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港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602
颗粒名称: 福港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4
页码: 333-344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福港乡的概况,地理位置、沿革建制、农业、文教卫生、交通建设、历史人物、地名。
关键词: 蛟潭区 福港乡 景德镇市

内容

福港乡概况
  福港乡位于蛟潭区东南部,东邻鹅湖区臧湾乡,南与鹅湖区新平乡和王港乡接壤,西和蛟潭乡交界,北同峙滩乡毗连。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以建国前福西乡之“福”和杨家港之“港”而名,寓意鱼米之乡。乡政府驻地广明堂,距蛟潭8公里,距市区28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个林场和1个茶场),52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共1703户,8194人(其中非农业324人)。均为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安东乡己溪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和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乡建制末变。1952年分属浮梁县第七区新民乡;福港乡;建石乡。并分别建立了互助组;初级社,1956年改为龙星;明星;黄山;光明等高级社。1957年小乡并大乡时,福港归蛟潭乡,石鼓归旧城乡。1958年建樟树坑水电站时,许多村庄迁往三龙;坑口等地,分别划属高峰公社和坑口公社。1959年停建电站重新迁回,属新平人民公社。1961年从新平公社划出成立福港公社。1966年改名勤奋公社,1968年又分别并入蛟潭;新平2个公社,1972年复立福港公社。1984年建乡时改为现名。
  辖境地处山区,东面群山重叠,西部地势较低,山丘起伏。东北部黄字号主峰,海拔643.9米。东南部猪食尖海拔530多米。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玉米;大豆等杂粮及芝麻;油菜籽;茶叶;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并利用水源优势,发展养殖业。全乡耕地面积10483亩(其中水田8785亩,旱地1698亩),人多田少(人均只1.1亩多田),建国前沿河农民口粮大部分靠邻县供应。建国后的一段较长时间,仍吃国家回供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之建国以来,修建了小(二)型水库1座,山塘11个,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5亩,旱涝保收面积5095亩,使粮食生产面貌迅速得到改变,1981年度开始粮食自给有余。1984年稻谷产量674.8万斤,比1978年增长23.8%,向国家出售商品粮183万斤。同时,充分利用水库水面养鱼,年产鲜鱼20万斤。石鼓的石鲫是乡的一大特产。
  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的昌江穿越境内。古代著名的石鼓镇,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当地人历来多以造船业和航运业为生。全乡现有木帆轮192条,航运事业较为发达。境内尚有三条小河,春汛时可放运木;竹排。
  全乡山地面积190898亩,建了2个林场。走马湾林场以育林为主,年为国家提供木材1100立方米。1984年办了以造林为主的小暑林场,营造杉;松林2500亩,杂柴林3800亩。此外,乡办了茶场1个,有茶园3924亩,建有茶叶初制加工厂,年产茶叶517担,还有桐籽树面积50亩,年产桐油3503斤。
  该乡在积极发展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建国前,只有一些造船业和几个铁匠铺,如今办有农机厂;板套厂;拼花地板厂;车木厂;木材加工厂;装配厂;木炭厂;翻砂厂等。各村委会办有木材加工厂;砖瓦厂以及联户和专业户办的企业。走马湾村委会户户推广食用菌新法培育香菇,被称为“香菇村”。全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16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2万元,工业产值37.8万元,畜牧业产值11627元。
  文教卫生和交通建设事业日益发展。建国前,境内仅5所小学,100余名学生。石鼓有1家中药铺和1位郎中。现在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31所,中小学生1490人,教职员60多人。有文化站;电影院(有电影放映机2部);业余剧团。还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4人。村委会设有医务室。
