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坛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99
颗粒名称: 黄坛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6
页码: 319-332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黄坛乡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经济发展、文教卫生、交通建设、历史人物、地名。
关键词: 蛟潭区 黄坛乡 景德镇市

内容

黄坛乡概况
  黄坛乡位于蛟潭区西部,东邻蛟潭乡,南接三龙乡,西连波阳县枧田乡与莲花山垦殖场,北交经公桥乡。乡政府驻地黄坛,距蛟潭36公里,距市区4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87个村民小组,188个自然村。共1959户,9347人(其中非农业329人)。均属汉族。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安西乡黄坛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建国初,乡仍沿旧制。1952年属浮梁县第四区,分成南溪乡、东港乡、大洲乡、龙潭乡,并分别建立了互助组、初级社。1956年组成东港、港口、龙潭、黄坛、南溪5个高级社。1957年小乡并大乡,各乡并为南溪乡。1958年高级社并入高峰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黄坛公社,1966年更名为曙光公社。1969年并入三龙公社,1972年再度划出恢复黄坛公社。1984年建立乡建制改为今名。
  辖境属丘陵地带,四周高山峻岭,西部雷打石主峰海拔745米,天荷山、黄竹尖、水牛包都在700米以上。中部为南北向的狭长谷地。发源于天荷山的西河,流经黄坛、三龙、罗家、洪源汇入昌江。境内河流长约35公里,其中大洲至南溪一段河床被砂土淤积,其余河港可通木、竹筏。为治理瓷土余砂流入河道为害,已经在大洲瓷土矿区,修筑了拦砂坝。
  辖境内耕地面积12783亩(其中水田11290亩,旱地1535亩),山地面积24943亩。东港、中堡、板坑、双港等地,森林稠密,山多田少,以林为主;黄坛、南溪、吴家、七甲等地,水田较多,以粮为主,兼营林业。全乡村庄多处西河两岸,黄坛形成一片较大的田畈。全乡山地森林覆盖率达77.8%,1984年木材砍伐量达8836立方米,为全市的第二位。共有茶园2659亩,其中专业林场,有茶园500亩,年产茶叶347担。除木材、毛竹、茶叶外还盛产香菇,1984年供应国家香菇2万余斤。境内土质多砂性,易旱易涝。建国后,先后建筑了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堰坝320座(口)。有效灌溉面积9200亩,旱涝保收面积7400亩。1984年全乡稻谷产量989万斤,亩产860斤,比1978年增长16%,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作物亦获丰收,油菜籽产量112400斤,芝麻47000斤,花生243300斤。
  境内地下矿藏丰富,是景德镇市陶瓷原料重要产地,大洲瓷土矿年产8000吨高岭土。乡办企业有萤石矿、瓷土矿、钨矿、瓷石矿。此外,还办有文体用品厂、化工厂、木制厂、陶瓷厂,以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共有职工275人,年产值172万元。村办企业也较兴旺,8个村委会都办有木材加工厂,有7个村委会办有铸造厂、油坊。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4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63%,工业产值占37%。
  建国前,境内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建国后,修建了连接南(昌)张(王庙)公路的三(龙)(东)港公路穿越乡境,每天有班车通行。全乡80%以上的山村都修了简易公路。乡拥有汽车12辆。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山区旧貌变新颜。建国前,境内只有国民保学4所,学生150多名,教师6名。中药铺2个和中医师2名。现有1所中学,8所小学。为了建设老区,上级拨款新建了1所中堡小学,全乡共有中、小学生1600人,教职员61人。乡有卫生院1所,村委会有医疗站。乡有2座拥有千人座位的电影院和文化站、图书馆。兴建了大洲水电站,有2台160瓩,1台75瓩机组发电。
  境内李家村,处在三县(江西省浮梁、波阳,安徽省东至县)交界的山区,1933年建德、鄱阳、浮梁党的地下工作者曾在此秘密组织游击大队和3个游击中队,1934年4月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这个村农民大多数参加了革命,并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区长李佑祥及其父、叔等都为革命壮烈牺牲,全村房屋被烧毁。
