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84
颗粒名称: 江村乡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4
页码: 259-270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江村乡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貌、木材、水陆交通、文教卫生事业、革命历史、地名等介绍。
关键词: 蛟潭区 江村乡 景德镇市

内容

江村乡概况
  江村乡位于蛟潭区东北部,东界兴田乡和安徽省祁门渚口乡,南接峙滩乡,西与勒功、经公桥、储田乡接壤,北和安徽省祁门县闪里乡相依。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90个自然村。下属2个林场、1个茶场。共有2366户,9654人(其中非农业244人)。均属汉族。
  乡政府驻地江村,距蛟潭42公里,距市区76公里。旧时为浮梁县北乡第二大集镇。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儒林都,新定乡长安都、长宁都、城门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乐农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和第六区江村乡。1952年浮梁县第六区政府设在此,辖江村、溠口、中洲、柏林、严台5个乡,后又并为江村乡并建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江村、溠口、中洲、诰峰、严台高级社。1958年江村与勒功、流口合并成立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勒功公社。1961年江村分出成立江村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飞跃公社,1968年复称江村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称现名。
  境内四面环山,西南、东北部山峦重叠,最高点北缘高坑尖海拔543米,一般为海拔200米左右。南和西部多低山,东南和中部是丘陵。乡境自古就是种茶的地方,江村是“大户三千庄八百”的集镇,清末有茶号13家。建国后,茶叶生产发展很快,先后恢复与开垦了新式茶园6000余亩,现全乡共有茶园8000多亩。有乡办茶叶精制厂1个,年产精红茶2000多担。1984年全国茶叶评比,江村茶厂精制的二、三级工夫红茶获优质产品证书。严台、江村等村委会都先后建起了茶叶初制厂。
  辖区高地易旱,近河低处易涝,建国前水稻产量不高。建国后,先后在柏林、沽演、溠口、江村、严台等地修建小(二)型水库9座,并利用山多坞多的特点,建山塘62个。水利设施灌溉面积6000余亩,占全乡总面积11611亩的51.67%。1984年全乡稻谷总产量910万斤,比1978年663万斤增长近30%。
  辖地盛产木材,森林覆盖率达69%,活木蓄积量达45.45万立方米。近年植树造林4000多亩,每年为国家提供木材约5000立方米。此外,还盛产油茶、油桐、板栗、柿饼、柑桔、香菇等,严台盛产茶籽素有“油库”之称。境内还有地下资源铜、瓷土等矿藏尚待开发。
  工副业生产,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办起了榨油厂、食品厂、木制品厂等。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7.8万元,其中农业146万元,林业31,3万元,乡村企业93万元,畜牧业16.5万元,其他收入1万余元。
  水陆交通较为便利,储(田)严(台)公路干线由西南至北贯穿全境,连接这条干线的还有儒林、朱家、古潭、沂溪等简易公路支线,总长45公里。全乡有10个村委会和45个自然村通汽车。有汽车5辆,大小拖拉机21台。发源于安徽祁门县仙寓岭的江村河流经诰峰、江村、中洲、沽演,于峙滩杨村口注入昌江。
  建国后文教卫生事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乡设有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电影院,并有7个电影放映队,在各村巡回放映。1968年村村通了广播,198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广播事业先进单位。乡有中学1所,学生247人,教师16人。江村村委会办的幼儿园保教质量高,有幼儿80人,为全市幼托工作的先进单位。有小学22所,学生1678人,教师67人。乡卫生院1所,各村委会均有医疗站,同时设有中西药房。乡建有中洲水电站,装机容量150瓩,供应沽演、中洲、江村等村庄用电。江村大桥沟通了江村东西两岸的交通。
  江村乡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4、5月间,许多村建立了农民革命团。在儒林村成立了河西县第三区苏维埃政府,并在江村秘密设立了河西县第四区。儒林驻扎过中共河西县委会。溠口夏家山设立过红军医院。江村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了打土豪、平债分田、扩军等活动,为革命捐躯的烈士10多人。浮梁四大书院之一的北斗书院,也被敌人烧毁。建国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在乡境内的柏林、儒林、溠口、新庄、沽演等地都建有“赣北红军烈士公墓”。
  历史文人有:方其道,浮梁长安都(今江村)人,“从儒习医,精其技,淮藩病,征十全医于县,众以为莫如其道能比,至则病危甚,诸医不知所为,其道一进药而愈……”。赐诗有“门栽舍杏能捐疾,灶养丹砂好驻颜”之句。朱兆怡,儒林都人,朴实真诚,以勤俭起家,虽丰不易素,以诗书教子孙。卒乾隆三十三年,百岁奉旨建坊。至今“百岁坊”猶存。江村乡地名
