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07
颗粒名称: 三龙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7
页码: 348-354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三龙乡地名介绍如三龙街、李家屋场、汪家、内尤家、马路边、茅洲上、盘溪、盘溪口、高塝上、新建、洪冲坞、洪冲排、招军畈吴家、考甲坞、四甲里、历山、黄家、萝卜头、陈家、杨村、梅家、潘家、夏考、杨家店、杜山下、傅家店、学儿谭、王家山等。
关键词: 蛟潭区 三龙乡 地名

内容

三龙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河谷地区。以驻地三龙街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56户,1570人。耕地面积2368亩;山林面积8303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合作化时,由和平;建设;尤家初级社转三龙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三龙大队,1966年为兴农公社东方红大队,1968年恢复三龙公社三龙大队。1984年建乡改称今名。
  三龙街
  在蛟潭南20公里,三龙至东港公路旁,西河支流汇合处。乡政府;村委会驻地。250户,1074人。宋朝末期,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高塘迁此建村。村处在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一深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故名山龙;又名三龙。此地是浮梁通往安徽祁门的大道。西河装运窑柴;瓷土船只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谢氏由福建省古田县迁来居住。以后村庄人丁繁衍;各业俱兴,有一条长达一里的青石板街,开设有屠店;药铺;油坊;豆腐店及南货店等。成为浮梁四大街之一。现有王;谢;吴;葛氏聚居。
  李家屋场
  在三龙街北偏西2公里,鸟石尖南麓,西河东畔。2户,12人。此地原有李氏从鄱阳县迁此,称李家。清朝初,郑氏由江村(在今江村乡)迁来,在李家原屋场建房,故名李家屋场。
  汪家
  在三龙街北偏西1公里,三龙至东港公路旁田畈上。11户,55人。清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而名。建国后又有历氏从上海迁此居住。
  外尤家
  在三龙街东2公里,东山南麓山谷中。21户,89人。宋朝,尤氏从内尤家迁此建村。因名外尤家。清朝初期,刘氏从都昌县左下刘家迁此,袭用原名。后有吴;汪氏迁来聚居。
  内尤家
  在三龙街东2.5公里,东山南麓山谷中。62户,289人。宋朝,尤氏从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居住。因四面环山,称尤家山。后人烟繁盛,子孙分居,村外另建外尤家,故此称为内尤家。清朝中期,林氏从本乡蓬上分居于此。后有吴;汪氏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马路边
  在三龙街东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10户,51人。清朝初期,有几户董氏在小北港岸边居住,以撑船度日,得名董氏港。后董氏外迁,汪氏从鄱阳上港迁此。1935年修建公路后,改称马路边。
  盘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丘陵河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与西河支流纵贯南北。驻地茅洲上,以盘溪村为名。辖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69户,761人。耕地1,180亩,山林面积18,093亩,主产稻谷。解放前辖地分别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三龙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三龙乡所辖。合作化时,由盘溪;洪冲培初级社转杨家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属杨家大队。1961年杨家大队划出成立盘溪大队;1966年为兴农公社高峰大队。1969年又并入杨家大队,1978年恢复盘溪大队,1984年称现名。
  茅洲上
  在三龙街北偏东10公里,高家尖西麓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两侧。村委会驻地。25户,107人。明朝末年,李氏从福建省迁此建村。因村建在长满茅草的河洲旁,故名。后村废。1958年建盘溪水库,王氏从盘溪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
  盘溪
  在三龙街北11公里,纱帽尖南麓。27户,96人。唐朝末期,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此建村。传说迁来时,正遇草坪内有一金鹿盘卧,加之地处在两条溪水交汇处,取名盘溪。后有邱;陈;汪;章等氏迁此聚居。现村内保留有“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的文物。
