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10
颗粒名称: 洪源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
页码: 358-366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洪源乡地名介绍如,罗家滩、方家、小查家、大演港、石马、杜鹃山、白茅畈、舒家店、栗树下、徐家、程家、洗马桥、西冲、何家、许家、仓屋下、万家、桥东、冷水坞、倒碧桥、平家、船溪畈、林冲、梅家、外屋、畈上、江家屋下、上古墩、老安堂、仓下、潘家下等。
关键词: 蛟潭区 洪源乡 地名

内容

方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地区,分布在西河下游西岸低丘平畈中。以驻地方家得名。辖6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372户,2137人。耕地2580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三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为罗家乡。合作化时,由方家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罗家大队,1961年划归罗家垦殖场,1964年改属罗家公社,1968年划入洪源公社罗家大队,1979年从罗家大队分出成立方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罗家滩
  乡政府驻地。在蛟潭南29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北侧。解放前此地是浮梁通往波阳的大道,有李氏六家住此开茶棚和务农。由于地处一片大田畈的高处,称茅屋岗上。又因靠近罗家桥,村前是河滩,故名罗家滩。建国后,这里为乡政府驻地,设有工厂企业及饮食服务行业30多家,形成了农村的小集镇。共有54户,156人。其中属于方家村委会的有5户,25人。
  方家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北0.5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旁。108户,459人。唐末,方氏由河南省龙口县迁安徽省青阳县,再迁方家坞(在今峙滩乡)。明初,再由方家坞分迁此地建村。因村建在大路旁,称大路方家,又称方家。后陈、林、叶、余、吴氏迁此居住。
  小查家
  在罗家滩北1.5公里,西河西岸的田畈中。9户,49人。唐朝中期,查氏由本地查家畈迁此定居。因属于查家的晚辈而名小查家。
  大演港
  在罗家滩北1公里,西河西岸平畈上。131户,603人。此地原有一条小溪经洪水冲刷演变成港,故名大演港,又名大港。唐末,程氏由浮梁县城(在今旧城乡)迁此定居,沿用原名。后有方、李、冯、刘氏迁此。
  石马
  在罗家滩西北1公里,低丘田畈中央。37户,202人。唐朝,林氏由福建省蒲田县迁来福港明堂山(在今福港乡),尔后分迁至金家坟头,再迁此地建村。始名林家园。明末,操氏(进士,在朝为官)亡后葬于此,墓前有石马等石雕。人们称此地为石马。现有林、张、王、冯、甘氏居住。
  杜鹃山
  在罗家滩西南2公里丘陵平坦地。19户,67人。1962年国营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在此建场。此地原是荒山,称土砖山,为雅名,改称今名。
  白茅畈
  在罗家滩西北1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南侧。31户,168人。此地原有倪氏居住,因四周白茅甚多而得名。1957年国营景德镇市水产养殖场在此挖了许多鱼塘,经营水产,孵化鱼苗。
  舒家店
  在罗家滩北0.5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北侧田畈上。11户,40人。宋末,舒氏在此开店,故名。后舒衰。明初,倪氏由安徽省祁门县渚口迁此重建村庄,袭用原名。后有石、刘、吴氏在此聚居。
  栗树下
  在罗家滩西南2公里处平坦上。40户,183人。宋朝,周氏由湖口迁此建村。明代,徐氏由都昌迁来。后有方、李、章氏在此居住。1965年,国营景德镇茶场洪源分场在此建场,职工25人。因村边有一株大栗树而得名。
  徐家
  在罗家滩西南1公里,田畈中央的小丘脚下。22户,98人。宋朝中期,徐氏在此居住,故名。清朝中期,石氏由湖口迁此定居,袭用原名。后有王、蒋、祝、周氏迁此居住。
  程家
  在罗家滩南面1公里,西河拐弯处。6户,332人。唐朝中期,程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刘、曹、史、万、李氏迁此居住。