  江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以驻地江村得名。辖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42户,1420人。耕地1,837亩,茶叶419亩,山林1.8万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六、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江村乡。合作化时,由一心、同心、群益、集心初级社转江村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江村管理区。1959年为勒功公社江村大队,1961年成立江村公社江村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曙光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江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江村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蛟潭北偏东25公里,东岗山西南麓。储(田)严(台)公路东侧。293户,1212人。唐朝末期,江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故名江村。宋朝初期,又有郑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来居住。江村,又名锦江、大江村。有“一桃墅,二江村”的说法,是浮梁北乡第二大集镇。清朝,此地店铺和茶号甚多。建国后,开始并加快了江村对河西岸长垄上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此地已经建成了一条从长垄下到大树下0.5公里的街道。明尚书郎郑三俊曾在江村附近的华岩庵题词:“山极秀丽,时有彩云腾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地曾秘密成立过河西县第四区。
  庙前
  在江村北偏东2公里,东岗山北麓的田畔上。2户,10人。因原有庄屋建在汪王庙前,故名。建国后,刘氏从本地江村迁此,沿用原名。
  老屋场
  在江村北偏东2.5公里,东岗山北麓田畔上。22户,95人。清朝中期,刘氏从安徽省怀宁县迁居此地。建房在原陈氏一幢老屋的地基上,故名。后有陈、程、郑氏迁来。
  西树下
  在江村北0.5公里,东岗山西麓田畔上。4户,23人。1983年郑氏由本地江村分支于此,建村于大树下的西面,故名。
  大树下
  在江村北偏西0.5公里,东岗山西麓田畔上。3户,13人。原地大树甚多故名。1984年郑氏由本地西坑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塘下
  在江村东面0.5公里,东岗山东南麓。1户,7人。1985年郑氏由本地吴家坑迁此建村,因地处水塘下边,故名。
  泥家滩
  在江村西南1公里,杨家山东北麓的田畔上。7户,38人。明朝中期,杨氏由本地东流(在今湘湖乡)迁入。因村建在泥沙淤积的小港旁,故名。现有杨、董、李氏居住。
  吴家坑
  在江村东南面1.5公里,东岗山东南麓田垄里。1户,4人。元朝中期,吴氏由梅湖(在今峙滩乡)迁入。因地处水坑边而名。后郑氏由江村迁此,沿用原名。
  祝家庙
  在江村南面0.5公里,杨家山北麓田垄里。3户,18人。始有祝氏在此居住,并在山口处建有水口庙,故名。后有本地郑氏迁此,沿用原名。
  严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龙岭西麓谷地,以自然村严台得名,驻地南坑畈。辖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323户,1411人。耕地1279亩,山林3.5万亩。(其中茶叶300亩,油茶7000亩,漆木1060亩,油桐476亩)。以林业、油茶、茶叶为主,兼产粮食。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严台乡。合作化时,由光辉、严台初级社转为严台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严台大队。1959年更名为勒功公社严台大队,1961年称江村公社严台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胜利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严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南坑畈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田畈上。23户,103人。清朝初期,江氏由下诰峰李家坑迁此,建村在田畈上,村前有小溪,故名。
  许家棚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坞里。8户,29人。清朝末期,许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许村迁此搭棚居住,故名。
  杨梅垄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坡上。2户,12人。清朝中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此,建村于杨梅树甚多的山坞里,故名。
  张家棚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的山坞里。3户,13人。明朝末期,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棚居住,故名。
  塔里
  在江村北9.5公里,高坑尖西南麓山坡上。16户,71人。清朝初期,江氏由严台分居此地,因村建在地形似塔的地方,故名。塔里茶叶质好,被列为“祁红”珍品。
  虎形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南麓。5户,19人。清朝末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来,建村在虎形山上,故名。
  陈家村
  在江村北9公里,桂头尖北麓的田垄里。8户,36人。清朝初期,陈氏由安徽省祁门县竹园潘村迁此建村,故名。
  坑塝上
  在江村北9公里,高坑尖西麓小坑的塝上。2户,11人。1983年江氏由本地塔里分迁此地,建村于小坑的高塝上,故名。
  桥亭坑
  在江村北6公里,江大尖东麓田塝上。5户,21人。民国初年,江氏由严台迁来,建房于有凉亭石桥的水坑边,故名。
  严台
  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的高坡上,储(田)严(台)公路终点。188户,805人。宋朝末期,始有严氏居住,曾名严坑、严溪。进村楼门有“严溪镇岩”四个石刻字,相传为一府台所题,故改名严台。明朝中期,江氏由下诰峰迁居此地。