  辖境交通也较方便,皖赣铁路直穿境内中部,福港火车站建在广明堂村前1公里处,从广明堂到西南部的官中;潘村,向东到库源坞;内库都有新建的简易公路。蛟潭到韩源的公路穿过乡境西南。
  辖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9月工农红军攻克景德镇时,革命曾发展到石鼓,在此驻过红军局,并与敌民团进行了一次激战,红军局领导人孙求来等10余人先后壮烈牺牲。1934年5月,芳村建立了农民革命团,开展了打土豪与保卫根据地的斗争。
  历史人物。了元,字觉老,邑之林氏子(建溪村人)。三岁能记诸家诗千篇,称为神童。宝积寺为僧,会游京师,奉诏入内讲经,神宗赐号佛印并赐紫袈裟高丽磨袖金钵,以旌其德。他与苏轼最善,并交黄庭坚。居庐山时,与庭坚有尺犊往来。宋,郑发龙,字子俊,诸溪村人,嘉定戊辰进士,通判永州,迁知柳州改彭州,所在故土养民多善改,民立祠祀之。
  福港乡地名
  浯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岸丘陵山区。以驻地浯溪得名。辖4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44户,1,188人。耕地1,312亩,山林1万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先后属于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和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和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明星;浯溪2个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时为浯溪大队,1964年为双桥大队。1966年为勤奋公社创业大队。1968年并入蛟潭公社仍称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浯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广明堂
  在蛟潭东南8.5公里,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南岸丘陵谷地。80户,399人。明初,程氏由黄坛乡迁此。明朝末,汪氏从鄱阳施村迁来。后有李;曹;谭氏迁来聚居。因村建在昌江岸旁的一块大平坦上,靠近明堂山,故名广明堂。昔日,此地曾有7个祠堂,5口水塘,人烟兴旺。现在是乡政府所在地,有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以及商店;旅社,成为农村的集镇。
  浯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北1.8公里,仙峰尖西北麓,昌江东岸丘陵谷地。67户,321人。唐朝末,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此。宋朝,金氏由槐里(在今新平乡)迁来。浯溪系水名移作村名。因村在浯溪出口处。亦名浯溪口。
  麻雀坞
  在广明堂北偏东4.5里处,天字号西麓。2户,5人。民国初,胡氏由本地胡家迁此,因村前树上麻雀较多,而得名。
  西坑坞
  在广明堂北偏东4公里,仙峰尖北麓山谷,5户,19人。1937年鄢氏由本地陈家棚迁来。因村前有小溪向西流去而得名。
  双桥
  在广明堂北偏东3.5公里,仙峰尖北麓,小溪北岸丘陵谷地。32户,168人。宋朝初,胡氏由婺源清华街迁此。因此地有一棵九股樟树,而名九股樟01961年,以村头两地各有小桥,易名双桥。
  红花园
  在广明堂东北4.5公里处,皖赣铁路东侧。12户,56人。唐朝末,吕氏从安徽省歙县迁此。因满山红花争艳而名。
  吕村
  在广明堂东北4.5公里处,皖赣铁路东侧。5户,25人。唐朝末,吕氏由安徽省黟县迁来,故名吕村。1966年章氏从本地舍埠迁此,沿用原名。
  桥头
  在广明堂东北4公里,仙峰尖北麓,小溪北岸丘陵谷地。8户,24人。宋朝末,吕氏由本地红花园迁此,因村建于桥头得名。
  百湖滩
  在广明堂东北1公里,昌江西面凸岸丘陵谷地。33户,171人。唐朝末,林氏在此居住,因女子出嫁回门时,全村以百壶喜酒迎新郎,村又处滩旁,故名百壶滩。后因谐音称百湖滩。明朝中期,吴;黄氏由南丰县迁此居住。
  舍埠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东西两岸丘陵谷地,驻地陈家棚,以自然村舍埠命名。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14户,542人。耕地468亩,山林6700亩。主种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和新民乡。合作化时,由中门;中心初级社转龙星高级社。1958年建樟树坑水电站时,划归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红峰大队。1968年福港公社撤销划归蛟潭公社仍属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属洛溪大队。1978年成立舍埠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陈家棚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北偏东6.5公里,昌江东岸,西风形山下丘陵谷地。29户,160人。清朝初,陈氏由南丰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后有郑氏等迁此居住。