  洗马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边缘,分布在洪(源)枧(田)公路两侧山地。以驻地洗马桥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428户,2005人。耕地3313亩,山林2226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属洗马乡。合作化时,洗马、西冲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洗马大队,1961年属罗家垦殖场,1964年划归罗家公社,1966年又划入洪源公社,均为洗马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洗马桥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北9公里,石家尖南麓。131户,625人。宋朝末期,有张氏居住。原来此地道路狭窄,横穿村中之河港无桥,十分不便,相传,明朝一官经此,他骑的马跌进泥田,在此洗马。为此,他提议在此建桥修路,并以此命名。据桥两旁石刻记载,清嘉庆年间由波阳、浮梁两地乡民集资重修洗马桥。现有陵、王、曹、刘、何、洪氏聚居。
  西冲
  在罗家滩西北12公里,西冲水库的南端。77户,357人,明初,凌氏由彭泽县迁居此地。因地形象船,村头有棵老柏树,形似桅杆,如船往西行,故名。
  何家
  在罗家滩西北13公里,石家尖西南麓,洪枧公路旁。41户,220人。明朝,有何氏在此居住故名。清,郑氏由余干迁此。后有吴、朱、程氏迁此聚居。
  许家
  在罗家滩西北12公里,鹰凤尖山西北麓。6户,25人。清末,有许氏由都昌县迁此建村,称许家。后巢氏由都昌迁此,沿用原名。
  仓屋下
  在罗家滩西北12公里,石家尖南麓,洪(源)枧(田)公里北侧,18户,98人。明朝中期,此地建有粮食仓库。清初,郑氏由余干县迁此,建房于仓屋下方,故名。后有周、段氏迁居此地。
  万家
  在罗家滩西北10公里,鹰凤尖山西南麓。24户。114人。明初,万氏在此居住,以姓得名。相传,万有家财万贯,常在一个平坦上跑马射箭,跑马坦至今犹存。后有刘、吴、洪氏等迁此聚居。
  桥东
  在罗家滩西北9公里,鹰凤尖山南麓。70户,291人。元末,张氏由本地洗马桥分迁至此。因村建在洗马桥东面故名。
  冷水坞
  在罗家滩西北8公里,鹰凤尖山西麓,洪(源)枧(田)公路东侧。31户,131人。明末,平氏由鄱阳县迁此。此地三面环山,中间是田垄,有冷泉流过,故名。
  倒碧桥
  在罗家滩西北7.5公里,洪(源)枧(田)公路旁。26户,132人。明朝中期,有曹氏居住。因村建于紧靠倒碧桥处而得名。现有段、曹、方、郑、李氏聚居。
  平家
  在罗家滩西偏北7公里。4户,12人。1960年市红星瓷厂在此建农场,1961年移交给市文艺农场,以种田为主。后办防冻漆厂。1977年江氏由都昌县迁入落户,此地原有平氏居住,而名平家。后沿用原名。
  江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地区,取江家屋下“江家”为名,驻地船溪畈。辖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52户,744人。耕地1285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属洪源乡。1954年为罗家乡所辖。合作化时,江家初级社转高峰高级社。1958年为高峰公社洗马大队。1964年为罗家公社洗马大队。1968年为洪源公社洗马大队。1972年成立江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船溪畈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北10公里,狗峦尖山北麓。21户,104人。明朝中期,陈氏由安徽省至德县迁此居住。后有吴、黄氏迁此居住。因地形似船,又在溪旁,故名。
  林冲
  在罗家滩西北11.5公里,石家山南麓。9户,40人。元朝初期,黄氏由四川迁居此地,因林木参天,故名。
  梅家
  在罗家滩西北11.5公里,狗峦尖西北麓。15户,56人。清初,凌氏由本地西冲迁此建村。此地梅花甚多,故名。后有李、董氏迁此。
  外屋
  在罗家滩西北11.5公里,狗峦尖山西北麓小坡上。16户,80人。唐末,杨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因屋建于柏树门外,故名。后有张、王氏迁此居住。
  柏树门
  在罗家滩西北12.5公里,狗峦尖山西北麓竹林里。22户,117人。唐末,杨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地,因此地有两棵大柏树形似大门,故名。
  新屋下
  在罗家滩西北13公里,狗峦尖山西北麓土墩上。4户,17人。宋初,朱氏由勒功街(在今勒功乡)迁此,因建有新屋而名。
  竹窠里
  在罗家滩西北11公里,石家尖山南麓的山坡上。15户,79人。清末,黄氏由本地林冲迁此建村。因此地盛产毛竹,故名。
  畈上
  在罗家滩西北13公里,狗峦尖山东北麓。16户,85人。唐末,杨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因地处田畈上,故名。