  洪家湾
  在江村北6公里,龙岭西北麓田畈上。3户,16人。唐朝末期,始有洪氏居住,村建在山湾中,故名。明朝中期,江氏由本地诰峰迁此,沿用原名。
  柏川
  在江村北4公里,汪大尖东南麓,江村河东岸边。56户,255人。宋朝初期,郑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入,因村中有三条平行直路,形似“川”字,又因村头有一株柏树,故名。
  金沙滩口
  在江村北4公里,白帽尖西北麓江村河东岸边。4户,20人。《胡氏宗谱》载:宋朝初期,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宋朝末期,王氏由港西畈(在今勒功乡)迁此,村前有同治七年建造有登云桥。因地处江村河金沙滩口,故名。
  红山村民委员会
  (林场)
  位于乡境北偏东丘陵山区,以满山红的杜鹃花而名。驻地石库里。辖2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9户,200人。耕地161亩,山林1.5万亩,油茶2000亩,茶叶530亩,以林为主,兼产粮、茶,特产蜂蜜、柑桔、柿饼。1958年至1963年为严台大队所辖。1964年为公社红山林场,1967年易名为白石林场,1974年复称红山林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库里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偏东8公里,龙岭西山脚下。14户,62人。明朝末期,张氏在此居住,建村于曾产瓷石的山坞里。村口狭窄,村内似库,故名石库里。
  白石湾
  在江村东北7公里,白帽尖北麓。10户,56人。清朝中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此种油茶,此地山上有白瓷石。村又建在山湾里,故名白石湾。
  白帽尖
  在江村东北8公里,白帽尖东南麓山湾里。1户,5人。民国初期,江氏由本地严台迁居此地,以开山种油茶为生,以山取名。
  芦都园
  在江村东北5公里,白帽尖东南山湾里。2户,10人。清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建村在生长芦珠(野生植物)的山坞里,故名芦珠园。因谐音改为芦都园。
  芭蕉垄
  在江村东北8公里,白帽尖东南麓的山湾里。1户,6人。清朝末期,刘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因村有芭蕉树,故名。
  田塝上
  在江村北偏东2.5公里,白帽尖南麓。11户,61人。清朝末期,刘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房屋建在田塝上。故名。1958年郑氏由江禾园(已废)迁此聚居。
  诰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丘陵地区,以驻地诰峰得名。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47户,606人。耕地1155亩,山林1.2万亩,茶叶462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严台乡。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属严台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严台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诰峰大队。1966年为飞跃公社东风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诰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诰峰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北3公里,大四水山东北麓。储(田)严(台)公路两侧,88户,338人。明朝初期,江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因老诰峰(现名下诰峰)的坐山叫倒地莲花形,前面朝山远望有三支山峰,象胜爻一样,故名之“爻峰”,后雅称“诰峰”。后有谢、王氏迁此聚居。
  曹家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山西麓田畈上。19户,82人。明朝中期,曹氏由安徽省休宁县万安街迁此,村建于田畈上。曾名曹家畈,现名曹家。后有王、江、程氏迁此聚居。
  礼源村
  在江村北4公里,汪大尖南麓山窝里。9户,26人。清朝初期,江氏由本地诰峰分居此地,建村于小溪发源地,曾称源头坞,为雅名改称今名。
  东源胡家
  在江村北5公里,大四水山北麓田垄里。11户,47人。明朝初期,胡氏由本地港东迁此,以村前小溪水从东向西流而得名。
  谢家
  在江村北3公里,汪大尖东南山坪上。7户,30人。明朝初期,谢氏由安徽省桐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港东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西麓江村河谷地。5户,30人。宋朝初期,胡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建村于江村河东边,故名。
  长湾里
  在江村北3公里,白帽尖西麓山湾里。6户,36人。清初,宋氏由石溪(在今勒功乡)迁此,因村建在长形的山湾里,故名。
  下诰峰
  在江村北2.5公里,大四水东北麓山坳里。1户,7人。清朝初期,江氏由本地诰峰分居于此,因村座落在诰峰下首,故名。
  松树坞
  在江村北3公里,大四水东麓山湾里。1户,10人。1953年程氏由湖北黄梅县迁此,建屋于松树坞,村以坞名。
