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15
颗粒名称: 鹅湖区概况
分类号: K925.6
页数: 94
页码: 377-4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鹅湖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气候特征、耕地面积以及各个地名等内容。
关键词: 鹅湖区 景德镇市 地名

内容

鹅湖区地处景德镇市东部,东北邻安徽祁门,东南和婺源交界,南接乐平,西南连昌江区,西北与蛟潭区毗连。区政府驻地鹅湖,距景德镇市区40公里。全区总面积1053平方公里。辖9个乡(其中臧湾乡为国营垦殖场建乡),1个垦殖场,7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695个村民小组,745个自然村。共计27149户,117824人 ,其中浮南矿、景光电工厂、市无线电厂、万平无线电厂、黎明制药厂、涌山煤矿等非农业32592人。除回族5人外,均为汉族。
  辖区在清朝属饶州府浮梁县,锦绣、福东、福西、寿安等乡。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建国初期属浮梁县第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辖区成立3个公社,1个垦殖场。1960年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后,所属社场由市直辖。1960年7月成立景德镇市鹅湖区(辖12个社、场),1964年7月撤销。1971年8月成立景东区,移驻臧湾,1972年7月撤销。1975年7月又恢复景东区建制,回驻鹅湖,仍直属景德镇市。1980年改称鹅湖区,同年11月成立鹅湖区人民政府。
  境内山峦重叠,地形起伏较大,东北、东南和北部三面环山,地势高峻,属黄山余脉。主峰有五股尖,海拔1618米,向南伸展至三花尖、铜钱尖。向北伸展至白石塔、鹿角尖,海拔均在700—1000米之间,成为阻挡北部寒潮侵袭的屏障。西南方向地势渐低,昌江、东河、南河两岸均为盆地,其高程30米左右。以鹅湖滩为中心,除瑶里和金竹山以外,大部分属低丘,梯地及山间谷地。河流有东河 、南河两条水系,自东北至西南纵横境内,汇入昌江,昌江流经本区的新平乡,属饶河水系。
  区内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但山区地形复杂,气候的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8℃左右,年积温为6543.5℃。一月平均气温4.3℃,七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低气温-10.4℃,极端最高气温41.8℃,≥5℃的积温5739.4℃,≥10℃的气温5267.5℃。年平均日照1786.8小时,年降水量1782.1毫米,其中4—6月占47%,8—10月占17%。无霜期一般从三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年达247天,4—6月为多雨期,适宜双季稻的种植。
  全区的土壤偏酸性,丘陵以红壤为主,沿河以泥沙冲积土为主。地下矿藏资源主要有瓷土、石灰石、煤、大理石、钨、金、硫磺、石英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较丰富,药材有数百种。
  辖区现有耕地面积约14万余亩,其中旱地11277亩。解放前,这里土质贫瘠,水利失修,易旱易涝,粮食亩产仅200多斤。建国后,在大搞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中,陆续修建了水库74座,最大的玉田水库(原称跃进水库),库容量为2490万立方米。塘坝435座,引水工程217处,总蓄水量达6702万立方米。同时,拦河筑坝,沿山开渠。发展机电排灌,兴建农村小型水电站2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12828亩,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83135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大部分地区为“两熟制”。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3.74%。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13617万斤,平均亩产1042.5斤。近年来,油茶、茶叶和油菜、芝麻、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的发展。白石塔的“铁茶”,属高山云雾茶,茶叶清绿,香味醇厚,是鹅湖区“名、优、特”产品之一。
  林业有松、杉、毛竹、阔叶树、油茶等,山林面积87万余亩,其中毛竹6.5万亩,经济林约7.5万亩,防护林约6.6万亩,用材林约24万余亩,活木蓄积量为173万立方米。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养猪、养牛 、饲养家禽等。1984年生猪存栏数28299头,耕牛7137头。水产主要是养鱼,全区养殖面积达2485亩,1984年水产品总产259300斤,其中鱼产量达207900斤。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区办工厂6个,职工741人,乡办企业78个,职工4382人。区属工厂有面砖厂、雕塑瓷厂、轧钢厂、汽车修配厂、建筑公司等。1984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95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有201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农业总产值278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辖区内驻有省市企业:万平无线电厂、黎明制药厂、市无线电厂、景光电工厂、浮南瓷土矿等5个。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景(德镇)瑶(里)公路纵贯东西,联系区内外,鹅(湖)锦(里)公路向北直抵蛟潭区的兴田乡,与南(昌)张(王庙)公路干线衔接,皖赣铁路经过境西新平乡。区内9个乡,1个垦殖场以及90%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都通公路,全长达338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区为中心的沟通城乡的公路网。全区共有载重汽车75辆,拖拉机308台。自农村集镇设立农贸集市以后,经济活跃。区驻地鹅湖滩乡一次展销,供销社一天销售货款达2万余元 。
  解放前,辖区没有中学,小学也少,大部分儿童不能入学。现在有普通中学10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高中学生398人,初中学生3680人)。全区共有小学132所,其中乡场中心小学10所,在校学生14778人,1983年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幼儿园、托儿所50所,入园入所幼儿2365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员工10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9%,是我省20个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县(区)之一。
  近几年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全区有影剧院10个,广播站10个,文化站8个,电视转播台4座,覆盖面达80%,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解放前,全区只有几个独自开业的中医师。现有区乡医疗机构10个 (区医院、乡卫生院),病床88张,医务人员95人,村民委员会医疗站85个,乡村医生167人。
  境内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金竹山乡的曹村有曹彬、曹俏,都是宋代的枢密使,臧湾乡府前的程瑀是宋代的兵部尚书,曹村的曹帮兵是明代的兵部侍郎,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的京官。游览胜地有寿安乡朱溪的“诸仙洞”,洞内有洞,洞深约2公里,现有公路直达洞口。还有寺前村龙王山麓的“龙池”,都被列为景德镇市的游览点 。在瑶里乡汪胡村委会境内回脚岭东北麓山谷内东河源头的“梅岭 ”,青山秀水,天然溶洞蔚为奇观,并建有水力发电站,已成为该区范围内的一个自然风景点。座落在湘湖乡南端和婺源县交界处的大游山,海拔675米,顶峰有唐代建筑“静隐寺”的遗址。中外驰名的瓷土故乡—高岭村,座落在鹅湖滩乡的东埠街。瑶里乡的瑶里、长明,寿安乡的南市街和湘湖乡的塘下、白虎湾等地均有宋、元朝代的古瓷窑遗址,南市街古瓷窑遗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塘下古瓷窑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给陶瓷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鹅湖区系我市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金竹山乡的“小源暴动”,声势浩大,震动面广。还有瑶里、长明 、北安、前程、西安、柳溪、寿溪坞、叶村等地都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小源和大源还设立过赣北特委机关。陈毅同志曾亲自到瑶里领导和组织红军游击队的整编工作,并成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 。
  鹅湖滩乡概况
  鹅湖滩乡位于景德镇市东部。乡政府驻地鹅湖,距市区40公里。东与瑶里乡、婺源县接壤;南与创业垦殖场、天保乡为邻;西与臧湾乡相连;北与金竹山乡为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166个村民小组 ,120个自然村,还有1个林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有3321户,15051人,其中非农业412户,1205人。均为汉族。
  乡以驻地鹅湖滩(鹅湖滩系鹅湖村原名)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所辖,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二区。1954年成立了18个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5个高级社。1958年将臧湾垦殖场的臧湾、马家、仓下村划入,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又将臧湾、马家、仓下村划出,改名为鹅湖人民公社。1966年复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68年将金竹山、天宝两社并入,复称鹅湖人民公社。1975年又将金竹山、天宝两社划出,仍称鹅湖人民公社。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更为现名。
  辖域系丘陵地区,东面系三花尖余脉,地势较高;北面是轿顶山;中间的鹅湖、桥溪多为平地;西南地势逐渐平缓。鸠岭尖是乡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510米。从瑶里白石塔发源的东河,由东向西流经境内,通往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是历史上浮梁东乡的河道运输线路。
  辖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度左右,全年积温6000度,无霜期达250天左右,雨水充足,年降水量1700毫米,最多时年达2200毫米,雨水集中在春夏两季,适合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
  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有水田面积26138亩,解放前粮食亩产仅200多斤。建国后先后修建了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 ,水库总容量达884万立方米。还修建了小山塘56个,塘坝70条,大拦河坝2条,有效灌溉面积21518亩,旱涝保收面积14937亩,高产稳产面积11375亩。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达2952万多斤,平均亩产1130斤,比解放前提高了5倍多。
  林业资源较丰富,有山林面积12.901万亩,其中造林面积1.1万亩 ,封山育林面积2万亩,毛竹3973亩,油茶8393亩,茶叶2050亩。长潭林场是本乡较大的林业基地,每年可伐木材200立方米,毛竹7500根,油茶13万多斤,茶叶537担。查坑坞生产的柑桔,味甜蜜 ,产量稳,历史悠久,享有盛名。
  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1984年,耕牛1562头,母牛580头,牛犊40头,生猪7000头,其中母猪266头。鱼塘面积292亩(水田养鱼24亩 ),放养鱼苗15万多尾。
  农村实行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农机厂、笔杆厂、综合厂 、拖拉机站和建工队等,职工人数逐年增加,现有职工384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0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就有160万元,占26.5%,农业总产值444万多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3.5%。
  解放前,乡驻地鹅湖是个小集镇,老街上有各类手工业作坊和商店 。建国后,在鹅湖滩前,景瑶公路两侧和通往金竹山及天保的公路两侧修建了一个十字街面,两旁商店楼房耸立,市场繁荣,已成为全区最大的商业集市。位于村西端的农贸集市中心,范围虽小,品种繁多,市面活跃。还有理发、修补破旧等服务行业。为方便个体户和农民来往买卖,并设有旅社、食堂、实物保管和雨棚等设施。每月接待来往客商可达两三万人次。
  景(德镇)瑶(里)公路纵贯乡境,各村均有简易公路相通。现有汽车8辆,拖拉机27台。每天从市区直达客车4趟,加上路过本乡到瑶里、天保、金竹山的客车,共有8次之多,经商和旅游的人来人往 ,十分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较大的村庄都有小学,乡境内有中学2所,其中区属1所,学生1196人(区属1040人),小学10所,学生2602人,教职员工18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除区医院设在该乡外,各村设有卫生所10个,,医务人员17人。乡驻地修建了一个有千余座位的礼堂。村委会分别设有影剧院9个,放映队5个,还有广播站、文化站等。乡村还组织农民业余剧团 ,经常开展小型文艺演出活动,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辖地东埠街,是高岭瓷土产地。宋朝前期就形成了一个有名的集镇 ,至今还保留有巨型的条石砌成的码头。有一条自北向南约一华里长的古街,历史上属浮梁四大街之一。古街北口一幢民房的屋墙上嵌着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它反映了清代采掘和转运瓷土的盛况。由东埠街向东步行不远,便可登上高岭,高岭风景秀丽,具有千年历史闻名世界的高岭瓷土产地——高岭村,就座落在这个崇山峻岭之中。
  在通往天保乡的河道上架设了一座大石桥,桥左侧的日照山顶上建有一座高6米,宽3米,占地1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鹅湖滩乡地名
  鹅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东南地势稍高,西北较低。辖26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532户,2459人。耕地3559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鹅湖乡。1956年为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鹅湖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鹅湖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鹅湖
  在景德镇市市区东北33公里,东河北岸平畈上。景(德镇)瑶(里 )公路纵贯村中。302户,1360人。耕地1843亩。唐初,东河水泛滥于此,逐渐堆积成为沙洲,形似天鹅头部隆起的大肉包,故有鹅公滩之称。后以天鹅嬉游于湖的形状,又得名鹅湖滩,简称鹅湖。当时滩上尚无人家,仅对岸何村(已废)和北面梅达里(今乡茶场 )有汪、方、吴、陶等姓居住。后吴氏在东河上方筑石坝将河水拦入河道。因河床变迁,滩与田畈相连,方氏等在唐末相继迁此建村 。清初,又有胡、吴氏从安徽黟县迁来。现为区政府、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加上各级行政机构及学校、卫生院、粮管所、商店等聚集于此,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集镇。
  汪家碑
  在鹅湖北2.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西侧田畈中。4户,16人。耕地32亩。明代汪氏迁此东河支流旁建村,在河上搭一木桥,桥头立一石碑,故名。清代汪氏衰落,李氏由浮梁县城(现属旧城乡)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铜钱湾
  在鹅湖北偏西2公里处。7户,33人。清初,吴氏由迢思里(现属金竹山乡)迁此形似铜钱的山湾中建村,故名。
  树窠里
  在鹅湖北2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两侧田畈中。15户,75人。宋代,李氏由浮梁县城(现属旧城乡)迁此大树丛中建村,故称树窠里。
  丰裕村
  在鹅湖北偏东3公里琅玕山南麓低丘坡下。31户,160人。解放前此地山坞为潘氏祖业,称潘家坞。1966年方、余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 ,改名新村。1982年以方、余谐音结合良好愿望更名为丰裕村。
  东庄(原农场)
  在鹅湖东北3公里处。4户,20人。原本无村,以在丰裕村的东面,故名东庄。六十年代原公社综合厂,在此建农场,农场遂成别名。现有陶、徐等姓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
  新屋里
  在鹅湖北1.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田畈中。25户,120人。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附近老屋里,后人丁兴旺,遂扩建此村,称新屋里。
  老屋里
  在鹅湖北1.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北坡下。22户,84人。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人口增多,在附近扩建新村,遂称此为老屋里。
  油榨坞
  在鹅湖东北3.5公里低丘谷地。7户,34人。1959年初公社综合厂在此兴办农场,撤销后尚有张氏等姓居住。现乡在此设园艺场,袭用旧地名。
  果儿垄
  在鹅湖东北2.5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谷地 。40户,200人。原本无村,很早以前此地出产瓷用原料(当地称果儿),因处田垄中得名。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地名。
  杨梅坞
  在鹅湖北1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上。5户,24人。因多长杨梅得名。1964年鹅湖公社在此建立良种场,1968年改为公社农科所。有奚、潘、张等姓居住。村袭地名。
  晨光
  在鹅湖东0.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南坡下,25户 ,101人。1966年余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来,袭原籍大队名为村名 。
  赵家
  在鹅湖东偏南2.5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5户,25人。清末,赵氏迁此建村,解放前村废。1966年,钱、童等姓由浙江淳安县迁居于此,袭用原名。
  钱家
  在鹅湖东偏南2.8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24户,114人。旧时本地山林为朱氏所有,名朱家山。1966年钱氏等由浙江淳安迁此建村 ,改称现名。
  庙下
  在鹅湖东偏南3公里莲花山西麓山坞中。13户,72人。清代,翟氏由安徽黟县迁此,因村上首有庙得名。
  桂家
  在鹅湖东南3.5公里,莲花山西麓峡谷中。5户,28人。明末,桂氏由彭家庄(现属天保乡)迁此,因在里黄片村中建村,最早称老屋里;因重名于1982年改为现名。
  彭家
  在鹅湖东南4公里莲花山西南麓谷底。2户,13人。清初,彭氏由波阳迁此,村以姓名。
  朱锦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鹅(湖)锦(里)公路东侧,锦溪水库南侧低丘陵谷地。境内溪流密布,周围丘陵环绕。辖32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 。470户,2369人。耕地5383亩,山林1616亩。以所辖两个自然村 (朱村、锦溪)首字命名。驻地金村。解放前夕属浮梁省第三区东埠乡五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二区朱锦乡。1956年为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朱锦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朱锦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民委员会。更为现名。
  金村
  在鹅湖北7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田畈中。57户,299人 。唐末,金氏由英溪(现属峙滩乡)迁此建村,故名。宋初,金氏迁返原籍,朱氏由本地锦溪继迁此村,保留原名。
  锦溪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锦溪水库南侧丘坡下。61户,313人。唐代 ,朱氏由浮梁北乡迁此建村,至宋初迁出。宋代,冯氏由安徽休宁冯村迁居本地高岭,后分居于此,因此地风景秀丽,溪水潺潺,取名锦溪。因建水库全村迁原村东南方定居。
  吴家墩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锦溪水库东南侧轿顶山脚下。13户,65人。元初,吴氏迁此建村,因地基较高而名。
  叶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10.5公里,锦溪水库东南侧轿顶山脚下。13户,67人 。明代,叶氏由港西(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于田坞中得名。清代,曹氏又由曹村(现属金竹山乡)迁入,村名未变。
  程村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田畈中。15户,66人。唐末,程氏由今安徽太湖迁此,村以姓名。清初,奚氏又由安徽桐城县迁入,保留原名。
  归头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山嘴上。13户。59人。1966年胡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因此地形似龟头,以其谐音雅称归头。
  排冲
  在鹅湖北偏东11.5公里山坞中。9户,44人。原本无村。因地形似竹排,故名排冲。1979年胡氏等姓由浙江开化、安徽桐城及江西婺源等地迁此,村袭地名。
  冯村
  在鹅湖北偏东11公里低丘北坡下。52户,212人。清中期,冯氏由本地高岭迁此,村以姓名。
  林村
  在鹅湖北7.5公里田畈中。41户,204人。宋初,因此处田地归林氏所有而名。宋末,余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村名依旧。
  墩头
  在鹅湖北偏东8.5公里低丘上。13户,76人。明初,金氏由英溪(现属峙滩乡)迁此,建村于大土墩前得名。
  松毛坞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处。15户,70人。清初,严氏由乐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周围丘岭上松树成荫,取名松毛坞。
  严村
  在鹅湖北偏东3.5公里低丘东坡下。17户,93人。明中期,严氏由乐平县迁此,村以姓名。后又迁出。清初,汪氏由附近汪村迁入,村名未变。
  朱村
  在鹅湖北偏东7.5公里低丘南坡下。83户465人。唐初,江、何、许 、鲍聚此建村,因江氏人多而名江村,后衰。唐末,朱氏继入,繁衍兴盛,改名朱村。
  汪村
  在鹅湖北偏东8公里低丘南坡下。1户,5人。早以汪氏由安徽祁门茅棚店迁此建村得名。清初,汪氏迁往附近严村,村废。1983年朱氏由附近朱村迁入,沿用原名。
  坑村
  在鹅湖北6公里,鹅(湖)锦(里)公路线上。67户,331人。1966年邵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用原籍村名。
  南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东北属山区 ,西南为丘陵谷地。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73户,783人 。耕地1714亩,产稻谷。以所辖南安坦、泊水两自然村的首字命名 。驻地太平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东埠乡明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南泊管理区,同年改名南泊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自力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南泊大队。1970年并入东埠大队。1972年复立南泊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太平村
  在鹅湖东北12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14户 ,70人。1976年大队建基,在此设立大队部。后张氏由老棚张家迁来,吴、李等姓也陆续迁此定居。原名大平山,建村后改名太平村 。
  操家老棚
  在鹅湖东北15公里山坳中。1户,8人。清乾隆间,操氏由安徽潜山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炭坑
  在鹅湖东北12.5公里山坞口。17户,88人,清末,操氏由操家老棚迁此建村,因此地靠溪旁,曾烧过木炭,得名炭坑。
  南安坦
  在鹅湖东北1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82户,341人。明末,吴氏由南丰县迁此河岸边平坦地上建村,取名南丰坦。清代,曹氏由曹村(现属金竹山乡)继迁此村,因在曹村南面安家而更名南安坦。建国后曾为大队驻地。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南泊队设此。
  岭脚下
  在鹅湖东北1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8户,28人。明末,江氏迁此山岭脚下建村而名。后刘姓由安徽迁来,现有蔡、詹等姓居住。
  油麻埆
  在鹅湖东北10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东河东南侧低丘坡地。3户,16人。清康熙年间此地曾有人居住,后废。1982年凌、王两姓由瑶里长明迁入。因曾以种油麻出名,故名。
  下泊水
