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功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583
颗粒名称: 勒功乡地名
分类号: K925.6
页数: 6
页码: 252-257
摘要: 本文记述景德镇市蛟潭区勒功乡地名介绍如下杨家畈、高里畈、九龙新村、干坑坞、陆官塘、王家坞、桑园畈、汾前、上坑、黄山坞、方坑、中源、西坑、箩山、坛石、新杞亭、弯头乌云坳、白茅上村、旗山下等。
关键词: 蛟潭区 勒功乡 地名图

内容

杨家畈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穿境而过。以驻地杨家畈得名。辖12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17户,1,075人。茶地2344亩,水田180亩,山林4,400亩。以种茶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查村乡。合作化时,由杨村初级社转查村高级社。1956年属国营浮梁县茶场。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属勒功公社,1960年为国营九龙山垦殖场杨家畈分场,1966年改为红峰垦殖场红卫分场,1968年为九龙山垦殖场杨家畈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杨家畈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在蛟潭区北偏东33公里处,九龙山西南麓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而过,杨村河绕村而流。230户,723人。宋朝,杨氏在此居住,称杨塘坞。明朝中期,王氏由溠口(今江村乡)迁此定居,因村建在一大片田畈中,故改名杨家畈。后人丁繁衍,曾发展到95户,300多人,有两个祠堂。清末至民国时,王氏渐衰,解放前夕杨家畈只剩下13户,37人,多数为茅屋,只有几家茶馆、饭店。1957年国营浮梁县茶场设于此地。已经形成一条500多米长的杨家畈新街。
  高里畈
  在杨家畈西北1.5公里处,竹岭东南麓。23户,72人。此地在光绪十年涨大水时未淹,人们称此为高里畈。1964年由景德镇市下放知识青年在此成立九、十2个生产队改称“九十队”。1984年恢复原名。
  程家畈
  在杨家畈北2公里处,大岗山南丘陵谷地。20户,80人。明朝末,有程氏在此居住,故名程家畈。九龙山垦殖场杨家畈分场建立时,查、余、陈、刘氏等分别从各地迁此。有的系招工进来的水运工、木工等,后均为分场职工,从事种茶,聚居为村,村用原名。
  九龙新村
  在杨家畈北0.5公里九龙大桥南端。30户,150人。1957年浮梁县在此设国营茶场,位于九龙山庵山下,故名九龙新村。
  干坑坞
  在杨家畈东3公里处,九龙山南丘陵谷地。6户,19人。清朝中期,秦氏由安徽迁此居住,因坑坞水源不足,而名干坑坞。1958年李、吴氏由安徽怀宁、江苏无锡等地迁此,种植茶园,沿用原名。
  陆官塘
  在杨家畈南偏西0.5公里处,查家岗东麓丘陵谷地。3户,11人。唐朝,此地为查、王、施、陆四姓居住。陆氏在朝为官,后在家乡修建一塘。自此,村名陆官塘。1969年王氏由江苏高纯县迁此,袭用原名。
  王家坞
  在杨家畈南偏西1公里处,王家坞东北谷地。2户,12人。1984年杨氏由本地查村迁来王家坞建新居,以山坞名为村名。
  桑园畈
  在杨家畈南偏西0.7公里处。3户,8人。1971年胡氏由本地查村迁来,因此地原有桑园而名。
  前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松树岗西麓山区。黄山坞至程家畈公路穿境。驻地汾前。此地处山峰前而名。辖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24户,577人。耕地947亩,山林1.8万亩,茶叶91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查村乡。合作化时,由上坑、西坑、方坑、中源、汾前、罗山等初级社合并转为前峰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属勒功公社,1960年属九龙山垦殖场,均名前峰大队。1966年为红峰垦殖场前峰大队,1968年恢复九龙山垦殖场前峰大队,1971年曾划归红卫公社,不久划回九龙山垦殖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汾前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北偏西6公里处,松树岗西麓丘陵谷地小溪旁。25户,110人。清中期,汪氏在此居住,后有查、施氏迁此定居。曾名坟前,后以谐音称汾前。
  上坑
  在杨家畈北偏西12公里处,吕岭北麓丘陵谷地小溪边。22户,106人。元朝末,冯氏由冯家坞(今经公桥乡)迁此,村因建在小溪上游而得名。
