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38
颗粒名称: 新平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7
页码: 460-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新平乡的各个地名介绍和地理分布情况。
关键词: 新平乡 地名 景德镇市

内容

南城里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角,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低丘陵地带,东河在此注入昌江。辖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76户,918人。水田835.65亩、早地103.37亩、山林2491亩。产稻谷、茶叶。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属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立新平大队,1975年创办新平公社茶场,改属茶场。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东江桥
  在鹅湖西南28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景(德镇)福(港)公路与东河交叉处。145户,330人。1971年冬,公社由旧城迁此,公社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随徙此地建成居民点,村前公路上有东江桥,村以桥名。是乡政府驻地。现设有机关、学校、卫生院、邮电所、银行、文化站、影剧院、商店等。
  南城里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东南0.5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东侧。4户,20人。原为新昌县城旧址,故名。唐代,为程、方、李、叶等姓居住,1971年赵氏由凤凰嘴迁入建居。市粮食学校设此。
  水家洼
  在东江桥东北0.5公里,东河西岸河谷地。17户,40人。清代,方氏迁此建居,因地面低洼,河水在此旋转而名。1984年樊氏从上坞口迁入。新平中学设此。
  凤凰嘴
  在东江桥北偏西距东江桥0.5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东河口。32户,159人。唐初,已有人建居民国时程氏由乐平迁入。因村处一座山形似凤凰而得名。
  吴家墩
  在东江桥南侧0.5公里,东河U形湾内。12户,70人。唐初,吴氏由万年县迁此一小山墩上建村,因名。1971年冬,邱、方等姓由旧城迁居于此,沿用原名。
  上坞口
  在东江桥南1.5公里,东河南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东侧丘坡下。27户,129人。1971年冬,叶姓由旧城迁此,因处在山坞口而名。
  官山上
  在东江桥西南2.5公里,昌江与皖赣铁路东侧,景(德镇)福(港)公路旁。39户,170人。此地山丘原是官山(公众山)葬地,故名官山上。1971年冬,刘、方等姓由旧城迁此建居。
  金竹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昌江西岸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62户,829人。水田面积1470亩,旱地121亩,山林8500亩。以所辖自然村金竹坑、竹圣寺两村首字命名,驻地竹圣寺。解放前属浮梁县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金竹乡,1956年为金竹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金竹大队。1968年并入茶培大队,1973年恢复金竹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竹圣寺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北端。10户,87人。此地建有一寺庙,因周围毛竹茂密,故名“竹圣寺”,建国初,李氏由本地杨家港迁此建居,袭用寺名为村名。枫树山林场樟树坑分场竹圣寺队设此。
  上源坞
  在东江桥北偏西11公里处。13户,66人。清末,汪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坞建村,因地处流入金竹坑三条水源中最上面靠北一条源头而名。
  马虎岭
  在东江桥西北11.5公里的山坞中。12户,73人。此地丘岭形似虎状而名“马虎岭”。1963年本地杨家港王氏等迁此建村,1968年浙江淳安县管、万氏徙居此村,取名“新农村”,1981年改袭岭名。
  井坞里
  在东江桥西北12公里的山坞中,14户,72人。民国时,汪氏由余干迁此山坞里建村,因地处低洼处犹如井中,故名。
  汪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的山坞里,30户,132人。清初,汪氏由余干迁此丘坡下,故名。建国初有冯、洪氏陆续从余干移居于此,村名依旧。
  陈家坳
  在东江桥北偏西11.5公里,山坞口坳地上。7户,25人。此山坳山地原属陈氏所有,故名。1968年,管、严二氏由浙江淳安迁居于此,仍用原名。
  杨家港
  在东江桥北偏西9公里处,昌江西岸河谷地。44户,239人。宋代,朱氏由安徽迁此建村,不久迁出。元代,杨、王氏继迁于此,因居昌江西岸,当地称河为港,故名。
  下源坞
  在东江桥西北10公里,丘陵坑地。20户,103人。清末,汪氏由余干迁此山坞中建村,因地处流入金竹坑三条水源中最下面靠西的一条源头而名。民国初王、万二氏从杨家港迁入。
  金竹坑
  在东江桥北偏西5公里,昌江西岸,简易公路丘地上。9户,57人。清初,汪氏由安徽迁此,因村旁有一小溪两岸长满金竹,当地称溪为坑,故名。后江氏由江村迁此村,仍用原名。
