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滩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18
颗粒名称: 鹅湖滩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3
页码: 384-3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鹅湖滩乡的各个地名介绍和地理分布情况。
关键词: 鹅湖滩乡 景德镇市 地名

内容

鹅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东南地势稍高,西北较低。辖26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532户,2459人。耕地3559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鹅湖乡。1956年为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鹅湖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鹅湖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鹅湖
  在景德镇市市区东北33公里,东河北岸平畈上。景(德镇)瑶(里 )公路纵贯村中。302户,1360人。耕地1843亩。唐初,东河水泛滥于此,逐渐堆积成为沙洲,形似天鹅头部隆起的大肉包,故有鹅公滩之称。后以天鹅嬉游于湖的形状,又得名鹅湖滩,简称鹅湖。当时滩上尚无人家,仅对岸何村(已废)和北面梅达里(今乡茶场 )有汪、方、吴、陶等姓居住。后吴氏在东河上方筑石坝将河水拦入河道。因河床变迁,滩与田畈相连,方氏等在唐末相继迁此建村 。清初,又有胡、吴氏从安徽黟县迁来。现为区政府、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加上各级行政机构及学校、卫生院、粮管所、商店等聚集于此,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集镇。
  汪家碑
  在鹅湖北2.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西侧田畈中。4户,16人。耕地32亩。明代汪氏迁此东河支流旁建村,在河上搭一木桥,桥头立一石碑,故名。清代汪氏衰落,李氏由浮梁县城(现属旧城乡)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铜钱湾
  在鹅湖北偏西2公里处。7户,33人。清初,吴氏由迢思里(现属金竹山乡)迁此形似铜钱的山湾中建村,故名。
  树窠里
  在鹅湖北2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两侧田畈中。15户,75人。宋代,李氏由浮梁县城(现属旧城乡)迁此大树丛中建村,故称树窠里。
  丰裕村
  在鹅湖北偏东3公里琅玕山南麓低丘坡下。31户,160人。解放前此地山坞为潘氏祖业,称潘家坞。1966年方、余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 ,改名新村。1982年以方、余谐音结合良好愿望更名为丰裕村。
  东庄(原农场)
  在鹅湖东北3公里处。4户,20人。原本无村,以在丰裕村的东面,故名东庄。六十年代原公社综合厂,在此建农场,农场遂成别名。现有陶、徐等姓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
  新屋里
  在鹅湖北1.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田畈中。25户,120人。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附近老屋里,后人丁兴旺,遂扩建此村,称新屋里。
  老屋里
  在鹅湖北1.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北坡下。22户,84人。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人口增多,在附近扩建新村,遂称此为老屋里。
  油榨坞
  在鹅湖东北3.5公里低丘谷地。7户,34人。1959年初公社综合厂在此兴办农场,撤销后尚有张氏等姓居住。现乡在此设园艺场,袭用旧地名。
  果儿垄
  在鹅湖东北2.5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谷地 。40户,200人。原本无村,很早以前此地出产瓷用原料(当地称果儿),因处田垄中得名。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地名。
  杨梅坞
  在鹅湖北1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上。5户,24人。因多长杨梅得名。1964年鹅湖公社在此建立良种场,1968年改为公社农科所。有奚、潘、张等姓居住。村袭地名。
  晨光
  在鹅湖东0.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南坡下,25户 ,101人。1966年余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来,袭原籍大队名为村名 。
  赵家
  在鹅湖东偏南2.5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5户,25人。清末,赵氏迁此建村,解放前村废。1966年,钱、童等姓由浙江淳安县迁居于此,袭用原名。
  钱家
  在鹅湖东偏南2.8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24户,114人。旧时本地山林为朱氏所有,名朱家山。1966年钱氏等由浙江淳安迁此建村 ,改称现名。
  庙下
  在鹅湖东偏南3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13户,72人。清代,翟氏由安徽黟县迁此,因村上首有庙得名。
