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86
颗粒名称: 江村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9
页码: 262-270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江村乡的地名介绍如下:江村、庙前、老屋场、大树下、塘下、泥家滩、吴家坑、祝家庙、南坑畈、许家棚、张家棚、杨梅垄、塔里、虎形、陈家村、坑塝上、桥亭坑、严台、洪家湾等。
关键词: 蛟潭区 江村乡 景德镇市

内容

江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以驻地江村得名。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42户,1420人。耕地1,837亩,茶叶419亩,山林1.8万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六、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江村乡。合作化时,由一心、同心、群益、集心初级社转江村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江村管理区。1959年为勒功公社江村大队,1961年成立江村公社江村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曙光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江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江村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蛟潭北偏东25公里,东岗山西南麓。储(田)严(台)公路东侧。293户,1212人。唐朝末期,江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故名江村。宋朝初期,又有郑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来居住。江村,又名锦江、大江村。有“一桃墅,二江村”的说法,是浮梁北乡第二大集镇。清朝,此地店铺和茶号甚多。建国后,开始并加快了江村对河西岸长垄上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此地已经建成了一条从长垄下到大树下0.5公里的街道。明尚书郎郑三俊曾在江村附近的华岩庵题词:“山极秀丽,时有彩云腾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地曾秘密成立过河西县第四区。
  庙前
  在江村北偏东2公里,东岗山北麓的田畔上。2户,10人。因原有庄屋建在汪王庙前,故名。建国后,刘氏从本地江村迁此,沿用原名。
  老屋场
  在江村北偏东2.5公里,东岗山北麓田畔上。22户,95人。清朝中期,刘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居此地。建房在原陈氏一幢老屋的地基上,故名。后有陈、程、郑氏迁来。
  西树下
  在江村北0.5公里,东岗山西麓田畔上。4户,23人。1983年郑氏由本地江村分支于此,建村于大树下的西面,故名。
  大树下
  在江村北偏西0.5公里,东岗山西麓田畔上。3户,13人。原地大树甚多故名。1984年郑氏由本地西坑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塘下
  在江村东面0.5公里,东岗山东南麓。1户,7人。1985年郑氏由本地吴家坑迁此建村,因地处水塘下边,故名。
  泥家滩
  在江村西南1公里,杨家山东北麓的田畔上。7户,38人。明朝中期,杨氏由本地东流(在今湘湖乡)迁入。因村建在泥沙淤积的小港旁,故名。现有杨、董、李氏居住。
  吴家坑
  在江村东南面1.5公里,东岗山东南麓田垄里。1户,4人。元朝中期,吴氏由梅湖(在今峙滩乡)迁入。因地处水坑边而名。后郑氏由江村迁此,沿用原名。
  祝家庙
  在江村南面0.5公里,杨家山北麓田垄里。3户,18人。始有祝氏在此居住,并在山口处建有水口庙,故名。后有本地郑氏迁此,沿用原名。
  严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龙岭西麓谷地,以自然村严台得名,驻地南坑畈。辖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323户,1411人。耕地1279亩,山林3.5万亩。(其中茶叶300亩,油茶7000亩,漆木1060亩,油桐476亩)。以林业、油茶、茶叶为主,兼产粮食。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严台乡。合作化时,由光辉、严台初级社转为严台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严台大队。1959年更名为勒功公社严台大队,1961年称江村公社严台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胜利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严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南坑畈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田畈上。23户,103人。清朝初期,江氏由下诰峰李家坑迁此,建村在田畈上,村前有小溪,故名。
  许家棚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坞里。8户,29人。清朝末期,许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许村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杨梅垄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坡上。2户,12人。清朝中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此,建村于杨梅树甚多的山坞里,故名。
  张家棚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坞里。3户,13人。明朝末期,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棚居住,故名。
  塔里
  在江村北9.5公里,高坑尖西南麓山坡上。16户,71人。清朝初期,江氏由严台分居此地,因村建在地形似塔的地方,故名。塔里茶叶质好,被列为“祁红”珍品。
  虎形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5户,19人。清朝末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来,建村在虎形山上,故名。
  陈家村