  黄坛乡地名
  黄坛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三)龙(东)港公路与西河纵贯南北。以驻地黄坛得名。辖12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283户,1,522人。耕地1,901亩,山林2.4万亩。主产粮食,特产香菇,有4个自然村成为香菇村。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和大洲乡。合作化时,由大洲、石壁、黄坛、盛家4个初级社组成黄坛高级社。1958年为高峰人民公社黄坛大队。1961年为黄坛公社黄坛大队,1966年为曙光公社曙光大队,1968年改属三龙公社时,由黄坛与七甲2个大队合并称黄坛大队,1972年七甲划出恢复黄坛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黄坛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蛟潭西偏南44公里处,龙港公路旁,村后是西河。60户,312人。唐朝末期,此地有林氏居住。原称林家。后有王、吴、臧、盛氏等陆续迁来。有一条用青石板铺设长约0.5公里的街道,两旁有药店、杂货店等。村前有麻石砌成之塔,曾名塔前街。又因此地为黄犬形,又有古寺庙,庙中设坛,故名黄坛。
  江山坞
  在黄坛东北4.5公里,八仙脑山西南麓。14户,83人。元朝,江氏在山坞里建村,故名。后江氏迁走。清朝初期,吴氏由包家塅(在今蛟潭乡)迁此,沿用原名。现有徐、吴、钱、刘氏聚居。
  齐家
  在黄坛北偏西2.5公里,梁山南麓峡谷中。2户,8人。清朝初期,齐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故名。
  胡村坞
  在黄坛北偏东2公里,龙港公路旁。18户,85人。元朝中期,胡氏在此山坞居住,故称胡村坞。后村废。1962年黄坛公社在此办畜牧场,1965年王氏由本地杨树坪迁此重建村庄,沿用原名。
  茅棚店
  在黄坛北偏东3公里,磨形山脚下。3户,11人。清朝中期,汪氏由安徽省青阳县迁此,搭棚开豆腐店,故名。
  大洲
  在黄坛北偏西1.5公里,西河两岸。20户,101人。元朝,冯氏从都昌县迁此,建村于停泊船只的沙洲码头旁,称村名为大洲,后齐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定居。建国后,大洲乡曾设于此。大洲是历史上盛产瓷土之地。1923年为防洪水患,齐、舒、王氏等迁往靠山的高地居住,村名仍称大洲。
  下胡
  在黄坛北1.5公里,龙港公路东侧丘陵谷地中。18户,89人。原有胡氏在此居住,以姓得名。清朝末期,汪氏迁此定居,仍用原名。
  王家棚
  在黄坛西北3公里,大树杈南麓峡谷中。6户,30人。清朝初期,王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搭棚定居,故名。后潘、张氏迁来,沿用原名。
  上埇
  在黄坛北0.5公里,西河东岸。2户,10人。此地原有盛氏居住。因村建于护村埇(堤、坝)之地,此地在埇之上,故称上埇。1974年,王氏从本地大洲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市林业局在此设立林管所。
  江家碑
  在黄坛北1公里,龙港公路东侧。4户,25人。1974年刘氏从邻村大洲迁此建村。因村旁小溪筑有高如石碑的堤坝,过去曾有江氏居住,故名江家碑。
  上坞
  在黄坛西偏北1.5公里,西河西岸平畈上。21户,117人。清朝中期,林氏从安徽潜山县迁此。因此地有上下两坞,此村建于上坞,故名。现有何、林氏居住。
  盛家
  在黄坛北偏西1公里,西河东岸丘陵谷地中。58户,312人。宋朝,盛氏由盛家墩(在今天保乡)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后有刘、吴、郑、金、陈氏迁此聚居。
  石壁
  在黄坛西偏北2公里,苏家山尖东麓,西河西岸平畈上。33户,236人。清朝中期,钱氏从安徽省迁此建村,因村前之山形似石壁而得名。现有何、钱、林、苏氏聚居于此。
  来龙岗
  在黄坛北偏西0.5公里,龙港公路旁。10户,25人。1961年市二轻局在此办黄坛瓷厂。1967年公社医院建于此。王氏等由本地杨树坪迁此居住。现这里设有银行、粮站、木材厂、香菇菌种场等。形成了一条新街,以山名来龙岗为村名。
  金家塝
  在黄坛北1公里,龙港公路东侧山坞中。2户,13人。此地原为金氏居住,称金家塝,后村废。1974年冯、詹氏从本地大洲迁此,袭用原名。
  吊马
  在黄坛北1公里,龙港公路东侧山坞中。2户,9人。1974年,高、余氏由本地大洲迁此建村。此地原为荒山,以土名作村名。
  庙下
  在黄坛北偏西0.5公里,龙港公路旁。10户,56人。清朝末期,严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村建在社公庙下首,故名。后有刘、黎、王、余、何氏迁此聚居。
