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滩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96
颗粒名称: 峙滩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6
页码: 304-318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峙滩乡的概况,地理位置、建置沿革、农业、革命纪念地、历史人物、地名等。
关键词: 蛟潭区 峙滩乡 景德镇市

内容

峙滩乡概况
  峙滩乡位于蛟潭区中部,东邻兴田乡和鹅湖区金竹山乡,南连福港乡与鹅湖区臧湾乡,西接储田、蛟潭乡,北毗江村乡。乡政府驻地峙滩,距蛟潭25公里,距市区59公里。总面积约19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106个村民小组,118个自然村。有农、林、牧、渔场4个。共2543户,11775人(其中非农业548人)。均属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为法京都、〓口都、侈溪都、引京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为峙滩乡、冠石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不久改为第六区峙滩乡。1952年调整区乡规模,分别成立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明溪乡、梅湖乡、流口乡和第八区清溪乡、英溪乡。后成立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峙滩、明溪、梅湖、英溪划属东风公社,流口划属曙光公社,清溪划属幸福公社。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辖峙滩、英溪、流口、清溪等大队。1966年改名太阳升公社,1969年复名峙滩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称现名。
  辖区是土地革命时浮梁县的一个重要革命老根据地。境内地处丘陵地带,东部山脉连绵,山峦重叠,西北部较低,山多林茂,最高峰鸡笼尖海拔680米,群山纵横,村落遍布山山坞坞。1930年湖北省黄梅革命暴动失败,许多革命同志到这一带以烧炭、抬轿、当雇工种庄田为掩护,秘密开展宣传活动和组织发动工作。1934年4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来到浮梁县农村开辟新的根据地,境内有100多个村先后建立了工农革命团。7月中旬在清溪的打渔章家的章家祠堂召开的皖赣边区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了主席和各部部长。流口不仅驻过皖赣分区委重要机关,而且红军挺进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工农革命团在各村广泛开展了“平债分田”、参军拥军活动,有140多名红军新战士在清溪受训。至今,许多革命遗址仍保留完好。
  辖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稻谷,兼办工副业,林业潜力很大。耕地面积18155亩(其中水田面积16311亩,旱地1844亩)。山林面积298590亩,其中国营林场17253亩。森林覆盖率67.24%,活立木蓄积量17.43万立方米。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小(二)型水库6座,山塘72个以及水坝、水渠等11处,小水电装机(5台)容量159瓩,有效灌溉面积6819亩,旱涝保收面积5567亩,分别占水田总面积的41.8%和34.1%。并且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有养鱼水面386亩,年产鲜鱼5.4万斤。解放前水利条件差,耕作很粗放,每年只种一季。建国后逐步改种双季,提高复种指数。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平衡增产。1984年稻谷产量达到1408.7万斤,比解放前增长二倍,比1978年增长41.32%。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乡办有农用机械厂、木制厂、红砖厂、福利厂(生产爆竹、藤椅等)、建筑工程队、砂石厂、运输管理站,以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建材等17个企业。村办工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木制厂就有8个,流口村委会纤维玻璃厂生产的纤维玻璃瓦,远销十多个省市。乡有汽车5辆,中型拖拉机7台。乡办有金竹采育林场,1984年造林2513亩,供应国家木材3514立方米。乡有茶场1个,茶园4607亩,年产茶叶470担。
  峙滩是旧时有名的港口码头。现皖赣铁路纵横乡境南北,火车站就建在峙滩村前,水陆交通十分便利。10个村委会有7个通了公路。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在全乡有中学1所,学生256人,教师18人;小学30所,学生2064人,教师82人。乡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院,村村设有文化室,有6个电影放映队,还有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农村文化生活十分活跃。乡有卫生院1所,医疗站7个,有医务人员23人。