  在江村北9公里,桂头尖北麓的田垄里。8户,36人。清朝初期,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竹园潘村迁此建村,故名。
  坑塝上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麓小坑的塝上。2户,11人。1983年江氏由本地塔里分迁此地,建村于小坑的高塝上,故名。
  桥亭坑
  在江村北6公里,江大尖东麓田塝上。5户,21人。民国初年,江氏由严台迁来,建房于有凉亭石桥的水坑边,故名。
  严台
  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的高坡上,储(田)严(台)公路终点。188户,805人。宋朝末期,始有严氏居住,曾名严坑、严溪。进村楼门有“严溪镇岩”四个石刻字,相传为一府台所题,故改名严台。明朝中期,江氏由下诰峰迁居此地。
  洪家湾
  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田畈上。3户,16人。唐朝末期,始有洪氏居住,村建在山湾中,故名。明朝中期,江氏由本地诰峰迁此,沿用原名。
  柏川
  在江村北4公里,汪大尖东南麓,江村河东岸边。56户,255人。宋朝初期,郑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入,因村中有三条平行直路,形似“川”字,又因村头有一株柏树,故名。
  金沙滩口
  在江村北4公里,白帽尖西北麓江村河东岸边。4户,20人。《胡氏宗谱》载:宋朝初期,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宋朝末期,王氏由港西畈(在今勒功乡)迁此,村前有同治七年建造有登云桥。因地处江村河金沙滩口,故名。
  红山村民委员会
  (林场)
  位于乡境北偏东丘陵山区,以满山红的杜鹃花而名。驻地石库里。辖2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9户,200人。耕地161亩,山林1.5万亩,油茶2000亩,茶叶530亩,以林为主,兼产粮、茶,特产蜂蜜、柑桔、柿饼。1958年至1963年为严台大队所辖。1964年为公社红山林场,1967年易名为白石林场,1974年复称红山林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库里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偏东8公里,龙岭西山脚下。14户,62人。明朝末期,张氏在此居住,建村于曾产瓷石的山坞里。村口狭窄,村内似库,故名石库里。
  白石湾
  在江村东北7公里,白帽尖北麓。10户,56人。清朝中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此种油茶,此地山上有白瓷石。村又建在山湾里,故名白石湾。
  白帽尖
  在江村东北8公里,白帽尖东南麓山湾里。1户,5人。民国初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居此地,以开山种油茶为生,以山取名。
  芦都园
  在江村东北5公里,白帽尖东南山湾里。2户,10人。清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在生长芦珠(野生植物)的山坞里,故名芦珠园。因谐音改为芦都园。
  芭蕉垄
  在江村东北8公里,白帽尖东南麓的山湾里。1户,6人。清朝末期,刘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因村有芭蕉树,故名。
  田塝上
  在江村北偏东2.5公里,白帽尖南麓。11户,61人。清朝末期,刘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房屋建在田塝上。故名。1958年郑氏由江禾园(已废)迁此聚居。
  诰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丘陵地区,以驻地诰峰得名。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47户,606人。耕地1155亩,山林1.2万亩,茶叶462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严台乡。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属严台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严台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诰峰大队。1966年为飞跃公社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诰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诰峰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3公里,大四水山东北麓。储(田)严(台)公路两侧,88户,338人。明朝初期,江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因老诰峰(现名下诰峰)的坐山叫倒地莲花形,前面朝山远望有三支山峰,象胜爻一样,故名之“爻峰”,后雅称“诰峰”。后有谢、王氏迁此聚居。
  曹家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山西麓田畈上。19户,82人。明朝中期,曹氏由安徽省休宁县万安街迁此,村建于田畈上。曾名曹家畈,现名曹家。后有王、江、程氏迁此聚居。
  礼源村
  在江村北4公里,汪大尖南麓山窝里。9户,26人。清朝初期,江氏由本地诰峰分居此地,建村于小溪发源地,曾称源头坞,为雅名改称今名。
  东源胡家
  在江村北5公里,大四水山北麓田垄里。11户,47人。明朝初期,胡氏由本地港东迁此,以村前小溪水从东向西流而得名。
  谢家
  在江村北3公里,汪大尖东南山坪上。7户,30人。明朝初期,谢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港东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西麓江村河谷地。5户,30人。宋朝初期,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于江村河东边,故名。
  长湾里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西麓山湾里。6户,36人。清初,宋氏由石溪(在今勒功乡)迁此,因村建在长形的山湾里,故名。
  下诰峰
  在江村北2.5公里,大四水东北麓山坳里。1户,7人。清朝初期,江氏由本地诰峰分居于此,因村座落在诰峰下首,故名。
  松树坞
  在江村北3公里,大四水东麓山湾里。1户,10人。1953年程氏由湖北黄梅县迁此,建屋于松树坞,村以坞名。