  东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山区,以驻地东港命名。辖10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241户,1,152人,耕地1,438亩,山林2.06万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大洲乡、礼门乡、东港乡。合作化时,由东港、茅田、东坑等初级社组成东港高级社。1958年属万寿山垦殖场天荷山分场。1959年属高峰人民公社双港垦殖场。1960年为三龙公社东港大队。1961年称黄坛公社东港大队。1968年又为三龙公社东港大队。1971年复称黄坛公社东港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东港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北15公里,天荷山南麓峡谷中。龙港公路终点。82户,375人。唐末,黄氏在此建村,因地处西河支流东岸,故名东港。宋朝中期,汪氏从风栖(在今储田乡)迁到东港之西岸定居,旋又迁入东港。
  新棚里
  在黄坛东北18公里,泥湖山主峰南坡上。1户,5人。清末,汪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茅岭
  在黄坛西北18公里,天荷山南麓峡谷小溪旁。1户,7人。清末,许氏从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定居,建屋于茅岭的山腰上,故名。
  唱叭坞
  在黄坛西北18公里,牛角杪山东北麓峡谷中。10户,36人。清朝中期,何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村,因山坞形似喇叭。故名。后有汪、程、陈氏迁此居住。
  项家
  在黄坛东北17.5公里,泥湖山南麓峡谷中。11户,63人。此地原有项氏居此,故名。清朝中期,曹氏由鄱阳县迁此,沿用原名。后有汪、罗等氏迁此居住。
  楼屋下
  在黄坛北17公里,泥湖山南麓峡谷中。5户,13人。明朝,汪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建村,因山似楼房,房屋建于该山脚下,故名。
  高塝下
  在黄坛东北17公里,泥湖山南麓峡谷中。6户,27人。清朝中期,吴氏从吴家(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因村建于高塝的下边,故名。
  东坑坞
  在黄坛北17公里,泥湖山南麓峡谷中。31户,167人。清朝中期,吴氏从吴花村(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因村建于东坑边,故名。
  高山
  在黄坛西北19公里,牛角杪山东北坡上。2户,11人。清朝中期,汪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因村建在海拔350米的山坡上,故名。
  杨梅坑
  在黄坛西北15公里,天荷山南麓峡谷中。29户,134人。清朝,汪氏从本地楼屋下迁此建村,因村旁溪坑边有棵杨梅树,故名。
  黄港
  在黄坛北2公里,大坑岭北麓,西河上游拐弯处。30户,161人。宋末,黄氏在此建村,称黄港,又名黄家坞。元朝,吴氏从本地福风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落村畈
  在黄坛北偏东12.5公里,水牛包西麓。龙港公路东侧。20户,95人。清末,王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建村。相传古代有一只预兆吉祥的金鸡飞来,在这里落脚,故名。后有吴、余等氏迁此居住。
  毛田畈
  在黄坛北12.5公里,大坑岭东麓,龙港公路西侧。14户,58人。清光绪年间,吴氏从邻村黄港迁此定居。相传一只预兆吉祥的金鸡飞过此地田畈时,掉下羽毛,故名。
  大坑坞
  在黄坛北11.5公里,大坑岭东南麓峡谷中。3户,12人。明末,王氏从都昌县迁此,建村在大坞的小溪旁,故名。
  新屋里
  在黄坛北11公里,大坑岭东南麓,龙港公路西侧丘陵谷地中。8户,32人。1956年吴氏从吴家棚(废村)迁此建新屋,故名。
  黄颈
  在黄坛北11.5公里,龙港公路和西河的东侧。1户,5人。1963年市林业局在此建立红旗林场。1979年钱氏从本地毛田畈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陈田畈
  在黄坛北11公里,龙港公路东侧。16户,94人。清朝末期,郑氏从本地港口迁此居住。因此地水田泛浆,当地人称泛浆田为“沉田”,故名沉田畈;“沉”与“陈”谐音,改称陈田畈。后有吴、汪等氏迁此聚居。
  大元冲
  在黄坛东北10.5公里,大元冲山西麓。2户,4人。1985年汪氏从本地项家迁此定居,以山名为村名。
