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港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04
颗粒名称: 福港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9
页码: 336-344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福港乡地名介绍如,广明堂、浯溪、麻雀坞、西坑坞、双桥、红花园、吕村、桥头、百湖滩、陈家棚、舍埠上门、舍埠中门、窑棚里、鲍家屋里、上洛溪、里塘坞、绕岭、黄家塅、下洛溪、芳村、万家墩、石岭脚下、肥株窟里、培湾里、马房丘、夏家源、金家、建溪、黄土坡等。
关键词: 蛟潭区 福港乡 概况

内容

福港乡地名
  浯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岸丘陵山区。以驻地浯溪得名。辖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44户,1,188人。耕地1,312亩,山林1万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先后属于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和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和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明星;浯溪2个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时为浯溪大队,1964年为双桥大队。1966年为勤奋公社创业大队。1968年并入蛟潭公社仍称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浯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广明堂
  在蛟潭东南8.5公里,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南岸丘陵谷地。80户,399人。明初,程氏由黄坛乡迁此。明朝末,汪氏从鄱阳施村迁来。后有李;曹;谭氏迁来聚居。因村建在昌江岸旁的一块大平坦上,靠近明堂山,故名广明堂。昔日,此地曾有7个祠堂,5口水塘,人烟兴旺。现在是乡政府所在地,有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以及商店;旅社,成为农村的集镇。
  浯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北1.8公里,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岸丘陵谷地。67户,321人。唐朝末,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此。宋朝,金氏由槐里(在今新平乡)迁来。浯溪系水名移作村名。因村在浯溪出口处。亦名浯溪口。
  麻雀坞
  在广明堂北偏东4.5里处,天字号西麓。2户,5人。民国初,胡氏由本地胡家迁此,因村前树上麻雀较多,而得名。
  西坑坞
  在广明堂北偏东4公里,仙峰尖北麓山谷,5户,19人。1937年鄢氏由本地陈家棚迁来。因村前有小溪向西流去而得名。
  双桥
  在广明堂北偏东3.5公里,仙峰尖北麓,小溪北岸丘陵谷地。32户,168人。宋朝初,胡氏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因此地有一棵九股樟树,而名九股樟01961年,以村头两地各有小桥,易名双桥。
  红花园
  在广明堂东北4.5公里处,皖赣铁路东侧。12户,56人。唐朝末,吕氏从安徽省歙县迁此。因满山红花争艳而名。
  吕村
  在广明堂东北4.5公里处,皖赣铁路东侧。5户,25人。唐朝末,吕氏由安徽省黟县迁来,故名吕村。1966年章氏从本地舍埠迁此,沿用原名。
  桥头
  在广明堂东北4公里,仙峰尖北麓,小溪北岸丘陵谷地。8户,24人。宋朝末,吕氏由本地红花园迁此,因村建于桥头得名。
  百湖滩
  在广明堂东北1公里,昌江西面凸岸丘陵谷地。33户,171人。唐朝末,林氏在此居住,因女子出嫁回门时,全村以百壶喜酒迎新郎,村又处滩旁,故名百壶滩。后因谐音称百湖滩。明朝中期,吴;黄氏由南丰县迁此居住。
  舍埠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东西两岸丘陵谷地,驻地陈家棚,以自然村舍埠命名。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14户,542人。耕地468亩,山林6700亩。主种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和新民乡。合作化时,由中门;中心初级社转龙星高级社。1958年建樟树坑水电站时,划归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红峰大队。1968年福港公社撤销划归蛟潭公社仍属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属洛溪大队。1978年成立舍埠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陈家棚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北偏东6.5公里,昌江东岸,西风形山下丘陵谷地。29户,160人。清朝初,陈氏由南丰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后有郑氏等迁此居住。