  在鹅湖东北10.5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田畈中。12户,55人。清中期,朱氏由金竹山乡小源迁来,后王、段 、张等姓陆续迁此聚居。该村处泊水片村下段而名。
  上泊水
  在鹅湖东北11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田畈中 。37户,164人。清初吴姓在此居住,后王、方等姓迁入。原名泉村 ,泉字分开为白水,改为白水村,谐为泊水。因村处泊水片村上段而名。
  大棚
  在鹅湖东北1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谷地。4户 ,13人。清初,吴氏在此搭棚居住,故名大棚。1974年欧阳氏由臧湾迁来,村名依旧。
  史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偏东低丘谷地。辖1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97户,907人。耕地2215亩,产稻谷。因驻地简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史湾管理区。同年改属朱锦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永红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朱锦大队。1973年分立史湾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史家湾
  在鹅湖东北9公里田畈中。106户,491人。唐初,史氏迁此建居,因村旁有条弯曲小溪得名。后衰。清初,金、余、朱氏相继从英溪 (现属峙滩乡)、瑶里(现属瑶里乡)、小源(现属金竹山乡)迁入,村名未变。
  犁头角
  在鹅湖东北11公里,鸠岭尖西坡下。6户,43人。1951年戴、方、许氏分别由婺源县及安徽太湖等地迁此建村,因地基形似犁头,房屋建在角上而名。
  洪家桥
  在鹅湖东北10公里处。3户,20人。原系为民瓷厂知识青年劳动点。现童、王两姓由浙江安徽迁居于此,因村边有洪氏资助建造的桥,名洪家桥,村袭桥名。
  陈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10公里处。21户,86人。此地山坞原为陈氏所有,故名。1966年叶、董等姓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地名。
  蛇形
  在鹅湖东北10.5公里处。1户8人。原系市交通局短运公司知识青年劳动点,现有本乡何氏迁入,因地形似蛇,名蛇形,村名因之。
  鲤鱼靠塝
  在鹅湖北偏东9.5公里处。3户,18人。因该地形似鲤鱼靠在塝边而名。菇民在此落户,从事香菇生产。现有吴、毛两姓由浙江淳安迁居于此。
  慈溪
  鹅湖东北9.5公里低丘坡下。43户,202人。1966年方、汪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袭用原籍村名。
  焦坑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低丘坡下。18户,87人。相传早名板桥村。原因村里有一焦同社(神坛),村前有一小溪,故更名焦坑。清末,林氏由林村(属金竹山乡)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京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丘陵谷地,东河支流从西北角虎形水库向南沿谷地流入东河。辖1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03户,1427人。耕地2643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一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鹅湖乡、桃源乡。1956年成立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桥溪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 。1961年分立京山大队。1966年改为红旗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复属鹅湖公社,继而并入桥溪大队。1976年复立京山大队。1984年归鹅湖滩乡更为现名。
  上京山
  在鹅湖北偏西4公里田畈中。88户,413人。宋代,左、王二姓相继由婺源迁此建村。后陈氏由安徽祁门迁入。当时谣传西边李家(现属臧湾乡)将出天子,期望在此建设京城,故为京山。村处京山上方得名。
  周家坦
  在鹅湖北偏西8.5公里,虎形水库西北侧山坞底。9户,39人。民国时期,周氏等于此山谷中平坦地建村而名,后迁出。1958年王、范 、方等姓由附近聚此建居,沿用原名。
  虎形
  在鹅湖北6.5公里,虎形水库南侧低丘谷地。24户,114人。民国时期,秦氏等由安徽迁此建村,因村前丘岭形状似虎而得名。1958年因修虎形水库迁出。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徙居于此,村袭原名 。
  胡家
  在鹅湖北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西侧低丘坡下。77户,358人。1966年胡氏等从浙江淳安迁此建村,袭用原籍村名。
  张村坞
  在鹅湖北4.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低丘西坡下。21户,89人。唐末,张氏迁此山坞中建村,得名。北宋时张氏迁出,村废 。后江氏由童家畈(现属王港乡)迁入,村名未变。
  铁锁桥
  在鹅湖北偏西4.5公里溪流旁谷地。29户,116人。唐代,倪氏等姓由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溪流上一木桥有铁链扣住而名。
  横港里
  在鹅湖北4公里田畈中。32户,176人。元初,叶氏由港西(现属兴田乡)迁此河旁建村,因河流绕过村西又横向东南,村处溪流拐弯处内侧,故名横港里。
  下京山
  在鹅湖北偏西3公里低丘坡下。23户,122人。宋代,胡、吴二姓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当时谣传西边李家(现属臧湾乡)将出天子 ,要在此平岗上建设京城,故名京山,因村处京山下方得名。
  桥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东河支流与鹅(湖)锦(里)公路两侧低丘谷地。辖1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38户,1168人。耕地2432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二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鹅湖乡。1956年为红旗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桥溪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为民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桥溪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桥溪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北3.5公里,东河支流旁、鹅(湖)锦(里)公路西侧田畈中。205户,999人。唐末,曹氏等姓迁此建村,名曹家坡。宋代曹氏迁出,李氏由本地界田继迁于此,在村南溪上建一石拱桥,村名因之。
  罗坑坞
  在鹅湖北偏西10公里处。1户,6人。现沈氏居此。因早年罗氏在坞中小溪边建居而名。
  千田塝
  在鹅湖北偏东4.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与东河支流东侧低丘坡上。33户,169人。南宋,胡氏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因此处田地缺水而名。
  扁担岗
  在鹅湖北偏西3.5公里处。4户,20人。张、施等姓世居于此,因地形似扁担而名,袭为村名。
  查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山区,辖4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94户,529人。耕地534亩,山林3630亩。营林为主,盛产油茶、柑桔、棕皮与竹笋。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汪树下。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属明星高级社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东埠垦殖场。1959年归鹅湖公社。1961年改属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查坑坞林场。1968年属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7年分立查坑坞林场。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汪树下
  在鹅湖东偏北7.5公里东河南侧丘坡下。19户,104人。始因汪氏在大树下建村得名。后衰废。1966年汪、童二姓由浙江淳安迁此重建 ,沿用原名。
  香炉顶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处。9户,45人。清初,刘氏由广东迁此山顶上建村,因山形似香炉得名。
  土地堂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中。1户,5人。1986年刘姓从香炉顶迁来 ,因曾有土地庙,村名袭之。
  蛤蟆石
  在鹅湖东偏北8.5公里山坞口。14户,68人。清末,郑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于一状似蛤蟆的大石旁得名。
  吊坑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腰上。12户,62人。清初,刘氏由广东迁武陵再迁此建村,因村前一石壁悬挂于水坑之上而名。
  阴陂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岗上。1户,7人。清末,詹氏从安徽太湖迁来,因村处山岗背阳处,故名。
  朱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腰上。1户,4人。清代、朱氏由本地黄木朱家村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张家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中。2户,8人。原张姓在此建村居住,后衰。民国初,李氏从李家棚迁此定居,村名依旧。
  胡村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中。3户,8人。清代,胡氏从本地吊坑迁来,故名胡家。因重名改为胡村。
  茶籽棚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山坞里。39户,23人。曾氏1948年由金家山迁此,胡氏由瑶里现属瑶里乡)迁此,以搭棚居住,采摘油菜籽为业,故名。
  李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顶上。5户,25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游家棚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山坳中。3户,31人。清中期,游氏迁此搭棚居住,因名。民国时期,琚氏由安徽桐城迁来,村名未变。
  天灯坞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山坞口。1户,10人。1964年张氏由东源山(现属瑶里乡)迁来,因地处天灯坞,村以坞名。
  龙井
  在鹅湖东偏北10.5公里山顶上。1户,12人。1949年戴氏由婺源迁此建居,因村边有高大石壁,壁下水井经常大雾弥漫,似游龙腾云一般,故名。
  治家岭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处。3户,20人。清初,阮氏由广东迁此建村 ,始称阮家。后因治家有方,且村基山岭之上,遂改名治家岭。
  下棚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内。1户。7人。琚氏由安徽桐城迁入,在山脚下搭棚建居,村名因之。
  坞风洞
  在鹅湖东偏北9.5公里处。1户,7人。1962年徐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此山坞深如洞,且山风较大,故名。
  田垄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山坞中。1户,11人。1949年冯氏由安徽太湖迁此田垄中建村得名。
  木枧
  在鹅湖东偏北13公里山坞中。5户,33人。1968年此地为农业生产点,后张氏等姓迁此,因常用树木做枧引水下田而名。
  金家山
  在鹅湖东9公里五花尖西麓。4户,32人。清中期,因金氏在此山中建村得名,后衰。清末,曾氏由广东迁入,保留原名。
  王家山
  在鹅湖东11.5公里五花尖西麓。2户,7人。清初,因王氏在此山中建村得名。后衰。清末,张氏由广东迁入,村名依旧。
  茅仓*
  在鹅湖东北9.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集体户10人。原为荒山,因茅草丛生得名茅仓。1980年长潭林场在此开荒造林设立林作点,村袭地名。
  杨桃山*
  在鹅湖东16公里,五花尖西麓山坞底。集体户20人。因山上生长杨桃果得名。建国后,婺源县农民在此设立农作点,村袭地名。
  江家坞*
  在鹅湖北偏东9公里低丘东坡下。无常住户。明末,江氏在此山坞中建居,得名。清末,废。建国后,金竹山公社曹村大队在此设立农作点,村名未变。
  界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南侧丘陵起伏,北侧丘谷低平。辖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12户,1058人。耕地1884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为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5年设界田乡。1956年转为东埠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9年分立界田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界田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偏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西坡下。39户,217人。唐初李氏迁来后,方、陈等姓也迁此分几处建居。宋初,李氏兴旺,几处村基连成一片,所占地域较大,乃划田为界,村名源于此。
  竹岭
  在鹅湖北偏东7.5公里处。35户,160人。宋末,李氏由附近界田迁此竹山岭下建村,故名。
  竹新
  在鹅湖东北6.5公里低丘西坡下,29户,155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此地,因靠近竹岭,新建村庄而名。
  界新
  在鹅湖东偏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西坡下。27户,125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于此,因靠近界田建新村而名。
  良新
  在鹅湖东偏北4.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南坡下。26户,117人。1966年徐氏等从浙江淳安徙居此地,靠近良溪建新村,故名。
  良溪
  在鹅湖东3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田畈中。50户 ,257人。宋中期,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盛产粮食,旁有小溪,谐音取良溪作村名。
  莲花山
  在鹅湖东偏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莲花山顶上。6户,27人。民国期间,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袭用山名。
  东埠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偏东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谷地 。辖26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452户,2155人。耕地4144亩。产稻谷。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河西。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河东、河西初级社转为东埠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河西
  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河谷地。75户,349人。宋末,王氏由浮北苦竹港迁此建村 ,原名鸿潭。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商业繁荣兴盛,成为东河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是原浮梁县四大街之一。建国初以东河为界,该村地处西岸,故名。
  早禾畈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东河北岸低丘南坡下。22户,91人。1948年李氏等姓从查坑迁来,在此建村。此田畈气温较高,出霉无水,早稻都要提前种植,故名早禾畈。
  金家墩
  在鹅湖东北8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7户,25人。明代,金氏在此建村,因村基高于四周得名,后衰。清初,彭氏由腴田埠(现属湘湖乡)继迁于此,村名未变。
  枧头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东河南岸河谷地。13户,81人。清代,郑氏由峙滩(现属峙滩乡)迁此建居,因村头有棵枧树而得名。
  杨家墩
  在鹅湖东偏北9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南侧河谷地 。21户,111人。清初,杨氏迁此谷地高处建村,故名。
  勺溪桥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东坡下。2户,11人。1982年李氏从勺溪坞迁来,因溪上有一桥而名。
  勺新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上。22户,111人。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迁此建新村,因靠近勺溪坞得名。
  勺溪坞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低丘东坡下。22户,111人。宋末,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山坞内溪旁建村,因此坞里大口小,形似勺瓢而名。
  王家门
  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河谷地。13户,52人。王氏由于人丁兴旺,由东埠街迁此另建村舍,故名王家门。
  乌石岗
  在鹅湖东偏北6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11户,54人。宋末,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山岗脚下一乌石旁建村,故名。
  河东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东侧河谷地 。134户,650人。宋代,潘、程从婺源石成山迁来,以后各姓聚此建村。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两岸繁荣兴盛,成为东河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是原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建国初,以东河为界,该村地处东岸,故名。
  方家门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32户 ,154人。明初,方氏由婺源晒谷坦迁此建村,故名。
  竹家里
  在鹅湖东偏北6.5公里丘岗西坡下。5户,22人。清代,陈氏从瑶里迁此居住,后汪氏迁入,因曾在此建仓储粮。名竹窠仓口。建国后 ,方、王、邓等姓由邻村河东迁此建居,改名竹家里。
  小港
  在鹅湖东5.5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河谷地。39户,178人。唐末,陈、宋二姓由北乡迁此东河边建村,因河流窄小,得名小港。
  石南
  在鹅湖4.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河谷地。2户 ,12人。地处一石壁之南得名。传说宋代此地非常兴盛,称石南街 ,直至明末衰落,村废。1958年李氏由附近茶叶坞迁此重建,简称石南。
  打水叉
  在鹅湖东偏南9公里山陂上。1户,2人。民国时期,方氏在此居住,后迁出。詹氏于1976年从河东迁入,因此地山道呈叉形过路人常在此打水喝而得名。
  项坑
  在鹅湖东偏南7公里,莲花山东麓山坞中。21户,85人。北宋初,黄氏迁此溪旁弯处建村,有人把拐弯处喻为河溪之颈项,得名项坑。后黄氏衰落。北宋末,宋氏由邻村朱家山迁入,保留原名。
  朱家山
  在鹅湖东偏南6.5公里莲花山顶。9户,50人。宋中期,朱氏由广东迁来此山,以姓名山名结合得村名。现宋氏居住,村名未变。
  靠山岗
  在鹅湖东偏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河谷坡地 ,1户,5人。1978年胡氏由屯溪迁来,村袭地名。东埠职业中学设此。
  高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丘陵山区。辖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76户 ,907人。耕地1273亩,山林22000亩,其中油茶地300亩。产稻谷 、油茶。历史上,曾以盛产高岭瓷土而闻名于世。因所辖片村得名 。驻地肖家。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东埠乡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1956年为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归东埠垦殖场。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1年改为东埠大队。1966年改称红旗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东埠大队。1979年分立高岭大队。1984年鹅湖滩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肖家
  在鹅湖东8.5公里山坞中。15户,88人。清嘉庆间,肖氏由安徽贵池肖家滩迁此,村以姓名。
  高岭外村
  在鹅湖东9.5公里山坞中。80户,367人。元代,胡氏迁此建村,继有何、汪二姓迁入,因处高岭村外而名。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高岭内村
  在鹅湖东10公里山坞中。13户,68人。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取名高岭。后为与高岭外村相区分,改称高岭内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岗背打水叉
  在鹅湖9公里山坞中。2户,9人。1952年,檀氏由檀家(已废)迁此建村,因此地山道呈叉形,过路人常在此打水喝,故名。
  朱家
  在鹅湖东9.5公里山坳中。1户,6人。清代,朱氏由湖北迁此建村,故名。
  白毛山
  在鹅湖东3.5公里山坞内。20户,91人。1952年,朱、刘二姓由附近迁此建村,因地形呈白马状取名白马山,后因方言谐音讹为白毛山。
  干坑岗
  在鹅湖东偏南9公里山坡下。7户,40人。1954年刘、檀等姓由附近刘家、檀家(已废)迁此山岗边建村,因靠干坑而名。
  干坑
  在鹅湖东偏南8.5公里山坞中。21户,131人。清初,查氏由贵溪县迁此小溪边建村,因溪中常年无水。故名。
  刘家
  在鹅湖东偏南10.5公里山坳中。8户,45人。清代,刘氏由湖北迁此,村以姓名。
  上小坑
  在鹅湖东偏南11公里山坳中。3户,23人。清末,檀氏由附近檀家桥 (已废)迁此建村,因地处刘家之上,旁有一小溪(当地称溪为坑 ),故名。
  横段
  在鹅湖东偏南9.5公里山坳中。2户,16人。1954年戴氏由石头坑(已废)迁此建村,因山岭横在村前得名横段。
  绿豆坞
  在鹅湖东偏南10.5公里山坞中。2户,11人。1980年,檀、戴二姓由刘家、石头坑(已废)迁此建村,因坞中多种绿豆得名。
  上水碓
  在鹅湖东8.5公里山坞内。2户,12人。1969年,朱氏由附近朱家迁此建村,因处一水碓之上得名。
  庙岗*
  在鹅湖东北6公里低丘谷地。无常住户。因地处丘冈,北侧有一城隍庙得名。1971年高岭大队在此开荒种地设立农作点,村袭地名。
  泊水*(片村)
  乡境东北部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河谷地。包括上、下泊水两个自然村。清初,吴氏在此建居,原名泉水,后将泉字分开,改名白水村,因不雅,故改“白”为“泊”而名泊水。
  查坑坞*(片村)
  在乡境东部丘陵山区。包括香炉顶、吊坑、蛤蟆石、朱家棚、茶籽棚、李家棚、龙井7个自然村。明末,查氏始居此山坞中小溪旁,村名因之。后各姓人氏先后迁此一带建居,形成片村。
  螺蛳墩*(片村)
  在乡境西南缘东河东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河谷地。包括树窠里、新屋里、老屋里3个自然村。宋代,李氏由本地界田迁此建村,因地基较高,形似螺蛳得名。
  东埠*(片村)
  在乡境南偏东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东河两岸谷地。包括河东、河西王家门三个自然村。宋末,王氏由浮北苦竹港迁此建村。原名鸿潭。至明代,运销瓷土船只多在此东河边停泊,商业繁荣兴盛,成为一埠头集镇。得名东埠街。建国后简称东埠。
  金杨*(片村)
  在乡境东偏南部五花尖西麓山区。包括游家棚、治家岭、坞风洞、木枧、金家山、王家山、田垄、下棚、天丁坞9个自然村。建国初,乡政府划分选区,此地选区以金家山、杨桃山(现属婺源县)首字取名金杨,成为片村。
  高岭*(片村)
  在乡境东南部山坞内。包括内、外两个自然村。宋宣和元年(1119年),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取名高岭。元代,胡氏等姓在此村外建居,亦称高岭,后按方位分为内村、外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
  黄木*(片村)
  在乡境南偏东缘三花尖西麓山区。包括朱家、白毛山、刘家、上小坑4个自然村。清初。朱刘二姓由安徽太湖迁此黄土山中建村,俗称黄家山。后因山上植有树木,改称黄木。
  里黄村*(片村)、
  在乡境南偏西缘,莲花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赵家、彭家、庙下、钱家、桂家5个自然村,明末,桂氏由彭家庄(现属天保乡)迁此建村,后扩建成片。因地处鹅湖村里面通往黄山寺途中,故名里黄村 。
  创业垦殖场概况
  “创业垦殖场”位于景德镇市东部。场部驻地杨家庄,距鹅湖3公里 ,距市区39公里。东南面与天保乡接壤,南以沙子岭为界,西与臧湾乡毗邻,北与鹅湖滩乡相依。地处山区,西南地势较高,呈梯形 ;西北及东北较为广阔而低平。下辖4个分场,18个自然村。有348户,1600人,其中非农业28户,45人。除回族5人外,均为汉族。