  中堡坦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山区,驻地王屋下。以所辖自然村中堡坦命名。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04户,510人。耕地724亩,山林1.6万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九、十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大洲乡、东港乡、礼门乡。合作化时,由中堡坦,王屋下等初级社转东港高级社。1958年属万寿山垦殖场天荷山分场。1959年属高峰人民公社双港垦殖场,1960年属三龙公社东港大队。1961年为黄坛公社中堡坦大队。1968年属三龙公社东港大队。1971年恢复黄坛公社中堡坦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王屋下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北偏西13公里,牛角杪南麓峡谷中。19户,91人。明朝中期,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村名王屋下。民国初年,陈氏由抚州迁此居住。后汪、胡、方、程氏等陆续迁此聚居,沿用原名。
  金竹坑
  在黄坛北偏西14公里,人字号山主峰东南麓峡谷中。18户,95人。清朝中期,王氏从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此定居。村后有一片茂盛的金竹,故名金竹园,亦名金竹坑。清末,鲍氏从安徽省青阳县鲍家村迁此,后桂、曹、查氏等陆续迁来聚居。
  岭下
  在黄坛北偏西13.5公里,北斗岭东南麓。21户,94人。明朝末期,汪氏从本地东港迁此,建村在山岭下,故名。
  中堡坦
  在黄坛北偏西13公里,蛇狮岭西南麓。17户,87人。清朝初期,陈氏从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建村。此地原是平坦草地,邻村牧童常在此放牛,装宝嬉戏,故名“装宝坦”,后谐音为中堡坦。
  鼓岭上
  在黄坛北偏西12公里,牛角杪南麓峡谷中。3户,17人。1978年吴氏从本地中堡坦迁此居住。因村建在似鼓的山岭上得名。
  园田
  在黄坛北偏西10公里,蛇狮岭南麓峡谷中。17户,91人。明万历年间,汪氏从本地东港迁此,因村建在四周是水田而中间凸起的圆形基地上得名。后李、吴、方、徐氏陆续迁此聚居。
  梅树坞
  在黄坛偏西11公里,北斗岭东南麓峡谷中。9户,35人。明朝,苏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居住。因村建在梅树繁茂的山坞里,故名。清朝末期,黄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沿用原名。
  双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丘陵地区,龙港公路和西河贯穿村境南北。驻地港口。以港口、东港2自然村村名结合得名。辖13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260户,1310人。耕地1,666亩,山林1.69万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八、九、十三个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大洲乡、礼门乡。合作化时,由沙岭、吴坑、郭源、港口、礼门、凌村等初级社组成港口高级社。1958年属万寿山垦殖场天荷山分场。1959年和东港大队合并,改为双港垦殖场。1961年改为黄坛公社港口大队,1968年并入三龙公社仍称港口大队。1972年恢复黄坛公社港口大队。1982年因重名改称双港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口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北7.5公里,龙港公路西侧。65户,282人。宋朝初期,郑氏从新家源(在今储田乡)迁此,后程、余氏相继迁此聚居。此地处在两小溪汇口处,故称港口,亦称郭源港口。清朝末期,是浮梁、波阳、至德3县交通要道,装瓷土、窑柴船只来往经此,店铺多,形成港口街市。建国后修通了三龙至东港公路。村办企业有电站、机械厂、砖瓦厂、油坊。还有完全小学、村文化站。现有汪、郑、程、余、夏氏在此聚居。
  礼门
  在黄坛北8公里处西河两侧。45户,199人。宋朝初期,李氏迁此定居,称李家门。宋末,郑氏从新家源(在今储田乡)迁此居住。清嘉庆年间,郑氏祠堂题名为“郑氏礼门”,故称礼门。
  凌村畈
  在黄坛北偏西10.5公里,火铲岗北小丘平畈上。29户,163人。明朝初期,凌氏在此居住,故名。清朝初期,王氏从本地郭源迁此建村,沿用原名。现有汪、胡、吴、苏氏在此聚居。
  茅屋里
  在黄坛北偏西11公里,蛇狮岭南麓小溪旁。3户,27人。清朝中期,胡氏从胡宅(在今蛟潭乡),迁此搭茅屋居住,故名。
