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田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93
颗粒名称: 兴田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4
页码: 293-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蛟潭区兴田乡概况,地理位置、隶属调整、经济、林业、制造业、历史名人、地名等介绍。
关键词: 蛟潭区 兴田乡 景德镇市

内容

兴田乡概况
  兴田乡位于蛟潭区东部,东北与安徽省祁门县交界,南邻鹅湖区金竹山乡,西南连峙滩乡,西北与江村乡接壤。乡政府驻地兴田,距蛟潭49公里,距市区83公里。总面积174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包括茶场、林场),84个村民小组,80个自然村。共1797户,8251人(其中非农业387人)。除回族1人外,皆汉族。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兴福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建国后的1950年属浮梁县第六区,分立兴福乡、城门乡、龙溪乡。1952年浮梁县第八区设在兴田,辖地分成兴福乡、锦峰乡、龙溪乡、港西乡、锦里乡、城门乡和第三区韩源乡。1953年撤销八区,仍隶属第六区。1956年全乡的初级农业社转为程家山、光辉、潭城、潭口、夏田等高级社,1958年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60年7月幸福公社与金竹山公社合并为国营金竹山垦殖场,1961年从金竹山垦殖场划出,成立兴福公社。1963年改名兴田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称现名。
  辖境地处山区,山体呈西北走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最高山峰鹿角尖,海拔770米。境内主要河流是昌江,以安徽省祁门大洪山为源,由东向西横穿乡境。旧时,祁门瓷土、浮北窑柴都是通过昌江输入景德镇。建国前乡境内没有公路,运输困难。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革命老根据地的建没,修建了通往市区的曲(中)陈(村)、鹅(湖)锦(里)和兴(田)传(芳里)、车(田)方(家坞)4条公路,并开辟了不少简易公路。皖赣铁路东西横贯境内,并设营里站。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稻谷,其次生产油菜籽、芝麻、花生、大豆、红薯等。耕地面积1.28万亩(其中水田11013亩、旱地1787亩)。1984年粮食产量862.79万斤,比1978年增长30.8%,相当于1949年的三倍。建国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兴建了小(二)型水库2座,山塘5个,全乡60%的农田可以旱涝保收。全乡有大型拖拉机5辆,小型拖拉机7辆。
  辖地是蛟潭区林业重要基地之一,山地面积为2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达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松、杉最多,活立木蓄积量60万立方米,新造幼林面积5000亩。1984年生产木材8400立方米,林业收入70万元。有茶园5944亩,年产茶叶820担。
  境内有制造木船的悠久历史。相传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曾在船方里(今传芳里)赶造战船。至今,传芳里还保留着造船工业,为昌江航运制造木船。现在乡村企业有木制加工厂、松脂厂、茶叶初制厂、香菇厂、饲料加工厂、农机厂、铸造厂、体育器材厂等。全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50万元,其中农业占53%,林业和工业占47%。
  兴田是革命老根据地,建国后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极大关怀,从各方面加强了建设。现有乡办中学1所,学生233人;小学29所,学生1152人;教职员工27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并设有文化站,电影院,有2个小型电影放映队。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1人,各村委会均设有医疗站。全乡有8座小型水力发电站,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照明用电。
