近香客。系省重点寺庙之一,对外开放,并拟在近年内加以修缮扩建。
  斗姥阁
  斗姥阁座落在景德镇市西郊河西路西端茅墩桥南侧。重建于1980年下半年,建筑面积247.49平方米。原址在十八渡上首虎头山,始建于民国初年,以供奉斗姥、观音、华陀为主。系属龙门派,邱大真人长春祖师,至今已传27代。庙主俗名张旺太,道号张高明。1980年5月12日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游览地
  游览地
  景德镇陶瓷馆
  陶瓷馆座落在莲社北路12号。筹建于1952年,原在中华南路天主堂内,1954年1月1日迁入新址。原属市文化局管辖,1979年11月划归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展厅面积为192337平方米。收藏、研究、陈列与展览景德镇古今优秀陶瓷产品。1984年建馆三十周年时,对整个藏品陈列作了较大的调整,由原来1500余件增加到2500余件,其中古陶瓷将近30%。1985年举办了民间青花瓷片专题展览,外国瓷样品陈列展览和“日本陶瓷图片展”。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列,对外国陶瓷专家、学者以及陶瓷贸易人士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美国博物馆访华团团长马基利先生来馆访问时赞扬说:“贵馆的陈列不仅是一部形象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景德镇陶瓷新成果展览会”。日本中国古陶瓷研究者三上次男来馆参观时,曾在题词中写道:“天下第一陶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馆长卢曜参观后写道:“集古今陶艺精华于一室”。由于景德镇陶瓷馆“集古今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展示了瓷都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
  为开展科研活动,馆内建有实验小作坊、专门从事古陶瓷的复制,进行元和明初青花瓷以及明代民间青花瓷的专题研究和复制工作,复制品再现了六百年前的青花艺术。不少复制品被国外博物馆、陶瓷专家、学者及古陶瓷爱好者所收藏。
  陶瓷历史博览区
  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西郊枫树山的蟠龙岗,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1979年,博览区由古工场和明、清两代古典建筑群组成。区内古木苍郁,幽雅恬静,既是陶瓷历史展览区又是游览区,游乐其中,别有一番情趣。
  “清园”是清代建筑群组成。清代祠堂“玉华堂”,造型壮观,雕刻技艺精湛。堂内展出了大量宋、元两代墓葬出土瓷器。祠堂左侧是清代进士住宅“大夫第”。院门造型别具一格,书厅设计更为别致,厅前设石栏水池,两旁置格扇厢廊,门外有花园对景,形成一个精巧玲珑、闲静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后侧为“窑柴行”。院内“拴马石”保存完好,堂屋格扇雕刻层次鲜明。还有“沧溪民宅”,装饰简朴,而平面结构却别有所长。四幢清代建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清代民间建筑的特色。
  “清园”后边隔人工湖—紫微湖是“明园”。已完工的有夏田明代广东布政使汪柏故居,英溪明代探花金达故居。正在施工的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桃墅明代五股祠堂和汪明月住宅。即将复建的还有明代住宅三幢,明代村镇商店一幢,明代闾门一处。凡此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豪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的还是国内仅有,在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瓷器作坊和古窑是博览区的另一组成部分,它再现了景德镇古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在古朴的作坊和窑房内,瓷工正运用古代制瓷工具和设备,以传统的手工技巧和古老的烧炼方法,精心制作名贵古瓷,生动地展现了古代陶瓷制作技术工艺的全过程。