  韩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东岸,皖赣铁路西侧,景(德镇)福(港)公路旁低丘地带。辖5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73户,362人。水田708亩,旱地54亩,山林32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六区韩源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属韩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韩源大队。1979年分立韩村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韩坑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10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低丘河谷地。68户,332人。秦代,韩氏迁此建村。村处大源坞口故名。元初,黄氏迁入,衰败。清代中期,程氏由兴田迁入,袭用原名。
  操家坞
  在东江桥北12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平坦地。5户,30人。秦代,操氏迁此山坞建村,村以姓名。1979年,管、万氏由浙江淳安县迁入。袭用原名。
  茶培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郊昌江西岸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203户,1019人。水田2009亩,山林2000亩。以所辖地片命名,驻地赵家下,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为茶培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茶培大队。1984年属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赵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简易公路交叉处。21户,115人。清末,赵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岭下建村,故名。
  金盘上
  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简易公路旁。3户,14人。清末金氏由余干迁此,因此地呈园盘形,故名“金盘上”后废。1968年冬朱、洪二氏迁居于此,袭用原名。
  塘村坞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山坞中。29户,134人。明末程、汪二姓由兴田迁此,因坞口有条高坝,形似塘状故名。清代侯氏由浮梁县城迁此。
  金家嘴
  在东江桥西北8.5公里丘陵地带。21户,93人。清末,金氏从余干迁入,村建在小山嘴上故名,民国时,周、王等杂姓陆续迁入定居。
  老庙上
  在东江桥西北9.5公里山坞中。23户,103人。明代中期,此地原建有一寺庙,故称“老庙上”。建国初,许氏由万年迁此建居。
  程家坞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的山凹里。22户,121人。清末,程氏由鄱阳迁此山坞建村,故名。1967年程、欧、严氏由本地引坑坞迁此,袭用原名。
  槐树岭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山坞内丘坡下。19户,97人。清代中期,王氏由余干迁此,因村头岭上有棵大槐树得名。
  王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山坞内平畈上。5户,28人。清代中期,王氏由槐树岭迁居至山脚下面建村,故名。1960年末朱氏由上海迁居于此。村名依旧。
  大岭下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简易公路两侧。33户,157人。明末,叶、戴二氏由浮梁县城迁此建村,因村庄处于大岭下面而名。
  程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9.5公里的山坞口上。7户,31人。原程氏在此建居,名程家下,后程氏衰落而外迁,村废。1974年齐氏由乐平临港迁入,唐氏从塘村坞迁入,建养猪场,曾一度名养猪场。1984年复用原名。
  引坑坞
  在东江桥西北6公里,昌江西岸丘陵地带。22户,126人。清末,吴氏由万年迁此山坞建村,因洪水泛滥,昌江水顺沟倒流入村故名。
  窑上
  在东江桥北偏西5公里处,距总场21公里。10户,35人(职工26人)。原这里曾建有石灰窑,故名。1981年在此设立枫树山林场樟树坑分场。
  韩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丘陵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26户,1057人。水田2178.68亩,旱地99亩,山林8077亩,以原乡名命名,驻地周家港。解放前夕属浮梁县六区韩源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韩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韩源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国营八九七厂设此境内。