  舍埠上门
  在广明堂北偏东8公里,昌江北岸,放牛尖东南麓丘陵谷地。22户,120人。宋朝中期,章氏由龙潭(在今峙滩乡)迁本地陈家棚店场上(废村),建成村舍。村前为昌江渡口,后谐音“渡”为“埠”习称舍埠,后分为2村。章氏分居,居上村者为舍埠上门。
  舍埠中门
  在广明堂北偏西7公里,昌江西岸风形山东南丘陵谷地。40户,120人。宋朝中期,章氏由本地陈家棚店场上(废村)迁此。因村建在舍埠的中部,而得名。
  窑棚里
  在广明堂北偏东6公里,昌江东岸丘陵谷地。2户,12人。1982年,陈氏由本地陈家棚迁此居住。以附近有窑棚而名。
  鲍家屋里
  在广明堂北5公里,昌江北岸风形山湾口丘陵谷地。21户,130人。宋朝初,鲍氏由葛茎坑来此新建房屋,故名。
  洛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昌江西北岸丘陵谷地。驻地上洛溪,以辖地洛溪命名。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46户,744人。耕地866亩,山林2万亩,茶叶679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和新民乡。合作化时,由洛溪;鲍家;绕岭初级社转凤山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原址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人民公社称洛溪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向阳大队。1968年撤销福港公社并入蛟潭公社仍称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洛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洛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北偏西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50户,269人。此地原有乐氏居住,称乐家坡。宋朝初,郑氏由杏花村(在今旧城乡)迁此居住。因“乐”谐音“洛”,村建在溪边上而得名。
  里塘坞
  在广明堂北11公里,毛岭西南麓山谷。17户。103人。1970年洛溪村郑氏17户分迁于此。因村建在有塘的山坞里,故名。
  绕岭
  在广明堂北7.5公里,昌江北岸毛岭南麓谷地。26户,170人。宋朝,蒋氏由乐平县迁此,在绕山岭开垦荒地,村名绕岭。后有贺氏等迁此居住。
  黄家塅
  在广明堂北10公里,毛岭南麓。10户,63人。清朝初,黄氏在此居住,取名黄家塅。1970年郑氏从本地洛溪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下洛溪
  在广明堂北偏西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43户,200人。因人烟繁盛,洛溪郑氏分迁一部分居住村下首,故名下洛溪。
  芳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天字号西南麓山谷。以驻地芳村命名。辖3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2户,687人。耕地762亩,山林3.46万亩,茶叶700亩,油茶10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芳村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建樟树坑水电站时,迁入高峰人民公社称芳村大队。1959年转为英溪垦殖场芳村分场。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芳村大队,1964年与浯溪合并属双桥大队,1965年恢复芳村大队。1968年称勤奋公社红峰大队。1968年撤销福港公社属蛟潭公社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芳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芳村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北7.5公里,黄字号西南麓山谷。有小溪流过村前。108户,552人。此地曾有方氏居住,称方村。清朝末,吕氏从安徽省黟县迁至吕村,再迁来此地,易名芳村。
  万家墩
  在广明堂东北6公里,狼峰岭西北麓。5户,22人。唐朝末,万氏在此居住,以姓取名。后村废。1985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石岭脚下
  在广明堂东北部5.5公里小溪北岸。3户,18人。1983年吕氏由本地芳村迁此建村,因房屋建在紧靠石岭脚下而名。
  肥株窟里
  在广明堂东北5公里,仙峰尖北麓谷地。5户,38人。1980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建村。因村前有肥株树,村又建在山麓窟里,故名。