  辖境革命纪念地和历史人物颇多。历史上境内曾是古战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在当地农民配合下,于英溪、小源一带打了大胜仗。金达、字德孚,浮梁引京都(今英溪)人,嘉靖丙午乡举第一,丙辰会试第二,探花。金达的五开间府厅祠门罩为“国学师”牌坊,现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峙滩乡地名
  峙滩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腹部丘陵地区。昌江与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以驻地峙滩得名。辖18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629户,2,424人。耕地2,587亩,山林40,051亩,主种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峙滩乡。合作化时由峙滩、大屋、左源、杨村等初级社转峙滩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峙滩管理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峙滩大队。1966年为太阳升公社永红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时,将侈溪大队并入峙滩大队。1972年同侈溪大队划开仍称峙滩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峙滩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蛟潭东27公里,昌江西岸低丘坡上。337户,1019人《芝兰山金氏宗谱》:宋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金氏由安徽省休宁县兰田迁此。后张氏由本地东坡迁来。因村东昌江西岸有“金台山”和“银台山”对峙,又因河中有潭,定名峙潭。清朝末年,因河岸变迁,沙滩扩大,易名峙滩。历史上为一商阜集镇,沿河有半边长街,开设南货、酒坊、油榨、豆腐店,药材店,解放后建有商业、文化卫生设施。现在是峙滩乡政府、峙滩村委会驻地。有余、张、姚、卢、查氏先后迁此聚居。
  新联
  在峙滩北偏西3.5公里谷地小溪东侧。39户,190人。此地原称大桥头。1966年余氏从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寓与当地原有居民紧密联系之意取名新联。
  大屋里
  在峙滩北偏西3.5公里,太阳尖东南麓谷地中。30户,137人。《余氏宗谱》载:元朝末年,余氏由本地峙滩迁此建村,称端园。后因建有一幢内外三进厅堂的大屋而易名。
  杨村
  在峙滩东北3.5公里,丝茅岗南麓昌江河旁,杨村河出口处。曲(阿里)陈(村)公路穿村而过。54户,263人。此地原为杨氏居住,故名。《张氏宗谱》载:宋朝张氏由本地仓坞(今仓源)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岭脚下
  在峙滩西偏北2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北侧小溪旁。3户,13人。1975年王氏从浙江省常山县迁此居住,此地原称岭脚下,沿用原名。
  左家坞
  在峙滩西北3公里,太阳尖东南麓谷地中。13户,74人。宋朝末期,有左氏在此居住而得名。明朝初期,余氏由本地大屋里迁入,沿用原名,现有余、曹、戴氏聚居。
  赵演洲
  在峙滩偏东1.5公里,丝茅岗西南麓。皖赣铁路与曲(阿里)陈(村)公路均经此地。11户,49人。明朝初期,赵氏由安徽省迁此,曾在村前白茅洲上演武而名赵演洲。清朝初期,程氏迁此居住。
  许村
  在峙滩西偏北2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北侧小溪旁,22户,121人。宋朝初期,许氏在此居住,明朝中期,李氏由桃岭(在今金竹山乡)迁此,沿用原名。
  港口
  在峙滩东3公里,考岭山北麓谷地中。10户,58人。明朝初期,程氏由兴田(在今兴田乡)迁此。因村建在流口和清溪河汇合处,当地习称“河”为“港”故名。
  外赵坑
  在峙滩东2.5公里,考岭山东北麓山谷中。11户,44人。此地原有程氏居住,称杨洲岭。唐朝末期,赵氏兄弟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村前有溪水流过(俗称溪为坑),兄弟分居建村于山坞之外,故称外赵坑。现有汪、孙、胡氏聚居。
  汪村
  在峙滩东1公里,考岭山北山坡上。15户,66人。唐朝末朝,汪氏在此居住而名。《余氏宗谱》载:元朝末,余氏从本地峙滩迁此居住,沿用原名。现有余、桂、程氏聚居于此。
  寨山下
  在峙滩南0.5公里,昌江南岸。31户,143人。宋朝末,方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因村建在古代屯兵扎营的山寨下而名。现有方、张氏居住。
  王家屋里
  在峙滩东南1公里,考岭山北麓。17户,78人。明朝末期,王氏由本地上明溪迁此建村,故名。
  景前
  在峙滩南1公里,皖赣铁路西侧田畈上。6户,26人。此地原建有畜牧场。1966年,胡、江氏从浙江省淳安县移民此地。现有胡、江、薛、刘氏在此聚居。
  钓鱼下
  在峙滩南偏西2公里,昌江西岸低丘陵中。17户,82人。《余氏宗谱》载:元朝末,余氏从本地峙滩迁此,村下首河边有一大石,人们常在此钓鱼,故称钓鱼下。现有余、戴、氏聚居于此。
  郑家老
