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桥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13
颗粒名称: 罗家桥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5
页码: 370-374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罗家桥乡的地名介绍如,康乐山、大山嘴、桃园里、双义坞、杨泗庙、小路港、上铁炉、高坡上、下铁炉、凤凰桥、新村、金坑坞、詹家坞、孙家山、尤家边、陈家坞、高墩庙岭上、高墩庙、潘家垄、姚家坞、金家井等。
关键词: 蛟潭区 罗家桥乡 地名

内容

罗家村民委员会
  (分场)
  位于乡境中部,西河东岸丘陵地区。驻地大山咀,以地片罗家桥命名。辖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85户,594人。耕地2,146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罗家乡。合作化时,由查家畈、潘家垄2个初级社转为先锋高级社。1956年为国营浮梁县农场大山咀、小路港生产队,1958年小路港转入高峰公社程村大队。1959年分别属国营罗家垦殖场杨泗庙、大山嘴2个分场。1971年2个分场合并成立罗家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改称现名。
  康乐山
  在蛟潭南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43户,134人。原为小山丘,毗邻为田畈,因缺乏水源,产量低、糠谷多,故称糠头山。1959年市内修建民航机场,国营罗家垦殖场场部从大山咀迁来于此。国营垦殖场是发展山区建设的重要阵地,给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故将“糠头山”易名为“康乐山”。现为罗家桥乡政府和国营罗家垦殖场场部所在地。
  大山嘴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东0.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31户,105人。民国初年,傅、谢氏分别从余干、进贤县迁此搭棚居住。建村在大山嘴而得名。1956年国营浮梁县农场设于此,职工多为上海垦荒队员。罗家中学和罗家小学设于此地。
  桃园里
  在康乐山北偏西3公里的小坞里。32户,111人。此地原有刘氏居住,称刘家。民国时,胡氏从浙江迁此,种植了一片桃树,桃子味甜可口,远近闻名,人们把此地习称为桃园里。后村废。1959年,朱氏从马家坞迁此建村,沿用原名。现有朱、周、王、吴氏居住。
  双义坞
  在康乐山北偏东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的山坞口。22户,65人。清朝初期,吴氏从余干县迁此,因村前村后各有一坞,故名。1958年霍、吴氏从大山嘴迁入。1960年市新闻系统农场曾设于此。现有王、宋氏等居住。
  杨泗庙
  在康乐山西北1公里,西河东岸平畈上。28户,75人。此地原名车边畈。西河船民为祈求“神灵”保佑航行安全,集资在此建杨泗庙,故名。1957年浮梁县农场在此建生产队时,徐、陈、王氏迁来居住,沿用原名。
  小路港
  在康乐山西南0.5公里处,西河东岸低丘陡坡下。29户,104人。清朝中期,卢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土塘迁此,因村边有一小路通往西河,曾称西港;又因村对岸为大路港,村名故称小路港。罗家造纸厂、纸箱厂设于此。
  铁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西河西岸丘陵地区,南(昌)张(王庙)公路两侧。以驻地上铁炉村得名。辖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48户,649人。耕地面积1294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罗家乡。合作化时,由铁炉里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程村大队。1959年属国营罗家垦殖场高墩庙大队。1963年为洪源公社程村大队。1977年划归先锋垦殖场称高墩庙大队。1978年成立先锋垦殖场铁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铁炉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西北2公里的西河西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68户,300人。宋朝末期,郑氏由江村(在今江村乡)迁此。后有周、林氏相继迁来,取名浦田。后分上、下浦田。民国时,胡氏从安徽太湖县迁此,以打铁为生,手艺高超,颇有名气,故称铁炉里。后分上、下两村,此村称上铁炉。
  高坡上
  在康乐山西北3公里的西河西岸山坡上。18户,66人。清朝末期,严氏从余家畈(在今三龙乡,废村)迁此,因在坡上建村,故名高坡上。
  下铁炉
  在康乐山西北2公里的西河西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33户,154人。清朝中期,易氏从萍乡县安源迁此。后有洪、李、张、吴氏迁此聚居,因地处上铁炉下首故名下铁炉。
  凤凰桥