  辖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浮梁县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1934年4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浮梁开辟新苏区,中共赣北特委领导下的游击大队,从葛源出发,经过德兴、婺源来到浮梁山区。赣北特委机关及所属组织部、宣传部、财政部、妇女部、肃反委员会等机构均设在乡境韩源(今龙源),并创办了红军医院、被服厂、印刷所。程家山一带森林茂密,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进行游击战。1934年中共河东县委设于此,红军挺进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都曾在此驻扎过。程家山形成了皖赣革命的中心。敌人把这里称为“老虎山”、“赤色大本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风景优美,松柏常青的程家山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旁边建有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100多位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英名。
  境内历史名人有:程时思,字以学,龙田(今兴田)人,“明嘉靖戊戍进士,性耿直,常面斥人非,博学多通。痛绳奸,不避权贵,出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后转兵部员外郎,敕掌直省提督事,后晋贵州布政使,恩信著边陲,麻哈、夜郎诸关安然,称为西南锁”。汪柏,字廷节,夏田人,“幼有文名,年十九举嘉靖辛卯乡试,戊戍第进士,慷慨磊落,以文章事业自期,授大理评事,后以文学才品皆优,升广东道副使,晋浙江布政使,著有《青峰集》行世”。
  兴田乡地名
  兴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山谷中。兴(田)传(芳里)公路穿过境内。以驻地兴田村而名。辖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68户,746人。耕地911亩。山林11774亩,茶园330亩。以种水稻为主,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六保。建国初属第六区。1952年为第八区兴福乡。合作化时,由兴田初级社转为光辉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称兴田大队。1984年建乡后改为现名。
  兴田
  在蛟潭东偏北49公里处,郎台岭东麓山谷中。乡政府、村委会驻地。131户,584人。此地原有胡氏居住。唐朝末期,程氏由本地夏田程家畈(废村)迁来。因此地有兴龙寺。村边有田取名龙田。兴龙寺毁,就结合村旁兴口桥之兴和田而易名兴田。现有程、石、宋、陈、许、胡等氏聚居。
  苏村
  在兴田北0.5公里,罗家尖西南麓谷地,兴(田)传(芳里)公路东侧。37户,162人。南宋祥兴年间,程氏由夏田程家畈(废村)分迁此地。因村周围盛产紫苏(一种做香料的野生植物)而得名。现有陆、于、徐、潘、石、郑氏聚居于此。
  上程
  在兴田东南1公里,虎山西北麓山谷中。曲(中)陈(村)公路经过村前。清嘉庆年间,程氏由府前(在今臧湾乡)迁此。因村居小河上游,故名上程01933年程氏迁回原地。1980年兴田公社在此建立虎山林场,后林场迁港西。现建有体育器材厂、松脂厂,有15名职工居住。
  方家坞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山区,皖赣铁路横穿村境,以驻地方家坞得名。辖12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08户,1,086人。耕地面积1,836亩,山林24,550亩,茶园420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1952年为第八区龙溪乡和城门乡。合作化时,由方家坞、潭下初级社转为潭城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称潭城大队。1968年为童家埠大队,1972年成立方家坞大队,1984年称现名。
  方家坞
  在兴田北偏西12公里,皖赣铁路北面山坞中。村委会驻地。45户,261人。南宋,方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赤桥迁浮梁佛塔,后迁横路方源村,再迁此地。因村建在山坞,取名方家坞。现有方、王、郑、李、邹、周、邵、曹等氏聚居于此。
  丁家棚