  周家港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8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西侧,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42户,178人。清初,周氏由波阳县迁此昌江河畔建村,后衰败。清末,王、郑、叶、金氏由福(港)迁入居住,袭用原名。
  槐瑞
  在东江桥北偏东10公里的山坞中。56户,268人。唐初,凌、张氏由峙滩英溪迁此建村,后衰败。唐中,程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徙经西程、茶培定居槐瑞。因河溪两岸有三槐二柳,曾称槐柳,后改称槐瑞。村中古桥上刻有“槐瑞”二字为记。民谣:“槐里、槐里,清水白米,枧水下缸,水碓舂米。”“槐瑞”应是古代村名,村民习称槐里。
  金家村
  在东江桥北9公里的山坞内低丘下。33户,153人。唐初,金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故名。
  龙口里
  在东江桥北偏西6.5公里,昌江东岸河谷地。16户,70人。宋末,金氏由波阳县迁此建村。民国五年,张氏由万年县迁此定居。因处昌江边上,村似含在龙口里,故名。国营八九七厂农场设此。
  铜锣畈
  在东江桥北8公里处。8户,44人。此地原是一片园形田畈,故名。1973年,程、吴二氏由槐里村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茅山
  在东江桥北偏西6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8户,34人。清代中期,潘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茅山原系山名,村以山名。
  花牌下
  在东江桥北8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4户,33人。明末,叶氏徙居此地,并立一刻花石牌门楼,称为花牌,因村处其下首得名。叶氏衰败,民国初李氏由旧城迁入。袭用原名。
  范家嘴
  在东江桥北偏西6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山嘴上。7户,35人。宋末,范氏迁此山嘴上建村,故名。后朱氏迁入,民国中期又有邵氏由万年迁此,沿用原名。
  塘坞口
  在东江桥北8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山坞口。11户,55人。1959年王、叶氏由本地周家港迁此建村,时为公社农科所,取名新村。1984年属新平乡,改称现名。
  曹家
  在东江桥西北5.5公里,昌江东岸河谷地。12户,55人。清中期,曹氏由都昌县迁此建村。故名。国营八九七厂设此。
  新岭
  在东江桥北6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低丘下。18户,79人。此地有一丘陵,名新岭。明初,梁氏在此建村,取名梁家村,后衰败。明中期,方氏由安徽太湖迁此村,仍用原名。建国后,改用岭名作村名。
  缺里
  在东江桥西北5公里,昌江河畔,景(德镇)福(港)公路旁。11户,58人。唐中期,此处设一渡口,后被洪水冲击成一个缺口。清初,李氏由本地曹家迁此建村,取名缺里。清中期,金氏由本地金家村,邓氏由港口(今王港乡)相继迁入定居。
  印墩下
  在东江桥西南3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旁。63户,234人。明初建村,因有一块四方形土丘,状如官印,村在土丘下,故名。景德镇市家禽良种繁殖场和水稻良种示范繁殖场设此。
  四亩亭
  在东江桥西南4.5公里处,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旁,西靠浮梁火车站,7户,49人。明末印墩下四位姑娘各出一亩田代价,在此路边建一凉亭,以供行人休息,故有此村名。景德镇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设此。
  淘金岗
  在东江桥北5公里,距总场22公里。3户,22人(职工17人)。1984年在此设立枫树山林场磨刀港分场。住户系林场职工及其家属。
  杨家坞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丘陵地带。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57户,281人。耕地面积:水田445亩,旱地11亩,山林60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属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名新平大队。1978年改称新平公社林场。1984年属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杨家坞
  在东江桥东北5公里处。22户,105人。清初杨氏由波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故名。1971年,宁,程二氏由旧城迁入。袭用原名。
  内百思礼
  在东江桥东北4.5公里的山坞中。34户,173人。宋代中期,此处建有大小寺庙数座,号称百寺里。清代,万氏由王港乡迁此,1951年方氏由本地横塘坞迁入。今据大宋东菀臧府君墓志铭载:“天禧元年,十月十七日葬于新平乡樵溪社,地曰百思礼也。”“百寺里”实为“百思礼”之谐音。
  查大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22户,982人。水田2132亩,旱地278亩,山林9438亩。驻地四亩里。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查大乡,1956年为查大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查大大队,1968年并入洋湖大队,1972年恢复查大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四亩里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简易公路旁。31户,108人。清中,王氏由余干迁此建村,后衰。姚氏继迁于此。因村庄建在一丘约四亩面积的田里而名。