  桂家
  在鹅湖东南3.5公里,莲花山西麓峡谷中。5户,28人。明末,桂氏由彭家庄(现属天保乡)迁此,因在里黄片村中建村,最早称老屋里;因重名于1982年改为现名。
  彭家
  在鹅湖东南4公里莲花山西南麓谷底。2户,13人。清初,彭氏由波阳迁此,村以姓名。
  朱锦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鹅(湖)锦(里)公路东侧,锦溪水库南侧低丘陵谷地。境内溪流密布,周围丘陵环绕。辖32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 。470户,2369人。耕地5383亩,山林1616亩。以所辖两个自然村 (朱村、锦溪)首字命名。驻地金村。解放前夕属浮梁省第三区东埠乡五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二区朱锦乡。1956年为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朱锦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朱锦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民委员会。更为现名。
  金村
  在鹅湖北7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田畈中。57户,299人 。唐末,金氏由英溪(现属峙滩乡)迁此建村,故名。宋初,金氏迁返原籍,朱氏由本地锦溪继迁此村,保留原名。
  锦溪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锦溪水库南侧丘坡下。61户,313人。唐代 ,朱氏由浮梁北乡迁此建村,至宋初迁出。宋代,冯氏由安徽休宁冯村迁居本地高岭,后分居于此,因此地风景秀丽,溪水潺潺,取名锦溪。因建水库全村迁原村东南方定居。
  吴家墩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锦溪水库东南侧轿顶山脚下。13户,65人。元初,吴氏迁此建村,因地基较高而名。
  叶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10.5公里,锦溪水库东南侧轿顶山脚下。13户,67人 。明代,叶氏由港西(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于田坞中得名。清代,曹氏又由曹村(现属金竹山乡)迁入,村名未变。
  程村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田畈中。15户,66人。唐末,程氏由今安徽太湖迁此,村以姓名。清初,奚氏又由安徽桐城县迁入,保留原名。
  归头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山嘴上。13户。59人。1966年胡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因此地形似龟头,以其谐音雅称归头。
  排冲
  在鹅湖北偏东11.5公里山坞中。9户,44人。原本无村。因地形似竹排,故名排冲。1979年胡氏等姓由浙江开化、安徽桐城及江西婺源等地迁此,村袭地名。
  冯村
  在鹅湖北偏东11公里低丘北坡下。52户,212人。清中期,冯氏由本地高岭迁此,村以姓名。
  林村
  在鹅湖北7.5公里田畈中。41户,204人。宋初,因此处田地归林氏所有而名。宋末,余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村名依旧。
  墩头
  在鹅湖北偏东8.5公里低丘上。13户,76人。明初,金氏由英溪(现属峙滩乡)迁此,建村于大土墩前得名。
  松毛坞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处。15户,70人。清初,严氏由乐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周围丘岭上松树成荫,取名松毛坞。
  严村
  在鹅湖北偏东3.5公里低丘东坡下。17户,93人。明中期,严氏由乐平县迁此,村以姓名。后又迁出。清初,汪氏由附近汪村迁入,村名未变。
  朱村
  在鹅湖北偏东7.5公里低丘南坡下。83户465人。唐初,江、何、许 、鲍聚此建村,因江氏人多而名江村,后衰。唐末,朱氏继入,繁衍兴盛,改名朱村。
  汪村
  在鹅湖北偏东8公里低丘南坡下。1户,5人。早以汪氏由安徽祁门茅棚店迁此建村得名。清初,汪氏迁往附近严村,村废。1983年朱氏由附近朱村迁入,沿用原名。
  坑村
  在鹅湖北6公里,鹅(湖)锦(里)公路线上。67户,331人。1966年邵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用原籍村名。
  南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东北属山区 ,西南为丘陵谷地。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73户,783人 。耕地1714亩,产稻谷。以所辖南安坦、泊水两自然村的首字命名 。驻地太平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东埠乡明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南泊管理区,同年改名南泊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自力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南泊大队。1970年并入东埠大队。1972年复立南泊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太平村
  在鹅湖东北12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14户 ,70人。1976年大队建基,在此设立大队部。后张氏由老棚张家迁来,吴、李等姓也陆续迁此定居。原名大平山,建村后改名太平村 。