  郭源
  在黄坛北6公里,龙港公路西侧。26户,148人。唐朝末期,郭氏在此建村,因此地为小溪发源地,取名郭源。南宋时,郭氏迁走,王氏从安徽省祁门迁此居住,沿用原名。后有张、杨、章、胡、范氏迁此聚居。
  下屋里
  在黄坛北偏西9公里,雷打石东麓峡谷中。7户,41人。明朝末期,胡氏从胡宅(在今蛟潭乡)迁此,建房于小屋里(村废)下首,故名。
  沙子岭
  在黄坛北偏西8公里,雷打石东麓峡谷中。13户,54人。明初,胡氏从梅源(在今蛟潭乡)迁此,因村建于沙子岭上,得名。
  黄石坑
  在黄坛北偏西7公里,雷打石东麓峡谷中。12户,71人。清朝中期,董、武氏在此居住。因村建于黄石山的小溪旁,故名。现有桂、黄、车、张氏在此聚居。
  坦竹畈
  在黄坛北7公里,火铲岗东麓,西河东岸谷地中。11户,55人。清同治年间,查氏从安徽省黟县迁此,因建村于毛竹茂盛的平畈上,故名。后有叶、李、胡氏迁此聚居。
  戴家
  在黄坛北5.5公里,龙港公路东侧丘陵中。19户,110人,元朝,戴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桂、王、吴、方、肖、朱氏迁此聚居。
  八夫里
  在黄坛北偏东7.5公里,雷打石东麓峡谷中小溪旁。3户,18人。清朝中期,王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因村边有丘田名“八夫里”。故名。
  桂家
  在黄坛北偏东7公里,高石岩西南山坞中。19户,108人。元朝,桂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刘、宋、肖氏迁此聚居。
  门树下
  在黄坛北偏东7.5公里,高石岩西南山坞中。1户,3人。元朝中期,戴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房门对老枫树,故名门树下。
  方家
  在黄坛北7.5公里,龙港公路东侧平畈上。4户,20人。元朝中期,方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故名。后有朱、肖氏迁此居住。
  小田畈
  在黄坛北6公里,西河西侧谷地中。3户,11人。清末,周氏从杭州迁此,因地处小田畈上而得名。
  板坑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山区。以驻地板坑口得名。辖7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77户,419人。耕地459亩,山林1.1万亩,主产粮食和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八保。建国初分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大洲乡、龙潭乡。合作化时,由板坑、龙潭初级社转为龙潭高级社。1958年属万寿山垦殖场天荷山分场,1959年划归高峰公社双港垦殖场。1961年成立黄坛公社新村大队。1962年划归大洲瓷土矿,1963年属黄坛公社港口大队。1968年属三龙公社港口大队。1978年从港口大队划出恢复新村大队。1982年称板坑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板坑口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北偏西4公里,梁山北麓峡谷口。19户,97人。清朝中期,周氏从宜春县迁此,因村处板坑坞口而名。此地盛产毛竹、木材。村办企业有木制品厂、铸造厂。现有周、刘、张氏聚居。
  龙王殿
  在黄坛北4.5公里,雷打石东麓。3户,14人。清朝,严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村,以此地庙宇中有龙王殿,故名。现有严、张、周氏聚居。
  长坞坑
  在黄坛北偏西4.5公里,龙王殿南端。3户,12人。1974年周氏由龙王殿迁此,在长坞垄里建房,故名。
  老屋里
  在黄坛北偏西5公里,板坑坞出口处。4户,21人。清朝初期,周氏由宜春县迁此定居,此地原有老屋基,故名老屋里。
  亭塝上
  在黄坛北4.5公里,八字脑西北麓,龙港公路东侧。5户,31人。1975年王氏从杨树坪迁此建村。清嘉庆年间,此地山塝下路边建有茶亭。因村建于山塝上,故名亭塝上。
  余家山
  在黄坛北偏西4公里,西河西岸。2户,16人。清朝初期,张氏从宜春县迁此山坡居住。此地原称余家山,沿用原名。
  岭下弯
  在黄坛北偏西4公里,西河西岸山脚下。2户,8人。清乾隆年间,张氏由安徽省桐城县南乡戴家冲迁此定居。因村处山岭下,西河经此绕山转一大弯,故名。
  板坑坞
  在黄坛北偏西5.5公里,梁山北麓峡谷中。16户,91人。明朝末期,沈氏由安徽省迁此定居,因此地峡谷两岸多用木板搭桥,故名板坑坞。清乾隆年间,周、韩、江氏由宜春县迁此聚居。
  新屋里
  在黄坛北偏西5公里,梁山北麓峡谷中。4户,21人。明朝末期,郑氏在此建立庄屋,称郑家庄。清朝中期,杨氏由安徽省潜山县迁居枸栗坑,再迁此地建屋定居,改名新屋里。
  枸栗坑