  盘溪口
  在三龙街东北10公里。高家尖东北麓,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33户,155人。宋末,王氏从本乡盘溪分居于村外山谷口,故名盘溪口。清朝中期,方氏从福建迁此。现有方;李;吴;阮;钱;宋氏聚居。
  高塝上
  在三龙街东北10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两侧。11户,40人。1965年在此开办农业中学,1976年建畜牧场时,周氏从盘溪口迁此居住,因村建在地势高的塝上,故名。现有周;李;郑;汪氏聚居。
  新建
  在三龙街北偏东8.5公里,鸟石尖东北麓低丘峡谷中。13户,66人。此地曾称陈家坝,清朝中期村废。1963年吴;杨氏从本乡洪冲培迁此重建新村,故名。
  洪冲坞
  在三龙街北偏东8公里,鸟石尖东北麓山坞中。18户,108人。此山坞曾有陈;宋;王氏等居住,民国以后陆续迁出。因山坞田地原系洪氏所有,故称洪冲坞。又因此地建有庵堂,俗称新庵。现有金;蒋;徐;蔡氏聚居。
  洪冲排
  在三龙街北偏东8公里处,鸟石尖东北麓山谷中。42户,189人。此地曾有洪氏居住,村似排形,故名洪冲排。宋朝初,张氏由福建省迁此。现有朱;何;邱;方氏聚居。
  杨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三龙乡西北部丘陵河谷地区。驻地招军畈吴家,以所辖杨村为名。辖11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179户,936人。耕地1,874亩,山林2.22万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一;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芦田乡。合作化时,由杨村初级社转南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杨村大队,1961年并入芦田大队。1962年恢复杨村大队。1966年改为兴农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恢复三龙公社杨村大队,同年并入芦田大队。1972年复立杨村大队。1984年建乡改为现名。
  招军畈吴家
  在三龙街西北7.5公里处,虎山东北麓,龙港公路旁。村委会驻地。25户,137人。明朝初期,吴氏在此居住。相传此地曾设起义军招军营,故名。清朝末期,但;陈氏分别由都昌余田畈;陈家岭迁居此地。
  考甲坞
  在三龙街北10公里,垄尖南麓。35户,106人。明初,胡氏从婺源县考水迁此峡谷定居,为纪念老家考水而取名考坞。合作化时,考坞与四甲两村各取一字,即“考”与“甲”,成为初级社的名称。同时村名为考甲坞。现有胡;汪;李;肖;王;张;戴;方氏在此居住。
  四甲里
  在三龙街西北8.5公里,垄尖南麓谷地中。17户,85人。明朝末期,有林氏四户由本地双蓬迁居此地,始称四家里,“家”与“甲”同音,又称四甲里。解放前夕,李氏从鄱阳县黄家岭迁入。后有许;张;曹;洪氏迁此聚居。
  历山
  在三龙街西北5.5公里,桥头坞东麓,西河支流两岸山谷口。16户,109人。明朝末期,有高氏在此定居。民国初,冯氏迁入,村后是山;村前临河,河中筑有堤,故称堤山。因“堤”谐音“历”,因名历山。
  黄家
  在三龙街西北9.5公里,坞梅尖东麓焦坑坞内。18户,155人。清朝中期,黄氏从福建迁此定居。曾名焦坑坞,1956年改称黄家。后有张;操氏迁此居住。
  萝卜头
  在三龙街西北7.5公里,西河东畔低丘坡上。12户,61人。宋朝初期,罗氏在此居住。因村前西河有停靠船舶码头,俗称“卜头”。“卜”;“埠”同音,和姓得名。清朝末期,程氏由婺源县迁来。公社化后,在此建立中心生产队,又名中心。
  陈家
  在三龙街西北10公里,梅尖东麓焦坑坞内。19户,108人。清朝初期,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后有方;蒋;徐氏迁此居住。
  杨村
  在三龙街西北7公里,西河东岸丘陵坡下。15户,81人。宋朝有杨,侯氏在此居住,称杨村。清朝中期,陈氏由祁门迁此定居,沿用原名。后有扶;吴;林;谢氏迁此聚居。
  梅家
  在三龙街西北7公里,鸟石尖西北麓西河东畔。5户,24人。明朝末期,梅氏从都昌县迁此定居。清朝末期,胡氏从本地夏考迁居此地,沿用原名。
  潘家
  在三龙街西北6公里,鸟石尖西麓西河东畔。4户,23人。此地昔有潘氏居住,故名潘家。清朝末期,汪氏曾迁住此地,民国初外迁。1981年,胡氏由邻村夏考迁入,沿用原名。
  夏考
  在三龙街西北6公里,鸟石尖西麓,西河东畔。13户,47人。宋朝初期,夏氏在此居住,称夏家。明朝初期,胡氏由婺源县考水迁此,从夏家和考水两地名各取一首字,而名夏考。
  杨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河谷地带。以驻地杨家店命名。辖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99户,984人。耕地1,485亩,山林9,459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十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杨家乡。合作化时,由杨家初级社转杨家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杨家大队,1966年改为兴农公社跃进大队,1968年恢复三龙公社杨家大队,1984年称现名。
  杨家店