  在兴田北偏西14.5公里,金凤山西麓小溪西岸。14户,63人。民国初期,丁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陈家
  在兴田北偏西14公里,金凤山西麓山谷两小溪交汇处。9户,48人。明景泰年间,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因名。现有陈、石、王、方氏迁此居住。
  大船丘
  在兴田北偏西13.5公里,姚岭东南麓谷地中。2户,15人。建国初期,陈氏由本地陈家分居于此,屋前有丘似船形的大田,故名。
  胡家
  在兴田西偏北12公里,皖赣铁路北侧丘陵谷地。16户,78人。宋建炎年间,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因名。后有丁氏迁此居住。
  毕家
  在兴田西偏北11.5公里,皖赣铁路北侧山坞里。4户,21人。此地原是毕氏居住,故名。清朝中期,程氏由本地石溪迁来,后有周氏迁此,村名未变。
  东坑坞
  在兴田西偏北11公里,皖赣铁路南侧山坞小溪两岸。13户,57人。明嘉靖年间,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营口迁此。建村在东有小坑的山坞中,故名。现有胡、汪、魏、路、王、彭、周氏等聚居。
  余家
  在兴田西偏北12.5公里,皖赣铁路南侧山谷中。22户,129人。宋仁宗年间,余氏由安徽省休宁县迁来,取名宏衢里。建国后,易名余家。后有王、叶氏迁此居住。
  童家埠
  在兴田西偏北7.5公里,昌江北侧。皖赣铁路穿过村前。27户,135人。清乾隆年间,童氏在此开店,常有往来船只停泊,生意兴隆,成为商埠,故名。现有郑、吴、魏、丞、江、徐、戴、王氏聚居于此。
  彭家
  在兴田西偏北11公里,皖赣铁路南侧小溪两岸。1户5人。清康熙年间,彭氏由本地东坑坞迁此,故名。
  百阳坦
  在兴田西北7.5公里,杨梅岭南小溪两岸。3户,8人。1958年,兴田公社曾在此建立畜牧场,1980年王氏由浙江淳安迁此居住。因此地有几十亩平坦土地,故名百阳坦。
  潭下
  在兴田西北7.5公里,昌江南岸丘坡下。32户,172人。唐永贞年间,吴氏由安徽休宁县老柏墩迁此。因村建在昌江老虎潭下,故名。
  港口
  在兴田西北9公里,昌江北侧小丘坡上,20户,94人。宋咸淳年间,余氏由本地余家分支迁此。因村建在近河渡口处,故名港口。
  城门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皖赣铁路以北丘陵山区。昌江流经村境。以驻地城门村而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207户,989人。耕地1,635亩,茶园410亩,山林22,000亩。以种水稻为主,出产木材、油茶,特产香茹。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1952年为第八区龙溪乡和城门乡。合作化时,城门、式溪、塘溪、龙墩、赵家初级社转为潭城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称城门大队。1969年并入童家埠大队。1972年从童家埠大队划出,恢复城门大队。1984年称现名。
  城门
  在兴田北偏西7.5公里,地处三面被昌江环绕的开阔丘坡下。村委会驻地。97户,428人。唐永贞年间,吴氏由安徽休宁县老柏墩迁此,此地原建有城门,设有城门阙,是浮梁县北乡的大门和重要关卡。曾名锦城,现名城门。建国后有张、郑、程、汪、王、苏、查、余、刘氏陆续迁此居住。
  赵家
  在兴田北偏西11.5公里,毛岭尖东麓山谷小溪旁。43户,214人。宋朝,赵氏由安徽省祁门县潭滩迁此定居,故名。后有李、汪、徐氏迁此居住,村名未变。
  塘溪
  在兴田北10公里,井湾里山西丘陵谷地。27户,120人。明宣德年间,汪氏由查村(在今新平乡)迁此。村边有水塘,小溪流过村前,而名塘溪。现有汪、李、万、计氏等居住。
  龙墩
  在兴田北偏西10.5公里,金凤山东麓谷地。24户,121人。宋仁宗年间,吴氏由本地城门分支迁此。因村南田垄形似长龙,村前有一小丘墩,故名。现有吴、刘、宁氏居住。
  大坞
  在兴田北偏西12公里,金凤山南麓。1户,10人。清光绪年间,丁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因建村在东坑坞尽头,故名。
  金村塅
  在兴田北偏西9公里,丘陵谷地小溪两侧,3户,16人。宋朝,有金氏在此居住,村前有一大田畈,故取名金村塅。明崇祯年间,王氏由安徽省祁门迁此,沿用原名。
  内式溪
  在兴田北8.5公里处,西凤山西麓丘陵谷地。5户,38人。北宋初年,程氏由本地兴田分支迁此。有二条小溪分别流经村中和村西,曾有贰溪之称,后人把贰误为式,故名式溪。后程氏分居两村,此村在小溪内边,称内式溪。现有程、江氏居住。
  外式溪
  在兴田北8公里,昌江北岸。7户,42人。宋靖康年间,程氏由内式溪分支迁此。因村在内式溪外边,故称外式溪。现有程、刘氏居住。