  培湾里
  在广明堂东北面4公里小溪北岸。5户,17人。1980年吕氏从本地芳村迁此居住。因村屋建在山弯里的一个墩上,故名。
  马房丘
  在广明堂东北部3.5公里,仙峰尖北麓。2户,10人。明朝末期,桂氏曾在此建一马房,故名。1982年吕氏从芳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夏家源
  在广明堂东偏北7.5公里,仙峰尖东北麓谷地。14户,72人。宋朝时,此地曾有夏氏居住,村建在小溪发源之地,故名。后戴氏由婺源长溪;洪氏由本地洪家先后迁来。沿用原名。
  胜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西北部,昌江北岸丘陵谷地。辖1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82户,438人,耕地483亩,山林2000亩。主种水稻。以胜湖塘而名。驻地金家。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七区福港乡。合作化时,由胜湖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并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划归新平公社属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属浯溪大队。1968年转属蛟潭公社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属浯溪大队。1981年从浯溪大队划出成立胜湖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金家
  在广明堂北3公里,昌江北面墩上。82户,438人。明朝初,金氏由金家坞(在今储田乡)迁此居住,因村建在昌江西北岸险要的高坡上,故名金家,又名胜湖。后有朱;吴氏迁此居住。
  建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西岸丘陵谷地。以驻地建溪命名,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51户,800人。耕地面积1163亩,山林10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七区建石乡。合作化时,由润成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往高峰人民公社。1958年迁回原地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建溪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东方红大队,1968年并入蛟潭公社属福港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建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建溪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西北0.5公里,昌江西岸丘陵谷地,建溪河汇入昌江的出口处。62户,344人。唐朝,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本地明堂山(废村)再迁此建村。明朝,鲍氏由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因村建于狮子湾和昌江河旁,取名建狮港,又称建溪。
  岭上
  在广明堂西北1.5公里,梅树岭东麓,建溪河西岸丘陵谷地。12户,60人。清朝,陈氏由陈村(在今蛟潭乡)迁本地水村,1953年再迁岭上而名。
  黄土坡
  在广明堂北偏西2.5公里,梅树岭山麓。13户,71人。明朝初,林氏由本地樟树坞迁来。因此处山地尽黄土,被称为黄土坡。现有吴;洪;鲍;陈氏迁此居住。
  樟村坞
  在广明堂西北2公里,梅树岭东麓建溪河西岸谷地。46户,231人。唐朝,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明堂山(废村)再迁来此地,以附近有老樟树得名。
  南田岭
  在广明堂西偏北5.5公里,梅树岭东西麓山谷。5户,26人。清朝中期,施氏由鸦桥(在今经公桥乡)迁来。因村南面靠近山岭,岭下有田,故名。
  西涧潭
  在广明堂南2公里,昌江西岸丘陵谷地。13户,68人。唐朝末,吴氏在此居住,因村建在山涧;水潭之旁,取名涧潭。建国后,河东建村称东涧潭,此地易名西涧潭。后有徐;林氏迁此居住。
  走马湾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东北部山区,以驻地走马湾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82户,438人。耕地240亩,山林2.5万亩,茶叶400亩,油茶4,500亩。以种茶;育林为主,兼出产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石鼓乡。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坑口公社。1959年划出,成立香菇场,属坑口国营商店。1961年划归景德镇市商业局贸易公司为石鼓香菇场。1975年改为福港林场,1979年为福港公社香菇场,1981年改称走马湾林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民委员会。