  纸屋
  在罗家滩西北12公里,狗峦尖山东北麓山坡上。13户,62人。清初,余氏由安徽省安庆迁入。此地产毛竹,造纸原料丰富,故以造纸为生,而名纸屋。
  江家屋下
  在罗家滩西北10公里,狗峦尖山东北麓的山谷口。21户,104人,明初,江氏自湖北黄梅县迁此。始名江家。随着人口发展,在原江家下首新建了许多新屋,改称江家屋下。后有吴、黄、曹氏等陆续迁居于此。
  宝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分布在昌江西岸低丘地区。以所辖自然村宝石为名,驻地上古墩。辖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21户,986人。耕地224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罗家乡。合作化时,由宝石、寺前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为高峰人民公社程村大队。1961年划入罗家垦殖场,1964年改属罗家公社称宝石大队。1965年划归市良种示范繁殖场称红湖分场。1967年又改属洪源公社,仍称宝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古墩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东北7公里处的土墩上。28户,120人。唐末,黄巢起义军到此,在墩上打鼓练兵,故名打鼓墩。宋朝,曹氏由都昌县迁入,村建在墩上,故名上古墩。后有洪、吴、万、谭、张氏迁此聚居。
  老安堂
  在罗家滩东北9公里处的坡地上。7户,18人。因此地原有老庵堂,故称老庵堂。后改名老安堂。1979年彭氏由旧城迁此。
  仓下
  在罗家滩东北8公里处山脚下,姚家坞水库下边。29户,125人。清初,苏氏由都昌县迁入。此地原有查氏粮仓,村处在仓址下边,故名。
  潘家下
  在罗家滩东北75公里,小山丘脚下。22户,98人。唐朝,潘氏在此居住,故名。后程、石氏迁此。建国后,饶氏由余干古县埠迁来,仍袭原名。
  下古墩
  在罗家滩北偏东7公里处的土墩上。28户,120人。宋初,陈、张氏由都昌县迁入,村建在上古墩下边,故称下古墩。蛟潭区红砖厂设此,有200名职工在此居住。
  宝石
  在罗家滩东北6.5公里。昌江西岸丘地,38户,160人。唐朝,有江氏在此开油榨。清末,彭氏由余干县彭家湾迁此建村,以村前昌江中“宝石”命名。后有徐、张、刘氏迁此。
  凉伞
  在罗家滩东北6.5公里,小丘陵地的田畈旁。24户,135人。明末,谢氏由都昌县张家岭迁此定居。因此地有棵大树,枝叶繁茂,形同大凉伞,故名。
  寺前
  在罗家滩东北面6公里,小溪旁的平坦上。27户,130人。唐末,陈氏由婺源迁此,因村庄建在寺庙前,故称寺前。后有李、包、金、程氏迁此聚居。
  汪家畈
  在罗家滩东北6公里,旸府山尖北麓田畈上。18户,80人。明朝中期,汪氏由余干县迁此。因地处田畈,故名汪家畈。后有吴、郑、李氏迁此,袭用原名。
  洪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北部,分布在景(德镇)湖(口)公路两旁山地中。以所辖洪源为名。驻地花园岭。辖8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369户,1712人。耕地3103亩,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属洪源乡。合作化时,由洪源,石家岭初级社转红星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洪源大队。1961年划归罗家垦殖场,1964年改属罗家公社,1966年属洪源公社,均称洪源大队。1968年改称红源公社红源大队。1981年复名洪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花园岭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北6公里处,景(德镇)湖(口)公路两侧。5户,36人。1969年景德镇市瓷用化工厂在此建知识青年生产点。此地原为盛开各种野花的山丘,故名花园岭。1980年洪源大队驻此,并办有景洪瓷厂。
  杨梅岭
  在罗家滩西北7公里处。4户,17人。1962年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设生产队于此。该村因建在鹰凤尖东部的山麓平坦上,曾名坦上。又因杨梅树很多取名杨梅岭。
  庙下
  在罗家滩西北9公里,狗峦尖山东麓景(德镇)湖(口)公路北侧。16户,88人。,明朝,有吴氏居住。清初朱氏由鄱阳石门街岭下迁居此地。因村建在肖公庙下,故名。
  石家岭
  在罗家滩西北7公里,狗峦尖山嘴上。38户,220人。清初,李氏由鄱阳县迁来建村于石家岭上,村以岭名。
  王屋下