  沂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山区,以辖地一条小溪-沂溪而得名。驻地王家。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6户,554人。耕地731亩,山林1400亩,茶叶34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产茶叶、油茶、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沂溪初级社转中洲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江村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中洲大队,1962年属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66年改属飞跃公社光明大队,1972年成立江村公社沂溪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王家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东5公里,高台岭西麓山谷中。23户,116人。唐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并建一幢三十六间、六个天井的官厅。故称王家。
  沂源
  在江村东9公里,合坑岭东北麓山坡上。宋朝中期,程氏由式溪(今兴田乡)迁居此地。26户,131人。此地为沂溪水发源处,故名。后有刘、甘、江氏居住。
  石里
  在江村东6公里,合坑岭东南山脚下。12户,67人。宋朝末期,程氏由式溪(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村建在石墩内首,故名。后有魏、刘氏迁此居住。
  张村
  在江村东5.5公里,汪坑尖西北麓山坡上。12户,65人。明朝末期,张氏在此建村,故名。现有孙、郑氏居住。
  孙家
  在江村东南5公里,毛岭尖西麓田垄里。33户,175人。明朝初期,孙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程氏迁此居住。
  中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以驻地中洲得名。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86户,906人。耕地1415亩,山林1.22万亩,茶叶20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中洲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为曙光人民公社中洲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中洲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66年改名为飞跃公社跃进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中洲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中洲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南4公里,姚岭西北麓。76户,320人。宋朝初期,郑氏由本地白果树下迁此,建村于靠近河洲中段的平坦上,故名。
  杨家庄
  在江村南2公里,杨家山东北麓田畈上。19户,154人。宋朝初期,杨氏由安徽省迁此建村,名杨家庄。1966年徐氏从浙江淳安县迁来,沿用原名。
  刘家
  在江村东南5公里,塘坑岭西南麓山坡上。9户,56人。宋朝中期,刘氏由本地刘家(在今经公桥乡)迁入彭坦。宋朝末期,转迁此地。袭用原名。
  李家
  在江村南3公里,杨家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经过村旁。7户,40人。宋末,李氏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故名李家。
  汪家
  在江村东南4公里,姚岭西北麓田垄里。15户,73人。宋朝末期。汪氏由桃墅店(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故名。
  六里亭
  在江村南4.5公里,杨家山东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由此经过。56户,242人。宋朝,江氏在此建一凉亭,距江村约六华里,得名六里亭。1966年浙江淳安县徐、方、王氏在此建村,沿用原名。
  彭槎
  在江村南4.5公里,姚岭西北麓田畈上。4户,21人。明朝,彭氏由龙潭(在今峙滩乡)迁此建村,因四周山上槎柴甚多,故名。
  石坛村民委员会(林场)
  位于乡境西隅,大岭培南麓地带。以石坛地片得名。驻地外孙。辖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山林2071亩。耕地365亩,茶叶147亩,以林业为主。45户,204人。所属自然村除1958年至1961年建立过公社直属的林场外,均为溠口大队所辖的范围。1984年乡在此建立石坛林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外孙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17公里,大岭培西南麓,11户,62人。清朝初期,孙氏由官庄(在今吕蒙乡)迁来,建村于山坞外首,故名。后有胡氏迁此居住。
  程家
  在江村西16.5公里,大岭培南麓山弯里。6户,21人。清朝初期,程氏由本地孙家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后有叶氏迁此居住。
  南溪
  在江村西16.5公里,大岭培南麓山谷里。4户,19人。1980年程氏由本地程家迁此,村建于小溪的南面,故名。
  里孙
  在江村西17公里,大岭培西南麓山湾里。15户,62人。清朝初期,孙氏由官庄(在今吕蒙乡)迁此,故名。建村于山坞里,故又名里山。
  司家
  在江村西16公里,大岭培南麓山坡上。9户,40人。明朝末期,司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故名。后有孙氏迁此居住。