  走马湾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7.5公里,仙峰尖西麓山谷中。33户,178人。明朝初,汪氏由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此地枣树甚多,而名枣木园,后又以谐音改称“走马湾”。现有毛;叶氏迁此居住。
  庵堂坞
  在广明堂东北12公里,天字号南麓山坞中。1户,6人。清朝中期,刘氏在此居住,因山有庵堂而名。
  胡家包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黄字号西南峡谷中。1户,5人。清朝末,胡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来,居在小山包上而名。
  小坞里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天字号西南麓山坞中。1户,9人。1958年刘氏由本地刘家包迁来,因处小坞而得名。
  郑家包
  在广明堂东北15公里,黄字号南麓山谷中。2户,13人。清朝末,郑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来,因村建在小山包而得名。
  张家园
  在广明堂东北11公里,天字号南麓山谷。7户,39人。元朝中期,张氏在此居住,故名。清朝末,李氏由安徽省桐城迁此,沿用原名。
  刘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天字号西南麓峡谷中。4户,12人。清朝,刘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因居住在小山包上而得名。
  洪家
  在广明堂东偏北12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中。1户,9人。清朝,洪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建村,故名。现有方氏居住。
  汪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1户,7人。清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以姓得名。民国十四年,金氏由金家坞(在今储田乡)迁来,沿用原名。
  油榨包
  在广明堂东北8.5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1户,6人。清朝中期,因此地山包上曾建有一油榨坊而名。1973年,胡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袭用原名。
  秦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9公里,黄字号南麓。3户,15人。清朝末,秦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山包上建村,故名。
  方家包
  在广明堂东偏北11公里,黄字号南麓峡谷。4户,22人。清朝初,方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山包上建村,故名。
  胡家
  在广明堂东偏北9公里,黄字号西南麓峡谷。2户,9人。清朝初,胡氏由安徽省怀宁县新家湾胡家迁此。以姓得名。
  量田
  在广明堂东9公里,座落在仙峰尖山东麓。23户,94人。元朝末期,吴氏从婺源县赋春迁此。当时此地一片荒田,吴氏祖先将此荒田改为“良田”。后谐音“量田”。解放前,流行瘟疫,吴氏全部迁走。1972年胡氏从胡家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王家
  在广明堂东10公里,仙峰尖东麓山谷中。1户,7人。清朝中期,王氏在此居住,称王家。清朝末,王氏迁走。1947年叶氏由安徽省太湖迁此,沿用原名。
  紫茶园
  在广明堂东偏南11公里,猪食尖东北麓峡谷。1户,7人。清朝末,方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以种油茶而名。
  官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昌江西岸丘陵谷地。驻地官中鲍家,以辖地官中命名。辖7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69户,981人。耕地1,826亩,山林9,00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1952年为第七区福港乡;建石乡。合作化时,由官中;潘村2个初级社转明星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时,迁入高峰人民公社。1959年迁回原地,属新平公社福港大队辖。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官中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太阳升大队。1968年划归蛟潭公社外蒋大队。1972年复立福港公社官中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官中鲍家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北。29户,152人。此地原有戴氏居住。清朝中期,鲍氏从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因村建于名官中的地域而得名。后王;汪;黄;陈氏等迁此聚居。