  在峙滩南偏西2公里,考岭山西麓。13户,61人。明朝初期,郑氏在此居住,称郑家老。清朝中期,陈氏由抚州迁此,沿用原名,现有陈、鄢、张氏居住。
  龙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丘陵地区,四面环山,以驻地自然村龙潭得名。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88户,805人。耕地1,449亩,山林18,058亩,主种稻谷,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第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流口乡。合作化时,由龙潭初级社转流口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流口管理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龙潭大队。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并入流口大队,1972年恢复峙滩公社龙潭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龙潭
  村委村驻地。在峙滩北10公里,红茅尖东北麓。杨村至龙潭公路的终点,121户,488人。此地原为程氏居住。宋朝中期,章氏由本地章坑迁此。因村前有一深潭,村名始称“浑潭”。后村民为求吉利,将“浑潭”改为“龙潭”。
  任村
  在峙滩北11公里,红茅尖东北麓。8户,34人。宋朝末期,任氏在此居住,得名。后郑氏迁此居住,沿用原名。现有郑、彭、何氏聚居于此。
  良滩
  在峙滩北偏西9.5公里,红茅尖东山谷中。16户,70人。宋朝末期,章氏由本地龙潭分迁此地,始称梁潭,后村废。1966年方、吴氏等从浙江淳安县迁此重建新村,以地域平坦肥沃,改名良滩。
  李家
  在峙滩北偏东11公里,仙桃山北山坞里。4户,22人。南宋,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故名。
  一股里
  在峙滩北偏西9.5公里,红茅尖东山谷中,16户,70人。宋朝末期,章氏一个分支由本地龙潭迁来此地,迁入的系第一房股(长房),得名。
  洪家
  在峙滩北偏东11公里,红茅尖东山谷地。16户,89人。宋朝末期,因洪氏在此居住而名。清朝末期,洪氏迁走。1966年吴、卢氏等从浙江省淳安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樟坑
  在峙滩北偏东8公里,红茅尖山东南山坞中,7户,32人。唐朝末期,章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取名章坑,谐音樟坑。后章氏迁走,1966年毕、汪、洪氏从浙江省淳安县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流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峙滩乡境北部丘陵山谷地带。辖11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38户,1212人。耕地2661亩,山林31,965亩,主产稻谷,以所辖自然村流口得名,驻地新屋里。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流口乡。合作化时,由流口、星集、仓流、龙潭初级社转为流口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公社流口管理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流口大队。1966年改太阳升公社胜利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龙潭、流口2个大队合并称流口大队。1972年把龙潭划开,单独成立流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新屋里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北5公里,和尚岭东山坳里,43户,220人。张氏由本地流口迁此建新居,故名。
  中田
  在峙滩西北7公里,和尚岭东北山弯小溪旁,7户,39人。元朝末期,张氏由本地车陂迁此,村处在水田中央的小山包上,得名。
  朱村
  在峙滩东北9公里,玉笔尖山坳里。7户,32人。宋朝初期,朱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得名。元朝末期,张氏由本地车陂迁此。现有张、彭、徐、王氏等聚居,沿用原名。
  新江
  在峙滩东北9公里,禹岭山北麓,杨村河东侧畈上。20户,89人。1966年张、高、洪氏等从浙江省淳安县迁此建村,为纪念家乡建新安江水电站而得名。
  下法京
  在峙滩东北7公里,红茅尖南山坡上,21户,113人。元朝末期,张氏由本地车陂迁此,曾名玉京。因地处法京都之下首,故称下法京。
  流口
  在峙滩北偏东6.5公里,禹岭山南麓河滩上。36户,173人。元朝末期,张氏由车陂迁此。因地处杨村河支溪水交汇出口处,而名流口。此地曾有店铺和青石板街并设过流口市。现有张、彭、江、余氏等聚居。
  车陂
  在峙滩北偏东6.5公里,禹岭山南麓河湾畈上。64户,352人。唐朝末期,张氏由本地仓坞(今仓源)迁此,因在村旁河边车水灌田,得名车陂。又以地形似龙伏在山坡旁,又称龙坡。现有张、胡氏聚居。
  老屋里
  在峙滩北5公里,和尚岭东南山谷中。40户,214人。元朝末期,张氏由本地流口迁居芭蕉坞建村,曾名芭蕉坞。因人口繁衍,分迁一部份建新屋,而称旧址为老屋里。