  沽演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的杨村河畔平坦上,以驻地沽演得名。辖6个村民委员会,5个自然村。220户,929人。耕地1345亩,茶叶393亩,山林221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十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六区中洲乡。合作化时,由沽演、白果、沽溪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溠口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大密山垦殖场。1962年成立江村公社沽演大队,1966年改为飞跃公社红卫大队,1969年恢复沽演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沽演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8公里,杨家山西南麓杨村河西岸。167户,696人。此地曾名演川,又系长安都姑演地。据传姑演出过进士,该进士根据姑演地处大河边上,应用“水”字边的字取名,故将“姑演”改为“沽演”。唐朝,郑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此地人烟稠密,有百家坦、桂家等。还有黄龙桥、城隍庙、北斗书院。工商业兴旺。
  杨家坞
  在江村西南6公里,杨家山西南麓山坳里。10户,40人。此地原为杨氏居住,得名杨家坞。清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仍袭用原名。后又有戴氏迁此居住。
  白果树下
  在江村西南8公里,大高山东麓山坡上。28户,126人。唐朝末期,郑氏由安徽省歙县迁此建村。以村建在此地的白果树下,故名。现有徐、王氏居住。
  下村
  在江村西南8公里,大高山东南麓田塝上。储(田)严(台)公路穿村而过。2户,10人。明朝末期,江氏由本地诰峰迁此,因村处在沽演下边,故名。
  沽溪
  在江村西南10公里,红茅尖山北麓田垄里。13户,57人。明朝中期,李氏由浮梁县城(在今旧城乡)迁此,此地小溪发源石潭,经过溠口流经新庄,汇入杨村河。村建小溪旁边,沽有水意,借水名村,称沽溪。现有李、江、朱、凌氏居住。
  溠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山区。辖5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以驻地溠口得名。110户。528人。耕地718亩,山林3668亩,茶叶150亩。主种水稻,盛产木材。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溠口乡。合作化时,由溠口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6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属柏林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柏林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改名为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72年成立溠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溠口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高山南麓小溪交汇出口处。74户,344人。元朝初期,朱氏由本地墙里迁居此地。因洪溪水与御溪水在此交汇,村建于两水交汇的叉口,取其水意,故称溠口。
  狮子包
  在江村西16公里,大岭培山南麓山包上。1户,10人。清朝初期,王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以附近高山形似狮子,故名。
  宋家岭
  在江村西15公里,大高山西麓岭坡上。1户,5人。清朝中期,宋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因房屋建在岭坡上,故名。
  洪溪坞
  在江村西15公里,大高山西南麓田垄里。10户,47人。清朝末期,王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房于山坞的小溪旁,春夏间,小溪时有洪流,故名。后有朱氏迁此居住。
  查家畈里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岭培东南麓的田畈上。1户,6人。此地原有查氏居住,村处在田畈里面,故名。1984年李氏由本地苦株岭迁此。
  大庙里
  在江村西南12.5公里,大高山南山脚的田塝上。2户,12人。此地原有一座大庙,故名。
  苦株岭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岭培东南麓的田垄里。21户,104人。元朝初期,韩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迁此,因村建在苦株树甚多的山坡上而得名。后王、施、谢氏陆续迁此聚居。
  韩家弄里
  在江村西南13公里,大高山南麓的田畈上。4户,46人。此地原有韩氏居住,故名。1969年朱氏从本地溠口迁来。
  新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丘陵山区。以驻地新庄得名。储(田)严(台)公路由此经过。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18户,531人。耕地814亩,山林8767亩,茶叶50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新庄初级社转溠口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流口大队。1959年属勒功公社流口大队。1960年属大密山垦殖场。1963年为江村公社新庄大队。1968年属江村公社沽演大队。1973年为江村公社新庄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新庄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1公里,大高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经此。77户,323人。宋朝,叶氏由鄱阳县(今波阳县)四十里街迁此建村,曾称叶家坊。后宋氏由本地儒林分居此地。建国后改名新庄。
  林朝源
  在江村西南12公里,大高山东南麓。12户,50人。清朝中期,范氏由箩山(在今勒功乡)迁来。此地林木繁茂,村建在三面环山的小溪发源处得名。后有倪、王氏迁此聚居。
  枣树下
  在江村西南12公里,大高山南麓小溪拐湾处。6户,23人。明朝中期,司氏由本地石坛司家迁此。村庄建在一棵老枣树下,故名。后郑、汪氏迁此聚居。
  新村