  在三龙街北偏东5.5公里,鸟石尖东麓。西河之滨宽谷中,南(昌)张(王庙)公路旁。村委会驻地。97户,471人。宋朝中期,杨氏从福建省迁此建村,称杨家。后洪氏迁来,因此地为通往浮梁县北乡大路,村中有店铺,又称杨家店。现有杨;洪;王氏居住。
  杜山下
  在三龙街北偏东7.5公里。高家尖南麓山坞中,20户,105人。明初,周氏由万年县迁此定居,因村建在一个独山脚下,称独山下,因谐音又称杜山下。后有曹;江氏迁此聚居。
  傅家店
  在三龙街北偏东7公里,黎园岭西南麓,西河东岸平畈上。20户,91人。明朝,傅氏从都昌县迁此建村,开有店铺,故称傅家店。
  学儿谭
  在三龙街西北6公里,鸟石尖东麓宽谷中。26户,125人。因村前有水潭,此地办有私塾学堂,附近学生来此读书,故名学儿潭。清光绪十年,村被洪水冲没。程;洪;石氏迁小河对岸牛车下聚居,沿用原名。
  王家山
  在三龙街东北6.5公里,董家岭北麓宽谷中。23户,129人。原有王氏居住在山脚下,而名王家山。清朝末期,朱氏从柏林(在今江村乡)迁此,沿用原名。
  詹冲坞
  在三龙街东北6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山坞里。11户,51人。此地曾称马鞍山。1961年建水库时,卢;吴氏从詹冲坞迁此定居,以原居地名詹冲坞为名。
  方家嘴
  位于三龙街东北5.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小山嘴上,2户,12人。此地原有方氏居住,称方家嘴。后村废。1978年,方;丁氏迁此建居,沿用原名。
  芦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龙港公路两侧平畈上。以驻地芦田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16户,1967人。耕地2619亩,山林23,49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为芦田乡。合作化时,由芦田初级社转为芦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芦田大队,1966年改为兴农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恢复三龙公社芦田大队。1984年称现名。
  芦田
  在三龙街北偏西5公里处,虎山东麓的平畈上。龙港公路穿村而过。村委会驻地。121,582人。宋朝初期,汪氏从东港(在今黄坛乡)迁此,村建在长满芦苇的西河畔,芦苇地变成了良田,故名芦田。
  鱼塘坞
  在三龙街西北6.5公里,虎山南麓低丘谷地中。16户,90人。此坞原是荒地,有口天然水塘,称鱼塘坞。1970年因建水电站,刘;朱;吴氏由黄坛大洲迁此建村,称为新村,1982年改为现名。
  箭堂坞
  在三龙街北偏西5公里,鸟石尖西南麓,西河东岸山坞中。20户,96人。明朝,吴氏在此居住,后程氏从庵堂坞(后废)迁此。村后山峰似箭,又有金家庵堂,故名箭堂坞。
  凰峰岭
  在三龙街西北8公里,大岭背东山坞中。66户,380人。明朝中期,汪氏从河南省迁来,村建在黄土岭上,以山取名。1954年成立初级社时,取名凰峰初级社,改名凰峰岭。
  石溪渡
  在三龙街北偏西3.5公里,英花尖东麓,西河之滨谷地中。187户,783人。元朝中期,杨;曹氏在此居住,村靠西河渡口,石头甚多,故名石溪渡。明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建德(今东至县)迁此。清朝初期,余氏由都昌桥头迁此居住。
  窑棚上
  在三龙街西北3公里,鸟石尖西南麓。6户,36人。1923年汪氏从湖北迁此搭棚建窑烧炭,故名。建国后,徐;周;禾;王氏从上海;四川省;波阳县等地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东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低丘陵地带。南(昌)张(王庙)公路穿境而过。驻地黄家棚,以自然村东山下“东山”为名,辖5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88户,849人。耕地1,178亩,山林8,541亩。主种水稻。建国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浮梁县三龙乡。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时为东山大队。1960年由杨家;东山;盘溪3个大队合并成立杨家大队,1963年从杨家大队划出,归属市公安局的三龙农场东山分场,1966年改称兴农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复并入杨家大队。1978年又由杨家大队划出恢复东山大队,1984年称现名。
  黄家棚
  在三龙街东北4.5公里,鸟石尖东南麓平畈上。村委会驻地。15户,78人。元朝末期,有黄氏在此搭棚居住,故名黄家棚。民国时,余;曹氏由乐平县;鄱阳县迁此居住。现有董;饶;吴;洪;黄氏居住于此。
  尤家
  在三龙街东北5公里,五家尖西南麓平畈上。宋朝末期,尤氏从浮梁县城迁此,村名尤家。1953年景德镇市公安局在此建农场,原住户均已迁往寺前居住。现此地人口均为农场人口。
  寺前
  在三龙街东北5公里,鸟石尖东南麓平畈上。18户,96人。明朝初期,王氏由港口郭源(在今黄坛乡)迁此定居,因村建于社公庙之前而得名。1953年,尤;汪氏从邻村尤家移居此地。
  舒家山
  在三龙街北6公里,鸟石尖南麓低丘坡上。33户,140人。元朝末期,舒氏从都昌县迁此,称舒家,后因此山为舒家所有,村名改称舒家山。清朝末期,彭氏由江村(在今江村乡)迁此,沿用原名,现有彭;曹;李;沈氏在此居住。