  场境规模较小,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第二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4年成立杨家庄初级社,1956年属鹅湖乡 。1958年鹅湖、天宝合立红旗人民公社,属红旗人民公社鹅湖大队 。1968年从鹅湖大队划出成立桥头大队,属鹅湖人民公社管辖。1969年复属鹅湖大队管辖。。977年为安置下放知识青年,从鹅湖人民公社划出,创办一个以种养为主的垦殖场,取其“艰苦创业” 之意,命名为“创业垦殖场”。
  辖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业生产。全场耕地面积有3685亩,其中水田面积3306亩。有山林面积11000亩,经济林及用材林约1900亩,油茶面积100亩。茶叶面积570亩,产量25担。建国后陆续修造了樟家山、游击弄水库2座,库容量29.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000多亩。鱼塘面积147亩,年产量9200多斤。有效的水利建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总产达378.69万斤,亩产达1120斤 ,比解放初期翻了3番。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4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6%。
  工业生产。1977年以前,只有1个小型笔杆厂,1978年以后办起了竹木制品厂、农机厂、综合厂、农机站等,现在又办起了磷肥厂、砖瓦厂、建工队。现有职工81人。工业总产值已达2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4%。
  文教卫生事业。建国初学生不到50人,现有小学3所,学生280人。还有幼儿园1所,幼儿34人。教职员工共有13人。
  全场高中文化水平的有43人,初中文化的160人,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扫除了文盲。办有文化站,建有1个文娱活动场所。设有医院1所,有医务人员4人。
  交通建设事业。原来只有通往鹅湖的公路,1976年在杨家庄建了一座石拱桥,简易公路可以通往各村,交通极为便利。该场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5台,手扶拖拉机4台,三轮车1辆。
  场驻地杨家庄是个古老的村庄,原来房屋破旧,道路坎坷。如今新盖了很多砖瓦结构的楼房和宿舍,修建了村前村后的道路。村中建设了企业厂房、机关、学校、商店。一条新的街道正在逐步形成。
  创业垦殖场地名
  杨家庄分场
  位于场境东部东河支流两侧。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穿境。辖8个自然村,175户,847人。耕地1714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 。1956年为红升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鹅湖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2年分立桥头大队。1966年改名红旗公社朝阳大队 。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桥头大队。1977年成立创业垦殖场为杨家庄分场。
  杨家庄
  在鹅湖南3公里,东河支流南畔,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侧。104户,457人。宋代始名花园里。明末,凌氏由浮梁北乡迁此建居 ,在村前小溪上造一石拱桥,取名凌阁桥,后为村名。清中期,凌氏衰落,杨氏继迁此村,改名杨家庄。
  黄田
  在杨家庄北偏西1公里,东河支流北畔,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侧。19户,112人。明中期,王氏迁此田畈中建村,始名王田。清初 ,王氏迁出。陆氏由抚州迁至鹅湖附近,又于雍正四年(1726年)转迁此村,仍用原名。建国前夕因已无王姓,田地多黄土,故改名黄田。
  球前山
  在杨家庄东北1公里鹅湖至天宝简易公路西侧低丘坡下。1户,5人。1968年,杨家庄一队在此建养猪场。1982年,赵氏由杨柳坞迁此。此地丘岭顶部形似球状,俗称球前山,袭为村名。
  杨柳坞
  在杨家庄东1公里,鹅湖至天宝简易公路西侧低丘下。1户,6人。因村前东河支流河畔杨柳甚多,故名。民国时期,胡氏由天宝迁此,以坞名为村名。
  来龙岗
  在杨家庄东0.5公里东河支流南畔低丘北坡下。2户,9人。此地因一山脉经此,旧时习称来龙岗。1983年张、徐二姓由杨家庄迁此,以地名为村名。
  光明
  在杨家庄南1公里,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侧。23户,119人。此地为荒山野坡,名鸡啼湾。1966年方氏等浙江淳安县徙居此地,取名光明,希冀未来前途光明。
  叶村
  在杨家庄南2公里,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底端。23户,129人 。清代,叶氏迁此建村,始名大流源叶家,后谐音为大岭叶家简称叶村。1932年为工农红军游击区。
  石山坞
  在杨家庄南3公里的山坞中。2户,10人。1981年,总场在此建立小农场。1985年,管氏等姓由浙江淳安迁此,因地处山坞,岩石颇多 ,故名。
  工业分场
  位于场境北缘,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西侧低丘陵地带。辖1个自然村,14户,39人。(其中11户,29人散居于场境各地),下属有竹木制品厂,磷肥厂、建工队。因以工业生产为主,而命名。驻地黄田岗。1977年创业垦殖场成立后,兴办各种小型企业,为便于管理1978年成立工业分场。
  黄田岗
  在杨家庄北1.5公里处,鹅湖至创业垦殖场简易公路西侧低丘坡下。3户,10人。此地原为荒山,名黄田岗。1978年在此建立创业垦殖场工业分场时,部分职工迁此建居,村以地名。
  桥头分场
  位于场境西部,东河支流西南畔低丘河谷地带。辖6个自然村,126户,610人。耕地1504亩。产稻谷,因原驻地桥头得名。现驻地厦旺。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6年为红光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鹅湖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2年分立桥头大队。1966年改名红旗公社朝阳大队。1968年恢复鹅湖公社桥头大队。1977年成立创业垦殖场时改称桥头分场。
  厦旺
  在杨家庄西偏北1.5公里处,简易公路旁。7户,29人。清初,奚氏由奚家(现属金竹山乡)迁此建村,因地处桥头村下边小山湾里得名下湾。至清中期,因人丁兴旺改名下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新房不断增加,又改名为厦旺。
  茶山
  在杨家庄西北2公里,东河支流南畔谷地。32户,146人。唐代,潘氏由安徽歙县迁往外地,南宋端平间(1234年)徙此建居,因村后山上有一片茶园得名茶山岭,简称茶山。
  桥头
  在杨家庄西偏北2公里简易公路西端。村前有一小溪。39户,207人 。唐代,潘氏由安徽歙县迁往外地,南宋端平间(1234年)徙此建居。因地处小溪上石拱桥头得名。
  道士观
  在杨家庄西1.5公里,低丘西坡下。6户,30人。相传此地曾有道士居住,俗称道士观。1984年,潘氏由桥头迁此建村,袭用旧地名。
  马家坞
  在杨家庄西1公里低丘南坡下。35户,150人,宋代,马氏在此山坞建村得名。唐代,潘氏由安徽歙县迁往外地,南宋端平间(1234年 )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樟新
  在杨家庄西偏南1公里,小山坞内,樟家山水库旁。7户,48人。此地原名樟家山。1971年桥头大队在此办畜牧养鱼场。1977年王、徐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新村,结合原地名首字取名樟新。
  茶林分场
  位于场境中部和北部低丘陵地带。辖3个自然村,10户,51人。耕地47亩,茶林150亩,产茶叶、稻谷。驻地晒谷坦。1978年为发展畜牧生产成立创业垦殖场畜牧分场。1979年改种果树而名园林分场。1984年又因改种茶叶更名为茶林分场。
  茶林村
  在杨家庄西南1.5公里低山坞内。6户,26人。此地原为荒地,名晒谷坦。1978年市二轻局知识青年在此创办畜牧分场。1979年改为园林分场场部,部分职工迁此建居,又名园林村。1984年又改为茶林分场,故改名茶林村。
  亭子下
  在杨家庄东北1公里,东河支流北畔低丘南坡下。2户,14人。此地原为天宝通往鹅湖必经之路。清初,天宝王氏在此建一凉亭,雇人烧茶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始名望梅亭,取望梅止渴之意。又因亭前有两口水井,别名双井亭。后亭废,俗称其地为亭子下。1977年市浮南矿知识青年在此创办茶叶分场。1979年知识青年回市停办,附近村民迁此建居,村名仍称亭子下。
  骑马岗
  在杨家庄西南2公里,低丘上。2户,11人。此地原为荒丘,名骑马岗。1980年市二轻局知识青年在此种果树、茶叶。1983年建立分场养猪场。若干村民在此养猪,以地名为村名。
  金竹山乡概况
  金竹潇潇,溪水潺潺,万木敷荣,四季如春,此乃金竹山乡自然风光的写照。该乡位于鹅湖区的北部,地处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呈不规则椭圆形。南部轿顶山海拔842.2米,西部鹿角尖、人字头、柳峰尖海拔均在600米以上,其余地势多在海拔500米上下。境内有一对如链飞瀑,高百余尺,人们称之为青白二蛇仙。另外,还有金鸡潭水,三龙探井,状元石壁等胜景。整个地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被誉为避暑胜地“小庐山”。
  金竹山乡以所辖一个自然村——金竹山命名,乡政府驻地小源,距鹅湖11公里,距市区51公里。东北与安徽祁门交界,东南与瑶里乡毗邻,南接鹅湖滩乡,西连峙滩、臧湾乡,北靠兴田乡。面积68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1个香菇场,54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村。共1088户,4954人,其中非农业137户,285人。均为汉族。
  辖区旧为浮梁县锦绣乡新田都、劝义都。解放前夕为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和第六区兴福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和第二区桃源乡。1953年分为小源、桃岭、锦峰乡。1956年并为锦峰、朱锦乡 。1958年分别属兴福、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金竹山垦殖场,1962年改立金竹山人民公社。1968年并入鹅湖人民公社。1972年从鹅湖人民公社析出复立金竹山人民公社。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为金竹山乡。
  辖地山多地少,山林面积112084亩,耕地面积5143亩,其中水田面积4374亩。农业主植水稻,兼种红薯、玉米。1984年粮食产量达400余万斤,平均亩产887斤,此外,产大豆6.3万斤,花生1.55万斤。耕牛存栏350头,生猪860头,山塘养鱼面积近20亩。林业盛产木材、毛竹。1984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800立方米,毛竹8万根。另外,产油茶6.4万斤,茶叶335担,桐籽4000余斤,乌桕籽3200斤 ,还有板栗、柿子、棕、箬皮等。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267.19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137.8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6%;工业产值为129.3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4%。
  乡办企业初具规模,有农机厂、竹木加工厂、搬运队、建筑公司等 ,职工近150人。境内还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4个,最大的蛇形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10瓩。除地处高山峻岭的集源村外,各村的照明和工业用电都得到了保证。
  地处山区,村落分散,但交通较便利。鹅(湖)锦(里)公路穿越乡境,80%的村委会均有简易公路通达,境内公路全长32公里。往来班客车每天4趟,设有公路管理站。全乡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3台 ,其中个体户有汽车2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前仅有私塾和私人郎中。现有中学1所 ,学生157人;小学17所,学生867人,教职员工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5%。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5人,村医疗站7个,乡村医生7人。还有文化站、电影院、电影放映队2个,巡回放映电影,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该乡为我市革命老根据地之一,1934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小源暴动”,设有赣北特委机关。其后在大源、小源等村,曾先后建立“ 区苏维埃政府”,并设有秘密联络点和交通站。
  如今的小源,已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政府附近,设有中小学、卫生院、百货商店、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邮电所、汽车站等。不仅山青水秀风光好,而且已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山村。
  辖地曹村是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大村庄,曾有“四十里曹村岗”之称 ,岗上有石板大道直通安徽,沿途设有凉亭,饭店。历史上曾出过许多名人。宋代有曹彬,曾任枢密使;曹参,曾任四川省管使;曹俏,曾任枢密使。明代有曹煜,曾任四川布政、南京提督、京城乡吏;曹天佑,曾任四川布政,云南按察;曹帮兵,曾任兵部侍郎;曹维新、曹川两人,曾任文林郎。还建有曹煜进士牌坊和寡妇石牌坊,可惜均在文革时被毁。现尚存有曹化奇古墓,事迹不详。
  金竹山乡地名
  小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山区,鹅(湖)锦(里)公路穿境。辖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57户,743人。耕地816亩,山林50000亩。产稻谷、毛竹、木材等。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桃源乡。1953年属小源乡。1956年为朱锦乡金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鹅湖公社小源大队。1959年改立金竹山垦殖场小源分场。1962年改制为金竹山公社小源大队。1968年并入鹅湖公社朱锦大队。1972年恢复金竹山公社小源大队。1984年成立金竹山乡时建立村委会。
  小源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鹅湖北11公里山区。鹅(湖)锦(里)公路线上。107户,509人。隋末,陈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不久,邵、朱两姓又分别由休宁富村和本地锦溪继迁此村,三姓在村中小溪上建石桥一座,名桃源桥,谐音取桃园三结义之意。亦名桃源。1934年4月为了开展打土豪劣绅活动,举行了波及皖赣边区几个县的 “小源暴动”。建国前,因附近村名大源而对应改名小源。
  大源
  小源北偏西3公里处,系老革命根据地。2户,9人。北魏,有吴、徐 ,许三姓聚居,(原籍无考),因村有较大水源,故称“大源”,1934年赣北特委由小源迁入大源,因红军为抗日撤离,国民党围剿紧迫而迁“程家山”,从此成废墟。解放后,谢氏由小源迁入建居 ,沿用原村名。
  中堂里
  在小源北偏西1.5公里峡谷内。4户,18人。建国前,因此地属朱氏祠堂之中堂所有得名,张、谢、郑等姓分别由安徽、广东、湖北迁此建村,后衰。1959年,谢氏等由安徽安庆迁此,村袭地名。
  石村里
  在小源北偏西0.5公里山坞内。6户,39人。元末,朱氏由小源迁此 ,因村后石壁甚多而名。
  小坑里
  在小源南偏西0.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线上。9户,29人。明中叶、朱氏由小源迁此建村,因东南西三面均为小溪所围,当地称溪为坑,故名。
  罗坑坞
  在小源西南3.5公里处。1户,5人。清初,罗氏迁此山坞内小溪边建村而名。清光绪间罗氏衰后,沈氏由安徽太湖迁入,沿用原名。
  司徒庙
  在小源南偏西1公里鹅(湖)锦(里)公路线上。20户,98人。相传元中期,小源朱氏衍至十代子孙,“司二”、“永五”时,因有地仙为朱氏祖先葬一塜地,说葬后,可从源头发至源尾,司二心急,图谋私发一房,便在一夜之间搬迁至此,因而坏了风水,未能如愿 。后来,其子孙建了一个庙堂,以十代祖先“司二”夜迁而徒然,取庙名为“司徒庙”。后袭为村名,沿用至今。
  弯田旯
  在小源南1.5公里处,鹅(湖)锦(里)公路西侧山坡下。6户,27人。1968年,黄氏由福建崇安县迁此建村,因处稻田弯部一角,俗称弯田旯。
  集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赣皖边境山区。辖11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06户,1032人。耕地907亩,山林10000亩。产稻谷、油茶、竹木等。因所辖自然村多含“源”字而得名。驻地奚家。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七、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1956年为集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兴福公社集源大队。1959年改立金竹山垦殖场集源分场。1962年改制属金竹山公社集源大队。1968年并入鹅湖公社曹村大队。1972年恢复金竹山公社集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奚家
  村委会驻地。在小源东北11公里山坳中。42户,201人。元末,江氏迁此建村,因屋前有棵大树而称江门树前。明初江氏迁出,奚氏由安徽祁门县碧桃村迁此,改称奚家。
  郑家
  在小源东北13公里山腰上。3户,23人。清中期,郑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得名。清末郑氏衰后,樊氏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大路下
  在小源东北12.5公里高山坡上。14户,62人。北宋初,陈氏由陈村 (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处山路旁而称大路下,又因四面皆有村庄,别名中源。
  罗源
  在小源东北12公里山坞内。31户,143人。五代后唐时,罗氏在此建村,因一小溪由此发源得名。元末,罗氏衰后,陈氏由陈村(现属兴田乡)迁入,仍称原名。又因神话传说仙人吕洞宾曾到此留有脚印,别名仙源。
  樊家
  在小源东北13.5公里山坳中。12户,59人。清末,樊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建村。
  大田
  在小源东北13.5公里山湾里。1户,6人。建国前夕,李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因村旁有一块较大水田得名。
  坞里
  在小源东北10公里处。3户,12人。1935年程氏由兴田(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处山坞里得名。
  林家
  在小源东北11.5公里山腰上。30户,158人。宋末,林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因村旁有块黄土平坦地,初称黄坦源。明初林氏兴旺,改名林家。
  金竹山
  在小源东北12.5公里山坳中。52户,250人。北宋元丰年间,曹氏由附近曹村分支迁此,因村处竹山之中,盛产金竹而名。又因一小溪发源于此,别名金竹源。
  大湾里
  在小源东北12公里处。13户,79人。北宋初,凌氏由洪村坞(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处大山湾里而名。因凌姓居多,公社化时取名为凌新生产队。后凌新遂为别名。
  干坑
  在小源东北11公里山腰上。3户,14人。清末,余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因村前有条干水沟(当地称坑)得名。后余氏迁出,李氏由祁门县徙居此地,沿用原名。
  茅棚店
  在小源东北10公里山岗上。2户,16人。清中期,凌氏由本地大湾里迁此,在路旁搭一茅棚开饭店,故名。
  楚冈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山区。西北山峦起伏,西南梯田层层。辖8个村民小组 ,3个自然村。124户,583人。耕地752亩,山林9000亩。产稻谷、竹木等。因驻地得名。驻地楚冈上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1956年为楚冈高级社。1958年成立兴福公社楚冈大队。1959年属金竹山垦殖场楚冈分场。1962年改制为金竹山公社楚冈大队。1968年并入鹅湖公社桃岭大队 。1972年恢复金竹山公社楚冈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楚冈上村
  村委会驻地。小源东北8公里处。94户,466人。明初,叶氏由夏村 (今楚冈下村)分居于此,因村处高山冈上一目了然而名楚冈山。明中期,因旧居夏村称楚冈下村,故此改称楚冈上村。
  楚冈下村
  在小源东北9.5公里山冈下。12户,54人。南宋夏氏在此建居,取名夏村。元初,夏氏衰,叶氏由港西(现属兴田乡)继迁此村,仍称原名。明初,因人丁兴旺而分迁出一部分在山冈上建居,新村名楚冈山,此村遂改称老屋里。明中期,又以此村基于楚冈山下方改名楚冈下村。
  河东
  在小源北偏东7.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旁。18户,76人。建国前叶氏在此建村,因处小河东岸得名。1967年楚冈上村有几户村民迁入。
  桃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人字头、柳峰尖、轿顶山西麓山区。鹅(湖)锦(里 )公路沿线。辖12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26户,1123人。耕地1136亩,油茶5000亩,林地15000亩。产稻谷、油茶、毛竹等。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九保。建国初分属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桃岭乡。1956年为桃岭高级社。1958年成立兴福公社桃岭大队。1959年改立金竹山垦殖场桃岭分场。1962年改制为金竹山公社桃岭大队。1966年更名前进大队。1967年恢复桃岭大队。1968年并入鹅湖公社为桃岭大队。1972年恢复金竹山公社桃岭大队。1984年成立金竹山乡时建立村委会。
  桃岭
  村委会驻地。在小源北偏东5.5公里柳峰尖山脚,鹅(湖)锦(里)公路线上。45户,190人。相传唐代马、丁、胡三姓在此建居。南宋初,李氏由界田(现属鹅湖滩乡)逃此荒山野岭避难,以“桃”代 “逃”取名桃墅岭,建国后简称桃岭。
  潘村
  在小源北偏东7公里高山下,鹅(湖)锦(里)公路西侧小溪边。24户,113人。明初,本地曹、罗、庄、朱、周、凌、毕、左八大姓氏攀亲聚居结成村落,取名攀村。明末,八姓所剩无几,金氏由英溪 (现属峙滩乡)迁入,讹为潘村。
  松林
  在小源北偏东6.5公里处。34户,176人。明初,陈氏由锦里(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处松林旁得名,亦称内松林。明中期,胡氏由安徽祁门迁入,沿用原名。
  斗岭
  在小源北7公里柳峰尖西麓。23户,134人。清中叶,程氏兄弟由苏村(现属兴田乡)迁此,因村建于陡峭山岭之中而称陡岭,后谐音讹为斗岭。
  外屋
  在小源北偏东6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13户,54人。清中期,汪氏由潭口(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处松林村外边而称外屋,别名外松林。
  炼山
  在小源北偏东4.5公里柳峰尖南麓。鹅(湖)锦(里)公路西侧。22户,126人。清同治间,程氏由附近燕窝里迁此高山下建村,取名炼山。意把后山炼化,以消山峰压势,俗称炼山老屋里。
  岗堂岭
  在小源东北4.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12户,72人。元末明初,何氏由婺源菊径迁此山岭上建村,因处山岗中段,四周青山环抱,似房屋正堂,故名。
  燕窝里
  在小源东北4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18户,97人。清同治间,程氏由苏村(现属兴田乡)迁此建村,因所处山坳酷似燕窝得名。清末程氏迁出,方氏由安徽休宁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八里事
  在小源东北4公里山路旁。14户,62人。清代,方氏由附近燕窝里在此开一茶亭,因距锦溪(现属鹅湖滩乡)八华里得名。建国后,郑 、殷等姓由附近碓臼湾迁此,村袭亭名。
  碓臼湾
  在小源东北4.5公里山坳中。3户,9人。清中期,郑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附近黄家,不久在此建村,因所处山湾酷似舂米的碓臼而名。
  黄家
  在小源东偏北4.5公里山坞中。3户,17人。清中期,黄氏由安徽怀宁迁此建村。
  外塅在小源东北4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山脚下。4户,13人。1969年李、黄二姓由附近李家、黄家迁此,因原为青山生产队农点,地处该队地段外侧,故名。
  葛家
  在小源东偏北4.5公里山坞中。4户,32人。清中期,葛氏由安徽桐城迁此建村而名。1953年,李氏由附近李家继迁此村,仍用原名。
  李家
  在小源东偏北5公里山坞中。7户,28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潜山县天堂迁此,村以姓名。
  曹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轿顶山北麓。辖7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个林点。124户,635人。耕地740亩,山林10000亩。产稻谷、玉米、油茶、茶叶、竹木、柿子等。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1956年为曹村高级社,1958年成立兴福公社曹村大队,1959年属金竹山垦殖场曹村分场。1962年改制为金竹山公社曹村大队。1966年改名红光大队。1967年恢复曹村大队。1984年成立金竹山乡时建立村委会。
  曹村
  村委会驻地。在小源东北9公里山岗上。96户,493人。宋元丰年间 ,曹氏由锦溪(现属鹅湖滩乡)迁此。村以姓名。
  湖丘
  在小源东北6.5公里高山坳中。5户,30人。建国前夕,叶氏由附近楚冈上村迁此,四面环山,如湖中之丘,故名。建国后叶氏迁回旧居。1965年曹氏由附近十二里亭(已废)迁此重建,村名依旧。
  万年岭
  在小源东北7公里处。23户,112人。清中期,曹氏由曹村分支迁此建村,因处高山岭上,取名万年岭,希冀万年安居。
  神堂*
  在小源东12.5公里轿顶山主峰山窝中。无常住户。清初建有庵堂,内设神位,得名神堂。清中期,曹氏由曹村迁此建居。清末迁出,村废。1980年曹村大队在此建立林业生产点。
  茅坪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轿顶山北麓山区。辖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66户 ,365人。耕地186亩。山林18000亩,油茶2000亩。产林木、油茶 、稻谷。以所辖地片命名。驻地迢思里。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东埠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锦峰乡。1956年属曹村高级社 。1958年属兴福公社曹村大队。1959年属金竹山垦殖场曹村分场。1962年改制属金竹山公社曹村大队。1980年分立茅坪源林场。1984年建立金竹山乡时成立村委会。