  舍埠上门
  在广明堂北偏东8公里,昌江北岸,放牛尖东南麓丘陵谷地。22户,120人。宋朝中期,章氏由龙潭(在今峙滩乡)迁本地陈家棚店场上(废村),建成村舍。村前为昌江渡口,后谐音“渡”为“埠”习称舍埠,后分为2村。章氏分居,居上村者为舍埠上门。
  舍埠中门
  在广明堂北偏西7公里,昌江西岸风形山东南丘陵谷地。40户,120人。宋朝中期,章氏由本地陈家棚店场上(废村)迁此。因村建在舍埠的中部,而得名。
  窑棚里
  在广明堂北偏东6公里,昌江东岸丘陵谷地。2户,12人。1982年,陈氏由本地陈家棚迁此居住。以附近有窑棚而名。
  鲍家屋里
  在广明堂北5公里,昌江北岸风形山湾口丘陵谷地。21户,130人。宋朝初,鲍氏由葛茎坑来此新建房屋,故名。
  洛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昌江西北岸丘陵谷地。驻地上洛溪,以辖地洛溪命名。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46户,744人。耕地866亩,山林2万亩,茶叶679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和新民乡。合作化时,由洛溪;鲍家;绕岭初级社转凤山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原址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人民公社称洛溪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向阳大队。1968年撤销福港公社并入蛟潭公社仍称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洛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洛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北偏西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50户,269人。此地原有乐氏居住,称乐家坡。宋朝初,郑氏由杏花村(在今旧城乡)迁此居住。因“乐”谐音“洛”,村建在溪边上而得名。
  里塘坞
  在广明堂北11公里,毛岭西南麓山谷。17户。103人。1970年洛溪村郑氏17户分迁于此。因村建在有塘的山坞里,故名。
  绕岭
  在广明堂北7.5公里,昌江北岸毛岭南麓谷地。26户,170人。宋朝,蒋氏由乐平县迁此,在绕山岭开垦荒地,村名绕岭。后有贺氏等迁此居住。
  黄家塅
  在广明堂北10公里,毛岭南麓。10户,63人。清朝初,黄氏在此居住,取名黄家塅。1970年郑氏从本地洛溪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下洛溪
  在广明堂北偏西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43户,200人。因人烟繁盛,洛溪郑氏分迁一部分居住村下首,故名下洛溪。
  芳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天字号西南麓山谷。以驻地芳村命名。辖3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2户,687人。耕地762亩,山林3.46万亩,茶叶700亩,油茶10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芳村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建樟树坑水电站时,迁入高峰人民公社称芳村大队。1959年转为英溪垦殖场芳村分场。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芳村大队,1964年与浯溪合并属双桥大队,1965年恢复芳村大队。1968年称勤奋公社红峰大队。1968年撤销福港公社属蛟潭公社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芳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芳村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北7.5公里,黄字号西南麓山谷。有小溪流过村前。108户,552人。此地曾有方氏居住,称方村。清朝末,吕氏从安徽省黟县迁至吕村,再迁来此地,易名芳村。
  万家墩
  在广明堂东北6公里,狼峰岭西北麓。5户,22人。唐朝末,万氏在此居住,以姓取名。后村废。1985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石岭脚下
  在广明堂东北部5.5公里小溪北岸。3户,18人。1983年吕氏由本地芳村迁此建村,因房屋建在紧靠石岭脚下而名。
  肥株窟里
  在广明堂东北5公里,仙峰尖北麓谷地。5户,38人。1980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建村。因村前有肥株树,村又建在山麓窟里,故名。
  培湾里
  在广明堂东北面4公里小溪北岸。5户,17人。1980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居住。因村屋建在山弯里的一个墩上,故名。
  马房丘
  在广明堂东北部3.5公里,仙峰尖北麓。2户,10人。明朝末期,桂氏曾在此建一马房,故名。1982年吕氏从芳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夏家源