  在江村西南11公里,大高山东南麓田畈上。23户,135人。1966年徐、林、王、朱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故名。
  平天岗村民委员会(江村茶厂)
  位于乡境南部丘陵河谷地带。以所辖自然村平天岗得名。驻地沽潭。辖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80户,349人。1967以前所属自然村均为沽演大队所辖。1968年为公社农场。1975年成立江村茶厂,有4个茶叶队,3个农业队。茶园2800亩,以种茶为主,兼种水稻。并设有茶叶初制厂、精制厂,加工茶叶直接运往上海。1984年所产的二级、三级红茶,经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沽潭
  村委会驻地。位于江村南9公里,许角尖山西麓山塝上。25户,93人。宋朝末期,林氏由广明堂(在今福港乡)分迁此地,因村前杨村河有一古潭,故名。
  周家
  位于江村南6公里,杨家山南麓。储(田)严(台)公路穿村而过。19户,112人。清朝中期,周氏由双河口(在今峙滩乡)迁此,因名周家。后有朱、汪、王氏等迁来聚居。
  陈家
  位于江村南8公里,许角尖山西北麓江村河边上。21户,77人。唐朝末期,陈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故名陈家。现有汪、刘、陈、王氏居住。
  平天岗
  在江村西南8公里,沽潭渡口。15户,67人。1975年建江村茶厂时,分别吸收严台、江村、诰峰等村茶农参加管理茶园和加工制茶。以平天岗命名。现有江、朱、李、胡氏居住。
  柏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隅丘陵山区。以驻地柏林得名。辖9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70户,778人。耕地1502亩,茶叶613亩,山林9920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柏林、儒林、溠口、流口初级社转柏林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儒林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柏林大队。1961年为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易名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柏林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北麓田垄里。储(田)严(台)公路经此。106户,457人。此地原为林氏居住。建有柏林寺。唐朝末期,朱氏由本地墙里迁来,以寺名为村名。1934年土地革命时期,河西县柏林三区曾设于此。
  阳培坞
  在江村西南17公里,储严公路北侧田垄里。15户,62人。宋朝末期,朱氏由本地儒林迁此建村,因房屋建在一个朝阳的山塝(俗称培)上,故名。后有董、陈、余氏迁此聚居。
  横垄里
  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西北麓田垄里。2户,9人。建国后李、朱氏由本地柏林迁此建村,因村处于一个横的田垄里,故名。
  李宅
  在江村西南15公里,大山背北麓山坡上。3户,18人。清朝,李氏在此居住,故名李宅。1964年陈氏由江苏省迁此,仍袭原名。此地设有林业管理所。
  朱家
  在江村西南15公里,施家岭东麓山坞里,14户,59人。此地原有施氏居住,称施家园。宋朝末期,朱氏由本地柏林迁此建村,易名朱家。后有张氏迁此居住。
  王家坞里
  在江村南14公里,红茅尖西麓田垄里。9户,49人。明朝中期,王氏由本地叶家庄(今新庄)迁此,建村山坞里,故名。后有叶、江、陈、王氏陆续迁此聚居。
  汪家山
  在江村南偏西17公里,大山背西北麓田垄里。13户,78人。此地原名汪家山。1962年为方便生产,朱氏从柏林分迁至此。组建生产站,而成为自然村,村仍以“汪家山”名。后有江、凌、朱、稻氏迁此聚居。
  洪家山
  在江村南偏西18公里,大山背西麓。8户,46人。1958年刘、魏、吴、胡氏先后从安徽省怀宁县来到此地烧炭。1961年落户本地建成村庄,以地名洪家山为村名。
  儒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玉笔尖山西南麓。以驻地儒林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22户,594户。耕地1121亩,山林6580亩,茶园22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梁浮县第五区乐农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六区柏林乡。合作化时,由儒林初级社转柏林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儒林大队。1959年为勒功公社儒林大队。1961年属江村公社柏林大队。1966年易名为飞跃公社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江村公社儒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儒林
  村委会驻地。在江村西南16公里。玉笔尖西南麓田垄里。96户,460人。唐朝末期,朱氏由营里(在今兴田乡)迁此建村。因有溪水流过名小水塅,又名流溪。后因人烟繁盛,人文鼎盛,易名儒林。据历史考证:宋朝进士宋应能系流溪人。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地曾驻过中共河西县委员会。
  樟源
  在江村西南15公里,施家岭西麓山湾里。17户,77人。1969年江村公社农科所设于此。1972年朱氏8户从儒林迁来,就田建村,村内有樟树,村前有溪水流过,故名。
  塘里
  在江村南17公里,玉笔尖东南麓山坳里。7户,46人。清朝中期,张氏由流口(在今峙滩乡)迁此,因村建在庵堂附近,曾名庵堂里,简称堂里。建国后,陈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名塘里。
  墙里
  在江村西南15公里红茅尖西南麓02户,11人。清朝末期,朱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周围筑成土墙,房屋建于墙内,故名墙里。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