  迢思里
  村委会驻地。在小源东北11.5公里大山坞中。37户,214人。宋元丰间曹氏由锦溪(现属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几代后又远迁他乡,未几年因千里迢迢思念故里而返回,村名源于此。
  王家棚
  在小源东北13.5公里大山上。4户,22人。清中期,王氏由安徽桐城迁此搭棚建村而名。1980年公社在此设立林业分场。
  长岗
  在小源东北8.5公里处。1户,4人。清初,曹氏由附近金包迁此建村 ,因处较长山岗下得名。
  金鸡潭
  在小源东偏北10公里山坳中。4户,21人。明末曹氏迁此建村。相传古时有一对金鸡在此地水潭中嬉戏,故名。
  大陂里
  在小源东偏北10.5公里轿顶山北麓。9户,39人。此地因处山岭坡地,早名大陂里。民国时期,操氏由安徽桐城迁此建村。建国后樊 、曹等姓分别由附近掷寺前、金包徙居此地,村袭地名。
  轿顶山
  在小源东偏北11公里处。2户,9人。清末,郑氏由本地碓臼湾迁此建村,因处轿顶山得名。
  金包
  在小源东12公里轿顶山西麓。4户,24人。明末,曹氏由本地曹村迁此,因村处山包上,且此地发源流下的小溪内有沙金,故名金包。
  掷寺前
  在小源东偏北13公里轿顶山东麓山窝中。4户,23人。建国初,樊氏由长岭(现瑶里乡长明)迁此,因村后有座寺庙(早毁),取名掷寺前,意为投掷在寺庙前方。
  道人堂
  在小源东15公里高山顶上。1户,9人。清末,曹氏由附近神堂迁此建村,因曾有人在此建堂修道而名。
  凤形(香菇场)
  在小源西南2公里鹅(湖)锦(里)公路西侧山谷中。18户,96人。1958年叶、吴二姓由浙江龙泉迁此建村,因地形似凤得名。1964年在此建立金竹山香菇场。
  黄金坦(林场)
  在小源南1.5公里,鹅(湖)锦(里)公路东侧山坡上。11户,49人。金竹山乡新垦林场设此。耕地127亩,茶园80亩。从事植树造林兼育茶。1961年后,曾先后为公社开荒队、种子队、小源五队、青年林场、农科所。此地从未定专名,因村旁有一荒坦,地名曰“黄金坦”,袭地名为村名。
  楚冈*
  在乡境北部山区。包括上、下两个自然村。明初,叶氏兄弟分居由夏村迁至附近高处,因处高山冈上一目了然而名楚冈山。建国后简称楚冈。
  青山*
  在乡境南部山区。包括外塅、黄家、葛家、李家4个自然村。1959年合为一个生产队。因均处青山之中,取名青山生产队。后青山遂为片村名。
  茅坪源*
  在乡境东部山区,1980年建立茅坪源林场,包括迢思里,王家棚、长岗、金鸡潭、大陂里、轿顶山、掷寺前等7个自然村,后遂形成片村名。量为10万立方米。并建造了梅岭水电站,有机组4台,分上下两站安装,装机容量为900瓩。并在长明、内石井两地建有两个微型水电站。1979年瑶里村上空修建了跨度为240米长的渡槽——“瑶河飞渡”,横跨南北山岭。同年,鹅湖区在瑶河上建造了“三墩” 水电站。
  瑶里盛产瓷土和釉果,历史上是景德镇市陶瓷生产的摇篮。宋代初期,为瑶里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当时有瓷窑80座,水车200乘。随着各地瓷土矿藏的不断发现,制瓷业转入人烟集中,交通方便的景德镇,瑶里才以开采矿石,舂制瓷土为主要工业。目前,市浮东瓷土矿仍在三矿区开采瓷土。
  辖区虽地处偏僻山区,但交通便利。建国后,为了开发山区,在景德镇到瑶里村的公路通车以后,接着修筑了瑶里村至白石塔内屋基的瑶白公路,使这条全长66.74公里的公路在崇山峻岭之中斜穿乡境 ,山区资源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地。除汪胡在高耸陡峭的山岭上外,其他村委会都有乡村公路通达。每天从市区直达瑶里的班客车有三趟。全乡拥有汽车11辆,其中个体户3辆,拖拉机5台,改变了过去运输事业落后的面貌。
  文教卫生事业大有改观。解放前只有一所小学,现在有23所小学,学生1243人,中学1所,学生320人。共有教职员工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解放前仅有几个私人郎中,现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村医务所6个,乡村医生8人。还有文化站、电影院、电影放映队,并在瑶里亭山头设立了彩色电视差转台1座,覆盖面遍及全乡各地。
  乡驻地瑶里村,解放前是个小集镇,人口稠密,为浮梁东乡较大的一个村落,是“一臧、二瑶、三墩口”的三大村之一。建国后,各方面发展较快,有农业银行营业所、粮管所、邮电所、卫生所、学校、汽车站以及各类商店,现为乡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回脚岭东北麓山谷内,东河源头的梅岭,自然风景幽雅,天然溶洞蔚为奇观,已成为区范围内一个旅游风景点。
  瑶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是个军事重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黄山支队经常在此活动,并在内石井一石壁下建有联络点。1934年赣东北苏区一支挺进支队,在瑶里一带发动群众 ,建立了党组织,皖赣特委成立后,瑶里山区人民和红军游击队一道同国民党展开了三年游击战争。“七七”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东南局、皖赣特委和陈毅同志直接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底汇集瑶里,改编成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并在瑶里设立了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在这期间,陈毅同志曾亲自到瑶里领导红军游击队改编和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战的方针政策,成立皖浙赣省委。瑶里整编诞生的部队,转战南北战功卓著 。在瑶里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王发佬、程和汝、邓少良等十余人。瑶里乡地名
  瑶里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西部山区,景(德镇)瑶(里)公路终点 ,东河沿境穿行。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74户,322人。耕地316亩,林地4000亩。产稻谷,木材等。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三、四、五、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1956年为瑶里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为绕南分场,1959年为浮东垦殖场绕南分场。1962年改为瑶里公社瑶里大队 。1965年改名罗源大队。1979年又分立瑶里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瑶里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北19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北侧谷地,东河穿村而过。61户,225人。西汉末年,刘氏在此建村,后李、曹、姚,何等姓相继迁入,在两岸分处建居。至宋初 ,因陶瓷业发展,瓷窑颇多而俗称窑里。明代,吴、程氏分别由无锡和浮梁槐瑞(现新平乡)迁入后,人丁繁衍兴盛,村落连成一片 。河西有姚家旯、曹家坦,老屋上数处;河东分刘家杪,程家、李家弄、街上等地。清末,由于瓷业衰落而雅称瑶里。为浮梁东乡三大村落(臧湾、瑶里、墩口)之一,现村内设有学校、商店等事业单位,保存有明代商店建筑。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瑶里队亦设此。
  凉帽顶
  在瑶里北偏东2.5公里处。1户,6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氏由安徽迁此山顶上,因山形似凉帽,故名。
  内瑶
  在瑶里东北1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北侧,东河东南岸谷地。8户,33人。西汉末年,汤氏徙居此地,随即方、舒、张三姓亦聚此。数年后,詹氏由鄱阳迁入,村落兴盛。至宋初,因处窑里上游而称内窑。清末,随瑶里雅化改称内瑶,后衰。建国初,黄、刘 、汪等姓由安徽太湖和本地小坞里相继迁入,沿用原名。
  枫树坦
  在瑶里东部1公里处,距总场南偏东56公里。15户,20人,职工11人。因平坦上长有枫树而名,1958年浮东瓷土矿在此办畜牧场,1963年划归枫树山垦植场,1964年浮东分场场部由五家巷(今臧湾乡)迁此。
  内后村坞
  在瑶里东2公里处。3户,17人。清末,温氏由广东徙迁寺前,后又迁此,因处内瑶后山坞而名。1956年汪姓由海螺坞分支附近建村,称外后村坞,故相对改称内后村坞。
  外后村坞
  在瑶里东偏南1.5公里处。1户11人。1956年,汪氏由本地海螺坞迁此建村,因处后村坞之外而名。
  瑶里居民委员会
  驻瑶里。辖8个居民小组,分布在瑶里、绕南、王家坞、寺前、三墩4个自然村。312户,1121人。由本市退休工人和职工家属组成。1969年成立时称五七大队,1975年更为现名。
  王家坞
  在瑶里西南1.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9户,36人。系本市厂矿职工家属。唐初,程氏在此建村,因坞内黄荆丛生,取名黄荆坞。建国后,已无黄荆而讹为王家坞。
  长明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西北部赣皖边境山区。辖16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村。225户,1223人。(其中2户、11人插居在鹅湖滩乡犁头角)耕地1450亩,林地39000亩。产稻谷、竹木、油茶、茶叶等。以美好愿望长明命名。驻地江家下。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七、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长岭乡。1956年为龙凤、凤凰、同心、江家,群利、中山6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长岭分场。1959年为浮东垦殖场长岭分场。1962年改制为瑶里公社长岭大队。1964年改名长明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江家下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北偏西4.5公里,深山洼地中。14户,84人。唐初,江氏由安徽祁门迁此,村以姓名。后建窑烧瓷,家业兴旺,把房屋迁建瓷窑下面,改称江家下。
  棉花坞
  在瑶里西北6公里处。2户,14人。因此地山坞曾种植棉花,得名。1975年,黄氏由附近龙凤坑迁此建村,袭用坞名。中山
  在瑶里北7公里处。17户,83人。宋初,吕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于高山之中而名。
  杨家屋
  在瑶里北偏西6.5公里处。5户,26人。早因杨氏在此建居得名。民国初,詹氏由祁门县迁此,后潘、吴二姓迁入,沿用原名。
  海螺坞
  在瑶里北偏西6.5公里深山洼地中。10户,50人。清中期,汪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海螺形大山坞内建村,故名。猴子园
  在瑶里北偏西6.5公里处。11户,54人。清末,张、彭二姓由广东梅县迁此,因村旁山形似猴得名。
  韭菜岭
  在瑶里北偏西5.5公里处。5户,19人。相传此地山岭多种韭菜、得名韭菜岭。民国时期,詹氏由安徽祁门迁此,村袭岭名。
  荒田坞
  在瑶里北偏西6公里处。4户,15人。清初,胡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 ,村旁山坞内有几丘荒田,村名因之。
  坦上
  在瑶里北5公里处。6户,28人,清末,王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在山岭平坦地建村,故称坦上。
  黄土岗
  在瑶里西北9公里处。4户,26人。清初,吴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建村于黄土山岗得名,
  岭脚下
  在瑶里西北8公里处。5户,31人。清初,姚氏由安徽桐城迁此山岭脚下建村,而名。
  金村
  在瑶里北偏西5公里山坳中。2户,9人。清初,潘氏由婺源迁此,传说建村时挖到不少金子,,因名金村。
  十八浪
  在瑶里北4公里山坳中。5户,25人,清初,胡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开垦了十八丘梯田,似层层波浪,村名源于此。
  洪家山
  在瑶里北4.5公里山腰上。9户,48人。西汉末年,洪氏由现婺源县境迁入,村以姓名。
  谢家园
  在瑶里西北7公里山坞中。19户,89人。清初,谢氏由婺源县迁此,村以姓名。
  水碓坑
  在瑶里北偏西4.5公里山坳中。5户,24人。清中期,胡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因在河边造水碓舂瓷土,故名。
  船仓里
  在瑶里西北9公里处。1户,6人。清中期,吴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因山似船仓得名。
  猪山下
  在瑶里北4.5公里处。1户,4人。1984年,王氏由坦上迁建于此,因处一座形状似猪的小山下得名。
  萝卜窟
  在瑶里北偏东5公里处。2户,11人。清中期,黄氏由安徽潜山迁此山坳中建村,因周围山岭呈萝卜状,故名。建国前夕,郑氏迁入,沿用原名。
  李树园
  在瑶里西北9.5公里大山岗上。1户,8人。清初,李氏由安徽潜山迁此,种有许多李树,酷似果园,村名因之。
  瓢形
  在瑶里北偏西3.5公里小溪旁。4户,28人。1978年,郑氏由郑家(已废)迁此建村,后樊、潘二姓继入。因地形似瓢状,故名。
  龙凤坑
  在瑶里西北5.5公里处。3户,20人。清中期,黄氏由安徽太湖迁此 ,因地处来龙山与凤凰山的山坳中,各取一字为名。
  方家
  在瑶里西北4公里山坳中。5户,25人。清初,方氏由安徽太湖迁此 ,村以姓名。
  锁坦
  在瑶里北偏西3.5公里山坞内。2户,12人。民国初,方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至建国初衰落,后潘氏继由安徽迁入,因村呈锁形 ,俗称锁坦。
  小坞里
  在瑶里北偏东4公里处。9户,83人。清中期,王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小山坞里建村。故名。
  双河口
  在瑶里西北3.5公里处。4户,26人。1967年,钱、郑等姓由附近方家,龙凤坑迁此,建村于两小河交汇处而名。
  凤凰颈
  在瑶里西偏北7公里处。2户,12人。清末,陈氏由浮梁北乡迁此,建村于凤凰山颈部而名。
  汪家屋
  在瑶里北偏西6.5公里处。5户,34人。清末,汪氏迁此建村得名。后潘、吴二姓迁入,村名未变。
  蜡烛山
  在瑶里北偏西2.5公里处。9户,47人。清初,查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蜡烛山下建村,袭用山名。
  岭头
  在瑶里西3公里小溪旁。1户,9人。1981年,凌氏由附近凌家老屋迁此山岭头上建村而名。
  风坑
  在瑶里西2公里处。5户,21人。清初,查氏兄弟由安徽怀宁县迁此 ,分家居住,故名分坑。建国初谐音讹为风坑。
  王家包
  在瑶里西偏北6.5公里山坡上。3户,11人。清中期,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搭棚居住,初名王家棚,后迁出。清末,樊氏由怀宁县继入 ,村名依旧。建国后改称王家包。
  凌家老屋
  在瑶里西偏北4公里山岗上。1户,4人。清末,凌氏由安徽怀宁迁此 ,取名凌家。建国初,凌氏曾搬迁他处,后又重返此村,故称凌家老屋。
  仙台
  在瑶里西北3公里山坡上。1户,4人。清初,凌氏由安徽怀宁迁此建村,传说此地曾出过神仙,且地平如台,故名。
  阴陂
  在瑶里西偏北4公里处。1户,2人。民国时期,潘氏由安徽迁此,因居山坡西面背阳处,取名阴坡。
  内杨梅台
  在瑶里西11公里山坞中。3户,12人。此地山岭名杨梅台。原为樊氏在此建村,村以地名。建国前后,黄、曹二姓由操家老棚迁入,沿用原名。
  茶炕包
  在瑶里西偏北7公里。1户,9人。1978年,樊氏由棚基上迁此建居 ,因村处烘烤茶籽的山包上,故名。
  长坑
  在瑶里西偏北4.5公里处。7户,31人。清末,凌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建村于较长的山沟(当地称坑)旁,故名。
  官山岭
  在瑶里西偏北4公里处。3户,17人。明初,施氏由安徽迁此,建村于坟山上而称棺山岭。建国初,雅称官山岭。
  官山岭汪家
  在瑶里西偏北3.5公里处。4户,22人。民国时期,汪氏由高岭(现属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因靠近官山岭得名。
  猪形湾
  在瑶里西偏北3.5公里处。1户,6人。1964年,潘氏由凌家老屋迁此,因处猪形山下湾中,村名因之。
  姚家田
  在瑶里西3.5公里山坞中。1户,7人。1977年,姚氏由附近清溪坞迁此田畈中建村,得名。
  清溪坞
  在瑶里西4.5公里处。1户,7人。此地山坞有一清水溪流长年不枯,得名。民国初年,樊氏在此建村,村袭坞名。
  施家田
  在瑶里西偏南2.5公里山坳中。4户,25人,清光绪年间,施氏由本地老屋基迁此田畈中建居,而名。
  外杨梅台
  在瑶里西10公里山坞中。1户,7人。1934年,戴氏由婺源长溪迁此建村,不久迁出。1954年,金氏由兴田炎坞迁此重建。因处杨梅台外面得名。
  长坑口
  在瑶里西偏南3公里山腰上。2户,13人。清末,操氏由安徽潜山迁此,因坑坞较长,村建坞口故名。
  蒋家
  在瑶里西偏北7公里处。1户,4人。民国末,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村以姓名。建国后,丁氏由安徽怀宁迁此,沿用原名。
  西边庙
  在瑶里北偏西6公里处。1户,6人。民国时期,戴氏由安徽祁门迁此 。因此地有东、西两座庙,戴氏居西边而名。
  棚基上
  在瑶里西偏北5.5公里山坞中,4户,24人。清末,樊氏由安徽怀宁迁此搭棚建居后。1960年在老棚基上建新屋,因之得名。
  肥皂树下
  在瑶里北偏西山坞中。6户,30人。1969年,金、张二姓由猴子园迁此,后胡氏继入,村旁一树生长能洗衣服的皂果,故名。
  白石塔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山区。辖12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194户,960人。耕地536亩,山林50000亩,茶叶地1340亩,产木材、茶叶、稻谷,因山名得名。驻地绕南。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九保 ,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罗源乡,1956年为绕南、东源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为绕南分场。1959年为浮东垦殖场绕南分场。1962年改制为瑶里公社白石塔林场。1965年并入罗源大队。1979年复立白石塔林场。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绕南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东北4公里,东河南岸谷地。54户,245人。唐末,詹氏由本地内瑶迁此建村,取名绕南,因村靠南面大山,河绕大山长流之故。
  内屋基
  在瑶里东北14公里白石塔山坳,8户,48人。1964年张氏由本地外屋基迁此建村,因处在大山里面,相应取名内屋基。
  外屋基
  在瑶里东北9公里白石塔山坳。20户,85人。西汉末,曾有人居住,后废。1950年张氏由本地屋基场迁此,取名外屋基。
  上西边
  在瑶里东北10.5公里处。12户,69人。清中期,张氏由怀宁右龙迁此东源山西边分支建村,此村靠上得名上西边。
  黄家
  在瑶里东北13公里东源山上。14户,80人。清中期,黄氏由休宁冯村迁此建村。
  水竹湾
  在瑶里东北12.5公里。9户,40人。清中期,张氏由休宁右龙迁此建村,因此地山湾中有许多水竹得名。
  下西边
  在瑶里东北10.5公里处。9户,67人,清中期,张氏由休宁右龙迁此东源山西边分支建村,此村靠下得名下西边。
  鱼塘
  在瑶里东北11.5公里山坳中,5户,26人,清中期,张氏由休宁右龙迁此,在一鱼塘边建村而得名。
  屋基场
  在瑶里东北11.5公里山坳中,21户,98人。西汉末,曾有人居住,后废。清中期,张氏由休宁右龙迁此,因重建时尚有老屋基而名。
  内坦
  在瑶里东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24户,102人。解放前,洪氏由婺源东田迁此,因此地有内外两块平坦地,村建在里面一块上,故称内坦。
  东源山口
  在瑶里东偏北7.5公里芭蕉山东南坡下。28户,100人。建国初,张氏由安徽迁此东源山口上建村而名。
  汪胡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山区高山峻岭之中。辖4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97户,487人。耕地179亩,经济林2400亩,用材林3500亩,产竹、木 、茶叶、香榧,以自然村首字命名。。驻地汪家。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十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洞里乡。1956年为汪胡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属绕南分场,1959年属浮东垦殖场梅岭分场,1962年改制为瑶里公社梅岭大队。1963年分立汪胡大队。1965年又并入梅岭大队,1979年恢复汪胡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汪家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东10公里虎头山南麓。56户,274人。明初,汪氏由婺源大畈迁往休宁汪村,后徙此建村,村以姓名。
  胡家
  在瑶里东10公里虎头山南麓。41户,203人,明代,胡氏由婺源清华迁往休宁铁店,继而徙居此地建村,村用姓名。
  梅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小盆地之中,辖10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160户,769人。耕地1457亩,山林5100亩,产稻谷、木材、油茶、茶叶。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十、十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洞里乡。1956年为楼前、梅岭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属绕南分场,1959年属浮东垦殖场梅岭分场,1962年改制为瑶里公社梅岭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
  梅岭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东7公里虎头山下平畈上。99户,446人。唐末,张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山岭下建村,因村头山岭多梅花得名梅岭 。别名岭下。
  楼前
  在瑶里东6.5公里平畈上。61户,323人,北宋初,娄氏由鄱阳县迁此建村,随后张氏由婺源迁入,故有娄前张后之说,取娄前为村名 ,后讹为楼前。
  罗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山区峡谷中。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80户,902人,耕地955亩,山林10100亩。产稻谷、油茶、茶叶。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仁子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九保 ,建国初属第二区罗源乡。1956年为罗进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属绕南分场。1959年属浮东垦殖场绕南分场。1962年改制属瑶里公社瑶里大队。1965年分立罗源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仁子坑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东偏南4.5公里。11户,62人。南宋初,李氏由界田(现属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因其为人慈善,得名仁坑。后讹为仁子坑。
  老油榨
  在瑶里东3.5公里山谷中。26户,128人,明初,程氏由瑶里迁此开设油坊,以榨油为业,至清末衰。建国初,附近村民迁入,俗称老油榨。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罗源队设此附近。
  毕家
  在瑶里东偏南4公里简易公路旁,20户,98人。宋代,毕氏由鹅湖迁此,村以姓名。
  查家
  在瑶里东偏南5公里山谷旁。12户,63人。民国时,查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村用姓名。
  古塘
  在瑶里东3.5公里山谷边。20户,88人。宋代,周氏由湖口迁此,在一水塘旁建村而名。
  老虎豹
  在瑶里东偏南6公里处。9户,40人。1969年附近黄土台村民詹氏为方便生产迁此建村,因处虎豹形山下得名。
  黄土台
  在瑶里东偏南7.5公里处。7户,34人。清末,詹氏由婺源西山迁此 ,建村于一座黄土小山的平顶上,故名。
  外石井
  在瑶里东南6.5公里山谷内。17户,85人。元末,黄氏由婺源迁此石井村外建村,村名因之。
  葫芦坑
  在瑶里东南7公里处。29户,149人。北宋末,凌氏由安徽迁此建村 ,因山形似葫芦,得名。
  内石井
  在瑶里东南7.5公里山谷底。29户,155人。元初,吴氏由婺源莒莙山迁此。因村内水井周围皆是高大石壁,得名石井。后黄氏在附近建立了外石井村,此村相应改称内石井。
  寺前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山谷中、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穿境,辖12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242户,1,224人,耕地1533亩,山林15800亩。产稻谷、油茶、茶叶。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瑶里乡一、二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二区寺新乡。1956年为中心、金星、郑新3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鄣公山垦殖场绕南分场。1959年为浮东垦殖场寺前分场。1962年改制为瑶里公社寺前大队。1967年改称兴无大队。1969年恢复寺前大队。1984年瑶里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寺前
  村委会驻地。在瑶里南偏西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47户,211人。唐初,詹氏等由附近三墩、中屋里迁此建村,因处青龙寺(已毁)庙前,得名。
  铁炉里
  在瑶里南偏西2.5公里东河北岸低丘上。5户,30人。明初,有船工在此搭棚建居,因村旁多芭蕉,俗称芭蕉树下,后本地叶、詹两姓迁入,以舂瓷土为业,因水碓一上一下、状似打铁,遂改称现名。
  三墩
  在瑶里南偏西3.5公里处。景(德镇)瑶(里)公路南侧平畈中。18户,93人。东汉末,詹氏由本地内瑶迁此,因村后有三个土墩得名 。
  高头山*
  在瑶里南偏东4.5公里处。1户,7人。清末,何氏由婺源古坦迁此高头山上建村,袭用山名。
  中屋里
  在瑶里南3公里简易公路西侧谷地。4户,20人。东汉末,詹氏由本地内瑶迁此建村。家富人旺,曾有“鱼塘村中有,米在屋里舂”之誉,故称舂屋里,后讹为中屋里。
  靠坑坞*
  在瑶里南3.5公里处。7户,35人。清末,何氏由婺源古坦迁此,在山坞中靠近小溪(坑)处建村,故名。
  坑上
  在瑶里南3.5公里处。38户,180人。唐初,江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取名江家,衰后迁出。唐中期,詹氏由婺源泥坑迁入,因村处小溪 (坑)边上而称坑上。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坑上队设此附近。