  潘村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梅树岭东南麓。29户,180人。宋朝末,潘氏由安徽省休宁县迁此,以姓得名。后有吴;吕氏迁来居住。
  尤家岭
  在广明堂西南37公里,李家尖山东北麓。10户,89人。清朝初,尤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村在山岭脚下,故名。1968年浙江省淳安县王;徐氏迁此,沿用原名。
  蒋家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麓。20户,130人。清朝初,蒋氏由外蒋(在今蛟潭乡)迁此,因名蒋家。后有郑;叶氏等居住。
  长源里
  在广明堂西偏南4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谷地。1户,5人。村名长源里,有祝愿子孙源远流长之意。
  汪家
  在广明堂西南45公里,望家尖山东北。26户,142人。清康熙年间,汪氏从英竹段(在今储田乡)迁此居住,取名汪家。沿用至今。
  大山坞
  在广明堂偏西5公里,李家尖山东麓。16户,89人。此地原有叶氏居住。1966年吴;许氏由本地范家埠迁此。因村建于大山坞中而名。
  葛茎坑
  在广明堂南45公里,李家尖山东麓。7户,43人。民国初,程氏在此居住。1968年浙江省淳安县吴氏迁此居住。因村建在葛茎坑旁而得名。
  范家埠
  在广明堂南偏西5公里,李家尖山东北麓。31户,151人。此地原有范氏居住,以撑船为业,村建在停船处,取名范家埠。明朝中期,吴氏由福凤(在今黄坛乡)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石鼓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大岭西南麓丘陵谷地,以驻地石鼓村而得名。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47户,1,224人。耕地面积1711亩,山林面积5,5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三区建石乡和石鼓乡。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并坑口公社,1959年迁回,属新平公社磨刀港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时改称石鼓大队。1966年改为勤奋公社红星大队。1968年划归新平公社仍称石鼓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石鼓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鼓
  在广明堂东南25公里,大岭西南麓,昌江东岸边。60户,295人。唐朝末,王氏由柘坪(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村旁昌江边有大石似鼓,故名。后周;汪氏分别由安徽省祁门县及本地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沿用原名。解放前曾是一集镇,商店;作坊达十多家。现在是村委会驻地。
  余村
  在广明堂东6.5公里,大岭南麓小溪北岸山坞里。47户,220人。宋朝,余氏在此居住,称余村。清朝,吴氏由婺源赋春迁此,沿用原名。后有许;黄;方;李;陈氏迁此聚居。
  大坞里在广明堂东10公里,猪食尖北麓山坞中。1户,13人。清朝初,黄氏由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因村座落在山坞里而得名。
  叶东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猪食尖西北麓,小溪东岸山谷中。19户,103人。宋朝中期,叶氏由浮北屏山迁此建村,取名叶村。建国后成立生产队时,分叶东;叶西两个生产队,叶村更名叶东。
  叶西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仙锋尖南麓小溪西岸谷地。21户,107人。清朝末,李氏由浮梁县城西门叶村迁来居住。建国后成立叶西生产队而得名。后有陈;胡;方氏迁此居住。
  莲荷
  在广明堂南3公里,昌江河西岸丘陵谷地。36户,161人。此地原有尤;许氏居住。清末;民国初,汪;曹;洪氏分别从本地广明堂;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本省都昌县迁来。因村紧靠洲上的莲花塘而得名。
  瓜棚里
  在广明堂南3.5公里,九龙岗西北麓昌江东南岸丘陵谷地。20户,97人。清朝初,邱氏由南丰县迁此搭棚居住,以种瓜为生,称邱家,又名瓜棚里。后有祝;李;石氏迁此居住。
  磨刀港