  侈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地区。以侈溪地命名,驻地鹅潭。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12户,533人。耕地520亩,山林1.94万亩,茶园92亩,主种稻谷,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流口乡。合作化时,由兴集、仓源初级社转流口高级社。1958年为曙光公社柏林管理区侈溪中心队。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侈溪大队。1966年改为太阳升公社前进大队。1969年属峙滩公社峙滩大队,1971年从峙滩大队划出恢复侈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鹅潭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西北5公里,大山背南山谷地。22户,120人。明朝初期,郑氏由储田(在今储田乡)迁此,因酷爱养鹅,加上村前溪中有潭而名。后金、陈氏迁此聚居。
  查坑
  在峙滩西北7公里,水桶尖山东山坳里。17户,71人。唐朝,查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因村中有小溪而名。后郑氏由储田(在今储田乡)迁此,沿用原名。现有余、郑、王、江、胡氏等聚居。
  枫树
  在峙滩西北6公里,大山背南麓。27户,134人。清朝初期,郑氏由储田(在今储田乡)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片枫树,故名。现有郑、洪、王氏等聚居。
  庄培坞
  在峙滩西北5公里,和尚岭南山坳里,15户,58人。元朝,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来此地山坞建村,以租种山培下的庄田为生,故名。现有汪、王、周、李、马氏在此聚居。
  徐家
  在峙滩北偏西5公里的山坞小溪旁。1户,7人。此地曾有徐氏居住,称徐家。1977年孟氏由本地庄培坞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仓源
  在峙滩西北4公里,太阳尖东南山弯坡上,30户,143人。唐朝,张氏由安徽省赤山镇(今祁门县)迁此,村建在四面环山、形状似仓地段,又因小溪从此地发源,故称仓源。清朝中期,计氏由港口(在今经公桥乡)迁此,沿用原名,现有计、蒋、彭氏在此居住。
  清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地区,皖赣铁路东侧。曲(阿里)陈(村)公路经此。以清溪地而名,驻地盛家。辖12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23户,1130人。耕地1810亩,山林28630亩,主种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八区龙溪乡、清溪乡。合作化时,由江星、江家、三墙初级社转清溪高级社。1958年为兴田公社清溪大队,1960年转为峙滩公社清溪大队。1966年改为太阳升公社五星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清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盛家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东偏北6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东侧。3户,23人。清朝末期,盛氏从双河口(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而名。
  方飘
  在峙滩东北6.5公里,禹岭山南河滩上。3户,25人。明朝中期,方氏在此居住,因村似船形,以打渔为主。寓意渔船飘荡,四海为家而名。后汪氏迁此。清朝末期,张氏由本地流口迁来,沿用原名。
  曲滩
  在峙滩东北6.5公里,禹岭山东河滩上。15户,94人。明朝初期,章氏由查村(在今勒功乡)迁此,因村边道路弯曲且靠河滩而名。后有汪氏迁此聚居。
  陈家
  在峙滩东偏北6公里,昌江河西岸田畈上,11户,57人。明朝初期,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
  江峰
  在峙滩东北3公里,大岗山西北河畔山丘上。34户,154人。元朝初期,余氏由本地横路(在今兴田乡)迁此,以村前之河结合附近斗岭峰的峰得名。
  力村
  在峙滩东北7公里,大岗山北山坡上。24户,106人。清朝初期,李氏从南丰县迁来,搭棚居住,以种麻为主,取名麻棚里。1958年按自力更生之意,更名力村。
  仓下
  在峙滩东偏北6.5公里,昌江河南岸,曲(阿里)陈(村)公路旁。3户15人。民国初,康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以此地原有仓屋而得名。
  余新桥
  在峙滩东偏北5.5公里,大岗山东北山谷里。22户,103人。宋朝中期,余氏由都昌县迁此,在小溪上建新桥一座,故名。
  胡家
  在峙滩东北4公里,大岗山西河滩上。13户,67人。明朝初期,胡氏从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居住。以姓得名。
  金家
  在峙滩东偏北4公里,大岗山南麓016户,82人。清朝末期,金氏从本地英溪迁此建村,以姓取名。
  兰塘张家