  在广明堂东偏北7.5公里,仙峰尖东北麓谷地。14户,72人。宋朝时,此地曾有夏氏居住,村建在小溪发源之地,故名。后戴氏由婺源长溪;洪氏由本地洪家先后迁来。沿用原名。
  胜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西北部,昌江北岸丘陵谷地。辖1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82户,438人,耕地483亩,山林2000亩。主种水稻。以胜湖塘而名。驻地金家。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胜湖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并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划归新平公社属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属浯溪大队。1968年转属蛟潭公社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属浯溪大队。1981年从浯溪大队划出成立胜湖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金家
  在广明堂北3公里,昌江北面墩上。82户,438人。明朝初,金氏由金家坞(在今储田乡)迁此居住,因村建在昌江西北岸险要的高坡上,故名金家,又名胜湖。后有朱;吴氏迁此居住。
  建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西岸丘陵谷地。以驻地建溪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51户,800人。耕地面积1163亩,山林10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七区建石乡。合作化时,由润成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往高峰人民公社。1958年迁回原地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建溪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东方红大队,1968年并入蛟潭公社属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建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建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西北0.5公里,昌江西岸丘陵谷地,建溪河汇入昌江的出口处。62户,344人。唐朝,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本地明堂山(废村)再迁此建村。明朝,鲍氏由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因村建于狮子湾和昌江河旁,取名建狮港,又称建溪。
  岭上
  在广明堂西北1.5公里,梅树岭东麓,建溪河西岸丘陵谷地。12户,60人。清朝,陈氏由陈村(在今蛟潭乡)迁本地水村,1953年再迁岭上而名。
  黄土坡
  在广明堂北偏西2.5公里,梅树岭山麓。13户,71人。明朝初,林氏由本地樟树坞迁来。因此处山地尽黄土,被称为黄土坡。现有吴;洪;鲍;陈氏迁此居住。
  樟村坞
  在广明堂西北2公里,梅树岭东麓建溪河西岸谷地。46户,231人。唐朝,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明堂山(废村)再迁来此地,以附近有老樟树得名。
  南田岭
  在广明堂西偏北5.5公里,梅树岭东西麓山谷。5户,26人。清朝中期,施氏由鸦桥(在今经公桥乡)迁来。因村南面靠近山岭,岭下有田,故名。
  西涧潭
  在广明堂南2公里,昌江西岸丘陵谷地。13户,68人。唐朝末,吴氏在此居住,因村建在山涧;水潭之旁,取名涧潭。建国后,河东建村称东涧潭,此地易名西涧潭。后有徐;林氏迁此居住。
  走马湾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东北部山区,以驻地走马湾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82户,438人。耕地240亩,山林2.5万亩,茶叶400亩,油茶4,500亩。以种茶;育林为主,兼出产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石鼓乡。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坑口公社。1959年划出,成立香菇场,属坑口国营商店。1961年划归景德镇市商业局贸易公司为石鼓香菇场。1975年改为福港林场,1979年为福港公社香菇场,1981年改称走马湾林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民委员会。
  走马湾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7.5公里,仙峰尖西麓山谷中。33户,178人。明朝初,汪氏由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此地枣树甚多,而名枣木园,后又以谐音改称“走马湾”。现有毛;叶氏迁此居住。
  庵堂坞
  在广明堂东北12公里,天字号南麓山坞中。1户,6人。清朝中期,刘氏在此居住,因山有庵堂而名。