  在广明堂南4公里,九龙岗西北麓,昌江西岸谷地。43户,223人。宋朝,有王氏居住。村建在昌江河旁。因河中有磨刀石而得名。明朝末,周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在建立三里生产队后,此地曾名三里。
  光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九龙岗北麓,昌江支流两岸峡谷。驻地竹窠里,以原光明大队而名。辖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71户,936人。耕地1,437亩,山林3.78万亩。主产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民主乡,1952年为韩源乡;石鼓乡。合作化时由孙家;石鼓初级社转石鼓高级社。1958年因建樟树坑水电站,迁入坑口公社河源大队。1959年迁回原址,划归新平公社称光明大队。1961年成立福港公社光明大队。1968年因撤销福港公社而划归新平公社石鼓大队,1972年恢复福港公社光明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竹窠里
  村委会驻地。在广明堂东南5.5公里,猪食尖西麓山坞中。13户,74人。宋朝初,朱氏由安徽省舒城县朱村迁来。因村座落在竹林中而得名。后有徐;方氏迁来聚居。
  六亩里
  在广明堂东南9公里,猪食尖西北麓山谷。2户,9人。清朝,黄氏从本地大坞里迁来。因村前有六亩田地而得名。
  周家下
  在广明堂东南4.5公里,仙峰尖南麓谷地。14户,74人。宋朝初,朱氏由沽演(在今江村乡)迁来,原称朱家。明朝末,周氏由安徽祁门迁来。因村建在小河下游而易名周家下。
  墩上
  在广明堂东南5.5公里,猪食尖西麓峡谷处。1户,5人。清朝,詹氏在此居住。民国时,邬氏从安徽省太湖县迁来,村建于山坞墩上而名。
  铁炉塅
  在广明堂东南3.5公里,仙峰尖南麓。10户,52人。清朝中期,方氏由南丰县迁来。以打铁为生,并在村中砌有打铁熔炉,故名。
  高家洼
  在广明堂南偏东4公里,仙峰尖南麓,九龙岗北麓谷地。19户,97人。此地原有郭氏居住,称郭家洼。明朝初,李氏由里村(今竟成乡)迁此,因地处低洼地的高处而名高家洼。后有朱;方;潘氏迁此居住。
  鱼塘坞
  在广明堂南3.5公里,仙峰尖西南麓,昌江东岸山坞中。皖赣铁路经东侧穿谷而过。2户,15人。1961年万氏由浙江省淳安县迁来,因村口有大鱼塘,故名。
  李家棚
  在广明堂南偏东3.5公里,九龙岗北麓山坞中。11户,66人。清嘉庆年间,李氏从建昌府黎川县迁来,在此搭棚居住而名。后有黄;宁氏迁来聚居。
  庙下
  在广明堂东南6.5公里,九龙岗北山坞中。14户,76人。宋朝,此地有郭氏居住,建村于汪王庙下首而名。清初,黄氏由安徽省潜山县天堂里迁来,沿用原名。
  洪家坞里
  在广明堂南4公里,九龙岗西北麓山坞中,皖赣铁路东侧。12户,58人。明朝末,洪氏由万年县迁来。因村建在山坞而得名。
  官坡头
  在广明堂东南5公里,九龙岗北麓峡谷口。7户,48人。清朝初,方氏由本地里寺坑(村废)迁来。这里过去因缺水,粮食生产十年九无收。县衙拨款筑坝蓄水,曾派官员在高坡头上督察,后人称官坡头。
  新村
  在广明堂东南6公里,猪食尖西南麓山坞中。13户,61人。1980年为方便农业生产,孙;邬;江;李氏从邻村孙家迁此地建村,得名新村。
  李库
  在广明堂东南10公里,猪食尖南麓山坞。19户,110人。宋朝末,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在小溪发源处山坞里建村。因当地木竹;茶叶;油茶资源丰富,似以物资仓库而得名。后有程;潘氏迁来居住。
  孙家
  在广明堂东南8公里,猪食尖南麓山坞。23户,183人。宋朝初,孙氏由安徽省黟县迁此而名。现有孙;李;叶;郑氏在此聚居。
  福港村民委员会(茶场)
  位于乡境南部,昌江东岸边丘陵谷地。驻地马家坞。“福港”有福得于港的意思。辖2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32户,196人。耕地287亩,山林3,500亩,茶园1,500亩。种植茶叶为主。1975年前属石鼓大队。1976年福港公社在此创办福港茶场,1984年建立村委会。
  马家坞
  在广明堂南偏西5.5公里,昌江东岸边丘陵谷地。清朝,马氏在此坞居住,称马家坞。后迁走。1976年公社在此建房办茶场,仍甩原名。现有孙;李氏等55名职工在此居住。
  东涧潭
  在广明堂南0.5公里,仙峰尖西南麓谷地。7户,34人。清朝初,章氏由清溪(在今峙滩乡)迁此建村。因村在昌江东岸,河中有潭,故名。后钱氏由浙江省淳安县迁来居住,沿用原名。
  毛滩
  在广明堂南4.5公里,九龙岗西北麓谷地。25户,107人。昔日王氏在此居住。清末,吴氏由邻村范家埠迁来。因村建在昌江河旁一片长满苦竹之地,曾取名苦竹港。民国时,易名茅滩,后谐音“毛滩”。
  官中(片村)
  在广明堂西偏南5公里,望家尖山麓。49户,282人。包括鲍家;蒋家2个自然村。明朝,鲍氏从墩口(在今王港乡)迁此。清初,蒋氏从外蒋(在今蛟潭乡)迁此。此地形似官帽,因村建在小河两岸官帽地形的中间,而名官中,又名官竹塅。
  洛溪(片村)
  在广明堂北5.5公里,昌江北岸丘陵谷地。93户,469人。包括上洛溪;下洛溪2个自然村。宋朝,郑氏由杏花村(在今旧城乡)迁此。后因人烟繁盛,分迁一部分在村下首居住,故分上;下洛溪。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