  黄山坞
  在杨家畈西北7公里处,吕岭东北麓小溪边。3户,12人。清中期,黄氏由本地小坑(村已废)迁此,建村于山坞中而名。
  方坑
  在杨家畈西北8公里处,吕岭山北麓谷地小溪旁。10户,45人。清朝初,施氏由鸦桥(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建村于方块平坦地的小溪旁而名。
  中源
  在杨家畈北偏西7.5公里处,吕岭东偏北山麓谷地。18户,79人。明朝末,吴氏由吴花村(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因地处在小港支流的中部,故名。
  西坑
  在杨家畈北偏西6公里处,吕岭东麓山谷。28户,132人。明朝中期,冯氏由冯家坞(在今经公桥乡)迁此,因村西头有小溪而名。
  箩山
  在杨家畈西北5公里处,竹岭东北麓山谷。14户,71人。清初,范氏由本地高岭畈迁此。因村旁山形似谷箩而名。
  乌云坳
  在杨家畈西北4公里处,黄山坞至程家畈公路北边。3户,15人。清朝末,王氏由本地洪溪山迁此,建房于森林茂密恰似乌云遮天的山坞中而名。
  爽家坞口
  在杨家畈北3.5公里处,小港支流旁。1户,7人。地名爽家坞口。1962年陈氏由江苏省泗阳县迁此,袭用原名。
  白茅港村民委员会(分场)
  位于乡境东北部,梁山寨东麓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和小北港支流穿境而过。以片村白茅港得名,驻地白茅上村。辖8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11户,977人。耕地1164亩,山林1.5万亩,茶地1231亩,茶粮并举。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52年属浮梁县第六区勒功乡。合作化时,由白茅、其山、罗家等初级社转为白茅港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属勒功公社,1960年属九龙山垦殖场,均称白茅大队。1966年易名红峰垦殖场新峰分场,1968年恢复九龙山垦殖场白茅大队,1971年白茅大队转属红卫公社,不久又划回九龙山垦殖场。1976年改为九龙山垦殖场白茅分场。1986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白茅上村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北偏东5.5公里处,梁山寨东麓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经过此地。20户,120人。宋末,朱氏由本乡沧溪迁此,取名北溪。又因建村于芦茅甚多的北港旁,故称白茅港,又名白茅上村。此地设有养路队、安徽祁门水运队以及商店和茶叶加工厂。
  坛石
  在杨家畈东北9公里处,双龙尖南麓小溪旁。11户,67人。明末,王氏由本地勒功街迁此,因村旁有石似坛而得名。
  禾岭
  在杨家畈北偏东9公里处,将军岭东北山谷小北港支流旁。15户,68人。唐朝,此地称禾岭村,后废。清初,施氏从本地楠木田迁此,村名依旧。
  新杞亭
  在杨家畈北偏东7公里处,将军岭东麓河谷旁。5户,20人。徐氏于1964年由浙江省淳安县迁居此地,因村旁原有新杞亭而名。
  仁里
  在杨家畈东北7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18户,75人。唐末,朱氏由安徽省歙县篁墩率兵来此建营扎寨,而名营里,后谐音为仁里。
  弯头
  在杨家畈北偏东7公里处,梁山寨东丘陵谷地。10户,46人。清初,施氏由本地楠木田迁此,因村建于钩形地的弯处而名。
  旗山下
  在杨家畈东北7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27户,175人。明万历年间,王氏从本地勒功街迁此,以村后之山似旗而名旗山下。
  罗家
  在杨家畈北偏东6.5公里处,梁山寨东麓丘陵谷地。8户,40人。元初,罗氏由南昌迁此建村,因名罗家。
  胡村
  在杨家畈东北6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北侧。5户,41人。唐末,胡氏由婺源县东园迁此,而名胡村。明中期,桂氏由安徽石埭县(今石台县)琅田村迁此,沿用原名。
  张家
  在杨家畈北偏东5.5公里处,梁山寨东麓丘陵谷地。5户,35人。明末,张氏由流口(在今峙滩乡)迁此,以姓得名。
  白茅下村
  在杨家畈北偏东5.5公里处,梁山寨东麓丘陵谷地。82户,260人。朱氏由本地沧溪迁此。后有王、陈、稻、杜、郑氏等迁此。以溪旁白茅甚多,地处白茅上村之下首而名。
  五里坳
  在杨家畈北偏东4公里处,秧尖北麓公路旁。5户,30人。1966年胡氏由浙江淳安县迁白茅港,1978年转迁此地,因村建在距勒功、白茅5里路的山坳里而名。