  在峙滩东偏北6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西侧。6户,32人。明朝初期,张氏由本地车陂迁来建村而名。
  朱家
  在峙滩东偏北6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旁。7户,30人。宋朝初期,朱氏从瑯田(在今兴田乡)迁入。故名。
  康家
  在峙滩东偏北6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旁。16户,98人。清康熙年间,康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得名。
  打渔章家
  在峙滩东北6公里,昌江西岸。50户,276人。清朝初期,章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以打渔为生,而命名。至今,章氏仍有一部份人从事渔业。
  梅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偏南山谷地。以梅湖村命名,驻地张家。辖17个村民小组,21个自然村,368户,1847人。耕地5153亩,山林42031亩,主种稻谷,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梅湖乡。合作化时,由引山、甘源、姚家、杨溪、桑园、下屋、竹里初级社转梅湖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峙滩管理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梅湖大队。1966年改为太阳升公社红湖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梅湖大队,1979年析为梅湖、前进2个大队,1984年上半年2个大队又合并为梅湖大队。同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张家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西5公里,流山尖北麓山谷中。20户,81人。明朝初期,张氏由本地流口迁此建村,故名。现有张、舒、吴氏于此聚居。
  月山下
  在峙滩西北9公里,来龙岗东南山坡上。18户,107人。宋朝初期,汪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因地形似月,村庄座落在山丘脚下,故名。后有郑、吴、姚迁此聚居。内甘
  在峙滩西北8公里,太阳尖南麓,31户,169人。明朝中期,吴氏从西坑坞(在今储田乡)迁来,称甘源,后因人口繁衍分居,原地又称内甘。
  外甘
  在峙滩西偏北7公里,太阳尖南山脚下。19户,110人。明朝末期,吴氏从本地甘源分居于此,因建村于甘源坞的外部,故名。
  引山
  在峙滩西北8公里,来龙岗东南,曲(阿里)陈(村)公路南侧坡上。47户,222人。唐朝末,汪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居住,村建在山脚不显露之地,故称隐山。因“隐”与“引”谐音,易名“引山”。后有计氏迁此居住。
  喷港
  在峙滩西偏北10公里,来龙岗南山弯里。24户,139人。清朝初期,汪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村建在〓港边,取名〓港,后有杨、吴、叶氏等迁此聚居,1986年〓港易名喷港。
  外边屋里
  在峙滩西偏北6公里,太阳尖南峡谷里。2户,19人。清朝末期,吴氏由本地外甘迁此,建村于外甘之外,故名。
  梅溪
  在峙滩西4公里,太阳尖东南山坞里。34户,159人。此地原有吴氏居住。清朝初期,孙氏由沂溪(在今江村乡)迁此,因村靠近梅湖,村前有小溪,故名。后有金、叶、王氏近此聚居。
  姚家
  在峙滩西6公里,太阳尖南麓,曲(阿里)陈(村)公路北侧。24户,111人。宋朝末期,姚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得名姚家,又称芝里。后有郑、吴迁此聚居。
  江滩里
  在峙滩西6公里,太阳尖西南麓山坡上。9户,43人。明朝初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以村靠河滩而得名。
  畈上
  在峙滩西6公里,太阳尖南麓丘陵溪畔。10户,46人。宋朝末期,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因村前是一片田畈,故名。
  梅湖
  在峙滩西5公里,曲(阿里)陈(村)公路旁。8户,48人。唐朝末期,汪氏从邻村引山迁此。民国初期,姚氏迁来居住。因村建在紧靠梅岭山崖下的石湖,得名梅湖。后有徐、张氏迁此聚居。
  亭垄下
  在峙滩西偏南6公里,放牛尖北麓,2户,16人。明朝末期,郑氏由祖庙里(在今储田乡)迁此建村,因处在建有凉亭的山垄附近而名。后有王氏迁此居住。
  高畈
  在峙滩西偏南5公里处。3户,22人。1982年孙氏从本地虬龙迁来。因建村在山脚下的高畈上,故名。
  石桥
  在峙滩西偏南7公里,放牛尖北偏西山脚下。8户,34人。宋朝初期,张氏由本地仓坞迁来,以村前石桥而名。后有胡氏迁此居住。
  竹里
  在峙滩西偏南6公里,放牛尖北麓山坡上。26户,140人。明朝末期,陶氏由本地流口陶家坞(废村)迁此。因此地盛产毛竹,故名。后有吴、朱、王氏等迁此聚居。
  虬龙
  在峙滩西偏南6公里,放牛尖北麓山谷小溪畔。18户,69人。此地原为汪氏居住。曾称汪家店。明朝末期,孙氏由严台(在今江村乡)迁此,以村前山峰上建有虬龙庵而易名虬龙。后有郝氏迁此居住。
  查林坞
  在峙滩西南8.5公里,放牛尖西北山脚下。2户,7人。此地原为查氏居住,以烧炭为生,得名查林坞。宋朝末,汪氏由本地引山迁此,沿用原名。