  在罗家滩西北6.5公里,万户山东北麓坡上。2户,7人。明末,王氏迁此建房,称王屋。又因地处背阳的山谷中,曾名寒谷(村废)。民国初,朱氏从新屋下迁此。因村建于王屋下而名。
  高坞里
  在罗家滩西北8.5公里,狗峦尖山东麓山坞中。13户,78人。清初,朱氏由鄱阳县石门街迁此。房屋建在四面群山环抱的高坞,故名。后有郑、江、杨氏迁此聚居。
  高立坞
  在罗家滩西南5.5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北侧。8户,23人。此地因地势较高故称高立坞。1961年建洪源中学于此,袭用原名。
  善仁桥
  在罗家滩西北6.5公里,万户山东麓,景(德镇)湖(口)公路南侧。60户,258人。明末,洪氏从西水(在今三龙乡)迁此,因村建在善仁桥头,故名。后有朱、王、虞氏迁此聚居。
  洪源
  在罗家滩西北5公里,鹰凤尖山南麓,景(德镇)湖(口)公路两旁。137户,611人。唐朝,洪氏在今山坡下建村,因地处小溪发源地而名。后鹰凤尖一股水直冲而下淹了村,迁村于高坡上。有石、杨、江、谢氏等迁此聚居。古时有洪源小街,并设有饭铺,日用杂品店等。此地包括有岭上、岭下。建国后,修复了景湖公路。村旁公路两侧有粮站,饮食店、百货、食品店及服务行业,成为小集镇。洪源小学设于此。
  鲤鱼洲
  在罗家滩西北5.5公里,万户山东南麓田畈中。21户,81人。因地处渡口,又有土墩,故名渡家墩。1950年洪源大队为生产方便,分迁一部份人员在此建房,组成一个生产队,因房建于形似鲤鱼的沙洲上,故改为鲤鱼洲。
  何水垄
  在罗家滩西北4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东北侧。20户,84人。清末,袁氏由鄱阳县迁居此地。因有棵槐树,又有一条较长的田垄,故名槐树垄,谐音何水垄。后有石、徐、甘氏等迁此聚居。
  边山
  在罗家滩西北6公里,珍珠尖山麓小溪旁。45户,209人。清朝中期,汪氏从本地汪家迁此。因村建在靠山的仙山寺边,习称边山。后有曹、杨、江氏迁此住居。
  大垄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田垄上。辖8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以辖地大垄为名,驻地茶亭下。177户,866人。耕地1897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属洪源乡。合作化时,由大垄初级社转高峰高级社。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洪源大队。1961年划归罗家垦殖场,同年由洪源大队划出成立大垄大队。1968年与红源大队合并,1971年划开仍称大垄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茶亭下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偏北8公里,邮司水库三叉形的山嘴上。19户,82人。元末,吴氏由本地吴家分居迁来此地。村庄上首有茶亭,故名。后有冯、夏、江、盛氏陆续迁来。
  汪家
  在罗家滩西偏北9公里处,万户山南麓山嘴上。16户,71人。元朝,汪氏由东源(在今黄坛乡)迁此建村,故名。后有章,曾氏迁此。
  吴家
  在罗家滩西北9公里,黄山坞的山嘴上。53户,277人。元朝中期,吴氏由福凤(在今黄坛乡)迁此建村,故名。后有陈、陆、张、曹、夏氏先后迁入。。
  界首
  在罗家滩西11公里,与波阳县金盘岭交界。27户,146人。明朝中期,王氏由山东省宁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景德镇与波阳县交界处,故称界首。
  其家岭
  在罗家滩西10公里,万户山南麓山岭上。有通往波阳县的简易公路。14户,61人。清朝中期,郑氏由港口(在今黄坛乡),迁此建村。因村建在玉山岭上,以在此岭安家之意而名。
  高山下
  在罗家滩西9公里,宝树庵西山脚下。14户,61人。清朝中期,曾氏由邻村桃家坞分居于此。村建在高山脚下,故名。后有江、曹、周氏迁此。
  世久坞
  在罗家滩西11公里,三家岭北面山坞里。15户,79人。清朝中期,曾氏由邻村桃家坞分居此地建村。村名世久,有盼望子孙世代兴旺之意。
  桃家坞
  在罗家滩西面10公里,三家岭东北坞中。19户,92人。清初,曾氏由湖南长沙县迁此。该地桃花茂盛,又处于坞中,故名。村又分老屋场、新屋场和唐山下。后有夏、王氏迁此。
  桂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分布在小溪河谷上。以辖地桂花桥得名。辖8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24户,1195人。耕地2169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五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及洪源乡。合作化时,由桂花初级社转高峰高级社。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洪源大队。1961年属罗家垦殖场,1964年划归罗家公社,1966年改属洪源公社,均称大垄大队,1968年并入红源大队。1971年复立大垄大队,1978年从大垄、飞山2个大队划出部分生产队成立桂花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桂花桥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4公里,丫形田畈上。67户,335人。清乾隆年间,此地建有桂湖桥,吴氏迁此居住,以桥得名。后张氏由湖口迁此。建国后,改称桂花桥。现有吴、江、张、章氏在此居住。