  胡家包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黄字号西南峡谷中。1户,5人。清朝末,胡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来,居在小山包上而名。
  小坞里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天字号西南麓山坞中。1户,9人。1958年刘氏由本地刘家包迁来,因处小坞而得名。
  郑家包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黄字号南麓山谷中。2户,13人。清朝末,郑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来,因村建在小山包而得名。
  张家园
  在广明堂东北11公里,天字号南麓山谷。7户,39人。元朝中期,张氏在此居住,故名。清朝末,李氏由安徽省桐城迁此,沿用原名。
  刘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天字号西南麓峡谷中。4户,12人。清朝,刘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因居住在小山包上而得名。
  洪家
  在广明堂东偏北12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中。1户,9人。清朝,洪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建村,故名。现有方氏居住。
  汪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1户,7人。清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以姓得名。民国十四年,金氏由金家坞(在今储田乡)迁来,沿用原名。
  油榨包
  在广明堂东北8.5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1户,6人。清朝中期,因此地山包上曾建有一油榨坊而名。1973年,胡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袭用原名。
  秦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9公里,黄字号南麓。3户,15人。清朝末,秦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山包上建村,故名。
  方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4户,22人。清朝初,方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山包上建村,故名。
  胡家
  在广明堂东偏北9公里,黄字号西南麓峡谷。2户,9人。清朝初,胡氏由安徽省怀宁县新家湾胡家迁此。以姓得名。
  量田
  在广明堂东9公里,座落在仙峰尖山东麓。23户,94人。元朝末期,吴氏从婺源县赋春迁此。当时此地一片荒田,吴氏祖先将此荒田改为“良田”。后谐音“量田”。解放前,流行瘟疫,吴氏全部迁走。1972年胡氏从胡家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王家
  在广明堂东10公里,仙峰尖东麓山谷中。1户,7人。清朝中期,王氏在此居住,称王家。清朝末,王氏迁走。1947年叶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沿用原名。
  紫茶园
  在广明堂东偏南11公里,猪食尖东北麓峡谷。1户,7人。清朝末,方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以种油茶而名。
  官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昌江西岸丘陵谷地。驻地官中鲍家,以辖地官中命名。辖7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69户,981人。耕地1,826亩,山林9,00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1952年为第七区福港乡;建石乡。合作化时,由官中;潘村2个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时,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原地,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辖。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官中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太阳升大队。1968年划归蛟潭公社外蒋大队。1972年复立福港公社官中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官中鲍家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北。29户,152人。此地原有戴氏居住。清朝中期,鲍氏从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因村建于名官中的地域而得名。后王;汪;黄;陈氏等迁此聚居。
  潘村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梅树岭东南麓。29户,180人。宋朝末,潘氏由安徽省休宁县迁此,以姓得名。后有吴;吕氏迁来居住。