  胡村
  在瑶里南4.5公里处。15户,74人。清中期,温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西山峡谷内,取名上下坞。建国初,胡氏由本地迁入,改称胡家 。
  新屋下
  在瑶里南4.5公里谷地。32户,200人。唐末,江氏由婺源迁此,因村头锈水污染了小溪(坑),得名染坑,后人丁兴旺,建造了很多新屋,遂改称现名。
  低坑
  在瑶里南偏东6.5公里处。9户,30人。唐初,朱氏由浮梁新平迁此山坞内小溪旁低洼处,得名低坑。
  大岗上
  在瑶里南5公里谷地。2户,14人。1960年温氏由本地胡家迁此,因村后山名大岗上,袭为村名。
  毕进坑
  在瑶里南5.5公里山坳中,2户,13人。清初,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因此地必须顺着溪旁小道才能进去,得名必进坑,后讹为毕进坑。
  磨儿岭
  在瑶里南偏东7公里山岭上。1户,7人。清末,李氏由安徽桐城迁此 ,建村于磨儿岭上。村袭岭名。
  岗上*
  在瑶里南偏东9.5公里处。6户,28人。清光绪间,何氏由婺源迁此山岗上建村得名。
  东王庙
  在瑶里南5.5公里峡谷底。17户,85人。清初,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因村头有座东王庙(已毁),袭为村名。建国后,曾改称东进 ,后复用原名。
  李家山
  在瑶里南偏东7公里处。7户,37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迁此山中建村得名。
  程家门
  在瑶里南偏东6.5公里简易公路旁。13户,70人。清末,程氏由婺源石灰山迁此,成为过往行人必经之门户,故名。
  郑家山
  在瑶里南偏东8公里简易公路南端。32户,160人。唐初郑氏由婺源菊经迁此山腰建村,故名。
  大麻石*
  在乡境北部山区。包括洪家山、坦上2个自然村,清末,王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在屋基中挖出块方桌大的大麻石,故名。
  东源山*〔片村〕
  在乡境东部山区。包括上西边、下西边、水竹湾、黄家、鱼塘、屋基场,东源山口7个自然村。清中期,张氏由安徽休宁右龙迁此建村 ,因此地当时为浮梁东乡之东端、且东河发源于此山、故取名东源山。
  三银源〔片村〕
  在乡境东部高山峻岭之中。包括汪家、胡家2个自然村。因周围山岭有三道水源在此汇集,溪流清澈,水花似银,故名。明代,汪、胡两姓由休宁迁此建村。
  洞里*
  在乡境东部山谷内。包括楼前,梅岭2个自然村。唐末,张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因有山洞得名。
  罗源*〔片村〕
  在乡境中部低丘谷地。包括古塘、老油榨、毕家、仁子坑、查家5个自然村。宋末,罗氏由婺源迁此建村,取名罗坑。明初,罗氏迁出 ,程氏又由瑶里村迁入,因此村最早源于罗氏,改名罗源。
  石井*〔片村〕
  在乡境南部峡谷内。包括内石井、外石井2个自然村,元初,吴氏由婺源莒莙山迁此建村,因此地水井周围乃是高大石壁而名。
  臧湾乡概况
  臧湾乡以驻地臧湾村命名。因臧姓于北宋建隆辛酉(公元961年)官迁卜居于此,而东河恰在此形成一个特大“乙”字形湾,故以姓氏和地形合名为“臧湾”,沿用至今。乡境位于鹅湖区西北部,驻地臧湾,距鹅湖5公里,离市区35公里。东与鹅湖滩乡、创业垦殖场交界;南与湘湖乡接壤;西与福港乡毗邻;北与峙滩乡相连。面积12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2个分场,95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共2321户,9756人,其中非农业391户,723人。均为汉族。
  辖区地处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端鸡龙尖主峰最高,海拔6805米;西部黄子号,打锤叉两山,海拔都在600米以上;其余山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东部为低丘谷地。昌江支流东河由东向西流经乡境。
  辖域旧属浮梁县福义都、尚西部都、学口都、新安都。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建国初属浮梁第三区,分成臧湾、马家、府前乡。1954年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6年又分为寿溪、建设、人民、裕民、马家、齐心、富裕、胜利8个高级社,1957年撤区并乡合为臧湾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红旗人民公社,辖臧湾、马家两个管理区。1959年红旗人民公社易名为鹅湖人民公社时,臧湾、马家从中划出,单独成立臧湾垦殖场,直属于景德镇市。1963年坑口人民公社并入,仍称臧湾垦殖场。1966年改名为胜利垦殖场,1968年更名为臧湾人民公社。1972年将渭水、坑口、王港三个大队划出,仍称臧湾人民公社。1976年复称臧湾垦殖场。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名为臧湾乡。
  该乡经济农林并举,耕地面积15257亩,其中水田面积13668亩,主要生产水稻。山林面积1454万亩,占总面积的85%。盛产木材、毛竹、油茶、茶叶等。油茶面积为1.5万田,产量20万斤。茶叶面积5273亩(采摘面积2415亩),产量1123担。毛竹面积500亩,年出售毛竹2.9万根。造林面积1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万亩,年间伐林390立方米,商品材3600立方米。农林水利建设有较快发展,除修建山塘、塘坝28个以外,还建造了小(一)型(大背坞)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总库容量7735万立方米。机电排灌柴油机8台 ,150匹马力。为输送大背坞水库的水灌溉东河东岸的田地,建有渡槽1座。有效灌溉总面积9000多亩,高产稳产面积可达8000亩。1984年粮食总产达139289万斤,亩产1051斤。全年工农业总产值5366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
  牧业和渔业也有所发展。耕牛736头,生猪存栏3002头。鱼塘面积73亩。养蜂363箱,年产蜂蜜5200斤。
  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乡成立了农垦系统建筑公司,有职工163人,年产值116万元。还办有纺织器材厂、化工厂、农垦汽车修配厂等,共有职工392人。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16.6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
  交通便利,境内公路总长58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贯穿乡境,全乡90%以上村庄可以通车。通过乡驻地三级公路各班车辆每日对开30班次,每日流量(含货车)在80辆左右。东河亦能放运木筏竹排。为了便于行人和车辆运输。在辖域东河上修建了钢筋水泥桥2座,毛石桥1座。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较快,村委会所在地,都有学校和卫生医疗机构。现有中学1所,学生325人。小学11所,学生1519人。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40多人。教职员工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扫除了文盲。乡办有医院1所,医务所1个,医疗站2个,有医务人员7人,此外,还有自营医疗站3个,乡村医生10人。乡政府驻地建有一座规模宏大,内容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设有电影院、广播站、文化室、图书馆等,从各个领域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乡驻地臧湾,自古以来,就以商业的繁荣而取得了“一臧、二瑶、三墩口”的称号,并获得了“十里金街”的美誉。臧湾有一条里许的古街,开设有各种商店,形成了“浮东”的一个闹市,曾称之为 “臧湾古市”,并以石刻匾额镶嵌在街口的门楼上。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瑶三千、洞八百,顶不到臧湾一个角”。如今,臧湾面貌更加焕然一新。已在旧街后面(原大梨园)依公路修建了一条长一华里、宽六米的新街道,两边楼房鳞次栉比,除各类商店以外,还有中、小学、医院、车站、邮电所、粮管所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已成为全区范围内一个较大而繁荣的新集镇。
  府前村是宋代京官兵部尚书程瑀的故里,据《浮梁县志》载:程瑀墓地在鹅公滩(今鹅湖滩)后,但至今未被发现。
  臧湾乡地名
  臧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东河北岸丘陵河谷地带。景(德镇)瑶(里)公路穿境。辖1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326户,1350人。耕地2202亩 ,山林8000亩,产稻谷,木材。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六保,建国初属第三区臧湾乡。1956年为建设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臧湾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臧湾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臧湾
  在鹅湖西5公里东河北岸谷地,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乡政府、村委会驻地。323户,1333人。相传很早张氏在此建村,因东河在此形成一个较大的“乙”湾,故称张湾。《臧氏宗谱》:臧氏原籍安徽歙县篁墩,先迁江西鄱阳县,于北宋建隆辛酉年(公元961年)徙居此地。因张氏衰而改称臧湾。其时亦有鲍、程、俞、李等姓,至明末繁衍兴盛,人口密集。清代已有“臧湾古市,西部世居 ”之称。东西长一华里的臧湾街均为经商店面,分为上街、中街,下街。西北有老儿仓,李家塘,鲍家井、大梨园等处,中夹贤母巷 、鲍家弄,形成一个繁华的小集镇,跃居浮梁东乡三大村落(一臧 、二瑶、三墩口)之首。
  梁家坞
  在臧湾西1公里老虎岗南麓山坞口一小水库旁。1户,9人。此地旧名梁家坞,1983年,黄氏由附近万年庵分支迁此,村以地名。
  万年庵
  在臧湾西偏北2公里老虎岗南麓山坞内。2户,8人。相传旧时此地有一庵堂,名“万年庵”。1946年,黄氏由双河口(今属福港乡)迁此建村,袭用庵名。
  大舟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01户,497人。耕地220亩,茶地206亩,山林18000亩。产竹木、油茶、茶叶。驻地大舟山,以驻地简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6年为裕民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府前分场。1974年分立大舟林场。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大舟山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偏东8公里山坞中,17户,85人,清中期,彭 、谢两姓由广东迁此,因村前山形似舟而名。
  牛马形
  在臧湾北12.5公里山坳中。15户,72人,清中期,秦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分别在两个形似牛和马的山包旁建村得名。
  汪家
  在臧湾北偏东11.5公里山坞中,13户,57人。清中期,汪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
  金家
  在臧湾北偏东11.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清末,金氏在此建村,故称金家。至民国衰,秦氏由牛马形迁入,村名依旧。
  张家
  在臧湾北10.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民国初,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村名因之,不久迁回原籍。后秦氏由本地牛马形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李家
  在臧湾北偏东10公里低丘西坡下。13户,75人。清中期,李氏建村而名。衰后杂姓聚此建居,村名未变。
  赖家
  在臧湾北10公里山坳中。11户,58人。清乾隆间,赖氏由福建上杭县迁此建村。
  老屋下
  在臧湾北偏东10.5公里山坳中。1户,2人。清中期,黄氏由广东迁此建村。至清末已成旧居,俗称老屋下。
  老虎坞
  在臧湾北偏东9公里处。5户,22人。因坞旁山形似虎,故名老虎坞 。清中期,邬氏由广东迁此,村袭坞名。
  胡家
  在臧湾北10.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清中期,胡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建村。
  何家
  在臧湾北偏东8.5公里山坳内。5户,19人,清中期,何氏由本地程家山迁此建村。
  关门石
  在臧湾北10公里。3户,12人。清末,邬氏由本地邹家迁此,因村边有两块石壁象门,故名关门石。邬氏衰后,耿氏由附近耿家迁入,沿用原名。
  小舟李家
  在臧湾北9公里山坳中。1户,2人。清初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 。建国后因属小舟生产队而名小舟李家。
  中屋里
  在臧湾北偏东8.5公里处。1户,8人。1965年,金氏等由本地大舟山、砖桥相继迁此,因处山坞中段得名中坞里,后讹为中屋里。
  彭家
  在臧湾北9.5公里山坳中。1户,2人。清中期,彭氏由广东迁此建村 。
  小舟
  在臧湾北8公里山坞中。12户,71人。清中期,彭氏由广东迁此,因村邻大舟山村而名小舟。
  施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山区。辖9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122户,509人。耕地175亩,山林20000亩。产木材、油茶、茶叶,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富裕,齐心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马家分场 。1973年分立施家村林场。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施家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55公里简易公路旁。20户,68人。明末,施氏迁此建村,后衰落。清末,汪氏从本地猫儿颈迁入,村名未变。
  刘家
  在臧湾北9公里。2户,7人。清末,刘氏由本地上马村迁此建村。1964年,刘氏衰落,秦氏由此山坞上端迁入,仍袭原名。
  大坪里
  在臧湾北85公里。13户,53人。清末,王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 ,因此地茶山称大坪里,袭为村名。后王氏迁出,秦氏由峙滩(今属峙滩乡)继迁此村,郝、程,冯等姓亦迁此在周围散居,保留原名。
  秦家
  在臧湾北75公里两小溪交汇口。2户,9人。1969年,秦氏由附近王家迁此建村。
  王家
  在臧湾北8公里山坡上。2户,4人。民国时期,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而名,后衰。1958年秦氏由附近大坪里迁入,至1969年迁至山下小溪旁。1985年又因兄弟分居在此重新建居,村名未变。
  金家源
  在臧湾北偏西9公里小山沟边。1户,7人。清中期,金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名金家源,希冀此地为兴旺之源。清末,金氏迁回原籍 ,黄氏由安徽太湖迁入,村名依旧。
  猫儿颈
  在臧湾北7公里简易公路交叉处。12户,53人。此村原为赵氏所建,取名赵家坦。明初汪氏由江家山(今属兴田乡)迁此建村。此地有座山形似猫状,村处猫颈处,故名。
  石岩湾
  在臧湾北偏西8公里山洼中。15户,61人。清中期,谢氏由广东迁此 ,因村建在山湾中石岩边得名。
  钟家
  在臧湾北偏西8公里山坳中。4户,17人。民国时期,钟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得名。衰后,金氏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耿家
  在臧湾北偏西75公里山坞中。2户,6人。清末,耿氏在此建村而名 。
  殷家
  在臧湾北6.5公里丘坡下。1户,4人。清末,殷、张二姓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民国时期,张氏迁回原籍,仅剩殷家。
  背田坞
  在臧湾北偏西7公里处。11户,56人。清中期,叶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山坞中,背靠水田建村,故名。
  十里
  在臧湾北偏西65公里处。9户,43人。清中期,张氏由广东迁此建村 ,因靠十里岗得名。建国前后,又有村民散居于村子周围。
  包上
  在臧湾北偏西7公里处。2户,13人。清末,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 ,建村于山包上,故名。
  大块
  在臧湾北偏西8.5公里处。7户,32人。1947年,章氏由附近石岩湾迁此建村。此地有大块油茶山,村名因之。
  亭子下
  在臧湾北偏西65公里小路旁。2户,2人。1931年,张氏由附近十里村分居迁此,将路边亭子扩建居往,俗称亭子下。
  龙井下
  在臧湾北偏西6公里山坞中。2户,5人。清中期,张氏由广东迁此建村,因靠井泉边,俗称龙井下。
  竹岭
  在臧湾北45公里。2户,9人。此地原属刘姓,清宣统年间(1909年 )卖给本地耿氏做宗祠。耿氏在此建居。因村后山岭长有竹林,故名。建国后,汪,郝两姓居此,村名未变。
  塘坞里
  在臧湾北偏西5公里处。4户,18人。此地山坞中有数口小塘,俗名塘坞里。民国初,余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兰田坞
  在臧湾北4公里处。1户,1人。民国时期,徐氏由本地东家源迁此建村,因山坞内水田边生长野兰花而名。
  杨湾里
  在臧湾北偏西45公里山坞内,2户,8人。民国时期,因安徽太湖人曾到此建窑烧炭,人称窑湾里。后秦氏由本地牛马形迁此建居,讹称杨湾里。
  岭脚下
  在臧湾北偏西4公里处。6户,33人。1948年,叶氏由本地背田坞迁此山岭脚下建村,故名。
  仓下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低丘谷地。辖15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50户,1220人。耕地2397亩,山林8000亩,产稻谷,以原驻地命名,现驻地张公山。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期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6年为人民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府前分场。1972年分立仓下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张公山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偏东5公里低丘上。25人,131人。清初,张氏迁此建村,取名张家山。至清末,仅剩一老人。后宋氏由小源(今属金竹山乡)继迁此村,尊老人为张公,村名遂改。
  砖桥
  在臧湾北偏东7公里低丘南坡下。12户,48人。清末,邹氏由本地老虎坞分家迁此,当地有座小石拱桥,人称砖桥,袭为村名。
  狐狸庙
  在臧湾北偏东6.5公里田畈上。3户,16人。清末,奚氏由奚家(今属金竹山乡)迁此,因村旁有座供奉狐狸精神位之庙得名。
  新安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谷地。26户,137人。1966年,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因家乡兴建新安江水电站)迁此建村,为纪念原籍,并希望在此安居乐业,故名新安。
  汪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处。10户,44人。清代,汪氏在此山坞建居得名。至清末迁出,村废。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重建 ,村名未变。
  新建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低丘上。17户,122人。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以新建村庄而名。
  仓下
  在臧湾北偏东4公里低丘东坡下,37户,154人。明末,曹村(今属金竹山乡)曹氏在此建仓囤谷,曹家佃户遂于仓屋周围建房定居,故名仓下。
  徐村
  在臧湾北偏东4.5公里平畈上。27户,136人,清初,村以姓名,至清末衰。1966年,王、徐两姓移民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徐家庄
  在臧湾北3.5公里南坡下。15户,87人。原以徐氏建村而名,至清末衰,周氏由建昌迁入,村名未变。
  施村
  在臧湾北3公里低丘南坡下,简易公路旁。29户,119人。唐初,因施氏建村得名,至北宋初衰。南宋末,臧氏由臧湾继迁此村,保留原名。
  新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4公里低丘下。21户,85人。清末,孙氏在此建村,取名孙家坞,至建国前夕衰。196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改名新家坞。
  高桥
  在臧湾北2.5公里西小溪交汇处平畈上。2户,8人。清中期,舒氏从安徽泾县迁此建村,因溪流上有座木桥略高于邻桥而名高桥,袭为村名。
  马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3公里。16户,87人。解放前,因此山坞中田地归马氏所有而名马家坞。1966年方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移此,村因坞名。
  洪家山
  在臧湾北偏东3公里低丘上。10户,56人。清初,此处山地归洪氏所有而名洪家山。清中期,黄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袭用山名 。
  马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平畈地带,西北丘陵起伏,东南形成盆地。辖17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274户,1,343人。耕地2110亩,山林17000亩,产稻谷。驻地下马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七 、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马家、齐心、富裕3个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马家分场。1972年成立马家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下马村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2公里简易公路东侧田畈中。14户,91人。清中期,程氏由附近府前分支迁此建村。相传明代前此地出了个马尚书,还乡时常在此处下马,故名。
  小背坞
  在臧湾北偏西6公里处。16户,82人。清中期,胡氏由婺源县迁至离现址一华里处,因村建在大背坞的山坞中而名小背坞。1977年,因大背坞水库加高,水位提升,村庄移迁现址,名称未变。
  黄梅墩
  在臧湾北4公里简易公路旁。27户,134人。清末,方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在黄土坡上建村,旁边有颗梅树,故取名黄梅墩。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牛栏坑
  在臧湾西北7公里山坡上。1户,7人。清代,胡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因在屋旁低洼处建有牛栏而名。
  上湾头
  在臧湾北3.5公里低丘东坡下。17户,73人。唐代,叶氏由南丰县迁此建村,因村后山丘呈螃蟹形,房屋建在蟹头上拐弯处,故名上湾头。
  上屋
  在臧湾西北7公里山岭上。1户,4人。清顺治间,陈氏由广东兴亭县迁此建村,因处邻村横屋里上端而名。
  横屋里
  在臧湾西北6.5公里山岭上。10户,56人。清初,曾氏由万载县迁此建村,因房屋呈条形横在坞中而称横屋里。
  下湾头
  在臧湾北3公里平畈上。13户,69人。明末,詹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 ,因村后山丘呈螃蟹形房屋建在蟹脚下右边拐弯处,故名。
  良种场
  在臧湾北3.5公里大背坞水库旁田畈上。12户,62人。1959年,垦殖场培育水稻良种,在此建立良种场。197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场名。
  汪家墩
  在臧湾西北6公里山坞内。5户,28人。原为汪氏在土坡上建村而名 ,后衰。清末,刘氏由都昌县迁入,沿用原名。
  中坞
  在臧湾西北6.5公里处。15户,77人。清道光间周氏由兴田迁此建村,后又有曾氏由横屋里迁入,因村处大背坞中段得名。
  上马村
  在臧湾北2.5公里简易公路旁田畈中,22户,96人。清中期,刘、方二姓由南安(今属湘湖乡)和安徽太湖县相继迁此建村。相传明代前本地出了个马尚书,出去时常在此处上马,并留有上马石一块 ,故名。
  西山下
  在臧湾北偏西2.5公里老虎岗东坡下。38户,195人。清代,刘氏由南丰县迁此,因村建于马村西面山脚下,得名。1966年,刘氏迁出 ,王氏由浙江淳安县继迁此村,袭用原名。
  陈家坞
  在臧湾西北7.5公里山坞底。3户,17人。原为朱氏搭棚建村,称朱家棚,清末,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居,因屋前有棵梅树,取名梅树坞。1984年因重名更为现名。
  茶山
  在臧湾北偏西2公里老虎岗山脚。5户,18人。1977年,市第二建筑公司在此建立青年点,开荒种茶,故名茶山。同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村名未变。
  府前
  在臧湾北1.5公里简易公路东侧平畈上。75户,334人。唐开元、天宝年间程仲繁由安徽歙县迁至浮梁北乡夏田。北宋时后世子孙程松移迁此地山垄上建村,取名程村垄。程氏幼弟程瑀得中状元,官居兵部尚书,在程村垄建造尚书府,兴旺发达,又在尚书府前建村,故名。
  午家巷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陵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87户,892人。耕地1673亩,山林40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3年属鹅湖乡。1950年属红旗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午家巷大队。1976年成立鹅湖区农科所。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午家巷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东偏北3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100户,482人。宋中期,詹氏迁此建村。据传,明初,胡 、陈、宋等姓陆继迁入,人丁兴旺,具有五街六巷之称,得名五街巷。清代衰落,街巷俱废,故谐音为午家巷。
  余家垄
  在臧湾东北4公路程山东麓低丘上。15户,58人。清初,张氏见此山地山青水秀,田腴土肥,遂由本地饶家岭(已废)迁此建村,取名余家垄,意为旱涝保收,吃用有余。
  柏树下
  在臧湾东北3公里程山东南坡下。18户,84人。明初,詹氏由本地午家巷迁此建村,至清初衰,因村头有棵古柏而得名。1966年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牌楼下