  沧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秧尖东南麓丘陵谷地。以驻地沧溪得名。辖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59户,715人。耕地935亩,山林6000亩,茶地116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52年为第六区石溪乡。合作化时,由沧溪、程家等初级社转为沧溪高级社。1960年为九龙山垦殖场沧溪大队。1966年为红峰垦殖场红旗大队。1968年恢复九龙山垦殖场沧溪大队。1971年沧溪大队划归红卫公社,后复归九龙山垦殖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沧溪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东北5.5公里,秧尖东南麓丘陵谷地。白茅港支流绕村东南而流。125户,544人。宋朝中期,朱氏七兄弟分别以辈分字号而命村名。此地为“沧”字辈居住,而名沧溪。后陈、康氏陆续迁来。沧溪人文鼎盛,明朝曾出“三举、五员、四十八秀”。地段包括有更鼓楼、牌楼上、李家弄、井弄里,以及上、中、下村,有茶号以及杂货、屠店、豆腐店等。建国后修通了勒功至沧溪公路。国营茶叶初制厂设于此地。
  江坑岭
  在杨家畈东北12公里处,汪大尖西北岭上。1户,9人。清初,江氏在此居住,称江坑岭。清中期,陈氏由安徽祁门潘村迁来,沿用原名。
  大北坑
  在杨家畈东北11公里处,汪大尖西偏南山麓小溪旁。5户,24人。民国初期,程氏由金家(在今江村乡)迁此,因村处小溪北面而得名。
  油树下
  在杨家畈东北9.5公里处,汪大尖西南山谷。11户,61人。宋朝,汪氏由本地汪家(村已废)迁此,因村建在二条小溪交汇处,故名双溪。又因此地油茶树甚多,而易名油树下。
  程家
  在杨家畈东北10公里处,汪大尖西南山谷中。17户,77人。清初,有程氏居住,,以姓得名。清朝中期,冯氏由本地罗山迁此,沿用原名。
  长滩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秧尖东南麓丘陵谷地。驻地东山岗,以自然村长滩得名。辖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2户,419人。茶园1420亩,耕地150亩,山林500亩。以种茶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52年为第六区石溪乡。1956年,由长滩初级社转浮梁县茶场杨家畈分场,1960年属九龙山垦殖场杨家畈分场,1973年由杨家畈分场划出,成立长滩分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东山岗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东北6公里东山岗山顶。2户,10人。1973年,徐氏从本地白茅村迁此,因地而名。
  舍头
  在杨家畈东北7.5公里处,秧尖东麓白茅港北岸。21户,84人。宋初,朱氏由本地石溪迁此,因房舍建于溪流的源头而名。
  港西畈
  在杨家畈东偏北4公里处,秧尖南麓,杨村河北岸丘陵谷地。25户,90人。清朝,张氏在此居住。后有王、李氏等迁来,因村位于小北港之西而名。
  长滩
  在杨家畈东偏北5公里秧尖南丘陵谷地。26户,110人。宋朝末,张氏从波阳县迁来,以村前之河有长滩而名。
  黄土岭
  在杨家畈东11公里处,石溪岭西北麓谷地。28户,125人。1967年成立油茶队时,在附近山上搭棚生产香菇的浙江龙泉移民吴、毛氏迁此居住,因山多黄土,以黄土岭为村名。
  勒功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大岗山东南麓丘陵谷地。南(昌)张(王庙)公路穿越境内。以驻地勒功街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18户,948人。耕地1,541亩,山林3万亩,茶园11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52年为第六区勒功乡。合作化时,由查家坞、勒功、万源等初级社转勒功高级社。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勒功大队。1959年改为勒功人民公社勒功大队,1960年并入九龙山垦殖场,仍称勒功大队。1966年为红峰垦殖场丰收大队。1968年恢复九龙山垦殖场勒功大队。1971年划入红卫公社,不久又复归九龙山垦殖场,仍称勒功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勒功街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东北1.5公里处,杨村河北岸。186户,817人。古时,为粤、闽、赣诸省北上以及苏、浙、皖南下经商的要道。明朝初,已经形成一条长街。有正街、横街、黄家弄、大弄里、秀门等。开设有酒坊、油坊、屠店、豆腐店、茶号、布店等10多家店铺。还有4个船泊码头,装运窑柴的船经此者多时每天有300余只。清朝,驻桃墅镇的巡检司曾迁于此。是原浮梁县四大街之一。唐、宋时,有黄、冯、施、叶在此居住。明洪武年间,王氏由本地港西迁此。