  操家老棚
  在鹅湖东北15公里山坳中。1户,8人。清乾隆间,操氏由安徽潜山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炭坑
  在鹅湖东北12.5公里山坞口。17户,88人,清末,操氏由操家老棚迁此建村,因此地靠溪旁,曾烧过木炭,得名炭坑。
  南安坦
  在鹅湖东北1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82户,341人。明末,吴氏由南丰县迁此河岸边平坦地上建村,取名南丰坦。清代,曹氏由曹村(现属金竹山乡)继迁此村,因在曹村南面安家而更名南安坦。建国后曾为大队驻地。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南泊队设此。
  岭脚下
  在鹅湖东北1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8户,28人。明末,江氏迁此山岭脚下建村而名。后刘姓由安徽迁来,现有蔡、詹等姓居住。
  油麻埆
  在鹅湖东北10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东河东南侧低丘坡地。3户,16人。清康熙年间此地曾有人居住,后废。1982年凌、王两姓由瑶里长明迁入。因曾以种油麻出名,故名。
  下泊水
  在鹅湖东北10.5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田畈中。12户,55人。清中期,朱氏由金竹山乡小源迁来,后王、段 、张等姓陆续迁此聚居。该村处泊水片村下段而名。
  上泊水
  在鹅湖东北11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田畈中 。37户,164人。清初吴姓在此居住,后王、方等姓迁入。原名泉村 ,泉字分开为白水,改为白水村,谐为泊水。因村处泊水片村上段而名。
  大棚
  在鹅湖东北1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谷地。4户 ,13人。清初,吴氏在此搭棚居住,故名大棚。1974年欧阳氏由臧湾迁来,村名依旧。
  史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偏东低丘谷地。辖1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97户,907人。耕地2215亩,产稻谷。因驻地简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史湾管理区。同年改属朱锦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朱锦大队。1973年分立史湾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史家湾
  在鹅湖东北9公里田畈中。106户,491人。唐初,史氏迁此建居,因村旁有条弯曲小溪得名。后衰。清初,金、余、朱氏相继从英溪 (现属峙滩乡)、瑶里(现属瑶里乡)、小源(现属金竹山乡)迁入,村名未变。
  犁头角
  在鹅湖东北11公里,鸠岭尖西坡下。6户,43人。1951年戴、方、许氏分别由婺源县及安徽太湖等地迁此建村,因地基形似犁头,房屋建在角上而名。
  洪家桥
  在鹅湖东北10公里处。3户,20人。原系为民瓷厂知识青年劳动点。现童、王两姓由浙江安徽迁居于此,因村边有洪氏资助建造的桥,名洪家桥,村袭桥名。
  陈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处。21户,86人。此地山坞原为陈氏所有,故名。1966年叶、董等姓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地名。
  蛇形
  在鹅湖东北10.5公里处。1户8人。原系市交通局短运公司知识青年劳动点,现有本乡何氏迁入,因地形似蛇,名蛇形,村名因之。
  鲤鱼靠塝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处。3户,18人。因该地形似鲤鱼靠在塝边而名。菇民在此落户,从事香菇生产。现有吴、毛两姓由浙江淳安迁居于此。
  慈溪
  鹅湖东北9.5公里低丘坡下。43户,202人。1966年方、汪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袭用原籍村名。
  焦坑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低丘坡下。18户,87人。相传早名板桥村。原因村里有一焦同社(神坛),村前有一小溪,故更名焦坑。清末,林氏由林村(属金竹山乡)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京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丘陵谷地,东河支流从西北角虎形水库向南沿谷地流入东河。辖1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03户,1427人。耕地2643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一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鹅湖乡、桃源乡。1956年成立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桥溪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 。1961年分立京山大队。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复属鹅湖公社,继而并入桥溪大队。1976年复立京山大队。1984年归鹅湖滩乡更为现名。
  上京山
  在鹅湖北偏西4公里田畈中。88户,413人。宋代,左、王二姓相继由婺源迁此建村。后陈氏由安徽祁门迁入。当时谣传西边李家(现属臧湾乡)将出天子,期望在此建设京城,故为京山。村处京山上方得名。
  周家坦