  李家坞
  在罗家滩西北8.5公里,万户山南部山谷坡上。10户,60人。清初,李氏建村于山坞里而得名。民国初,王氏由杨家岭(在今福港乡)迁此,袭用原名。后有刘、江、张氏迁此居住。
  邮司岭
  在罗家滩西北7公里,万户山东南麓,34户,196人。清初,汪氏由本地汪家迁此,村建在形似牛的山岭上,得名牛屎岭,后雅名邮司岭。
  金鸡湾
  在罗家滩西4.5公里,三叉形的山坞田旁。26户,143人。明朝末,刘氏在此建村。传说有金鸡在此栖息,故名。1966年,故、项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为纪念老家新安江水电站,故又名新安。
  鱼塘下
  在罗家滩西北6公里,三叉坞的小山嘴下。12户,69人。清末,王氏由鄱阳县迁此。村建在鱼塘下边,故名。后有章、喻、杨、虞、严氏迁此聚居。
  叶家
  在罗家滩西北4.5公里,珍珠庵山北麓小溪旁。23户,117人。明朝,此地有叶氏居住,故名。清末,詹氏由都昌县二都迁此建村。后有张、龚、王、石氏迁此聚居。
  铁鼓岭
  在罗家滩西南3.5公里,靠田垄的山坡上。29户,140人。因地形似鼓,山石坚硬,故名。后简化成铁古岭。1968年方氏由浙江淳安县迁入,袭用原名。
  排家垄
  在罗家滩西南3公里,田畈中央的山坡上。23户,135人。方氏1968年由浙江淳安县移居在一条田垄里,田形似梯,层层排列,故名。
  罗家滩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昌江西岸河谷平原上。因村前有罗家桥而得名,驻地油榨下。辖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61户,821人。耕地106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三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罗家乡。合作化时,由罗家初级社转先锋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罗家大队。次年划归罗家垦殖场,称罗家大队。1964年属罗家公社,1968年属红源公社,1973年属洪源公社,均称罗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油榨下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东1公里,营盘山麓河岸的田畈上。5户,26人。清末,本地查家畈王氏在此开设油榨得名。建国后,李、查氏从本地鲍家塅搬此定居。1930年方志敏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三次攻克景德镇时,曾在此地设有浮梁县苏维埃第五区政府。
  小方家
  在罗家滩东北3公里,西河东岸田畈中间。19户,98人。清朝中期,方氏由本地方家迁此,建村在通往景湖公路的一条小路旁。始称小路方家。简称小方家。
  查家畈
  在罗家滩北2.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52户,251人。明末,查氏由本地查村迁此。村庄建在田畈中间,故名。
  徐家桥
  在罗家滩东北3.5公里,旸府山尖西北麓山嘴上。15户,85人。明末,徐氏由黄坛(在今黄坛乡)迁此,修建了一座石桥,称徐家桥。后有吴、曾、倪、计氏迁此居住。
  鲍家塅
  在罗家滩东北1.5公里,西河东岸的田畈上。53户,251人。清朝初期,鲍氏由鄱阳县迁此。建村在地塅的平坦上故名。后有查、韩、李、张、王氏迁此居住。
  营盘山
  在罗家滩东北1.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7户,110人。清咸丰年间,曾驻扎有太平军的营盘,故名营盘山。1951年,余氏从罗家桥头迁此,继有故、黄、夏氏从浙江永康县迁来。此地设有小学、商店,仓库及手工业、服务业店铺。