  诸仙洞
  诸仙洞离市区20公里,位于寿安乡朱溪村的青山环抱之中。洞口崖高十多丈,广百余步,可容纳数百人。相传明末曾有道人居此,利用石钟乳化成的形似十八罗汉,常有人来求神拜佛,名为聚仙洞。后因偷牛贼在此杀牛,血水飞溅,冲犯了众神,顿时岩洞顶裂,一股白烟直冲云天,诸仙凌云而去,道人也随之他去,故誉之为诸仙洞。又以其地处朱溪村背后,曾称“朱仙洞”。洞深约1800米,洞中套洞,岩内有岩,深广莫测,变化奇特。入洞稍一抬头,辄瞥见形如顶蓬的崖头上悬吊着一个巨大的“猪心”,因其形毕肖,人们咸称之为猪心石。升天洞的洞口直透岩顶,酷似井沿,仰视犹如“坐井观天”,凝望久之,令人心旷神怡。随着洞的走向,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穿行在开拓出的数百米洞窟中,移步换形,涉足有景,类似雕塑的壁画,类似花鸟虫鱼的石刻,如“神龟出洞”,如“荷灯高悬”,千姿万态,使人目不暇接。
  诸仙洞还属草创时期,局部开放也才开始,但随着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定会以更加光采迷人的英姿,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游客。
  龙池
  龙池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方的寿安乡寺前村,距市区28公里。池背石山巍峨、嶙峋,池面宽广15米左右,池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池后有一小岩洞,洞内有口圆井,泉水汩汩注入池中,终年不绝。洞口绿叶掩映,洞顶怪石倒悬,俨似龙首翘仰,投影池中,活象神龙戏水,故名之“龙池”。
  狮子山溶洞
  狮子山座落在玉田水库旁,距景德镇市区21公里。以溶洞处狮子山麓,故名。这是纯属石灰岩形成的溶洞。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洞中深约400米,曾是大革命年代红军赣东北游击队支队的会址。现已定为景德镇市风景游览区的游览点。
  大游山
  风景秀丽的大游山位于湘湖乡东流村南面4公里,与婺源县、乐平县交界处。由西南朝东北走向,长宽2500米,海拔675米。山径弯弯曲曲。人们沿着这羊肠小道,拾级而上,踏完133级石阶,绕过十八折,便是“寡妇岭”。传说是为纪念一年青寡妇编卖草鞋资助修理这段山路而命名的。山腰路旁石壁上镌刻“治霖”二字,相传是八仙飘海中的铁拐李路过此地所遗墨迹,并有手模脚印为证。上攀至“宝剑岩”,有清泉一窟。不远处有个“阴阳塘”,泉水顺着岩壁两边淌出,一边清一边浑,泾渭分明,阴阳可辨。山顶原有唐代修建的规模庞大,建筑宏伟的“静隐寺”,在十年浩劫中尽遭捣毁,寺中的三尊大佛和十八罗汉已荡然无存。近年在废墟上又建一小庙,住着一个老僧,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丝生气。寺庙下有一和尚坟,全用方石砌成,上嵌和尚帽,为八角状,相传是原来寺院的沙门鼻祖死后葬身之地。左拐到“眉毛堧”,这里峭壁悬崖,深不见底,俨似站立在眉尖上。在此能鸟瞰婺源和乐平的共产主义水库、黄沙、珍珠山等地。右拐入“通天窍”,有一石窖,酷似古井,其深莫测,掷一石下,回音不绝。寺后有石亭、石桌、石凳、石洞,夹杂在一片郁郁秀竹和莽莽古木之中。由此越过两个小山丘,是谓“仙人学堂”,今只见方竹竿竿,却无半点学堂遗迹。传说中的书生欲诱妻子一同登仙,把筷子插在周围,居然成活,变成今日之方竹。
  宝石
  溯昌江北上,经旸府滩、青塘,距市区7.5公里处的江中,有两块很大的乳白色石头,出水丈余,皎洁嵯峨,其根相连。以其独起江心,古称飞来石。宋代刘景芳有诗赞之曰:“试问飞来石,飞从何处来,山灵留胜览,永不放飞回”。二石相依,明代称为藕石。又因形似玉雕之笋,清代名之玉笋峰。督陶使唐英曾镌刻“玉柱”二字于其上,并有“玉柱擎天空”之句。民间称为鸳鸯宝石,通称宝石。石起之处,环周水深且洁,江风逐浪击石,银色浪花飞溅,似霏雨点层雪,似梅花落岭,观之意趣盎然。加之山明水秀,林木苍翠,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舍,也以宝石名之。
  莲花塘