  尤家岭
  在广明堂西南37公里,李家尖山东北麓。10户,89人。清朝初,尤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村在山岭脚下,故名。1968年浙江省淳安县王;徐氏迁此,沿用原名。
  蒋家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麓。20户,130人。清朝初,蒋氏由外蒋(在今蛟潭乡)迁此,因名蒋家。后有郑;叶氏等居住。
  长源里
  在广明堂西偏南4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谷地。1户,5人。村名长源里,有祝愿子孙源远流长之意。
  汪家
  在广明堂西南4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26户,142人。清康熙年间,汪氏从英竹段(在今储田乡)迁此居住,取名汪家。沿用至今。
  大山坞
  在广明堂偏西5公里,李家尖山东麓。16户,89人。此地原有叶氏居住。1966年吴;许氏由本地范家埠迁此。因村建于大山坞中而名。
  葛茎坑
  在广明堂南45公里,李家尖山东麓。7户,43人。民国初,程氏在此居住。1968年浙江省淳安县吴氏迁此居住。因村建在葛茎坑旁而得名。
  范家埠
  在广明堂南偏西5公里,李家尖山东北麓。31户,151人。此地原有范氏居住,以撑船为业,村建在停船处,取名范家埠。明朝中期,吴氏由福凤(在今黄坛乡)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石鼓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大岭西南麓丘陵谷地,以驻地石鼓村而得名。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47户,1,224人。耕地面积1711亩,山林面积5,5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和石鼓乡。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并坑口公社,1959年迁回,属新平公社磨刀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时改称石鼓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划归新平公社仍称石鼓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石鼓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鼓
  在广明堂东南25公里,大岭西南麓,昌江东岸边。60户,295人。唐朝末,王氏由柘坪(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村旁昌江边有大石似鼓,故名。后周;汪氏分别由安徽省祁门县及本地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沿用原名。解放前曾是一集镇,商店;作坊达十多家。现在是村委会驻地。
  余村
  在广明堂东6.5公里,大岭南麓小溪北岸山坞里。47户,220人。宋朝,余氏在此居住,称余村。清朝,吴氏由婺源赋春迁此,沿用原名。后有许;黄;方;李;陈氏迁此聚居。
  大坞里在广明堂东10公里,猪食尖北麓山坞中。1户,13人。清朝初,黄氏由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因村座落在山坞里而得名。
  叶东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猪食尖西北麓,小溪东岸山谷中。19户,103人。宋朝中期,叶氏由浮北屏山迁此建村,取名叶村。建国后成立生产队时,分叶东;叶西两个生产队,叶村更名叶东。
  叶西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仙锋尖南麓小溪西岸谷地。21户,107人。清朝末,李氏由浮梁县城西门叶村迁来居住。建国后成立叶西生产队而得名。后有陈;胡;方氏迁此居住。
  莲荷
  在广明堂南3公里,昌江河西岸丘陵谷地。36户,161人。此地原有尤;许氏居住。清末;民国初,汪;曹;洪氏分别从本地广明堂;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本省都昌县迁来。因村紧靠洲上的莲花塘而得名。
  瓜棚里
  在广明堂南3.5公里,九龙岗西北麓昌江东南岸丘陵谷地。20户,97人。清朝初,邱氏由南丰县迁此搭棚居住,以种瓜为生,称邱家,又名瓜棚里。后有祝;李;石氏迁此居住。
  磨刀港
  在广明堂南4公里,九龙岗西北麓,昌江西岸谷地。43户,223人。宋朝,有王氏居住。村建在昌江河旁。因河中有磨刀石而得名。明朝末,周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在建立三里生产队后,此地曾名三里。