  潭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地区,皖赣铁路穿过村境,昌江流经村境,以驻地潭口而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96户,880人。耕地1,553亩,茶园430亩,山林16,000亩,以种水稻为主,出产茶叶、木材、毛竹。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1952年为第八区龙溪乡。合作化时,由红星、同心、同和初级社转为潭口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称潭口大队。1984年称现名。
  潭口
  在兴田西北12.5公里处,铁帽尖西南麓,昌江北岸丘陵地。村委会驻地。104户,538人。北宋真宗年间,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村中有一口水潭,故名。现有汪、郑、钱、姜、胡、高、王氏等居住。
  潭口坞陈家
  在兴田西偏北15公里,潭口坞内。6户,20人。清乾隆年间,陈氏由本地方家坞迁此。后陈氏迁潭口。建国初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王家
  在兴田西偏北13公里,潭口坞内。2户,14人。明洪熙年间,王氏由本地太源坞(废村)迁此定居。
  坑下
  在兴田西北13.5公里。7户,29人。1975年王氏由浙江淳安迁此。在小坑下建村,故名。
  坳头
  在兴田西偏北15公里处。13户,41人。明泰昌年间,张氏由法京(今峙滩乡)迁此。因村处山坳里,故名坳头。
  营新
  在兴田西偏北13公里,昌江北岸,皖赣铁路东侧。10户。40人。1966年浙江淳安县移民至此,建新村在营里对面,故名营新。现有王、钱、洪、卢氏聚居。
  大路上
  在兴田西偏北12公里,昌江北岸,与潭口相邻。6户,32人。明朝,郑氏由安徽祁门县奇岭迁居此地。因建村在大路旁,故名。后有余、徐氏迁来居住。
  程家湾
  在兴田西偏北11公里,铁帽尖南麓,昌江北岸。1户,8人。宋靖康年间,程氏由本地夏田分支迁此。因村建在山湾里,故名。后程氏迁走,方氏由本地方家坞迁来居住,袭用原名。
  营里
  在兴田西偏北13.5公里,昌江南岸丘陵北坡下。36户,161人。唐朝末期,朱氏由安徽省歙县率兵在此安营,而后留居此地,原名朱家营,建国后改称营里。现有汪、徐、程、施、季氏聚居。
  高岭头
  在兴田西偏北11.5公里处,铁帽尖西南麓,昌江北岸。9户,41人。宋哲宗时期,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分迁至此,建村在潭口东南高岭上,故名。
  黄金山村民委员会(茶场)
  位于兴田中西部,铁帽尖东南麓,昌江两岸谷地。以辖地黄金畈而名。驻地罗布冲。辖2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75户,284人。耕地351亩,山林4,000亩,茶叶1,800亩。以产茶叶为主。1979年兴田公社在此建立茶场。
  罗布冲
  在兴田西偏北11.5公里,铁帽尖东南麓,昌江北岸。村委会驻地。39户。103人。昔日曾有周氏在此居住,后周氏迁走,村废。1979年兴田公社在此成立黄金山茶场,胡、王、余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居住,重新建村。
  招宾
  在兴田西偏北11公里,女儿尖西北麓峡谷中。15户,77人。此地原有方氏居住。宋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来定居。村口原有接官亭,并有官路,村中有招宾街,村名简称招宾。后有周、陈氏迁此居住。
  上屋
  在兴田西偏北12公里,铁帽尖东南麓,昌江北岸谷地。3户,18人,明朝,张氏由本地下屋分居于此。村处在张培山之上。故名上屋。现有张、周氏居住。
  下屋
  在兴田西偏北12公里,铁帽尖东南麓,昌江北岸谷地。18户,86人。明朝,张氏由余干县迁至本地城门,再迁此地,后人口增多,分居张培山上、下两地。此地在张培山之下,故称下屋。现有张、黄、王、吴氏居住。
  天晓山村民委员会(茶场)
  位于乡境东部天岭尖西南麓,昌江两岸丘陵谷地。以天岭尖的天字,和新办茶场象征着天晓初升的太阳而得名。1977年兴田大队划出镇埠、正德坑等自然村成立天晓山茶场。驻地传芳里。辖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21户,615人。耕地624亩,茶园1700亩,山林15000亩。以垦复茶园和种水稻为主,特产茶叶。
  传芳里
  在兴田北偏西4公里,昌江南岸,天岭尖南山谷中。村委会驻地。46户,236人。元朝末期,汪氏由安徽省休宁县迁此,以造船为业。相传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在此造战船,名传四方而得名。现有汪、张、许、潘氏等聚居。