  在黄坛北偏西5.5公里,梁山西部峡谷中。2户,13人。清朝初期,杨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小坞居住,因村旁多枸栗树故名。
  杨家山
  在黄坛北偏西6公里,雷打石东南麓,西部与波阳县境交界。15户,89人。清初,王氏由安徽省迁到本地郭源,后迁至此,搭棚住在山头上,曾名王家山,后王氏迁走。杨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易名杨家山。此地盛产毛竹。现有杨、罗、王、徐氏在此聚居。
  香店里
  在黄坛北4.5公里,西河西岸塝上。1户6人。清朝初期,刘氏在此开设香店(香为点燃敬佛的迷信品),因名。清朝中期,周氏从宜春县迁此。1973年段氏由都昌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七甲里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丘陵地区。以所辖自然村七甲里得名,驻地九甲。辖11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45户,1,242人。耕地1866亩,山林3.5万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大洲乡。合作化时,由七甲、徐村、福凤初级社转黄坛高级社和南溪高级社。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黄坛大队。1961年为黄坛公社七甲大队,1966年为曙光公社向阳大队。1968年属三龙公社黄坛大队。1972年属黄坛公社黄坛大队。1978年从黄坛大队划出成立七甲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九甲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南0.5公里处,龙港公路西侧,西河西岸。24户,104人。宋朝中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苦竹港迁此建村,因此地历史上曾称为黄坛都九甲,故名九甲。现有王、李、胡、郑、江、杨、陈氏迁此聚居。
  港下吴家
  在黄坛西南0.5公里,西河东侧谷地。31户,161人。唐朝末期,此地先后有朱、叶氏居住。先称朱家,后称叶家。宋朝末,吴氏从吴家(在今蛟潭乡)迁此定居,因村靠西河港,改称港下吴家。
  七甲里
  在黄坛南0.5公里处,西河东岸。19户,126人。宋庆历年间,王氏从本地赵家迁此建村,曾名塘头。又因此地历史上曾属黄坛都七甲,故名。
  臧家
  在黄坛南偏西1.5公里,西河西岸。16户,84人。宋朝末期,臧氏从臧湾(在今臧湾乡)迁此建村,因名。清末,胡氏从安徽省怀宁迁此居住。现有臧、王、江、胡氏等聚居。
  苏家塅
  在黄坛南1.7公里,龙港公路旁。此地原有苏氏居住,故名苏家塅。后村废。1978年黄坛中学设在此地。
  陈家
  在黄坛南3公里,望湖尖南麓峡谷中。12户,68人。清雍正年间,陈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建村得名。
  徐村
  在黄坛南偏西2公里,徐家尖北麓047户,211人。明朝以前原有徐氏在此居住,因名徐村。明朝初期,王氏从鄱阳县潘村迁此,沿用原名。现有王、胡、夏、余、李氏等居住。
  柿树坞
  在黄坛东南1公里,金铜尖西麓。3户,16人。1978年李氏从邻村九甲分居此地,因山坞有柿树,故名。
  枧水坞
  在黄坛东南2公里,金铜尖西麓02户,9人。1983年叶氏从长茅岭迁此山麓建房定居。因此地饮水要用枧从后山引来,故名枧水坞。
  李家田
  在黄坛南偏东2公里,西河西岸谷地。3户,16人。清朝末期,王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建房,以地处李家田畔得名。后李迁走,吕、高、周氏迁此聚居。
  周家
  在黄坛南偏东2.5公里,西河东侧谷地。12户,72人。1961年刘氏从安徽省宿松县迁此,不久周氏从邻村陈家迁此居住,定名周家。
  甘泉坑
  在黄坛南偏东3公里,甘泉岭西峡谷中。16户,82人。清朝初期,袁氏从鄱阳县袁家墩迁此建村,以近山名为村名。清道光年间,周氏从梅花坞迁来居住。后陈、汪氏等迁此聚居。
  大山坞
  在黄坛西南3公里,大红尖东麓峡谷中。10户,55人。此地原有周、郑氏居住。清朝中期,夏氏从福建省浦田县石行迁此,因建村于山坞得名。
  福风
  在黄坛南偏东3.5公里,西河东岸谷地中。50户,257人。唐末,吴氏从安徽省迁此建村。黄坛地有两山合抱,似凤形,故名福凤。后讹称福风。现有周、孙、徐、陈氏在此聚居。