  桂家
  在峙滩西南8公里,放牛尖西北麓。8户,40人。清朝中期,桂氏由叶家庄(在今江村乡)迁此,村以姓得名。
  叶家
  在峙滩西南8公里,放牛尖北麓。16户,95人。清朝中期,叶氏由本地〓港迁此建村,村以姓得名。
  桑园
  在峙滩西南8公里,放牛尖西北山坞里。37户,170人。清朝初期,汪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村建在古桑树林旁,取名桑园坦,简称桑园。
  英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大英岭西南麓。辖10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41户,1,080人。耕地1131亩,山林2.199万亩,主种稻谷。以驻地英溪村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八区英溪乡。合作化时,由高坑、双河、光明、汪源初级社转英溪高级社。1958年为新平公社英溪垦殖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英溪大队,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高峰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英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英溪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东偏南12公里,大英岭西南麓。137户,610人。唐朝末期,金氏由槐里(在今新平乡)迁羊九源(村废)再迁此地,因村靠英凤山,村前又有小溪流过,得名英溪。明代,金达(探花)之故里。
  沙田
  在峙滩东9.5公里,大岗山南山坞里。15户,64人。明朝中期,金氏由本地英溪迁此,田多沙土,故名。后有王氏迁此聚居。
  内赵坑
  在峙滩东4.5公里,考岭山东北坳里,17户,46人。唐朝末期,赵氏兄弟从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村前有小溪,兄弟分居内外坞口,称外赵坑、内赵坑。建国初,金氏由本地高坑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李家村
  在峙滩东偏南12公里,大英岭南麓。8户,41人。宋朝末期,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得名。后有金、陈氏迁此聚居。
  潘家山
  在峙滩东偏南12公里,大英岭西南麓山坡上。40户,198人。此地原为潘氏居住,称潘家山。后村废。1972年枫树山林场英溪分场设于此,1976年改称市林业局英溪采育林场,现有山林1.82万亩,系营林采育专业林场。
  郑坑
  在峙滩东南12公里,大英岭山西南。17户,61人。宋朝初期,郑氏由早禾段(在今储田乡)迁此,因村前有小溪而名。后金氏由本地英溪迁此,沿用原名。
  高坑
  在峙滩东南7公里,小岭山北。17户,60人。宋朝末期,金氏由本地英溪迁此,因村东西部均是高山,中间是小溪,故名。
  长征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山区。以辖区长征坞得名。驻地卢家。辖11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204户,1,049人,耕地1,382亩,山林18,129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和冠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峙滩乡、明溪乡、梅湖乡。合作化时,由明溪、卢家、梅湖初级社转明溪、梅湖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峙滩管理区。1960年辖地分属峙滩公社明溪,梅湖2个大队。1966年改为太阳升公社赤卫大队和红湖大队。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明溪,梅湖2个大队,1978年成立长征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卢家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南偏西3公里,放牛尖东麓小溪旁。33户,165人。此地曾称西梅园,又称梅湖口。明朝中期,卢氏由本地小沂滩迁此而名卢家。现有卢、程、郑、罗氏在此聚居。
  上屋
  在峙滩南偏西4公里,放牛尖东北小溪旁。6户,37人。清朝初期,毕氏从安徽省石埭县(今石台县)迁此,曾以山而名黄峰,后因村处在下屋的上首,故名。
  下屋
  在峙滩西南3.5公里,放牛尖东北麓。27户,123人。此地原有戴氏居住。清朝初期,毕氏从安徽石埭县(今石台县)迁本地平源里(村废)再迁此地。因村在上屋下首而名。
  西源
  在峙滩西南3.5公里,放牛尖东北麓河旁。6户,30人。此地曾为朱氏居住,因村建在小河西岸取名西源。明朝初期,程氏由兴田(在今兴田乡)迁此,沿用原名。
  东源
  在峙滩西南3.5公里,放牛尖东麓山坡上。24户,121人。此地曾为朱氏居住,因村建于小河东岸,故名,明朝初期,程氏由本地兴田(在今兴田乡)迁此,沿用原名。后毕、吴、苏氏迁此聚居。
  程家
  在峙滩西南3.5公里,放牛尖东北麓。15户,66人。明朝中期,程氏由兴田(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而名。
  章家