  沂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山区,以辖地一条小溪-沂溪而得名。驻地王家。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6户,554人。耕地731亩,山林1400亩,茶叶34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茶、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沂溪初级社转中洲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江村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中洲大队,1962年属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66年改属飞跃公社光明大队,1972年成立江村公社沂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王家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东5公里,高台岭西麓山谷中。23户,116人。唐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并建一幢三十六间、六个天井的官厅。故称王家。
  沂源
  在江村东9公里,合坑岭东北麓山坡上。宋朝中期,程氏由式溪(今兴田乡)迁居此地。26户,131人。此地为沂溪水发源处,故名。后有刘、甘、江氏居住。
  石里
  在江村东6公里,合坑岭东南山脚下。12户,67人。宋朝末期,程氏由式溪(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村建在石墩内首,故名。后有魏、刘氏迁此居住。
  张村
  在江村东5.5公里,汪坑尖西北麓山坡上。12户,65人。明朝末期,张氏在此建村,故名。现有孙、郑氏居住。
  孙家
  在江村东南5公里,毛岭尖西麓田垄里。33户,175人。明朝初期,孙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程氏迁此居住。
  中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以驻地中洲得名。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86户,906人。耕地1415亩,山林1.22万亩,茶叶20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中洲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为曙光人民公社中洲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中洲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66年改名为飞跃公社跃进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中洲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南4公里,姚岭西北麓。76户,320人。宋朝初期,郑氏由本地白果树下迁此,建村于靠近河洲中段的平坦上,故名。
  杨家庄
  在江村南2公里,杨家山东北麓田畈上。19户,154人。宋朝初期,杨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名杨家庄。1966年徐氏从浙江淳安县迁来,沿用原名。
  刘家
  在江村东南5公里,塘坑岭西南麓山坡上。9户,56人。宋朝中期,刘氏由本地刘家(在今经公桥乡)迁入彭坦。宋朝末期,转迁此地。袭用原名。
  李家
  在江村南3公里,杨家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经过村旁。7户,40人。宋末,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故名李家。
  汪家
  在江村东南4公里,姚岭西北麓田垄里。15户,73人。宋朝末期。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故名。
  六里亭
  在江村南4.5公里,杨家山东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由此经过。56户,242人。宋朝,江氏在此建一凉亭,距江村约六华里,得名六里亭。1966年浙江淳安县徐、方、王氏在此建村,沿用原名。
  彭槎
  在江村南4.5公里,姚岭西北麓田畈上。4户,21人。明朝,彭氏由龙潭(在今峙滩乡)迁此建村,因四周山上槎柴甚多,故名。
  石坛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境西隅,大岭培南麓地带。以石坛地片得名。驻地外孙。辖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山林2071亩。耕地365亩,茶叶147亩,以林业为主。45户,204人。所属自然村除1958年至1961年建立过公社直属的林场外,均为溠口大队所辖的范围。1984年乡在此建立石坛林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外孙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17公里,大岭培西南麓,11户,62人。清朝初期,孙氏由官庄(在今吕蒙乡)迁来,建村于山坞外首,故名。后有胡氏迁此居住。
  程家
  在江村西16.5公里,大岭培南麓山弯里。6户,21人。清朝初期,程氏由本地孙家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后有叶氏迁此居住。
  南溪
  在江村西16.5公里,大岭培南麓山谷里。4户,19人。1980年程氏由本地程家迁此,村建于小溪的南面,故名。
  里孙
  在江村西17公里,大岭培西南麓山湾里。15户,62人。清朝初期,孙氏由官庄(在今吕蒙乡)迁此,故名。建村于山坞里,故又名里山。
  司家
  在江村西16公里,大岭培南麓山坡上。9户,40人。明朝末期,司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孙氏迁此居住。
  沽演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的杨村河畔平坦上,以驻地沽演得名。辖6个村民委员会,5个自然村。220户,929人。耕地1345亩,茶叶393亩,山林221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十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沽演、白果、沽溪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溠口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大密山垦殖场。1962年成立江村公社沽演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沽演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沽演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8公里,杨家山西南麓杨村河西岸。167户,696人。此地曾名演川,又系长安都姑演地。据传姑演出过进士,该进士根据姑演地处大河边上,应用“水”字边的字取名,故将“姑演”改为“沽演”。唐朝,郑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此地人烟稠密,有百家坦、桂家等。还有黄龙桥、城隍庙、北斗书院。工商业兴旺。