  在康乐山西北3公里的山坞里。8户,42人。明朝初年,汪氏由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因村建在平坦地上,取名汪小坦。又因村前上首凤凰山麓有一石桥,易名凤凰桥。民国时,汪氏迁回旧城老家。1967年史、张氏从余干县迁此,沿用原名。
  新村
  在康乐山西北2公里,西河西岸低丘坡下。17户,60人。1965年余氏从都昌县迁此建新房,故名。后史、吴、洪氏迁此聚居。
  金坑坞
  在康乐山西北2.5公里处,景(德镇)湖(口)公路北侧低丘谷地,4户,27人。相传此地是“九只乌龟下金坑”的“宝地”,故名金坑坞。1965年洪源公社在此建畜牧场。1977年,史氏从余干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高墩庙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西河东岸低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纵贯南北。驻地詹家坞。以自然村高墩庙命名。辖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15户,616人。耕地1025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罗家乡。合作化时,由程家坞、潘家垄初级社转为先锋高级社。1958年属三龙公社程家大队。1959年为国营罗家垦殖场高墩庙大队。1963年为洪源公社程村大队。1977年10月由洪源公社划出,成立先锋垦殖场高墩庙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詹家坞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北偏西1.5公里的低丘坡下,南(昌)张(王庙)公路绕村而过。12户,80人。明朝末期,詹氏从瑶里(在今瑶里乡)迁此山坞建村,而名。清朝末期,吴氏从本地车边畈(今杨泗庙)迁来居住。沿用原名。
  孙家山
  在康乐山北偏西4公里的西河东岸虎山南麓,南(昌)张(王庙)公路沿村边而过。19户,90人。明朝初期,孙氏由本地刘家(今桃园里)迁此,因村建于孙家山旁而名。后有周氏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现有周、郭氏居住。紧靠此地有枫树山林场河西分场孙家山队。
  尤家边
  在康乐山北偏西3公里的西河东岸。10户,52人。此地曾为沈、张氏居住,因村紧靠尤氏住处,故称尤家边。同时,又因村建在石山塝下,又名石塝下。现有周、张氏居住。
  陈家坞
  在康乐山北偏西2.5公里的西河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28户,118人。宋朝初期,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里,故名。据《尤氏宗谱》载:尤氏由浙江会稽迁浮梁之长源,宋朝初期由长源迁陈家坞居住,沿用原名。现有尤、李、红、吴氏居住。
  高墩庙岭上
  在康乐山北偏西1.5公里的山坡上,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而过。因地处高墩庙村前的岭上而名。80户,800人(均为职工)。解放前这里只有6户卖茶、开歇店的茅棚。1958年程村大队设于此。1977年以后,先锋瓷厂、先锋垦殖场、先锋建筑公司、先锋水泥预制厂等单位先后建于此地。
  高墩庙
  在康乐山西北1.5公里的西河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20户,139人。明朝末期,刘氏从南丰县迁此建村,以附近山坡上建有一庙,而称高墩庙,又名万寿宫。现有詹、刘、余、江氏居住。潘家垄
  在康乐山西北1公里的小山西麓。26户,137人。此地原为潘氏居住而名。清朝中期,冯氏从都昌县冯家坊迁此,沿用原名。现有冯、张、黄氏聚居于此。
  茶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以生产茶叶为主,得名。驻地姚家坞。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7户,389人。茶园4000亩,耕地94亩,是经营茶叶的专业性分场。1964年成立国营罗家垦殖场茶叶分场,1978年茶叶分场析为4个分场,姚家坞为茶叶二分场。1982年茶叶一、二分场和加工厂合并复成立罗家垦殖场茶叶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姚家坞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北偏东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25户,25人。此地原是荒山野地,1969年国营罗家垦殖场茶叶分场在此建房,安排下放知识青年居住,以原地名姚家坞而名。现有朱、谭、汪氏聚居。
  金家井
  在康乐山偏东3公里的庙山山麓丘陵地区。25户,75人。原有金氏在此居住,挖有一井,而名金家井。清咸丰年间,高氏由乐平迁此居住,沿用原名。现有金、刘、李、洪氏等聚居。
  陆村
  在康乐山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4户,14人。此地原是荒丘。1985年王、方氏从邻村姚家坞迁此居住,以种茶园为主,并以《茶经》作者陆羽姓氏而为村名。
  金家塘
  在康乐山北偏东1公里,景德镇市民用航空飞机场旁边。11户,27人。清朝末期,金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水塘而名。后有吴、蔡氏迁此聚居。
  窑窝里
  在康乐山北偏东2公里,景德镇市民用航空飞机场东边。12户,34人。1971年国营罗家垦殖场在此建茶叶分队。因村前有砖瓦窑,而名窑窝里,后有李、叶氏迁来居住。