  张家坞
  在东江桥西北12公里简易公路旁。62户,283人。明末,张氏迁此山坞建村,故名。清末范氏继迁于此,仍用原名。
  戴村
  在东江桥西北10.5公里,简易公路两侧。25户,108人。清末戴氏由浮梁县城迁此,村以姓名。
  陈家山
  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的小山坞中,25户,110人。清末陈氏由浮梁县城迁居于此,故名。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陈家山队设此附近。
  徐西坳
  在东江桥西北10公里,简易公路旁。2户,12人。相传此处原是徐氏田畈,名西山坳,以徐西坳为村名。1978年大队在此办养猪场,安徽怀宁万氏由本地茅棚店迁入,袭用原名。
  茅棚店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简易公路旁。16户,75人。清末,邓氏由本地陈家山迁此搭棚开茶店,故名。
  查村
  在东江桥北偏西7公里,简易公路旁。58户,286人。唐初,一篾匠楼氏由宝石迁此建村,村中有一桂花树,因名桂花村,不久搬迁。查氏继迁于此,改名查村。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查村队设此附近。
  新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昌江边,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两侧低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32户,1084人。其中,有一个村26户,108人,以程、李二姓为主仍住在旧城东门。水田1067亩,旱地100亩,山林7000亩。以老县名命名,驻地洪家亭。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为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称新平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洪家亭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3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30户,143人。明末,洪氏由旧城迁此,因建有一座凉亭得名。1971年冬,陈、余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马鞍岭
  在东江桥北6公里,横塘坞水库北侧。13户,57人。1977年冬为加宽横塘坞水库,横塘坞村住户全迁居此地。因此地形似马鞍得名,为纪念旧居别名横塘坞。
  鲍家渡
  在东江桥北偏西4公里,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21户,133人。清末,因此地有渡船为鲍氏所有而得名。1971年冬,程氏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操家坦
  在东江桥北4公里,横塘坞水库西南侧。5户,25人。早年操氏曾建居于此,后废。1971年冬,程氏由旧城迁入,袭原名。
  樟树上
  距东江桥北3.5公里,横塘坞水库南侧。19户,92人。1971年冬,李、韩等姓由旧城迁此,在一棵大樟树边建村得名。
  闵家坞
  在东江桥北3公里。34户,158人。明初,闵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坞中建村而名。1971年冬,吴、金等姓由旧城迁入,村名未变。
  鲇鱼嘴
  在东江桥北3.5里处。40户,170人。1971年冬,邓、李等姓由旧城迁此,因村处两山夹一坞中,形似鲇鱼嘴故名。
  陆家坞
  在东江桥北2.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30户,130人。元中期,陆氏由波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故名。1971年时,侯、金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吴家山嘴
  在东江桥北1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东北侧,吴家山南麓山嘴。4户,15人。1983年,杨、程二姓从青峰岭迁入,以吴家山嘴名之。
  青峰岭
  在东江桥北2公里,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19户,93人。此地原名凤冈山,改名青峰山,又名青峰岭。民国时,杨、陈、詹等姓分别由本地旧城和万年县迁此建村袭用岭名。
  张西岗
  在乡境西部,离东江桥6公里,昌江西岸与御(史亭)旧(城)公路西侧丘陵地;南靠桂坑,北临查村。职工150人。1980年乡在此建厂,以地处山岗西面而名。乡办红砖厂设此。
  大岭
  在东江桥东南3.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大岭下坡平坦处。11人(属厂职工)1956年属新平供销社,1958年改属新平公社。1984年属新平乡。乡办石灰厂设此。
  樟树坑(片村)
  位于东江桥北6公里,东靠皖赣铁路,西临昌江。有范家嘴、龙口里、曹家、缺里4个自然村,村庄前后都是大樟树,故称樟树坑。万平无线电厂设在村境。
  茶培(片村)
  位于东江桥北8公里。有赵家下、槐树岭、金家嘴、王家下4个自然村。因村四周都是红土山,适宜培植茶树,故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