  兴滩
  在兴田北偏西5公里,昌江东岸天岭尖西麓谷地。4户,15人。耕地80亩,山林200亩。1964年兴田农业中学建此,后撤销。1978年兴田公社在此办畜牧场。现有吴氏居住。兴田乡果木林场设此。
  镇埠
  在兴田北偏西3公里,昌江南岸,女儿尖东北麓山谷中。41户,212人。宋初,程氏由本地兴田分支迁此。地处昌江上游皖赣水运码头,有多家店铺,成为集市村镇,故名镇埠。现有程、柳、金、卢、兰氏等居住。
  正德坑
  在兴田北5公里,罗家尖西南峡谷小坑旁。8户,37人。宋朝,方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原名方家。传说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在此投宿一晚,便称正德坑。
  镇埠新屋里
  在兴田北3公里,女儿尖东北麓山谷中,与镇埠隔河相望。8户,51人。程氏由镇埠分支迁此建新屋定居,故名。后有陆、李氏迁此居住。
  金家坑
  在兴田北4公里,昌江南岸。14户,64人。清初,金氏在此居住,因附近有一小坑,故名金家坑。1980年天晓山茶场在此建立茶叶队。方氏由本地正德坑迁居此地,村名未变。
  朱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山区。以辖地朱家得名,驻地下门朱家。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81户,866人。耕地1,454亩,茶园178亩,山林23800亩。以种水稻为主,特产香菇。建国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1952年为第八区龙溪乡。合作化时属潭口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为潭口大队。1962年从潭口大队划出,成立夏田大队。1968年并入潭口大队,1977年成立朱家大队,1984年称现名。
  下门朱家
  在兴田西8公里,女儿尖西南麓丘陵谷地。村委会驻地。9户,36人。明成化年间,朱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村处闽坑下岸,称下门朱家。
  冰潭
  在兴田西11.5公里,昌江南岸丘陵低坡下。4户,16人。因地势低洼,冬天村前水潭结冰不易溶化,而名。清光绪年间,戴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
  夏田上村
  在兴田西9.5公里,女儿尖西麓丘陵谷地。30户,133人。宋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以姓得名。后在一片田畈中建“汪氏宗祠”,系夏季落成,故名夏田。后分上下两村,此为夏田上村。
  夏田下村
  在兴田西10公里,女儿尖西麓丘陵谷地。80户,378人。宋朝,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来。以姓得名。后在一片田畈中建“汪氏宗祠”,系夏季落成,故名夏田。后分上下两村,此为夏田下村。
  董家
  在兴田西0.8公里,女儿尖南麓。11户,63人。清道光年间,董氏由安徽潜山迁此搭棚居住,名董家棚。1953年迁至老门前建立新村,改称董家。
  张源
  在兴田西4公里,女儿尖南麓谷地中。31户,157人。唐朝末期,有张氏居此,取名张源。宋真宗年间,方氏由安徽省祁门县碧桃迁此,沿用原名。
  油榨里
  在兴田西5.5公里,女儿尖南麓山谷中。3户,21人。1933年潘、李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因地形似油榨,故名。
  北边
  在兴田西7.5公里,女儿尖西南麓谷地,小溪北面。2户,13人。1963年范氏由范家棚迁此,村建在田畈小溪北边,故名。
  南边
  在兴田西7.5公里,女儿尖西南麓谷地小溪旁。3户,14人。清顺治年间,季氏由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定居。建村在田畈小溪南边,故名。
  上门朱家
  在兴田西8.5公里,女儿尖西南麓丘陵谷地。8户,35人。明成化年间,朱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村居闽坑上岸,称上门朱家。解放后,范氏迁此。
  虎山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境东部,梨树岭东山区。曲(中)陈(村)公路沿虎山峡谷穿过。以兴田附近的虎山而名,驻地港西。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18户,595人。耕地944亩,茶园220亩,油茶1,200亩,山林14600亩。以种水稻、造林为主,盛产木材、油茶,特产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七保。建国后先后属第六区。第八区兴福乡。合作化时,各村转入光辉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兴田大队,1961年从兴田大队划出成立港西大队,1968年又并入兴田大队。1973年调整社队规模,重新成立港西大队。1980年山田林场与港西大队合并成立虎山林场,1983年山田林场划出,仍称虎山林场。1984年称现名。