  杨家坞
  在江村西南6公里,杨家山西南麓山坳里。10户,40人。此地原为杨氏居住,得名杨家坞。清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仍袭用原名。后又有戴氏迁此居住。
  白果树下
  在江村西南8公里,大高山东麓山坡上。28户,126人。唐朝末期,郑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以村建在此地的白果树下,故名。现有徐、王氏居住。
  下村
  在江村西南8公里,大高山东南麓田塝上。储(田)严(台)公路穿村而过。2户,10人。明朝末期,江氏由本地诰峰迁此,因村处在沽演下边,故名。
  沽溪
  在江村西南10公里,红茅尖山北麓田垄里。13户,57人。明朝中期,李氏由浮梁县城(在今旧城乡)迁此,此地小溪发源石潭,经过溠口流经新庄,汇入杨村河。村建小溪旁边,沽有水意,借水名村,称沽溪。现有李、江、朱、凌氏居住。
  溠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山区。辖5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以驻地溠口得名。110户。528人。耕地718亩,山林3668亩,茶叶150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溠口乡。合作化时,由溠口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6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属柏林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柏林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改名为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72年成立溠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溠口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高山南麓小溪交汇出口处。74户,344人。元朝初期,朱氏由本地墙里迁居此地。因洪溪水与御溪水在此交汇,村建于两水交汇的叉口,取其水意,故称溠口。
  狮子包
  在江村西16公里,大岭培山南麓山包上。1户,10人。清朝初期,王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以附近高山形似狮子,故名。
  宋家岭
  在江村西15公里,大高山西麓岭坡上。1户,5人。清朝中期,宋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因房屋建在岭坡上,故名。
  洪溪坞
  在江村西15公里,大高山西南麓田垄里。10户,47人。清朝末期,王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房于山坞的小溪旁,春夏间,小溪时有洪流,故名。后有朱氏迁此居住。
  查家畈里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岭培东南麓的田畈上。1户,6人。此地原有查氏居住,村处在田畈里面,故名。1984年李氏由本地苦株岭迁此。
  大庙里
  在江村西南12.5公里,大高山南山脚的田塝上。2户,12人。此地原有一座大庙,故名。
  苦株岭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岭培东南麓的田垄里。21户,104人。元朝初期,韩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迁此,因村建在苦株树甚多的山坡上而得名。后王、施、谢氏陆续迁此聚居。
  韩家弄里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高山南麓的田畈上。4户,46人。此地原有韩氏居住,故名。1969年朱氏从本地溠口迁来。
  新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丘陵山区。以驻地新庄得名。储(田)严(台)公路由此经过。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18户,531人。耕地814亩,山林8767亩,茶叶5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新庄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流口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流口大队。1960年属大密山垦殖场。1963年为江村公社新庄大队。1968年属江村公社沽演大队。1973年为江村公社新庄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新庄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1公里,大高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经此。77户,323人。宋朝,叶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四十里街迁此建村,曾称叶家坊。后宋氏由本地儒林分居此地。建国后改名新庄。
  林朝源
  在江村西南12公里,大高山东南麓。12户,50人。清朝中期,范氏由箩山(在今勒功乡)迁来。此地林木繁茂,村建在三面环山的小溪发源处得名。后有倪、王氏迁此聚居。
  枣树下
  在江村西南12公里,大高山南麓小溪拐湾处。6户,23人。明朝中期,司氏由本地石坛司家迁此。村庄建在一棵老枣树下,故名。后郑、汪氏迁此聚居。
  新村
  在江村西南11公里,大高山东南麓田畈上。23户,135人。1966年徐、林、王、朱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故名。
  平天岗村民委员会(江村茶厂)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河谷地带。以所辖自然村平天岗得名。驻地沽潭。辖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80户,349人。1967以前所属自然村均为沽演大队所辖。1968年为公社农场。1975年成立江村茶厂,有4个茶叶队,3个农业队。茶园2800亩,以种茶为主,兼种水稻。并设有茶叶初制厂、精制厂,加工茶叶直接运往上海。1984年所产的二级、三级红茶,经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沽潭