  查家坞
  在杨家畈北4公里处,松树岗东麓山坞中。19户,73人。唐初,查氏由查家畈(在今洪源乡)迁此,因名查家坞。
  万源
  在杨家畈东北4公里处,秧尖南麓杨村河北岸丘陵谷地。13户,58人。明朝中期,张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村名万源,有祝子孙繁衍之意。
  查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竹岭南麓丘陵谷地。以驻地查村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23户,901人。耕地1,625亩,山林1万亩,茶地39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第六区查村乡、勒功乡。1956年为查村高级社又转称浮梁县茶场。1958年为勒功公社查村大队。1959年为九龙山垦殖场查村分场,1962年恢复查村大新。1966年改为红峰垦殖场建新大队,1963年恢复原称。1971年曾划归红卫公社,不久又划回。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查村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西1公里九龙山西麓丘陵谷地,杨村河西岸。113户,398人。明洪武初年,章氏从龙潭(在今峙滩乡)迁来定居,取名颖溪。又因此地原为查家岗查氏之田,易名查村。后有冯、毛、陈、郑氏迁此,村名依旧。
  勒村坞
  在杨家畈西北5.5公里处,竹岭南麓山坞中。25户,118人。唐末,冯氏由冯家坞(在今经公桥乡)迁此,按冯氏宗族排辈为“勒”字而名。
  高头畈
  在杨家畈西北2.5公里处,竹岭东南麓山谷中。5户,18人。明末,范氏从本地小坑(村已废)迁此。因村建在田畈的高处而得名。
  燕窝里
  在杨家畈西北2公里处,大岗山南麓山谷中。19户,70人。明嘉靖年间,郑氏由沽演(在今江村乡)迁此,因地形似燕窝而得名。
  小港口
  在杨家畈西北2公里处,竹岭东南山谷中。6户,28人。清初,张氏由凤栖(在今峙滩乡)迁此。村因建在小溪流入杨村河的出口处而名。
  楠木田
  在杨家畈西偏南2.5公里处,白石山西北麓。唐末,施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因村的周围长着榔木,称榔木田,后谐音称楠木田。
  石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洪溪山北麓,杨村河两岸丘陵谷地。以驻地石溪村得名。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74户,860人。耕地1152亩,山林1,500亩,茶园340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第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新政乡,1952年为第六区石溪乡,后属勒功乡。合作化时,由团结、齐心等初级社转石溪高级社。1958年属曙光人民公社石溪大队,1966年为红峰垦殖场革命大队,1968年恢复九龙山垦殖场石溪大队,1971年转属红卫公社,不久又划回九龙山垦殖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溪
  村委会驻地。在杨家畈东10公里处,野猪岭南麓,杨村河北岸山谷中。92户,429人。宋朝中期,朱氏由沧溪迁此。因村前小溪有石头似禾斛(hú)故名石斛。建国后更名为石溪。
  百培坞
  在杨家畈东10.5公里处,九龙山东麓小溪西岸山坞里。2户,7人。清末,张氏由安徽省祁门县迁此,以此地山陡弯曲培多而得名。
  滩头
  在杨家畈东11公里处,野猪岭南麓杨村河北岸山谷。46户,269人。唐末,朱氏由朱家营(在今兴田乡)迁此,因地处河旁滩头而名。
  下黄
  在杨家畈东12公里处,洪溪山西南麓,杨村河南岸谷地。16户,76人。宋朝中期,黄氏由本地勒功街迁此,因村居石溪下游而得名。
  洪溪村
  在杨家畈东偏南12公里处,洪溪山西北,杨村河南岸山谷中。18户,79人。清朝中期,王氏由鲤鱼桥(在今湘湖乡)迁此,村以山名。
  白茅港(片村)
  在乡境东北部、梁山寨东麓丘陵谷地。包括白茅上村、白茅下村、张家3个自然村。宋末,朱氏由沧溪迁来此地。明末,张氏由流口(在今峙滩乡)迁此。以村周围茅草甚多,房屋又建于北港旁,故称白茅港。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家畈
相关地名
高里畈
相关地名
九龙新村
相关地名
干坑坞
相关地名
陆官塘
相关地名
王家坞
相关地名
桑园畈
相关地名
汾前
相关地名
上坑
相关地名
黄山坞
相关地名
方坑
相关地名
中源
相关地名
西坑
相关地名
箩山
相关地名
坛石
相关地名
新杞亭
相关地名
弯头乌云坳
相关地名
白茅上村
相关地名
旗山下
相关地名