  港西
  在兴田东5公里,梨树岭东北麓山谷中,村委会驻地。34户,173人。此地原有胡氏居住。宋朝末期,叶氏由本地上程迁此(中),因地处小港西岸,故名。
  高培下
  在兴田东8.5公里,曲(中)陈(村)公路北侧。1户,5人。此地现为虎山林场油茶队驻地。
  宋家
  在兴田东3.5公里,梨树岭南麓峡谷中。曲(中)陈(村)公路经过村前。3户,57人。明朝,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故名。后有金氏由金家棚迁此,村名依旧。
  陈村
  在兴田东6.5公里,梨树岭东北麓山谷中。曲(中)陈(村)公路终点。43户。209人。北宋治平年间,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东港迁此,故名。
  严湖
  在兴田东南5公里,虎山东麓谷地中。32户,151人。宋祥兴年间,张氏由婺源县甲路迁此建村。因四面环山,中间平畈开阔,形似湖状,村口严紧狭窄,故名。
  山田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境东南部山区。以驻地山田村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9户,148人。耕地158亩,山林10700亩。以造林育林为主。盛产木材。原属港西大队。1968年划归兴田大队。1973年成立山田林场,1980年合并到虎山林场。1983年从虎山林场划出,恢复山田林场。1984年称现名。
  山田
  在兴田东南6.5公里梨树岭南山谷中。村委会驻地。21户,106人。清乾隆年间,郑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至侈溪坞(在今峙滩乡),后迁此地。原名郑家棚。建国后,以四面高山,当中有田畈,取名山田。
  樟山培
  在兴田东南5.5公里,失人尖北麓02户,10人。1972年金氏由本乡山田迁此。此地曾有很多樟树长在山培上,故名。
  村头
  在兴田东南6公里,梨树岭南麓峡谷中。小溪穿境。1户,7人,清光绪年间,郑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因在山田村头,故名。现有张氏在此居住。
  老棚里
  在兴田东南7公里峡谷中。2户,11人。清光绪年间,郑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搭棚居住,故名。现有金、叶氏居住。
  半坑里
  在兴田东南8公里,失人尖东麓山谷中。3户,14人。民国初期,张氏由本地严湖迁此定居。村居大、小二坑(小溪)交汇处,故称半坑里。现有徐、张氏居住。
  锦里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小河北岸谷地。驻地锦里陈家,以锦里片村得名。辖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39户,631人。耕地963亩,茶园142亩,山林7,500亩。主种水稻,生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1952年为第八区锦里乡。合作化时,由锦里、双河、左家初级社转光辉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锦里大队。1959年并入兴田大队,1972年从兴田大队划出恢复锦里大队。1984年称现名。
  锦里陈家
  在兴田南3.5公里,六岭东南麓,鹅(湖)锦(里)公路终点。村委会驻地。74户,320人。唐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而名陈家。现有陈、舒、魏、张、王氏等聚居。
  左家
  在兴田南偏西3.5公里,六岭东南麓,曲(阿里)陈(村)公路经过村前。12户,45人。元朝,左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而名。现有左、李、程氏等聚居。
  西程
  在兴田南偏西3.5公里,六岭南麓谷地中,曲(阿里)陈(村)公路经过村前。13户,66人。宋朝,程氏由夏田程家畈(废村)迁此,故名西程。后有郑、汪、左氏迁此聚居。
  李家
  在兴田南3.5公里,六岭东南麓,与锦里村隔溪相对。11户,44人。宋朝,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以姓得名。
  双河