  马家井
  在康乐山南1.5公里,旸府山尖西北山脚下。14户,29人。清朝末期,马氏在此建村,并挖一井而得名。
  营盘山
  在康乐山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纵贯南北。46户,135人。清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一支太平军在此扎营盘而得名。1956年浮梁农场职工在此挖山种茶,如今是一片葱绿的茶园。现有谢、曹、王氏等居住,沿用原名。
  程家村民委员会
  (分场)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地区。驻地马家坞。以程家坞“程家”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59户,647人。耕地1398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属程村乡、罗家桥乡。合作化时,由程家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为高峰公社程村大队。1961年为国营罗家垦殖场程村大队。1962年属洪源公社宝石大队,1977年为便于枫林坞水库灌溉,将该大队划属国营罗家垦殖场成立程家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马家坞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北偏东2公里低丘坡下,紧靠市民用航空飞机场。66户,230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此一带扎下营盘,把马关在山坞,加之村后又有上马山,山坞属马氏所有,故名。1958年陈氏由小山嘴迁此建村,后有李、吴、余氏迁此聚居。
  分水岭
  在康乐山北偏东4公里的庙山尖西麓坡上。2户,7人。1968年为安排市下放知识青年,大队在此设“知青点”,因村位于分水岭上而名。现为邹、周氏居住。
  枫林坞
  在康乐山北偏东3公里的庙山尖南山坞中。7户,24人。清朝初期,戴氏从浮梁县城(在今旧城乡)迁此,因小山嘴枫树成林,而得名。
  宁家坞
  在康乐山北偏东2.5公里的山坞西侧的坡地上,22户,83人。清朝初期,宁氏由馀干县(今余干县)迁此山坞建村,而得名。清朝中期,郑氏从新居(今储田乡)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曹家
  在康乐山北偏东3公里的枫林坞水库西坡地上。3户,12人。清朝初期,曹氏由都昌县迁此建村,故名。
  程家坞
  在康乐山北偏东2.5公里的山坞西侧的土坡上。26户,121人。元朝初期,程氏在此居住,而名。清朝中期,刘氏由都昌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程村
  在康乐山北偏东2公里低丘谷地。27户,140人。宋朝初期,程氏在此居住,称程村。后赵、戴氏迁来。清朝中期,高氏由乐平高家迁来,仍用原名。
  石岭村民委员会
  (分场)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地区,景(德镇)湖(口)公路横贯东西。以驻地石岭新村得名。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85户,257人。耕地319亩,种水稻兼办工业。1956年市民政局在此建立农场,1958年改为石岭综合厂,1962年又更名为石岭社会福利农场。1969年称国营罗家垦殖场石岭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岭
  村委会驻地。在康乐山南3公里处的丘陵地区。因紧靠石岭而名。80户,235人。此地原为荒山野地,1956年市民政部门安排了一批无业人员在此耕种了一百多亩水田。1958年此地曾设有耐火器材厂、豆制品厂、加工厂等。1964年开办草袋、草绳厂。1983年石岭分场在此办水泥预制厂、排粉加工坊以及花圃等企业。现有王、傅、张氏在此居住。
  鸡公山
  在康乐山南3.5公里处的西河北岸的平坦上。5户,22人。清朝中期,孙氏在此居住,村建于鸡公山脚下而名。1956年朱氏由市区迁来居住。沿用原名。
  罗家茶厂
  位于乡境东部低丘陵地区。驻地小坞里,以罗家垦殖场而得名。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68户,143人。以加工茶业为主。1969年由罗家垦殖场马家坞分场茶叶六队划出,成立初、精制茶叶加工厂,1979年称罗家茶厂。
  小坞里
  在康乐山北偏东2公里的小山坡上。44户,93人。此地原为荒山。因邻近有大坞里,与之相对而名小坞里。1969年建茶叶初制厂时,陈、徐氏从康乐山迁此居住。
  罗富
  在康乐山北偏东2公里的小山坡上。24户,50人。1980年茶厂在此荒地上建造职工宿舍,李、徐氏等从小坞里迁此居住,原无名。1986年4月地名补调时,从罗家垦殖场兴旺及职工富裕的愿望而取名罗富。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康乐山
相关地名
大山嘴
相关地名
桃园里
相关地名
双义坞
相关地名
杨泗庙
相关地名
小路港
相关地名
上铁炉
相关地名
高坡上
相关地名
下铁炉
相关地名
凤凰桥
相关地名
新村
相关地名
金坑坞
相关地名
詹家坞
相关地名
孙家山
相关地名
尤家边
相关地名
陈家坞
相关地名
高墩庙岭上
相关地名
高墩庙
相关地名
潘家垄
相关地名
姚家坞
相关地名
金家井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