  吴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丘陵地区。驻地麻石窟,以所辖自然村吴家命名。辖13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258户,1,284人。耕地1,787亩,山林49,002亩。主产粮食;盛产木材、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三、四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七区外蒋乡。合作化时,由恭睦、外施、吴家、操村、诸奖五个初级社转南溪高级社。1958年属高峰人民公社南溪大队。1961年为黄坛公社吴家大队。1966年为曙光公社光明大队。1968年并入三龙公社南溪大队。1972年恢复黄坛公社吴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麻石窟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东偏南12.5公里,金钢尖东南麓,南操公路旁。10户,51人。元朝末期,王氏从安徽省潜山县迁此,曾名王家门,又因村前小溪有麻石堰,故名麻石窟。清朝中期,陈氏从安徽省怀宁迁此,沿用原名,现有丁、江、陈氏居住。
  引水口
  在黄坛东偏南7公里,八仙脑南麓。25户,116人。清末,张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刚迁来时就在村北石壁山开渠引水,故名。现有张、周、程氏等居住。
  诸奖
  在黄坛东偏南8公里,岗头岭西南麓峡谷中。21户,103人。唐朝末,朱氏在此居住,称朱家村。元末,蒋氏迁此,合称“朱蒋”。以谐音称“诸奖”。明末,汪氏从本地郑山坞迁此。
  谢家
  在黄坛东南15公里,金钢尖东南峡谷中。9户,38人。清朝中期,谢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故名。现有谢、江、吴、黄氏等聚居。
  江家
  在黄坛东南15公里,孤山尖西麓峡谷中。3户,18人。清朝,江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故名。
  张家
  在黄坛东南14公里,金钢尖南麓峡谷中。9户,21人。清朝,张氏从安徽省铜陵县迁此建村,故名。1968年修建山塘,村移至凤形山,仍名张家。现有张、丁、袁氏在此居住。
  上门
  在黄坛东南14公里,孤山尖东南麓峡谷中。13户,75人。操氏从操村分迁三地,称上、中、下三门,此地称上门,又名新屋场。
  中门
  在黄坛东南13公里,孤山尖东南麓峡谷中。20户,109人。元朝末期,操氏从鄱阳县新义迁此建村,称操村,亦名老屋场。清朝初期,操氏分迁三地,此地居中,故称中门。
  小港里
  在黄坛东南13公里,孤山尖西南麓峡谷中。3户,11人。1979年张氏从张家分迁此地,因此地有小溪而称小港里。
  水口
  在黄坛东南12公里,孤山尖南麓峡谷中。10户,57人。清朝初期,操氏从操村迁此,称下门,又因村处小溪口,故称水口。
  丁家
  在黄坛东偏南11.5公里,金钢尖东南麓谷地。5户,25人。此地原有王氏居住,称王家门。清朝中期,丁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沿用原名。现有丁、江、陈氏等居住。现名丁家。
  上施
  在黄坛东南10公里,金钢尖南麓峡谷中。15户,79人。宋淳熙年间,施氏从鸦桥(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地,称施村。后人烟繁盛分居两地,此地称上施。
  吴家
  在黄坛南偏东12公里,南溪至操村公路东侧。19户,101人。唐末,吴氏从婺源县芦源吴家迁此建村故名。
  方家山
  在黄坛南偏东10公里,金钢尖南麓峡谷中。14户,77人。元朝,方氏在此居住,故名方家山。清雍正年间,又有方氏由浮西张家坞迁此,沿用原名。
  外施
  在黄坛东南10公里,油榨坞西麓峡谷中。37户,199人。明朝中期,施氏从上施分居至此,地处下首,取名“下施”。建国后改称“外施”。
  恭睦
  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龙港公路东侧峡谷中。40户,180人。宋朝中期,胡氏从婺源县迁考甲坞(在今三龙乡),再迁此地,胡氏以恭敬、和睦为家训,故称恭睦。
  汪家
  在黄坛南偏东9.5公里,金钢尖南麓峡谷中。5户,23人。元朝,汪氏从蛟潭(在今蛟潭乡)迁此建村,取名汪家。又因村处在山脚下,曾名岭下。
  龙潭
  在黄坛北2.5公里,八仙脑山西麓丘陵中,龙港公路旁。西河流经此地。101户,295人。以此地有一深潭而名龙潭。解放前,很多人在此采挖瓷土。1958年成立国营大洲瓷土矿,是景德镇市陶瓷原料生产地之一。
  沙阳坑
  在黄坛北3.5公里,西河东侧山谷中。17户,56人。元朝末期,汪氏由本乡东港、东坑坞迁此,因村建于瓷土尾沙的坑坞里,房子朝阳,故名。大洲瓷土矿职工宿舍建于此。
  老屋场
  在黄坛北偏东4公里,八仙脑山西部峡谷中。9户,54人。清朝,戴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因村建在原老屋场上,故名。现有戴、王氏聚居。