  在兴田南6公里,人字头山北麓,鹅(湖)锦(里)公路经过村前。14户,76人。宋咸平年间,周氏由安徽省六安县迁此,村庄座落在两条小溪汇合处,故名双河。后有李、陈、王氏迁此居住。
  东源
  在兴田南偏东7.5公里,人字头山东北麓山谷中。15户,80人。南宋,凌氏由本地港口分支迁此。因有小溪起源于村东而名。
  程家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鹿角尖北麓山谷中,以驻地程家山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08户,1,067人。耕地1,670亩,茶园630亩,油茶1,500亩,山林34,500亩。以种水稻为主,盛产木材,特产香菇。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第十保。建国初先后属第六区英溪乡、清溪乡,后属第八区兴福乡。合作化时,由程家山初级社转为程家山高级社。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2年属兴田公社,均称程家山大队。1984年改为现称。
  程家山
  在兴田南偏西9公里,鹿角尖西北麓,黄泥头北麓的山谷。程(家山)龙(源)公路经过村前。村委会驻地。43户,223人。明朝末期,程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山脚下,故名程家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在此成立中共皖赣特委和中共河东县委,是赣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现有程、黄、金等氏聚居于此。
  潘坑坞
  在兴田南偏西7公里,六岭西南麓山谷中,4户,23人。此地原名潘坑坞。1962年钱氏由本乡六岭棚迁来建村居住,沿用原名。
  车田
  在兴田南偏西7.5公里,六岭西南麓谷地。24户,121人。宋朝末期;潘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村前畈田易旱,经常车水灌溉,故名车田。现有潘、周、凌、方、汪、赵、戴氏聚居。
  鸡公桥
  在兴田西南11.5公里,大英岭北麓谷地。9户,42人。北宋咸平年间,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定居。村后之山似鸡冠状,村中有桥,故名鸡公桥。现有李、戴、秦氏居住。
  湾头
  在兴田西南9公里处,黄泥尖北麓谷地中。7户,37人。北宋治平年间,詹氏由瑶里(在今瑶里乡)迁此。村建在前山坞村头的山湾里,故名。现有詹、王、余、胡氏居住。
  曲中
  在兴田西南11公里,大英岭北麓山谷中。19户,108人。宋咸淳年间。潘氏由本地兴田迁此,原名大坦上。因村建在曲溪中段,建国后改称曲中。后潘氏迁车田。现有程、朱、李、金氏聚居于此。
  双田
  在兴田西南10公里,黄泥尖北麓谷地中。16户,100人。明朝末期,程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原村前有庙,曾名大庙里。又因村前有两畈田,建国后更名双田。现有程、朱、汪、郑、何、陈氏居住。
  何家
  在兴田南偏西9.5公里,鹿角尖北麓山谷中。6户,27人。宋咸平年间,何氏由婺源县迁此,而名何家。
  龙源
  在兴田南12公里,人字头西北麓,80户,386人。先是韩氏在此居住,因村居曲溪源头,曾名韩源。后韩氏迁走。宋朝,叶氏由兴田上程迁此建村居住,改名龙源。现有叶、程氏居住。
  国营程家山采育林场
  位于乡境西南距兴田9公里,黄泥尖东北麓丘陵谷地中。驻地程家山,以紧靠程家山而得名。1966年景德镇市农林垦殖局在此开办国营林场,有山林11,800亩,是全省30个国营林场之一,直属左家经营管理所管辖;1970年隶属景市农林水管理局;1972年属景德镇市林业局直辖。后改称国营程家山采育林场。1985年划归景德镇市林业公司管辖。现有16户,干部、职工50人。
  锦里(片村)
  在兴田南人字头北部。39户,631人。包括陈家、左家、西程、双河、东源、李家等6个自然村。宋朝,程、周、左氏等分别由安徽省等地迁此建村,因此地山青水秀而得名锦里。
  张培山(片村)
  在兴田西北部,铁帽尖东南麓,昌江曲流凸岸。北宋建隆年间,张氏由本地龙墩迁此建村。后因人口增多,分支建村于上屋、下屋两个村庄,俗称张培山。
  夏田(片村)
  在兴田西黄土岭西麓。宋朝,王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后因人口增多,分为夏田上村、夏田下村,统称夏田。
  北冲(片村)
  在兴田西7.5公里,女儿尖西南麓谷地小溪旁。5户,27人。清顺治年间,李氏由安徽省潜山县迁此,建村在小溪南边,村名南边。1963年范氏由范家棚迁在小溪北边建村,村名北边。两村同处在北冲之中,形成片村。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