  在峙滩西南4.5公里,放牛尖东麓。6户,33人。明朝中期,章氏由本地龙潭迁此建村而名。
  西庄g
  在峙滩南偏西4公里,放牛尖东南麓昌江河西岸。16户。85人。宋朝,朱氏在此居住,称西里。清初,任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改称西庄。后有方、李、王氏迁此聚居。
  培龙
  在峙滩南偏西6公里,放牛尖东南麓河谷中。10户,79人。明朝初期,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此地原称盘龙山,“盘龙”谐音“培龙”。
  毛坞
  在峙滩南偏西6公里,放牛尖东南麓。昌江河西岸。55户,393人。元朝末期,吴氏从城门(在今兴田乡)迁本地明溪后再迁此,因村建于茅草甚多的山坞,“茅”谐音毛,故名毛坞。
  小沂滩
  在峙滩南偏西6公里,昌江河西岸,6户,32人。明朝初期,卢氏从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取名小沂园,又因村处在小河滩边,易名小沂滩。
  明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昌江东侧,皖赣铁路旁。以辖地明溪得名。驻地下明溪。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16户,582人。耕地1,085亩,山林20,739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峙滩乡和明溪乡。合作化时,由明溪初级社转明溪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峙滩管理区。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明溪大队。1966年改为太阳升公社赤卫大队。1969年与小源大队合并仍称明溪大队,1972年小源从明溪大队划出成立小源大队。1978年明溪大队析为明溪、长征2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下明溪
  在峙滩南偏西6公里,考岭山西南麓,皖赣铁路旁。25户,123人。宋朝中期,朱氏由本地明溪迁于此,因地处明溪下首,故名。后有张、吴、曹、谌氏等聚居。
  考岭下
  在峙滩东南4公里,考岭山南麓。5户,26人。宋朝末期,程氏由本地龙潭迁此,因村建在考岭山脚下,故名。
  银坑坞
  在峙滩南偏西5公里,皖赣铁路旁。4户,19人。吴氏曾在此居住,称吴家坞。明朝,吴氏由本地小沂滩迁此。后有吴、郑、章氏陆续迁此聚居,易名银坑坞。
  店前
  在峙滩南3.5公里,考岭山西南麓。12户,65人。清朝末期,程氏由兴田(在今兴田乡)迁此居住。此地原有一杂货店铺,因村建在店铺前,故名。后有方、徐、王氏等迁此聚居。
  长源
  在峙滩南4公里,考岭山南麓。15户,76人。清朝末期,廖氏由本地廖家(村废)迁此,因村旁小溪之水四季长流,故名。
  宋家
  在峙滩南4.5公里,考岭山西南麓。17户,92人。元朝末期,宋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而名。1966年王氏从浙江淳安县迁此,沿用原名。
  东里
  在峙滩南5公里,考岭山西南麓。11户,54人。唐朝末期,朱氏从营里(在今兴田乡)迁此,因村建在昌江河东山坞里,始称东溪,后易名东里。现有朱、方、余氏聚居。
  小沂港
  在峙滩南7公里,考岭山西南麓昌江河东岸。27户,127人。宋朝中期,朱氏从本地东溪迁此,取名小沂,后易名小沂港。
  小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地区,以辖地小源得名。驻地汪家门。辖7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06户,571人。耕地783亩,山林22858亩。主产稻谷,盛产木材,特产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峙滩乡和明溪乡。合作化时,由小源初级社转明溪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明溪大队。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小源大队,1961年并入方村大队,1966年从方村大队划出恢复小源大队。1966年为太阳升公社跃进大队。1969年并入峙滩公社明溪大队。1972年从明溪大队划出再度恢复小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汪家门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南10公里,天字号西北山谷。17户,85人。明朝末期,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得名。后金氏迁此居住。
  石牛滩
  在峙滩南9.5公里,天字号山西北谷地。8户,36人。清朝中期,任氏由本地西里迁此,村前田中有一巨石似牛状,故名。
  庙前
  在峙滩南偏东12公里,小岭山西麓。6户,26人。建国初,郑氏由江村(在今江村乡)迁此,因村前有汪王庙,故名。
  杉树坑
  在峙滩东南15公里,天字号北部山坡上。5户,22人。清朝中期,李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村在四面杉树茂盛的坞中得名。
  饶家滩
  在峙滩南11公里,小岭山西南麓小溪北岸。4户,27人。饶氏曾在此居住,称饶家滩。清朝初期,章氏由本地龙潭迁此,沿用原名。现有章、丁、张氏等居住。
  杨家
  在峙滩南11公里,小溪北岸。5户,31人。清朝初期,杨氏在此居住,称杨家。后迁走。丁氏从本地丁家坞迁来。沿用原名。