  在臧湾东北2.5公里低丘坡下。22户,107人。清中期,此地田地属婺源县戴氏所有,欲在此建一牌楼,因被午家巷詹氏所阻而未能完成。但却得名牌楼下。196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居,村袭地名。
  张公井
  在臧湾东北2公里低丘坡下。32户,161人。明末,张氏由本地〓口 (已废)迁居此地,因挖有三口水井而名。
  古铜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7户,604人。另有市印刷机械厂农场所属25户,116人。耕地1377亩,山林143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臧湾乡。1956年属建设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臧湾管理区 。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1977年成立古铜桥大队。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古铜桥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南偏西2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丘坡下。5户,12人。另有市印刷机械厂农场19户,93人。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此建立劳改就业农场。因村前公路上有座石拱桥,桥碑上刻有古铜桥三字,遂为村名。
  二渡桥
  在臧湾西3公里山坞内。18户,70人。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古铜桥建立劳改就业农场,此处为农场一生产点,因村前小溪上有两座桥,村靠第二座桥头,故名。
  里池坞
  在臧湾西2公里处。15户,84人。清初,李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建村 ,因山坞中有条小溪,取名李溪坞。后讹为里池坞。
  杨家庄
  在臧湾南偏西2.5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坦下 。47户,200人。宋代,杨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得名。后衰。1966年 ,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黄泥坞
  在臧湾南2.5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石牛山北麓西坡下。6户,23人。因坞内地表多为黄泥而名。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古铜桥建立劳改就业农场,此处为农场一生产点,村袭坞名。
  深渡
  在臧湾南偏西3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山脚。37户,167人。清中期,万氏由乐平县迁此建村,因东河流经村前一段河床较深。且有渡口,故名。
  水坑坞
  在臧湾南偏西4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山脚。15户,71人。因此山坞中有条小溪(当地称溪为坑)而名水坑坞。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坞名。
  寿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端,石牛山南麓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 。147户,726人。耕地1282亩,山林28100亩。产稻谷。1930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中共浮梁县委和浮乐婺中心县委机关。以片村名简称命名。驻地徐家。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寿溪高级社,1958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属臧湾公社为寿溪大队。1976年属臧湾垦殖场 。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家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南偏东8.5公里石牛山南麓山坞中,50户,234人。清中期,徐氏由徐家坞(今属湘湖乡)迁此建村。
  渡口
  在臧湾南偏西5公里东河东岸。6户,28人。1966年,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因处渡口而名。
  罗坞
  在臧湾南65公里石牛山南麓。16户,80人。元代,罗氏迁此山坞建村得名,后衰。清中期,徐氏由徐家坞(今属湘湖乡)迁入,村名未变。
  严家
  在臧湾南8公里,石牛山南麓山坞内。20户,92人。明代,严氏在此建村得名。
  大坑坞
  在臧湾东南11公里石牛山东麓山坞内。24户,125人。清初,潘氏由桥头(今属创业垦殖场)迁此建村,取名潘家坳,后迁出。清中期,潘、李两姓由婺源迁入,因此坞由于开采瓷土形成坑状而名大坑坞,村袭坞名。
  苗竹林
  在臧湾东南115公里石牛山东麓山坞底。9户,54人。因此地有一片毛竹,当地称苗竹,故名苗竹林。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居,村名因之。
  方家
  在臧湾南偏东10公里山坞中。22户,113人。清中期,方氏由浮梁南乡迁此建村得名。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胜利林场
  位于乡境西北丘陵山区地带。辖17个自然村。62户,255人。山林16000亩。产杉、松、杂木、油茶、茶叶。以美好愿望命名。驻地老屋场。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胜利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为胜利林场。197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84年复归臧湾乡。
  老屋场
  在臧湾北偏西11公里简易公路终点。12户,48人。清中期,李氏由浮梁县城(今属旧城乡)迁此建村,不久又迁出。清末,孙氏由本地大江村迁入,在原李氏老屋基上建房,故名。
  吕家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小溪旁。4户,14人。1934年,吕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
  田下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山坳中。5户,19人。1966年,耿氏由里仓附近(已废)迁此建居,因处水田边得名。
  梅树坞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处。6户,18人。清末,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入附近老屋里,后转迁此山坞内,因屋旁有棵梅树得名。
  里仓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小溪边。5户,16人。清中期,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因处通往里仓的山坞口上,故袭里仓旧名。
  冷家棚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小溪旁。3户,19人。清中期,冷氏由安徽迁此,故名冷家棚,后衰。1972年,耿氏由梅树坞迁此重建,村袭原名。
  中仓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山坞中。3户,17人。1931年,耿氏由下里仓(早废)迁此建村,因处山坞中段而名中仓。
  老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0.5公里山坳中。2户,8人。清中期,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建村。后分居,在附近建有新居,故把旧居称老屋里。
  何家坞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处。3户,11人。清中期,何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建村。
  水碓坞
  在臧湾北偏西10.5公里简易公路旁。1户,4人。此地山形酷似水碓 ,俗称水碓坞。1982年,孙氏由老屋场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张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山坞内。3户,8人。清未,张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取名张屋里,后迁出。刘、王二姓迁入,沿用原名。
  双河口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西侧。2户,7人。1985年,孙氏由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处两小溪交汇处,故名。
  新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1公里山坞内。2户,11人。清未,本地老屋里耿氏兄弟分家,在此建造新屋,故名。
  杞树坞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处。2户,11人。相传村为林氏所建,后衰。因坞内长杞树而名。清光绪34年(1908年),李氏由本地老屋场徙居此地,村名未变。
  和尚岗
  在臧湾北偏西9.5公里山坳中。3户,10人。因此地山岗光秃无林,得名和尚岗01935年,耿氏由老屋里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土塘坞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两侧小溪旁。5户,23人。清未,方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后迁出。何氏由附近何家坞继入,不久耿氏亦徙此建居。因此地山坞形似水塘,得名土塘坞,袭为村名。
  猪母下槽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东侧。2户,11人。因此地山岭似猪母 ,溪流如食槽,俗称猪母下槽。1972年,李氏由里仓(已废)迁此建居,袭用地名。
  茶叶分场
  位于乡境中部低丘地带。辖1个自然村,82户,327人。其中47户,211人散居在寒溪等村。以专业命名。属国营企业。驻地狗形岭。1976年市砖瓦厂等单位在此建立青年点,成立臧湾垦殖场茶叶分场 。1984年归臧湾乡辖。
  狗形岭
  在臧湾北偏西1公里简易公路西侧低丘上。35户,116人。因此地山岭状似狗形,俗称狗形岭。1976年市砖瓦厂等单位在此建立青年点 ,种植茶叶,1980年撤点后,垦殖场即抽调部分职工迁此定居,村因岭名。
  寒溪分场
  位于乡境东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低丘谷地,以及西南缘丘陵地带。辖9个自然村。261户,1099人。耕地3283亩 ,山林120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6年属建设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寒溪分场。1984年归臧湾乡。
  寒溪
  在臧湾东南2公里东河南岸。39户,187人。另有茶叶分场职工40分户,近200人。明未,朱氏由小源(今属金竹山乡)迁此建村,因地处河谷,每年洪水泛滥成灾,取名寒溪。
  洋港
  在臧湾东4公里,东河支流交叉处低丘上。60户,243人。元末,潘氏由茶山(今属创业垦殖场)迁此建村,取名阳港,意居为溪流之北。清初,又以东河支流呈丫形,状形羊角。又名羊港。后人谐音雅称洋港。
  狮子园
  在臧湾东偏南3公里东河南侧低丘上。25户,110人。据传明代为史氏建村,取名史村园,后衰。民国初,王氏迁此,沿用原名,继迁寒溪。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徙居此地,以山丘状似雄狮 ,改称狮子园。
  铺席
  在臧湾南0.5公里东河弯处河谷。40户,166人。明末,张氏由安徽迁此建村。相传其全家遇害,仅剩一人被铺席遮蔽而幸免,为纪念此物便以铺席为村名。1959年,市航运公司下放人员迁此约半公里处(旧名张家滩)建房,称付业队。1966年后,旧村与新村分别称铺席一、二队,沿用至今。
  汪家山
  在臧湾东南2.5公里石牛山北麓东坡下,18户,81人。建国前,此地原为汪氏所有,俗称汪家山。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黄田
  在臧湾东偏南5公里东河支流东侧田畈上。9户,30人。此地原本无村。1971年,附近洋港部分职工迁此稻田旁建村,以便于生产,因村紧靠创业垦殖场黄田村,亦名,又称下黄田。
  左村
  在臧湾东南3公里石牛山北麓东坡下。8户,27人。1970年,谢、虞二姓分别由安徽怀宁和本省余干迁此建村。因与右村相邻,且处其左边得名。
  右村
  在臧湾东南4公里石牛山东麓丘坡下。34户,151人。明末,黄氏在此建村,因处山岗右面而名。
  马墩口
  在臧湾南偏西4.5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28户 ,104人。清中期,始名马村口。后刘氏在此建村,因村口有一土墩形似马状而名马墩口。
  东家源*(片村)
  在乡境北部鸡笼尖南麓山坞中,包括大坪里、刘家、王家、秦家4个自然村。清代,王、郝、秦三姓分别由安徽太湖、怀宁、潜山相继迁此。因最初建村在小溪东边,且为溪水源头,故称东家源。
  湾头*(片村)
  在乡境中部丘陵谷地,包括上、下湾头2个自然村,唐代,叶氏由南丰县迁此建村,因此地山丘呈螃蟹形,村处蟹头弯部,故名湾头。
  大背坞*(片村)
  在乡境西部打锤叉中麓深山坞内。包括牛栏坑,横屋里,上屋、汪家墩、中坞、陈家坞6个自然村。清初,陈、曾二姓分别由广东兴亭县和本省万载县迁此建村,因此山坞既大又深,且为僻静,取名大背坞。
  马村*(片村)
  在乡境中部谷地中,包括上、下马村2个自然村。相传明代前,此地出了个马尚书,因之得名。清中期,程氏由附近府前迁此建村。
  寿溪坞*(片村)
  在乡境南部石牛山南麓山坞内。包括渡口、罗坞、严家、徐家、大坑坞、苗竹林、方家7个自然村。相传元代罗氏在此建村,因地少人穷,饱受欺凌,取名受欺坞,后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再不受人欺侮,故谐音改称寿溪坞。
  天保乡概况
  天保乡位于鹅湖区东南部。驻地盛家墩。距鹅湖6.5公里,距市区46.5公里。东南与婺源交界;西南与湘湖乡为邻;西连创业垦殖场和臧湾乡;西北与鹅湖滩乡接壤。面积4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26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共1021户.5211人,其中非农业48户,100人。均为汉族。
  乡境四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缘大游山主峰,海拔909米,南缘铜钱尖,海拔746米,东南杨桃尖、横龙岗均达600米以上。地处低丘盆地,海拔都在150米以下。盆地内梯田层层,土质肥沃。众多溪流由高山蜿蜒而下,汇入东河。踏进天保乡境,只见“绿水眼前过,群山目中行,良田千顷香,盆地万物生”生意盎然的景象。据传,唐代黄巢起义时,曾两次由婺源途经此地,俯瞰盆地,上空云雾弥漫,宛如水塘,便誉之为天之宝塘,故得名天宝塘,后人称颂为天宝堂,简称“天宝”。
  辖区旧属浮梁县锦绣乡锦义都。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 。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宝乡、柳溪乡,1956年合并为五星高级社。1958年改称天宝大队属红旗人民公社。1965年分立天宝人民公社。1967年易名红星人民公社。1968年并入鹅湖人民公社,复称天宝大队。1975年又从鹅湖人民公社析出,复立天宝人民公社。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立天宝乡,因与宜丰县天宝重名,故易名为 “天保乡”。
  乡境内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历史上向以盛产水稻为主,产量高,米质好,颗粒饱满,色鲜味美,深受群众喜爱。在南安坦米市上,赢得了“金天宝”的称誉。
  现有耕地面积10448亩,其中水田面积10221亩。建国后陆续修建了水库2座,山塘10个,塘坝4座,总蓄水量达1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268亩,旱涝保收面积3270亩,高产稳产面积2746亩。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达1019.73万斤,亩产为1060斤。
  林、牧、渔业也有相应发展。现有山林面积11412亩,其中造林面积4800亩,封山育林面积9010亩,毛竹5053.5亩,油茶2312亩,茶叶100亩。每年可砍伐毛竹2.5万根,生产油茶3万斤。全乡有耕牛656头,生猪1200头,水产养殖面积2900亩,养鱼5万尾。农业总产值12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7%。
  交通也很方便,鹅(湖)天(保)公路连接景瑶公路,市区班客车每天有两趟直达天保,90%以上的村庄有简易公路相通。乡有汽车3辆,拖拉机5台。
  乡镇企业,1984年工业总产值3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乡办陶器厂,生产水缸、鱼缸、花钵、大缸等,年产值达3万多元。瓷石矿、农机厂、农机站等收入也有20多万元。乡境内蕴藏丰富的大理石矿,据勘探储藏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现已初步开采,并办有大理石厂,职工102人。
  文教卫生事业,原有中学1所,1984年并入鹅湖中学,现有小学5所 。教职员工39人,学生9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卫生院1所,医疗站4所,医务人员14人。乡电影院1个,广播站1个,村委会均设有文化室。
  天保乡地名
  盛家墩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两侧低丘谷地。辖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90户,971人。耕地1540亩,林地45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建国初属第二区天宝乡。1956年为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天宝大队盛家墩生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5年分立天宝公社盛家墩大队,1967年改为红星公社,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为天宝大队盛家墩生产队。1976年恢复天宝公社盛家墩大队。1984年天宝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盛家墩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鹅湖东南6.5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线上。92户,477人。唐代前,金氏在此土墩上建居,得名金家墩。唐末,盛氏由浮梁北乡继迁此村,改名盛家墩,宋代,苏、胡二姓陆续徙居此地,村名未变。
  彭家庄
  在盛家墩东北1公里简易公路线上。47户,236人。宋初,彭氏在此建村而名。宋末,胡氏由婺源清华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竹屋岭
  在盛家墩东北简易公路两侧。16户,67人。原本无村,旧名分称竹园、大乌包、阳前山,田屋里。1967年,此地建有盛家墩小学和公社综合厂。1971年,倪氏由江苏句容县迁居此地大乌包下面,后附近村民陆续聚居于此。1986年,乡政府按其地势地貌,取名竹屋岭 。
  双桥
  在盛家墩南0.5公里,简易公路东侧田畈中。一户,5人。1981年,此地建有乡办油料加工厂和笔杆厂。不久,陈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居,因村旁小溪上建有两座石拱桥,故名。
  阐头
  在盛家墩东南1公里,简易公路旁低丘西坡下。34户,186人。元代 ,朱氏在此建居,因其好出头排忧,阐明事理,人称“阐头”,村名源于此。明景泰间(1450年),郑氏由浮梁杨田坞继迁此村,原名保留。
  潘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大油山西麓丘陵谷地。东北山峦起伏,西南地势低平 。辖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28户,724人。耕地1253亩,山林18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保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保乡,潘村乡。1956年属五星高级社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天保大队潘村生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 。1965年分立天保公社潘村大队。1967年改为红星公社,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为天保大队潘村生产队。1976年恢复天保公社潘村大队 ,1984年天保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潘村
  村委会驻地。在盛家墩东北2.5公里,简易公路东端。50户,291人 。宋末,李氏由婺源迁此建村,不久,另一李氏由界田(今鹅湖滩乡)继迁此村,两李攀亲而名攀村,后谐音讹为潘村。
  小麦坞
  在盛家墩东北5公里,小麦坞水库东侧。8户,40人。清中期,张氏由广东干洲迁此建村,因种植小麦得名。
  都头
  在盛家墩东北3公里,小麦坞水库西南侧简易公路东北端。28户,162人。清中期,胡氏由本地石马下迁此建村,因此地为锦义都,该村处都之首,得名都头。
  打鼓坦
  在盛家墩东北25公里,简易公路西北侧。6户,21人。因地形似鼓状得名。1976年,童、吴等姓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居,村袭地名。
  天灯坦
  在盛家墩东北25公里低丘坡下。6户,30人。因旧时小孩夭折后葬于此,得名奀鬼坦。为驱怪避邪,曾建塔点天灯,又称天灯坦。1979年,张氏由附近小麦坞迁此建居,村因地名。
  董家
  在盛家墩东偏北3.5公里,大油山西麓山坞口。5户,37人。清中期 ,董氏由安徽安庆迁此,村以姓名。
  寺下
  在盛家墩东2公里,低丘南坡下。村前一小溪。25户,143人。明正统间(约1440年),蒋氏由安徽安庆迁入本地洪冲坞建村,后又徙居此地,因丘岭上有一寺院(早废),村处寺院下面而名。
  柳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两侧丘陵谷地。辖6个村民小组 ,10个自然村。175户,897人。耕地2120亩。产稻谷,以所辖片村命名。驻地上河东。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宝乡、柳溪乡。1956年属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天宝大队柳溪生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5年分立天宝公社柳溪大队。1967年改为红星公社。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为天宝大队柳溪生产队,1976年恢复天宝公社柳溪大队。1984年天保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河东
  村委会驻地。在盛家墩西偏北1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线上。周围小溪环绕。37户,176人。清乾隆间(约1757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因溪流旁杨柳成荫得名杨柳滩。建国后又因处东河支流东岸上方而名上河东。
  宋村
  在盛家墩西北15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旁佛儿岭南坡下。27户 ,144人。南宋初,宋氏由浮梁北乡迁此,村以姓名。清中期,王氏由安徽祁门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岩泉井
  在盛家墩西北1.5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北侧佛儿岭南坡下。4户,10人。1974年,金、顾二姓由江苏丹徒县迁此。因有一石井,乃岩缝所渗之泉,得名岩泉井,村因井名。乡办陶器厂亦设此。
  庄村
  在盛家墩西北1.5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旁茅屋岭南坡下。15户 ,59人。清康熙间(约1682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此附近沙陂陀建村,后于雍正年间(约1732年)徙居此地,因属庄户村落而名。
  沙陂陀
  在盛家墩西偏北1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旁谷地上。8户,41人 。清康熙间(约1682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于沙地不平处,故称沙陂陀。
  小坞里
  在盛家墩西偏北2公里,低丘东坡下。3户,10人。1976年,此地建有公社畜牧场。1977年,卢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低山坞内,得名小坞里。
  致富岭
  在盛家墩西25公里低丘东坡下。1户,2人。1977年,王氏由下河东迁此建村。旧时名为姐夫岭。1986年乡政府以谐音改称致富岭。
  下河东
  在盛家墩西偏北1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旁,周围小溪环绕。50户,298人。清乾隆间(约1757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因河旁杨柳成荫得名杨柳滩。建国后又因处东河支流东岸下方而名下河东,现含西岸店屋里与洪家屋里,连成一村。
  竹窝里
  在盛家墩西0.5公里,鹅湖至天保简易公路南侧谷地上。15户,77人。明天顺间(约1457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因处竹林中,得名。
  徐村
  在盛家墩西2.5公里低丘东坡下。15户,24人。原为徐氏建村得名 。清中期,徐氏衰落,林氏由浮梁北乡迁入,村名未变。
  邓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简易公路两侧低丘陵谷地。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51户,1273人。耕地3178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宝乡。1956年属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天宝大队邓村生产队 。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5年分立天宝公社邓村大队。1967年改为红星公社。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为天宝大队邓村生产队。1976年恢复天宝公社邓村大队,1984年天保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邓村
  村委会驻地。在盛家墩南偏西2.5公里,简易公路线上。52户,272人。宋代,邓氏由浮梁景德镇迁此,村以姓名。
  程村
  在盛家墩南偏西2.5公里,简易公路线上。62户,331人。始为程氏建村得名。明初汪氏由梁浮西乡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冷水坑