  鸣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低丘地区,以鸣山桥得名。驻地大洲上。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22户,1108人。耕地1,848亩,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郊区鸣山乡第四农会。合作化时,由鸣山初级社转高峰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鸣山大队。1961年属罗家垦殖场为鸣山大队。1964年划归罗家公社仍称鸣山大队。1966年改为洪源公社鸣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大洲上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南3.5公里,两溪之间的洲上。73户,370人。宋朝中期,徐氏在此居住。清初,黄、石氏分别由浮梁县城、都昌石岭迁此。村庄建于西河两溪之间的沙洲上,故名。后有钟、李、沈、苏氏迁此聚居。
  中间窑
  在罗家滩西南2.5公里,栗树下和飞山岭中间的田塝上。5户,36人。民国初,张氏由都昌县迁此,以烧砖为业。村建在栗树下和飞山岭的砖瓦窑中间,故名。
  飞山岭
  在罗家滩西南2.5公里,田畈中间的小坡上。34户,164人。清朝中期,易氏由余江县迁此。因四周宽广,中间突起一小山,故称飞山岭。后有王、张、杨、霍、故氏迁此聚居。
  佛塔林
  在罗家滩西南3公里,田畈中两溪交汇。66户,331人。宋朝中期,陈氏由都昌县陈家院迁居此地,村边有一片树林,林中有座佛塔,故名佛塔林。后有洪、周、余、程、江氏等陆续迁此聚居。
  狮子山
  在罗家滩西南4.5公里,珍珠尖东南麓小山嘴上。20户,99人。1966年,项、故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村建在山形象狮子的山嘴上,故名。
  吴家嘴
  在罗家滩西南4.5公里的田畈上。2户,8人。清初,此地有吴氏居住,故名。现属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林业点,曾名新农村。1984年恢复原名。是新建之村,又名新兴。
  邹家庄
  在罗家滩西南4.5公里,自山岭东北麓的土坡上。22户,100人。邹氏1963年由余干县邹源迁此建村。房屋均是新建,故名新村。因重名在地名普查时改为现名。
  李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宝树庵山东麓的山坡上,以辖村李家门为名。驻地郑家山。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46户,688人。耕地1,561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后属罗家乡。合作化时,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鸣山大队,1961年划入罗家垦殖场,1964年改属罗家公社,1966年属洪源公社,1978年从鸣山大队划出成立李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郑家山
  村委会驻地。在罗家滩西南8公里,宝树庵东南麓,30户,132人。清初,有郑氏在此居住。因周围皆山,故称郑家山。1967年方氏由浙江淳安县移居此地,仍沿用原名。现有詹、方、吕、徐、叶氏迁来聚居。
  桃树坞
  在罗家滩西8.5公里,宝树庵东麓坞坦上。16户,85人。1966年邹氏由余干县邹源迁此。此地原桃树甚多,地处山坞,故名。邹氏迁来后,沿用原名。
  富家坞
  在罗家滩西南9.5公里,宝树庵南麓坞口上。16户,89人。清末,黄氏由本地范家墩迁此。因地处山坞,黄氏渴望发家致富,故名。后有黄、吴、戚、裘、邹氏迁此。
  钟家坞
  在罗家滩西南9公里,叶家坞东南麓坞口上。9户,12人。清初,钟氏在山坞中建村,故名。清末,左氏从余干县迁入,仍袭用原名。后有孙、高、陈氏迁此。
  范家墩
  在罗家滩西南9公里,叶家坞东南麓土墩上。26户,162人。因早有范氏在此居住,故名。后黄氏由余江县迁入,孙、虞、徐、高氏由波阳县迁入聚居。
  李家门
  在罗家滩西南8公里,宝树庵东南小溪旁。48户,208人。明初,李氏由本地鲤鱼洼(村废)迁此,故名。后有黄、吴、马氏迁来聚居。
  罗家(片村)
  在罗家滩北2公里处,旸府山尖西丘陵地带,包括罗家桥、查家畈、小方家、鲍家塅、大演港、舒家店、石马、方家等自然村。以种水稻为主。清朝中期,罗氏在此建造一座石桥,故称罗家桥,简称为罗家。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罗家滩
相关地名
方家
相关地名
小查家
相关地名
大演港
相关地名
石马
相关地名
杜鹃山
相关地名
白茅畈
相关地名
舒家店
相关地名
栗树下
相关地名
徐家
相关地名
程家
相关地名
洗马桥
相关地名
西冲
相关地名
何家
相关地名
许家
相关地名
仓屋下
相关地名
万家
相关地名
桥东
相关地名
冷水坞
相关地名
倒碧桥
相关地名
平家
相关地名
船溪畈
相关地名
林冲
相关地名
梅家
相关地名
外屋
相关地名
畈上
相关地名
江家屋下
相关地名
上古墩
相关地名
老安堂
相关地名
仓下
相关地名
潘家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