  东山下
  在三龙街北偏东3.5公里,东山北麓低丘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34户,170人。明末,翟氏从福建省迁此定居,因村建在东山脚下而名东山下。
  麦园里
  在三龙街东北3公里,东山北麓平畈上。48户,246人。清朝初期,谢氏从都昌迁此,以种苎蔴为业,取名蔴园里。后谐音称麦园里。现有张;吴;段;彭;董氏等在此聚居。
  徐家坞
  在三龙街北偏东4.5公里,鸟石尖东南麓平畈上。1户,5人。原有徐氏在此居住,称徐家坞。1984年洪氏由邻村东山下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东山畈
  在三龙街东偏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清朝末期,董;黄氏由本地三龙街迁此建村,因村座落在东山西麓田畈上而得名。1958年,市公安局在此建农场(现为市劳动教养管理所)时,居民均迁往黄家棚居住。
  新港里
  在三龙街北偏东3.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9户,38人。此地原称新港里。1964年办畜牧场时,从附近各村迁来几户人家居住。1980年村办林场设于此。
  枫林坞口
  在三龙街东南2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20户,76人,1964年公社鱼种场设于此。
  双蓬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低丘陵地带。驻地蓬上。以原双蓬大队“双蓬”为名。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29户,1,625人。耕地2,927亩,山林8,995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十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合作化时,由龙星初级社转为三龙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时属三龙大队。1960年由三龙大队划出成立双蓬大队,1966年改为兴龙公社太阳升大队,1968年并入三龙公社三龙大队。1970年由三龙大队划出,恢复双蓬大队。1984年称现名。
  蓬上
  在三龙街西南1.3公里,大肚培东北麓田畈旁。村委会驻地。82户,403人。明朝初期,林氏从南丰县迁此搭棚定居,称林家棚。棚谐音为“蓬”后称蓬上。建国后双蓬大队设于此,亦称双蓬。后有李;许;朱氏迁此聚居。
  大坞里
  在三龙街西偏北2.5公里,银坞岗东麓山坞中。14户,70人。原有潘氏在此居住。清光绪年间,徐氏从湖口县迁此山坞建村,名大坞里。后有陈;王;陆氏在此聚居。
  渡口
  在三龙街西南1公里处,银坞岗东南麓平畈上。44户,210人。清朝末期,林氏由蓬上分居于此。在西河渡口旁建村,故名,后有吴;韩;李氏迁此聚居。
  张家
  在三龙街西南2公里处,银坞岗东南麓田畈上。18户,75人。宋朝,有张氏迁此居住,称张家。清朝末期,林氏从蓬上分居于此,沿用原名。
  橹冲坞
  在三龙街西偏南3公里,大肚培北麓山坞中,59户,266人。清朝中期,李氏从鄱阳县迁此,林氏从建昌府南丰县迁此建居。因村建于地似船形的山坞里,村后有棵似橹的株树,船后有橹,船行如冲,故名橹冲坞。
  黎家下
  在三龙街南偏西1.5公里,大肚培东麓中部。48户,278人。明朝中期,黎氏由福建省建瓯县迁此建村。村名黎家下。清朝中期,林氏从南丰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后有高;李;曹;林氏迁此居住。
  程家
  在三龙街南偏西2公里,大肚培南麓,26户,141人。明朝末期,程氏从婺源县樟睦迁此居住,故名。后有江;谭;曹氏陆续迁此居住。
  中堂里
  在三龙街西南2.5公里,凤尖东麓田畈上。19户,70人。清朝初期,林氏由南丰县迁此建村,因地处程家;余家缸堂里(此二村已废)的中间,故名中堂里。后有王;余;周;甄氏迁入居住。
  牡丹台
  在三龙街西南3公里,大肚培南麓山坞中。19户,106人。明朝,王氏在此居住,村前垒有花台,牡丹茂盛,故名。民国初,严氏从高塝上(在今罗家桥乡)迁居此地,袭用原名。后有黄;吴氏迁此居住,紧靠此地有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
  尤家山(片村)
  在三龙街东2公里处,东山南麓山坞里。
  宋朝中期,尤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因四面环山,称为尤家山。后人烟增多,分为两房,居住在山坞里的内首和外首。故称内尤家;外尤家,合称尤家山。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三龙街
相关地名
李家屋场
相关地名
汪家
相关地名
内尤家
相关地名
马路边
相关地名
茅洲上
相关地名
盘溪
相关地名
盘溪口
相关地名
高塝上
相关地名
新建
相关地名
洪冲坞
相关地名
洪冲排
相关地名
招军畈吴家
相关地名
考甲坞
相关地名
四甲里
相关地名
历山
相关地名
黄家
相关地名
萝卜头
相关地名
陈家
相关地名
杨村
相关地名
梅家
相关地名
潘家
相关地名
夏考
相关地名
杨家店
相关地名
杜山下
相关地名
傅家店
相关地名
学儿谭
相关地名
王家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