  在盛家墩西南3公里,低丘东坡下。32户,128人。南北朝时,方氏由县城(今旧城乡)迁此泉边建村。当地称泉水为冷水,称溪为坑 ,村名因之。
  桐源
  在盛家墩西南3.5公里,低丘谷地上。54户,261人。宋初,余氏由江西上饶迁此建村,因最早源出安徽桐城,取名桐源。
  油榨井
  在盛家墩南偏西2.5公里,低丘谷地。6户,31人。1983年,邓氏由附近邓村迁此建居。有一水井,人称油榨井,意井水宝贵,滴水如油,村袭井名。
  石马下
  在盛家墩南偏西2.5公里,低丘南坡下。15户,87人。宋初,胡氏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因村后有块大石,形似马状而名。
  下村
  在盛家墩南偏西2.5公里的小溪旁。9户,42人。宋末,胡氏由邻村石马下分家迁此,因处旧居下方得名。
  郑村坞
  在盛家墩南偏西4公里,简易公路西南端。23户,120人。后周,郑氏由浮梁北乡迁此山坞口建村,得名。
  张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简易公路两侧低丘谷地。辖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 。232户,1204人。耕地2467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宝乡。1956年属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为天宝大队张村生产队,1959年改为红星公社。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为天宝大队张村生产队,1976年恢复天宝公社张村大队。1984年天保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张村
  在盛家墩南1.5公里,简易公路旁低丘西坡下。98户,472人。明代前,因张氏建村得名。明初,张氏迁出,明中期,王氏由浮梁北乡迁入,村名未变。
  阴冲
  在盛家墩南偏西1.5公里,低丘东坡下。17户,96人。明末,王氏由附近张村迁此建村,因村旁有条林荫小道,而名阴冲。
  詹家
  在盛家墩南偏西2公里低丘东坡下。2户,18人。明末,詹氏由婺源迁此,村以姓名。
  前山
  在盛家墩南2公里,简易公路线上。4户,21人。1977年,胡、戴等姓由附近爵禄源迁此建村,因处小山之前得名。
  爵禄源
  在盛家墩南2公里,简易公路东侧谷地上,林前一小溪。39户,221人。宋初,郑氏由安徽祁门迁此水源边建村,因有人被朝廷封爵,享受国家俸禄,故名。
  眼前山
  在盛家墩南2公里,简易公路线上。17户,86人。唐初,汪氏由婺源大畈迁此,因村前有座山丘,取名眼前山。
  茶培山
  在盛家墩南偏东3.5公里,茶培山水库西侧丘坡下。11户,56人。宋末,洪氏由婺源县迁此,在山丘上培育茶籽,故名。
  施家庄
  在盛家墩南偏西3公里,简易公路南端。42户,225人。早为施氏建村得名。明初,周氏由浮梁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石岩僻坞
  在盛家墩南偏东3公里,低丘坡下。3户,9人。因此地山坞偏僻且多岩石,得名。1958年,柳、郑氏由张村迁此建居,村袭地名。
  崔家林场
  在盛家墩东偏北5公里,大油山西麓山坳中。1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6户,43人。耕地75亩,山林3500亩,产木材,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梁浮县第三区天宝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天宝乡潘村乡。1956年属五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天宝大队潘村生产队。1959年属鹅湖公社。1965年分立天宝公社潘村大队。1966年由潘村大队划出成立崔家林场,1967年改属红星公社 。1969年并入鹅湖公社天宝大队。1976年恢复天宝公社崔家林场,1984年为天保乡崔家林场。
  柳溪(片村)
  在乡境西北部鹅湖至天宝简易公路两侧丘陵谷地。清乾隆间(约1757年),王氏由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因处河旁,两岸杨柳成荫,得名杨柳滩。后以附近的店屋里,竹窝里,沙陂陀,宋村、庄村皆姓王,合为六村,形成片村,建国后简称柳溪。
  婺源棚
  在盛家墩东偏北3.5公里大油山西麓丘坡下。20户,100人,唐代始名凤家。建国后,婺源人在此搭棚建农作点,故名。
  金家山
  在盛家墩东2.5公里,杨桃山西北麓丘坡下。1户,2人,农忙时达60人,宋初,此处山地为金氏所有,故名。建国后,婺源人在此建村设农作点,袭用地名。
  洪冲坞*
  在盛家墩东3.5公里杨桃尖西北麓,无常住户,农忙时达70人。明景泰四年蒋氏曾在此建村。因山坞荒地被洪水冲刷成田,故名。建国后,婺源人在此设农作点,保留原名。
  竹山嘴
  在盛家墩东偏南2.5公里低丘陵谷地。无常住户,农忙时达30人,因山嘴上毛竹甚多得名,建国后,婺源人在此设农作点,沿袭地名。
  外枫村
  在盛家墩东偏南3公里杨桃尖西麓丘坡下,无常住户,农忙时达100余人。元初,丰氏由安徽迁此,因丰氏属外地人,人称外丰村,后丰氏迁出,讹化为外枫村。建国后,婺源人在此设农作点。
  灰窑坞
  在盛家墩东偏南4公里,杨桃尖西麓。无常住户,因山坞内曾建有石灰窑得名。建国后,婺源人在此设立农作点。
  塘坞里*
  在盛家墩东南3.5公里杨桃尖西麓,无常住户,农忙时达70人,因山坞象口园塘,故名。建国后,婺源人在此设立农作点。
  王港乡概况
  王港乡位于鹅湖区西部。驻地童家畈。距鹅湖20公里,离市区20公里。东邻臧湾乡;南连湘湖乡;西毗新平乡;北接福港乡。面积9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茶场,1个林场,55个村民小组,54个自然村。共1461户,6643人,其中非农业110户,213人。均为汉族。
  辖区旧属浮梁县福东乡福义都、咙口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南安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墩口、龙源、坑口、王港乡 。1956年合并为坑口乡,同年成立港口、王港、金山3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人民公社,1963年并入臧湾垦殖场,1964年分立坑口人民公社。1968年并入臧湾人民公社,辖渭水、坑口、王港3个大队。1972年仍分立渭水人民公社。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为“ 王港乡”,以所辖自然村命名。
  辖域地处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九龙岗、西湖田、大脉尖均在海拔340米以上,南部地势较平缓。东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溪水细流,布满乡境。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也占一定比重。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0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8.4万元,占总产值的69.3%,工业产值92.4万元,占总产值的30.7%。
  农业主产水稻。全乡耕地面积12437亩,其中水田面积11211亩,占耕地面积的90%。年产粮食1158.29万斤,花生18500斤,油菜籽85400斤,芝麻44930斤,还有甘蔗、水果等作物。全乡有山林面积86280亩,其中造林面积10326亩,毛竹面积2785亩,茶叶面积2401亩,年产茶叶365担。畜牧业有耕牛531头,生猪2624头,养蜂192箱,鱼塘面积137亩。
  建国以来,陆续修建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7座,山塘57个,总库容量448.1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17亩。电灌站和水轮泵提灌站的装机容量为415瓩,总灌溉面积9300余亩,全乡80%的水田旱涝保收。
  境内东河两岸储藏有大量砂石,是景德镇市砂石重要产地。乡镇工业以建材生产为主,办有红砖厂、砂石厂、水泥预制厂等。红砖厂年产1200万块,产值达60万元,砂石厂年产330多万立方,产值达11.94多万元。还有农机厂、酒厂、排粉厂、饲料加工厂等,职工430人。
  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斜穿乡境。公路纵横交错,与邻近乡场相连,村委会之间都有简易公路连接。辖域东河上建有石拱桥2座,其中王港大桥1983年完工,全长近百米。东河除枯水期外,常年可放木筏、竹排。全乡拥有汽车16辆,拖拉机66台,四轮机动板车7台,为货运和客运提供了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中学1所,学生342人,小学10所,学生944人,教职员工6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乡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村医疗站8个,乡村医生8人。还有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队3个,广播站1个,文化站1个,文化室8个,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王港乡地名
  王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低丘陵河谷地区。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23户,1043人。水田1707亩,旱地246亩,山林128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王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王港大队。1960年为坑口公社王港大队。1972年为渭水公社王港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童家畈
  在鹅湖西南20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43户,206人 。清初,童氏由乐平县迁此平畈上建村而名。乡政府驻地。
  王港
  在童家畈西南1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村委会驻地。78户,324人。清初,有由乐平和婺源等县迁来居民在此定居建村,因建居东河“L”形岸边;当地称河为港,故名横港。后王姓居多,改称王港。村分上、下王港。
  大桥头
  在童家畈西北2.5公里,简易公路旁平畈上。20户,98人。清代中期,王氏、方氏分别由王港和浮梁县城迁此,在村前小溪上建一石拱桥,村处桥头得名。
  金盆里(新村)
  在童家畈西南1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28户,143人。明代,金氏在此居住,因建村在盆形谷地之中而名,后金氏逐渐衰落。1966年方、吕等姓从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六村畈
  在童家畈西南1.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河南侧谷地。54户,272人。清末,王氏六户人家由万年县迁此田畈上建村,定名六村畈。
  河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简易公路沿线丘陵地带。辖7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 。158户,711人。水田1362亩,旱地135亩,山林124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港口高级社。1958成立坑口公社河源大队。1966年为永红公社红光大队。1968年为臧湾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河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河源
  在童家畈北偏东5.5公里,简易公路旁低丘坡上。村委会驻地。24户 ,104人。明代中期,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两条小溪源头,取名河源。清光绪年间,陈氏,李氏从安徽太湖县迁入定居 ,村名未变。
  隔壁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9公里处。4户,13人。清初,朱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位于石鼓(一集镇、今福港乡)隔壁而名。1961年,林业队工人张氏等姓居此。袭用原名。
  张家
  在童家畈北偏东3.5公里的低丘坡上。2户,8人。明末,张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建村而名。
  陈家
  在童家畈北偏东8公里处的丘陵地。1户,4人。清光绪年间,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而名。
  东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7公里,简易公路北端。20户,97人。清初,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处井坞里东边坞内得名。
  井坞里
  在童家畈北偏东6.5公里的山坞口。13户,58人。清末,李氏,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在坞里挖了口水井,村名因之。
  建新
  在童家畈北偏东6.5公里的低丘坡上。16户,65人。1966年陈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立新居故名。
  西保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6公里,简易公路东侧。11户,48人。清末,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处东坞西边,取名西坞,后随村民愿望改称现名。
  炉家坞
  在童家畈北6公里处。12户,68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搭一炉灶而名炉家坞。
  金坦
  在童家畈北偏东4.5公里,简易公路西侧低丘坡上。55户,246人。南宋,葛金坦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1966年,原住户迁出,李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村,沿用原名。被市评为“文明村”。
  金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地区。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96户,918人。水田1192亩,旱地78亩,山林16549亩。以辖地片命名,驻地马家桥。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金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金山管理处,1960年改称坑口公社金山大队。1966年为永红公社金山大队,1968年为臧湾公社王港大队。1972年属渭水公社金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马家桥
  在童家畈北偏西45公里处,大脉尖东坡下。村委会驻地。35户,181人。马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在村前小溪上修一座石桥,名马家桥,后成为村名。民国18年,江氏、陈氏分别由万年县、湖北省迁入,村名依旧。
  九龙岗
  在童家畈北偏西8公里处。1户,4人。明初,吴氏在此山岭建庵堂。以九龙抢珠山势取名九龙庵。岭名九龙岗。建国初庵堂倒塌。1958年胡氏由本地茅山迁此,1970年胡氏从浙江淳安迁入,村袭岗名。
  茅山
  在童家畈北偏西7.5公里,九龙岗南坡上。21户,72人。清中期,胡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四周山上茅草丛生而名。1972年胡 、李、张等姓从安徽太湖迁入。沿用原名。
  新棚里
  在童家畈北偏西7公里山坞丘坡上,简易公路旁。2户,9人。1963年本地大坞坑(村废)何氏、胡氏迁此建村。因以前此地曾搭茅棚 ,新建村舍亦系茅棚,位于老棚对面故称新棚里。
  大脉尖
  在童家畈西北6公里。5户,13人。清初,胡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在山岭上建村。此岭为本地较大山脉,名大脉尖,遂以为村名。
  内汪
  在童家畈北偏西6公里山坞中,简易公路旁。11户,67人。唐代,汪氏由安徽黄旗镇迁此建居。村处山坞里,故称内汪。
  枫树庄
  在童家畈北偏西5公里,简易公里北端。31户,135人。1958年本地内汪、白茅塅的汪氏、吴氏迁此建村,因村边有棵大枫树而名。
  下坞
  在童家畈西北4.5公里处,大脉尖南岭下。22户,138人。清末,汪氏由婺源县迁此山坞下端建村,故名。
  铜锣形
  在童家畈北偏西3.5公里,简易公路西侧山坞口。32户,144人。因此地形似铜锣而得名。1966年程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村以地名。
  潘村
  在童家畈北偏西3.5公里处。35户,155人。明初,潘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故名。明末潘氏衰败。1953年本地大夫弟王氏迁入,沿用原名。
  墩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东河河岸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地带 。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78户,806人。因驻地得名。水田1615亩,旱地198亩,山林11100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墩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墩口大队。1960年改称坑口公社墩口大队。1968年属臧湾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墩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墩口
  在童家畈东北7公里处,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村委会驻地。68户,305人。北宋,鲍氏由安徽青阳县迁此建村,因地处龙溪两侧,故名龙溪。后因村中小溪与东河交汇处有三个土墩而改名墩口。
  龚村坞
  在童家畈北偏西9.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6户,16人。唐代,龚氏从南昌迁此坞建村而名。1958年因做水库村民迁徙墩口。1966年徐氏,包氏等从浙江淳安迁入在坝外建居。袭用原名 。
  李家村
  在童家畈东偏北7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53户,254人。清初,李氏从库源坞(今福港乡)迁入,以姓得名。后李家衰败。1966年徐氏从浙江淳安迁入建居。袭用原名。
  桥下
  在童家畈东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38户,165人。清代郑氏由浮北江村迁入定居,因村建在大路桥西侧,故名桥西。后因村位于桥的下方,又名桥下。
  水家车
  在童家畈东北6.5公里,东河东岸山坞口。13户,66人。清末。附近墩口村人在此建有以水车为动力的水碓舂瓷土,俗称水家车。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此,沿用原名。
  渭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丘陵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12户,592人。水田770亩,旱地79亩,山林456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属坑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渭水大队。1960年改为坑口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渭水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渭水
  在童家畈东北5公里,东河S湾旁,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村委会驻地。63户,318人。清末,戴氏从戴家村(早废)迁入定居 。清初,李氏分别由安徽太湖和鄱阳迁此建村,因东河水流至S湾中部回转,形成一个回水湾,故初名汇水湾,后以谐音简称为渭水。
  岭上
  在童家畈东北4.5公里处,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41户,235人。1966年徐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丘坡上建村,俗称岭上。
  戴家畈
  在童家畈东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8户,39人 。因此地原为渭水村戴氏田畈得名。1967年渭水大队在此设立良种试验基地,1970年王氏从瑶里、胡氏从旧城迁入定居,仍用原名。
  港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东河S湾两岸丘陵地带。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2户,474人。水田1035亩,旱地126亩,山地5189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港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永红公社港口大队。1960年为坑口公社港口大队。1972年为渭水公社港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口
  在童家畈东偏北4.5公里,东河东岸S湾旁低丘谷地。村委会驻地。49户,198人。明初,程氏、潘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处小溪与东河交汇口而名。清末,黄、江、马等姓分别由婺源县、乐平县迁入 。村名依旧。
  洪家坳
  在童家畈东偏北6公里处,东河南岸。5户,21人。唐初,洪氏由婺源县迁此山坳口建村而名。唐中期,闵氏从山东迁入。袭用原名。
  蔡村
  在童家畈东偏北5公里,东河东岸S湾旁。19户,97人。明初,蔡氏由婺源迁此洲地上建村,初名蔡家滩,后简称蔡村。民国初,彭氏由婺源县迁入,村名未变。
  马家滩
  在童家畈东北2.5公里,东河北岸S湾尾部洲地上。11户,65人。清中期,此地只有几架水碓舂瓷土。清末,马氏从港口迁此建村,故名马家滩。民国初,婺源县张氏迁入,仍袭原名。
  杨家
  在童家畈东北3.5公里,东河北岸S湾内洲地上。19户,93人。清初 ,杨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故名。民国时,江氏从婺源迁入,村名未变。
  坑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41户,692人。水田1400亩,早地142亩,山林6200亩 。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属坑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坑口大队。1966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属渭水公社坑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坑口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东河东岸河谷地,隔河有景(德镇)瑶(里 )公路。村委会驻地。46户,226人。明中期,安徽黟县吴氏、邱氏等一些游动商贩在此建村,因地处一小溪与东河交汇口旁,当地称溪为坑,故名。
  大坞口
  在童家畈北偏东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北侧。30户,157人。1966年徐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因村处大山坞口得名 。
  坑西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24户,142人。清中期,徐、李二姓由河对面坑口迁此建村,因地处坑口西面而名。
  中村里
  在童家畈东偏北2.5公里处。13户,63人。明末,黄氏由建昌县迁此山坞中间建村,故名中村里。
  新上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东河东岸河谷地。23户,105人。明代,饶 、冯二姓分别从万年县,建昌县迁此建村,因碓臼多至九支,故名新碓上,简称新上。
  高沙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角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丘陵河谷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16户,1008人。水田1470亩,旱地156亩,山林9000亩。因驻地得名。驻地下高沙。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洋高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洋高乡。1956年属王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高沙大队。1960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称渭水公社高沙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建乡时建立村委会。为现名。
  下高沙
  在童家畈西南3.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平畈上 。村委会驻地。52户,258人。唐末,朱、方、范等姓分别从浮梁北乡、浮梁县城、乐平县等地迁此建村。因村靠较高山丘而名高山。后因此地河床有大量沙石可取,故谐音讹成高沙。村处下方,习称下高沙。
  外百思礼
  在童家畈西4公里处的山坞内。8户,49人。相传宋中期,此处建有大小寺庙数座,号称百寺里。清代,汪、杨二姓由浮梁县迁此,建村于百寺里之外。故名。今据大宋菀臧府君墓志铭载:“天禧元年十月十七日葬于新平乡樵溪社,地曰百思礼”。另据《浮梁县志》乾隆版:“此地名百思礼。”故“百寺里”实为“百思礼”谐音之误。
  窑上
  在童家畈西南2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上。4户,19人。1966年此地建有一座瓦窑。胡氏(余干人)等数户迁此定居 ,因村处砖瓦窑上方得名。
  肖家
  在童家畈西偏南6公里,东河U形湾内低丘上。23户,97人。清初,肖氏由广东迁此建村,村名肖家。民国时,程氏由乐平县迁此村,沿用原名。
  油榨槽
  在童家畈西偏南6公里,东河旁谷地上。26户,133人。明初,汪氏在此建油坊,俗称油榨槽。民国时,万氏从都昌,王、程二氏从乐平迁此定居,村名未变。
  小塘坞
  在童家畈西南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上。24户 ,115人。明末,章氏、刘氏由峙滩迁此建居,因村旁有口小塘,村后是田坞,故名。
  上高沙
  在童家畈西南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平畈上。15户 ,72人。明初,朱、郑、张、周四姓分别从下高沙、浮北密屯、婺源、建昌等地迁此,因位居下高沙上方而名。
  牌楼下(新建)
  在童家畈西南3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29户 ,130人。1966年吕、郑、方等姓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因村建牌楼下方得名。