  在鹅湖北偏西8.5公里,虎形水库西北侧山坞底。9户,39人。民国时期,周氏等于此山谷中平坦地建村而名,后迁出。1958年王、范 、方等姓由附近聚此建居,沿用原名。
  虎形
  在鹅湖北6.5公里,虎形水库南侧低丘谷地。24户,114人。民国时期,秦氏等由安徽迁此建村,因村前丘岭形状似虎而得名。1958年因修虎形水库迁出。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原名 。
  胡家
  在鹅湖北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西侧低丘坡下。77户,358人。1966年胡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袭用原籍村名。
  张村坞
  在鹅湖北4.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西坡下。21户,89人。唐末,张氏迁此山坞中建村,得名。北宋时张氏迁出,村废 。后江氏由童家畈(现属王港乡)迁入,村名未变。
  铁锁桥
  在鹅湖北偏西4.5公里溪流旁谷地。29户,116人。唐代,倪氏等姓由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溪流上一木桥有铁链扣住而名。
  横港里
  在鹅湖北4公里田畈中。32户,176人。元初,叶氏由港西(现属兴田乡)迁此河旁建村,因河流绕过村西又横向东南,村处溪流拐弯处内侧,故名横港里。
  下京山
  在鹅湖北偏西3公里低丘坡下。23户,122人。宋代,胡、吴二姓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当时谣传西边李家(现属臧湾乡)将出天子 ,要在此平岗上建设京城,故名京山,因村处京山下方得名。
  桥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东河支流与鹅(湖)锦(里)公路两侧低丘谷地。辖1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38户,1168人。耕地2432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二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鹅湖乡。1956年为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桥溪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为民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桥溪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桥溪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北3.5公里,东河支流旁、鹅(湖)锦(里)公路西侧田畈中。205户,999人。唐末,曹氏等姓迁此建村,名曹家坡。宋代曹氏迁出,李氏由本地界田继迁于此,在村南溪上建一石拱桥,村名因之。
  罗坑坞
  在鹅湖北偏西10公里处。1户,6人。现沈氏居此。因早年罗氏在坞中小溪边建居而名。
  千田塝
  在鹅湖北偏东4.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与东河支流东侧低丘坡上。33户,169人。南宋,胡氏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因此处田地缺水而名。
  扁担岗
  在鹅湖北偏西3.5公里处。4户,20人。张、施等姓世居于此,因地形似扁担而名,袭为村名。
  查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山区,辖4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94户,529人。耕地534亩,山林3630亩。营林为主,盛产油茶、柑桔、棕皮与竹笋。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汪树下。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属明星高级社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东埠垦殖场。1959年归鹅湖公社。1961年改属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查坑坞林场。1968年属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7年分立查坑坞林场。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汪树下
  在鹅湖东偏北7.5公里东河南侧丘坡下。19户,104人。始因汪氏在大树下建村得名。后衰废。1966年汪、童二姓由浙江淳安迁此重建 ,沿用原名。
  香炉顶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处。9户,45人。清初,刘氏由广东迁此山顶上建村,因山形似香炉得名。
  土地堂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中。1户,5人。1986年刘姓从香炉顶迁来 ,因曾有土地庙,村名袭之。
  蛤蟆石
  在鹅湖东偏北8.5公里山坞口。14户,68人。清末,郑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于一状似蛤蟆的大石旁得名。
  吊坑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腰上。12户,62人。清初,刘氏由广东迁武陵再迁此建村,因村前一石壁悬挂于水坑之上而名。
  阴陂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岗上。1户,7人。清末,詹氏从安徽太湖迁来,因村处山岗背阳处,故名。