  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北部的莲花塘,环境幽雅静谧,四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景德镇宾馆和中外合资的旅游宾馆均建于此。
  早在唐代,莲花塘仅一泓清池,后因纳山溪水,面积逐渐扩大,水中植莲,故名。到宋代,这一带先后建起了一些寺庙,如五龙庵、东山寺等,因而和尚甚多,故该地曾取名“和尚坞”。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来宝积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曾到莲花塘一游,并题有“佛印湖”、“涧泉”等字匾,自此,莲花塘曾一度被称作“佛印湖”。
  清代光绪年间,经过几任知县的疏浚扩建和美化,莲花塘逐渐成为风景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岸边垂柳摇曳,池中绿叶红花相映,凉亭画阁点缀其间,真是“画亭掩映池水碧,莲花吐香满塘红”。民初,塘东侧建有“逸兴茶社”,“景德阁”,使莲花塘成为了人们工余和节假日休憩的好地方。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莲花塘进一步疏浚、整修、绿化,并在塘边建有大面积的花园苗圃,五彩缤纷的鲜花,使这一风景区更添异彩。在花圃草坪边沿并嵌着富有瓷城特色的瓷器图案边,游人至此流连忘返,有置身画图中之感。
  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面公园路东端,昌江与西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处,距市区1.5公里。占地975亩,其中一小部分系原国民党军官刘戬私人园林。1951年开辟为人民公园,经过历年整修,现在园内繁花似锦,佳木葱茏,景色秀丽宜人。假山花圃,楼台亭阁,遍布其间。有明代建筑模式的“五凤阁”,阁顶系圆形拱式,由1236块木条拚接垒砌而成,古朴典雅。园北角有黄鹤楼缩影的“望河楼”,造型美观,颇具古风。现代建筑有展览厅,接待室,还有作为水上餐厅的“烟波楼”。
  园内有桔园、桂园。竹林、茶花、碧桃、广玉兰、柳杉、龙柏等遍布其间。临江还有数百株高约数丈的枫杨树林带。另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罗汉松和高耸数丈的大雪松。
  园内设有动物园,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珍贵稀有动物有恒河猴、四川鹦鹉、梅花鹿、绿孔雀等。还有20多种金鱼,年繁殖2万余尾,既供观赏,又对外销售。1979年以来陆续办起了茶社、小卖部、摄影部,并开放了滑冰场、冷饮部。1982年又兴起了儿童乐园,设有儿童列车、滑梯、攀梯、浪船等供儿童玩耍。
  马鞍山公园
  马鞍山位于景德镇市区与东郊之间,东临通站路,南连樊家井,西接陶瓷窑具厂,北毗解放路。公园创建于1980年,占地129亩。经过逐年修整,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匣山书院、环翠楼和姐妹亭。林木葱茏,苍松翠柏四季常青,书院、楼、亭均座落在茂密的花木之中。据《浮梁县志》载:原来山上有“兀然亭”,与朝山兀然亭遥相呼应,但皆久废。西麓有“云门教院”,云门碑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作郡守时,常来游览,并曾在此结过诗社。
  1930年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曾在此设过参军报名处。
  梅岭自然风景区
  梅岭位于瑶里乡的东部,离瑶里村7公里的丘陵小盆地之中,距市区65公里。梅岭水库俨似山顶平湖,山泉流水潺潺,春夏间瀑布犹如一匹匹白练悬挂在空中,落差在数米、数十米不等。充分利用这丰富的水的资源,建有梅岭水电站,分两级安装,一级在山麓,二级在山腰,各置有2台机组,装机容量共900千瓦,年发电量为385万度。山峦林木茂盛,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咸谓之为“小庐山”。在二级水电站西北侧0.5公里处,有一天然溶洞,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尚待进一步开发。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