  村委会驻地。位于江村南9公里,许角尖山西麓山塝上。25户,93人。宋朝末期,林氏由广明堂(在今福港乡)分迁此地,因村前杨村河有一古潭,故名。
  周家
  位于江村南6公里,杨家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穿村而过。19户,112人。清朝中期,周氏由双河口(在今峙滩乡)迁此,因名周家。后有朱、汪、王氏等迁来聚居。
  陈家
  位于江村南8公里,许角尖山西北麓江村河边上。21户,77人。唐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故名陈家。现有汪、刘、陈、王氏居住。
  平天岗
  在江村西南8公里,沽潭渡口。15户,67人。1975年建江村茶厂时,分别吸收严台、江村、诰峰等村茶农参加管理茶园和加工制茶。以平天岗命名。现有江、朱、李、胡氏居住。
  柏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隅丘陵山区。以驻地柏林得名。辖9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70户,778人。耕地1502亩,茶叶613亩,山林992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柏林、儒林、溠口、流口初级社转柏林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儒林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柏林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易名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柏林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北麓田垄里。储(田)严(台)公路经此。106户,457人。此地原为林氏居住。建有柏林寺。唐朝末期,朱氏由本地墙里迁来,以寺名为村名。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河西县柏林三区曾设于此。
  阳培坞
  在江村西南17公里,储严公路北侧田垄里。15户,62人。宋朝末期,朱氏由本地儒林迁此建村,因房屋建在一个朝阳的山塝(俗称培)上,故名。后有董、陈、余氏迁此聚居。
  横垄里
  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西北麓田垄里。2户,9人。建国后李、朱氏由本地柏林迁此建村,因村处于一个横的田垄里,故名。
  李宅
  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北麓山坡上。3户,18人。清朝,李氏在此居住,故名李宅。1964年陈氏由江苏省迁此,仍袭原名。此地设有林业管理所。
  朱家
  在江村西南15公里,施家岭东麓山坞里,14户,59人。此地原有施氏居住,称施家园。宋朝末期,朱氏由本地柏林迁此建村,易名朱家。后有张氏迁此居住。
  王家坞里
  在江村南14公里,红茅尖西麓田垄里。9户,49人。明朝中期,王氏由本地叶家庄(今新庄)迁此,建村山坞里,故名。后有叶、江、陈、王氏陆续迁此聚居。
  汪家山
  在江村南偏西17公里,大山背西北麓田垄里。13户,78人。此地原名汪家山。1962年为方便生产,朱氏从柏林分迁至此。组建生产站,而成为自然村,村仍以“汪家山”名。后有江、凌、朱、稻氏迁此聚居。
  洪家山
  在江村南偏西18公里,大山背西麓。8户,46人。1958年刘、魏、吴、胡氏先后从安徽省怀宁县来到此地烧炭。1961年落户本地建成村庄,以地名洪家山为村名。
  儒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玉笔尖山西南麓。以驻地儒林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22户,594户。耕地1121亩,山林6580亩,茶园22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梁浮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儒林初级社转柏林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儒林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儒林大队。1961年属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易名为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儒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儒林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6公里。玉笔尖西南麓田垄里。96户,460人。唐朝末期,朱氏由营里(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因有溪水流过名小水塅,又名流溪。后因人烟繁盛,人文鼎盛,易名儒林。据历史考证:宋朝进士宋应能系流溪人。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地曾驻过中共河西县委员会。
  樟源
  在江村西南15公里,施家岭西麓山湾里。17户,77人。1969年江村公社农科所设于此。1972年朱氏8户从儒林迁来,就田建村,村内有樟树,村前有溪水流过,故名。
  塘里
  在江村南17公里,玉笔尖东南麓山坳里。7户,46人。清朝中期,张氏由流口(在今峙滩乡)迁此,因村建在庵堂附近,曾名庵堂里,简称堂里。建国后,陈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名塘里。
  墙里
  在江村西南15公里红茅尖西南麓02户,11人。清朝末期,朱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周围筑成土墙,房屋建于墙内,故名墙里。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江村
相关地名
庙前
相关地名
老屋场
相关地名
大树下
相关地名
塘下
相关地名
泥家滩
相关地名
吴家坑
相关地名
祝家庙
相关地名
南坑畈
相关地名
许家棚
相关地名
张家棚
相关地名
杨梅垄
相关地名
塔里
相关地名
虎形
相关地名
陈家村
相关地名
坑塝上
相关地名
桥亭坑
相关地名
严台
相关地名
洪家湾
相关地名
金沙滩口
相关地名
石库里
相关地名
白石湾
相关地名
白帽尖
相关地名
芭蕉垄
相关地名
田塝上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