  朱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腰上。1户,4人。清代、朱氏由本地黄木朱家村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张家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中。2户,8人。原张姓在此建村居住,后衰。民国初,李氏从李家棚迁此定居,村名依旧。
  胡村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中。3户,8人。清代,胡氏从本地吊坑迁来,故名胡家。因重名改为胡村。
  茶籽棚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里。39户,23人。曾氏1948年由金家山迁此,胡氏由瑶里现属瑶里乡)迁此,以搭棚居住,采摘油菜籽为业,故名。
  李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顶上。5户,25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游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山坳中。3户,31人。清中期,游氏迁此搭棚居住,因名。民国时期,琚氏由安徽桐城迁来,村名未变。
  天灯坞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山坞口。1户,10人。1964年张氏由东源山(现属瑶里乡)迁来,因地处天灯坞,村以坞名。
  龙井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顶上。1户,12人。1949年戴氏由婺源迁此建居,因村边有高大石壁,壁下水井经常大雾弥漫,似游龙腾云一般,故名。
  治家岭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处。3户,20人。清初,阮氏由广东迁此建村 ,始称阮家。后因治家有方,且村基山岭之上,遂改名治家岭。
  下棚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内。1户。7人。琚氏由安徽桐城迁入,在山脚下搭棚建居,村名因之。
  坞风洞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处。1户,7人。1962年徐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此山坞深如洞,且山风较大,故名。
  田垄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中。1户,11人。1949年冯氏由安徽太湖迁此田垄中建村得名。
  木枧
  在鹅湖东偏北13公里山坞中。5户,33人。1968年此地为农业生产点,后张氏等姓迁此,因常用树木做枧引水下田而名。
  金家山
  在鹅湖东9公里五花尖西麓。4户,32人。清中期,因金氏在此山中建村得名,后衰。清末,曾氏由广东迁入,保留原名。
  王家山
  在鹅湖东11.5公里五花尖西麓。2户,7人。清初,因王氏在此山中建村得名。后衰。清末,张氏由广东迁入,村名依旧。
  茅仓*
  在鹅湖东北9.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集体户10人。原为荒山,因茅草丛生得名茅仓。1980年长潭林场在此开荒造林设立林作点,村袭地名。
  杨桃山*
  在鹅湖东16公里,五花尖西麓山坞底。集体户20人。因山上生长杨桃果得名。建国后,婺源县农民在此设立农作点,村袭地名。
  江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低丘东坡下。无常住户。明末,江氏在此山坞中建居,得名。清末,废。建国后,金竹山公社曹村大队在此设立农作点,村名未变。
  界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南侧丘陵起伏,北侧丘谷低平。辖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12户,1058人。耕地1884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为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5年设界田乡。1956年转为东埠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9年分立界田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界田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偏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西坡下。39户,217人。唐初李氏迁来后,方、陈等姓也迁此分几处建居。宋初,李氏兴旺,几处村基连成一片,所占地域较大,乃划田为界,村名源于此。
  竹岭
  在鹅湖北偏东7.5公里处。35户,160人。宋末,李氏由附近界田迁此竹山岭下建村,故名。
  竹新
  在鹅湖东北6.5公里低丘西坡下,29户,155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此地,因靠近竹岭,新建村庄而名。
  界新
  在鹅湖东偏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西坡下。27户,125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于此,因靠近界田建新村而名。
  良新
  在鹅湖东偏北4.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南坡下。26户,117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此地,靠近良溪建新村,故名。
  良溪