  庄前
  在峙滩南偏东12.5公里,天字号山西北麓小溪畔。16户,69人。清朝初期,金氏由本地郑坑迁此,建房于庄屋前,故名。
  花园里
  在峙滩东南13公里,天字号北麓小溪南岸。5户,34人。明朝初期,计氏由安徽省迁此,后人口繁衍,形成小街,并建有花园,称花园里。清朝末期,胡氏由本地胡家迁此。现有胡、汪、李、张氏等聚居。
  葱头山
  在峙滩南偏东13公里,天字号西北麓,小溪南山谷。3户,20人。清朝中期,金氏由本地李家迁到葱头山旁建村,故名。
  王家
  在峙滩南偏东14公里,天字号西北麓山坞。11户,55人。清朝中期,王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而得名。后有王、汪、温氏等居住。
  黄坑
  在峙滩南10公里,天字号西麓山坞里。19户,108人。章氏从本地塘里(村废)迁来。始名黄金源。后以村前小溪,易名黄坑。
  大坑里
  在峙滩南偏东15公里,天字号北部山坡上。1户,5人。唐朝末期,张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以地取名。
  窑洲上
  在峙滩南偏东13公里,山坞小溪旁。2户,10人。清朝末期,李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以砖瓦窑为生,因窑建于洲塝上而名。
  金竹村民委员会(采育林场)
  位于乡境东南部山区。以所辖自然村金竹塔得名,驻地枫树岭。辖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2户,108人。耕地81亩,山林18,024亩,油茶1,000亩。主产木材和茶叶。解放前分属浮梁县第六区冠石乡、峙滩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八区英溪乡。合作化时,由金竹初级社转英溪高级社。1958年为新平公社英溪垦殖场。1960年为峙滩公社英溪大队。1963年由英溪大队划出成立峙滩公社金竹林场,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金竹林场。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金竹林场。1984年改称峙滩乡金竹采育林场。1984年建立村委会。
  枫树岭
  村委会驻地。在峙滩东偏南21公里,鹿角尖西部山地。清朝初期,秦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村建于枫树山岭上。故名。此地设有金竹采育林场小学、油坊。
  金竹塔
  在峙滩东偏南16公里,鸡龙尖北麓小溪旁。3户,17人。清朝中期,金氏由本地英溪迁来,此地金竹甚多,附近又有座形似塔的山,故名。现有李、金氏居住。
  吴家
  在峙滩东偏南17公里,鸡龙尖北麓河谷地。5户,20人。清朝初期,吴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故名。1935年吴氏迁走。1975年何、秦氏从本地葫芦坞迁此。沿用原名。
  屋场岗
  在峙滩东偏南20公里,黄泥尖东南麓小溪旁,1户,3人。此地原称屋场岗,1983年秦氏从本地葫芦坞迁此,沿用原名。
  王家棚
  在峙滩东偏南22.5公里,黄泥尖东南山地,2户,10人。清朝末期,王氏从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称王家棚。
  老庙下
  在峙滩东偏南22公里,鹿角尖西小溪旁。1户,9人。此地原称老庙下。1956年何氏从本地何家棚(村已废)迁此,沿用原名。
  石井源
  在峙滩东偏南22.5公里,鸡龙尖东北谷地,8户,44人。清朝初期,金氏从本地英溪迁此,因村旁有一石井而名。
  葫芦坞
  在峙滩东偏南24公里,鸡龙尖东北山坞里。1户,2人。清朝中期,秦氏从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屋于葫芦形的山坞中而名。
  秦家棚
  在峙滩东偏南24公里,鸡龙尖东北。1户,1人。民国时,秦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明溪(片村)
  在乡境南部6公里,皖赣铁路旁。包括上明溪,下明溪2个自然村。唐朝末期,朱氏在此居住。因此地山青水秀,又有较大的溪流,故名。宋朝中期,朱氏兄弟分居,居于村上首的,称上明溪,居住在村下首的,称下明溪。形成明溪片村。
  法京(片村)
  在乡境北部7公里,红茅尖东南山谷丘陵地区。包括上法京、下法京2个自然村。元朝末期,张氏由本地车陂迁此,后人烟繁盛,分居2村。分上、下法京。
  甘源(片村)
  在乡境西偏北8公里,太阳尖南山坞谷地。包括内甘、外甘2个自然村。明朝中期,吴氏由西坑坞(在今储田乡)迁此,因附近有似船形的山峰,船需要水源,而名甘源,又称甘源坞。
  长征坞(片村)
  在乡境西北3.5公里,放牛尖的小坞中。27户,129人。包括西源、程村、章家3个自然村。明朝,程氏由兴田(在今兴田乡)、章氏由本地龙潭迁此建村。因此地处于山坞中,取名长京坞。建国后易名长征坞。
  清水滩(片村)
  在乡境东部6公里,大岗山北麓0101户,593人。宋朝初期,“五门六姓”包括朱家、打鱼章家、陈家、兰塘张家、康家、盛家6个自然村,宋氏由兴田乡琅田迁此。后章、盛、陈、康、张氏陆续迁此聚居。因村靠河滩,河水清澈,得名清水滩。又称清溪。
  侈溪坞(片村)
  在乡境西部四面环山的和尚岭,太阳尖,水桶尖,大背山的一条长坞中包括鹅潭、查坑、枫树坦、庄培坞、仓源、徐家6个自然村。110户,533人。现有郑、王、李、计、余氏在此聚居。古代此地庵堂庙宇甚多,人口繁衍,坞长而大,得名侈溪坞。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