  光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九龙岗北麓,昌江支流两岸峡谷。驻地竹窠里,以原光明大队而名。辖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71户,936人。耕地1,437亩,山林3.78万亩。主产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民主乡,1952年为韩源乡;石鼓乡。合作化时由孙家;石鼓初级社转石鼓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坑口公社河源大队。1959年迁回原址,划归新平公社称光明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光明大队。1968年因撤销福港公社而划归新平公社石鼓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光明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竹窠里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南5.5公里,猪食尖西麓山坞中。13户,74人。宋朝初,朱氏由安徽省舒城县朱村迁来。因村座落在竹林中而得名。后有徐;方氏迁来聚居。
  六亩里
  在广明堂东南9公里,猪食尖西北麓山谷。2户,9人。清朝,黄氏从本地大坞里迁来。因村前有六亩田地而得名。
  周家下
  在广明堂东南4.5公里,仙峰尖南麓谷地。14户,74人。宋朝初,朱氏由沽演(在今江村乡)迁来,原称朱家。明朝末,周氏由安徽祁门迁来。因村建在小河下游而易名周家下。
  墩上
  在广明堂东南5.5公里,猪食尖西麓峡谷处。1户,5人。清朝,詹氏在此居住。民国时,邬氏从安徽省太湖县迁来,村建于山坞墩上而名。
  铁炉塅
  在广明堂东南3.5公里,仙峰尖南麓。10户,52人。清朝中期,方氏由南丰县迁来。以打铁为生,并在村中砌有打铁熔炉,故名。
  高家洼
  在广明堂南偏东4公里,仙峰尖南麓,九龙岗北麓谷地。19户,97人。此地原有郭氏居住,称郭家洼。明朝初,李氏由里村(今竟成乡)迁此,因地处低洼地的高处而名高家洼。后有朱;方;潘氏迁此居住。
  鱼塘坞
  在广明堂南3.5公里,仙峰尖西南麓,昌江东岸山坞中。皖赣铁路经东侧穿谷而过。2户,15人。1961年万氏由浙江省淳安县迁来,因村口有大鱼塘,故名。
  李家棚
  在广明堂南偏东3.5公里,九龙岗北麓山坞中。11户,66人。清嘉庆年间,李氏从建昌府黎川县迁来,在此搭棚居住而名。后有黄;宁氏迁来聚居。
  庙下
  在广明堂东南6.5公里,九龙岗北山坞中。14户,76人。宋朝,此地有郭氏居住,建村于汪王庙下首而名。清初,黄氏由安徽省潜山县天堂里迁来,沿用原名。
  洪家坞里
  在广明堂南4公里,九龙岗西北麓山坞中,皖赣铁路东侧。12户,58人。明朝末,洪氏由万年县迁来。因村建在山坞而得名。
  官坡头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九龙岗北麓峡谷口。7户,48人。清朝初,方氏由本地里寺坑(村废)迁来。这里过去因缺水,粮食生产十年九无收。县衙拨款筑坝蓄水,曾派官员在高坡头上督察,后人称官坡头。
  新村
  在广明堂东南6公里,猪食尖西南麓山坞中。13户,61人。1980年为方便农业生产,孙;邬;江;李氏从邻村孙家迁此地建村,得名新村。
  李库
  在广明堂东南10公里,猪食尖南麓山坞。19户,110人。宋朝末,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在小溪发源处山坞里建村。因当地木竹;茶叶;油茶资源丰富,似以物资仓库而得名。后有程;潘氏迁来居住。
  孙家
  在广明堂东南8公里,猪食尖南麓山坞。23户,183人。宋朝初,孙氏由安徽省黟县迁此而名。现有孙;李;叶;郑氏在此聚居。
  福港村民委员会(茶场)
  位于乡境南部,昌江东岸边丘陵谷地。驻地马家坞。“福港”有福得于港的意思。辖2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32户,196人。耕地287亩,山林3,500亩,茶园1,500亩。种植茶叶为主。1975年前属石鼓大队。1976年福港公社在此创办福港茶场,1984年建立村委会。
  马家坞
  在广明堂南偏西5.5公里,昌江东岸边丘陵谷地。清朝,马氏在此坞居住,称马家坞。后迁走。1976年公社在此建房办茶场,仍甩原名。现有孙;李氏等55名职工在此居住。
  东涧潭
  在广明堂南0.5公里,仙峰尖西南麓谷地。7户,34人。清朝初,章氏由清溪(在今峙滩乡)迁此建村。因村在昌江东岸,河中有潭,故名。后钱氏由浙江省淳安县迁来居住,沿用原名。
  毛滩
  在广明堂南4.5公里,九龙岗西北麓谷地。25户,107人。昔日王氏在此居住。清末,吴氏由邻村范家埠迁来。因村建在昌江河旁一片长满苦竹之地,曾取名苦竹港。民国时,易名茅滩,后谐音“毛滩”。
  官中(片村)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麓。49户,282人。包括鲍家;蒋家2个自然村。明朝,鲍氏从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清初,蒋氏从外蒋(在今蛟潭乡)迁此。此地形似官帽,因村建在小河两岸官帽地形的中间,而名官中,又名官竹塅。
  洛溪(片村)
  在广明堂北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93户,469人。包括上洛溪;下洛溪2个自然村。宋朝,郑氏由杏花村(在今旧城乡)迁此。后因人烟繁盛,分迁一部分在村下首居住,故分上;下洛溪。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广明堂
相关地名
浯溪
相关地名
麻雀坞
相关地名
西坑坞
相关地名
双桥
相关地名
红花园
相关地名
吕村
相关地名
桥头
相关地名
百湖滩
相关地名
陈家棚
相关地名
舍埠上门
相关地名
舍埠中门
相关地名
窑棚里
相关地名
鲍家屋里
相关地名
上洛溪
相关地名
里塘坞
相关地名
绕岭
相关地名
黄家塅
相关地名
下洛溪
相关地名
芳村
相关地名
万家墩
相关地名
石岭脚下
相关地名
肥株窟里
相关地名
培湾里
相关地名
马房丘
相关地名
夏家源
相关地名
金家
相关地名
建溪
相关地名
黄土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