  在鹅湖东3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田畈中。50户 ,257人。宋中期,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盛产粮食,旁有小溪,谐音取良溪作村名。
  莲花山
  在鹅湖东偏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莲花山顶上。6户,27人。民国期间,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袭用山名。
  东埠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偏东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 。辖26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452户,2155人。耕地4144亩。产稻谷。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河西。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河东、河西初级社转为东埠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河西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河谷地。75户,349人。宋末,王氏由浮北苦竹港迁此建村 ,原名鸿潭。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商业繁荣兴盛,成为东河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是原浮梁县四大街之一。建国初以东河为界,该村地处西岸,故名。
  早禾畈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东河北岸低丘南坡下。22户,91人。1948年李氏等姓从查坑迁来,在此建村。此田畈气温较高,出霉无水,早稻都要提前种植,故名早禾畈。
  金家墩
  在鹅湖东北8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7户,25人。明代,金氏在此建村,因村基高于四周得名,后衰。清初,彭氏由腴田埠(现属湘湖乡)继迁于此,村名未变。
  枧头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东河南岸河谷地。13户,81人。清代,郑氏由峙滩(现属峙滩乡)迁此建居,因村头有棵枧树而得名。
  杨家墩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河谷地 。21户,111人。清初,杨氏迁此谷地高处建村,故名。
  勺溪桥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东坡下。2户,11人。1982年李氏从勺溪坞迁来,因溪上有一桥而名。
  勺新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上。22户,111人。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迁此建新村,因靠近勺溪坞得名。
  勺溪坞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东坡下。22户,111人。宋末,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山坞内溪旁建村,因此坞里大口小,形似勺瓢而名。
  王家门
  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河谷地。13户,52人。王氏由于人丁兴旺,由东埠街迁此另建村舍,故名王家门。
  乌石岗
  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11户,54人。宋末,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山岗脚下一乌石旁建村,故名。
  河东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侧河谷地 。134户,650人。宋代,潘、程从婺源石成山迁来,以后各姓聚此建村。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两岸繁荣兴盛,成为东河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是原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建国初,以东河为界,该村地处东岸,故名。
  方家门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32户 ,154人。明初,方氏由婺源晒谷坦迁此建村,故名。
  竹家里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丘岗西坡下。5户,22人。清代,陈氏从瑶里迁此居住,后汪氏迁入,因曾在此建仓储粮。名竹窠仓口。建国后 ,方、王、邓等姓由邻村河东迁此建居,改名竹家里。
  小港
  在鹅湖东5.5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河谷地。39户,178人。唐末,陈、宋二姓由北乡迁此东河边建村,因河流窄小,得名小港。
  石南
  在鹅湖4.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河谷地。2户 ,12人。地处一石壁之南得名。传说宋代此地非常兴盛,称石南街 ,直至明末衰落,村废。1958年李氏由附近茶叶坞迁此重建,简称石南。
  打水叉
  在鹅湖东偏南9公里山陂上。1户,2人。民国时期,方氏在此居住,后迁出。詹氏于1976年从河东迁入,因此地山道呈叉形过路人常在此打水喝而得名。
  项坑