  大屋里
  在童家畈西偏南3公里,东河北岸平畈上。3户,12人。宋末,郑氏由北乡(今福港乡)迁此建村,因房屋较大故名。现有郑、周、吴三姓在此居住。
  窑棚里
  在童家畈西南4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交汇处东北河谷地。32户,123人。清末,向氏、储氏分别从都昌、安徽太湖迁此建村,从事烧砖业,住宿茅棚,故名。
  马源坞(茶场)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地带。童家畈北1.5公里,马源坞水库南侧。明末 ,马氏迁此,建村于坞内水源边,故名。1966年和1973年王氏与管氏从浙江淳安迁入,村名未变。此地有11户,52人。除水田、旱地外,山林3162亩。1972年公社在此建立马源坞茶场。
  岐源坞(林场)
  位于乡境东南角丘陵地带,距童家畈7公里。42户,176人。清初,闵、李二姓由浮梁县城迁此山坞居住,因此地山林资源丰富,最初取名资源坞,后讹作岐源坞。除水田、旱地外,有山林5380亩,1978年公社于此地成立岐源坞林场。
  金山*(片村)
  在乡境北偏西丘陵地,包括整个村民委员会所辖10个自然村。明初 ,汪氏从安徽省迁此定居,绝大部分山林都属汪家所有,故村名为汪家山。1956年,汪家山和马家桥两初级社合并,因当地生活比较富裕,故名金山高级社,后改称金山大队。也就成为地片名称。
  高沙*(片村)
  在乡境西南角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低丘平畈上 。包括上高沙、小塘坞、新建、下高沙4个自然村。唐末,朱氏在此建村,因靠较高山丘而取名高山。后因此地河床有大量沙石可取,故谐音讹成高沙。
  天福冲
  在童家畈西南6公里,东河南侧低丘上,28户,125人。明末,李、邓两姓由浮梁县城迁此山坞口建村,为希冀天赐幸福而取名天福冲 。
  高沙渡
  在童家畈西偏南4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高沙大桥东端。4户,24人。清光绪三年,婺源关氏在此建利川亭,1961年张 、林二姓由浙江建德县迁入,因村建在高沙渡口处而得名。
  坳上
  在童家畈西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旁。22户,135人。清代,黄氏由万年县迁此低丘上建村,俗称坳上。清末,彭氏从万年迁入。现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国营大岭垦殖场均设于此。
  大岭
  在童家畈西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70户,260人。清初,程氏由万年县、潭氏从浮梁北乡迁此建村,因处大山岭脚下得名。
  新平乡概况
  “新平”之名,始于东晋,唐代曾为县名。
  新平乡乃以老县名命名,辖区旧属浮梁县福西乡上义都,樵溪都。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5年成立旧城区,1956年撤区复称为旧城乡,1958年成立新平人民公社,1971年新平人民公社驻地由旧城迁移东江桥。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为今名。
  新平乡位于鹅湖西端,乡政府驻地东江桥。距鹅湖28公里,距市区10公里。东靠王港乡;南连竟成、旧城、洪源乡;西毗三龙乡;北接蛟潭、福港乡。面积9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55个村民小组,59个自然村。共1558户,6814人,其中非农业401人。均为汉族。
  乡境地处丘陵,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丘岗蜿蜒起伏,溪涧纵横交错 。东北九龙岗海拔395米,北部望家尖,西北高家尖及东部大脉尖,皆在海拔260米以上,其余地势多在海拔200米左右。昌江由北向南流经乡境,把乡境分成东西两大部分,支流东河由东南角注入昌江 。
  在乡境北部,昌江东岸有电子工业部属八九七厂。市属家禽家畜良种繁殖场、水稻良种示范繁殖场、茶叶科学研究所都座落在乡境东南端。市枫树山林场所辖樟树坑分场,磨刀港分场也在境内。因靠近市区,交通便利。皖赣铁路穿越乡境,境内铁道线长14公里,并设有浮梁火车站。景(德镇)福(港)公路纵贯南北,境内公路总长65公里,所有自然村都有简易公路相通。昌江河道在乡境为16公里,可通木船、竹筏,并设有人渡3处。全乡拥有运输汽车3辆,专业户有拖拉机8台,手扶拖拉机9台。还有发电机2台,装机容量77瓩 ,94%的自然村均已通电。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耕地面积12390亩,其中水田面积11490亩,占耕地面积的93.23%。年产粮食1063万斤,以油菜、花生、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10万余斤。耕牛500余头,生猪存栏2100多头,家禽12199只,蛋8.6万斤。山林面积46706亩,属枫树山林场36777亩,造林5600多亩。茶园1900亩,年产茶叶365担。还有油茶280亩,毛竹120亩。水产养殖面积414亩,年产鲜鱼6200多斤。建国以来,全乡修建小(二)型水库7座,山塘76个,总蓄水量17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366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700余亩。
  工业以建材为主,有红砖厂、石灰厂、砖瓦厂、砂石厂、水泥预制厂,为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其它企业有五金厂、农机厂 、装配厂、散热器厂、标牌厂、印刷厂、针织厂、橡胶厂、藤器厂 、涂料厂、板金厂、装卸队、建筑公司等,企业职工达700多人。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19.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3.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工业产值95.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
  新平中学原在旧城,后移址东江桥,学生272人。全乡小学12所,学生990人。中小学教职员工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医疗卫生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7个。还有电影院、广播站、文化站以及村民委员会的文化室等。
  新平乡地名
  南城里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角,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低丘陵地带,东河在此注入昌江。辖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 。276户,918人。水田835.65亩、早地103.37亩、山林2491亩。产稻谷、茶叶。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属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立新平大队,1975年创办新平公社茶场 ,改属茶场。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东江桥
  在鹅湖西南28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景(德镇)福(港)公路与东河交叉处。145户,330人。1971年冬,公社由旧城迁此,公社干部、职工及其家属随徙此地建成居民点,村前公路上有东江桥 ,村以桥名。是乡政府驻地。现设有机关、学校、卫生院、邮电所 、银行、文化站、影剧院、商店等。
  南城里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东南0.5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东侧。4户,20人。原为新昌县城旧址,故名。唐代,为程、方、李、叶等姓居住,1971年赵氏由凤凰嘴迁入建居。市粮食学校设此。
  水家洼
  在东江桥东北0.5公里,东河西岸河谷地。17户,40人。清代,方氏迁此建居,因地面低洼,河水在此旋转而名。1984年樊氏从上坞口迁入。新平中学设此。
  凤凰嘴
  在东江桥北偏西距东江桥0.5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 )福(港)公路西侧,东河口。32户,159人。唐初,已有人建居民国时程氏由乐平迁入。因村处一座山形似凤凰而得名。
  吴家墩
  在东江桥南侧0.5公里,东河U形湾内。12户,70人。唐初,吴氏由万年县迁此一小山墩上建村,因名。1971年冬,邱、方等姓由旧城迁居于此,沿用原名。
  上坞口
  在东江桥南1.5公里,东河南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东侧丘坡下。27户,129人。1971年冬,叶姓由旧城迁此,因处在山坞口而名。
  官山上
  在东江桥西南2.5公里,昌江与皖赣铁路东侧,景(德镇)福(港)公路旁。39户,170人。此地山丘原是官山(公众山)葬地,故名官山上。1971年冬,刘、方等姓由旧城迁此建居。
  金竹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昌江西岸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 。162户,829人。水田面积1470亩,旱地121亩,山林8500亩。以所辖自然村金竹坑、竹圣寺两村首字命名,驻地竹圣寺。解放前属浮梁县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金竹乡,1956年为金竹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金竹大队。1968年并入茶培大队,1973年恢复金竹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竹圣寺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北端。10户,87人 。此地建有一寺庙,因周围毛竹茂密,故名“竹圣寺”,建国初,李氏由本地杨家港迁此建居,袭用寺名为村名。枫树山林场樟树坑分场竹圣寺队设此。
  上源坞
  在东江桥北偏西11公里处。13户,66人。清末,汪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坞建村,因地处流入金竹坑三条水源中最上面靠北一条源头而名 。
  马虎岭
  在东江桥西北11.5公里的山坞中。12户,73人。此地丘岭形似虎状而名“马虎岭”。1963年本地杨家港王氏等迁此建村,1968年浙江淳安县管、万氏徙居此村,取名“新农村”,1981年改袭岭名。
  井坞里
  在东江桥西北12公里的山坞中,14户,72人。民国时,汪氏由余干迁此山坞里建村,因地处低洼处犹如井中,故名。
  汪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的山坞里,30户,132人。清初,汪氏由余干迁此丘坡下,故名。建国初有冯、洪氏陆续从余干移居于此,村名依旧。
  陈家坳
  在东江桥北偏西11.5公里,山坞口坳地上。7户,25人。此山坳山地原属陈氏所有,故名。1968年,管、严二氏由浙江淳安迁居于此 ,仍用原名。
  杨家港
  在东江桥北偏西9公里处,昌江西岸河谷地。44户,239人。宋代,朱氏由安徽迁此建村,不久迁出。元代,杨、王氏继迁于此,因居昌江西岸,当地称河为港,故名。
  下源坞
  在东江桥西北10公里,丘陵坑地。20户,103人。清末,汪氏由余干迁此山坞中建村,因地处流入金竹坑三条水源中最下面靠西的一条源头而名。民国初王、万二氏从杨家港迁入。
  金竹坑
  在东江桥北偏西5公里,昌江西岸,简易公路丘地上。9户,57人。清初,汪氏由安徽迁此,因村旁有一小溪两岸长满金竹,当地称溪为坑,故名。后江氏由江村迁此村,仍用原名。
  韩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东岸,皖赣铁路西侧,景(德镇)福(港)公路旁低丘地带。辖5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73户,362人。水田708亩,旱地54亩,山林32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六区韩源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属韩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韩源大队。1979年分立韩村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韩坑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10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 )福(港)公路西侧低丘河谷地。68户,332人。秦代,韩氏迁此建村。村处大源坞口故名。元初,黄氏迁入,衰败。清代中期,程氏由兴田迁入,袭用原名。
  操家坞
  在东江桥北12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平坦地。5户,30人。秦代,操氏迁此山坞建村,村以姓名。1979年,管、万氏由浙江淳安县迁入。袭用原名。
  茶培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郊昌江西岸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203户,1019人。水田2009亩,山林2000亩。以所辖地片命名,驻地赵家下,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1956年为茶培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茶培大队。1984年属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赵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简易公路交叉处。21户,115人。清末,赵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岭下建村,故名。
  金盘上
  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简易公路旁。3户,14人。清末金氏由余干迁此,因此地呈园盘形,故名“金盘上”后废。1968年冬朱、洪二氏迁居于此,袭用原名。
  塘村坞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山坞中。29户,134人。明末程、汪二姓由兴田迁此,因坞口有条高坝,形似塘状故名。清代侯氏由浮梁县城迁此。
  金家嘴
  在东江桥西北8.5公里丘陵地带。21户,93人。清末,金氏从余干迁入,村建在小山嘴上故名,民国时,周、王等杂姓陆续迁入定居 。
  老庙上
  在东江桥西北9.5公里山坞中。23户,103人。明代中期,此地原建有一寺庙,故称“老庙上”。建国初,许氏由万年迁此建居。
  程家坞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的山凹里。22户,121人。清末,程氏由鄱阳迁此山坞建村,故名。1967年程、欧、严氏由本地引坑坞迁此,袭用原名。
  槐树岭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山坞内丘坡下。19户,97人。清代中期,王氏由余干迁此,因村头岭上有棵大槐树得名。
  王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山坞内平畈上。5户,28人。清代中期,王氏由槐树岭迁居至山脚下面建村,故名。1960年末朱氏由上海迁居于此 。村名依旧。
  大岭下
  在东江桥西北11公里,简易公路两侧。33户,157人。明末,叶、戴二氏由浮梁县城迁此建村,因村庄处于大岭下面而名。
  程家下
  在东江桥西北9.5公里的山坞口上。7户,31人。原程氏在此建居,名程家下,后程氏衰落而外迁,村废。1974年齐氏由乐平临港迁入 ,唐氏从塘村坞迁入,建养猪场,曾一度名养猪场。1984年复用原名。
  引坑坞
  在东江桥西北6公里,昌江西岸丘陵地带。22户,126人。清末,吴氏由万年迁此山坞建村,因洪水泛滥,昌江水顺沟倒流入村故名。
  窑上
  在东江桥北偏西5公里处,距总场21公里。10户,35人(职工26人 )。原这里曾建有石灰窑,故名。1981年在此设立枫树山林场樟树坑分场。
  韩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丘陵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26户,1057人。水田2178.68亩,旱地99亩,山林8077亩,以原乡名命名,驻地周家港。解放前夕属浮梁县六区韩源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韩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韩源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国营八九七厂设此境内。
  周家港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8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西侧,景(德镇)福(港)公路两侧。42户,178人。清初,周氏由波阳县迁此昌江河畔建村,后衰败。清末,王、郑、叶、金氏由福(港)迁入居住,袭用原名。
  槐瑞
  在东江桥北偏东10公里的山坞中。56户,268人。唐初,凌、张氏由峙滩英溪迁此建村,后衰败。唐中,程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徙经西程、茶培定居槐瑞。因河溪两岸有三槐二柳,曾称槐柳,后改称槐瑞。村中古桥上刻有“槐瑞”二字为记。民谣:“槐里、槐里,清水白米,枧水下缸,水碓舂米。”“槐瑞”应是古代村名,村民习称槐里。
  金家村
  在东江桥北9公里的山坞内低丘下。33户,153人。唐初,金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故名。
  龙口里
  在东江桥北偏西6.5公里,昌江东岸河谷地。16户,70人。宋末,金氏由波阳县迁此建村。民国五年,张氏由万年县迁此定居。因处昌江边上,村似含在龙口里,故名。国营八九七厂农场设此。
  铜锣畈
  在东江桥北8公里处。8户,44人。此地原是一片园形田畈,故名。1973年,程、吴二氏由槐里村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茅山
  在东江桥北偏西6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8户,34人。清代中期,潘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茅山原系山名,村以山名。
  花牌下
  在东江桥北8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 。4户,33人。明末,叶氏徙居此地,并立一刻花石牌门楼,称为花牌,因村处其下首得名。叶氏衰败,民国初李氏由旧城迁入。袭用原名。
  范家嘴
  在东江桥北偏西6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西侧山嘴上。7户,35人。宋末,范氏迁此山嘴上建村,故名。后朱氏迁入,民国中期又有邵氏由万年迁此,沿用原名。
  塘坞口
  在东江桥北8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山坞口 。11户,55人。1959年王、叶氏由本地周家港迁此建村,时为公社农科所,取名新村。1984年属新平乡,改称现名。
  曹家
  在东江桥西北5.5公里,昌江东岸河谷地。12户,55人。清中期,曹氏由都昌县迁此建村。故名。国营八九七厂设此。
  新岭
  在东江桥北6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低丘下 。18户,79人。此地有一丘陵,名新岭。明初,梁氏在此建村,取名梁家村,后衰败。明中期,方氏由安徽太湖迁此村,仍用原名。建国后,改用岭名作村名。
  缺里
  在东江桥西北5公里,昌江河畔,景(德镇)福(港)公路旁。11户 ,58人。唐中期,此处设一渡口,后被洪水冲击成一个缺口。清初 ,李氏由本地曹家迁此建村,取名缺里。清中期,金氏由本地金家村,邓氏由港口(今王港乡)相继迁入定居。
  印墩下
  在东江桥西南3公里,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公路旁。63户,234人。明初建村,因有一块四方形土丘,状如官印,村在土丘下,故名。景德镇市家禽良种繁殖场和水稻良种示范繁殖场设此。
  四亩亭
  在东江桥西南4.5公里处,昌江东岸,皖赣铁路与景(德镇)福(港 )公路旁,西靠浮梁火车站,7户,49人。明末印墩下四位姑娘各出一亩田代价,在此路边建一凉亭,以供行人休息,故有此村名。景德镇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设此。
  淘金岗
  在东江桥北5公里,距总场22公里。3户,22人(职工17人)。1984年在此设立枫树山林场磨刀港分场。住户系林场职工及其家属。
  杨家坞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丘陵地带。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57户,281人。耕地面积:水田445亩,旱地11亩,山林60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 。1956年属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名新平大队。1978年改称新平公社林场。1984年属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杨家坞
  在东江桥东北5公里处。22户,105人。清初杨氏由波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故名。1971年,宁,程二氏由旧城迁入。袭用原名。
  内百思礼
  在东江桥东北4.5公里的山坞中。34户,173人。宋代中期,此处建有大小寺庙数座,号称百寺里。清代,万氏由王港乡迁此,1951年方氏由本地横塘坞迁入。今据大宋东菀臧府君墓志铭载:“天禧元年,十月十七日葬于新平乡樵溪社,地曰百思礼也。”“百寺里” 实为“百思礼”之谐音。
  查大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22户,982人。水田2132亩,旱地278亩,山林9438亩。驻地四亩里。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查大乡 ,1956年为查大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查大大队,1968年并入洋湖大队,1972年恢复查大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
  四亩里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简易公路旁。31户,108人。清中,王氏由余干迁此建村,后衰。姚氏继迁于此。因村庄建在一丘约四亩面积的田里而名。
  张家坞
  在东江桥西北12公里简易公路旁。62户,283人。明末,张氏迁此山坞建村,故名。清末范氏继迁于此,仍用原名。
  戴村
  在东江桥西北10.5公里,简易公路两侧。25户,108人。清末戴氏由浮梁县城迁此,村以姓名。
  陈家山
  在东江桥西北9公里的小山坞中,25户,110人。清末陈氏由浮梁县城迁居于此,故名。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陈家山队设此附近。
  徐西坳
  在东江桥西北10公里,简易公路旁。2户,12人。相传此处原是徐氏田畈,名西山坳,以徐西坳为村名。1978年大队在此办养猪场,安徽怀宁万氏由本地茅棚店迁入,袭用原名。
  茅棚店
  在东江桥西北8公里,简易公路旁。16户,75人。清末,邓氏由本地陈家山迁此搭棚开茶店,故名。
  查村
  在东江桥北偏西7公里,简易公路旁。58户,286人。唐初,一篾匠楼氏由宝石迁此建村,村中有一桂花树,因名桂花村,不久搬迁。查氏继迁于此,改名查村。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查村队设此附近。
  新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昌江边,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两侧低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32户,1084人。其中,有一个村26户,108人,以程、李二姓为主仍住在旧城东门。水田1067亩,旱地100亩,山林7000亩。以老县名命名,驻地洪家亭。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旧城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 。1956年为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2年改称新平大队,1984年归新平乡,建立村委会。
  洪家亭
  村委会驻地。在东江桥北3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30户,143人。明末,洪氏由旧城迁此,因建有一座凉亭得名。1971年冬,陈、余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马鞍岭
  在东江桥北6公里,横塘坞水库北侧。13户,57人。1977年冬为加宽横塘坞水库,横塘坞村住户全迁居此地。因此地形似马鞍得名,为纪念旧居别名横塘坞。
  鲍家渡
  在东江桥北偏西4公里,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东侧。21户,133人。清末,因此地有渡船为鲍氏所有而得名。1971年冬,程氏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操家坦
  在东江桥北4公里,横塘坞水库西南侧。5户,25人。早年操氏曾建居于此,后废。1971年冬,程氏由旧城迁入,袭原名。
  樟树上
  距东江桥北3.5公里,横塘坞水库南侧。19户,92人。1971年冬,李、韩等姓由旧城迁此,在一棵大樟树边建村得名。
  闵家坞
  在东江桥北3公里。34户,158人。明初,闵氏由余干县迁此山坞中建村而名。1971年冬,吴、金等姓由旧城迁入,村名未变。
  鲇鱼嘴
  在东江桥北3.5里处。40户,170人。1971年冬,邓、李等姓由旧城迁此,因村处两山夹一坞中,形似鲇鱼嘴故名。
  陆家坞
  在东江桥北2.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30户,130人。元中期,陆氏由波阳县迁此山坞中建村,故名。1971年时,侯、金等姓由旧城迁入,沿用原名。
  吴家山嘴
  在东江桥北1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东北侧,吴家山南麓山嘴。4户,15人。1983年,杨、程二姓从青峰岭迁入,以吴家山嘴名之。
  青峰岭
  在东江桥北2公里,昌江东岸,景(德镇)福(港)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19户,93人。此地原名凤冈山,改名青峰山,又名青峰岭。民国时,杨、陈、詹等姓分别由本地旧城和万年县迁此建村袭用岭名。
  张西岗
  在乡境西部,离东江桥6公里,昌江西岸与御(史亭)旧(城)公路西侧丘陵地;南靠桂坑,北临查村。职工150人。1980年乡在此建厂,以地处山岗西面而名。乡办红砖厂设此。
  大岭
  在东江桥东南3.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大岭下坡平坦处。11人(属厂职工)1956年属新平供销社,1958年改属新平公社。1984年属新平乡。乡办石灰厂设此。
  樟树坑(片村)
  位于东江桥北6公里,东靠皖赣铁路,西临昌江。有范家嘴、龙口里 、曹家、缺里4个自然村,村庄前后都是大樟树,故称樟树坑。万平无线电厂设在村境。
  茶培(片村)
  位于东江桥北8公里。有赵家下、槐树岭、金家嘴、王家下4个自然村。因村四周都是红土山,适宜培植茶树,故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