  南溪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地区。驻地后屋坦,以所辖自然村南溪桥命名。辖13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310户,1,741人。耕地2,254亩,山林3.5万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第二、三、四保。建国初分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窑门乡。合作化时,由窑门、西水、南溪、徐家、小坑、福风初级社转为南溪高级社。1958年为高峰人民公社南溪大队。1961年为黄坛公社南溪大队。1966年为曙光公社跃进大队。1968年为三龙公社南溪大队。1972年复为黄坛公社南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后屋坦
  村委会驻地。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处,龙港公路东侧平畈上。12户,76人。宋朝中期,汪氏由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于竹窠里后屋坦上,故名。现有汪、冯、周、邹氏等在此居住。
  徐家
  在黄坛南偏东7.5公里处,西河西岸。25户,149人。清朝中期,徐氏从乐平县山塘徐家迁此建村。后有万、王、韩、张相继迁此聚居。
  朱家
  在黄坛南偏东7.5公里,龙港公路西侧平畈上。11户,92人。明朝末期,朱氏由沧溪(在今勒功乡)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后有韩、章、汪、江氏等迁此聚居。
  泥鳅湾
  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牛角坞南麓。6户,28人。此地原有汪氏居住,称泥鳅湾。1981年周、江氏从本地恭睦迁此,沿用原名。
  竹窠里
  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西河东岸谷地中。15户,25人。元朝初期,汪氏由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村边有一片竹林而得名。后有李、金、氏等迁此居住。
  南溪桥
  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龙港公路东侧丘陵谷地中。30户,142人。宋、元时期,此地有张、洪、胡、汪氏居住。因地处西河的西岸,故称西边。后有周、操、江、方、胡氏迁此聚居,形成了农村集市。继以此地的三孔石拱桥——南溪桥而名。这里原建有西河书院,它是浮梁四大书院之一。
  大坑
  在黄坛南偏西15公里,徐家尖南麓峡谷中。6户,32人。明朝,罗氏从四川省迁来,因村建于大山坞的小溪旁而得名。现有罗、刘、尤、胡氏聚居。
  东边
  在黄坛南偏东9公里,龙港公路东侧河谷地。23户,126人。宋朝末期,汪氏从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村建于西河东岸,故名。后有操、鄢、陈氏等迁此聚居。
  小坑
  在黄坛南11.5公里,帽顶山东南麓,甘坑坞出口处。40户,195人。清朝中期,吴氏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大坑、甘坑坞交汇处的小溪旁,故名。清朝末期,洪氏从邻村西水迁此居住。
  窑棚里
  在黄坛南11公里,杨家尖南麓峡谷中。39户,227人。清康熙年间,徐氏从都昌县合水岭迁此搭棚居住,以烧砖瓦窑为业,故名。后柳氏迁此。
  窑门口
  在黄坛南偏东11公里,西河西岸谷地中。41户,201人。宋朝末期,洪氏从邻村西水迁来。村建于砖瓦窑门前,故名。现有洪、刘、汪、黄、陈氏迁此聚居。
  窑门新村
  在黄坛南偏东10公里,龙港公路西侧。3户,18人。1961年景德镇市景兴瓷厂曾在此地设分厂,后迁走。1984年洪氏从窑门口迁此建房,定名窑门新村。
  西水
  在黄坛南偏东11公里,尖重尖西南麓丘陵谷地中,39户,227人。宋朝末期,洪氏由鄱阳县迁浮西之西水,建村于西河边,故名。现有洪、余、刘、操、江、林氏在此聚居。
  洲上
  在黄坛南偏东11公里,西河东岸沙洲上。1户,15人。清朝末期,余氏从福建省迁此定居,因地处沙洲上得名。
  柏树下
  在黄坛南偏东14公里,尖重尖南麓峡谷小溪边。19户,118人。1954年洪氏从小坑迁居此地。因地处柏树畈下首故名。后有韩、陈、施氏迁此聚居。
  操村(片村)
  在乡境东南部,孤山尖东南麓,3个自然村。元朝末期,操氏由鄱阳县新义操家迁此定居,故名。清朝初期,人丁兴旺,分迁至上门、中门、水口居住,此三村总称操村。
  吴坑(片村)
  在乡境北部。龙港公路东侧。此地原称银坑坞。宋朝初期,吴氏从本地吴家迁此,因村建在水坑旁,而名吴坑。元朝初期,戴、方、桂、盛氏迁入,逐步形成戴家、桂家、方家、门树下4个自然村。
  黄源(片村)
  在乡境西北部,雷打石东麓峡谷中。4个自然村。1958年黄石坑,八头里、小田畈、汪浦坑4村组成一个生产队,这四个自然村都来自黄石坑水源,故名黄源。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