  在鹅湖东偏南7公里,莲花山东麓山坞中。21户,85人。北宋初,黄氏迁此溪旁弯处建村,有人把拐弯处喻为河溪之颈项,得名项坑。后黄氏衰落。北宋末,宋氏由邻村朱家山迁入,保留原名。
  朱家山
  在鹅湖东偏南6.5公里莲花山顶。9户,50人。宋中期,朱氏由广东迁来此山,以姓名山名结合得村名。现宋氏居住,村名未变。
  靠山岗
  在鹅湖东偏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河谷坡地 ,1户,5人。1978年胡氏由屯溪迁来,村袭地名。东埠职业中学设此。
  高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丘陵山区。辖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76户 ,907人。耕地1273亩,山林22000亩,其中油茶地300亩。产稻谷 、油茶。历史上,曾以盛产高岭瓷土而闻名于世。因所辖片村得名 。驻地肖家。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归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9年分立高岭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肖家
  在鹅湖东8.5公里山坞中。15户,88人。清嘉庆间,肖氏由安徽贵池肖家滩迁此,村以姓名。
  高岭外村
  在鹅湖东9.5公里山坞中。80户,367人。元代,胡氏迁此建村,继有何、汪二姓迁入,因处高岭村外而名。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高岭内村
  在鹅湖东10公里山坞中。13户,68人。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取名高岭。后为与高岭外村相区分,改称高岭内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岗背打水叉
  在鹅湖9公里山坞中。2户,9人。1952年,檀氏由檀家(已废)迁此建村,因此地山道呈叉形,过路人常在此打水喝,故名。
  朱家
  在鹅湖东9.5公里山坳中。1户,6人。清代,朱氏由湖北迁此建村,故名。
  白毛山
  在鹅湖东3.5公里山坞内。20户,91人。1952年,朱、刘二姓由附近迁此建村,因地形呈白马状取名白马山,后因方言谐音讹为白毛山。
  干坑岗
  在鹅湖东偏南9公里山坡下。7户,40人。1954年刘、檀等姓由附近刘家、檀家(已废)迁此山岗边建村,因靠干坑而名。
  干坑
  在鹅湖东偏南8.5公里山坞中。21户,131人。清初,查氏由贵溪县迁此小溪边建村,因溪中常年无水。故名。
  刘家
  在鹅湖东偏南10.5公里山坳中。8户,45人。清代,刘氏由湖北迁此,村以姓名。
  上小坑
  在鹅湖东偏南11公里山坳中。3户,23人。清末,檀氏由附近檀家桥 (已废)迁此建村,因地处刘家之上,旁有一小溪(当地称溪为坑 ),故名。
  横段
  在鹅湖东偏南9.5公里山坳中。2户,16人。1954年戴氏由石头坑(已废)迁此建村,因山岭横在村前得名横段。
  绿豆坞
  在鹅湖东偏南10.5公里山坞中。2户,11人。1980年,檀、戴二姓由刘家、石头坑(已废)迁此建村,因坞中多种绿豆得名。
  上水碓
  在鹅湖东8.5公里山坞内。2户,12人。1969年,朱氏由附近朱家迁此建村,因处一水碓之上得名。
  庙岗*
  在鹅湖东北6公里低丘谷地。无常住户。因地处丘冈,北侧有一城隍庙得名。1971年高岭大队在此开荒种地设立农作点,村袭地名。
  泊水*(片村)
  乡境东北部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河谷地。包括上、下泊水两个自然村。清初,吴氏在此建居,原名泉水,后将泉字分开,改名白水村,因不雅,故改“白”为“泊”而名泊水。
  查坑坞*(片村)
  在乡境东部丘陵山区。包括香炉顶、吊坑、蛤蟆石、朱家棚、茶籽棚、李家棚、龙井7个自然村。明末,查氏始居此山坞中小溪旁,村名因之。后各姓人氏先后迁此一带建居,形成片村。
  螺蛳墩*(片村)
  在乡境西南缘东河东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河谷地。包括树窠里、新屋里、老屋里3个自然村。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地基较高,形似螺蛳得名。
  东埠*(片村)
  在乡境南偏东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东河两岸谷地。包括河东、河西王家门三个自然村。宋末,王氏由浮北苦竹港迁此建村。原名鸿潭。至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商业繁荣兴盛,成为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建国后简称东埠。
  金杨*(片村)
  在乡境东偏南部五花尖西麓山区。包括游家棚、治家岭、坞风洞、木枧、金家山、王家山、田垄、下棚、天丁坞9个自然村。建国初,乡政府划分选区,此地选区以金家山、杨桃山(现属婺源县)首字取名金杨,成为片村。
  高岭*(片村)
  在乡境东南部山坞内。包括内、外两个自然村。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取名高岭。元代,胡氏等姓在此村外建居,亦称高岭,后按方位分为内村、外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黄木*(片村)
  在乡境南偏东缘三花尖西麓山区。包括朱家、白毛山、刘家、上小坑4个自然村。清初。朱刘二姓由安徽太湖迁此黄土山中建村,俗称黄家山。后因山上植有树木,改称黄木。
  里黄村*(片村)、
  在乡境南偏西缘,莲花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赵家、彭家、庙下、钱家、桂家5个自然村,明末,桂氏由彭家庄(现属天保乡)迁此建村,后扩建成片。因地处鹅湖村里面通往黄山寺途中,故名里黄村 。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